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的是小葫芦》教学课后反思
1、《我要的是小葫芦》教学课后反思
【篇一:《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中葫芦的人,只盯着葫芦,不管叶子上的蚜虫,结果没有收到葫芦的故事。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要想得到好果实,就得细心呵护植物各部分的生长,不能只注意结果,懂得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教学设计以此问题为突破口,采用变序阅读法,先学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再朗读中间两段,感悟问题的原因: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而不管叶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他所犯的错误可以从他的语言看出来。教学时抓住文中人物的语言朗读体会,并进行分角色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将教学设计付诸课堂实践后,我做了如下反思:
1、字词教学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简短精悍,生字较少,共6个。教学中,我重点是学习“葫、芦”,读好轻声,并通过读“葫芦叶、葫芦藤、葫芦花、小葫芦”四个词,巩固“葫芦”的读音。但忽略了“盯”这个重要的生字,正确理解它的含义有助于体会那个种葫芦的人的思想。教学中应予以重视,深入学习。
2、学习课文
语文课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融合,感情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在品读感悟2、3自然段时,我对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的思想,还有带领学生更加深入体会的余地。我仅抓住人物的语言,没有关注人物的神态动作。如文中的“盯”就是那个种葫芦的人眼里只有葫芦的集中表现,应加以品析。所以在这个环节,可以这样调整教学过程: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一个一个都落了?)自由读课文,然后交流谈论;当学生谈论到那个人不给葫芦叶治蚜虫,不听邻居劝告才导致的后果时,教师追问:“那个人为什么不给葫芦叶治蚜虫,不听邻居劝告?”学生回答后,引出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和“盯”的品析;最后进行分角色朗读练习。
【篇二:《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我10月25日在147班执教了一堂公开课,内容是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14课《我要的是葫芦》的第一课时。《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中葫芦的人,只盯着葫芦,不管叶子上的蚜虫,结果没有收到葫芦的故事。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要想得到好果实,就得细心呵护植物各部分的生长,不能只注意结果,懂得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教学设计以此问题为突破口,采用变序阅读法,先学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再朗读中间两段,感悟问题的原因: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而不管叶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他所犯的错误可以从他的语言看出来。教学时抓住文中人物的语言朗读体会,并进行分角色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将教学设计付诸课堂实践后,我做了如下反思:
1、字词教学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简短精悍,生字较少,共6个。教学中,我重点是学习“葫、芦”,读好轻声,并通过读“葫芦叶、葫芦藤、葫芦花、小葫芦”四个词,巩固“葫芦”的读音。在教学“哇”字是我让学生用换一换的方法把形近的“挂、桂、娃、洼”进行比较记忆,用动作理解“盯”这个重要的生字,正确理解它的含义有助于体会那个种葫芦的人的思想。在教学生字词的过程中,我重视记字方法的渗透,注重让学生自己学习生字的能力训练。
2、课文教学
教学课文时,我注重好词好句的积累。比如教学“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抓住句子中“细”“满””、“绿”“几朵”“雪白”词语,让学生想象描写的景象,体会加上这些词语把葫芦藤的形状、叶子的茂盛、花的颜色、大小都描绘了出来。为写话中加修饰词语作一个准备。再通过反复的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对葫芦的喜爱之情。让学生体会种葫芦人的心情。
弄清这篇课文,主要是弄清两个问题:1、种葫芦的很喜欢葫芦,2、为什么种葫芦的那么喜欢葫芦,最后葫芦还是一个个落了。
在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上,我都是让学生在读中,自己提出来。第一个问题的引出,我以让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提问:读后你知道了什么?生通过自己阅读,能自己想到:种葫芦的人喜欢葫;我再顺式让学生找出从哪句话可以看出他很喜欢葫芦,再抓词语“每天”“看几次”“越看越喜欢”来领会种葫芦的人对葫芦的喜爱。整个过过程教师只是起一个引导,启发的角色,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体会,充分发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自然段学完后,导出最后一个自然段“葫芦都落了。”让学生谈谈听到这个消息,有什么问题。生提出了“葫芦为什么都落了”等问题,师再引入“种葫芦的人喜欢葫芦吗?为什么他那么喜欢葫,那他在做什么呢?”通过师生质疑,引出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2、3自然段的学习。(第二课时)
当然,“完美无缺的课堂是不存在的,只有有问题,有缺点,值得反思的`才是真正的课堂”。本节也有不足之处:由于公开课,怕教学部完整,为了完整预定的而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对后进生的关注较少,比如朗读课文,应该多叫平时朗读不怎么好的学生,在课堂上多让他们锻炼,当场训练,当场指导,也许效果会更好些。
【篇三: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寓言、童话是孩子们所喜欢的。都是用具体形象的事例来说明一个道理。课文《我要的是葫芦》让小朋友初步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并初步感知事物之间是相互有联系的。这篇课文还有一些好的词语描写,可作为写话的示范。
一、好句子、好词语积累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抓住句子中“细”“满””、“绿”“几朵”“雪白”词语,让学生想象描写的景象,体会加上这些词语把葫芦藤的形状、叶子的茂盛、花的颜色、大小都描绘了出来。为写话中加修饰词语作一个准备。不足的是在指导阅读时,什么读出来比较平淡,没有引导生对重点词的指导读。
二、充分发挥学生质疑的能力
弄清这篇课文,主要是弄清两个问题:1、种葫芦的很喜欢葫芦,他最后要到葫芦了吗?2、为什么种葫芦的那么喜欢葫芦,最后葫芦还是一个个落了。3.我要的是葫芦,那不要的又是什么呢?
在这几个问题的设计上,我都是让学生在读中,自己提出来。第一个问题的引出,我以让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提问:读后你知道了什么?生通过自己阅读,能自己想到:种葫芦的人喜欢葫;我再顺式让学生找出从哪句话可以看出他很喜欢葫芦,再抓词语“每天”“看几次”“越看越喜欢”来领会种葫芦的人对葫芦的喜爱。整个过过程教师只是起一个引导,启发的角色,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体会,充分发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自然段学完后,导出最后一个自然段“葫芦都落了。”让学生谈谈听到这个消息,有什么问题。再通过图文结合,生提出了“葫芦为什么都落了”等问题,师再引入“种葫芦的人喜欢葫芦吗?为什么他那么喜欢葫,那他在做什么呢?”通过师生质疑,引出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2、3自然段的学习。
几点思考:
1.教师的提问欠精。有时提的问题,会把学生问得不知方向,如“哪句话写出了葫芦的可爱?”“有几只虫子怕什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以后对问题的设计还需再细推敲。模棱两可的提问使问题繁杂,不成体系,又浪费了课堂的时间。
2.教师自己说的太多,尤其是最后道理的引出,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多说多想。
3.教师的评价语太过单调。
【篇四:《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语文课堂教学是儿童心灵成长的反映,它是童眼观察世界、童心感悟世界、童心描绘世界的自然产物。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自由的、宽泛的,是没有什么规矩可言的。这一点,在我教学了《我要的是葫芦》后,更是深有感触。
记得在本课快要结束时,我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想象的空间:
师:那个种葫芦的人由于不知道叶子和果实的关系,还不听邻居的劝告,没有得到可爱的小葫芦。假如你明年也种了葫芦,叶子上生了蚜虫,你会怎么做呢?
生1:老师,我会听邻居的劝告,治一治叶子上的蚜虫。
生2:我会请爸爸妈妈来帮忙。
生3:我会及时买来农药打死虫子。
师:你们在课文中受到的启发还真不少。想想看,还有没有其他办法?
生1:我还会用杀虫剂杀死虫子。
生2:我会网来七星瓢虫,放到叶子上去吃蚜虫。
师:看来,大家懂得的知识还真不少。把我们语文教学联想到实际生活中去了。真值得夸奖。(全班夸奖说得好的同学)
生:老师,我还有办法。我会发明一种吸虫的机器,专门吸叶子上的蚜虫。
师:你的想象真是与众不同,夸夸他。(全班一起夸)谁还有办法?
生1:我会用开水烫死虫子。
(教室一片哗然,议论纷纷:那不把叶子烧枯萎了吗?葫芦和叶子可是有很大的联系的。)
生2:我会亲自用手捉虫子,然后踩死。
(众多学生反问:你捉得完吗?)
生3:我会重新种葫芦。
(一部分学生笑了,说:那叶子上又生了蚜虫怎么办呢?那个学生不好意思地笑了)
生4:我会找来专门消灭蚜虫的书来帮忙。
师:你真是一个肯钻研的学生啊!一起夸夸他。
人们都说,孩子就是天真的幻想家。与成人相比,儿童是充满想象和幻想的时代,而且儿童的想象总能给人以美妙神奇的感觉。我以为,儿童在想象中是自由的,在儿童的字典里是没有“不可能”一词的,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用想象力去创造一个充满神奇的世界。所以,在上述的片段中,我放手让学生去想,放手让学生去说,虽然他们的想象有些是不切和实际的,但我认为,儿童的想象是不能以合理来衡量的,而是在于他们敢不敢想象。语文课堂首先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让孩子们敢于想,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飞向属于他们的王国。
【篇五:《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我要的是葫芦》讲述的是一则寓言故事:种葫芦的人由于不了解叶子和葫芦之间的关系,到最后,原本可爱的小葫芦一个个都落光了。本篇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感悟,明白其中的道理。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重视感悟和体验。因此,教学中我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当然,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在词句中,因此,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选择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让孩子们养成结合语境理解字词以及主动阅读的习惯,从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完《我要的是葫芦》后,我引导学生进行了一个拓展,我结合文章的空白之处,设计了想象说话的内容,想象说一说:你想对他说什么吗?这样学生说话让他们有了较大的伸展空间。在学习中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发展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课后,我让学生续写这个故事,给了孩子们一个开头“第二年,种葫芦的人又种下了一棵葫芦,……”。这样不仅促进学生了解种葫芦的人错在哪个地方,进一步理解了课文,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与生活紧密联系。
另外,这是同学们第一次接触诸如寓言故事之类的文体,可能有点陌生,在理解寓意上有一定的难度,在整个授课中我虽然是以读为主,在读中领悟课文的思想内涵,但始终还是牵着学生走,没有真正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这也是今后课堂需要注意的地方!
【篇六:《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昨天是学校教学开放日,来了好多家长和外校的老师,我准备的课是《我要的是葫芦》第二课时。反思如下:
一、满意之处
1、准备比较充分。
2、课堂生成比较精彩。我努力做到了孩子们会的我不说,我只给孩子们补充和适当点拨。突出了重点,将反问句、感叹句、陈述句的区别及朗读方式交给了大家,孩子们激情澎湃。
3、多角度学习这篇课文。不但练说了主要内容,还从低年角度着想,降低难度,以填空的形式出现,再连起来说大意,水到渠成。扩展了一篇文章《啄木鸟与大树》,让孩子们更加认识到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并且结合我“十二五”科研内容的训练,扩展阅读,提高快速阅读能力。
4、学生能够收集资料,并在课堂积极发言。
5、德育多角度。教学本课我从事物联系、学科学、听人好言相劝等方面引导孩子们总结道理,很顺畅,收获多。并且让孩子们学会查资料的方法,从而也告诉了家长怎样指导孩子查资料。
二、不足之处
1、毕竟是刚上二年级,小组学习搞了不久,还没有大规模的积极发言,学习过程中有溜号的现象,也有在一起学了,却说不出来感受的同学。小组汇报时,最好再有一组来汇报就好了。似乎有点少。不过很真实,我感觉还不错。
2、读的训练时,一着急,感觉还是单独读的人少了,集体读的时间多,应该改成多叫单人,那样适合个体提高,有序不乱。
3、当时在对反问句与陈述句互换进行一下书写练习就好了,因为课后册子上有许多同学会变换,却忘了加标点符号。这个内容应该深入练习,落实到笔上。
三、努力方向
1、小组合作学习更实效,汇报时语言更激烈。
2、培养孩子积累成语、名言,多读书。
3、课前的鼓励和热身要激发热情。
4、注重课上的读,努力提问更多的孩子读,读出感情。
2、《我要的是葫芦教学》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理解词语的意思,学习积累优美词句。
2、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初步感知事物之间是互相有联系的、懂得课文中蕴涵的事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能续编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
1、理解重点词句,在读中懂得道理。
2、分析事物之间关系,懂得植物的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弄清葫芦掉落的真正原因。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复习生词
2、齐读课题
二、体会“可爱,喜爱”1、2自然段
(一)“可爱”
1、文中的“我”指的是谁?种葫芦的人种了一棵怎样的葫芦?
2、课件出示第2句结合图理解读
3、课件出示3、4句读出喜爱的语气
(二)“喜爱”
1、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种葫芦的人很喜欢葫芦?
生自由读1、2自然段,
2、“那个人每天……”
课件出示句子,“每天”—天天,用每天造句,“看几次”“越看越喜欢”。自读抽生读齐读
3、“他盯着……”
生找出句子师范读生评价生自由读抽生反复读教师评价,注意“快”“赛”“自言自语”齐读
三、探究葫芦掉的原因2、3自然段
(一)质疑
课件出示:葫芦落了
看到葫芦落了,有什么想问的吗?
预设生:葫芦为什么时候要落呢?生:葫芦是怎么落的呢?
板:葫芦落了?
(二)探究
1、读、思
课件出示要求:默读2、3自然段,用勾出种葫芦的人是怎么想的,找一找邻居与种葫芦的人的对话。
2、原因一:不怕虫子
“有几只虫子怕什么!”课件出示。
生反复读在读中体会句子的意思
课件出示有几只虫子不用怕
齐读两句,从读中体会第二句语气更强烈。
3、原因二:不听劝告
(1)邻居
A、生读出邻居说的话。课件展示
B、生试读抽生读,生评价注意语气的急切齐读
(2)种葫芦的人
A、奇怪-------抽生读,引导读出奇怪的语气------加表情齐读
B、3自然段,分角色读表演读
C、他为什么感到奇怪?生说说课件出示
(三)悟出道理
1、分角色读2、3自然段
生同方交流葫芦掉落的原因------集体交流
2、集体交流3、板书叶子生了蚜虫
四、惋惜4自然段
听到葫芦都落了这个消息,你是怎样的心情?齐读
五、分角色齐读课文
六、拓展训练
我会说,课件出示:“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生自由编故事,同方讲故事,抽生讲故事。
教学反思
寓言、童话是孩子们所喜欢的。六单元的课文,都是用具体形象的事例来说明一个道理。其中的一篇课文《我要的是葫芦》让小朋友初步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并初步感知事物之间是相互有联系的。这篇课文还有一些好的词语描写,可作为写话的示范。
一、好句子、好词语积累。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抓住句子中“细”“满””、“绿”“几朵”“雪白”词语,让学生想象描写的景象,体会加上这些词语把葫芦藤的形状、叶子的茂盛、花的颜色、大小都描绘了出来。为写话中加修饰词语作一个准备。不足的是在指导阅读时,什么读出来比较平淡,没有引导生对重点词的指导读。
二、充分发挥学生质疑的能力。
弄清这篇课文,主要是弄清两个问题:1、种葫芦的很喜欢葫芦,2、为什么种葫芦的那么喜欢葫芦,最后葫芦还是一个个落了。
在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上,我都是让学生在读中,自己提出来。第一个问题的引出,我以让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提问:读后你知道了什么?生通过自己阅读,能自己想到:种葫芦的人喜欢葫;我再顺式让学生找出从哪句话可以看出他很喜欢葫芦,再抓词语“每天”“看几次”“越看越喜欢”来领会种葫芦的人对葫芦的喜爱。整个过过程教师只是起一个引导,启发的角色,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体会,充分发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自然段学完后,导出最后一个自然段“葫芦都落了。”让学生谈谈听到这个消息,有什么问题。生提出了“葫芦为什么都落了”等问题,师再引入“种葫芦的人喜欢葫芦吗?为什么他那么喜欢葫,那他在做什么呢?”通过师生质疑,引出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2、3自然段的学习。
三、读、画、说结合
在探究葫芦落的原因中,我通过让学生读,在读中画出种葫芦人的想、说的句子,分析种葫芦人的心理,找到葫芦掉落的原因是因为种葫芦的'无知与不听劝告,蚜虫吃光了叶子,最后葫芦就落了。以抓重点词来理解,指导朗读,如“自言自语”说话就要小声,在读这句话时要想象自己这时就在跟自己说,“快”邻居的劝告很急,“奇怪”种葫的人无知又不听劝告的语气等。不足,教师引导学生找出了不同的语气,但在读时的语气还没表达出来,主要是重点词的读的引导还不够。
几点思考:
教师的提问欠精。
有时提的问题,会把学生问得不知方向,如“哪句话写出了葫芦的可爱?”“有几只虫子怕什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以后对问题的设计还需再细推敲。模棱两可的提问使问题繁杂,不成体系,又浪费了课堂的时间.
朗读的指导欠方法。
当每种情绪分析出来后,学生还是读不出感觉,教师在这种情况下该如何引导?
3、《我要的是葫芦教学》教学反思
由叶校长指导的“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制定核心目标”的实验课第一轮磨课结束了,从刚开始分析别的老师的案例,到在叶校长的指导下,自己分析教材尝试制定一个单元的核心目标,再到自己备课上课,这一轮的尝试走下来,虽也还在摸着石头过河,但也有了些许的收获。现将这一轮的学习反思总结如下。
实验课题的关键词是“怎样制定核心目标,怎样落实核心目标”,众所周知,我们所上的每一节课都是有教学目标的。在此之前的语文课堂,我们注重朗读,注重文本内容,注重让学生体会你从课本中感受到了什么,唯独忽略了语文学科最重要的是语言训练。当经过一次次的培训,磨课,我们渐渐明白,语文课就应该有语文味,语文课不是思品课,我们更应该注重的是语言训练点,我们的课堂也开始发生了变化,一节课下来,教给了学生无数个知识点,但每个知识点都是蜻蜓点水,学生掌握得不甚牢固。在我们迷茫的时候,叶校长告诉我们一节语文课有许多个知识点,但却只有一个核心的训练点,只要核心目标定好,一节课都应该为它服务。这个时候,我们豁然开朗,原来语文课也并不是那么的复杂,当每一节课都定好了核心目标,课堂反而变得简单化了。
第一轮的实验课,我选择了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课文《我要的是葫芦》来分析磨课。《我要的葫芦》是一篇寓言故事寓言,这篇寓言故事生动有趣,简短精悍,讲一个人种葫芦,不管理却只想得到葫芦,结果叶子上的蚜虫越长越多,最后葫芦都落了。这则寓言故事就是想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课文通俗易懂,但意义深刻。
二年级的语文教学更应该注重词句的训练。纵观文本内容,有好几个语言训练的知识点。第一自然段有一个教学生把句子写具体的很好的范例,第二三自然段出现了不少的感叹句、反问句与陈述句。再仔细查看课后练习题与园地,课后练习是出现了两组句字的朗读。我在第一次解读文本的时候就以为这两组句子的出现是要学生掌握感叹句与陈述句的转换,以及反问句与陈述句的转换,所以第一次备课时我的教学目标制定为进一步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尝试把反问句、感叹句转换成陈述句来理解句子的意思。
第一次磨课的效果不甚理想,学生对于句式的转换掌握得不是很好,课后,叶校长对这节课进行了点评并提出了课的问题所在:核心目标制定得过高。感叹句与陈述句的转换或反问句与陈述句的转换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知识点应该是让学生先认识,但我却直接提升到了运用,难怪学生学起来有困难。
在叶校长的指导下,我修正了这一课的核心目标:认识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同一个意思。第二次磨课,要求降低了,并围绕这个目标设计了充分有效的练习,学生学习的效果还不错。
通过这一轮的实验磨课,我认识到要准确制定好核心目标除了对该文本要深入解读,对于知识点的承前启后也该明白清楚,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地积累对教材的熟悉程度,把每一个知识点都要像串珍珠一样把它串起来,随时都能明白这个知识点出现在哪里该有怎样的训练要求。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教学反思2
这学期在校教研活动中,执教了《我要的是葫芦》第一课时,反思如下:
1、内容教学宜简单
我认为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环节不可省,但是不宜花时过多,于是我巧妙地借助课文的插图激起学生读文欲望,让他们一一找到相对应的课文内容,在读通、读正确中让学生自己读懂了寓言故事的大概。在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时,让学生动手摆一摆短语卡片,这样,葫芦的生长过程自然呈现,清晰明了。
2、字词教学要注重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简短精悍,生字较少,共6个。教学中,我重点是学习“葫、芦、藤”等字。因为生活在城镇的孩子远离田园生活,他们没有看到过葫芦,也不知道植物的藤是什么样儿的。因此,这里的教学环节是这样设计的:由图识葫芦,观察字形特点,带出词串教学:葫芦藤、葫芦叶、葫芦花、小葫芦,而后顺接到了读准短语“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葫芦花|”、“可爱的小葫芦”的教学,让学生在读中知道了“葫芦”的特点,从字到词再到句的教学呈现年段教学特色,还起到了积累语言的作用;“藤”字的教学,我还让学生从听字音到观字形再到“你还知道哪些植物的藤”,让生字的教学进行有效的音形义三结合,在润物无声中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把语言训练点和能力培养点有机地结合起来。
3、写字教学需到位
写字教学于第一学学段的学生来说不但不能省去,而且还需用时颇多。我在指导学生书写并不机械单一,而是教给学生观察字形的方法中感受汉字的结构美,发现汉字的造字规律,利用熟字记生字、区别形近字,既有能力培养点的训练,又有方法习得点的训练。若能抽点时间让学生在书写中进行互评,可能效果会更佳。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教学反思3
本堂课学生读书的兴趣很高,感情很投入,读得特别到位,教后我感到非常满意,学生的表现让我很兴奋。
我觉得这堂课上得扎实。课文之初的情感基调定得准。我主要利用了观察法和范读法,两种传统的教学方法。
在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时,我没有对课文进行繁琐地分析,而是利用课件让学生在观察中走进课文描写的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小葫芦的可爱,学生发自内心地对小葫芦产生喜爱之情,朗读时自然地加入了自己的真实情感,为后文与邻居的对话情感打好铺垫,后文的感情朗读水到渠成,不用再进行指导朗读技巧,学生却能掌握并熟练运用朗读技巧来传递感悟到的文字间包裹着的思想感情。
除了运用课文形象的插图外,教师的范读也起到不小的作用。教师范读时的情感就直接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一些朗读的技巧渗透到教师的读中,学生在无意地模仿中就学会了朗读的技巧,在多次地练习里形成朗读的技能。这样做比纯粹地教给学生空洞的朗读技巧的效果要理想得多。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的愉快。
以前我认为只有让学生自己感悟,教师不讲授,才是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弄得自己在课堂上不敢多讲,有时该讲的地方也不讲,学生感悟不到的地方得不到教师的点拨,学习效果很差。一节课下来,学生疲乏,教师劳累。在这堂课上,教师范读的地方不少,谈话煽情的地方也有几处,但是并没有妨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学得很自主。
现在我才明白,教学的内容比形式更重要,范读、谈话,这些传统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运用得当,同样让学生学得自主。在课改的今天,在崇尚新形式的课堂上,却得不到好效果的困惑里,我们该反思什么才算真正的自主学习。
4、《我要的是葫芦教学》教学反思
学习目标:
1、会认“葫、芦、藤”等六个字,会写“言、每、治”等八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课文的学习懂得做任何事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多媒体课件。葫芦丝等实物,葫芦图片背后生字,生字卡片,磁性小黑板,磁铁,双面胶,两幅对比图,虫子,人图,句子对比纸条。叶子和果子关系图
教学流程:
一、出示课件,看图说话。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让学生了解“葫芦”。(了解葫芦的茎、藤、叶、花、果,认识生字“葫芦”。)
师:同学们看看老师手中的图片,这是什么?(葫芦)对,是葫芦。翻图片看“葫芦”两字。看,都是草字头,草字头和什么有关?(植物)葫芦是一种植物,它可以作为蔬菜食用,也可以用来作为工艺品用。比如:用来做葫芦丝,舀水的瓢等。它的用处可真大啊,你喜欢葫芦吗?(喜欢)!
葫芦用处这么大,你想要吗?板书课题-----《我要的是葫芦》
既然想要,那我们就要读出急迫的语气。再读两遍。
提问:这里面的“我”当然不是你们,是谁呢?他得到了葫芦吗?我们还是去看看这个故事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请同学们翻开课文,老师把这个故事读给你们听听,请你们把课文标上自然段序号,圈起本课的生字,看老师是怎么读这些字的。
1. 老师范读,生圈字。
2. 读生字:同学们都把字圈好了吗?请在小组里把这些生字读一读——老师贴生字卡片——请你们一起来给生字注上拼音,师写生读——说说这些生字中哪些生字是相同的偏旁呀――“哇,盯,邻”分别和谁长得很像,编绕口令:哇哇哇,换个虫字旁就是蛙……
3.生字快点生快读——做一做,连线。
三、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一)看图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生字都会读了,老师请你们看几幅图画。
看到第一幅图,请问:你看到了什么?(一个人,葫芦,葫芦叶子)
那么你知道课文中哪个自然段写的就是这幅图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自然段吧。
这葫芦长得怎样呢?请你们画出葫芦长得好的句子。
相机板书:绿叶——开花——葫芦(可爱)
是啊,多么可爱的葫芦哇!这个人喜欢葫芦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盯,每天,都,几次”相机板画。是啊,这个人多么喜欢葫芦啊,那他一定会把葫芦照顾得好好的,一定会结出大大的葫芦来的,可是,事实是这样的吗?
(二)看图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这幅图上你又看到了什么?什么发生了变化?(叶子黄了,葫芦落了,人吃惊了)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一起看到第四自然段,读一读。
多可惜啊,多可惜啊,这可爱的葫芦落了!你能带着惋惜的语气再来读一读吗?
板书:落了
看看这个人也很吃惊,这个人不是很喜欢葫芦吗?他怎么让葫芦就这么落了?是什么原因呢?(有虫子)
(三)学习二三自然段
哦,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请同学们小组里读一读二三自然段。
出示句子“他自言自语地说: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你觉得哪个句子好?为什么?(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个人看到了虫子爬在叶子是不在乎的。)相机板书:生虫子
出示句子: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你觉得哪个句子好?为什么?(第一个句子好,反问句加重了语气,更加证明了这个人的无知)相机板书:不治
这个人要的只是什么?他认为什么不重要?(他认为叶子不重要)
那叶子真的是不重要的吗?演示植物的叶子跟果子的关系图。总结:是啊,一株植物要想长大长好,是要经过生根,发芽,开花才能结出好果子的,如果光重视结果,而忽略了中间的过程,是不可能的。我们再来劝劝这位只想要葫芦的人吧。分角色读。师旁白,男生读这个人的话,女生读邻居的话。
同学们,刚才你们读完,老师就突然想到了一个故事,跟这个故事很像:有个孩子叫丁丁,他天天嚷着,我要考一百分,我是全班第一,可是,上课的时候他却不认真,要做的作业经常不做完……
你们来猜一猜后来他能考全班第一吗?为什么?总结,要想成功,是少不了每一点一滴的努力的!谢谢今天这篇课文教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让我们再一次去品味这个故事吧!!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个故事吧!
四、发散思维,拓展延伸。
1.总结板书:学了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古时候有个人种了一棵( ),葫芦长叶,开花,结出了( ),后来葫芦的叶子上( ),这个人不去( ),最后葫芦都( )。
2.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个人经过了此事之后,他会学聪明吗?如果第二年,他又种了一棵葫芦,叶子上又长了虫子,他会怎么做呢?
五.作业
1.读课文,复述这个故事
2.复习生字
板书设计:
我要的是葫芦
开花 ↗可爱
绿叶↗ 不治 ↘葫芦
————→ ↘黄、落
生虫
5、《我要的是葫芦》课后教学反思素材
《我要的是葫芦》讲述的是一则寓言故事:种葫芦的人由于不了解叶子和葫芦之间的关系,到最后,原本可爱的小葫芦一个个都落光了。本篇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感悟,明白其中的道理。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重视感悟和体验。因此,教学中我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当然,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在词句中,因此,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选择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让孩子们养成结合语境理解字词以及主动阅读的习惯,从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完《我要的是葫芦》后,我引导学生进行了一个拓展,我结合文章的空白之处,设计了想象说话的内容,想象说一说:你想对他说什么吗?这样学生说话让他们有了较大的伸展空间。在学习中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发展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课后,我让学生续写这个故事,给了孩子们一个开头“第二年,种葫芦的人又种下了一棵葫芦,……”。这样不仅促进学生了解种葫芦的人错在哪个地方,进一步理解了课文,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与生活紧密联系。
另外,这是同学们第一次接触诸如寓言故事之类的文体,可能有点陌生,在理解寓意上有一定的难度,在整个授课中我虽然是以读为主,在读中领悟课文的思想内涵,但始终还是牵着学生走,没有真正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这也是今后课堂需要注意的地方。
6、《我要的是小葫芦》教学课后反思
【篇一:《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中葫芦的人,只盯着葫芦,不管叶子上的蚜虫,结果没有收到葫芦的故事。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要想得到好果实,就得细心呵护植物各部分的生长,不能只注意结果,懂得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教学设计以此问题为突破口,采用变序阅读法,先学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再朗读中间两段,感悟问题的原因: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而不管叶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他所犯的错误可以从他的语言看出来。教学时抓住文中人物的语言朗读体会,并进行分角色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将教学设计付诸课堂实践后,我做了如下反思:
1、字词教学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简短精悍,生字较少,共6个。教学中,我重点是学习“葫、芦”,读好轻声,并通过读“葫芦叶、葫芦藤、葫芦花、小葫芦”四个词,巩固“葫芦”的读音。但忽略了“盯”这个重要的生字,正确理解它的含义有助于体会那个种葫芦的人的思想。教学中应予以重视,深入学习。
2、学习课文
语文课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融合,感情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在品读感悟2、3自然段时,我对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的思想,还有带领学生更加深入体会的余地。我仅抓住人物的语言,没有关注人物的神态动作。如文中的“盯”就是那个种葫芦的人眼里只有葫芦的集中表现,应加以品析。所以在这个环节,可以这样调整教学过程:先让学生带着问题(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一个一个都落了?)自由读课文,然后交流谈论;当学生谈论到那个人不给葫芦叶治蚜虫,不听邻居劝告才导致的后果时,教师追问:“那个人为什么不给葫芦叶治蚜虫,不听邻居劝告?”学生回答后,引出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和“盯”的品析;最后进行分角色朗读练习。
【篇二:《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我10月25日在147班执教了一堂公开课,内容是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14课《我要的是葫芦》的第一课时。《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中葫芦的人,只盯着葫芦,不管叶子上的蚜虫,结果没有收到葫芦的故事。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植物叶子与果实的关系,要想得到好果实,就得细心呵护植物各部分的生长,不能只注意结果,懂得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教学设计以此问题为突破口,采用变序阅读法,先学习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再朗读中间两段,感悟问题的原因: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而不管叶子,他不知道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他所犯的错误可以从他的语言看出来。教学时抓住文中人物的语言朗读体会,并进行分角色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将教学设计付诸课堂实践后,我做了如下反思:
1、字词教学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简短精悍,生字较少,共6个。教学中,我重点是学习“葫、芦”,读好轻声,并通过读“葫芦叶、葫芦藤、葫芦花、小葫芦”四个词,巩固“葫芦”的读音。在教学“哇”字是我让学生用换一换的方法把形近的“挂、桂、娃、洼”进行比较记忆,用动作理解“盯”这个重要的生字,正确理解它的含义有助于体会那个种葫芦的人的思想。在教学生字词的过程中,我重视记字方法的渗透,注重让学生自己学习生字的能力训练。
2、课文教学
教学课文时,我注重好词好句的积累。比如教学“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抓住句子中“细”“满””、“绿”“几朵”“雪白”词语,让学生想象描写的景象,体会加上这些词语把葫芦藤的形状、叶子的茂盛、花的颜色、大小都描绘了出来。为写话中加修饰词语作一个准备。再通过反复的指导学生朗读,读出对葫芦的喜爱之情。让学生体会种葫芦人的心情。
弄清这篇课文,主要是弄清两个问题:1、种葫芦的很喜欢葫芦,2、为什么种葫芦的那么喜欢葫芦,最后葫芦还是一个个落了。
在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上,我都是让学生在读中,自己提出来。第一个问题的引出,我以让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提问:读后你知道了什么?生通过自己阅读,能自己想到:种葫芦的人喜欢葫;我再顺式让学生找出从哪句话可以看出他很喜欢葫芦,再抓词语“每天”“看几次”“越看越喜欢”来领会种葫芦的人对葫芦的喜爱。整个过过程教师只是起一个引导,启发的角色,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体会,充分发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自然段学完后,导出最后一个自然段“葫芦都落了。”让学生谈谈听到这个消息,有什么问题。生提出了“葫芦为什么都落了”等问题,师再引入“种葫芦的人喜欢葫芦吗?为什么他那么喜欢葫,那他在做什么呢?”通过师生质疑,引出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2、3自然段的学习。(第二课时)
当然,“完美无缺的课堂是不存在的,只有有问题,有缺点,值得反思的`才是真正的课堂”。本节也有不足之处:由于公开课,怕教学部完整,为了完整预定的而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对后进生的关注较少,比如朗读课文,应该多叫平时朗读不怎么好的学生,在课堂上多让他们锻炼,当场训练,当场指导,也许效果会更好些。
【篇三: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寓言、童话是孩子们所喜欢的。都是用具体形象的事例来说明一个道理。课文《我要的是葫芦》让小朋友初步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并初步感知事物之间是相互有联系的。这篇课文还有一些好的词语描写,可作为写话的示范。
一、好句子、好词语积累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抓住句子中“细”“满””、“绿”“几朵”“雪白”词语,让学生想象描写的景象,体会加上这些词语把葫芦藤的形状、叶子的茂盛、花的颜色、大小都描绘了出来。为写话中加修饰词语作一个准备。不足的是在指导阅读时,什么读出来比较平淡,没有引导生对重点词的指导读。
二、充分发挥学生质疑的能力
弄清这篇课文,主要是弄清两个问题:1、种葫芦的很喜欢葫芦,他最后要到葫芦了吗?2、为什么种葫芦的那么喜欢葫芦,最后葫芦还是一个个落了。3.我要的是葫芦,那不要的又是什么呢?
在这几个问题的设计上,我都是让学生在读中,自己提出来。第一个问题的引出,我以让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提问:读后你知道了什么?生通过自己阅读,能自己想到:种葫芦的人喜欢葫;我再顺式让学生找出从哪句话可以看出他很喜欢葫芦,再抓词语“每天”“看几次”“越看越喜欢”来领会种葫芦的人对葫芦的喜爱。整个过过程教师只是起一个引导,启发的角色,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体会,充分发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自然段学完后,导出最后一个自然段“葫芦都落了。”让学生谈谈听到这个消息,有什么问题。再通过图文结合,生提出了“葫芦为什么都落了”等问题,师再引入“种葫芦的人喜欢葫芦吗?为什么他那么喜欢葫,那他在做什么呢?”通过师生质疑,引出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2、3自然段的学习。
几点思考:
1.教师的提问欠精。有时提的问题,会把学生问得不知方向,如“哪句话写出了葫芦的可爱?”“有几只虫子怕什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以后对问题的设计还需再细推敲。模棱两可的提问使问题繁杂,不成体系,又浪费了课堂的时间。
2.教师自己说的太多,尤其是最后道理的引出,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多说多想。
3.教师的评价语太过单调。
【篇四:《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语文课堂教学是儿童心灵成长的反映,它是童眼观察世界、童心感悟世界、童心描绘世界的自然产物。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是自由的、宽泛的,是没有什么规矩可言的。这一点,在我教学了《我要的是葫芦》后,更是深有感触。
记得在本课快要结束时,我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想象的空间:
师:那个种葫芦的人由于不知道叶子和果实的关系,还不听邻居的劝告,没有得到可爱的小葫芦。假如你明年也种了葫芦,叶子上生了蚜虫,你会怎么做呢?
生1:老师,我会听邻居的劝告,治一治叶子上的蚜虫。
生2:我会请爸爸妈妈来帮忙。
生3:我会及时买来农药打死虫子。
师:你们在课文中受到的启发还真不少。想想看,还有没有其他办法?
生1:我还会用杀虫剂杀死虫子。
生2:我会网来七星瓢虫,放到叶子上去吃蚜虫。
师:看来,大家懂得的知识还真不少。把我们语文教学联想到实际生活中去了。真值得夸奖。(全班夸奖说得好的同学)
生:老师,我还有办法。我会发明一种吸虫的机器,专门吸叶子上的蚜虫。
师:你的想象真是与众不同,夸夸他。(全班一起夸)谁还有办法?
生1:我会用开水烫死虫子。
(教室一片哗然,议论纷纷:那不把叶子烧枯萎了吗?葫芦和叶子可是有很大的联系的。)
生2:我会亲自用手捉虫子,然后踩死。
(众多学生反问:你捉得完吗?)
生3:我会重新种葫芦。
(一部分学生笑了,说:那叶子上又生了蚜虫怎么办呢?那个学生不好意思地笑了)
生4:我会找来专门消灭蚜虫的书来帮忙。
师:你真是一个肯钻研的学生啊!一起夸夸他。
人们都说,孩子就是天真的幻想家。与成人相比,儿童是充满想象和幻想的时代,而且儿童的想象总能给人以美妙神奇的感觉。我以为,儿童在想象中是自由的,在儿童的字典里是没有“不可能”一词的,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用想象力去创造一个充满神奇的世界。所以,在上述的片段中,我放手让学生去想,放手让学生去说,虽然他们的想象有些是不切和实际的,但我认为,儿童的想象是不能以合理来衡量的,而是在于他们敢不敢想象。语文课堂首先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让孩子们敢于想,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飞向属于他们的王国。
【篇五:《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我要的是葫芦》讲述的是一则寓言故事:种葫芦的人由于不了解叶子和葫芦之间的关系,到最后,原本可爱的小葫芦一个个都落光了。本篇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感悟,明白其中的道理。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重视感悟和体验。因此,教学中我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当然,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在词句中,因此,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选择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让孩子们养成结合语境理解字词以及主动阅读的习惯,从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完《我要的是葫芦》后,我引导学生进行了一个拓展,我结合文章的空白之处,设计了想象说话的内容,想象说一说:你想对他说什么吗?这样学生说话让他们有了较大的伸展空间。在学习中学生认识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发展了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课后,我让学生续写这个故事,给了孩子们一个开头“第二年,种葫芦的人又种下了一棵葫芦,……”。这样不仅促进学生了解种葫芦的人错在哪个地方,进一步理解了课文,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与生活紧密联系。
另外,这是同学们第一次接触诸如寓言故事之类的文体,可能有点陌生,在理解寓意上有一定的难度,在整个授课中我虽然是以读为主,在读中领悟课文的思想内涵,但始终还是牵着学生走,没有真正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这也是今后课堂需要注意的地方!
【篇六:《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昨天是学校教学开放日,来了好多家长和外校的老师,我准备的课是《我要的是葫芦》第二课时。反思如下:
一、满意之处
1、准备比较充分。
2、课堂生成比较精彩。我努力做到了孩子们会的我不说,我只给孩子们补充和适当点拨。突出了重点,将反问句、感叹句、陈述句的区别及朗读方式交给了大家,孩子们激情澎湃。
3、多角度学习这篇课文。不但练说了主要内容,还从低年角度着想,降低难度,以填空的形式出现,再连起来说大意,水到渠成。扩展了一篇文章《啄木鸟与大树》,让孩子们更加认识到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并且结合我“十二五”科研内容的训练,扩展阅读,提高快速阅读能力。
4、学生能够收集资料,并在课堂积极发言。
5、德育多角度。教学本课我从事物联系、学科学、听人好言相劝等方面引导孩子们总结道理,很顺畅,收获多。并且让孩子们学会查资料的方法,从而也告诉了家长怎样指导孩子查资料。
二、不足之处
1、毕竟是刚上二年级,小组学习搞了不久,还没有大规模的积极发言,学习过程中有溜号的现象,也有在一起学了,却说不出来感受的同学。小组汇报时,最好再有一组来汇报就好了。似乎有点少。不过很真实,我感觉还不错。
2、读的训练时,一着急,感觉还是单独读的人少了,集体读的时间多,应该改成多叫单人,那样适合个体提高,有序不乱。
3、当时在对反问句与陈述句互换进行一下书写练习就好了,因为课后册子上有许多同学会变换,却忘了加标点符号。这个内容应该深入练习,落实到笔上。
三、努力方向
1、小组合作学习更实效,汇报时语言更激烈。
2、培养孩子积累成语、名言,多读书。
3、课前的鼓励和热身要激发热情。
4、注重课上的读,努力提问更多的孩子读,读出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