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堂细节中反思备课教学反思
1、从课堂细节中反思备课教学反思
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自不必多说。当前,在集体备课的大环境中,对教学目标的定位,重点、难点的把握,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计、处理方法、练习题的选择、作业的布置、课件的制作等各环节,教师之间不存在什么大的差别。然而,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评价中,仍然存在着同年级、同学科教师之间的极大差异,当然这与教师自身的素质等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我认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把教学设计通过课堂这个平台,内化为学生知识的过程中,有些细枝末节却在悄悄的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镜头(一)
英语教师执教了同一节课《I mwatchingTV》他们都伴着相同的优美音乐,通过顺利的组织教学之后,向学生提出了相同的问题:“WhatamIdoingnow?”然而两位教师却出现了差异,一位站在讲台上,一边手在不停地挥动着,一边问着问题;而另一位教师却在讲台上做着跑步的动作。这两种不同的方式,带来的是两种不同的导课效果,前者的课堂上,学生先稍一愣之后,带着不肯定的语气,有的说:“Youarestanding.”有的说:“Youarespeaking.”“Yourhandismoving.”学生的思维似乎有了短时间的模糊,使刚上课时表现出来的那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变得僵直,这时我看了下表,大约7分钟之后,学生才又回过神来。而后者的课堂上,学生的情绪被老师优美的跑姿又一次调动起来,他们异口同声的说道:“Youarerunning.”此时学生情绪异常高涨,下面的教学活动在师生和谐的气氛中顺利进行着。就这样一点点的差异,使两个班至少有5分钟的学习效果是不一样的。
镜头(二)
上面两节英语课,在师生的共同活动中,他们都进入了相同的环节:Guess。大屏幕中出现了相同的画面,一个男孩坐在写字台旁,背对着大家。一位教师问大家:“Whatishedoing?”教室内顿时热闹起来,有的同桌两个在交流,有的前后四个同学在交流:“Ithinkheiswritingaletter.”“Ithinkheisreadingnewspaper.”“Ithinkheisreadingachinesebook.”“Heisdrawing.”……同学们在充分的想像着,嘴里在不停的说着;当老师点击一下这个孩子面对大家正在画画时,答对的学生一脸高兴,但是我清晰的看到,猜错的学生并没有落后感,因为不但学生自己清楚,就连听课的老师也非常清楚:练习的目的达到了,这个男孩坐在那里可能干的情况已在每个学生大脑中过了一遍;又何止是一句“Heisdrawing.”所能达到的`效果呢?可是,另一位教师在此环节中问到:“Whatishedoing?Ishewriting?”同学们也在热闹的交流着,但我听到的却是“Yes”or“No”.同样的五分钟游戏,课件完全相同,就因为后者多了一句“Ishewriting?”却有了截然不同的巩固效果。
由于学生智力、性格等方面的差异,班内总有那么几个学生不受大家“欢迎”,智力的低下或者性格的孤僻,他们总是在班内默默无闻,但他们绝不能是被遗忘的角落。如果此时老师有意把他们安排在某个小组,做好其他同学的工作,他或许还能扮演一个角色,我想那时的她心中一定热乎乎的,她一定不会有自卑的感觉,她的目光一定不会那样呆滞,一定不会那样羡慕别人,她或许还能找到自信,她或许在交流中能找到好朋友,她或许从此对这门课会产生兴趣……
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敏锐的发现“细节”,让它成为教学中巧妙的切入点,通过对这些细节的准确把握,让它成为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进而成为教学活动的亮点?除了需要教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教学修养外,一个最有效的途径那就是认真备课。
谈到备课,一个老声常谈的问题,特别是信息化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课件走入课堂,不但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而且信息量、容量大幅度提高。教案是备课的文本载体或式样,编写教案的过程是钻研教材、构思教学的过程,它凝聚着教师对教学的理解和感悟,体现了教师的创造力,教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折射出教师的教学理念,呈现出教师对教学思想的追求,闪烁着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创造精神。因此,我们在写教案的过程中,就应该对每一个细节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当我把问题呈现给学生时,我用怎样的语调?怎样的教态?怎样的眼神?面对我的问题,学生会有哪些可能的回答?对学生的回答,我怎样的评判?对意想不到的情景,我会怎样处理?我能否根据学生的思维,调整自己预先设计好的教案?……只有我们在备课中注重了这些细节的思考,在课堂上,当我们面对真实的学生的时候,才能用真切的行动在每天的课堂里创造亮点,才能用真诚的话语在每天的课堂里播撒一颗颗爱心的种子,才能用真挚的感情在课堂的每一分钟创造爱的永恒,才能用真实的心灵在课堂四十五分钟里体现生命的增值和律动。
2、从课堂细节中反思备课教学反思
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自不必多说。当前,在集体备课的大环境中,对教学目标的定位,重点、难点的把握,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计、处理方法、练习题的选择、作业的布置、课件的制作等各环节,教师之间不存在什么大的差别。然而,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评价中,仍然存在着同年级、同学科教师之间的极大差异,当然这与教师自身的素质等方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我认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在把教学设计通过课堂这个平台,内化为学生知识的过程中,有些细枝末节却在悄悄的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镜头(一)
英语教师执教了同一节课《I mwatchingTV》他们都伴着相同的优美音乐,通过顺利的组织教学之后,向学生提出了相同的问题:“WhatamIdoingnow?”然而两位教师却出现了差异,一位站在讲台上,一边手在不停地挥动着,一边问着问题;而另一位教师却在讲台上做着跑步的动作。这两种不同的方式,带来的是两种不同的导课效果,前者的课堂上,学生先稍一愣之后,带着不肯定的语气,有的说:“Youarestanding.”有的说:“Youarespeaking.”“Yourhandismoving.”学生的思维似乎有了短时间的模糊,使刚上课时表现出来的那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变得僵直,这时我看了下表,大约7分钟之后,学生才又回过神来。而后者的课堂上,学生的情绪被老师优美的跑姿又一次调动起来,他们异口同声的说道:“Youarerunning.”此时学生情绪异常高涨,下面的教学活动在师生和谐的气氛中顺利进行着。就这样一点点的差异,使两个班至少有5分钟的学习效果是不一样的。
镜头(二)
上面两节英语课,在师生的共同活动中,他们都进入了相同的环节:Guess。大屏幕中出现了相同的画面,一个男孩坐在写字台旁,背对着大家。一位教师问大家:“Whatishedoing?”教室内顿时热闹起来,有的同桌两个在交流,有的前后四个同学在交流:“Ithinkheiswritingaletter.”“Ithinkheisreadingnewspaper.”“Ithinkheisreadingachinesebook.”“Heisdrawing.”……同学们在充分的想像着,嘴里在不停的说着;当老师点击一下这个孩子面对大家正在画画时,答对的学生一脸高兴,但是我清晰的看到,猜错的学生并没有落后感,因为不但学生自己清楚,就连听课的老师也非常清楚:练习的目的达到了,这个男孩坐在那里可能干的情况已在每个学生大脑中过了一遍;又何止是一句“Heisdrawing.”所能达到的`效果呢?可是,另一位教师在此环节中问到:“Whatishedoing?Ishewriting?”同学们也在热闹的交流着,但我听到的却是“Yes”or“No”.同样的五分钟游戏,课件完全相同,就因为后者多了一句“Ishewriting?”却有了截然不同的巩固效果。
由于学生智力、性格等方面的差异,班内总有那么几个学生不受大家“欢迎”,智力的低下或者性格的孤僻,他们总是在班内默默无闻,但他们绝不能是被遗忘的角落。如果此时老师有意把他们安排在某个小组,做好其他同学的工作,他或许还能扮演一个角色,我想那时的她心中一定热乎乎的,她一定不会有自卑的感觉,她的目光一定不会那样呆滞,一定不会那样羡慕别人,她或许还能找到自信,她或许在交流中能找到好朋友,她或许从此对这门课会产生兴趣……
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敏锐的发现“细节”,让它成为教学中巧妙的切入点,通过对这些细节的准确把握,让它成为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进而成为教学活动的亮点?除了需要教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教学修养外,一个最有效的途径那就是认真备课。
谈到备课,一个老声常谈的问题,特别是信息化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课件走入课堂,不但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而且信息量、容量大幅度提高。教案是备课的文本载体或式样,编写教案的过程是钻研教材、构思教学的过程,它凝聚着教师对教学的理解和感悟,体现了教师的创造力,教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折射出教师的教学理念,呈现出教师对教学思想的追求,闪烁着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创造精神。因此,我们在写教案的过程中,就应该对每一个细节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当我把问题呈现给学生时,我用怎样的语调?怎样的教态?怎样的眼神?面对我的问题,学生会有哪些可能的回答?对学生的回答,我怎样的评判?对意想不到的情景,我会怎样处理?我能否根据学生的思维,调整自己预先设计好的教案?……只有我们在备课中注重了这些细节的思考,在课堂上,当我们面对真实的学生的时候,才能用真切的行动在每天的课堂里创造亮点,才能用真诚的话语在每天的课堂里播撒一颗颗爱心的种子,才能用真挚的感情在课堂的每一分钟创造爱的永恒,才能用真实的心灵在课堂四十五分钟里体现生命的增值和律动。
3、从《雷雨》教学看课堂活力的生成的教学反思
这个学期,我上了三次公开课,其中最精彩的一节是视导推荐课《雷雨》。课前,我潜心钻研新课标,养成正确的教学理念,真正做到了: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设计了简单的教学环节,给了充分的空间让学习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使课堂迸发出令人振奋的活力。下面的几个环节对其中的精彩可见一斑。
一、联系身边的环境导入新课
在原来的教学设计上,我是联系单元教学的主题来设定,但是上课的时候,刚好外面下着小雨,于是我就联系身边的环境,设计了生动富有儿童化的语言导入:从早上到现在,外面一直下着一场怎样的的雨?(学生回答)是呀,在雨家族里,有斯文的毛毛细雨,还有威猛的雨,就是我们今天课堂上要学的——齐读课题《雷雨》。这样的设计很有新意,而且跟环境紧密联系,学习的兴趣一下子吸引来了。
二、板书设计为学生的发展营造最大的`空间。
板书的设计是我这堂课一大创意和精彩。根据清晰明了的段落,和单元导读里说的:大自然是一本读不完的“书”。我设计了一本“书”,里面有三页“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老师只设计了小部分插图,留大很大的空间让学生来填写这本“书”。然后学生在读完课文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把“书”填好,学生的聪明才智在宽松的环境下被激发出来了,在最后一个环节里,学生发现雷雨后有一种现象是蝉叫了,而老师只在第一页雷雨前有一只“闭口的蝉”,怎么办呢?学生纷纷举手说有办法,一个学生上了台,把前面那只蝉取出来,然后贴在“雷雨后”的页面上,然后在旁边画上“吱吱”两个字。这样,蝉变活了。学生在贴彩虹时,别的学生着急地说:“不能把彩虹跟太阳贴在一起,因为……”学生种种精彩的表现完全出乎老师的意料之外,这就是循生而教带来的活力和惊喜。
三、“蜘蛛”一词的书写指导。
我一直把“ 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不能单纯的朗读感悟,必须体现写字认字这个难点”这个指导思想牢记在心,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巧妙穿插写字而不显得唐突呢?我还是在临上课前的一节课想到一个办法(因为是第三节课上,很多点子都是在前两堂课时想到的):在引导学生领悟朗读完重要句子“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后,我出示一个空出“蜘蛛”两个字的句子,然后故作惊讶地问学生:“蜘蛛逃到哪里去了?蜘蛛逃到课本去了,我们赶快把它捉回来。”然后把预先准备好的三张田字格交给学生去写,其他学生都在书本写。我叫的这三个学生也是有目的的:我叫的三个学生都是平时书写不大好看,但是都在进步着的学生。最后把他们三个的“蜘蛛”放到投影幕上,让大家评,然后选出最好的放回到句子中去学习。其实在此之前已经给了两次机会学生写字,一次是让学生说笔画,我来写;第二次是我故意漏写“压”字,让学生写,这个字我叫的是比较好的学生,当她写完后,下面的学生都说她写得比老师好看,我是承认的。
四、化“意外”为我用。
这节课我只准备了一个课件“雷雨中”的音效。那是非常震撼的效果,我一直以为这将是最精彩的部分。谁知道上课前电脑没事,轮到要用的时候电脑不行了,怎么办?我只能“骗”学生说:“这场雨太大了,把课件挡住来不了,让我们一起用我们的朗读把这场雷雨唤来吧!”课件无法用,间接给了学生朗读的时间,我插多了一个“背书”的内容。然后让学生用平时积累的有关雷雨的词语来填充这一页(因为怕时间不够,没有把词语填出来,显得这是一页空页,但这空页后来我的设想是让学生继续观察身边的雷雨,写身边的雷雨,然后来填空这一页。)
4、新课改下的中学物理课堂教学反思物理教学反思
我教书以来,一直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该给学生什么……?特别是
我校出现一些让人不可思议的现象。今年段考同样是两个参加中考的班级,成绩相差太大。比如我校的06(9)、06(7)两个班的物理成绩,06(9)班的平均分80.80分而06(7)班不到50分,及格率,优秀率都相差50个百分点以上。出现这种现象真的是难以想象的事情。面对这种现象,经过深入了解发现:我们必须注重物理课堂的教学。
一、注重教师的.角色,构建和谐的课堂
我们课堂上不仅教好学生知识,教好学生方法,我们更应该引导学生会自己去学。经调查06(7)班普遍有这样的现象:“平时学生不太爱上物理课,平时不主动去思考问题,所以他们平时也没有什么问题可问。他们也习惯了老师把知识灌给他们,等老师要答案。课堂也很沉闷,因此成绩也出现了这样的结果。”面对事实怎么办?我们知道学生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在物理教学中,他们容易使自己的思维方式持续停留在那里,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否进入角色、是否掉队、是否迷路,一旦发现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让学生始终沿着正确的分向有效学习探究,提高学习效率,形成创新理念;当学生遇到问题时,要合理引导、帮助、分析;当学生遇到难点时,要合理点拨,帮助学生突破;当学生出现偏差时,要及时帮助矫正。
有时我们更应该走下讲台,到学生学习生活中去,与学生交朋友;放下教师的尊严和傲气,与学生达成平等帮扶关系,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引导者,促进者,参与者,让课堂充满爱。现代教育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提倡师生和谐互动,不仅教会学生的认知,而且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探究。
二、注重引导组织与爱国主义教育
06(9)班他们爱上物理,对物理课堂充满期待。无论课堂上,还是课后他们都想把物理学好。原因是什么呢,一教师的正确引导,二教师的爱国主义教育激发。用学生的话说“是老师使我们想学好物理,不是老师要我们学好物理”。只有学生自己想学了,他才对学习有兴趣,才能表现出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才能以顽强毅力去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这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引导学生与爱国主义教育放在第一位。引导与爱国主义教育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我们课本讲到很多的物理学家,牛顿、安培、焦耳等,在教学中我们要介绍其生平及科学探究历程,使学生消除对科学研究的神秘感,拉近与科学家的距离,激励他们把对科学家的崇拜转化为刻苦学习的动力。
三、注重传授知识向获取知识的教学转变
曾经在应试教育的大气候下,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都以传授知识为主,少部分教师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等以获得知识为主,但,有时他们被看成误人子弟。如今,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更应该要转变这个思想。现代教育要求我们重视学生可持续发展和学习素质的提高,要求发展学生能力,注重学生在学习生活在探究获取知识。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既要重视学习方法的研究探讨,又要重视学生怎样学,用什么方法学,如何才能学得更好。我们应该去做如何促进他们能学的更好。例如:我们神舟七号飞船飞天成功,我们的航天员遨游太空。我们看到他们手上的笔能悬在空中为什么?假如有一天我们地球突然失去重力会出现什么现象呢?学生的答案也许很多,如:石头会悬在空中,我们不能把开水倒入口中,河水不会流动……等等。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充分的想象体现他们的想法,情感等,调动学生积极地去拓展知识面,从而到达自觉去获取知识的效果。
总之,我们的物理课堂教学观念时刻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一定要让他们爱上学习,为了能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让学生能快乐地去学习,学得活,培养能力又培养思想,增强自主探究意识,让课堂教学健康、和谐我们须注意的几点认识。
5、减负先从课堂细节开始,让学生轻松思考阅读教学反思
案例1:
一位教师在执教《荷叶圆圆》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做了一个画面艳丽、配乐朗读、课文文字闪现三者结合的课件。一开课,教师让学生打开书本,同时放了这个课件,要求学生边听边欣赏。同学们的眼睛不知该看哪儿,只得一会儿看看书,一会儿又看看多媒体,既不敢大胆地看书,又不敢大胆地看多媒体,在书本、多媒体之间忙个不停。
【反思】
课堂教学应该减轻学生的视力负担。人们常说:一心不能二用,我们的眼睛也是一样,只能在同一时间专注于某一事物。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他们更是难于在同一时间兼顾文本和多媒体,所以只能游离于文本与多媒体之间,结果是什么也没看仔细、什么也没看清楚。教师应该培养孩子良好的观察习惯,应该提出明确的视角目标,让学生专注于此目标,全神贯注地观察,轻轻松松地思考,不受其他视角目标的干扰。
案例2:
在执教《荷叶圆圆》时,这位教师为了让学生初读课文时有所思,在学生初读课文前提出问题:荷叶有哪些朋友?他们把荷叶当成自己的什么?它们又是以怎样的姿势出现在荷叶身边的'?听着这么多的问题,一年级的孩子一脸茫然。
【反思】
课堂教学应该减轻学生的听觉负担。课堂提问是教师在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但是,如何让课堂提问更有效却是教师很少考虑的问题。很多教师课堂上的提问多而杂,让学生听了不知所云。就如这位教师,他连续提了三个问题让一年级学生边读课文边思考,这三个问题让一年级的孩子一下子记住非常困难,只能给学生增加读书时的心理负担。如果学生有了阅读负担,那就很难达到课标中提出的“喜欢阅读,感受阅读乐趣”的目标了。当然,让学生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在读之前提问题、提要求是可以的,但必须根据孩子的心理特征,提些精炼的、孩子感兴趣的问题。上述那位老师可以提“荷叶的朋友是怎样和他玩的呢?”这样,一个“玩”字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一个问题替代三个问题,能够吸引学生专注思考。教师一定要研究课堂提问的艺术,不要让课堂提问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
案例3:
一位教师为了把“教师的讲台变成学生的展台”,在执教《画风》一课时,反复为学生提供读课文的机会,凡是点名读课文的同学都站在讲台前朗读。一位同学坐在第六排中间,当点到他读课文时,他立刻站起来,周围四个同学也不得不挪动凳子,让这位同学过去。这样,等这位同学站到讲台前就用了近一分钟的时间。
【反思】
课堂教学应该减轻学生的肢体负担。为了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现在的课堂都有很多的游戏和活动,学生一会儿走下座位寻找朋友表演,一会儿到讲台上做游戏,一会儿站起来读书,一会儿躺下来体验。这样的课堂的确很活跃,但是如果不适度的话,学生的肢体忙个不停,没有更多的心思专注于文本。同时大量的时间在活动、游戏的过程中浪费,就如上面这位教师,让孩子都到讲台前读课文,结果中间环节就白白浪费了一分钟。课堂上用一些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可以的,但学生的活动量不能太大,并且活动一定要组织好。
给学生减负不仅是作业量、作息时间、书包重量等内容,我们更应该在课堂细节上减轻学生的眼睛、耳朵、肢体等方面的负担,从而减轻学生心理上的负担,让学生轻轻松松欣赏、轻轻松松阅读、轻轻松松思考,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6、《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课堂教学反思课后反思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教学反思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这首诗歌是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揭示了战争给自然世界带来的种种不安宁,发出对和平的呼唤。诗歌语言真挚,感情丰富,描绘了大自然的景物,更是花大篇幅描写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让孩子们对战争进行强烈控诉以及和平的深情呼唤。在课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里我感觉学生已经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看到了充满血腥的战争打破了世界的和平,也体验到了罪恶的战争使孩子失去了父亲的那种极其悲痛的心情。于是带着对战争间接的感受和体验,学习《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这首诗歌,学生已不再难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憎恨战争、维护和平的情感。
一、体验自然美 在文章导入时,我让学生谈了眼中的春天是怎么样的。现在正是春天,学生在假日也春游了,欣赏了春天的美,感受了活动的乐趣。此刻他们谈得那么开心,说得词汇那么丰富:温暖的、百花齐放、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在我们眼中,春天是美好的,生活是快乐的,世界是安全的,学生也已经深深体验到了。 接着我让学生自由读诗,诗歌前四小节的叙述结构比较相似,都是先讲美丽的自然景物本来应该是怎样的:蔚蓝的大海本来是海鸥的乐园……我让学生读完开头后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学生讲到看到了无边无际、蔚蓝的、安静的大海;看到了宁静的夜晚;看到了广袤的沙漠;一切是那么和谐、那么美丽,通过他们多角度的`理解,以朗读的形式再现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去体会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快乐与自由。
二、感受战争残酷本诗通过“可是”转折,描述现实状况:巡弋的战舰和水雷成了不速之客……在原有美好与宁静的景象与遭受战争破坏的景象的对比中,迸发出一声声痛心的疑问:“这究竟是为什么?”我抓住这句重复的疑问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先引导学生在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中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畅所欲言,谈的感受很深。 通过强烈的反差,学生对失去美景、失去美好生活,产生了痛惜、愤恨之情。这些情感,融入到学生的朗读中,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当我通过连续四个的“再也不是”的引读,将美景与战争的场面重现在学生的面前。如“巡弋的战舰和水雷成了不速之客,蔚蓝色的大海再也不是——海鸥的乐园”,此时此刻,痛惜、伤感、愤恨、惋惜,难过,多样的情感,在学生的心间升腾。
三、祈盼世界和平最后一节的希望与祈盼中有一个“……”,这是诗歌中的最后一个标点符号,我觉得这个省略号意味深长,它省略的不仅仅是无限美好的希望,更是千千万万人对和平的祈盼。抓住“……”,通过导语不断地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读,让学生在读中去感悟,让学生读出发自肺腑的呼唤,让学生感受到,对处在战争中的孩子来讲,有一张课桌都是难的,要有我们这样的环境上课,更是多么不容易。从而引导学生珍惜现在的学习生
7、课堂因反思而出彩的教学反思设计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依据,通过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与强化,或给予否定与修正,从而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效能和素质的过程,课堂因反思而出彩 教学反思。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学反思是非常必要的。
教学反思是语文课程改革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教学反思是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教学反思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形势下,我们一线语文教师必须正确认识语文教学改革,冷静反思新课改赋予语文教学的新的理念、目的、内容和方法。
如教学《台阶》时,在完成了一个班的教学后,没有达到我的预设效果,我就认真反思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觉得在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时,耗时过多,从而使学生在探究文章主题时,讨论和交流的时间有点儿缩水,而且还忽略了课中动态生成的问题:“父亲花大半辈子的时间去造房子,值不值得?” 的有效处理。导入新课时播放的背景音乐《愚公移山》,不能提前播,也不能整首播,提前播可节约时间,但缺乏新鲜感和神秘感;整首播耗时长,不能快速吸引学生。于是,我就截取了“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一段,且只播一边,声音可以稍大声点。在对课外延伸环节播放的音乐《父亲》的处理也如此,我只截取了“想想你的背影---下辈子还做我的父亲”一节。结果在另一个班的教学中果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而在此过程中,我通过请教学校电脑老师,掌握了利用音频处理软件截头去尾的技术和不同音频文件之间格式的转换知识,还更新了我的教学理念:教学资源也不能信手拈来就可以用,要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必要的加工和处理,才能真正达到为教学服务的目地。只有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才能在课堂上出彩,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再如,教学诗歌《归园田居》(其三)时,我起先采用干巴巴的说教,简单介绍写作背景后,就逐句进行讲析,结果教学完毕时,我随便叫一个同学,让其背诵,他却背不上来;更不用说“愿”的含义和对诗人情感的积极体验了。这样的教学在我的心中是不成功的,因为我们的教学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在课堂上不经意发现一个学生在画陶渊明种豆的图画,触发了我的灵感,使我想象到王国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于是,我在教学本诗时,引入了用flash制作的动态画面《月夜归耕图》,并引导学生用自己个性化的语言描述画面的内容,从而加深了学生的理解。除此之外,还对教材进行了大胆处理,增加了《归园田居》(其一)的教学,对写作背景进行了更详尽的讲解:“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浔阳柴桑人,生于东晋末期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他的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一类官职,但到了陶渊明这一代,家境早已败落,因为有这样的家世背景,陶渊明少年时代既好读六经,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黑暗,他热爱纯净的大自然,他自29岁入仕,作过祭酒,参军一类的小官,因不满当时士族地主把持政权的`黑暗现实,又不愿为五斗米折腰,陶渊明于41岁毅然辞去在任仅仅80余天的彭泽县令,从此躬耕自娱,直至63岁在贫病交加中死去。《归园田居》共五首,是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的第二年写下的一组组诗,分别从辞官场,聚亲朋,乐农事,访故旧,欢夜饮五个侧面描绘了诗人丰富充实的隐居生活。这一年他42岁,课文所选是其三,因其一(辞官场)是对其三(乐农事)很好的注释,所以我们这一节课共同来学习他的这两首诗,也就是内容侧重表现乐农事,辞官场的这两首诗。”结果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还使学生对诗歌“内涵”的理解很准确到位,全班同学都能当堂背诵下来。
教师只有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理念。才能为学生烹制出营养丰富、色味惧佳“课堂大餐”。学生爱吃了、吃饱了、吃好了,我们就知足了,就会感到欣慰。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总而言之,教学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一有所得,及时写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必能“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我们只有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才能拥有出彩的课堂,才能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才能拥有学生的尊重和爱戴,才能拥有生命的精彩。
8、从发展性课堂教学的角度反思本课教学
一、一条教学的主线
发展性课堂教学按一定的规律构建课堂,要有一条主线,舒心、感动、愤怒、深思是一条情感主线,让学生的情感随着这条主线向前发展。
二、一个平台
阅读教学要进行语言实践,包括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有效的有发展意义的语言实践需要在一定的平台上进行。第八节中九色鹿的一段话是重点,如何帮助学生学习理解?我采用反复读的方式让一位学生读,一位学生当国王听。读有读的要求,读出愤怒、读出尊敬,读得让国王感动,读得让国王改变决定。听有听的要求:听后的说感受,并回答老师提出的词语理解方面的问题。
三、以文本为中心,以资料为辅助,开放教材
课前让学生收集九色鹿的有关资料,我也准备了一些资料,作课堂补充之用。
课前让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课中有机渗透。一处:重金。师:据说,国王要分出国土的一半,还有金碗装的银豆,银碗装的金豆。让生学理解重金。二处:调达害人的理由。师:据说,调达在重金的诱惑下,心想,九色鹿不就是一只动物,它毕竟不是人,加上调达生活很贫困,所以才告密。但无论有多少个理由,用这样的.方式对待有恩于自己的人,都是不应该的呀。三处:调达的下场。师:据说,调达吓得步步后退,跌到深潭中淹死了,有的书上说调达后来身上长满烂疮,口流脓血,得了怪病而死。
四、教材也是可以发展的
师:有的版本上说,王妃没有得到九色鹿的皮毛,气死了,真可惜。估计国王回去没有好好向他解释。能让他不死吗?让我们代国王向她好好解释一下,让她感动。让我们一起来拯救她。
生:国王对王妃说,向我们告密的调达曾被九色鹿救过,现在他竟然恩将仇报,要害九色鹿。我们跟着他去害九色鹿,岂不是和调达一样了吗?这样,天下人会笑话我们的。
生:国王对王妃说,你知道吗?九色鹿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好人,他救了调达,不要报酬,我们就放了它吧,让它继续为世人行好吧。
这一教学环节,首先是引进其它版本上的内容,再是对原有内容进行改造,使教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拓展。但对于调达的下场,就没有必要进行任何改变了。恩将仇报,他应该得到他应有的下场,只需介绍一下就可以了。也没有必要假想其它的结局。教材的发展要因材而异,教材的发展最终为了人的发展。
五、对一个假问的反思
第二节的教学
(出示第二节内容)
师:谁来把这一节读一下。
(生朗读)
师:老师觉得好像要读出一种
生:紧张的语气。
生:紧急的语气。
师:对,要读出紧张。从哪里看出来?
生:从救命啊,救命看出。
师:人命关天,很紧张。
生:调达在汹涌的波涛中挣扎。
师:很危急,刻不容缓。
生:立即也可以看出情况危急。
师:再来读一下。( 效果好多了)
师:如此危急的情况,此时九色鹿心里怎样想的?
生:它想,一定要去救他。
生:它想,不救他,他会淹死的。
生:它想都没想。
师:对,它哪有时间想呀。我看,就是有了想的时间,他也不会去想。对于心灵如此美好的九色鹿来说,救人是不需要想的呀。
[反思]
这是一个假问,我的预设是提问学生:九色鹿想些什么?让学生尽情地去想。然后反问学生:它想了吗?学生醒悟过来,说:没有想。再问:从哪里看出来?学生回答:从立即这个词上看出来。如此一来,就能产生出奇制胜的教学效果。而在实际教学中,当问到第三个学生时,就有学生回答说:九色鹿没有想什么。于是改变原来的教学思路进行教学.教学需要预设,但还需随着课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