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1、高二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反思资料,欢迎大家阅读了解。
作为一名高二信息技术教师,如何把课上得再好一点,如何让学生喜欢这门课,并且能在喜欢的情况下,学好这门课,掌握这门课。我们知道部分学生有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及网络知识,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课,但上网现象普遍,爱好往往表现在爱玩游戏,或者上网聊天、看Flash动画。而对一些基本的知识、技能却不愿意认真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导入,诱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难免会出现各种难以预料的问题。下面结合自己的日常教学实践,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亮点。
一、理论与实践
信息技术教学时,我觉得自己易忽略了该课程自身独有的特点,虽然也能把教学目标完成,但在课堂上花费大量的时间讲授理论知识,只有很少量时间来上机实践,使原本很重要的实践活动变成了搭配。这种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相脱离,或只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的作法,导致学生的学习偏离教学目标,效率低下,学习死板,难以面对和解决新的问题。
因此高中信息教育应该把培养学生发现、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一个十分突出的位置上。信息技术只是一种工具,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是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教师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实践操作来学习新知识,同时,努力改变目前教学中的被动学习为学生主动学习。课程的教学活动是以教师自己设计课题再作研究的形式,使教学活动从引导激发兴趣出发,通过让学生观察、归纳、猜测建立解决课题的各种假设方法,再通过上机实验,回答自己的假设,得到一种新的认识。进而从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螺旋式的上升,就可培养学生一种不断去探求未知的冲动和能力,既教会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又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使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来。
二、教学理念偏离了新课标的思想内涵,学生的信息意识缺乏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课程重在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养成解决实际问题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然而,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在实际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容易把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理解成操作技能的培训,有意无意地把它与传统的学科相提并论,把学习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教育等同起来,缺乏与其他学科整合的意识,大大降低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应有价值;而对于学生们,他们是为了“学”而学,严重的“学”与“用”脱离,在日常的'学习中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意识不强,在解决问题时没有一种自发的信息需求,不能够灵活有效地发挥信息技术的工具作用。
信息技术教育应当以培养学生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标,它的学习范畴远大于计算机学科的内涵。信息技术教学必须突破其它课程只能单独给学生一些孤单经验、缺乏横向联系、缺乏各学科相互作用、不能给学生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限制。通过运用多学科综合知识、有目的、有系统地进行”教、学、研、做”合一的方法,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的科 研意识、创造意识和实用意识得到系统的培养。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计算机及其软件的操作能力的培养应归于信息的收集、处理,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操作等,更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素养,即:能够快捷有效地获取信息,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准确地处理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使学生具备终生学习的意识和利用信息技术处理生活、学习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水平不齐
由于初中教学水平的差异及各种客观因素导致高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对电脑的基本操作驾轻就熟,能够非常熟练地运用电脑上网,有的学生则可能连电脑都没用过,学生们的信息技术水平呈现出一种两极分化的局面。
小组协作式教学介于班集体教学和个别学习之间,较容易发挥集体教学和个别学习的长处。由于学生个体的信息技术素养的不同,在教学中坚持分类施教,分类辅导,根据学生的基础和知识水平、爱好分组,并使小组内部成员的能力水平呈梯形分布,让他们在完成基础知识后能自主的自学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同时,让基础最好的学生做组长,负责带动和组织本小组的其他同学,这样其他基础差的学生在基础较好的学生的带领下,也成了整个学习的积极参与者。在课程安排中,注意从活动的内容上,从一般学生和学优生的培养上,尽力分别对待,对于学优生,教师作深化指导,以提高其学习层次;对学困生,耐心辅导,以保护其学习的积极性。此外,这种教学形式还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四、课堂教学模式乏味
课堂教学模式乏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选择一些贴近生活的实例,学生容易理解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知识类型多种多样,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时,往往喜欢上机操作课,而不喜欢上理论课。
其实,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尽量将枯燥的东西讲解的生动形象一点,教师在讲解时,可用风趣的语言,贴近的比喻,引用身边的事件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认可。
比如我在上“信息无处不在”这块内容时,通过举例:校园的铃声告诉我们上课、下课的信息,走过食堂时传来的饭菜香传递给了我们可以吃饭的信息,通过这几个身边的小事情,学生踊跃发言,让学生轻松地掌握了信息的概念及信息的载体,也让学生可以举一反三。
最后谈谈亮点: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我一般能用好的比喻,贴近生活的例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把理论课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让学生感受到计算机世界的五彩缤纷,同时师生关系也很和谐,真诚的微笑去面对每一个学生,从而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感觉到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让他们轻体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有什么问题才会及时地提出来,师生双方及时交流。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根据环境,注重知识应用的综合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不断摸索总结,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进而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总体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适应时代的要求!
2、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_信息技术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作为一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如何把课上得再好一点,如何让学生喜欢这么课,并且能在喜欢的情况下,学好这么课,掌握这门课。在这几年的教学过程中,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这里提出,与大家共同分享。
一、作为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充实自己
现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新课程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发展及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自己应该不断充电,不断用新的知识来武装自己,从而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才能轻松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才能不断向学生介绍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前沿,才能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心服口服,从而轻松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二、巧妙设计教学任务,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围绕相应的知识点多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从而巧妙地设计教学任务,将每一个任务都设计的明确、合理、科学,将所要传授的各个知识点蕴含于各个任务中,将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让学生完成了相应的任务后,从而也掌握了需要接受的知识。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从而让学生拥有学习真正主动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完成一系列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任务”,
从而保证教学目标顺利完成,让他们尝到学习的乐趣,满足他们的成就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
课程改革中,教师不能再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模式。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钻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设计一些问题,要把握好教学进程的坡度,在教学实践中认真分析学生的基础和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让学生试着自己去解决,在自身实践中体会和提高。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关注全体学生,而不是个别学生,教师也要做到少讲,让学生自学,做到精讲多练,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充分体现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指导者、促进者的多重身份。
四、把枯燥的理论上得轻松风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选择一些贴近生活的实例,学生容易理解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知识类型多种多样,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时,往往喜欢上机操作课,而不喜欢上理论课。其实,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尽量将枯燥的东西讲解的生动形象一点,教师在讲解时,可用风趣的语言,贴近的比喻,引用身边的事件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认可。比如我在上“信息无处不在”这块内容时,通过举例:校园的铃声告诉我们上课、下课的信息,走过食堂时传来的饭菜香传递给了我们可以吃饭的信息,通过这几个身边的小事情,学生踊跃发言,让学生轻松地掌握了信息的概念及信息的载体,也让学生可以举一反三。用好的比喻,贴近生活的例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教师可以把理论课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让学生感受到计算机世界的五彩缤纷。
五、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升教师自身的魅力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很重要,教师上课要带上良好的情绪、真诚的微笑去面对每一个学生,从而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尽可能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让他们轻体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有什么问题才会及时地提出来,师生双方才可以及时交流。教师应不断地分析学生的感受,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把握好“度”,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为学生创造轻松、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让教师在和谐中诠释教学,让学生在和谐中建构知识,从而在学生心目中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魅力,让自己的课堂散发出灵性的光辉,爱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对老师产生喜欢的感觉,从而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根据环境,注重知识应用的综合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不断摸索总结,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进而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总体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适应时代的要求!
3、高二地理教学教学反思范文
地理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善于冷静地考虑地理问题,能有主见地分析评价事物,不迷信“权威”意见,不因受暗示而动摇。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往往忽视对这一思维品质的培养,殊不知,当今科技发达的社会里,只有具备批判性思维品质的人,才能在众多前人理论中寻出突破口,从而脱颖而出。如在初一地理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对过去评价我国特点的一词“地大物博”进行讨论。我国确实地域辽阔,物产丰富,但从人均考虑,联系我国的状况就会发现,巨大的人口包袱已使得我们的“物”再也显不出“丰”了。学生通过这一思维过程,运用已有地理知识,否定了“地大物博”这一褒义词在我国国情上的应用,是认识上的一次不小的突破。在讲授初中地理时,对一个地区工农业生产发展条件的分析,更要具有批判性的思维过程。如对影响工业布局因素“社会协作条件”的分析中,现代工业考虑专业协作需要,应尽可能把专业部门和企业配置在一起,形成聚集效应。但又要考虑作为工业中心的大城市,在工业达到一定的密度和规模后,会出现“饱和状态”,出现争地、争水、争动力、加剧污染等问题,一些工业又不得不向外扩散,有些“轻薄短小”的新兴工业就可在新区布局。因此,同一条经济原理、布局原则,对不同企业、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经济技术条件、不同时期是有不同应用要求的。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使学生能够辩证地看问题,批判性地接受知识,应用原理。从而增强识别力,提高判断的准确性。由此可见,加强讨论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批判性的好方法教学反思。
4、高二地理教学教学反思范文
本学年本人任教高二(7)和(8)两个文科班的地理教学工作。从高一的地理成绩来看,落后生较多,所以本人在高二的地理教学上还是以基础知识讲解为主,然后选择一些典型的练习题来加以巩固。
经过一学期的共同努力,有些同学的地理成绩有所提高,但是还是有落后生的存在。通过平时的训练和几次考试来看,学生经常出现的问题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不牢固,该记忆的知识懒得记;
第二,学生读不懂地理信息图,对区域地理不熟知;
第三,学生提取材料中的信息能力较差,对知识进行迁移的能力较差以及答题时运用的规范语言不准确;
最后,有些学生上课不够认真听讲,而且课后练习不能按时完成。
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本人也实施了一些办法,比如上课经常的提问来缓解他们的困意;用东北的方言讲一些小笑话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同时加强学生如何识图、审题、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的能力,培养他们学习地理思维和学习兴趣。
5、高二地理教学教学反思范文
注重教材“综合实践活动”内容教学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地理教学多年来犯的一个通病是“大而空”。根据27、28届国际地理大会的一些资料分析,我国的中学地理教育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学生在“地理调查、实践、操作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有较大差距。这是我国中学地理教学的最薄弱环节,也是亟待加强的重要环节。因此,在初中地理新教材中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关键突现出来。
初中地理新教材的设置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课程计划对课程结构作了重大改革,安排了“综合实践活动”,并纳入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由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四部分组成,其中地理研究性课题的研究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为研究学习的基础。研究性学习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精神,着眼于给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和能力,反映和适应了时代对教育的需求。
在教学中,我十分重视课程中安排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教学时不流于形式,结合实际,紧扣“本地”具体情况,将学生身边的“乡土地理”列为重要教学内容,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如在讲解《城市的合理规划》(《初中地理新教材第一册》)一节内容时,就结合张家港实际让学生讨论几个重要工厂企业如沙洲钢铁厂、东莱发电厂、金洲化工厂、港口码头、保税区、东渡服装厂等的布局是否合理,并讲出理由,同时请学生谈谈未来港城的发展规划,学生反应热烈,踊跃发言,提出了许多较有见地的建议。通过对“本地”自然、人文地理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既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又注重开发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6、高二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反思资料,欢迎大家阅读了解。
作为一名高二信息技术教师,如何把课上得再好一点,如何让学生喜欢这门课,并且能在喜欢的情况下,学好这门课,掌握这门课。我们知道部分学生有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及网络知识,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课,但上网现象普遍,爱好往往表现在爱玩游戏,或者上网聊天、看Flash动画。而对一些基本的知识、技能却不愿意认真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导入,诱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难免会出现各种难以预料的问题。下面结合自己的日常教学实践,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亮点。
一、理论与实践
信息技术教学时,我觉得自己易忽略了该课程自身独有的特点,虽然也能把教学目标完成,但在课堂上花费大量的时间讲授理论知识,只有很少量时间来上机实践,使原本很重要的实践活动变成了搭配。这种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相脱离,或只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的作法,导致学生的学习偏离教学目标,效率低下,学习死板,难以面对和解决新的问题。
因此高中信息教育应该把培养学生发现、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一个十分突出的位置上。信息技术只是一种工具,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是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教师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实践操作来学习新知识,同时,努力改变目前教学中的被动学习为学生主动学习。课程的教学活动是以教师自己设计课题再作研究的形式,使教学活动从引导激发兴趣出发,通过让学生观察、归纳、猜测建立解决课题的各种假设方法,再通过上机实验,回答自己的假设,得到一种新的认识。进而从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螺旋式的上升,就可培养学生一种不断去探求未知的冲动和能力,既教会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又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使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来。
二、教学理念偏离了新课标的思想内涵,学生的信息意识缺乏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课程重在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养成解决实际问题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然而,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在实际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容易把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理解成操作技能的培训,有意无意地把它与传统的学科相提并论,把学习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教育等同起来,缺乏与其他学科整合的意识,大大降低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应有价值;而对于学生们,他们是为了“学”而学,严重的“学”与“用”脱离,在日常的'学习中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意识不强,在解决问题时没有一种自发的信息需求,不能够灵活有效地发挥信息技术的工具作用。
信息技术教育应当以培养学生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标,它的学习范畴远大于计算机学科的内涵。信息技术教学必须突破其它课程只能单独给学生一些孤单经验、缺乏横向联系、缺乏各学科相互作用、不能给学生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限制。通过运用多学科综合知识、有目的、有系统地进行”教、学、研、做”合一的方法,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的科 研意识、创造意识和实用意识得到系统的培养。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计算机及其软件的操作能力的培养应归于信息的收集、处理,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操作等,更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素养,即:能够快捷有效地获取信息,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准确地处理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使学生具备终生学习的意识和利用信息技术处理生活、学习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水平不齐
由于初中教学水平的差异及各种客观因素导致高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对电脑的基本操作驾轻就熟,能够非常熟练地运用电脑上网,有的学生则可能连电脑都没用过,学生们的信息技术水平呈现出一种两极分化的局面。
小组协作式教学介于班集体教学和个别学习之间,较容易发挥集体教学和个别学习的长处。由于学生个体的信息技术素养的不同,在教学中坚持分类施教,分类辅导,根据学生的基础和知识水平、爱好分组,并使小组内部成员的能力水平呈梯形分布,让他们在完成基础知识后能自主的自学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同时,让基础最好的学生做组长,负责带动和组织本小组的其他同学,这样其他基础差的学生在基础较好的学生的带领下,也成了整个学习的积极参与者。在课程安排中,注意从活动的内容上,从一般学生和学优生的培养上,尽力分别对待,对于学优生,教师作深化指导,以提高其学习层次;对学困生,耐心辅导,以保护其学习的积极性。此外,这种教学形式还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四、课堂教学模式乏味
课堂教学模式乏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选择一些贴近生活的实例,学生容易理解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知识类型多种多样,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时,往往喜欢上机操作课,而不喜欢上理论课。
其实,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尽量将枯燥的东西讲解的生动形象一点,教师在讲解时,可用风趣的语言,贴近的比喻,引用身边的事件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认可。
比如我在上“信息无处不在”这块内容时,通过举例:校园的铃声告诉我们上课、下课的信息,走过食堂时传来的饭菜香传递给了我们可以吃饭的信息,通过这几个身边的小事情,学生踊跃发言,让学生轻松地掌握了信息的概念及信息的载体,也让学生可以举一反三。
最后谈谈亮点: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我一般能用好的比喻,贴近生活的例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把理论课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让学生感受到计算机世界的五彩缤纷,同时师生关系也很和谐,真诚的微笑去面对每一个学生,从而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感觉到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让他们轻体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有什么问题才会及时地提出来,师生双方及时交流。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根据环境,注重知识应用的综合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不断摸索总结,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进而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总体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适应时代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