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器的认识和使用教学反思
1、计算器的认识和使用教学反思
计算器对于每个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为了使本节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在本节课中设计了让学生自己介绍计算器的按键及功能,教师做补充的环节,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价值与应用上。具体做法如下:
1、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实际出发。
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要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在设计教案之前,我对本班的学生(55人)进行了调查,其中只有5人未用过计算器,其他学生都会使用计算器。有的是家长教的,有的是自己拿计算器按按就会了,所以用计算器计算对学生来说并不难。
2、巧妙安排,体验计算器的好处。
如何让学生体会用计算器的好处 ,我设计一个数目较大的计算(统计表求合计)。在没有提示的情况下,学生有的用笔算,有的用计算器算,在汇报时对两种方法我都呈现其计算过程。能主动用计算器计算的学生选择计算工具的能力较强,很有成就感;而用竖式累加的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能正确计算也显示了其较强的计算能力。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交流,自然发现了用计算器
计算的好处──快捷、准确,为今后合理选择计算方法做了有效的铺垫。
3、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本节课实践应用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计算方法有口算、笔算、简算、估算、计算器算,根据不同的情况合理选择计算方法。课堂设计较大胆,出示4个情景后让学生任选两个感兴趣的问题在小组内解决。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学生由于刚学完计算器,所以很多学生都选用计算器算。在汇报中,当有的学生指出第二题口算更好时,学生们恍然大悟。于是有的学生说第三题可以估算,第一题还可以用简便算法。体现了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渗透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4、反思与教学相结合。
我在学生用计算器和笔算两种方法后,设计了反思内容:请同学们反思在解决这个问题时用哪种计算方法好?为什么?通过这样的反思使学生体会到计算器的简便准确,同时引导学生会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第二个反思时机是,让学生解决四个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生刚学完计算器这一计算工具,多数学生都用计算器计算,在反馈时有些学生提出较小的数可以口算,大约花多
少钱时可以估算,其他同学也受到启发。以往的教学到此就结束了,但此时,我安排反思环节──听了同学们的发言,请你反思一下:通过解决这些问题你对使用计算器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学生有的说:在生活中不仅可以用计算器计算,还可以用口算、估算、巧算。还有的学生说:我认为较大的数用计算器算,较小的数可以口算很快,当生活中不需要准确值时可以估算。学生通过反思收获很大,相信在将来的计算中学生会合理选择计算方法。
篇二:用计算器计算的教学反思
用计算器计算的教学反思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要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计算器是一种现代计算工具,对于计算器,大部分学生都已接触和使用过。所以在教学这部分内容分时,对于如何使用计算器不是教学的难点,也不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只是让学生感受在什么样的问题情境下可以使用计算器,在什么情况下用口算、笔算、简算、估算,根据不同的情况合理选择计算方法。同时我认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利用计算器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上。在探索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就感受到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简便和快捷。通过探索规律,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感受到数不是枯燥的,它们中蕴含着规律,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乐趣。
篇三:计算器的认识与使用(教学反思)
计算器的认识与使用教学反思
计算器是一种现代计算工具,由于它体积小、运算快、操作简便,已经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的使用。向学生介绍一些简单的计算器的知识,就显得很有必要。对于计算器,大部分学生都已接触和使用过。针对学生对计算器的有关知识和简单使用已有所了解和掌握的情况,我对教材做了适当的调整,教学内容确定为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认识计算器、用计算器进行简单操作和运用计算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等。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于是我选择了这样的教学策略:
1、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策略。介绍计算工具发展时,由学生自己说说已经知道哪些知识,小组交流计算器的共同部分,自主探索各键的功能,同桌间互相交流等形式,在生生互动中使已有的这方面知识得到进一步梳理和完善。在学习使用计算器时,以学生自练为主,在自练中摸索按键的顺序。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学完了这节课,学生能否合理使用计算器,能否达到以上具体目标,能否用计算器计算出家庭收支情况、仓库物品进出情况等,是我在设计时考虑的重点。要使已经熟悉计算器功能和操作的同学能在课堂 上感受到用计算器的实际意义,培养他们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学习数学的兴趣。
基于这样的设计,我觉得整堂课最成功的地方就在于:学生成了课堂的真主人。而我做了穿针引线的工作,或者充当了他们的“秘书”。先由我为他们安排好工作流程(也即设计教学环节),至于每一个程序要达到的效果(教学目标),则完全由学生自己去实现。整堂课学生很积极地参与到各种形式的交流中来,包括交流有关计算工具的发展,介绍自己的计算器的部分功能,说明操作计算器的过程、技巧??俨然一副主人翁的姿态,在学生的自我展示中达到了预期的教学
目标。值得高兴的是,整堂课下来,没有出现大量学生中途“退学”的情况,学生的学习兴致在一个一个环节中保持得还不错。并且也能利用计算器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但是,正是这“秘书”的角色和已经设计好的预案,让我在课堂上陷入了被动,失去了活力;也让部分学生的学习热度还没有完全上升。其实,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难道仅仅是让学生在每个环节尽情地说?甚至是漫无目的地说?不是的,学生的知识经验毕竟是有限的。教师要善于捕捉有利的信息,适当的时候给学生一点“劲”,抓住时机,利用一个学生所说的引发更多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让课堂热起来,火起来!
篇四:用计算器计算教学反思
用计算器计算教学反思
《用计算器计算》这一单元可以说是学生最喜爱的一部分知识.他们每天都进行着大量的笔算,而用计算器可以轻易得到一个式题的答案.还没有到学的时候学生都嚷嚷要学习它了.他们也自认为自己完全会使用计算器,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的同学购买的是科学计算器,上面的功能键很多,乱按容易锁定格式,导致计算不出来想要的结果,还有的计算器上出现了三位分一级的现象,这与我们刚学习过的认数中四位分一级的情况不符合,于是就产生了怀疑等等.
由于计算器给人们解决生活中的具体计算问题带来了方便,使用计算器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在课的开始,让学生交流生活中见到的使用计算器的场景,体会计算器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并利用学生已有的认识和操作经验,相互交流、指名介绍来初步认识计算器的基本构造和基本功能。
由于书本上安排的练习都是单一的计算题,形式比较枯燥。学生早已掌握了,不必要按要教科书安排的课时
进行教学.于是在解决课本上两道例题后,我设计了三道与生活密切联系的题目,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用计算器计算,同时渗透了“节约用电用水”的思想教育。
学生虽然能够比较熟练地利用计算器计算,但是在使用过程中还是有可能出现错误,比如,按键按错了,看数字看错了,或是多按了或是少按了等等.于是我设计了两组竞赛题,一组里都是需要用计算器才能计算的,比一比看谁速度快而且没有错误.另一组是既有数据较大需要计算器计算的、也有直接口算、直接简便运算的。让学生在比赛过程中,学会辨证地看待计算器。认识到要根据数据的特点灵活运用。
篇五:01计算器教学反思
计算器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是让学生感受在什么样的问题情境下可以使用计算器。主要目的,一是进行数值较大的计算,二是用于探索一些和计算有关的规律。教学旨在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我的几点做法:
1.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在“玩”中初步认识计算器上的一些常用的功能键。在设计教案之前,我对两个班学生(110人)进行了调查,其中大部分学生都会使用计算器。有的是家长教的,有的是自己按按就会了,所以用计算器计算对学生来说并不难。根据实际情况,我在本节课中首先让学生自己介绍计算器的按键及功能,教师做适当补充。
2.由易到难、尝试操作、自主探索计算方法。
我在教学时,充分运用学生对计算器已有的认识和操作经验,在尝试操作、自主探索中学会计算方法。直接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学生兴致浓厚,在自主操作中,发现问题,学会本领。
3.通过探索规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结合使用计算器的教学,我还补充出示了这样一组算式: 1 × 1=1
11 × 11=121
111 × 111=12321
1111 × 1111=1234321
11111 ×11111=
× =
学生在运用计算器计算的过程中形成矛盾冲突,引起他们解决问题的需要,激发探索欲望。发现规律的过程是开展合情推理的过程。首先要仔细观察,认真比较,寻找算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趋势。归纳是提炼、总结规律的思维活动,要经历由表及里地抽取规律性数学内容的思维过程。其次组织学生讨论办法,运用找规律的方法来探索结果。最后再出示类似的题目,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类比发现并表达这些算式的规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4.追根溯源,了解发展史,养成正确使用计算器的习惯。
介绍计算器的发展历史,就是让学生知道计算工具的发明和发展是经过了一段漫长的历史的,它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目的在于给学生以渗透爱国、爱科学的教育梦。
总之,使用计算器的教学不止是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而且还是发展数学思考、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和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的教学。
几点不足:
1.应培养学生使用计算器与估算结合的意识。在教学时,学生在使用计算器时一不小心就会按错键,输入错误数据,导致结果有误;或者按健顺序搞错,也发生错误。因此,在计算前应该培养学生先估算结果大约是多少,然后再计算,以提高使用计算器的正确率。这一点,我在上课时没有很好地做到,以后要特别注意。
2.课前准备应做得充分。由于计算器非常普遍,学校不允许统一
购买,学生带来的计算器各式各样,有的是普通计算器,有的是科学计算器,计算器的功能也有所不同,最关健的是计算位数不一致,这就带来课上计算时的不统一,给上课带来很多的不便。我不得不在课堂上复式教学,分两大类去教这一课。先讲能识别计算顺序的,再讲不能识别的,但同时还注意,让全班学生都认真听,你带的第一种就操作第一种,口头表达第二种,带的第二种我就反之,所以浪费了很多时间,这还有待以后更好地解决。
3.计算器的使用是解决较复杂的计算,但我们会真正让学生平时一直这样使用吗?我们该如何抉择呢?期待共鸣!
2、计算器的认识和简单应用教学反思
1.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实际出发。
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要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在设计教案之前,我对两个班的学生(74人)进行了调查,其中只有2人未用过计算器,其他学生都会使用计算器。有的是家长教的,有的是自己拿计算器按按就会了,所以用计算器计算对学生来说并不难。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在本节课中设计了让学生自己介绍计算器的按键及功能,教师做补充的环节,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价值与应用上。
2.巧妙安排,体验计算器的好处。
如何让学生体会用计算器的好处,我设计一个数目较大的计算(统计表求合计)。在没有提示的情况下,学生有的用笔算,有的用计算器算,在汇报时对两种方法我都呈现其计算过程。能主动用计算器计算的学生选择计算工具的能力较强,很有成就感;而用竖式累加的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能正确计算也显示了其较强的计算能力。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交流,自然发现了用计算器计算的好处──快捷、准确,为今后合理选择计算方法做了有效的铺垫。
3.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本节课实践应用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计算方法有口算、笔算、简算、估算、计算器算,根据不同的情况合理选择计算方法。课堂设计较大胆,出示4个情景后让学生任选2个感兴趣的问题在小组内解决。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学生由于刚学完计算器所以很多学生都选用计算器算。在汇报中,当有的学生指出第二题口算更好时,学生们恍然大悟。于是有的学生说第三题可以估算,第一题还可以用算便算法。体现了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渗透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4.反思与教学相结合。
我在学生用计算器和笔算两种方法后,设计了反思内容:请同学们反思在解决这个问题时用哪种计算方法好?为什么?通过这样的反思使学生体会到计算器的简便准确,同时引导学生会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第二个反思时机是,让学生解决四个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生刚学完计算器这一计算工具,多数学生都用计算器计算,在反馈时有些学生提出较小的数可以口算,大约花多少钱时可以估算,其他同学也受到启发。以往的教学到此就结束了,但此时,我安排反思环节──听了同学们的发言,请你反思一下:通过解决这些问题你对使用计算器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学生有的说:在生活中不仅可以用计算器计算,还可以用口算、估算、巧算。还有的学生说:我认为较大的数用计算器算,较小的数可以口算很快,当生活中不需要准确值时可以估算。学生通过反思收获很大,相信在将来的计算中学生会合理选择计算方法。
3、《认识计算器》教学反思
1: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实际出发。
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要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在设计教案之前,我对两个班的学生(30人)进行了调查,其中只有2人未用过计算器,其他学生都会使用计算器。有的是家长教的,有的是自己拿计算器按按就会了,所以用计算器计算对学生来说并不难。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在本节课中设计了让学生自己介绍计算器的按键及功能,教师做补充的环节,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价值与应用上。
2:巧妙安排,体验计算器的好处。
如何让学生体会用计算器的好处,我设计一个数目较大的计算(统计表求合计)。在没有提示的情况下,学生有的用笔算,有的用计算器算,在汇报时对两种方法我都呈现其计算过程。能主动用计算器计算的学生选择计算工具的能力较强,很有成就感;而用竖式累加的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能正确计算也显示了其较强的计算能力。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交流,自然发现了用计算器计算的好处──快捷、准确,为今后合理选择计算方法做了有效的铺垫。
3: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本节课实践应用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计算方法有口算、笔算、简算、估算、计算器算,根据不同的情况合理选择计算方法。课堂设计较大胆,出示4个情景后让学生任选两个感兴趣的问题在小组内解决。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学生由于刚学完计算器,所以很多学生都选用计算器算。在汇报中,当有的学生指出第二题口算更好时,学生们恍然大悟。于是有的学生说第三题可以估算,第一题还可以用简便算法。体现了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渗透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4、《认识计算器》教学反思
《认识计算器》一课是一年级学生学习电脑的入门课。在这之前,学生不知道什么是显示器,什么叫主机……可以说这一节课的能否上好关系到以后学生对电脑是否感兴趣,是否愿意学。所以说,怎样把这节课上好,我费了很多心思。
我想一年级的孩子一定愿意听故事,要通过一个故事引起孩子们的兴趣。我给同学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乐乐小朋友告诉我她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来到了一座宫殿门前,她刚要进去,门口把守的士兵对她说:“小朋友,这里是电脑王国,我们规定凡是来这里的.人,必须认识我们电脑家族当中的主要成员,还要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乐乐小朋友遇到了困难,她向同学们求助。这时我就问同学们愿不愿意帮助乐乐小朋友?要想帮助她,必须先和电脑家族当中的主要成员交上朋友。
引发了学生学习电脑的兴趣,在新授当中,我做了多媒体教学课件,介绍了显示器、主机、键盘、鼠标、音箱、打印机这些电脑主要组成部位的作用和特点。让学生听完自己总结。在课件当中,我采用图像、声音相结合的方式。在图像上,用到了卡通图像,学生在看到这些图像时,都瞪大了眼睛,非常好奇;但在听到了以儿童化、第一人称配音的声音时,又都听得非常认真。总结时,学生们都争先恐后,说得非常好。学生每总结出一个,我都贴一个板书,结合一年级学生认字不全的特点,在每个板书上都加了拼音。
学生总结完以后,我做小结。然后告诉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电脑家族当中的主要成员了,现在我们可以帮助乐乐小朋友了。这一部分还是在课件中完成,乐乐小朋友从“智慧门”进入到电脑王国中,她每游玩一个地方都要回答一个问题,采取抢答的方式。通过抢答,看看谁是最乐于助人的小朋友。这样一来,不仅巩固了刚学过的知识,还能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
当乐乐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已全部答对了这些问题时,电脑王国奖励给乐乐一些电脑部件,这时乐乐又问同学们了:“我怎么把它们组合成一台电脑啊?”我问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也组合一台电脑啊?”让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看看哪个小组组合得最快。这不仅能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还培养了学生们团结协作的能力。
最后,我问同学们,我们能用这台电脑干什么。让大家进行小组计论。这是结合实际生活,锻炼学生们观察事物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这节结束了。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开阔了眼界,锻炼了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和动手能力。这节课充分考虑到了一年级学生的认识特点,在教学设计上力求让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创设的情境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引导,体现了新课改思想。
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学完以后总结,教师小结时,可以让学生看看身边的计算机每个组成部分都是什么样的。在课件中,介绍的不全,如键盘有白色的,还有彩色的;主机箱有立式的,还有卧式的;鼠标有三键式的,还有两键式的……这些教师在小结时,应该加以补充。否则学生可能以为这些部件就像课件中所看到的这样,没有其他的样子了。
在以后的教学中要避免出现这些情况,把课改的精神吃透,贯彻到教学当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5、《认识计算器》教学反思
教材教学内容应与生活时代紧密联系,以动手配置一台电脑活动为主线,教学中体现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观、发展观和知识观,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本节教学,不宜采用抽象的术语,应以感性认识为主,采用体验学习、模拟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任务驱动等多种方法,通过实物接触、教学课件等直观方式引导学生认识计算机。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学中常常有这样的体会,教师若能选择好时机创设问题情境,学生的兴趣就会提高,因为包含着未知因素的新问题能刺激学生的认知冲突,能在学生中引起认识上的争论,促使学生进一步探究,使其产生一种内在的求知欲。所以,我们在课堂上要有目的地巧设问题,形成不同的问题情境,就可以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造成一种积极的“心理紧张”,这是发展学生兴趣,加强学生思维的训练的一个好方法。在本节教学中,我利用猜谜游戏,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了学生主动去学习信息技术的习惯。
二、师生讨论、讲授新知
小组讨论进行学习活动,精彩,妙不可言,学生形成了互助、互勉、互爱、互尊的良好人际氛围,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本人认为组织小组活动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倡导教学民主、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伙伴、促进者等多种角色,而学生是积极的参与者。学生之间建立了良性的竞争与相互的人际关系。()尽量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心理气氛,充分理解、信任每个学生,尊重他们的思想感情和独立个性,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条件,提供成功创造的机会,引导他们对自己和他人做出合理评价。
2、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可行性和探究性。活动主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设计好哪些内容需要小组活动,什么时候进行小组活动。
三、课堂实践、设计虚拟购机方案
本课以学生为中心,并设计虚拟购机方案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的积极性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通过实践操作设计,体验了成功,同时更大胆了表达了自已的想法,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本节课后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精神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四、不足之处
这堂课还存在不足的地方——没有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这也是信息技术学科普遍需要面对的一个难题。学生自学知识所用时间长短不一,他们的这种差异是由主客观原因造成的。在今后的备课环节,我将多多注意分层次教学有关的研究探索。“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是信息技术课追求一种境界,我们的学生如果信息技术每天都在进步,那将是最美好的事情。老师要能在课堂的全程为学生营造平等、宽容、尊重、理解、和谐、愉悦、进取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想投入、能融入课堂的学习,朝“我自信,我参与,我快乐,我成长”的方向发展。
6、计算器的认识和使用教学反思
计算器对于每个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为了使本节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在本节课中设计了让学生自己介绍计算器的按键及功能,教师做补充的环节,把本节课的重点放在价值与应用上。具体做法如下:
1、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实际出发。
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活动要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在设计教案之前,我对本班的学生(55人)进行了调查,其中只有5人未用过计算器,其他学生都会使用计算器。有的是家长教的,有的是自己拿计算器按按就会了,所以用计算器计算对学生来说并不难。
2、巧妙安排,体验计算器的好处。
如何让学生体会用计算器的好处 ,我设计一个数目较大的计算(统计表求合计)。在没有提示的情况下,学生有的用笔算,有的用计算器算,在汇报时对两种方法我都呈现其计算过程。能主动用计算器计算的学生选择计算工具的能力较强,很有成就感;而用竖式累加的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能正确计算也显示了其较强的计算能力。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交流,自然发现了用计算器
计算的好处──快捷、准确,为今后合理选择计算方法做了有效的铺垫。
3、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本节课实践应用的目的是,让学生体会计算方法有口算、笔算、简算、估算、计算器算,根据不同的情况合理选择计算方法。课堂设计较大胆,出示4个情景后让学生任选两个感兴趣的问题在小组内解决。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学生由于刚学完计算器,所以很多学生都选用计算器算。在汇报中,当有的学生指出第二题口算更好时,学生们恍然大悟。于是有的学生说第三题可以估算,第一题还可以用简便算法。体现了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渗透了解决问题的策略。
4、反思与教学相结合。
我在学生用计算器和笔算两种方法后,设计了反思内容:请同学们反思在解决这个问题时用哪种计算方法好?为什么?通过这样的反思使学生体会到计算器的简便准确,同时引导学生会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第二个反思时机是,让学生解决四个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生刚学完计算器这一计算工具,多数学生都用计算器计算,在反馈时有些学生提出较小的数可以口算,大约花多
少钱时可以估算,其他同学也受到启发。以往的教学到此就结束了,但此时,我安排反思环节──听了同学们的发言,请你反思一下:通过解决这些问题你对使用计算器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学生有的说:在生活中不仅可以用计算器计算,还可以用口算、估算、巧算。还有的学生说:我认为较大的数用计算器算,较小的数可以口算很快,当生活中不需要准确值时可以估算。学生通过反思收获很大,相信在将来的计算中学生会合理选择计算方法。
篇二:用计算器计算的教学反思
用计算器计算的教学反思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要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计算器是一种现代计算工具,对于计算器,大部分学生都已接触和使用过。所以在教学这部分内容分时,对于如何使用计算器不是教学的难点,也不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只是让学生感受在什么样的问题情境下可以使用计算器,在什么情况下用口算、笔算、简算、估算,根据不同的情况合理选择计算方法。同时我认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利用计算器探索发现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上。在探索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就感受到利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简便和快捷。通过探索规律,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感受到数不是枯燥的,它们中蕴含着规律,从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乐趣。
篇三:计算器的认识与使用(教学反思)
计算器的认识与使用教学反思
计算器是一种现代计算工具,由于它体积小、运算快、操作简便,已经在各行各业得到广泛的使用。向学生介绍一些简单的计算器的知识,就显得很有必要。对于计算器,大部分学生都已接触和使用过。针对学生对计算器的有关知识和简单使用已有所了解和掌握的情况,我对教材做了适当的调整,教学内容确定为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了解计算工具的发展、认识计算器、用计算器进行简单操作和运用计算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等。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于是我选择了这样的教学策略:
1、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策略。介绍计算工具发展时,由学生自己说说已经知道哪些知识,小组交流计算器的共同部分,自主探索各键的功能,同桌间互相交流等形式,在生生互动中使已有的这方面知识得到进一步梳理和完善。在学习使用计算器时,以学生自练为主,在自练中摸索按键的顺序。
2、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学完了这节课,学生能否合理使用计算器,能否达到以上具体目标,能否用计算器计算出家庭收支情况、仓库物品进出情况等,是我在设计时考虑的重点。要使已经熟悉计算器功能和操作的同学能在课堂 上感受到用计算器的实际意义,培养他们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学习数学的兴趣。
基于这样的设计,我觉得整堂课最成功的地方就在于:学生成了课堂的真主人。而我做了穿针引线的工作,或者充当了他们的“秘书”。先由我为他们安排好工作流程(也即设计教学环节),至于每一个程序要达到的效果(教学目标),则完全由学生自己去实现。整堂课学生很积极地参与到各种形式的交流中来,包括交流有关计算工具的发展,介绍自己的计算器的部分功能,说明操作计算器的过程、技巧??俨然一副主人翁的姿态,在学生的自我展示中达到了预期的教学
目标。值得高兴的是,整堂课下来,没有出现大量学生中途“退学”的情况,学生的学习兴致在一个一个环节中保持得还不错。并且也能利用计算器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但是,正是这“秘书”的角色和已经设计好的预案,让我在课堂上陷入了被动,失去了活力;也让部分学生的学习热度还没有完全上升。其实,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难道仅仅是让学生在每个环节尽情地说?甚至是漫无目的地说?不是的,学生的知识经验毕竟是有限的。教师要善于捕捉有利的信息,适当的时候给学生一点“劲”,抓住时机,利用一个学生所说的引发更多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让课堂热起来,火起来!
篇四:用计算器计算教学反思
用计算器计算教学反思
《用计算器计算》这一单元可以说是学生最喜爱的一部分知识.他们每天都进行着大量的笔算,而用计算器可以轻易得到一个式题的答案.还没有到学的时候学生都嚷嚷要学习它了.他们也自认为自己完全会使用计算器,但是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的同学购买的是科学计算器,上面的功能键很多,乱按容易锁定格式,导致计算不出来想要的结果,还有的计算器上出现了三位分一级的现象,这与我们刚学习过的认数中四位分一级的情况不符合,于是就产生了怀疑等等.
由于计算器给人们解决生活中的具体计算问题带来了方便,使用计算器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在课的开始,让学生交流生活中见到的使用计算器的场景,体会计算器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并利用学生已有的认识和操作经验,相互交流、指名介绍来初步认识计算器的基本构造和基本功能。
由于书本上安排的练习都是单一的计算题,形式比较枯燥。学生早已掌握了,不必要按要教科书安排的课时
进行教学.于是在解决课本上两道例题后,我设计了三道与生活密切联系的题目,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用计算器计算,同时渗透了“节约用电用水”的思想教育。
学生虽然能够比较熟练地利用计算器计算,但是在使用过程中还是有可能出现错误,比如,按键按错了,看数字看错了,或是多按了或是少按了等等.于是我设计了两组竞赛题,一组里都是需要用计算器才能计算的,比一比看谁速度快而且没有错误.另一组是既有数据较大需要计算器计算的、也有直接口算、直接简便运算的。让学生在比赛过程中,学会辨证地看待计算器。认识到要根据数据的特点灵活运用。
篇五:01计算器教学反思
计算器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是让学生感受在什么样的问题情境下可以使用计算器。主要目的,一是进行数值较大的计算,二是用于探索一些和计算有关的规律。教学旨在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我的几点做法:
1.从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在“玩”中初步认识计算器上的一些常用的功能键。在设计教案之前,我对两个班学生(110人)进行了调查,其中大部分学生都会使用计算器。有的是家长教的,有的是自己按按就会了,所以用计算器计算对学生来说并不难。根据实际情况,我在本节课中首先让学生自己介绍计算器的按键及功能,教师做适当补充。
2.由易到难、尝试操作、自主探索计算方法。
我在教学时,充分运用学生对计算器已有的认识和操作经验,在尝试操作、自主探索中学会计算方法。直接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学生兴致浓厚,在自主操作中,发现问题,学会本领。
3.通过探索规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结合使用计算器的教学,我还补充出示了这样一组算式: 1 × 1=1
11 × 11=121
111 × 111=12321
1111 × 1111=1234321
11111 ×11111=
× =
学生在运用计算器计算的过程中形成矛盾冲突,引起他们解决问题的需要,激发探索欲望。发现规律的过程是开展合情推理的过程。首先要仔细观察,认真比较,寻找算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趋势。归纳是提炼、总结规律的思维活动,要经历由表及里地抽取规律性数学内容的思维过程。其次组织学生讨论办法,运用找规律的方法来探索结果。最后再出示类似的题目,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类比发现并表达这些算式的规律,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
4.追根溯源,了解发展史,养成正确使用计算器的习惯。
介绍计算器的发展历史,就是让学生知道计算工具的发明和发展是经过了一段漫长的历史的,它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目的在于给学生以渗透爱国、爱科学的教育梦。
总之,使用计算器的教学不止是知识与技能的教学,而且还是发展数学思考、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和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的教学。
几点不足:
1.应培养学生使用计算器与估算结合的意识。在教学时,学生在使用计算器时一不小心就会按错键,输入错误数据,导致结果有误;或者按健顺序搞错,也发生错误。因此,在计算前应该培养学生先估算结果大约是多少,然后再计算,以提高使用计算器的正确率。这一点,我在上课时没有很好地做到,以后要特别注意。
2.课前准备应做得充分。由于计算器非常普遍,学校不允许统一
购买,学生带来的计算器各式各样,有的是普通计算器,有的是科学计算器,计算器的功能也有所不同,最关健的是计算位数不一致,这就带来课上计算时的不统一,给上课带来很多的不便。我不得不在课堂上复式教学,分两大类去教这一课。先讲能识别计算顺序的,再讲不能识别的,但同时还注意,让全班学生都认真听,你带的第一种就操作第一种,口头表达第二种,带的第二种我就反之,所以浪费了很多时间,这还有待以后更好地解决。
3.计算器的使用是解决较复杂的计算,但我们会真正让学生平时一直这样使用吗?我们该如何抉择呢?期待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