教学反思

《小稻秧脱险记》的教学反思

2023-06-26 14:45:12

  《小稻秧脱险记》的教学反思

《小稻秧脱险记》的教学反思

1、《小稻秧脱险记》的教学反思

  在这次评教评学中我讲了《小稻秧脱险记》这一课。《小稻秧脱险记》这篇充满童趣的科普童话,以它生动的语言,个性的对话,有趣的情节吸引着孩子们的眼球,同样也吸引着我。讲完课后,结合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和各位老师的意见,我对教学进行了认真反思。

  我认为这节课成功的一面是:建立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比较充足的时间和开放空间,让学生合作交流。记得陶行知先生说过一句话“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教者巧妙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不强求一致,更不拘泥于教参,“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学生置身于这种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中,对课文进行了多角度的、有创意的解读,尽展其独特的思维和丰富多彩的个性。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只要“意会”一下就行,不一定要“言传”。

  基于此我在教学中我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同时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在解释什么叫“有气无力”时,尽量让学生往生活方面寻找,学生也说出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有的学生说到了体育课长跑后累极了的样子,这个就比较形象了。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学生自己也提出了一些问题。另一方面,我在教学中做到了适当的有针对性的评价。我改变了以往的“你真棒,你真行!”。而尽量评学生的情感方面。如:“听了你的发言,我仿佛已经看到可恶的杂草就站在面前了。”这样在整节课上学生总是那么兴奋。

  当然,对这节课的不足我也深有体会:

  1、时间把握不当,前面用时太多,后面用时太少,前松后紧,以致于后面的内容急匆匆的赶了下来。

  2、插图没有很好的利用,图片与文本应融合在一起,但却被我孤立的割开了。

  3、导学案使用不够灵活,应注意与文本前后的联贯性。

2、《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

  坚持教学反思,在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中不断提高自己,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反思”不是一般意义的“回顾”,而是对自己教学实践和周围的教育现象、教育问题的理性思考。福柯说:“反思就是对熟悉的东西再次陌生化。”教育反思,有助于教学研究与提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细微之处见精神,每一次细小的反思汇集起来就是巨大的力量。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呼唤反思型、专家型教师。

  走入历史长河,让我们一起回顾教育的昨天。20世纪60年代强调打好基础,提出“双基”,即“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落实与培养;70~80年代强调能力,提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我的语文教学《小稻秧脱险记》过于强调工具性的一面,导致知识的灌输与能力的训练做过了头,致使学生的学习处于被动和机械状态;90年代后期,素质教育的思想渐渐深入人心,于是我们的课堂又出现了如此场面:一堂语文课热热闹闹、旁征博引、花样翻新,但若问结果如何、收获何在,却说不大清楚,究其原因主要是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极端对立所致,这无疑会使学生学得肤浅,使语文学习失去意义。许多老师在困惑、在迷茫,不知道我们的语文教学到底应如何进行,我也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之中。

  深入地学习与不断地反思使我豁然醒悟:其实我们的困惑与迷茫来自我们对教育教学理论认识的浅薄与偏离;来自我们对新课程理念的肤浅理解;来自我们对旧课程的依恋;更来自我们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行动上的举足不前。只要我们正确把握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体体验,关注人文思想的渗透,真正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学生的语文素养定会得到提高。

  语文课是学习言语的过程。学习言语必须在精神生命活动支持下,通过言语实践习得言语规约,也必须在言语规约的帮助下,通过言语实践,提高精神生命的品位,将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在语文课程之中。《小稻秧脱险记》一文中的一句是“快把营养交出来!”,以往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读出凶狠的语气或以范读的方式让学生模仿,将自己的语言体验代替了学生的语言实践和情感体察,这样的语文教学难以真正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其结果为学生拿腔作调、单纯模仿,从而使语文学习失去了意义。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我尝试将学生带入童话般的世界中,让他们自由地朗读。我听到了孩子们怀着不同的心情读出了不同的语气,拿腔作势的、外强中干的,更令人激动的是有的学生因想到杂草无理取闹其实内心怯搦,因而读出了凶狠而又胆怯的语气。他们无拘无束地表达着内心的情感、尽情地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学生在教师设置的不同情境中充分地朗读,充分地感悟祖国语言蕴含的丰实与多彩。学生感知于外,受之于心,这一教学设计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知识可以给予,能力可以在实践中通过训练提高,而情感既无法给予也无法训练,情感只能去培养,只能靠语言这个载体去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这番话时刻警醒我在教学中将培养学生的情感作为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之一。于是在教学三年级《小稻秧脱险记》一课中,便出现了这样的环节设计:“用形体语言与情感语言相交溶理解文中较难的词语”。教学的效果出人意料、令人振奋。学生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积极展开想像,争先恐后地表达:此刻,学生的思维插上了想像的翅膀,在科学的天地里自由地飞翔。他们热爱科学、喜欢小稻秧的情感在形象的口头表述中流露出来,思维与情感为之聚合,在言语实践中,提高了精神生命的品位。“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这一过程,不但提高了教学水平,更让我饱尝了教学成功的喜悦,领悟了情感与思维的真谛——没有了情感,语文只是一堆无生命的符号,思维也会毫无意义;没有了思维,语文只是一堆抽象的文字,情感将不复存在。情感与思维的同步生成与发展才能实现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才会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实现两者的统一不仅要靠教师,更要靠学生这一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则是作为服务于学生实践的主体,启发、引导、组织、规范学生的认知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自我教育、自我发展,从依赖教师到独立自主地学习,最终成为语文教育活动和自身发展的真正主体。对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的认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记得一位著名的教育家曾经这样说过:“当孩子意识到你是在教育他的时候,这样的教育往往是失败的。”在语文教学中贯彻人文精神,使情与思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人文之光定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打好人文的底色。

  课堂教学呼唤教师教学的实践智慧。教师的实践智慧,是教师个人的实践知识,它具有显现的个性特征;是装在头脑里的,往往是不能以文本方式陈述和传递的缄默的知识;是将经验、顿悟、智慧、体验、经历与情感融为一体的,镶嵌在实践活动中的情景性的知识;是教师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进行教学反思,并在反思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自己的过程。

  教师的专业发展=自身经验+自我反思。我愿在反思中加快成长的步伐,把学生发展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尽我绵薄之力为改革前进中的语文教学迸发一点星火微光,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让我们的学生更好地领略语文教学的魅力,使教学也能成为一门艺术,孩子们会在语文教学的海洋中愉悦畅游,激发出更强烈的学习欲望,而我们这些引航手怎能不警醒反思导出更佳方向呢?

3、课文《小稻秧脱险记》的教学反思

  今天,我执教了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课文《小稻秧脱险记》。这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话故事,很适合儿童阅读和欣赏。整篇课文充

  满童趣,将科学常识寓于童话故事中,生动的语言、有个性的对话、有趣的情节都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一、积极质疑,自由感悟,表达独特感受。

  在教学时,我将本课的阅读分为三个层次:1、整体感知;2、读通;3、读好。

  首先,我让孩子们自己带着问题读书,目的是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再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通过读书、表演等方式来解决问题、理解词语,这些都是读通课文的基础。“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一拥而上”等等这些词语都是学生画出的不明白的地方,使自己在阅读中发现的难点,也的确是本课需要理解的重点,这些词语与理解课文密切相关。在教学时,我没有单方面的`向学生灌输词语的意思,也没有让学生死记硬背字典上的解释,而是让学生表演出自己对词语的理解,借助情境去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他们都通过生动表演,轻松的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和这些词语,又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将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表达了出来。

  二、以读为主,读演结合,让评价发挥指导作用。

  在教学本科第二部分时,我采用了“读读、演演、评评、再读读”这样读演结合的方法,仍以读为主,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自编自演,为角色的动作、神态、语气进行设计。学生表演的生动有趣,并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相互评价,尽情说出表演的感受,从中体会、感悟,在这样“读读、演演、评评、再读读”的过程中交流了自己的阅读感受。

  三、采用多种形式,将练习与生活紧密联系。

  在本课中,“激烈”和“纷纷”是要求造句的两个词语。我将造句练习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学生都从生活中找到了合适用这些词语的场景,轻松的完成了造句练习。

  设想都是美好的,在这节课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重视对学生的评价,让评价语言更加丰富,使评价能够更好的发挥它的指导作用。

4、《小稻秧脱险记》的语文教学反思

  今天,我执教了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课文《小稻秧脱险记》。这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话故事,很适合儿童阅读和欣赏。整篇课文充满童趣,将科学常识寓于童话故事中,生动的语言、有个性的对话、有趣的情节都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我在教学《小稻秧脱险记》时,有目的、有意识的设计了一些内容让学生动起来。比如在理解杂草对小稻秧的态度时,我让一些学生上来表演,其余学生做导演,这不仅让学生轻松而深刻的懂得了杂草和小稻秧的不同态度、不同处境,而且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表演能力。在让学生理解词语“警觉”和读懂第三、第四自然段的时候,我通过了示范表演、会的站起来表演、同桌互演、上台表演等多种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从而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自主探索的学习中去了。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和好朋友一起讨论、表演、朗读,思维更活跃了,感受更真切,学习效果当然更好了。

  陶行知指出:“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教者巧妙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不强求一致,更不拘泥于教参,“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学生置身于这种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中,对课文进行了多角度的、有创意的解读,尽展其独特的思维和丰富多彩的个性。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只要“意会”一下就行,不一定要“言传”。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老师在教学词语时,常常将“教参”或词典上的解释一字不漏地抄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以便在考试时不丢分。这样做既加重了学生负担,实际效果也不好。强调让学生多读,在读中感悟,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恰恰相反,只有教师导得得法,学生才能悟得真切。

  上完这堂课,我的最深感受是学生会读书,喜欢读书,关键在于引导。首先让孩子们带着感兴趣的问题去读文,探究性的阅读。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情绪,在读、说、演、评等方法,加深内心感受和体验,培养语感。在表演中积极主动的思考和感情投入,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享受读书带来的乐趣。

5、《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

  今天,我执教了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课文《小稻秧脱险记》。这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话故事,很适合儿童阅读和欣赏。整篇课文充满童趣,将科学常识寓于童话故事中,生动的语言、有个性的对话、有趣的情节都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一、积极质疑,自由感悟,表达独特感受。

  在教学时,我将本课的`阅读分为三个层次:

  1、整体感知;

  2、读通;

  3、读好。

  首先,我让孩子们自己带着问题读书,目的是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再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通过读书、表演等方式来解决问题、理解词语,这些都是读通课文的基础。“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不由分说、一拥而上”等等这些词语都是学生画出的不明白的地方,使自己在阅读中发现的难点,也的确是本课需要理解的重点,这些词语与理解课文密切相关。在教学时,我没有单方面的向学生灌输词语的意思,也没有让学生死记硬背字典上的解释,而是让学生表演出自己对词语的理解,借助情境去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他们都通过生动表演,轻松的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和这些词语,又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将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表达了出来。

  二、以读为主,读演结合,让评价发挥指导作用。

  在教学本科第二部分时,我采用了“读读、演演、评评、再读读”这样读演结合的方法,仍以读为主,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自编自演,为角色的动作、神态、语气进行设计。学生表演的生动有趣,并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相互评价,尽情说出表演的感受,从中体会、感悟,在这样“读读、演演、评评、再读读”的过程中交流了自己的阅读感受。

  三、采用多种形式,将练习与生活紧密联系。

  在本课中,“激烈”和“纷纷”是要求造句的两个词语。我将造句练习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学生都从生活中找到了合适用这些词语的场景,轻松的完成了造句练习。

  设想都是美好的,在这节课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重视对学生的评价,让评价语言更加丰富,使评价能够更好的发挥它的指导作用。

6、《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

  《小稻秧脱险记》是一篇科学童话,课文结构比较清晰,情节也很简单。经过《小露珠》的铺垫,学生已经有了要善于观察生活中各种科学现象的意识,加上农村的孩子对给稻田除草这样的事情还比较了解,所以上课时比较得心应手。综合整节课的教学,我觉得以下几点做的比较好,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继续借鉴:

  1、注重对句式转换的训练。

  三年级学生灵活性比一二年级强了许多,为了培养他们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我在教学过程中设置了三处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的训练。这样的训练以前做过,但是效果不好,学生总是不能把握句子的本意。在这次训练中,我直接让学生把这句话换一种说法,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故事情节,转换的正确率就比较高。在下次的句子转换练习中,我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找一找这一小节中有哪句话可以换一种说法,让他们自己去发现探索,这样循序渐进地训练下去,学生会越来越熟练,在自读其他课文时就会自然而然灵活运用。

  2、在理解词语时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文。

  例如在理解“激烈的”和“纷纷”这些词时,我不脱离具体语境,放到文中联系上下文让学生理解。学生很容易理解“激烈”就是剧烈的意思,你一句,我一句;甚至你还没说完,我就抢着说了;还可能两个人一起说。进而 通过 老师引导知道它常跟战斗、争吵、比赛搭配,可以说“激烈的战斗”,激烈的----引导学生说。接下来我又提问:能用“激烈”说一句话吗?把词语运用到生活中去,帮助学生更加透彻地理解这个词语。最后回到文中:谁能读出这场争吵的“激烈”来?又将学生的注意力拉回到文本中去。

  3、注重朗读指导。

  课文语言充满童趣,每个人物的语气都各具特色,例如有气无力。可怜巴巴的小稻秧,声音洪亮的喷雾器大夫,还有蛮不讲理、气势汹汹的杂草。它们说的话都非常有性格,我在教学中就抓住了人物的语言,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自己的理解,把他们带入到故事的情节中去,进而理解各色人物不同的性格。例如这一片段:面对这样一群蛮不讲理的杂草,小稻秧是怎么说的?(出示句子)想一想,小稻秧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它的心情是怎样的?(生:气愤)那么请你气愤地读一读这句话。(生:难过)那么请你难过地读一读这句话。(生:伤心)那么请你伤心地读一读这句话。学生在读的时候,仿佛自己也成了无可奈何的小稻秧,更加理解了小稻秧被杂草欺负时那种束手无策、无助的心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我还创设不同的、最能激起他们兴趣的情境,让学生在读读、演演中感悟课文语言,使学生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学习。

  除此以外还有需要改正的地方:

  1、在教学中我觉得我提的问题太琐碎了,问题也比较多,有些问题可以合并,多让学生去质疑、释疑,把学习的主动性交还给学生,老师稍微少说一些,这样可能效果会比较好,课堂氛围也会更加活跃。

  2、在解决某些稍微有一点难度的问题时,可以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模式。这是我在教学中一直忽略的。其实学生小组学习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模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必须落实到平时的学习活动中。然而我没有注意培养和训练,所以学生在合作讨论时往往有些茫然,不知道该干什么,或者效率非常低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注重对这方面的指导和训练,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总体来说这节课的课堂氛围还是非常好的,本以为科学童话会很枯燥,但是同学们却学得津津有味。尤其是我布置课本剧作业时,每个小朋友都很有兴趣,非常高兴。我相信,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生的课本剧表演一定会非常精彩。

7、《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

  拿出《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随手翻看,不经意间翻到于永正老师《小稻秧脱险记》词语教学实录片段,于永正老师通过和学生们一起表演课本片段来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让我深受启发。

  我在词语教学时的通常做法是让学生先初读识记字词,再反复诵读课文,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当学生仍然不能准确理解词义时,就引导学生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情景理解,或者让他们用这个词造句。但这样的词语教学,学生往往感到枯燥无味,要么用“气势汹汹”来解释“气势汹汹”,要么搬出《字词句》《词典》来硬生生念出词语的意思,常常一知半解。而于永正老师的这种词语教学,注重了学生对文章的情感体验,不仅生动形象,学生积极性高、兴趣浓厚,容易理解词语,而且让学生在表演中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效果自然比生硬地“解释词语”好得多。

  我依葫芦画瓢:

  师:读到这里,“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一拥而上”的意思,没有懂的同学请看我们表演。我当小稻秧,你们几个当杂草。杂草把小稻秧团团围住,你们应该怎么站?(学生从四面把老师围住。生笑)

  师:你们要干什么?

  生:快把营养交出来。(声音低)

  师:你们没有读懂。要凶,声音要大,把腰卡起来。

  生:(卡腰、大声、凶恶地)快把营养交出来。

  师:我们搬到大田不久,正需要营养,怎么能交给你们呢?(学生不知所措)

  师:(问全体同学)他们应该干什么?

  生:他们应该上前抢营养。

8、《小稻秧脱险记》教学反思

  《小稻秧脱险记》是一篇科普性的童话故事,很适合儿童阅读和欣赏。整篇课文充满童趣,将科学常识寓于童话故事中,生动的语言,有个性的对话,有趣的情节都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课文大笔墨写了小稻秧与杂草、杂草与喷雾器的对话。处理这些内容,我采用了分角色朗读,学生对课文朗读的兴趣比较浓,并且读得很有感情。

  在学习小稻秧遇险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孩子进一步理解“气势汹汹”、“蛮不讲理”、“一拥而上”等词语,我让孩子们运用姿体语言,把它生动的演绎出来。在学习小稻秧如何脱险的过程中,我让学生边读边演,通过动作演出自己对词语的理解,借助情境去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如“警觉、一边……一边……、有气无力、纷纷”等,学生们一边表演,一边朗读课文,让他们在自己不断的体验中学习,这样既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他们把文字转化为外在表现的演绎能力。可以说整个课堂都是乐融融的。

9、《小稻秧脱险记》的教学反思

  在这次评教评学中我讲了《小稻秧脱险记》这一课。《小稻秧脱险记》这篇充满童趣的科普童话,以它生动的语言,个性的对话,有趣的情节吸引着孩子们的眼球,同样也吸引着我。讲完课后,结合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和各位老师的意见,我对教学进行了认真反思。

  我认为这节课成功的一面是:建立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比较充足的时间和开放空间,让学生合作交流。记得陶行知先生说过一句话“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教者巧妙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不强求一致,更不拘泥于教参,“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学生置身于这种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中,对课文进行了多角度的、有创意的解读,尽展其独特的思维和丰富多彩的个性。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只要“意会”一下就行,不一定要“言传”。

  基于此我在教学中我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同时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在解释什么叫“有气无力”时,尽量让学生往生活方面寻找,学生也说出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有的学生说到了体育课长跑后累极了的样子,这个就比较形象了。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学生自己也提出了一些问题。另一方面,我在教学中做到了适当的有针对性的评价。我改变了以往的“你真棒,你真行!”。而尽量评学生的情感方面。如:“听了你的发言,我仿佛已经看到可恶的杂草就站在面前了。”这样在整节课上学生总是那么兴奋。

  当然,对这节课的不足我也深有体会:

  1、时间把握不当,前面用时太多,后面用时太少,前松后紧,以致于后面的内容急匆匆的赶了下来。

  2、插图没有很好的利用,图片与文本应融合在一起,但却被我孤立的割开了。

  3、导学案使用不够灵活,应注意与文本前后的联贯性。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