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物理习题课教学反思

2023-07-06 09:30:14

  物理习题课教学反思

物理习题课教学反思

1、物理习题课教学反思

  最近,我上了不少节新课,有新课当然也要有练习来给学生巩固的,于是我也给学生上了不少节物理习题课。上习题课,我基本的思路是,在批改作业时,我发现学生哪些题目错得比较多,我就会挑一些题目有选择性地讲解,讲解开始后,我在自己讲的同时偶尔会穿插一些提问让学生回答,或让学生上黑板演示,但是很快就会有很多学生精力不集中,开始聊天、发呆、睡觉……各种不好现象就出现了。刚开始我觉得很郁闷,恨学生为什么就那么不上进,十几分钟注意力也不能维持。可是当我冷静下来想想,我才知道,他们毕竟只有十四、五岁,处于一个好动、爱玩的年纪,要他们都拥有很好的定力是不实际的。于是,我从其他方面去反思,习题课,如何上才能让学生喜欢呢,在课堂上学有所获呢?我想到了一些做法。

  一、亲学生

  “亲其师,信其道”。所以,不管是上新课还是习题课,老师都要与学生打好感情战,特别是学困生。他们有的会因为基础差,缺少老师的爱心,而放弃某一学科。表现为:上课不认真、做小动作、睡觉,甚至跟老师顶嘴。不过他们这样做应该只是想引起别人的关注,达到一种满足感,而非真心要和老师作对。如果我们老师平时关注一下这些学生,让他们感受温暖,感受到老师的关怀,他们就有可能把精力放到学习上了。我现在也在尝试着与这类学生打好关系,多点关心他们,上课让他们回答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给自信他们。

  二、选择有代表性的习题

  物理习题的选择要注意其典型性,使之“以一当十”,既可以不用搞题海战还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规律。如:为了让学生掌握ρ、m、V三者之间的关系,我找到这样一道习题:一个吕球质量为54g,体积为30立方厘米,则它是实心还是空心的,为什么?

  我告诉学生,此题有三种解法:可以比较密度;可以比较体积;可以比较质量。而这三种解法恰好分别练习了密度、质量、体积的公式。这三种解法间有一个共同点,公式本质都是 ,无非是此公式的基本公式及变形公式罢了。这种典型的题目既使学生练习了基本公式,又练习了变形公式,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三、讲解时间分散

  教师讲解要与学生的讨论交叉进行,要让学生多动脑、多动口,全方位参与习题的解决。否则,学生大脑处于“疲劳”期,老师还在那里喋喋不休的讲,我只能说,老师只做了无用功,学生一定是左耳进右耳出的。

  这是我这一段时间来对习题课的一些个人反思,我会根据自己的想法逐步去实施,至于效果如何,用实践去证明。我相信,有反思才会有进步,在不断反思中不断改进,这是一个优秀老师应该做到的。

2、数学习题课教学反思

  在我们学习的《初中数学习题课教学的研究》中论述的,习题课是初中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课型。习题课是新知课之后,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解决一系列问题的教学活动。该课型应体现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进行“解决问题学习”。通过网上学习教学理论并结合初三复习课教学实际,我把在专题复习课中的体会和方法与大家交流。

  一、精选习题。课前针对某一知识点广泛收集某类习题,在这些习题中精选具有代表性的习题,明确习题所考察的知识点、方法、能力、技巧和数学思想等,将精选习题由易到难编排成学案,注意不能贪多一节课三至五道大题。

  二、学生完成学案。先给学生大约15分钟的时间独立完成学案,写出解题过程。然后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与组内学生交流解题过程和方法,不会的学伴互助,同时找出共同存在的问题,等待与全班同学交流。

  三、解决问题。在上面交流过程中,各小组出现的问题和好的解题方法技巧以及多种解法,教师收集到一起,由各小组派代表展示全班学生共同分享,出现的问题集思广益解决问题,此时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将知识深化拓广,拓宽学生思维。

  四、总结反馈。此环节不能忽视,要让学生反思所用知识点,总结解题思路、突破点和规律方法,有多种方法的要比较哪种方法好,今后如遇到此类习题要灵活应对,总结易错处等。

3、新课标下的物理教材习题教学反思

  一、问题的提出

  新一轮基础教育物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一方面强调物理学习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强调探究学习,鼓励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收集材料以及最终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尽可能大的发展。物理习题是物理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物理教学中组织学生学习实践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但是,由于对习题训练缺乏深入研究,习题训练盲目、杂乱、过量、单调和简单重复。新课改旧题目,学生仍然没有走出课堂、题海、考场的老套路。要真正能落实新课改的教育目标和人才培养方针,习题课也得要跳出套路,走创新路,与时俱进。

  二、明确方向

  要想改变这一现状,首先要明确习题训练的功能,即:

  1、巩固——通过对所学知识的复述、转化和具体应用,达到巩固、活化、深化所学知识的目的。

  2、检测——发现学习和教学中的缺陷(包括知识和其他学习素质的缺陷),实现对学习和教学的反馈。

  3、建构——通过解答一系列有序的问题,从各个方面全面理解某一知识,完善对知识的建构。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解读教科书的目的。

  习题训练也是一种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巩固知识、检测成果、领悟方法、增强能力。所以在物理教学中,解题也是一个重要环节,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实践,同时它对深入理解基本内容,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操作初探

  习题教学要真正地发挥它的巨大作用,与课程和课堂教学相承辅,就必须作出一些改进。选题时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加强基础,提高素质,即通过这些题目,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掌握。如对教材中原有的习题改变提问角度和条件;对学生含混不清的问题编一些思考题。二是拓宽视野,增强适应性。即选题不仅内容上力求齐全,而且尽可能涉及不同形式、提问角度乃至叙述方法的各类题目,使学生课后遇到各类题目时,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就可降低题目的难度,增强解题的自信心;三是加强针对性训练,克服缺点。选用足以暴露其缺点的各种题目,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门训练。

  结合上述,实践中在搜集和整理题目时还要考虑以下几点。

  1、习题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性

  习题编制不仅仅是为考查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掌握的情况,更重要的是能够引导他们进行深入地思考和分析问题,获得新的学习进而促使其综合能力的形成。被动地完成习题与主动地通过探索深入思考解决有关习题,其效果不可同日而语。因此我们在设计习题时,应注意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设置探究性习题。探究性习题能有效开拓学生的思路,促使学生进行积极思维,让学生的思维由问题开始,到问题深化,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之中,变学生被动为主动。实践证明,学生在参与解决习题的过程中,他们的情绪是热烈的,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探究和创新能力会不断得到加强。其实习题教学也是培养学生

  创新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习题教学要跳出"题海战术"的误区,要能使学生尽量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分析解决同一问题,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归一、似是而非的相似问题集中讨论、适时让学生总结归纳物理模型、思考讨论数学思想、方法在物理中的体现和应用等形式使学生既能深刻理解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又能从单一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这样学生再见到新类型的问题时,就能以发散思维或集中思维等自己的创新方式来解答。例如,有这样一道练习:一自由下落的物体在落地前最后1s内下落了25m,问此物体是从多高的地方开始下落的?(g取10)当时我用了一节课采取分组竞赛的办法让学生去讨论分析它,结果学生做出了十多种解法,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我们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就是之间的关系再辅以几个推论。本题虽然很简单,但是就这样简单的习题的多解却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运用得淋漓尽致。这样的素材就需要我们老师能走在学生的前头,能多搜集、多整理。

  2、习题要有"亲切感"

  教师可设计一些情境问题,这类问题主要以自然现象、生产、生活实际、现代科技为素材。这些问题中往往创设了一些相对新颖的情境,比较真实、全面地模拟和再现了生产生活的实际场景,科学研究的过程,科学上的重大发现,高科技成果等。例如在学习功能原理时,通过让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测量人体的输出功率;学习摩擦力时写《假如没有摩擦力》,《身边的摩擦力》,《车轮上的摩擦力》。通过参加活动,撰写小论文,获得知识,体验知识。加强情境问题的教学,能有效地实现高中物理新课程的这一基本理念,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从生活走进物理,从

  物理走向社会",在运用物理知识解决有关生活中的'系列问题时,感受到所学内容的有用性,不断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动力。

  3、习题的设计应注意提高思考价值

  高中物理课程目标明确提出,让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物理问题,敢于质疑、勤于探索,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具有思考价值的习题能充分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不断的思考中达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进而形成较强的思考能力。一般说来,具有思考价值的习题都具有较大的思维容量,可以给学生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具有思考价值的习题还应该具有适宜的难度,即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学生经过努力思考能够解决,但又不至于因问题太简单而不屑一顾,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例如:如图所示电路图中,电容C的上极板带正电,为了使该极板仍然带正电且电量增大,下列办法中可行的是()(电源内阻不计)

  A、增大,其他阻值不变

  B、增大,其他阻值不变

  C、增大,其他阻值不变

  D、增大,其他阻值不变

  本题具有一定难度,但是在教学中可以辅以几个小问题,如:为什么电容上极板带正电?它的电压与几个电阻的电压有什么联系?与电阻的阻值呢?问到这里我想学生应该已经能明白了,可以分析了。做完可以继续问:这里为什么电源内阻不计?若考虑内阻呢?题目给的选象为什么都是增大某一个电阻?若减小能行么?会出现什么问题?经过这样的分析讨论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留给了他们较大的思考空间。

  习题的优化设计,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减负空间,丰富课余生活,发展独特个性,是达到新形式下物理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4、物理习题课教学反思

  又进入初三物理总复习阶段,复习课的教学一直是令许多老师感到头疼的一个问题,在复习课上,学生感觉很沉闷,老师的教学热情也因此大受挫伤。如何提高复习课中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即让学生轻松而愉快的上好每一节课,又做好知识的回顾与归纳?如何让学生通过复习课的教学不仅能将知识进行一个系统的归纳和整理,又能在原有基础上对知识的理解有一个升华,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我根据各部分知识的不同特征,多次地尝试着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试图优化复习课的教学。我始终认为,上好复习课的难点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能把旧知识当新问题来思考,我针对不同课的内容,充分利用活动课、小组互动课、自学课等,在每一节课中,绝大部分的学生都积极地参与了讨论与思考,他们的观察能力得到了一次考察也得到了加强和提高,分析推理的能力也得到了加强。尤其重要的是,使他们更加意识到生活中的物理无处不在,在教育学生观察和思考生活实践中所包含的科学知识与道理方面产生了较深的影响。学生和老师都在一种极其愉快和兴奋的状态中经历了这堂复习课的教与学。这堂课总体来说是很成功的,但仔细思考后觉得也有一些不足,有些学生的.观察能力尚不够强,他们不善于抓住一些要害和细节,不少环节只是在同学们说出来之后,一些模糊的印象来支持。不过话说回来,这也不失为一次观察能力的训练。

  我想,如果老师对一堂课的设计能令老师自己都兴奋起来,又何尝担心学生不兴奋、不兴趣呢?那样的课学生又怎会感到“厌”呢?真希望老师能不厌教,设法优化每一次的课堂教学,从而使学生乐意学、愿意学。

5、物理习题课教学反思

  最近,我上了不少节新课,有新课当然也要有练习来给学生巩固的,于是我也给学生上了不少节物理习题课。上习题课,我基本的思路是,在批改作业时,我发现学生哪些题目错得比较多,我就会挑一些题目有选择性地讲解,讲解开始后,我在自己讲的同时偶尔会穿插一些提问让学生回答,或让学生上黑板演示,但是很快就会有很多学生精力不集中,开始聊天、发呆、睡觉……各种不好现象就出现了。刚开始我觉得很郁闷,恨学生为什么就那么不上进,十几分钟注意力也不能维持。可是当我冷静下来想想,我才知道,他们毕竟只有十四、五岁,处于一个好动、爱玩的年纪,要他们都拥有很好的定力是不实际的。于是,我从其他方面去反思,习题课,如何上才能让学生喜欢呢,在课堂上学有所获呢?我想到了一些做法。

  一、亲学生

  “亲其师,信其道”。所以,不管是上新课还是习题课,老师都要与学生打好感情战,特别是学困生。他们有的会因为基础差,缺少老师的爱心,而放弃某一学科。表现为:上课不认真、做小动作、睡觉,甚至跟老师顶嘴。不过他们这样做应该只是想引起别人的关注,达到一种满足感,而非真心要和老师作对。如果我们老师平时关注一下这些学生,让他们感受温暖,感受到老师的关怀,他们就有可能把精力放到学习上了。我现在也在尝试着与这类学生打好关系,多点关心他们,上课让他们回答一些很简单的问题,给自信他们。

  二、选择有代表性的习题

  物理习题的选择要注意其典型性,使之“以一当十”,既可以不用搞题海战还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的规律。如:为了让学生掌握ρ、m、V三者之间的关系,我找到这样一道习题:一个吕球质量为54g,体积为30立方厘米,则它是实心还是空心的,为什么?

  我告诉学生,此题有三种解法:可以比较密度;可以比较体积;可以比较质量。而这三种解法恰好分别练习了密度、质量、体积的公式。这三种解法间有一个共同点,公式本质都是 ,无非是此公式的基本公式及变形公式罢了。这种典型的题目既使学生练习了基本公式,又练习了变形公式,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三、讲解时间分散

  教师讲解要与学生的讨论交叉进行,要让学生多动脑、多动口,全方位参与习题的解决。否则,学生大脑处于“疲劳”期,老师还在那里喋喋不休的讲,我只能说,老师只做了无用功,学生一定是左耳进右耳出的。

  这是我这一段时间来对习题课的一些个人反思,我会根据自己的想法逐步去实施,至于效果如何,用实践去证明。我相信,有反思才会有进步,在不断反思中不断改进,这是一个优秀老师应该做到的。

6、九年级物理《液体压强》习题课后的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每当教到“液体压强习题课”时就会被这部分的选择题里常出现的关于各种情况下的“压力”、“压强”的判断所困扰。这部分知识,在学习初期,学生解题时总表现出晕乎乎的样子,他们抓不住解题的关键,思考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这种状态需要在以往的教学中多次强化之后,才会逐渐趋于清晰。

  今年在备课时着重对此现象做了深入的思考,学生迷糊的原因?觉得首先,学生对新知识应用起来比较生疏。其次,固体压强才学完,学生没有真正认识到液体压强与固体压强的不同之处,解决问题时不能够准确选取合适的方法进行分析。总而言之,我觉得学生在学完液体压强第一节课之后,应该有一个细致的关于液体压强方面练习的设计,而不该上来就给学生做看似十分简单的各种各样的选择、填空题,这样只会让学生觉得莫名其妙。

  于是,我设计了如下的习题课练习卷:

  液体压强练习卷

  学习目标:掌握在液体中关于压力的求解方法。

  例1 在打捞沉船时,潜水员潜入100m深处的海底作业,

  (1)潜水员需承受的压强为多少?

  (2)若人全身面积视为2m,那么人在100m深处受到海水的压力是多少?

  (海水的密度近似为水的密度,g=10N/kg)

  (3)人在水里身上受到的压力大小取决于谁?

  例2 “泰坦尼克”号失事时在水下10m深处被撞开一道长约2m,宽约20cm的口子,那么在破裂处,受到的水的压力为多少?(g=10N/kg)

  例3 如图圆柱形容器,杯子重2N,杯底面积为20cm,内装有10cm深的水

  (1)水对杯底产生的压强为多少?

  (2)这些水对杯底的压力是多少?

  (3)这杯水的重力是多少?

  (4)杯子对桌面的压力是多少?

  例4 如图敞口容器,杯子重2N,杯底面积为20cm,内装有10cm深的水

  (1)水对杯底产生的压强为多少?

  (2)这些水对杯底的压力是多少?

  (3)这些水的重力与例3中水的重力相比,变 了。

  (4)杯子对桌面的压力与例3中的杯子对桌面的压力相比,变 了。杯子对桌面的压强变 。

  例5 如图窄口容器,杯子重2N,杯底面积为20cm,内装有10cm深的水

  (1)水对杯底产生的压强为

  (2)这些水对杯底的压力是

  (3)这些水的重力与例3中水的重力相比,变 了。

  (4)杯子对桌面的压力与例3中的杯子对桌面的`压力相比,变 了。杯子对桌面的压强变 。

  结论:通过例3、4、5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

  (1)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与容器形状 。

  (2)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力 (填“一定”或“不一定”)等于液体的重力。液体对容器底面的压力大小与液体重力的关系大致分为三种情况,分别为: 、 、 。

  例6 完全相同的密闭容器,里面装满水。一个正放、一个倒放。则

  (1)水对容器底产生的压强P甲 P乙 (2)水对容器底产生的压力F甲 F乙

  (2)容器对桌子产生的压力F‘甲 F‘乙 (4)容器对桌子产生的压强P‘甲 P‘乙

  例7 完全相同的密闭容器,里面水没有装满。一个正放、一个倒放。则

  (1)水对容器底产生的压强P甲 P乙 (2)水对容器底产生的压力F甲 F乙

  (3)容器对桌子产生的压力F‘甲 F‘乙 (4)容器对桌子产生的压强P‘甲 P‘乙

  七道例题在本节课中,很顺利的讲完,学生的脸上少了很多疑惑,从最开始的两道题的计算奠定了对液体压强与压力的理解,明确了在研究液体产生的压力时,一般情况下要先考虑到液体的压强,之后才能得到压力。进而顺着这一思路解决例3,学生觉得很是简单,但是第三问“这杯水的重力是多少?”学生凭感觉能说出来多少,但问到他们为什么时,学生却答不准。我又再提了液体压强公式推导时建立的柱状模型,学生欣然接受。接下来的例4、5。学生很容易根据例3得出各种答案。在此基础上学生自己总结出了结论。之后的练习,做起来也比以前的教学轻松了很多。课后再把作业布置下去,虽然个别题型没讲过,但是学生也知道从哪里入手,能理清思路自己寻找答案了,且小考成绩不错,嘻嘻!

  九年级物理《液体压强》习题课教学反思,根据本节课的经验,有如下反思:

  (1)教学该慢的地方必须慢下来,等学生,或者为学生铺路,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认知结构——在习题课上让学生通过简单被整理过的习题,逐渐递进的走近概念规律的内部,利用对比的方法区分相近物理量的不同之处。

  (2)虽然我们物理的学科特点不同于数学,为了赶进度,或者完成更多的教学任务,物理课堂上介绍给学生的信息量很大,往往一个题型配一个练习就过去了,使多数学生“消化不良”。看过很多数学和语文的常态课,他们的课堂中,往往是一个题型或一个教学任务就是一节课的时间反复强化、变式。这便是我们学科的差异,由于我们的课时有限,很多时候,我们顾不上给学生在某个点练透。但是对于那些易于被混淆搞不清楚的知识点,精心设计讲解的例题,围绕某一主题逐步深入的引导学生理解概念规律的内涵是必要的,这四十分钟远比没有任何归类的做完与之想关的所有题型有价值得多。尤其在新授知识的阶段。

  只有给学生打牢基础,才能使他们举一反三,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再是为解题而解题了。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