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在文化积淀中的主题教学反思
1、浸润在文化积淀中的主题教学反思
一堂动人心魄、荡气回肠的语文课结束了。不,不是结束,是催生了所有上课的学生和听课老师的深层思考:英法联军毁灭的究竟是什么?而他们永远也毁灭不了的又是什么?圆明园这个符号带给我们的是怎样的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怎样把孩子们引领上一条个性充分发展的金光大道?
窦桂梅老师是新生代特级教师的领军人物。她首倡的三个超越的教学思想,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先进理念,在全国小语界引起强烈反响。这次展示的《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在原有基础上又是一次飞跃,是一堂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阅读教学课。
这堂课,概括地说,就是从新课程观的高度,从生命成长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目光,整体先构建,而后又解构课堂──紧紧围绕一个主题,通过与多个文本的碰撞交融,形成一种深深浸润在文化之中的开放的语文课堂。通过熏陶与体验,理解与扬弃,感悟与反思,使得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主题学习中获得质的提升,从而夯实学生语言文化的根基。这便是窦桂梅老师所倡导的主题教学。
一、走近圆明园
课前学生阅读了两篇课文,一篇是《圆明园的毁灭》,一篇是《雨果致巴特莱德的信》。上课伊始,学生的学习热情便被点燃了。英法联军把金碧辉煌的圆明园抢掠一空,焚烧殆尽,真是强盗行径。我读了两篇文章感受是两个字:悲愤,无比的悲愤与愤怒。东方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变成了断垣残壁,一片废墟,让人痛心不已。学生在读书中真的动了感情。
窦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有关资料知道圆明园占地约458.9公顷,有一万多个礼堂这么大。学生感受到课件上显示的废墟在风雨中已经伫立了144年。学生低沉而缓慢地诵读:圆明园里,荒野的风,呜咽地讲述着──一个古老的故事;残留的柱,痛苦地书写着──一个国家的耻辱!学生开始领悟课文上的这段话: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学生说: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才有不可估量的损失。学生真正把书读进去了。便从走近圆明园升华到走进圆明园了。
在这里,把文本整合成一个三维立体的集成块,学生在阅读同一主题下的系列文章,多角度获取信息。在同一主题的语境中发展学生的语言与思维,获得审美的情感熏陶。这充分显示了窦老师主题教学的魅力所在。
二、走进圆明园
学生默读2、3、4自然段,画出了一系列的关联词,如有也有有也有还有不仅有还有等等。学生在读书中掌握众星拱月是怎样的布局,金碧辉煌玲珑剔透是什么形态,诗情画意幻想境界是何等美妙,名人字画奇珍异宝又是多么珍贵。在此基础上,再读法国大作家维克多·雨果文章的前5段,学生被那恍若月宫的情景深深陶醉了。此时,只有此时,学生才真正在语言文字的载体引领下,走进了圆明园。
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理直气壮地告诉自己,也告诉世人:圆明园的价值在祖国文化史上是不可估量的,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不可估量的。
可是,当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之后又是怎样的情景呢?窦老师引导学生结合资料领会统统掠、任意毁、放火烧的强盗行径和野蛮罪行。此时,窦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屏幕上大火熊熊,浓烟滚滚,所有珍宝都化为灰烬,大火烧了30秒。没有任何声响和音乐,学生的心缩得紧紧的。仇恨的怒火油然而生。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是8640多个30秒啊!在老师的引读下,刚才板书的`有也有等词语间,老师加上没有也没有的没字,这种强烈反差,在学生的内心深处留下了永远难忘的印痕。当屏幕上出现李大钊的诗句圆明两次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晚烟飞时,学生对侵略者的罪恶痛恨有加。
在这里,主题教学的流程就像在一幅伟大画作的框架中,整体把握,不断积累,螺旋渐进,逐步沉淀。包括语言材料、结构样式、人生体验、情感态度方方面面有新的突破。三个超越有人误认为是不要教材,脱离课堂,抛开教师。根本不是这个意思。正是在以文化为教学主题的引领下,教材要整合,在课堂上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地从文本中积累文化知识,获得情感体验,丰富人生涵养,使师生的生命活力得以最大程度的激发。这样的超越正是对学生成长真正负责任的体现。
三、走出圆明园
再读课文开头段,学生永远记住了这个日子:1860年10月6日。就是从这一天以后,圆明园被摧毁成一个废墟。还有什么?什么都没有了!(把黑板上所有字迹都擦去,稍留残迹。)留下的是愤怒,是泪水,是叹息,是奋发,是立志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如果历史可以改写,回到144年以前,假如你是皇帝,假如你是大臣,假如你是守护的士兵,假如你是北京的普通百姓,面对英法联军的暴行,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学生在深入人物内心的体验中,进一步领会文本的深刻内涵。)当学生从资料中获知有一种传说──火烧圆明园的带路人竟是著名诗人龚自珍的儿子──龚橙,这时学生们从心中仅仅是仇恨和愤怒吗?这时圆明园这个符号在你心目中又是什么?学生答:是耻辱,是警示牌
在这里,主题教学的另一个层面──自省,进入了学生的精神世界。自省,即人格或个性的养成,是语文教学追求的重要目标。它不是把语文教学视为思想灌输,而是引导每一位学生在获得基本认同的前提下,根据个人的独特感受,走上文化积累和精神成长的快车道,并最终建立属于自己的丰富而充满活力的生命世界。
2、《我的家》主题反思 幼儿园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一篇优美的少儿文章,很适合一年级的学生朗读,在课文开始之前,我问学生:你能不能告诉老师,你的家乡在哪里呢?你能不能介绍一下你的家乡呢?你的家乡都有哪些特产呢?学生显得特别高兴,纷纷举手表示,之后引入课文,在第一课时时,我让学生先听我示范朗读,在读的过程中,标上小节号,划出课后的生字词,再想一想这篇课文中讲述了几位小朋友的家乡?
他们的家乡都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带着问题去聆听。在汇报时,我根据提问的顺序,让学生一一讲述,先抽出课后的生字,让学生讲读,并让几位同学按照课文的自然段来朗读以抽查预习情况,在第二课时时,我让学生解决最后两个问题,先通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当中讲述了几个小朋友的家乡,都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寻找答案,在寻找的过程中,我让学生随机朗读,并指导他们有感情地去领悟这些语句,因为文章本身很美,所以在轻音乐的伴随下,学生也能很快陶醉其中,这节课上最大的亮点便是我有一个延伸过程,我让学生仿照课文的内容来说一说自己的家乡,很多学生模仿的特别好。
3、让幼儿教师在教学反思中成长的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让幼儿教师在教学反思中成长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既有成功的经验,亦有失败的教训,对教师来说都是财富。课后将这些宝贵的财富及时进行分析、整理,由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对照新的教育理念再来指导实践;通过将零星的教学经验,不断加以总结与提炼,就可以提升教学理念,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凸现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可见课后反思是一种促进教师改进教学策略,不断提升自己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的好方法,是教师获得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其成为“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的必经之路。
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幼儿园教师在课前准备和设计方面比较重视,但在教学活动的反思和总结方面却显得比较难以把握。有的.只是对目标、教学手段等进行一般性的反思,有的不清楚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到底在哪里,或者视而不见,无法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思考。翻开教师的反思笔记,存在着空、浮、杂等现象,许多的教师把教学反思看成是任务型、应付性的工作,致使课后反思浮于表面。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记得失
每次活动后,总有点成功的经验或者是失败的教训。不管得失成败,教师皆应实话实说,将其记录在案,以期在往后的工作中考虑更周到,操作更自如,不走弯路,少走弯路。组织教学活动可因教师一个有趣的开头而使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可因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而令故事情趣大增;可因一种新的教法而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或者因为讲得多做得多而使幼儿索然无味;也会因为一个环节的疏忽而开了小差走了弯路;还会因为幼儿提出的问题,教师一时难以回答,而令幼儿大失所望。教师课后都应记录下来,日后改进。
二、思教学
进行这种反思,一定要从“幼儿学”着眼来发现问题,从“教师教”着手解决问题。也是教师教学过程得与失自我诊断的一种方式,它可以使教师及时根据教与学的情况,对下一阶段的教学进行适当调整,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以便使教学更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特别是可以随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采取积极措施,改进教学。
1、对孩子在活动中的行为进行反思
这种反思是以幼儿的学习行为表现和学习效果为依据,在写这类教学反思过程中,教师往往习惯于从个人角度思考,而不善于从孩子在活动过程中的学习方式和行为状态获得反馈信息,从而分析和思考自己的教学行为。老师应及时捕捉孩子的信息,解读孩子的学习方式,对活动中孩子的行为进行科学的分析、反思,从而调整自己的策略,才能有的放矢的对孩子进行引导。
2、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方式进行反思
教师在进行每次教学活动后都要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剖析自己的教学状况。充分思考自己的教学方式对幼儿的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教师的情绪,教师的举手投足,教师对幼儿、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对教法、学法、教具的运用直接作用于幼儿,影响课堂气氛和活动质量。因此教师要学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学习批判地考察自己的教学行为及其情景,通过实践与反思的不断循环逐步解决课堂教学环境的创设、应变能力,关注自己教学行为背后的思想、观念,提高教学技能,优化课堂效果,从而在不断的反思中获得进步。
三、挖特色
一节课要做到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一节课能有一个特色,有一个闪光点,能有一种值得借鉴的好做法,就得承认其成功。教师可在活动后把该活动成功的地方,有特色的部分,值得推广的经验,都—一记下。
有时,活动中节外生枝的小插曲也是值得我们去回顾及反思的。常有这样的感觉:上课时原本没有涉及的内容,因实际需要或随机生成,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给活动带来勃勃生机。课堂上的一些开放性提问能打开幼儿想像的门窗,展现智慧的火花。一些童稚趣语、幽默问答,探究性的发现、竞赛性的游戏、展示性的表现或随机生成的问题能够拓展幼儿思维的空间,帮助幼儿迁移经验,进一步丰富学习内容。这些都是活动的闪光点。教师在教学反思中可以把这些闪光点记上,以便于日后有重点有选择地采用教法,设计教学程序,做到一课一特色,课课有特色。久而久之,有利于形成教师个性化的教学特色。
4、《在历史教学反思中成长》教学反思
“你要想跑得更快,要先学会停下来。”这句话告诉我们在跑步中应学会停下来,这样可以对自身做全面彻底地调整,也可以积累更多的体力、技巧和方法,以更高的速度冲刺。跑步是这样,教师工作乃至一切工作何尝不是这样呢?有的教师劳累了几十年,在退休时除满身的病症之外,什么也没有留下;有的教师在工作岗位上像一部机器痛苦地运转,怨声载道,却从没想过究竟怎样做才能获得工作上的快乐。我认为这有可能就是在工作中缺乏“反思”的结果。
《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定义反思:反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推及到教学中,反思有着更为深厚的内涵。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教师要善于对自己的工作回过头来总结,坐下来反思。教学反思能力并不是一项与生俱来的或是会随时间流逝而自然形成的能力,它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有计划地自我培养和自我提升。“实践出真知”教师的反思能力应在自身的反思过程中得以形成和提高。以理论经验为基础,教师反思过程分为四个环节:具体经验——观察分析——重新概括——积极验证。
首先是具体经验阶段。这一阶段,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明确问题情境,然后进入到反思环节。
接着是观察分析阶段。教师广泛收集并分析有关的经验,对照自身教学活动的信息,以判断的眼光反观自身。
第三、重新概括阶段。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反思旧的教训指导思想,并积极寻找新的思想与新策略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
最后是积极验证阶段。这时要检验上阶段所形成的概括的行动和假设,它会是一种实际尝试,在检验的过程中,教师会遇到新的具体经验,从而进入具体经验第一阶段,开始新的循环。
教学反思毕竟是以教学水平的提高为其归宿的,这种循环往复的反思过程带来教师自身反思水平的提高,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有所裨益。让教师自觉承担起学习和能力提高的责任,具有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权。教师在自我进修、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用教育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教学实际问题,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促进自身能力的发展。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只有运用头脑真正地反思,才会有我们教师自身的发展,才会有学生的发展。通过我的历史教学实践,结合教学反思,使我真正的体会到反思对一个教师成长的重要性,下面我就来谈一谈“反思”给我们带来的多多益处。
1、回顾经历,积累经验:
(1)赏识的目光象阳光,照到哪里哪里亮:
教师在上每节课时,都会有自己的感受,或愉悦、或平淡、或痛苦、或气愤,在这不同的情绪中,往往蕴藏着宝贵的经验教训。有一次,我在给八(2)班上完历史课后,感觉非常惬意与喜悦,因为平时上课不听讲、很爱说话的徐亚和常金同学居然在那节课上从始至终保持积极状态,后来,我仔细回忆每个细节,不禁豁然开朗:课前,我走进教室,对学生说:“哪位同学帮老师把投影准备好?”徐亚和常金就不约而同主动去做了,我在课上对他们热爱劳动和乐于助人进行了表扬,学生报以鼓励的掌声。徐亚和常金脸上洋溢着被肯定的自豪感,那堂课上的表现与以往也就大相径庭了:潜心贯注的听讲,争先恐后的发言,面红耳赤的讨论。针对他们的变化课堂上共响起5次掌声,它缓解课堂的紧张气氛,就象润滑剂一样,使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使学生感觉象做游戏一样,在愉快中获得了知识。寻找闪光点真诚赞美、赏识激励,这一条作为宝贵的工作经验被我收入行囊,并在以后的工作中运用,成效很大。
(2)尊重和理解象明灯,指引教育迈向成功:
由于历史学科的特点,要求识记的知识很多,在日常教学中,为了很好的巩固所学的知识,我采取的措施是,每节课在讲新授课前,总是进行小测验,不合格的同学要受到一定的惩罚。记得有一次测验时,有一名同学早做了“准备”,当她小心翼翼惴惴不安地“行动”时,我悄悄的走到她的身边,轻轻的在她的桌上点了三下,这三下既有对她行为的提醒,又有对她行为的“包庇”,公布于众与尊重暗示中我选择了后者。她当时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从这件小事之后,楼道中擦肩而过中多了一双真诚而感激的眼睛,她在以后的测验中没有再发生过作弊现象,而且每次都考得非常好。我在教学反思中写下:“即便学生有错,也要给学生留面子,也要丝毫不怀疑他们自省和改正错误的能力,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是教育成功的秘诀。”
2、发现问题,寻找方法:
有一次,在八(3)班课上,我有意识地贯彻新课标,上了一节以“讨论”和“学生编演课本剧”为主线的历史课。课前,由于我做了充分的备课和精心的课堂设计,所以我满怀信心地走进了课堂,谁知那堂课上得乱七八糟,课堂秩序混乱不堪,课本剧的节目还没上演就草草收场……从讲台上我灰头土脸地下来之后,在反思记录上我这样写到:“这节课我耗费的精力最多,但却上得最失败,究竟是为什么呢?”我百思不得其解,不得不请教八(3)班的几位同学,他们告诉我说:“老师,分组讨论可有学问了。首先,你得选一个有威信、有震撼力的组长;其次,不能自由结组,平时混得不错的哥们儿姐们儿坐在一起,可不就只剩下谈天说地了!”我恍然大悟,此后,在课堂组织的问题上,我更加注意细节问题,把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尽可能想周全……我想,我的这一进步,不得不归功于课堂反思的驱动力。
通过课堂实践,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指导,对教师成长至关重要。经验+反思=成长。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在行动和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个“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大浪淘沙,回顾反思我不再一味重复昨天的故事,而是在今天的尝试中变化、改进。你想跑得更快吗?你想从众多的竞争者之中脱颖而出吗?那么,在每天繁忙的工作之余,请抽出一点点宝贵的时间来“反思”吧!
5、文化在继承中发展—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的教学反思
通过对本问题的学习,学生知道了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学习重点是把握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作为当代中学生,应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不过,要上好这堂课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要求老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其次,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利用便利的网络资源,搜集既能够体现时代特色又切合学生生活实际的资料。因为,有些文化的具体内容,光靠老师说是达不到那种身临其境的`效果的,学生无法真正的得到体验和感悟,也就达不到新课改的目标。
本堂课教师把自己的角色定位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闪光点的发现者;学生知识参与、思维参与、情感参与、行为参与,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既重视学习过程又重视学习结果,既合理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又使学科教学有机整合,同时也促进师生互动交流。
6、中班主题教案我的朋友在哪里教案及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中班主题教案:我的朋友在哪里教案及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活动目标
一、在愉快地歌舞游戏中培养幼儿遵守游戏规则的自律能力。
二、培养幼儿对节奏的认识。
三、在游戏过程中对幼儿进行互助友爱的教育,使幼儿懂得友情,珍惜友情。
活动准备
为曲调选节奏的四列火车及节奏型卡片。
活动过程
一、游戏《赶花会》,引导幼儿在句末大胆创编造型。教师以游戏的口吻引入,引导幼儿大胆创编B段中花叶花茎的`各种造型,活动中注意保持自己与别人之间的空间距离,不挤在一起,不相互碰撞。
二、多声部朗诵《小鸭小鸡做游戏》,培养幼儿相互间的协调性。幼儿一部分扮小鸭,一部分扮小鸡,扮小鸭和小鸡的再分别分成两组,一组念第一声部的语句,另一组念象声词。小鸭小鸡快过来站队,我们又准备做游戏了。(站成四队),今天,小鸭小鸡比赛朗诵,我们看一看哪队朗诵得又协调又合拍。
三、复习歌曲(拉拉勾)
1、情节引入“有只小鸭子不高兴了,我们去帮帮它吧。”怎么帮助它呢?幼儿讨论。对幼儿进行互助友爱的教育。
2、复习歌曲《拉拉勾》。引导幼儿有表情地表演唱。
四、学舞蹈游戏《我的朋友在哪里》
1、复习歌曲《我的朋友在哪里》
①教师问1、2、3、4、5、6、7,我的朋友在哪里?启发幼儿答:在这里,在这里,我的朋友就是你。
②幼儿齐唱后,复习这道歌有几个乐句?(4个)。
2、为曲调选节奏,并练习拍打节奏。
①出示四列代表四个乐句的小火车,引起幼儿兴趣。
②出示节奏型卡片,幼儿拍打节奏。
③引导幼儿为歌曲选相应的节奏型贴在车厢上。(合作性、互助性的培养)。
④读节奏。
3、看着节奏谱学习基本动作。
4、学习舞蹈游戏。
①教师唱曲示范一次。
②交待舞蹈游戏的规则。
③组织幼儿舞蹈游戏。游戏过程中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互助友爱的教育,
五、小鸭小鸡律动退场。
活动反思:
通过这次音乐领域的开课,总体来说,幼儿能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会歌曲,并会大胆地一边唱一边进行表演,学会与朋友交往的能力,体验合作与分享的快乐,较好地达到了教学的目标。不足:活动中若能再为幼儿创造一些自己游戏的空间,效果会更好。也通过这次活动,自己在今后的音乐活动教学领域里有了比较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7、浸润在文化积淀中的主题教学反思
一堂动人心魄、荡气回肠的语文课结束了。不,不是结束,是催生了所有上课的学生和听课老师的深层思考:英法联军毁灭的究竟是什么?而他们永远也毁灭不了的又是什么?圆明园这个符号带给我们的是怎样的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怎样把孩子们引领上一条个性充分发展的金光大道?
窦桂梅老师是新生代特级教师的领军人物。她首倡的三个超越的教学思想,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先进理念,在全国小语界引起强烈反响。这次展示的《圆明园的毁灭》一课,在原有基础上又是一次飞跃,是一堂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阅读教学课。
这堂课,概括地说,就是从新课程观的高度,从生命成长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目光,整体先构建,而后又解构课堂──紧紧围绕一个主题,通过与多个文本的碰撞交融,形成一种深深浸润在文化之中的开放的语文课堂。通过熏陶与体验,理解与扬弃,感悟与反思,使得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主题学习中获得质的提升,从而夯实学生语言文化的根基。这便是窦桂梅老师所倡导的主题教学。
一、走近圆明园
课前学生阅读了两篇课文,一篇是《圆明园的毁灭》,一篇是《雨果致巴特莱德的信》。上课伊始,学生的学习热情便被点燃了。英法联军把金碧辉煌的圆明园抢掠一空,焚烧殆尽,真是强盗行径。我读了两篇文章感受是两个字:悲愤,无比的悲愤与愤怒。东方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变成了断垣残壁,一片废墟,让人痛心不已。学生在读书中真的动了感情。
窦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有关资料知道圆明园占地约458.9公顷,有一万多个礼堂这么大。学生感受到课件上显示的废墟在风雨中已经伫立了144年。学生低沉而缓慢地诵读:圆明园里,荒野的风,呜咽地讲述着──一个古老的故事;残留的柱,痛苦地书写着──一个国家的耻辱!学生开始领悟课文上的这段话: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学生说:有不可估量的价值才有不可估量的损失。学生真正把书读进去了。便从走近圆明园升华到走进圆明园了。
在这里,把文本整合成一个三维立体的集成块,学生在阅读同一主题下的系列文章,多角度获取信息。在同一主题的语境中发展学生的语言与思维,获得审美的情感熏陶。这充分显示了窦老师主题教学的魅力所在。
二、走进圆明园
学生默读2、3、4自然段,画出了一系列的关联词,如有也有有也有还有不仅有还有等等。学生在读书中掌握众星拱月是怎样的布局,金碧辉煌玲珑剔透是什么形态,诗情画意幻想境界是何等美妙,名人字画奇珍异宝又是多么珍贵。在此基础上,再读法国大作家维克多·雨果文章的前5段,学生被那恍若月宫的情景深深陶醉了。此时,只有此时,学生才真正在语言文字的载体引领下,走进了圆明园。
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理直气壮地告诉自己,也告诉世人:圆明园的价值在祖国文化史上是不可估量的,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不可估量的。
可是,当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之后又是怎样的情景呢?窦老师引导学生结合资料领会统统掠、任意毁、放火烧的强盗行径和野蛮罪行。此时,窦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屏幕上大火熊熊,浓烟滚滚,所有珍宝都化为灰烬,大火烧了30秒。没有任何声响和音乐,学生的心缩得紧紧的。仇恨的怒火油然而生。大火烧了三天三夜,是8640多个30秒啊!在老师的引读下,刚才板书的`有也有等词语间,老师加上没有也没有的没字,这种强烈反差,在学生的内心深处留下了永远难忘的印痕。当屏幕上出现李大钊的诗句圆明两次昆明劫,鹤化千年未忍归。一曲悲笳吹不尽,残灰犹共晚烟飞时,学生对侵略者的罪恶痛恨有加。
在这里,主题教学的流程就像在一幅伟大画作的框架中,整体把握,不断积累,螺旋渐进,逐步沉淀。包括语言材料、结构样式、人生体验、情感态度方方面面有新的突破。三个超越有人误认为是不要教材,脱离课堂,抛开教师。根本不是这个意思。正是在以文化为教学主题的引领下,教材要整合,在课堂上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地从文本中积累文化知识,获得情感体验,丰富人生涵养,使师生的生命活力得以最大程度的激发。这样的超越正是对学生成长真正负责任的体现。
三、走出圆明园
再读课文开头段,学生永远记住了这个日子:1860年10月6日。就是从这一天以后,圆明园被摧毁成一个废墟。还有什么?什么都没有了!(把黑板上所有字迹都擦去,稍留残迹。)留下的是愤怒,是泪水,是叹息,是奋发,是立志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如果历史可以改写,回到144年以前,假如你是皇帝,假如你是大臣,假如你是守护的士兵,假如你是北京的普通百姓,面对英法联军的暴行,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学生在深入人物内心的体验中,进一步领会文本的深刻内涵。)当学生从资料中获知有一种传说──火烧圆明园的带路人竟是著名诗人龚自珍的儿子──龚橙,这时学生们从心中仅仅是仇恨和愤怒吗?这时圆明园这个符号在你心目中又是什么?学生答:是耻辱,是警示牌
在这里,主题教学的另一个层面──自省,进入了学生的精神世界。自省,即人格或个性的养成,是语文教学追求的重要目标。它不是把语文教学视为思想灌输,而是引导每一位学生在获得基本认同的前提下,根据个人的独特感受,走上文化积累和精神成长的快车道,并最终建立属于自己的丰富而充满活力的生命世界。
8、《多元文化中的美术名作 》优秀教学反思
多元文化是当前国际社会倍受关注的一大课题,许多国家很早就开始了建立“多元文化社会”、“多元文化教育”的举措。所谓“多元文化”就是指世界上不论任何种族、文化、信仰等必须和平相处,相互尊重各自的文化和习惯,保持一种社会的多元状态。不同国家和文化的人们应彼此加强沟通和交流,增进相互理解,达到共同繁荣的目的。
在这样一种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我们应如何适应时代步伐,更好的开展美术教育教学活动呢?在本节课中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多元文化,学会欣赏不同风格、流派的美术文化,帮助学生建构起多元的、大文化的美术观。人类文明从起源到今天的高度发达,从来没有离开过文化艺术等活动。美术创造一直伴随并记录着人类的文明活动,经历了众多的实践考验。不同的国家、地域和民族都有其优秀的文化活动。我们必须平等、客观的正确对待。美术是人类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美术学习不可避免的要涉及世界多元文化与民族独特文化的问题。我们应站在历史的角度和世界的.高度,教育学生从民主观念出发,树立对美术文化的宽容心,以多元文化的态度平等的看待不同民族的文化。
其次,作为美术文化的传播者,美术教师应让学生正确认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门类的关系及美术学科自身的综合性和多元性,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学习美术。美术作为人类最早的文化行为之一,也最能反映多元文化的特征。单一美术的观念,只能使美术课程内容界定在非常狭小的范围之内,不符合学生渴求丰富知识的愿望,更不适应大文化、大美术的现代教育观。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既是“设计者”,又是“引导者”,还是“组织者”。在平等、自由、相互接纳的学习氛围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展开充分的合作和交流,比赛的形式激活了每一位同学的竞争热情,优化了课堂结构,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学生自主发现、探索学习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竞争能力、分工合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亦得到有效提高,对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教有法而无定法,“欣赏无定法”给美术欣赏课提供了无限空间,师生的角色转换让学生真正做了一回“主人”。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广大教师的努力与实践下,相信我们的美术教改之路会渐行渐远,渐行渐宽,当我们与学生一起遨游于璀璨的艺术海洋,尽享各位哲人留给我们的无限智慧时,那将是“风景这边独好”。
9、《地理教学中的几点反思》教学反思
考试业已结束,有得有失,感触颇多。在反复不断的反思中,深感多媒体技术给课堂教学带来的实效、实惠。以下是自己的几点反思情况。
反思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带领学生走出教材,走近生活
初二地理上册课本中的案例有些并不符合我们当地的生活经验基础。因此,教师很有必要根据地方特色、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知识背景来创设情境、设计案例。例如:当上《地图的应用》一课时,我用威海市的交通图代替课本中的插图来分析应用地图的原理。再辅以教室里的多媒体进行教学,尽管教学的目的都是一样的,但方式不同教学效果当然就不一样。因为当新的知识被赋予鲜活的背景时,学生的兴趣被激起,探究心理得到加强,进一步有利于问题的形成,使学生达到想学的境界。
反思二:学生活动要有“质”,信息技术的作用大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但如果课堂活动有量无质,则活动的价值也就丧失殆尽。一堂课下来热热闹闹,恐怕留在学生脑海中的只有热闹的场景,很难有真正的思维活动。课堂的学生活动是为了更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方式,因此流于形式的“活动”是形同虚设的。为了能使全员参与课堂活动并提高其有效性,教师应努力提高活动的“质”的水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借用含金量较强的课件,以及丰富多彩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共鸣;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以大事半功倍之效。
反思三:学生要成为课堂的主角,多媒体技术搭平台
在课堂的.探究活动过程中,让学生充当探讨问题的主人。这一从引导者到组织者的转变,使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从思维的角度讲,学习过程是一种具备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需针对不同情况做出适时反馈,引导使之朝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向发展。例如:在讲到《海陆的变迁》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课前搜集和制作的有关图像和图片,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供互相交流的机会、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某些能力,而且可以使学生自己感悟出问题的严重性,进而去思考其产生的原因,从而得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反思四:深入挖掘教材知识的内涵,适度扩展其外延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掌握与之有关的地理知识,才能驾驭整个课堂。因此教师必须针对每一节课的内容,吃准、吃透、吃深教材,并且还应充分的掌握与之有关、与之链接的本学科或相邻、相关学科的知识,将其适度且充分的链接到整个教学环节中,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借助于网络信息技术则较好的解决了这一难题。诚然,百密一疏,要将这一环节做到缜密、完美,还需进一步探索,下更大的力气。
10、让幼儿教师在教学反思中成长的教学反思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既有成功的经验,亦有失败的教训,对教师来说都是财富。课后将这些宝贵的财富及时进行分析、整理,由感性认识上升至理性认识,对照新的教育理念再来指导实践;通过将零星的教学经验,不断加以总结与提炼,就可以提升教学理念,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凸现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可见课后反思是一种促进教师改进教学策略,不断提升自己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的好方法,是教师获得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其成为“研究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的必经之路。
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幼儿园教师在课前准备和设计方面比较重视,但在教学活动的反思和总结方面却显得比较难以把握。有的只是对目标、教学手段等进行一般性的反思,有的不清楚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到底在哪里,或者视而不见,无法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思考。翻开教师的反思笔记,存在着空、浮、杂等现象,许多的教师把教学反思看成是任务型、应付性的工作,致使课后反思浮于表面。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记得失
每次活动后,总有点成功的经验或者是失败的教训。不管得失成败,教师皆应实话实说,将其记录在案,以期在往后的工作中考虑更周到,操作更自如,不走弯路,少走弯路。组织教学活动可因教师一个有趣的开头而使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可因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手势而令故事情趣大增;可因一种新的教法而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或者因为讲得多做得多而使幼儿索然无味;也会因为一个环节的疏忽而开了小差走了弯路;还会因为幼儿提出的问题,教师一时难以回答,而令幼儿大失所望。教师课后都应记录下来,日后改进。
二、思教学
进行这种反思,一定要从“幼儿学”着眼来发现问题,从“教师教”着手解决问题。也是教师教学过程得与失自我诊断的一种方式,它可以使教师及时根据教与学的情况,对下一阶段的教学进行适当调整,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以便使教学更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特别是可以随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采取积极措施,改进教学。
1.对孩子在活动中的行为进行反思
这种反思是以幼儿的学习行为表现和学习效果为依据,在写这类教学反思过程中,教师往往习惯于从个人角度思考,而不善于从孩子在活动过程中的学习方式和行为状态获得反馈信息,从而分析和思考自己的教学行为。老师应及时捕捉孩子的信息,解读孩子的学习方式,对活动中孩子的行为进行科学的分析、反思,从而调整自己的'策略,才能有的放矢的对孩子进行引导。
2.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方式进行反思
教师在进行每次教学活动后都要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剖析自己的教学状况。充分思考自己的教学方式对幼儿的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教师的情绪,教师的举手投足,教师对幼儿、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对教法、学法、教具的运用直接作用于幼儿,影响课堂气氛和活动质量。因此教师要学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学习批判地考察自己的教学行为及其情景,通过实践与反思的不断循环逐步解决课堂教学环境的创设、应变能力,关注自己教学行为背后的思想、观念,提高教学技能,优化课堂效果,从而在不断的反思中获得进步。
三、挖特色
一节课要做到面面俱到是不可能的。一节课能有一个特色,有一个闪光点,能有一种值得借鉴的好做法,就得承认其成功。教师可在活动后把该活动成功的地方,有特色的部分,值得推广的经验,都—一记下。
有时,活动中节外生枝的小插曲也是值得我们去回顾及反思的。常有这样的感觉:上课时原本没有涉及的内容,因实际需要或随机生成,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给活动带来勃勃生机。课堂上的一些开放性提问能打开幼儿想像的门窗,展现智慧的火花。一些童稚趣语、幽默问答,探究性的发现、竞赛性的游戏、展示性的表现或随机生成的问题能够拓展幼儿思维的空间,帮助幼儿迁移经验,进一步丰富学习内容。这些都是活动的闪光点。教师在教学反思中可以把这些闪光点记上,以便于日后有重点有选择地采用教法,设计教学程序,做到一课一特色,课课有特色。久而久之,有利于形成教师个性化的教学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