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正方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2023-07-22 12:35:15

  正方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正方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1、正方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小编整理了正方形的认识教学反思,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上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这一课后我意识到自己在教学的道路上要学的太多了,深深的感到:要想上一堂好课,不仅需要教师的教学热情,更需要教师有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的教学技巧,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才能使数学教学成为真正的数学活动的教学。

  一、这节课中,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努力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首先,用机器人引出新课,并借机器人鼓励学生,目的是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其次,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分辨长方形和正方形,这样就拉近了抽象的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的距离,使数学回归生活,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从新课的引入到比较特征都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学习材料。这些素材,体现了学习内容的趣味性,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生活就在自己身边,利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来吸引学生,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脑、动口、观察、比较等能力。

  2、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贯穿整节课。

  苏霍姆林斯基在半个世纪前就提出了“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他在《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研究性学习法》一文中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在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我以“探究活动”贯穿整节课,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数一数、折一折、比一比、说一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领悟,由生活中具体的物品,到抽象的几何图形,自然过度、水到渠成。

  3、小组合作学习。

  整节课创设了大量的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表达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学生自然的成了学习的主人,有效地提高了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不足之处:

  1、在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验证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这一环节。教师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多发现一些方法来证明,所以在研究的过程中过于强调让每个组的学生都去想多种方法,因而造成验证的时间过长,影响了后面的练习。教师忽略了学生存在着个别差异,各组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和能力是不同的。有的组只发现了一个方法,可能其它组就发现了三种方法,这时教师应综合各组解决问题的`程度,适时进行调控,然后在反馈环节中让学生进行交流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在学生进行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异同这一环节。叫一个学生,他按照自己思路想说哪个图形就说哪个,这时教师如果没当好引路人,就会出现生1说长方形的边,生2说正方形的角,生3又说到正方形的边,如此一来,学生得到的知识都是一个点,一个点,而没有连成线,显得零乱,不完整。其实,在应用新理念进行教学改革时,还要注意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它不仅是学生之间,也是师生之间互相交往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一定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数学知识,技能,发展能力。

  3、为了给学生创设一种轻松的学习环境,我制作了一些图片,还利用钉子板让学生围自己喜欢的图形。从现场来看,学生非常喜欢,积极性很高。并能正确说出图形的名称,在围图形时,孩子们都乐于参加。有的围正方形时出现了争论,因为围得不标准,当时,我只是以一个学生围的正方形为例,进行简单的说明,现在回想起来,围一个正方形对刚接触图形的学生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当时应让全班同学展开讨论,让学生面对实际问题并尝试去解决,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会更好,而且会让学生印象更深刻。

  4、我发现有部分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只能跟着老师及同学完成一些活动,缺乏创造性。另外,部分学生的操作速度非常慢,所以最后任务就没完成。如果加强学生的操作训练,把本节课的节奏加快一点,学生的收获一定会更大,教学效果会更好。

  5、教师的语言不凝炼,学生已经掌握的还要重复多次。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1、教师一定要起到引导者的作用,《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如,在提问长方形和正方形异同点时,不让他们马上起来回答,因为在这么仓促的时间内作答,学生的回答十有八九是零碎而不完整的,而引导小组进行讨论,共同分析,找出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异同,让学生考虑周全些,语言组织精炼些,这时再做出回答,肯定会很精彩。

  2、 教师在指导,引导,协助学生学习数学时,要善于调配学生活动的步伐,要善于调控数学活动的时间。对每个环节所用的时间要心中有数,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设计发挥更大的作用。

  3、教师要善于使用激励性语言,鼓励那些参与程度不高,操作速度慢的学生,使自己的教学面向全体。

  4、教师要善于吸纳学生反馈出的新信息,并快速地做出反应,进行再加工、再完善、再拓展,释放给学生,达到师生的共同提高。

  5、 教师要有凝炼的语言,才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

  此外,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加强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勤练基本功,多看教育方面的书籍,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科研型教师。

2、《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反思

  本节课要让学生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知道长方形长、宽以及正方形边长的含义,并能够初步体会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联系与区别。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培养观察、操作及思维能力。本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难点在于引导学生参与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全过程,初步感受探索知识的基本方法。

  一、情境导入,激活已有经验。

  本课的开始我先从由长方形、正方形组成的机器人出发,让学生观察图片,说说这机器人有什么图形组成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二、自主探究,动手发现特征

  在探索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时,我没有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先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角的特征,然后再通过教师提供学具,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自己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去验证猜想正确与否。通过在具体的操作中自主探索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使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边、角特征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这个过程让学生体验到探究方式的多样化,感受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在这一环节,我提供给学生充足思维空间和操作的时间;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猜测,在操作中验证,在交流中发现,使课堂形成多方互动、多向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中学习数学。

  三、应用拓展,巩固新的知识

  本节课我设计了“找一找”、“折一折”、“画一画”的分层练习,从在给出图形中辨别长方形、正方形到长方形纸折成正方形,正方形纸折成长方形,再到自己按要求画长方形、正方形,一步步深入,让学生在练习中不断巩固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获得学习成功的乐趣。当然本节课我也有做的不当之处,请各位同事帮指正,谢谢。

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数学教学反思

  3月30日完成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公开的授课。因31日要赶去潍坊学习培训,没有来得及总结反思。

  这节课与我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成功或者不成功。但是有突破,在评课时我听到了“重难点把握的比较准确,难点突破的比较好”的评价。这是我往常公开课时一直难于突破的一点,以往的公开课在课后的评课中总是有重难点把握不准突破不到位的评价。这应该是一个较大的突破吧。

  作为新教师,第一次教授这一教材,教材内容的熟练和重难点的把握是我一直在摸索的。入职之初,授课流程尚不熟悉,就要分一些经历在这些方面,进入二年级,与孩子们已有默契,授课形式也逐渐清晰,于是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重难点的把握上,而不是过多地去纠结于授课的形式。

  摸索、努力、成长,等我把教材教过一遍,再回过头来带另一批孩子时,教学上是不是会更娴熟一些,也就能有更多的精力去挖掘深层次的东西。

  悄无声迹地积淀,或许会有反复,会有暂时地停顿甚至倒退,但是只要我愿意静下心来,心无旁骛,一点一滴踏踏实实地在教学上积累,我想会达到自己理想的状态和目标的。

4、《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3月30日完成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公开的授课。因31日要赶去潍坊学习培训,没有来得及总结反思。

  这节课与我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成功或者不成功。但是有突破,在评课时我听到了“重难点把握的比较准确,难点突破的比较好”的评价。这是我往常公开课时一直难于突破的一点,以往的公开课在课后的评课中总是有重难点把握不准突破不到位的评价。这应该是一个较大的突破吧。

  作为新教师,第一次教授这一教材,教材内容的.熟练和重难点的把握是我一直在摸索的。入职之初,授课流程尚不熟悉,就要分一些经历在这些方面,进入二年级,与孩子们已有默契,授课形式也逐渐清晰,于是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重难点的把握上,而不是过多地去纠结于授课的形式。

  摸索、努力、成长,等我把教材教过一遍,再回过头来带另一批孩子时,教学上是不是会更娴熟一些,也就能有更多的精力去挖掘深层次的东西。

  悄无声迹地积淀,或许会有反复,会有暂时地停顿甚至倒退,但是只要我愿意静下心来,心无旁骛,一点一滴踏踏实实地在教学上积累,我想会达到自己理想的状态和目标的。

5、《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反思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课时是要让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知道长方形长、宽以及正方形边长的含义,并能够初步体会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联系与区别。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培养观察、操作及思维能力;在学习活动中体会图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本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难点在于引导学生参与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全过程,初步感受探索知识的基本方法。

  针对这节课,我做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激活已有经验。

  出示生活中常见的'书本、魔方玩具,直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学习材料分辨长方形和正方形,而让学生自己说说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也是长方形或是正方形?更是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拉近了抽象的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的距离。

  二、自主探究,动手发现特征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再是数学学习的传授者,而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科学地引导学生,真正经历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创新意识不断得到升华。遵循这样的教育理念,在探索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时,我没有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先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角的特征,然后再通过教师提供学具,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自己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去验证猜想正确与否。通过在具体的操作中自主探索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使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边、角特征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这个过程让学生不仅体验到探究方式的多样化,感受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进行了一次更为严密的逻辑和数学思维训练,有助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

  在这一环节,我提供给学生充足思维空间和操作的时间;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猜测,在操作中验证,在交流中发现,使课堂形成多方互动、多向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中学习数学。

  三、应用拓展,巩固新的知识

  实践证明,学生通过练习,能将所获知识逐步内化,形成技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日积月累就能逐步稳定、转化,形成智能。在练习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等性格。所以,安排好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本堂课上我设计了找一找、折一折、画一画的分层练习,从在给出图形中辨别长方形、正方形到长方形、正方形的转换再到自己按要求设计长方形、正方形,一步步深入,让学生在练习中不断巩固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获得学习成功的乐趣。

6、《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的教学反思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一课时是要让学生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知道长方形长、宽以及正方形边长的含义,并能够初步体会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联系与区别。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培养观察、操作及思维能力;在学习活动中体会图形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本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难点在于引导学生参与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全过程,初步感受探索知识的基本方法。

  针对这节课,我做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激活已有经验。

  出示生活中常见的书本、魔方玩具,直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学习材料分辨长方形和正方形,而让学生自己说说“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也是长方形或是正方形?”更是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拉近了抽象的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的距离。

  二、自主探究,动手发现特征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不再是数学学习的传授者,而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要科学地引导学生,真正经历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创新意识不断得到升华。遵循这样的教育理念,在探索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时,我没有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先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角的特征,然后再通过教师提供学具,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自己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去验证猜想正确与否。通过在具体的操作中自主探索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使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边、角特征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这个过程让学生不仅体验到探究方式的多样化,感受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进行了一次更为严密的逻辑和数学思维训练,有助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

  在这一环节,我提供给学生充足思维空间和操作的时间;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猜测,在操作中验证,在交流中发现,使课堂形成多方互动、多向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探究与发现的过程中学习数学。

  三、应用拓展,巩固新的知识

  实践证明,学生通过练习,能将所获知识逐步内化,形成技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日积月累就能逐步稳定、转化,形成智能。在练习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等性格。所以,安排好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本堂课上我设计了“找一找”、“折一折”、“画一画”的分层练习,从在给出图形中辨别长方形、正方形到长方形、正方形的转换再到自己按要求设计长方形、正方形,一步步深入,让学生在练习中不断巩固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获得学习成功的乐趣。

7、正方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小编整理了正方形的认识教学反思,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上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这一课后我意识到自己在教学的道路上要学的太多了,深深的感到:要想上一堂好课,不仅需要教师的教学热情,更需要教师有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的教学技巧,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才能使数学教学成为真正的数学活动的教学。

  一、这节课中,我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努力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首先,用机器人引出新课,并借机器人鼓励学生,目的是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其次,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分辨长方形和正方形,这样就拉近了抽象的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的距离,使数学回归生活,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从新课的引入到比较特征都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学习材料。这些素材,体现了学习内容的趣味性,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生活就在自己身边,利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来吸引学生,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脑、动口、观察、比较等能力。

  2、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贯穿整节课。

  苏霍姆林斯基在半个世纪前就提出了“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他在《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研究性学习法》一文中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在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我以“探究活动”贯穿整节课,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数一数、折一折、比一比、说一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领悟,由生活中具体的物品,到抽象的几何图形,自然过度、水到渠成。

  3、小组合作学习。

  整节课创设了大量的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表达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活动。学生自然的成了学习的主人,有效地提高了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不足之处:

  1、在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验证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这一环节。教师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多发现一些方法来证明,所以在研究的过程中过于强调让每个组的学生都去想多种方法,因而造成验证的时间过长,影响了后面的练习。教师忽略了学生存在着个别差异,各组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和能力是不同的。有的组只发现了一个方法,可能其它组就发现了三种方法,这时教师应综合各组解决问题的`程度,适时进行调控,然后在反馈环节中让学生进行交流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在学生进行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异同这一环节。叫一个学生,他按照自己思路想说哪个图形就说哪个,这时教师如果没当好引路人,就会出现生1说长方形的边,生2说正方形的角,生3又说到正方形的边,如此一来,学生得到的知识都是一个点,一个点,而没有连成线,显得零乱,不完整。其实,在应用新理念进行教学改革时,还要注意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它不仅是学生之间,也是师生之间互相交往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一定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数学知识,技能,发展能力。

  3、为了给学生创设一种轻松的学习环境,我制作了一些图片,还利用钉子板让学生围自己喜欢的图形。从现场来看,学生非常喜欢,积极性很高。并能正确说出图形的名称,在围图形时,孩子们都乐于参加。有的围正方形时出现了争论,因为围得不标准,当时,我只是以一个学生围的正方形为例,进行简单的说明,现在回想起来,围一个正方形对刚接触图形的学生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当时应让全班同学展开讨论,让学生面对实际问题并尝试去解决,对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会更好,而且会让学生印象更深刻。

  4、我发现有部分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只能跟着老师及同学完成一些活动,缺乏创造性。另外,部分学生的操作速度非常慢,所以最后任务就没完成。如果加强学生的操作训练,把本节课的节奏加快一点,学生的收获一定会更大,教学效果会更好。

  5、教师的语言不凝炼,学生已经掌握的还要重复多次。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1、教师一定要起到引导者的作用,《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如,在提问长方形和正方形异同点时,不让他们马上起来回答,因为在这么仓促的时间内作答,学生的回答十有八九是零碎而不完整的,而引导小组进行讨论,共同分析,找出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异同,让学生考虑周全些,语言组织精炼些,这时再做出回答,肯定会很精彩。

  2、 教师在指导,引导,协助学生学习数学时,要善于调配学生活动的步伐,要善于调控数学活动的时间。对每个环节所用的时间要心中有数,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设计发挥更大的作用。

  3、教师要善于使用激励性语言,鼓励那些参与程度不高,操作速度慢的学生,使自己的教学面向全体。

  4、教师要善于吸纳学生反馈出的新信息,并快速地做出反应,进行再加工、再完善、再拓展,释放给学生,达到师生的共同提高。

  5、 教师要有凝炼的语言,才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

  此外,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加强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勤练基本功,多看教育方面的书籍,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科研型教师。

8、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教学反思

  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教学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不过知识点零碎,本节课要让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有一个具体的认识,把以前零碎的知识与经验整理归纳,要对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多边形有准确的认识,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区别辨认各种图形。重点难点是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时,我注重以下几点:

  一、体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围绕情境图,联系植树节。让学生回想自己做过的树木保护牌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不是立体图形呢?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氛围活跃,有的说树枝比较细,如果用长方体做保护牌太沉了,容易把树枝压断,有的说长方体保护牌上的顶点容易刺伤树皮,等等。大家众说纷纭,都是站在保护树木的角度出发,和预想的一致,同时也复习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和联系。

  二、重视动手实践,积累知识经验

  在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时,学生通过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动自主探究得发现。特别是自主练习中的剪一剪,把长方形或正方形纸剪成四个相同的图形,有几种剪法。学生亲自参与活动,在操作中丰富了对图形关系的'感性认识,感受图形之间的关系与变化的奇妙,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充分利用课外实践活动,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

  周末,安排学生自己做课外实践,用七巧板做拼图游戏,通过摆、拼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创造美丽的图案,也可把自己拼摆的过程和感想写成数学小博文,丰富课余生活,同时也是很好的亲子活动。让学生的思维走出课堂,让学生乐学。

  教学中学生知识薄弱点:

  一、学、用分离。

  部分学生知识点学的牢固,可不会活学活用。例如分别给出一个长方体的一条长和宽的长度,不会利用长方体的“对边相等”这一特征直接得出另一条长或宽的长度,部分孩子存在用尺子量的情况。同时学生区别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和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有困难。课堂注意把握探究活动的细节。教师折纸演示,充分揭示对边就是上下两条边为一组对边,左右两条边为另一组对边,长方形有两组对边,即上下两条边相等,左右两条边相等,为上边和左边不相等,上边和右边也不相等,同样道理下边也一样,这叫做对边相等,对比正方形,动手折一折,让学生自己汇报什么是“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让学生说一说,同桌交流自己的认识,巩固知识。

  二、部分学生习惯性的徒手画图,不用尺子,画图不规范。

  三、自主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时,只顾剪拼,缺乏思考,不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其特征。教学上,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数学思考和语言表述结合起来,以说促思,以做促思,慢慢的,逐步抽象特征。

  知识简单,教学不易,切学切思切珍惜!

9、《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征,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正方形的边长,能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征,能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为此,我做了如下设计:

  一、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培养空间观念

  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在生活中,对长方形和正方形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本课教学中,我直接出示了两张形状分别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片,问他们是什么图形,再要求他们在教室中找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欲望,孩子们观察细致,学习热情高涨。

  二、小组合作,探索与交流中迸发思想的火花

  在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时,我首先让学生摸一摸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并数一数。让学生在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中,对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征有一个初步的感知。

  然后让学生猜一猜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想想可以怎么验证,动手试一试,再小组内交流验证的方法,最后反馈。

  学生在讨论之前往往想法没有那么全面,通过讨论,很多孩子能用多种不同的'方法证明长方形的特征,如有的孩子用尺去量两组对边的长度再进行比较,有的孩子对折之后进行比较,有的孩子用三角板比了长方形的四个角,发现四个角是直角,更有的孩子想到了把四个角重合在一起的方法,比一次就证明了四个角都是直角。孩子们的思维能力真是让我大吃一惊。

  这一环节的设计我先给了学生充分思考,动手探索,有了自己的一些小发现的基础上,再进行讨论。这就避免了有的孩子的思维被别人带跑,没有自己思考的机会。同时,在交流中,孩子能学着倾听别人的意见,尝试对别人的想法提出建议。

  正如新课标所提倡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仅仅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孩子们在轻松自由的小组活动中,热烈讨论,积极思考,碰撞出了思维的火花,我真心为他们感到高兴!

10、北京版三年级数学上册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教学反思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本节课一开始就创设了小精灵游校园的情境,让学生在欣赏校园风景的同时找到身边的图形。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分辨长方形和正方形,这样就拉近了抽象的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的距离,使数学回归生活,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从新课的引入到比较特征都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选择学习材料。这些素材,体现了学习内容的趣味性,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生活就在自己身边,利用数学本身的魅力来吸引学生,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脑、动口、观察、比较等能力。

  二、在活动中探索新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本节课在深刻体会教材意图、准确把握教材深度的前提下,突出了创新教学特点,特别是在获得新知过程中大胆放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我以探究活动贯穿整节课,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说一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领悟,由生活中具体的物品,到抽象的几何图形,自然过度、水到渠成,充分体现了探索式学习的优越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为学生活动提供了充足的材料,使学生动了起来,课堂活了起来。

  对于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大纲要求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等实际活动,认识常见的简单的几何形体的特征。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直观的认识更为重要。为了这到这一目的,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这节课一方面为学生准备了充足的活动材料:每个学习小组每人一把剪刀、一把直尺或三角尺、一张彩纸、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各一张、彩色小正方形各四个,为人人动手提供了可能。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活动中思考、活动中体验、活动中发展。通过折一折、量一量、剪一剪、比一比、说一说等活动,使学生的手、脑、口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正是由于活动材料的充足,才调动了学生的全员参与和全身心的投人,使课堂有了生机,充满了活力。同时又由于各项活动的设计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激发了学生探索学习的兴趣,也使学生在活动的课堂中逐步加深了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体会感悟出其特征,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