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2023-07-16 10:22:16

  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1、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今天试上,《观察物体》感觉在这几个方面处理得不够理想:

  1、活动的有序性 “观察物体”这类数学活动,学生喜欢也乐于参与,由于年龄比较小,容易激动,活动如果失去有效的组织现场就就会变得一团糟。在上课之前我已经对活动进行了一定的防范,把学生分组后编号,交流时按一定的顺序大家轮流说,因此在第一阶段在自己位置上观察熊猫时,活动按我预设的那样有序进行,但是在再次观察左右两边的熊猫时,我让3号和1号在左、2号和4号在右,先观察再交换讨论,这时就有些乱了,导致在小组交流左右两边看到的熊猫是否一样时组织无序而无效。其次在观察茶壶时,我抛出两个问题:先说说自己看到的是哪一张,再说说其它三人看到的各是哪一幅后让他们自由交流,没有让他们按顺序,所以有的小组长能组织好,有的就不行了,相信效果也不会太好。

  2、活动的`有效性 应该说,有序性直接影响了活动的有效性,但是也有我对活动设计目的性的模糊造成的。观察熊猫有这样几个层次:在自己位置上观察,主要培养学生有序观察和有条理的表达,是观察方法上的指导,这一点我处理的比较粗糙,效果就打了折扣。交换位置观察前让学生“想一想、猜一猜、思考为什么?”要培养学生观察前猜测、观察后验证的能力,并在遇到矛盾冲突时再观察调整自己的认识,设想是理想状态的,但是在操作时并没有细化到让学生怎样再次观察讨论,因此这个环节是匆匆走过场了,并没有让矛盾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在指导学生全面观察熊猫时,没有指名示范,因此学生转倒转了,但每次转没有仔细观察,并没有为第二个活动积累经验。在交流茶壶时有效性的问题就更突出了,我没有指名示范,直接导致只有我参与的两组能达到预想的效果,其它几组恐怕都不知如何组织。

  3、思维的培养 学生被活动的外在形式吸引住了,活动虽乐于参与,但未冷静思考,真正的数学思考和空间观察未必能得到发展。在抽照片找位置的游戏中可以看出这一点,如果前几个观察活动能起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这个游戏应该相当顺利,但是情况并非如此,抽到左右两张照片的学生还是会撞到一起,这就显示了交换观察的目的未达到,学生没有把观察活动内化。

  4、文化内涵和运用价值 也许我在备课之初就没有考虑那么多,只是想如何把教材执行到底,因此在数学文化的内涵上未曾考虑,对观察物体的生活价值也没有思考,在董老师 的建议之下才匆匆地加了《题西林壁》,但怎样运用这首诗的价值还不到位,有些生硬,数学文化不能运用自如,那么是不是还有更多的文化内涵呢?再想想吧!

2、五年级数学《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最近中心校举行有效教学讲课比赛活动,我有幸参与其中,执教五年级数学上《观察物体》一课。上完这节课,我和学生都感到很满意。课堂上我充分运用教具、创设了有趣的故事情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探究的欲望。课的一开始,我以游戏导入,从而让学生理解观察物体要全面。学生对此很感兴趣,但同时我又达到了我的教学目的。

  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课堂上让全体学生参与进行动手操作中。课前我准备一个长方体盒子,用此来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上面是不同的;我为每组同学准备了一组圆柱体与球,让学生学习两个物体放在一起从不同面去观察,并且将观察到的图形在说出来,让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然后采用猜一猜的游戏活动来巩固本节课的知识。我发现这个互动参与式的游戏,学生都很喜欢。看似游戏的教学设计,其实是一种灵活的练习方式。看似简单的教学内容,我们更要努力挖掘教材,深入研究教材,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平淡的教学放出智慧的光芒。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从这教学中,我也深刻的发现了,其实活动也是数学学习的一种重要的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知识,本节课在这一点上体现得比较突出。比如,观察小药箱的活动中,不是让学生单纯地站在位置上看一看、说一说,而是设计了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他们不仅获取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的快乐。如平时都不爱举手发言的学生却在课堂上主动在讲台上来观察老师带来的教具,并给同学讲他所看见的形状与同学所看见的有什么不同等。课堂上气氛热烈,活跃,纷纷举手发言,学生情绪高涨。这也给我了启发,以后的教学要是能参与各种有效的活动,那还担心孩子上课不认真了吗?

3、《观察物体》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

  今天试上,《观察物体》感觉在这几个方面处理得不够理想:

  1、活动的有序性 “观察物体”这类数学活动,学生喜欢也乐于参与,由于年龄比较小,容易激动,活动如果失去有效的组织现场就就会变得一团糟。在上课之前我已经对活动进行了一定的防范,把学生分组后编号,交流时按一定的顺序大家轮流说,因此在第一阶段在自己位置上观察熊猫时,活动按我预设的那样有序进行,但是在再次观察左右两边的熊猫时,我让3号和1号在左、2号和4号在右,先观察再交换讨论,这时就有些乱了,导致在小组交流左右两边看到的熊猫是否一样时组织无序而无效。其次在观察茶壶时,我抛出两个问题:先说说自己看到的是哪一张,再说说其它三人看到的各是哪一幅后让他们自由交流,没有让他们按顺序,所以有的小组长能组织好,有的就不行了,相信效果也不会太好。

  2、活动的`有效性 应该说,有序性直接影响了活动的有效性,但是也有我对活动设计目的性的模糊造成的。观察熊猫有这样几个层次:在自己位置上观察,主要培养学生有序观察和有条理的表达,是观察方法上的指导,这一点我处理的比较粗糙,效果就打了折扣。交换位置观察前让学生“想一想、猜一猜、思考为什么?”要培养学生观察前猜测、观察后验证的能力,并在遇到矛盾冲突时再观察调整自己的认识,设想是理想状态的,但是在操作时并没有细化到让学生怎样再次观察讨论,因此这个环节是匆匆走过场了,并没有让矛盾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在指导学生全面观察熊猫时,没有指名示范,因此学生转倒转了,但每次转没有仔细观察,并没有为第二个活动积累经验。在交流茶壶时有效性的问题就更突出了,我没有指名示范,直接导致只有我参与的两组能达到预想的效果,其它几组恐怕都不知如何组织。

  3、思维的培养 学生被活动的外在形式吸引住了,活动虽乐于参与,但未冷静思考,真正的数学思考和空间观察未必能得到发展。在抽照片找位置的游戏中可以看出这一点,如果前几个观察活动能起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这个游戏应该相当顺利,但是情况并非如此,抽到左右两张照片的学生还是会撞到一起,这就显示了交换观察的目的未达到,学生没有把观察活动内化。

  4、文化内涵和运用价值 也许我在备课之初就没有考虑那么多,只是想如何把教材执行到底,因此在数学文化的内涵上未曾考虑,对观察物体的生活价值也没有思考,在董老师 的建议之下才匆匆地加了《题西林壁》,但怎样运用这首诗的价值还不到位,有些生硬,数学文化不能运用自如,那么是不是还有更多的文化内涵呢?再想想吧!

4、五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五年级上册《观察物体》这节课的知识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学这个内容时我让学生充分经历观察的过程,体验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最多能看到三个面;能正确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同时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在实践与反思后,我觉得本节课有如下特点与不足:

  一、在情境中激趣,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趣味化。

  本课教学,我从学生以往的学习经验和学生的兴趣出发,在充分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情境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趣味化。课的开始,让学生闭上眼睛猜,不仅立即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而且让学生初步感悟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使学生对全面正确地观察一个物体的方法有了初步的认识。紧接着让学生对课题质疑,既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又使学生带着释疑的心积极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正是创设了这样一个一个的情境,才使学生始终处于轻松、愉快并积极参与的学习状态中,自主地思考探究,有序地合作交流。教师适时地设疑和点拨,真正成为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学生在一种民主、和谐、不断体验的氛围中,充分掌握了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的方式、思考问题的方法,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体验到发现的乐趣,学习的.快乐。

  二、在多层次的操作活动中,使学生逐步建立起空间观念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更应注意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从个体体验到小组活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获得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得到的形状的理解和感悟。不同层次的操作活动,在教师的精心设计和调控下进行得有条不紊,体现了空间观念建立的层次性和递进性。

  同时,在课后反思中也让我注意到本节课还有一些值得改进地方:

  一是本节课我的设计主要是“由物识图”,如果再多增设一些“由图识物”的内容,是否更有利于学生对观察物体的认识,更有利于空间观念的建立。

  二是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如何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这些都有待我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5、北京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针对第一次的有序和有效问题,在这节课都很好地解决了,学生交流能按一定的顺序,在交换位置时也不争抢,同时因为每个活动之前都有明确的示范,因此小组活动也是有样可依,能顺利进行,特别是活动结束后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能耐心地等待其他小组完成任务。其次,在练习时也暴露出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不够,因此练习题的错误较高,因此巩固练习时添加了课本中原有的“例1”,并且用这样三个问题(你认为最容易找到谁拍的照片?你有什么困难吗?怎么来区分“左右”呢?)帮助学生理清解题的'思路,这样在观察熊猫时解决了 “在不同的位置能看到不同的物体”,在例1解决“根据不同物体的面判断观察者的位置”,这样的学习活动非常有效。

  不足之处:

  1、在处理熊猫的左右照片时还是简单了些,当时是这样的处理:学生指出熊猫左边的照片时,我提问:是谁拍的?也是谁拍得?处理右边照片也是这样。再问:怎样来区分左右两张照片呢?周焱:可以把身体转一转。我就草草了事了,如果我让周焱站在屏幕前,让那些拍到左边和右边的学生也跟着周焱转一转,指出相当于自己的哪一边,我相信全班小朋友的印象会更深刻些,以后在没有实物而想象力也缺乏的情况下,学生可以这样来试一试,相信效果会不错的。

  2、在那首诗的处理上,如果这样处理:苏轼看到的庐山是“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二(3)班的小朋友看到的熊猫是什么各不同呢?(前后左右各不同),这样的效果肯定比较震惊。《盲人摸象》可以这样处理:你想对那些盲人说些什么?(小结成:大象前后左右各不同,不识大象真面目,只缘摸到一个面,观察物体要全面。)这样应该不错,不过已经没有机会试试了,可惜了!

6、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课教学内容还不是正式教学三视图,只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初步体会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学生无论选择了哪个观察点,观察到的只是物体的其中一部分,观察点不同,看到的形状也是不同的。只有把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进行综合,才会形成这个物体的完整表象。基于以上认识,本课在教学时注重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充分体验,在体验中适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新课程特别倡导用具体的、有趣味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引导学生投入数学活动。情境的设置不仅仅有益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还应当在课程的进一步开展中自始至终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我创设了猜一猜的游戏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当第一张图片出示时,学生就猜出正确的答案。我接着出示第二张图片,提供给学生的信息学生都能猜出图片上的动物。在这些图片展示过程中,学生不仅强烈地感受到物体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而且整个情境的创设精炼,用时少,效果好,导向明确。

  二、观察体验,让学生体验观察结果的不相同

  观察物体一课的教学内容,决定了本课的教学方式,应以活动为主,让学生在观察活动中不断体验,让他们在亲身经历中不断丰富表象,增强感性认识。因此,教学时,我选择学生喜欢的小鸭子作为观察对象,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观察,并在组内交流,思考讨论:为什么同一只小鸭子看到的形状会不一样呢?在他们的亲身经历中不难达成共识。为了深化体验,我又让学生进行换位观察,围绕茶壶一周,观察正面、后面、侧面等不同形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只有把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进行观察,才会形成这个物体的完整表象。为了提升本课数学内容的思维层次,我适当地拓展了教学内容,让学生继续观察装汽车、大象、等并提出数学问题:能看到什么?怎么看?有几种看法?这些问题实际上包含很多的知识都在学生的观察中渗透,在体验中感知,为学习空间思维打下了良好的辅垫。

  三、借助观察,让学生在想象中发展空间观念

  如前所述,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好素材。为了发展学生的窨观念,本课教学安排两处让学生展开想象,一是让学生从正面、后面、侧面观察小鸭子之后,我就让学生进行想象:从下面

  往上看,想象一下,会是什么样子?把你的想象画出来看一看,然后拿起茶壶实际观察一下,验证自己的想象是否正确。二是在对简单形体的观察后,我出示一个实物的组合图形,让学生根据已有有生活经验,联想它是什么物体从上往下看到的形状,沟通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这节课学生学得轻松,主动,不但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而且充分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数学,体会到数学的乐趣,下课了,学生还沉浸在浮想联翩之中。

7、北京版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观察物体》,设计意图是,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能观察2~3个小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观察4个小正方体摆成的物体。在学习活动中,多次让学生参与观察活动,鼓励学生能根据指定的视图要求进行摆物体的活动,发挥各自的想象力,探索不同的拼摆方法,从而使学生的直观思考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更为充分的锻炼。在观察、比较、实践中,帮助学生进一步积累经验,从而深化对实物与视图关系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施,形象直观地对物体进行观察,提高学习效率,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从上课的效果来看,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就是学生在语言描述上还欠缺,学生的主动探究欲望不强,以及我的教学语言组织得不够简洁,严密。

  一、重组教材

  教参上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例题和想想做做1-2,但是如果就这些教学内容,整节课就显得比较单薄,没有训练的深度和广度。现在我们应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不再是教教材,所以我增加了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教学例题和想想做做1-4,从上课的情况来看,正好是一节课教学时间,比较充实。另外对书上的题目进行了改良,例如想想做做3,书上原来是从上面看到的是三个横着的正方形,

  我把它改成了从正面看到的是三个横着的正方形,一字改动,提高思维的难度,调动了整个教学气氛,原来只有三种摆法,改了一下就有8种摆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练习的层次性

  争对以上的教学内容,如何有机的结合,使之浑然一体,我在教学设计上体现了练习的层次性。首先我在进行例题教学时,让学生在观察三个不同的物体时,先让学生摆一摆,从正面,侧面,上面进行观察,把观察到的形状画在表格里。然后交流发现,得出不同形状的物体,分别从正面、侧面和上面看,看到的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有可能是不同的。接着我安排了连线练习(想想做做2),这部分是使学生沟通视图与物体的联系,然后观察三个不同的物体,(想想做做1),提高了观察的要求,要求:形状相同的画一个图形,形状不相同的画三个图形。马上给出许多不同的物体,(想想做做4),要求找出形状相同的面,以上练习只是根据由4个小正方体摆成不同的物体来观察形状,深化了实物与视图关系的认识,发展了空间观念,这部分内容教学较简单,最后我练习了根据视图来摆出不同的物体,这部分知识相对较难,这样设计练习有坡度,体现练习的层次性,由易到难,由浅到深。

  三、教学语言的描述

  在教学语言的描述上,本节课我力求做到了语言规范,在学生上台用教具摆物体时,尽量在语言描述上表达得清楚,如:三个小正方体横着摆成一行,然后把一个小正方体摆在左边小正方体的前面,从视平线上观察物体的.三个面……

  四、学生的操作

  对于这节课,我准确把握了教学要求,每个学生我准备了学具,切实组织好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参与进来,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强化了视图与实物的认识,做到不以教师的演示来替代学生的操作,不以对教材中的插图观察来替代对实物的观察。

  五、尊重个体差异

  对于根据指定的视图要求拼摆出相应的物体,我鼓励学生思考不同的摆法,锻炼学生的直观思考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自主探索,然后小组交流,启发想象,在交流摆法时,我肯定了不同学生的摆法,有的学生摆了4种,有的学生摆了6种,有的学生上台摆出了第七种摆法,第八种摆法,我都对学生进行了表扬,但我没有让所有学生都能拼摆出八种不同形状的物体,这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8、二年级数学《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观察物体》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在本册教材中这部分是难点,它是在学生熟练掌握上下前后左右的基础上,对学生空间概念的培养,现对教学中的不足做以下几点反思、整理:

  一、教学目标定位为:正确辨别从不同位置(正面、左侧面、右侧面、后面、上面、下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目标的定位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对于本课时来说我的教学目标定的有些过高,本节课的难点过多,尤其是被观察物体的选择,涉及到了透视图,所以部分同学出现了问题,学生对于左右面的认识和亲自实践观察其实都是没有问题的'。

  二、教学中的课堂组织

  本节课大部分学生都是随着老师的教学在听课,但本节课在观察物体的实践活动环节中,由于给学生的改错时间太过局限,所以有几个同学没有改完错,在一直改错,没有注意听老师下面的环节。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注意留给学生更多的自我改错时间。

  三、细节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环节从整体上来说还算紧凑,但有些环节是可以更深入挖掘的,这些点需要教师在备课中自己挖掘,一节课的点不能太多,但对于教学中的重点是必须要深入挖掘的。

  四、学生能力的培养

  在本节课中针对难点,我是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但一节课下来,发现还是自己说的较多,给学生们“留白”的时间较少。

9、五年级数学《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观察物体》这节课我采用“盲人摸象”的故事引入,并结合日常生活我们是如何观察物体的,让学生初步感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通过实验验证不同的角度和位置让学生观察发现,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得出的结果不同,并且让学生通过观察一个物体,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同时教师利用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让学生实地观察,通过直观、形象、实地的演示,学生对观察物体的面掌握的轻松、愉快,效果较好。认识到以后在日常生活中,观察事物不能只看片面,要看全部。

  通过本节课的尝试教学,我感觉利用高效课堂的模式进行教学,优点是: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我们不仅是知识的接受者,更是知识的创造者,这样让学生亲身体验,要比教师直接传受,记忆更加深刻,掌握得更加牢固。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听,说,动手操作的能力,学生乐学,愿学,让枯燥的数学变成有趣的数学,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我想这也正是高效课堂的闪光点。

  课后领导的点评,我发现本堂课的确是存在很多不足,一是“盲人摸象”引入课题,和这堂课的观察物体由立体到平面,没有多大的关联,课前我也想过这个问题,由实际生活中的立体图形如像一栋楼房,画出它的平面图,引入课题,我个人认为太难了,如果能结合多媒体,要好弄一些;二是教学过程中,我提了一个问题,当球体等于或者大于圆柱体时,从侧面看到什么平面图形?这句话不严密,等于的时候还看的到内切圆,大于到底大多少,两个不同的物体大小能在一起比较吗?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三是评价学生方面要注意改进,不要专门用时间对学生进行评价,给人的感觉像是贴标签,甚至对没得到奖励的组是一种打击,学生会认为我这么辛苦的努力,结果教师否定了我的成绩,应该在课堂中随时出现好的现象进行奖励,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朝能够得到奖励这方面努力。等等这些,我认为专家们提得真是非常到位,课堂的确是这样,每节课上课前,一定要精心准备,多问自己几个问题:我打算让学生获得什么?我打算让学生用多长时间获得,我打算让学生怎样获得?我怎样知道学生达到了要求?这课前四问能够让老师对于课堂有了大概地了解,准备就要更加充分,做到不上无准备之课。在上课时,应该合理分配课堂时间,什么时间学生自己学,什么时间老师开始讲,什么时间开始练,这些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更应该准确把握课堂节奏,重难点精讲细讲。把课堂上会出现的情况都要预设进去,否则是一堂很失败的课。

  从这些来看,我这堂课很失败,专家们的点评使我获得了很多,更加坚定了我继续使用高效课堂的信念,没有做不好的事情,在今后我会一直尝试下去,不管成功与否,我想还是有收获的,我会记下我的点点滴滴。

10、三年级数学《观察物体》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前面经历了从不同角度观察实物和单个立体图形以及几何组合体的学习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根据从一个或多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拼搭出相应的几何组合体。。

  成功之处:

  1.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例1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观察根据给出的一个平面图形摆出给定数量相应的几何组合体,学生利用自己准备的正方体比较轻松愉悦地摆出来,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在头脑中想象出如果不动手摆,这个几何组合体应是什么形状的'。这样实现从二维到三维空间的转化,再由三维向二维空间进行转化,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2.自主探索学习新知,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在例2的教学中,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中自主探索,根据从三个不同的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进行拼摆,通过不断的调整和推理得出最终的摆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分别从正面、上面、左面来推导可能摆出的几何组合体,也就是说从正面可以得出摆几列几行几层,从上面和左面也是如此,有序的思考得出最终的答案。

  不足之处:

  1.对于几何组合体的正面和上面学生观察到的平面图形不容易出错,主要错在从左面和右面观察到的图形。

  2.对于不摆几何组合体学生在头脑中想象还是比较难的,也就是根据二维空间还原三维空间学生的想象力还有待提高。

  再教设计:

  1.注重学生观察几何组合体从左面和右面观察的平面图形,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2.根据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摆出几何组合体后紧接着就要还原,不断的从二维空间向三维空间转换,从三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换。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