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比较与计算数学课教学反思
1、角的比较与计算数学课教学反思
很高兴能代表学校去参加区教育局组织的公开课比赛,经过一周的紧张备课、写教案、制作课件、磨课、评课、不断修改,终于把我们数学组的集体劳动成果展示出来。虽然过程很辛苦但是收获却很大,对于我来说,无论是对教材的处理还是教学设计都有很大的提升。
《角的比较与运算》是七年级上册第4章第三节第二小节的内容。课本在编写时包含了角的大小比较、角的和差、角平分线三个重要板块,其中有1个活动、1个探究、1个思考,知识多且杂。那么,如何在45分钟里将这么多内容成功整合是我前期面临的最重要问题。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线段的大小比较,有两种方法:度量法、叠合法。根据教材意图,要利用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迁移能力,用类比思想引出角的大小比较也是这两种方法。因此我们大胆决定,弱化角的大小比较,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和探究体验类比和转化的思想即可,而重点放在认识图形中角的和差关系与角平分线并参与运算中,整堂课以课本上的一个思考图形作线索,不断的变化,贯穿整个课堂,使知识由零散变得集中,体现一题多变。引导学生观察图形,思考交流,逐渐掌握识图方法。经过两次磨课,听取了数学教研组的各位老师的建议,我最终确定了教学设计。
接下来就是上课,我在上课时采用的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1)创设情景。请一名学生与老师比高矮引入角的比较。我在班上找了一个目测长得很高的学生和我比高矮,当他看到自己比老师高,觉得很开心。这样既不会因为身高而伤害某些学生的自尊心,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其他学生也从比较中归纳出线段的比较方法。
(2)动手探究。先让同桌两人讨论角的比较,然后请代表上台演示。演示的学生拼出了叠合法的'图形,但是表述完全是错的,但她却一直在说,我鉴于时间的关系,只能一等她说完,就马上打断,小结。
(3)利用课件。动态的演示叠合法看起来更直观。
(4)问题探究。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和差与运算。问题的设计给学生留有充分探索和交流的空间,随着问题的步步深人,学生的思维得到深化,突出了本课时的重点,也分散了难点,最后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5)问题引申,引导学生发现角平分线,并归纳角平分线定义,进行计算。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每位学生都能理解角的大小比较方法,能从简单图形中获取信息,认识角的和差关系和角平分线,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在几何语言规范表达上还有不少学生存在问题。课堂不够开放,其实通过开放性问题、开放性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有助于灵活地学习知识。如果重新讲这节课,我想应该会更流畅一些,会把课前预想不到的问题,但是在课堂上发生了的,做得更充分一些,在调动学生展示的方面会多给一些时间,尽量让她们学会表达出相应的意思和方法,鼓励和引导用几何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让他们互相纠正。
最后,我想就本次公开课谈谈我的感想:
1要充分预见学生的反映,做好相应的准备。因为我抽到的班级是知识层次较好的班级,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已有的知识水平,所以设置问题要具有灵活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给学生更多的思维想象空间。
2教学要创新。课本知识几十年不变,但是由于我们的教学对象的变化、社会的变化等等需要我们与时俱进进行增添、删减和修改,结合实际情况变化。
3讲课之后的评课尤为重要。实践、反思、学习应当是一个不间断的循环,
及时对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施进行回顾和反思,总会有些成败得失的感触,如果能及时地记下经验和教训,作为今后完善教案、改进教学、总结经验和探索规律的依据,对指导今后的实践,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会有很大的帮助。只有这样有了比较,才能知道差别所在,才能真正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次公开课比赛,也正是因为数学组这个专家团队的支持和支招,我不断改进教学设计和课堂表现方式,才能达到预期设想。
总之,一堂课的教学,总会有收获和遗憾的。我要在不断的反思和总结中提高自己。发扬优点,克服不足,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积累经验。
2、中班数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比较粗细》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班数学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比较粗细》,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活动目的
1.能积极思考并且及时作出判断。
2.学习比较物体的粗细的方法。
活动重点:
学习比较物体的粗细的方法。
活动难点:
懂得粗细的比较是相对的,能用粗和细来描述物体。
活动准备
准备各种粗细不同的笔,瓶子等、幼儿用书。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谈话引入1、孙悟空会变的金箍棒引题,孙悟空有一个很厉害的兵器是什么?(金箍棒)金箍棒可以变粗也可以变细。
二、基本部分1、教师出示一个粗的一个细的物体,并请幼儿说一说(1)哪个粗?
(2)哪个细?
(3)你怎么知道它是粗或细的?启发幼儿知道是通过比较而知道的。
2、教师通过变变变的游戏出示不同粗或细的物体,知道粗细是相对的。
3、游戏变变变教师说变粗时幼儿两手做出粗的样子,师说变细时幼儿两手做出细的样子,通过游戏加深对粗、细的理解。
三、活动结束:
教师通过播放课件请幼儿完成幼儿用书。
活动延伸:
比较周围环境中各种物体的'粗细,回家后比较家里各种东西的粗细并做记录。
活动反思;
本节活动不足之处在导入时没有安排好,选择以孙悟空的金箍棒引入孩子们的兴趣是提起来了,但是有点太不接近我想达到的粗和细的目标,孩子们基本都围绕着孙悟空的金箍棒这个话题开心的说着,在我引到粗和细这个话题时,孩子们又开心的说到了孙悟空的金箍棒上,让我有点着急,我认为在开始这个引入时我应该选择简单又直入目标的导入,
(1)可以用小动物住新家,大的住大的房,小的住小的房,因为大房粗,小房细,
(2)或者直接出示粗细不同的两个物体请幼儿观察,让幼儿通过直观的目测理解粗和细的差异,
(3)也可以通过做几个纸桶重叠的方式来比较物体的粗和细。
活动变变变中感觉做的还不到位,可以采取变变变变,粗粗粗、细细细,我之前采取的是变粗、变细,感觉好像有些太简单,不够有趣。
活动中的教具不够充分,我应该每小组做一组粗和细的纸桶让幼儿自己再去观察、探索。
本次活动给了我警示,在以后的活动中我应该深思再深思,不断的反省活动中出现错误的地方,以免再次的出现失误。
3、七年级数学上册《角的比较》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一开始就在创设的“动物园参观”问题情境中,让学生有目的地探索问题,自然的就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紧接着,通过类比的方法,自然得到角的.比较方法。并通过问题串和练习,进行了分析。课后反思本节课,发现在分析的过程中,将重心放在叠合法和角的意义的理解,其实根据学生的水平,有条件的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感受测量法与叠合法有无异曲同工之处(测量其实也是叠合——测量角与量角器的叠合)。
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动手实践和直观感受,如请同学们在准备好的纸片上任意画一个角,再与小组其他同学所画的角比较一下大小,并按顺序排列。把结果展示给大家;再如,沿着经过顶点的直线EF对折来画出这个角的平分线。正是因为有了上面的过程,学生就能运用数学直觉较好的完成随堂练习“在方格纸上有三个角,试确定每个角的大小及各角之间的等量关系。”
如何培养、建立学生的数学直觉思维和意识?这节课给了我们一个启发:要注意创设实际问题情境,运用多种手段如实物、多媒体、动手制作、情景再现等让学生读图、识图、画图进而掌握图形符号语言,通过观察、类比、联想、实践和合作交流去解决一个一个力所能及的问题串,在实践中发展学生的数学直觉思维和数感。在不能使用多媒体的情况下,可以做一个角的模型(甚至可用教学圆规作代替,只是注意想象与抽象成角),其他可以利用在教科书上做题和画图了。
4、开设数学学法指导课并列入数学教学计划教学反思
在我所任教的初一年级里,我每两周一课时给学生上数学学法的指导课。结合正反例子讲,结合数学学科的具体知识和学法特点讲,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讲,边讲边示范边训练。
数学学习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以及自学、交往、表达等能力.学习活动过程是一个需要深入探究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材因素,注意疏通信息渠道,善于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或提出假设,检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勇于钻研、不断探究的.习惯,架设起学生由知识向能力、能力与知识相融合的桥梁。总之,初一是学生知识奠定的根基时期,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要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结合,学法与教法结合,课堂与课后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探求结合,建立纵横交错的学法指导网络,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为日后进一步进行数学学习打好良好的基础。
5、数学课《角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
本课的导入环节利用情境图导入,吸引学生注意力。“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问题提得有些不具体,学生容易提出与数学无关的话题,没有意义。可以提问“你从图中发现了哪些咱们学过的图形?”然后再引出角。让学生从生活中找角。
新授环节的第一个知识点是本课的重点,即认识角,理解角的特征。这一部分应该设计多种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把知识点学透。比如,在上面实物基础上把角的几何图形抽象出来,让学生观察不同角的共同特征。然后再让学生摸一摸,从而引出顶点和边。而这一活动还不够,学生认识了顶点和边,还要能准确地指出来,可以让同桌之间指一指手中角的顶点和边在哪里。之后,反馈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上台指一指黑板上的三个不同角的顶点和边。同学现在才会意识到,不管这个角是什么样子,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这时再总结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就水到渠成了。
本课的知识点较多,可以采用“新知1——练习1——新知2——练习2——拓展练习”的模式来教学。讲完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了,要及时的巩固练习。指角的活动比较好,还应再加一个判断角和数角的练习。注意控制时间。
接下来是教学的难点,即比较角的大小。难点的教学要有层次。首先是“引”。给学生两个大小不一样的角(一个钝角,一个锐角),让同学观察谁大谁小。两个角差距比较大,很容易观察出来,此活动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理解什么是角的大小。第二是“放”。让学生自悟自比。可以让同桌间折一个不一样的角,然后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就会发现比较角的'方法。第三是“收”。也就是自主探究的一个反馈。把学生折的角放在黑板上,让学生说说你是怎样比的。然后教师再总结。第四是“悟”。学生把知识点学会了,能不能用呢?需要学生在练习中感悟。可以把原来设计的活动角的环节放在这里。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活动角在张开、闭合的过程中它的大小是怎样变化的。另一方面比较两个边不一样长的角,让学生知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只与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除此之外,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设计几个比较角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两个三角板上的角。
最后一个知识点是画角。这个环节利用动画形式教学,效果很好。
板书设计方面,图形设计和板贴的教具很好,但是缺少文字性的表述。教学的重点上,我画了一个角,标明了顶点和边,还应该写上文字:“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教学难点上,我板贴了两个边不一样长的角和两个用正方形纸折的角,分别用叠合法把他们对齐。应该再加上比较角的方法:“顶点对齐,一条边对齐。”
在教师素质方面,首先教师的语言要儿童化,与学生更亲近些。第二,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写字姿势方面强调的比较好,在倾听习惯、思考习惯、交流习惯等方面,还要在平时多下功夫,严格规范学生的习惯。第三,教师提的问题不够精准,导致课堂上教室的话太多。备课时应再好好斟酌每一个问题的问法。
感谢教研员赵老师的细心指导,让我们收获颇丰,知道了数学教学应该做到“重点落实,难点有层次”。今后我会努力改正出现的问题,悉心钻研,使自己的数学教学不断进步。
6、小学《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数学课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数学课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在同学已经学习了“圆的面积计算”、“长方体的体积”、“圆柱的认识”等相关的形体知识的基础上教学的。同时又是为同学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形体知识做好充沛准备的一堂课。
课始,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不时地引导同学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旧知,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并制造认知抵触,形成了“任务驱动”的探究氛围。
展开局部,教师为同学提供了动手操作、观察以和交流讨论的'平台,让同学在体验和探索空间与图形的过程中不时积累几何知识,以协助同学理解实际的三维世界,逐步发展其空间观念。
练习布置注重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同学运用自身刚推导的圆柱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引入环节中的两个问题,使其认识数学的价值,切实体验到数学存在于自身的身边,数学对于了解周围世界和解决实际问题是非常有作用的。
教师无论是导入环节,还是新课局部都恰当地引导同学进行知识迁移,充沛地让同学感受和体验“转化”这一解决数学问题重要的思想方法。同时,还合理地运用了多媒体技术,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体”,有机地渗透了极限的初步思想。
7、数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练习课》的教学反思
本课最成功之处是采用了长方形磁条教学第7题。我先将磁性长方形框架吸在黑板上,描出其形状,然后拉动框架,再描出平行四边形。通过形象图示的观察,学生很快就理解了面积发生变化的原因,看来直观感受胜于说教。
虽然本课变式练习较多,但学生掌握起来难度不大,反倒是我未曾预料到的'单位换算成了作业难点,看来学生原有基础知识薄弱再次成为教学的瓶颈。因此再教时,我会在基本练习中补充单位换算(已对教案进行了修改)。如果练习效果不佳,我还将对所有面积单位进行梳理,对换算方法进行复习。梳理图如下:
1平方千米 =100 公顷 =10000 平方米 100 平方分米=10000 平方厘米
×进率
高级单位
低级单位
÷进率
同时,还可以把基本练习中的数据适当进行变化,以此来复习和巩固长度单位的换算。如可将第2小题的高改为1米3分米,将第3小题的高改为0.4分米。
8、角的比较与计算数学课教学反思
很高兴能代表学校去参加区教育局组织的公开课比赛,经过一周的紧张备课、写教案、制作课件、磨课、评课、不断修改,终于把我们数学组的集体劳动成果展示出来。虽然过程很辛苦但是收获却很大,对于我来说,无论是对教材的处理还是教学设计都有很大的提升。
《角的比较与运算》是七年级上册第4章第三节第二小节的内容。课本在编写时包含了角的大小比较、角的和差、角平分线三个重要板块,其中有1个活动、1个探究、1个思考,知识多且杂。那么,如何在45分钟里将这么多内容成功整合是我前期面临的最重要问题。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线段的大小比较,有两种方法:度量法、叠合法。根据教材意图,要利用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迁移能力,用类比思想引出角的大小比较也是这两种方法。因此我们大胆决定,弱化角的大小比较,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和探究体验类比和转化的思想即可,而重点放在认识图形中角的和差关系与角平分线并参与运算中,整堂课以课本上的一个思考图形作线索,不断的变化,贯穿整个课堂,使知识由零散变得集中,体现一题多变。引导学生观察图形,思考交流,逐渐掌握识图方法。经过两次磨课,听取了数学教研组的各位老师的建议,我最终确定了教学设计。
接下来就是上课,我在上课时采用的教学流程设计如下:
(1)创设情景。请一名学生与老师比高矮引入角的比较。我在班上找了一个目测长得很高的学生和我比高矮,当他看到自己比老师高,觉得很开心。这样既不会因为身高而伤害某些学生的自尊心,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其他学生也从比较中归纳出线段的比较方法。
(2)动手探究。先让同桌两人讨论角的比较,然后请代表上台演示。演示的学生拼出了叠合法的'图形,但是表述完全是错的,但她却一直在说,我鉴于时间的关系,只能一等她说完,就马上打断,小结。
(3)利用课件。动态的演示叠合法看起来更直观。
(4)问题探究。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和差与运算。问题的设计给学生留有充分探索和交流的空间,随着问题的步步深人,学生的思维得到深化,突出了本课时的重点,也分散了难点,最后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5)问题引申,引导学生发现角平分线,并归纳角平分线定义,进行计算。 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每位学生都能理解角的大小比较方法,能从简单图形中获取信息,认识角的和差关系和角平分线,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在几何语言规范表达上还有不少学生存在问题。课堂不够开放,其实通过开放性问题、开放性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有助于灵活地学习知识。如果重新讲这节课,我想应该会更流畅一些,会把课前预想不到的问题,但是在课堂上发生了的,做得更充分一些,在调动学生展示的方面会多给一些时间,尽量让她们学会表达出相应的意思和方法,鼓励和引导用几何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让他们互相纠正。
最后,我想就本次公开课谈谈我的感想:
1要充分预见学生的反映,做好相应的准备。因为我抽到的班级是知识层次较好的班级,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已有的知识水平,所以设置问题要具有灵活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给学生更多的思维想象空间。
2教学要创新。课本知识几十年不变,但是由于我们的教学对象的变化、社会的变化等等需要我们与时俱进进行增添、删减和修改,结合实际情况变化。
3讲课之后的评课尤为重要。实践、反思、学习应当是一个不间断的循环,
及时对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施进行回顾和反思,总会有些成败得失的感触,如果能及时地记下经验和教训,作为今后完善教案、改进教学、总结经验和探索规律的依据,对指导今后的实践,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会有很大的帮助。只有这样有了比较,才能知道差别所在,才能真正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次公开课比赛,也正是因为数学组这个专家团队的支持和支招,我不断改进教学设计和课堂表现方式,才能达到预期设想。
总之,一堂课的教学,总会有收获和遗憾的。我要在不断的反思和总结中提高自己。发扬优点,克服不足,为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积累经验。
9、九年级数学《弧、弦、圆心角》公开课教学反思
我执教一节九年级数学《弧、弦、圆心角》的公开课。课前,我精心编制了导学案,在导学案中我把该课内容分成了二大板块,每一板块安排两个组准备展示方案,再优选一个组进行展示。每一板块我都把知识点进行了问题化的分解,以便于学生更好的自学;设置了互动策略与展示方案的预设。我提前把导学案发给了学生,并布置学生对着导学案进行预习,完成了独立学习的环节。上课时,我简单出示课题后,分配各组进行10分钟的对学与讨论,各组立即行动起来:有用小黑板进行讲解的,有对着书两个、三个在一起讨论的,尤其是第五组同学,六个同学分成了每二人在一起进行对学。分到任务的小组根据展示方案的预设同时要安排展示任务。我一直在每个小组进行巡视,了解各组的对学与讨论效果,对有困难的小组进行适当的引导与帮助。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全身心地投入,充分展现了他们的独学、对学、合作探究能力。
学生在讨论结束后,一到四组分别阐述了他们的展示方案,赢得了展示任务的第二组在组长陈梦萍同学的带领下,讲解条理清晰,逻辑性强,互动精彩,组长的补充为组员的展示 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组员徐家豪作为一位后进生,在讲解圆心角的概念时,能抓住概念的核心,即顶点要在圆心上的角,并举了一个顶点不在圆心上的角的例子向其他同学进行提问讲解,他能把该问题讲解的如此透彻,可见课改中的对学与讨论环节对于中下生具有很大的.帮助;在讲解圆心角相等,所对的弦相等时,能够把扇形折叠成三角形直观的得出弦相等。当然,在展示过程中,第二组有些同学过于紧张,导致没有很好的参与组内的展示。第四组准备的方案与展示过程不一致,第三组准备的方案不够充分与细致。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充分表现了自己的自信与胆量,让我真正懂的了“给学生一个机会,他还给你一个精彩”。
点评过程中,参与点评的同学能针对问题的关键点与着重点进行点评,针对第四组的点评,同学们点评了该组在讲解定理时,没有讲清楚等圆时该定理的关系、小组准备展示方案不够完善、没有用证明的方法说明定理的关系等。
通过此节课的教学,让我看到了课改的精髓与魅力,并坚信要持之以恒地把课改深入进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