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英语教学反思让表扬微笑着走进学生

2023-06-29 15:32:13

  英语教学反思让表扬微笑着走进学生

英语教学反思让表扬微笑着走进学生

1、英语教学反思让表扬微笑着走进学生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表扬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表扬其实就是在进行赏识教育,进行愉快教学。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善于表扬学生。他因多表扬,勤于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从而成为“乐学”即愉快教学的积极倡导者。有人统计,在《论语》中,有关孔子表扬学生的记载共有17处,批评只有6处。他即使批评学生,也言语友善,从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美国一教育学家詹姆斯说,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

  今日的素质教育或课程改革对表扬更是倍加关注,新理念要求我们通过表扬,走进学生内心世界,从信任、尊重、激励、热爱生命、善待生命的高度发现并挖掘学生潜能。

  笔者认为,要抓好课改,搞好教学工作,必须勇于挑战自我,重视表扬,要把表扬作为我们教育教学的一个巨大法宝。

  二、表扬——需要多种方式

  1、以“口”为主的表扬——用口头表扬个人或集体。

  2、以“笔”为主的表扬——利用“作业本”、“板报”表扬。

  3、以“笑”为主的表扬——用微笑、目光,动作等体态语表扬。

  4、以“评”为主的表扬——评选先进集体或个人,授予荣誉称号。

  5、以“展”为主的表扬——选拔优秀或进步十分明显同学的作业进行多种形式的展览。作展览要与教学紧密结合,目标要明确。每次的展览,是偏重书写、格式、正确率,还是偏于技能训练等,老师要心中有数,要体现作业展览的计划性。作业展览,不光使受表扬同学受到表扬激励,还能为他人树立榜样,提高全体同学的作业水平、实践能力。

  6、以“奖”为主的表扬——发奖品或给予丰富多彩的.精神奖励。

  7、以“生”为主的表扬——让学生自我表扬与相互表扬。

  三、表扬——需要把握分寸

  1、培养学生反思、自纠的意识——通过谈心、列举生活中的事例等教育途径,让学生明白“人无完人”的道理,在和善、诚恳、平等的氛围中,进行民主评议,个别谈心,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注意寻找自身存在的不足,勤于自检,勇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

  2、表扬时顾及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形式上不搞“两极分化”——对优生的表扬,注意多论事,通过表扬具体的事例,让他体会到老师对自己的肯定赏识,对学困生的表扬要注意多点名,在面上要加大对他的表扬力度。要让学生特别是优生,能不断拿自己近阶段成绩与昨日成绩相比,培养学生与自己竞争的意识。

  表扬不简单,他不光需要讲究方式方法,需要谨慎,还需要教师有较高的素质。同样的方式,同样的表扬,不同教师,其收效不尽相同。其中主要关系到教师与学生的感情是否深厚,教师的威信是高是低。自己与学生的感情深厚,在学生心目中威信高,形象好,自己的言行举止,学生将十分关注,对学生的表扬激励,将会给学生带来不寻常的心灵震撼。因此说,要让表扬多走近学生,发挥应有的巨大效应,我们不光要注意方式方法,还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建立好自己人格形象。

2、让美术真正走进学生心里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让美术真正走进学生心里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一部分学生不喜欢上美术课,除了课本的内容有的比较没有贴近生活,教师的教学手段占了大部分原因。只有了解和掌握儿童心理特征,紧紧抓住和围绕儿童的心理特征开展美术教学活动,才能因人制宜、因材施教,真正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和谐配合的教学氛围。在美术教学中采用与之心理特征相应的教学手段,不断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不知不觉的感受美术、享受视觉美,从而喜欢美术、热爱美术。

  下面依据儿童的几个心理特征来谈谈我的一些教学体会。

  一、更新教学观念,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创设便于师生交流的教学环境,建立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改变过去单一灌输式。

  二、通过趣味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让学生动起来,通过儿歌、字谜、做游戏、律动、视频等多种形式和组织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正因为儿童有好动、贪玩的心理特征,教师才易于调动学生共同营造出欢快、活泼、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来。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美术,在学习中得到快乐。

  三、营造良好的绘画气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宽松课堂氛围的营造,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过于严肃的表情,容易造成学生的胆怯心理,不利于创作作品。学生的学习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其情绪制约的,因此,教师要为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存在心理困扰的学生创设宽松友善的学习环境。教师应以关心、亲切、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其获得心理上的愉悦感,进而自我消除心理上的紧张、自我否定的不良情绪。课堂氛围民主,学生敢表真情、敢吐直言,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课堂成了师生共享成功之喜悦,共担挫折之烦恼的园地。

  总之,要让美术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只有教师更新教学观念,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以学习者为学习本体,关注学习者的兴趣、态度和需要。


3、引领学生走进数学世界教学反思

  在我半年的新课程的教学中,我欣喜地看到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模式已被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所取代。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争论,充满着求知欲和表现欲。下面,我结合一些具体案例,从学生的变化看课改,就我教学经验谈一下课改体会:

  一:交流让学生分享快乐和共享资源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活动经验以及原有的生活背景,是良好的课程资源。在“图形认识初步”这节课中,有一道题问一个正方体的盒子有几个不同的展开面,我想,如果直接给学生答案有11种基本图形,他们不但不明白为什么,也想象不出来这11种基本图形会是怎样形成的,于是我让同学们从家带来正方体图形,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剪,彼此间的交流,实现了他们对立体图形关键特性的理解和认识,大家共同分享发现和成功的快乐,共享彼此的资源。

  二:从生活出发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由于在新教材中没有“代数式”这节课,但在选学内容中,却有“代数的故事”为了让学生能简洁地明白代数式,我采用了由生活实际出发,只要让学生能明白代数式实质就是用数来代替字母,就完成了教学目的,在举例时,指出,“其实,代数式不仅在数学中有用,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大量存在。下面,我说一个事实,如“一本书p元,6p可以表示6本书价值多少钱”,谁能用代数式表示出来。学生们开始活跃起来,受到启发,每个学生都在生活中找实例,学生从这节课中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

  三:实践是学好数学的前提

  在本学期习题中有关“几何体的切截”的问题,我想没有实践学生是不会有立体感的于是,我就让学生带来土豆,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践,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在本学期中采取了激励政策

  我从家中拿来印泥,如果某个学生回答的问题比他本人的能力强,就奖励给他一个大奖,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不论什么档次的学生都有获奖的可能,使学生能抬抬脚就得到满足。

  以上几点是我在教学中感觉比较成功的地方,但是从期末考试中,我也发现了我的不足,比如忽视了统计教学的复习,把重点放在了传统的有关绝对值和方程了,而期末试题却并没有出有关绝对值和解方程的题,所以下学期我们不应该忽视任何问题,不应该用旧的观点想问题。通过1,2班的成绩对比,我认为由于2班学生基础差,所以我在上课时,常常把问题放慢速度,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思考,知识就掌握的比较牢固,而总认为1班学生的基础好,他们的回答速度也快,其实这都是一些表面现象,忽视了让整体求真,所以在以后我要用同样的大方法对待每一个学生,用对待自己女儿的心对待每一名学生。

  以上就是我的教学反思,在教学中还有很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努力,迈上新的台阶。

4、让美术真正走进学生心里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让美术真正走进学生心里教学反思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一部分学生不喜欢上美术课,除了课本的内容有的比较没有贴近生活,教师的教学手段占了大部分原因。只有了解和掌握儿童心理特征,紧紧抓住和围绕儿童的心理特征开展美术教学活动,才能因人制宜、因材施教,真正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和谐配合的教学氛围。在美术教学中采用与之心理特征相应的教学手段,不断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不知不觉的感受美术、享受视觉美,从而喜欢美术、热爱美术。

  下面依据儿童的几个心理特征来谈谈我的一些教学体会。

  一、更新教学观念,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创设便于师生交流的教学环境,建立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改变过去单一灌输式。

  二、通过趣味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让学生动起来,通过儿歌、字谜、做游戏、律动、视频等多种形式和组织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正因为儿童有好动、贪玩的心理特征,教师才易于调动学生共同营造出欢快、活泼、生动、有趣的教学氛围来。让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美术,在学习中得到快乐。

  三、营造良好的绘画气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宽松课堂氛围的营造,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过于严肃的`表情,容易造成学生的胆怯心理,不利于创作作品。学生的学习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其情绪制约的,因此,教师要为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存在心理困扰的学生创设宽松友善的学习环境。教师应以关心、亲切、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其获得心理上的愉悦感,进而自我消除心理上的紧张、自我否定的不良情绪。课堂氛围民主,学生敢表真情、敢吐直言,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课堂成了师生共享成功之喜悦,共担挫折之烦恼的园地。

  总之,要让美术真正走进学生的心中,只有教师更新教学观念,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以学习者为学习本体,关注学习者的兴趣、态度和需要。

5、英语教学反思让表扬微笑着走进学生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表扬激励的存在,至关重要。表扬其实就是在进行赏识教育,进行愉快教学。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善于表扬学生。他因多表扬,勤于创设愉悦的教学情境,从而成为“乐学”即愉快教学的积极倡导者。有人统计,在《论语》中,有关孔子表扬学生的记载共有17处,批评只有6处。他即使批评学生,也言语友善,从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美国一教育学家詹姆斯说,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过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前的3-4倍。

  今日的素质教育或课程改革对表扬更是倍加关注,新理念要求我们通过表扬,走进学生内心世界,从信任、尊重、激励、热爱生命、善待生命的高度发现并挖掘学生潜能。

  笔者认为,要抓好课改,搞好教学工作,必须勇于挑战自我,重视表扬,要把表扬作为我们教育教学的一个巨大法宝。

  二、表扬——需要多种方式

  1、以“口”为主的表扬——用口头表扬个人或集体。

  2、以“笔”为主的表扬——利用“作业本”、“板报”表扬。

  3、以“笑”为主的表扬——用微笑、目光,动作等体态语表扬。

  4、以“评”为主的表扬——评选先进集体或个人,授予荣誉称号。

  5、以“展”为主的表扬——选拔优秀或进步十分明显同学的作业进行多种形式的展览。作展览要与教学紧密结合,目标要明确。每次的展览,是偏重书写、格式、正确率,还是偏于技能训练等,老师要心中有数,要体现作业展览的计划性。作业展览,不光使受表扬同学受到表扬激励,还能为他人树立榜样,提高全体同学的作业水平、实践能力。

  6、以“奖”为主的表扬——发奖品或给予丰富多彩的.精神奖励。

  7、以“生”为主的表扬——让学生自我表扬与相互表扬。

  三、表扬——需要把握分寸

  1、培养学生反思、自纠的意识——通过谈心、列举生活中的事例等教育途径,让学生明白“人无完人”的道理,在和善、诚恳、平等的氛围中,进行民主评议,个别谈心,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注意寻找自身存在的不足,勤于自检,勇于承认错误,改正错误。

  2、表扬时顾及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形式上不搞“两极分化”——对优生的表扬,注意多论事,通过表扬具体的事例,让他体会到老师对自己的肯定赏识,对学困生的表扬要注意多点名,在面上要加大对他的表扬力度。要让学生特别是优生,能不断拿自己近阶段成绩与昨日成绩相比,培养学生与自己竞争的意识。

  表扬不简单,他不光需要讲究方式方法,需要谨慎,还需要教师有较高的素质。同样的方式,同样的表扬,不同教师,其收效不尽相同。其中主要关系到教师与学生的感情是否深厚,教师的威信是高是低。自己与学生的感情深厚,在学生心目中威信高,形象好,自己的言行举止,学生将十分关注,对学生的表扬激励,将会给学生带来不寻常的心灵震撼。因此说,要让表扬多走近学生,发挥应有的巨大效应,我们不光要注意方式方法,还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建立好自己人格形象。

6、让学生走进文本──《雪》教学反思示例

  教学之后,在“如何让学生走进文本”上有以下几点思考:

  1、个性解读铺基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用一句时髦的话说“一千个读者读出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阅读也应是老师的个性化行为。老师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是老师个性化教学的基础,没有老师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便没有其个性化的教学。教师在走进课堂前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目的就是要确定“一千个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哈姆雷特”,以便在灵动的课堂中把守对话的底线、不断校正对话的方向、适时推动对话的进程。

  对于《野草》,一直有着许多不同的解读,这本体现鲁迅全部生命哲学的小册子也因此被文学界公认为“世纪性的文学猜想”。《雪》虽然是其中色调相对明朗的一篇,但也有着诸多解读:有学者提出了“爱情的宣言”一说;钱理群将其上升到中华民族对宇宙基本物质元素、生命元素的理解。可是,对于八年级上的农村初中学生,在一堂没有前后呼应的独立的课上,如果对文本的开掘脱离了学生的生命体验和可接受程度,是否真正有价值呢?再三考虑,我最终选择了“鲁迅的孤独与战斗精神”这种解读。

  原因一:《野草》与《彷徨》作于同一时期,集中体现的是鲁迅在“五四”退潮之后空前的孤独与绝望以及对“绝望的抗战”。一直以来,鲁迅都有着一种强烈的孤独意识,这是一种先驱者的孤独、一种探索者的孤独,这种孤独带有屈原式的忧愤深广,表现为改造社会的强烈愿望和不与浑浊现实同流合污、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的品格,在《彷徨》的扉页上他便援引了屈原的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应该说,这样的思想在《雪》这篇文章中也有着较为集中的体现。

  原因二:目前大多数学生对鲁迅的了解还是比较概念化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甚至还有学生认为是政治家。

  基于这两点,我决定把本堂课教学设计的立足点定位在帮助学生更深入、更真切地认识鲁迅──体验鲁迅的情感,感悟鲁迅的战斗精神。

  2、巧设问题走捷径:

  在语文教学中,不管采取什么方法进行教学,总伴随着一些问题。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解答问题,从而完成对文本的学习,教师的问题成为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一条路径。问题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学习方法的掌握,影响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学习兴趣等等。教师如能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特点,创设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必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具有探索性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我提出了这些问题:

  第一个环节中有两个问题:

  ⑴ 江南的雪的特征是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⑵ 朔方的雪的特征是什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这里的每个问题都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验,尊重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文本主体,尤其是后面的这个问题“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完全要求或指向我们的学生,要获得认识必须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寻找去探究。“滋润美艳”、“活泼”、“生机”、“热闹”、“干燥”、“升腾”、“奋进”等等,诸如此类的词语句子,在学生完全沉入文本后如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

  在第二个环节,师生共同分析了两种雪的特征之后,用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追问了一句“鲁迅笔下的雪仅仅是雪吗?”再次促使我们的学生一头扎进文本,从雪的表象里思考抽象出内在的东西。这里的雪不仅仅是雪,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它应该是一种情感的流露,一种内心的含蓄表白。江南:雪和蜜蜂、山茶、梅花、人──人、雪、物共融的美好画面,而朔方:雪和旷野、天宇──孤独,孤独中纷飞。此时此地的雪,其实就是鲁迅自己的内心思想的写照。虽然孤独,但朔方的雪是否寂静、停留?不,它仍然旋转、升腾,旋转、升腾。在这个旋转升腾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雪的精魂,鲁迅的精魂。

  三个问题,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所以学生的走进雪走进鲁迅,自然顺利,并没有很大的障碍。大多数学生能在教师的'引领下,自由自觉地学习、体悟,真正体现了阅读教学中的学生主体,真正实现了“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而不仅仅是教师的个性化行为。

  3、适时点拨排障碍:

  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碰到“学生答非所问”、“学生游离文本”、“学生死钻牛角,不能自拔”以及“学生思维停滞,陷入僵局”的现象,这时需要教师进行适时的点拨,使学生重读课文,回归文本。那什么是“点拨”呢?蔡澄清认为:所谓“点”,就是点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它是运用启发式引导学生自学的一种方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三处地方进行了较好的点拨:

  ⑴ 句子“有许多蜜蜂们忙碌的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的闹着”中“闹”字的理解;

  ⑵ 句子“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中“孤独”的理解;

  ⑶ 在学生提及“雪的战斗精神”却无法理解“雪的战斗精神就是鲁迅精神的写照”。

  此时教师让学生在文中找出体现雪战斗精神的词语,并让学生阅读资料“鲁迅的故事”,引导学生从“雪的写作背景及鲁迅生平”这一角度去理解。

  就这样,老师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知识障碍与心理障碍,用画龙点睛排除故障的方法,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自己进行思考和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使学生又重读课文,回归到了文本,走进了雪,也走进了鲁迅的精神世界。

  不过,在课堂具体实施的时候,还是存在着很多不足,比如:

  1、教学机智有待提高。例如在学习“朔方雪的特征”时提到了雪的外形特征──如粉,如沙和雪的内在气质特征──蓬勃奋飞,旋转升腾,我并没有就此点出“雪的内在气质特征即雪的精神特征”,也没有以此作为学习“雪的战斗精神和鲁迅精神”的切入口,造成了教学环节的脱节现象。我想这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太依靠原先的教学设计,不能很好的根据课堂的具体情况来适时调整。新课程的理念告诉我们:课堂教学不是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丝毫激情与悬念的行程,而应该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这就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优秀的教学设计不是对课堂情况进行面面俱到的预设,它要给不确定性的出现留下足够的空间──并把这些不可预测的事件作为课堂进一步展开的契机;它不是一出已经定稿的剧本,而应该处于自我校正、自我完善的动态发展之中;它展现于具体的教学过程、情境和环节之中!

  2、深度的挖掘缺乏必要的语言浸润和资料帮助解读,显得略微生硬。因为要从一篇文章中读出鲁迅的精神,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有点难度,必须要援引一些资料加以引导,帮助理解和解读。虽然,我也援引了背景资料、专家学者的解读以及鲁迅的故事,但由于在课堂上没能安排时间让学生在衔接上处理不当,导致多数学生一下子难以从雪的精魂到鲁迅的精魂,最多只能体悟到雪在灰暗的天宇下升腾奋飞,很难想象到鲁迅在困境下孤独的情境,以及鲁迅在孤独中不沉沦,依然奋斗的精神。这也是教师在个性化教学中必须要加以克服的瓶颈。

  自我反思的过程也是自我提升的过程,这次历练对我的教育意义很深刻,很多老师善意的批评也为我指出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在此也真诚地希望各位老师能不吝赐教,我会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克服弱点。我相信自己能在语文教学这条道路上越走越稳健。

7、教师要练就表扬学生的艺术教学反思

  教育者经常表扬学生,但又不能随便表扬,表扬就会流于形式而失去其积极地意义。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对学生进行表扬,以达到激发起学生的进取心和荣誉感的目的。那么怎么做才能取得最好效果呢?

  一、避免成见,实事求是。

  作为教师首先要具备容忍度和宽厚的心态。学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不能固守原来对一名学生的看法,有看法就有积怨,这会造成对学生的不公平。因此,我们对学生的表扬,关键是要避免成见,实事求是。尤其对于各方面都不是很理想的学生,他们更期待老师的表扬与鼓励,如果此时我们吝啬,他们将受打击;如果我们适时对他提出表扬,则一定能使他们有所进步与提升。

  二、表扬要有利于班级促进团结。

  表扬与激励行为要达到同学间的心理平衡。有时候,我们表扬了一个而打击了一片,这不利于班级团结与稳定,也不利于班级凝聚力的.建设。因此,我们表扬时一定要思虑周全,不要出于好心却做了坏事。

  三、利用集体舆论,树立良好风气。

  集体的力量是伟大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现在学校正在搞“学雷锋活动”,这是一次和好的教育学生的机会,我们要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不但要使做好事的同学得到表扬,还要视其他同学都向他学习。以形成“好人好事人人夸,不良风气人人抓”的良好风气。

  四、表扬要等待时机。

  表扬时机如果错位,就会产生负面影响。这时就会有人认为老师造作,无中生有。就会使学生自负,而对老师的表扬满不在乎了,表扬就毫无意义。

  五、进行理论升华,使学生提升思想境界。

  表扬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向好,形成向上的品格。如果学生能在老师的表扬中获得思想境界的提升,那么您的表扬水平也就非常高了。学生有了高境界,自然就有了好习惯,好行为,好成绩。

  这就得我对“表扬”的探索,但愿我的思索和做法能真正达到表扬的目的和效果。

8、引领学生走进数学世界数学教学反思

  在我半年的新课程的教学中,我欣喜地看到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模式已被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所取代。课堂活起来了,学生动起来了:敢想、敢问、敢说、敢做、敢争论,充满着求知欲和表现欲。下面,我结合一些具体案例,从学生的变化看课改,就我教学经验谈一下课改体会:

  一:交流让学生分享快乐和共享资源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活动经验以及原有的生活背景,是良好的课程资源。在“图形认识初步”这节课中,有一道题问一个正方体的盒子有几个不同的展开面,我想,如果直接给学生答案有11种基本图形,他们不但不明白为什么,也想象不出来这11种基本图形会是怎样形成的,于是我让同学们从家带来正方体图形,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剪,彼此间的交流,实现了他们对立体图形关键特性的理解和认识,大家共同分享发现和成功的快乐,共享彼此的资源。

  二:从生活出发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由于在新教材中没有“代数式”这节课,但在选学内容中,却有“代数的故事”为了让学生能简洁地明白代数式,我采用了由生活实际出发,只要让学生能明白代数式实质就是用数来代替字母,就完成了教学目的,在举例时,指出,“其实,代数式不仅在数学中有用,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也大量存在。下面,我说一个事实,如“一本书p元,6p可以表示6本书价值多少钱”,谁能用代数式表示出来。学生们开始活跃起来,受到启发,每个学生都在生活中找实例,学生从这节课中都能深深感受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新理念。

  三:实践是学好数学的前提

  在本学期习题中有关“几何体的切截”的问题,我想没有实践学生是不会有立体感的于是,我就让学生带来土豆,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践,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在本学期中我还采取了激励政策,我从家中拿来印泥,如果某个学生回答的问题比他本人的能力强,就奖励给他一个大奖,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不论什么档次的学生都有获奖的可能,使学生能抬抬脚就得到满足。

  以上几点是我在教学中感觉比较成功的地方,但是从期末考试中,我也发现了我的不足,比如忽视了统计教学的复习,把重点放在了传统的有关绝对值和方程了,而期末试题却并没有出有关绝对值和解方程的题,所以下学期我们不应该忽视任何问题,不应该用旧的观点想问题。通过1,2班的成绩对比,我认为由于2班学生基础差,所以我在上课时,常常把问题放慢速度,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思考,知识就掌握的比较牢固,而总认为1班学生的基础好,他们的回答速度也快,其实这都是一些表面现象,忽视了让整体求真,所以在以后我要用同样的大方法对待每一个学生,用对待自己女儿的心对待每一名学生。

  以上就是我的教学反思,在教学中还有很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努力,迈上新的台阶。

9、让数学走进生活走近学生的教学反思

  去年,有幸到乡村小学去送课,所讲内容为《列方程解应用题》之列方程解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师生初次见面,为一扫拘束感,陌生感,融洽彼此间的关系,新课伊始,我与学生进行了简短的交流,而当学生询问到我的年龄时,我灵机一动,决定将先前准备好的例题抛到九宵云外。既然学生对此感兴趣,何不------于是我巧妙作答“女人的年龄是不能随便告诉别人的。”男孩识趣地坐下,我接着说“不过如果你能根据老师提供的信息算出来,那老师会很高兴。”孩子脸上闪现光彩。在必要的复习铺垫之后,我顺手将我与女儿年龄的相关信息板书于黑板上,编成一道和倍问题的.应用题,请学生尝试列方程解答。学生感兴趣的运用所学知识和已有生活经验分析着,思考着,计算着,忙得不亦乐乎。在交流解题思路及方法时,学生思路清晰,算法多样,之后我又将上述信息改换,编成一道差倍问题的应用题,学生自己顺利解答。在此过程中,学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内在需要得到满足。而我也轻松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同时又指出:"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这一要求揭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即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又应用于生活,这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因此,强调生活问题的数学化和数学问题的生活化这两者的辩证统一,对于数学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也是数学应用的最终归宿。只要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世界,我们就能发现,生活处处皆数学。

  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生活经验出发,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简单的数学问题,解释周围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价值,体验学习成功的最佳选择。如此数学教学一定能绽放出生命的活力,学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和能力也将不断增强。

10、要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英语的习惯教学反思

  最近几次过程质量抽测,英语学科的成绩有了提升,说明从教师到学生对学科学习的措施有了强化,如何把这种强化保持下去,进而实现螺旋式上升?我认为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1、给学生提供跳一跳的台阶。黄老师在《调动学生积极性》一文中这样说的:由于缺乏训练和熏陶,大多数学生缺少“主动出击”的思考、质疑、答疑的习惯和胆量,总是被动地听、记。形象的说明了学情基础是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决定性因素,因此,要调动学生积极性,就要解决这个问题。如何解决?首先就要提供学习的平台。

  一是互助平台,在小组的基础上,建立一对一的学习共同体,一对一负责检查落实,并将结果上报该组助教,助教每天上报老师,老师落实助教上报的结果。一对一的`学习共同体要确立明确的学习英语的时间和内容,比如早自习必须朗读课文、句型、阅读材料,晚自习某时间共同学习《探究》、《配套》等。

  一对一学习共同体要互相检查学习效果并记录凭评价结果,以供老师落实检查。

  一对一学习共同体的层次要基本相同,确保该共同体处于教师落实的同一层次。

  二是学案平台,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能够学习的学案,根据学案,学生才能有的放矢,一对一共同体才会有学习的依据、互查的依据,才会使学习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建立学习引领机制。学生学习英语的学习情况,总体呈现金字塔形或者纺锤形,所以,要发挥好这个“尖”的作用。

  一是建立早读领读机制。采取学科科代表领读5分钟若干遍,然后学习小组里的英语助教领读和起头齐读10分钟若干遍,再是各人自读10分钟若干遍,最后是一对一学习共同体一对一检查阅读背诵情况,记录成绩,上报助教,助教上报英语科代表。

  二是建立每日一练一测制度,根据教师提供的练习内容(一般不应超过20分钟),学习共同体进行自主学习后,再拿出10分钟各自出自测题,检查学习共同体学情,并记录评价结果。

  三是建立日常评价常态化机制。把学习共同体的评价纳入教师对小组的综合评价,其中,助教对小组的汇总评价表格要统一格式,不仅仅有共同体的自评,还要有助教或者科代表的复查、抽查验证,也要有教师的复查验证,确保自评的真实性。

  当我们惊讶某某学校对任何题型的训练达到100次以上时,当我们惊叹某某学校的教师的这种责任时,我则更要思考如何把这种现象转化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习惯,我则要思考如何把这种责任和付出转化为教师的策略和智慧。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