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纪晓岚吟诗》优秀教学反思
1、鄂教版《纪晓岚吟诗》优秀教学反思
《纪晓岚吟诗》是一篇可读性强的古代历史故事。它记叙了清代文学家纪晓岚在江边陪乾隆皇帝散步时,乾隆皇帝突然要他当场作一首七言绝句,且诗中必须用上十个“一”字为难他。纪晓岚就地取材,在很短时间里吟唱出绝妙的“秋江独钓”古诗,表现出机智过人的聪明才智。阅读本文,我们可以从中学到灵活应对突发情况的经验。
课文围绕着“纪晓岚吟诗”这件事,从景入手,由景到人,并且以事写人,最后点明人物的特点。本课的语言浅显易懂,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放手让学生通过读书来感悟,做到读思结合,读悟结合。
1、把课文中的古诗与1、2自然段对照起来读,感悟古诗与所见情景的关系,体会古诗“用字绝妙”,描写“生动传神”的特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古诗后,我让学生把课文的`1、2自然段读几次,然后把古诗和1、2自然段对照着默读几次,想一想文中的哪些句子与诗中的哪行句子相对应,说说古诗“用字绝妙”表现在哪里,描写“生动传神”表现在哪里,“一人独占一江秋”怎么理解。然后把1、2自然段与古诗对照着多读几遍,边读边浮现诗文表现的形象,参看课文插图,把诗变为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美好意境。
2、文章最后一自然段,作者借乾隆皇帝之口表达出盛赞古诗和诗人的浓厚感情,教学设计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读句子悟到位。先给足时间让学生练习感情朗读,边读边引导学生联系古诗和1、2自然段内容想一想,为什么作者开头连用四个“好”字和四个感叹号,从中体会到什么?在学生充分感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去感情朗读,注意把前面两个“好”字读得轻而短,表达肯定之意;后两个“好”字读得重而饱满。
3、教学设计及实施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如教师上课时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还不够流畅、自然,还不能通过自身情感去激发学生;最后一自然段因为时间原因教学比较仓促,几个“好”字还没有引导学生去充分的感悟、理解,对这一节的感情朗读的指导还不够;
2、鄂教版《熟能生巧》优秀教学反思
“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办法或找出窍门”这是“熟能生巧”的意思,学生只要动动手查查词典便能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然而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还必须从事情中、从具体内容中去领悟。《熟能生巧》一文是根据宋代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的笔记小说《卖油翁》改编的,故事内容浅显易懂但蕴涵的道理是深刻的,学生能从中得到很大的启迪。教学不仅仅是认知活动,更是生命的发展活动。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主要从“兴趣”和“动一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一同享受了一顿丰盛的学习大餐。
一、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孰能无过呢?就连大人也不例外。文中的陈尧咨射箭几乎百发百中,可谓举世无双,然而这人很骄傲。当学生说出这一感受时我问道:“陈尧咨一直都这样骄傲吗?”又问“后来他为什么不骄傲了呢?”学生积极寻出了答案,原来他看到了老人斟油的整个过程和说的话便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能改正。文中有这样一句“从此以后,他再也不敢夸耀自己的本领了。”由此可见陈尧咨能知错就改,这也正是现在娇生惯养的孩子应该学习的地方。从正确评价一个人的角度来看帮助了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让学生以读悟情,读中有获。
这篇文章从动作、语言、神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从语言描写来说清晰地再现了两个完全不同性格的人,一个骄傲,一个谦虚。学生找到相应的句子练读时对两人说话的语气把握还比较准,而且朗读热情比较高,读出了自己的感悟。
三、直观教学,实验比较。
在教学卖油翁技高一部分时,我事先用硬纸板剪成了铜钱的样子,让学生间接认识铜钱孔的大小,又将一枚“铜钱”盖在了瓶子上,在一种反差(瓶口大,铜钱孔小)中学生了解到老人斟油的难度之高。又以学生现场往瓶里倒水的亲身经历与卖油翁斟油时滴油未沾对比,此时学生心中的敬佩之情达到了新的高潮,为此惊叹不已。
四、由文本走向生活。
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熟能生巧的例子时,学生很快说出妈妈织毛衣,谁谁修车等事例来,还能联系到学习上来。这才是真正理解了“熟能生巧”。
在这课时中,我认为不足的是在某些环节上设计不够科学。为了让学生能动手动脑,充分动起来,我安排了让学生模仿陈尧咨射箭的环节,加入了射箭过程的指导,结果适得其反,因为耗时而导致这节课收尾显得过于匆匆。
总之,教学相长,我会在不断地反思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3、鄂教版《北京欢迎你》优秀教学反思
《北京欢迎你》是杨澜作为北京申奥代表团的成员在申办2008奥运会时所作的陈述词。如果倒计时算,班上孩子们都还在十岁以内,几岁的孩子对于领会不透彻的东西有很深的印象是很难保证的。为了让孩子们能更好地领会课文内容,我首先利用课件把孩子带到深奥时的画面之中。通过学生搜集资料,了解奥运会的来历,奥运会的意义,奥运会的精神,让孩子们增长见识,获得知识,得到思想上的启迪。
有了这些鲜活的东西给孩子们做背景,脑子里有了画面,就缺教师如何去引导,让他们能在轻松愉快中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条理,如:课文前三段是总起,告诉2008年来北京的客人,一定会在北京度过愉快的时光,最后两个自然段总结全文,再次发出邀请,“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到我们中间来吧。”中间部分分别从对祖国的体育传统、北京城的'特点、友善的北京人、以及文化计划的介绍几个方面,情真意切地表达了我国人民对申奥的期盼与渴望。
在理解课文内容时,我主要是以读代讲,用一个问题:“你对哪一部分内容最感兴趣?和大家谈谈感受?紧扣这一问题着重理解了句子“新的局面”“新的高度”的含义,结合第九自然段,谈谈你对本段文字所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也许是铺垫做得好,也许是学生对此感兴趣,无论是句子的理解还是段落的掌握,感觉都还不错,以此,我认为课前备课的充分与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把握好这一关。
4、鄂教版三年级语文上《青蛙和蛇》优秀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指示性极强的知识性童话,文中的小青蛙和小蛇在一次偶然的相遇中成为了好朋友,度过了美好而难忘的一天,却因为是天敌而注定不能成为真正的朋友,这既是文章的重点也是难点。
本课的教学以感情朗读和角色体验为主来引导学生学习,没有做过多的分析,但课堂气氛相当活跃。为了突破文章的难点,教学中设计了这样几个关键性的问题。
1、从“小青蛙准备跳到小蛇够不着的地方。小蛇也准备离开,以防万一。”中你体会到什么?(让学生了解两个小动物最初的戒备心理)
2、从“他们紧紧拥抱”中体会到什么呢?(消除了戒备,产生了友谊)
3、青蛙妈妈得知自己的孩子和蛇一起度过了一整天时是怎样的反应?(体会青蛙妈妈紧张、惧怕、担心而又有点庆幸的'复杂心情,从而体会母爱的伟大)
4、蛇妈妈呢?(从中体会蛇吃青蛙是本性,从而应证了青蛙妈妈的话)在此过程中相机知道学生分角色感情朗读,学生们真正的融入了课堂,融入了文本,既享受到了童话故事带来的快乐又学到了知识,课后还让学生去了解还有那些动物不能在一起玩呢,既拓展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的能力。
5、鄂教版《纪晓岚吟诗》优秀教学反思
《纪晓岚吟诗》是一篇可读性强的古代历史故事。它记叙了清代文学家纪晓岚在江边陪乾隆皇帝散步时,乾隆皇帝突然要他当场作一首七言绝句,且诗中必须用上十个“一”字为难他。纪晓岚就地取材,在很短时间里吟唱出绝妙的“秋江独钓”古诗,表现出机智过人的聪明才智。阅读本文,我们可以从中学到灵活应对突发情况的经验。
课文围绕着“纪晓岚吟诗”这件事,从景入手,由景到人,并且以事写人,最后点明人物的特点。本课的语言浅显易懂,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放手让学生通过读书来感悟,做到读思结合,读悟结合。
1、把课文中的古诗与1、2自然段对照起来读,感悟古诗与所见情景的关系,体会古诗“用字绝妙”,描写“生动传神”的特点。让学生初步了解古诗后,我让学生把课文的`1、2自然段读几次,然后把古诗和1、2自然段对照着默读几次,想一想文中的哪些句子与诗中的哪行句子相对应,说说古诗“用字绝妙”表现在哪里,描写“生动传神”表现在哪里,“一人独占一江秋”怎么理解。然后把1、2自然段与古诗对照着多读几遍,边读边浮现诗文表现的形象,参看课文插图,把诗变为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美好意境。
2、文章最后一自然段,作者借乾隆皇帝之口表达出盛赞古诗和诗人的浓厚感情,教学设计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读句子悟到位。先给足时间让学生练习感情朗读,边读边引导学生联系古诗和1、2自然段内容想一想,为什么作者开头连用四个“好”字和四个感叹号,从中体会到什么?在学生充分感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去感情朗读,注意把前面两个“好”字读得轻而短,表达肯定之意;后两个“好”字读得重而饱满。
3、教学设计及实施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如教师上课时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还不够流畅、自然,还不能通过自身情感去激发学生;最后一自然段因为时间原因教学比较仓促,几个“好”字还没有引导学生去充分的感悟、理解,对这一节的感情朗读的指导还不够;
6、鄂教版《变幻多彩的地球》优秀教学反思
《变幻多彩的地球》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文章内容新颖、别致;全文笔调流畅,通俗易懂,融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旨在培养学生热爱地球、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读后使人深受启迪。
课文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并列式的结构,介绍了地球五颜六色,绚丽多彩的衣服,运用“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等说明方法,具体介绍了地球外表不同颜色的形成原因,对气候的影响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在教学时,我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学,给予适当的点拨与指导。我指导学生围绕课题“变幻多彩”深入研读课文第二部分,通过自读自悟、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了解课文写了地球哪些颜色的衣服,这些衣服的颜色是怎样形成的,颜色的不同与气候有什么关系等等。我与学生共同学习“蓝色的.衣服”这一部分,然后迁移学法,让学生举一反三,自学后面的内容。
学习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我指导学生充分讨论:“为什么说绿色的衣服更加适合人类的需要?为了让地球的气候变好,我们应该怎么做?”遵循“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一理念,我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只要学生言之有理,我都给予充分肯定。在积极的交流中让学生加深理解,获得启示。
但本节课指导学生读书还不够充分,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7、鄂教版《跟祖父学诗》优秀教学反思
本文节选萧红的回忆体小说《呼兰河传》,作者以一个单纯幼稚的小姑娘之口讲述童年跟祖父学诗的故事。在写法上有如下三点:
1.本文构思巧妙,双向并行。
2.对话描写既推动情节发展,又展开人物性格。
3.语言幽默诙谐、用词准确精炼。
鉴于以上几点,我在教学时分两步走,一是让学生充分的读,通过分角色朗读,有感情朗读等多种读书形式,读出韵味,读出意境,走进作者童年的生活中,走进跟祖父学诗的情境中,去感受作者童年真挚的情怀。二是结合本课的写作特点,以课文中《千家诗》的诗句为经线,以“我”的童真童趣为纬线来贯穿全文,通过大量对话的语言的描写的学习,让充满慈爱宽容的`声音和稚嫩的童音相交织,刻画人物性格,以此来推动怎个故事的发展。由于课堂教学思路清新,加上课文内容比较浅显,加上祖父语言诙谐幽默,孩子们学习热情高,能从诗的一个个细节中,感受到“我”童年的乐趣。
8、鄂教版《祝你生日快乐》优秀教学反思
《祝你生日快乐》这篇文章篇幅较长,我还是分两个课时完成的,第一课时学习的内容是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弄清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并理清脉络,学习课文1——6自然段,感受“我”初次与约翰见面对约翰排斥的态度及产生这种态度的原因。第二课时的学习主要是课文二、三、四部分的内容。
无论是那课时的学习,我都是抓住人物的描写,探究变化原因来体会人物特点这一线索来组织教学的,比如,在教学一、二两部分时,我着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主探究:“我”和同学们一开始见到约翰怎样冷淡他、排斥他?为什么这样做?这样抓住“我”与同学们的神态、语言,感悟同学们的冷漠、不懂事,缺乏同情心,抓住约翰的样子体会到他的可怜、伤心,从而认识同学们以貌取人是造成对约翰轻视的原因。同样,“我”与约翰感情变化的过程,也是这样自读自悟的方法学习的。课文第三部分是全篇中最令人感动的`,“我”的语言与心理活动无不流露出“我”对约翰的真诚;妈妈为“我”解忧,为约翰庆祝生日这一举动更是洋溢着“爱”的情意。由于这种学习方法在前两部分内容的渗透下,对这一重点内容的学习,在方法上的运用就迎刃而解。母子俩对约翰的真诚相待,默默关爱的品质在朗读声中、在自读自悟中得到了体现。
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针对课文特点而定,找准教学的切合点,这样不但可以省时,又可以省力。
9、鄂教版《我爱你,中国的汉字》优秀教学反思
《我爱你,中国的汉字》紧紧围绕着“汉字的魅力”,尽情抒发着对汉字的喜爱、珍惜与赞美之情。赞美它是有着独特性格的精灵,赞美它能给使用它的人们带来诗的灵性,赞美它维系了一个大国的存在,赞美它在科学发展史中焕发了青春。
全文语言优美,修辞手法运用丰富,一读就让人喜欢上中国文字,同时还会喜欢上文中的语言,非常适合用感情朗读来品味语言,借用这一特点,教学时,我抓住这点不放松,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如个别读,集体读,分男女生读,比赛读,分小组读等各种形式进行,运用评价性,过渡性的语言,如:“你的朗读使我仿佛看到了那一个个美丽的小精灵在漂浮,在沉坠,在流泪,在散发着寒气……”“听着听着,我们感到这些小精灵正向我们走来,他们不断地变幻着横竖勾勒的`奇妙组合,时而笑得令人欢快,时而幽深得让人似乎进入了森林……等。在读中品味语言,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了解汉字的特点,在读中体会汉字的魅力,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另外,我还利用课件给他们补充一些资料,如:书法字体的分类,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填充资料,孩子们都颇感兴趣,教师教得轻松,孩子们学得也轻松,课堂气氛活跃,从作业情况看,效果良好。其实,孩子们是可爱的,是单纯的,你给点阳光就会灿烂,所以,无论是在教学中还是在班主任管理中,不要太吝啬,应该慷慨地把鼓励施舍给他们,他们高兴,自己也高兴,何乐而不为呢!
10、鄂教版《采莲曲》的教学反思
叶圣陶先生曾在《小学生诗选》的一篇序中对小学诗歌的教学,作了言简意赅的阐述:“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力;如果抓住精要之点,指点一两句话也许就够了,……其余的最好让学生自己去体会。通过字句体会情趣,滋味才隽永。”因此,教学中,我注重“情为上,情愈浓,感悟愈深;读为主,情在读中悟出,在读中体现”,带领学生入情入境地反复诵读,在读中进入诗人所描写的意境,发现语言文字的美,品味诗中所蕴含的情感,让学生在反复地低吟浅唱中不禁心驰神往,从而体会古诗之美妙。课堂上,设计了多种读书方式,如自由读、指名读、伙伴之间互读、赛读、齐读、范读等,并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1.根据“古诗诵读”这一课型的要求和本首诗浅显易懂的特点,打破古诗按照第一、二、三、四行的顺序进行教学的常规方法,从诗人当时“只闻其声,未见其人,浮想联翩”的感受出发,以“闻歌始觉有人来”为切入点,倒推诗句,再梳理顺序朗读整首诗,引导学生游历于古诗的意境中,使学生和诗人的感受产生共鸣,从而感悟古诗意境。教学中,只是相机解释两个难懂的`词语“罗裙”“芙蓉“,而对“一色裁”“两边开”等词句则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去品味。
2.创设情境,缩小学生与古诗情境的时空距离,激发兴趣,受到熏陶。
①用“贴荷叶、荷花来装扮池塘”这一形式激励学生读准词语,读通诗句,让学生始终能兴趣盎然地反复朗读古诗,直至成诵。
②运用多媒体,化诗为画,画中领悟,突破难点。如开课时显示荷塘风光,让学生感受美,有身临其境之感;品读诗句时,播放一段由远及近的歌声,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导学生质疑;学习完第一、二诗句后播放姑娘采莲情景,加深学生对“一色裁”“两边开”的理解,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恬静。
③精心设计教师评价语,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指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句。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意,启发学生想象画面,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心驰神往,升华美感。
3.渗透学法,培养能力。《采莲曲》是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的古诗诵读,学生即将进入三年级,掌握一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是必要的。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将学习方法与古诗诵读融合在一起。通过抓住关键词读懂诗句,想象画面感悟意境,加动作表演理解、背诵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