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学反思
1、《对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学反思
第九课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在第三单元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本册教材的重点课。本课不但要注重知识的讲授,更要注重能力的提高,和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总结这堂课,有以下几点值得深思:
1、本课时的内容原是旧教材中三课时的内容,现在压缩成一课时,需要教师做很多的工作,既要完成课时任务,又要让学生学明白,听得懂,对老师来讲,压力是很大的。在本课最后,如果能给学生再进行一些当堂练习,效果应该会更好,只是时间紧迫,不能完成。
2、在课时最后,应再次为学生理顺思路,理清知识点,指出重点,让学生对本课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会更直观,只是时间不够。但是对知识的整理和前后的联结,对于整个教材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3、听了其他教师的课以后,发现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优点,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如:武老师讲课时资料非常丰富,可以看出是十分用心地准备;田老师、郑老师虽然不用多媒体,但是经验丰富,能把问题引申来讨论,显现出了高水平;陈老师准备的资料都是很用心的在找,做了很多次的修改和调整,十分耐心;刘老师不愧是有经验的老师,带领实验班的学生把知识点各个击破,板书清楚明白,让我印象深刻。总之,我们的老师都是高水平的老师,在听课的同时,也让我受益良多。
回头再看自己的课,刚开始的'时候还是感到有些紧张,而对于老师这个职业来讲,这是不应该的,老师在学生面前绝不能有紧张、慌乱的情绪出现,这是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其二,对于学生所讲的哲学家,还应有些评论,当时考虑到时间问题没有多少,往常都有一些小结,不应该跳过;其三,语言应更放缓,板书做好后,应该学生足够的时间消化;其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和学生互动较少。也许由于学生比较放不开,还没有平时课堂气氛热烈,而这节课本身也确实不是一节容易懂的课,就导致学生不大积极,现场有些冷清,应把学生调动起来,多鼓励学生发言,师生间应有一个良好的互动。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课后我认真询问了其他老师的意见,发现这是这节课最大的一个问题,应引起我自己的足够重视,也是在以后的课程中应改进的地方。
总之,这一次的同课异构,让我收获很多,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看到了别人值得我学习的优点。我一定会虚心受教,力争上进,争取把每一节课上的更清楚,更明白,更生动!
2、《对美术教学的反思》教学反思
传统美术教学只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把学习仅仅局限在书本上,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在这种学习观念下,不仅很难培养出学生的创造精神,而且会泯灭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影响学生的发展。
新课改倡导的美术教学,既要重视学生对艺术的感受、表现和创造力的培养,还要注重美术更多地与文化、历史、生活相联系,创建多维互动的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感受美,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让学生围绕目标自主选择内容、材料和方法,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我在教学中,努力用新的理念来组织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比如二年级的'《色彩的情感联想》一课,虽然学生对颜色并不陌生,但对色彩的调配和变化规律却不了解,而且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水粉颜料,可以说对每一种物品和色彩都充满了好奇,于是我在教学中充分让学生去自主实践,探索发现。我首先让学生观察教室里都有哪些颜色?你喜欢哪些颜色?教室里挂了很多漂亮的装饰物,有绿色的叶子,红色的国旗,黄色、紫色、粉色等各色的花瓣,还有各种颜色的衣物和文具。同学们惊喜地发现,原来我们的教室里竟然有这么多美丽的颜色,我又让学生观察外面自然界中还有哪些颜色,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了我们生活的世界真是五彩缤纷,也激发了学习色彩的兴趣。我又适时提出问题:这些美丽的颜色能不能用颜料调出来呢?学生齐声回答:能。我没有急于出示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动手调配颜色,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不断地向同伴和老师展示自己的新发现,学生在自主实践中体验着学习的乐趣,并久久回味。
看到学生这样快乐,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要让我们所谓权威的说教代替了学生的直观体验,扼杀了学生探索的自由,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关注学生的情感,改进教学和组织形式,才能实现教学目标,创设教学的新境界。
3、《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反思
鲁迅的拿来主义坚持的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今天我才受用万分。
在《敬业与乐业》之后,这篇文章是初中生第二次接触的议论文。而议论文是一种非常理性的文体,它严密的逻辑性,层层深入的推敲是教学的重点。可是,我这样一个情感丰富的人,要将这样的`理性文体讲清楚,真的好难。
参看了很多老师的教学实录,尤其首推王君老师那篇,因为王老师不仅在教会了学生什么是议论文,还教会了学生怎样去甄别一篇好的议论文。于是,在权衡再三之后,我慷慨地要”拿来“。
在一班,我一开始就告诉学生,这篇”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尽信书不如无书“,引导学生开始”找茬“,殊不知,学生根本连文本内容都没有把握。原来,我忽视了最关键的东西。当学生还没学会走,我何必要强迫他们去评价别人跑得好不好,我这不是在揠苗助长吗?罪过啊!
好,我要”取其精华“,再改。到了四班了,我改变了自己的教学程序。我先引导学生来理解文章:作者的主论点,分论点;作者运用的论证方法;作者文章中好的地方。按我的预期,待我理清文章之后,再来”找茬“”体检“就会轻而易举。可是,两堂课下来,孩子们还是懵懵懂懂。尤其是,我以为自己带着他们完美地找出了文章的”病因“,也开出了合理的诊书。孩子们只要依据我讲得东西,按照我拟的提纲,将这篇文章改成一篇中规中矩的议论文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可惜!我大错特错了!他们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啊。
反思自己这篇文章的教学,我的”拿来主义“失败了。因为我没有考虑过学情。王君老师的课堂实录之所以精彩是因为她的学生已经很好地掌握了议论文的相关知识,并且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远在我的学生之上。用他们的模板来给我的学生穿,就是拿大人衣服给小孩子穿啊。这些孩子哪里HoLD住?
对于我的学生,议论文的开始应该是夯实基础,先去分析别人的议论文怎么好,然后尝试思考自己如果要表明观点,用什么样的事实,将怎样的道理。基础,基础,才是我的学生的奠基石。
以后我的”拿来主义“定要好好的拿!
4、《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 明白生活中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道理。
2. 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 初步了解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
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与讲练结合
【课前准备】
1. 预习课文,掌握页下注释,思考课后“探究练习”中的问题。
2. 三个回形针,一张卡通纸。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出示图片)你在图中看到了什么?
设问:1+1=?
学生自由发言,提示:
一把锯子 + 一片森林 = 一片荒漠…
一支笔 + 一张纸 = 一幅画、一首诗、一首歌、一个世界…
一个李白+ 一壶酒” = 诗百篇
… …
我们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模式,就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得到异乎寻常的答案。今天,我们来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罗迦费因格及其作品简介
罗迦费因格,1948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著作有《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 等。“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2、明确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学习议论文围绕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方法,
进而复习举例论证方法。
能力目标:
提高独立阅读、认真探究、积极讨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
在生活中有意识的开发自己的创新能力。
3、检查预习
汲取(í)吸取。汲,从下往上打水。
根深蒂固(dì)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锲而不舍(qiè)刻一件东西, 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孜孜不倦(zī)勤勉的样子。
不言而喻(ù)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持之以恒(héng)有恒心地坚持下去。
三、默读课文,自主探究,思考下列问题:
(1).“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为什么?
(2).“寻求第二种答案”的途径?
(3).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4).发挥创造力的关键是什么?你有这方面的经验吗?
(5).找出课文中的举例论证,并分析其作用?
(6).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
教师点拨:
⑴只有这样才会激发人们的去思索,去“寻求第二种答案”,才有发明创造
⑵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
⑶①学识渊博,精通各种知识
②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③持之以恒的精神和毅力
⑷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⑸列举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排版术的事例以及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乒乓球游戏的事例
作用:举例论证创造性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⑹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四、小结
论证中心: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
论 证 过 程: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确立创造性思维方式——拥有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
——坚信人人都有创造力——创造性人才必备的条件
五、扩展练习:
1、请把你所崇拜的富有创造性思维的伟人介绍给大家。
贝多芬:
他幼年早慧,在年轻时就确立了作曲家的地位。也许是命运的捉弄,在人生最辉煌的时刻,他却失聪了。但是,在这之后的八年中,他依旧继续着音乐家的生命,大大发展和改变了古典音乐 。他是德国最伟大的乐曲家之一,创作了如:《英雄》、《命运》、《田园》等交响曲,《月光》、《热情》、《黎明》等钢琴奏鸣曲。
莎士比亚:
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诗人。他重要的喜剧作品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等;历史剧《理查三世》、《亨利四世》;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莎士比亚被马克思誉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在过去的几千年人类历史中,最独领风骚者为成吉思汗,而最具才华者是莎士比亚。”
伟大的.德国诗人歌德有一句名言“说不尽的莎士比亚!”
中国戏剧家曹禺曾赞叹:“莎士比亚是一位使人类永久又惊又喜的巨人!
爱因斯坦:
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科学革命的旗手。他从小脑中就充满许多奇思妙想,例如4岁时就奇怪为什么罗盘针总是转向南方?它周围有什么东西推动它?
爱因斯坦是人类历史上最具创造性才智的人物之一.他一生中开创了物理学的四个域:狭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宇宙学和统一论.
他是量子理论的主要创建者之一.他在分子运动论和量子统计理论等方面也作出重大贡献. (其余略。)
2、认识了这么多的伟人,他们因为富有创造性思维而成功,那么怎样才富有创造性思维呢?谈谈你的理解。
3、发挥你的创造力:
两个三角形(可以任意缩放和摆放)可以拼成什么形状?
六、布置作业:
1、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正如罗迦费因格所说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请你以不同角度从《龟兔赛跑》的故事中提炼观点。(至少两个)
2、一个寒冷的冬天,纽约一繁华大街上,有一个双目失明的乞丐。那乞丐的脖子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自幼失明”。从他身边经过的人都装着没看见似的走开了。有一天,一个诗人走近他身旁,他便向诗人乞讨。诗人说:“我也很穷,不过我给你点别的吧!”说完,他便随手在乞丐的牌子上写了一句话。那一天,乞丐得到很多人的同情和施舍。后来,他又碰到那诗人,很奇怪地问:“你给我写了什么?”那诗人笑笑,念那牌子上他所写的句子 :
你们猜:诗人给乞丐写了一句什么样的话?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本课时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着手,激发学生的兴趣,建立“我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自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朝创造型、创新型人才的方向健康成长。
2、导入部分新颖有趣,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
3、学生活动设计比较合理。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学习活动,在阅读思考表达中进步。学生活动的部分他们都表现得很好。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等人的创造性成就由学生来介绍,既有利于发掘他们的知识储备,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你有过这方面的经验吗?”“如何成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引导学生谈自己的经历与感受,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创造性思维。
4、补充了很多创造性思维的事例,帮助学生理解并联系自身。
5、听读课文不必要。学生一边听读,一边思考问题,一边还有自己的默读进程,有一心多用之嫌,不如由学生自由读。
5、《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优秀教学反思
一、关注学生发展,挖掘教材人文内涵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中,作者针对现实生活中常局限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认识,张扬了新的创造性的思维方式,提出了成为创造性人才的可行之路。教学中我启发学生认识到这种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方式的重要作用,让他们体会到创造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且让每一个学生认识到任何人都有创造力,创造时时刻刻在我们身边,这对于对孩子的未来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同时,我让学生紧扣课文,沿着作者的思路深入体会内容,并能在了解内容的同时进行更深一步的感悟。
二、创设积极探究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创新
从初中生的心理特点来看,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对未知世界充满求知欲,所以我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有目的地设置疑问,吸引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学习,就可以有效地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他们列举发明家的故事,激发他们对创造的渴望;然后抓住他们渴望了解议论文这种文体的欲望,引入对议论文的概念以及常用的论证方法的学习;并且通过活动,鼓励他们动手动脑,激发他们的表现欲,尝试独立创作,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自觉地走向创造之路。只要在课堂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就可以在学生积极思维和情绪高涨中,轻松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培养了他们的`探究意识和自主学习的习惯。这样,灵活的学法比枯燥的分析议论文使学生感兴趣多了。
当然,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如:在异地教学,对学生不了解,启发性的语言少,课堂气氛不活跃;教师急于进行教学不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对议论文的知识的指导还不够太完善等等。今后还需加强自身的素质锻炼,扬长避短,使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
6、《对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教学反思
第九课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在第三单元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本册教材的重点课。本课不但要注重知识的讲授,更要注重能力的提高,和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总结这堂课,有以下几点值得深思:
1、本课时的内容原是旧教材中三课时的内容,现在压缩成一课时,需要教师做很多的工作,既要完成课时任务,又要让学生学明白,听得懂,对老师来讲,压力是很大的。在本课最后,如果能给学生再进行一些当堂练习,效果应该会更好,只是时间紧迫,不能完成。
2、在课时最后,应再次为学生理顺思路,理清知识点,指出重点,让学生对本课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会更直观,只是时间不够。但是对知识的整理和前后的联结,对于整个教材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3、听了其他教师的课以后,发现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优点,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如:武老师讲课时资料非常丰富,可以看出是十分用心地准备;田老师、郑老师虽然不用多媒体,但是经验丰富,能把问题引申来讨论,显现出了高水平;陈老师准备的资料都是很用心的在找,做了很多次的修改和调整,十分耐心;刘老师不愧是有经验的老师,带领实验班的学生把知识点各个击破,板书清楚明白,让我印象深刻。总之,我们的老师都是高水平的老师,在听课的同时,也让我受益良多。
回头再看自己的课,刚开始的'时候还是感到有些紧张,而对于老师这个职业来讲,这是不应该的,老师在学生面前绝不能有紧张、慌乱的情绪出现,这是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其二,对于学生所讲的哲学家,还应有些评论,当时考虑到时间问题没有多少,往常都有一些小结,不应该跳过;其三,语言应更放缓,板书做好后,应该学生足够的时间消化;其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和学生互动较少。也许由于学生比较放不开,还没有平时课堂气氛热烈,而这节课本身也确实不是一节容易懂的课,就导致学生不大积极,现场有些冷清,应把学生调动起来,多鼓励学生发言,师生间应有一个良好的互动。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问题。课后我认真询问了其他老师的意见,发现这是这节课最大的一个问题,应引起我自己的足够重视,也是在以后的课程中应改进的地方。
总之,这一次的同课异构,让我收获很多,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也看到了别人值得我学习的优点。我一定会虚心受教,力争上进,争取把每一节课上的更清楚,更明白,更生动!
7、《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较长的自读课文,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先熟悉课文,后逐段的分析,且要在一堂课内完成,教学难度很大,效果可能也不好。因此,这堂课我做了很大的改动,首先是放弃课本,在导入中设计了一个问题,结果学生得出了好几个不同的'答案,由此引出课本题目“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然后问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有赖于什么?学生纷纷做答,其中答案之一便是创新,这样话题就与课本联系上了,接着又问创新形成的因素有哪些?学生讨论、做答,结果答案竟比课本还多。又问,创新最主要的因素有哪些?学生颇有争议,争论不休,这时候再让学生到课本中去找一找,看看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最后为学生提供一些物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去制作他们想要的东西,结果气氛很热烈,有独立制作的、也有合伙制作的,大家的思想动了
起来,手也动了起来。在制作中,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不就发挥出来了吗?这堂课给我的思索是:教学有必要死死的抱着课本不放吗?我想是未必,书是死的,但人是活的,只要课本的内容能反映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在这堂课上有所收益,适当的放放书有何不可?
8、《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教学依据】
一、观点鲜明,思路清晰
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解决起来办法往往不止一个。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以发现多个不同的切人点、突破口,正像我们说的条条大路通罗马一样,它绝不是一个简单的代数问题,即只有惟一一个标准答案。作者基于这样一种现实,提出了一个与传统认识相悖的结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通常情况下,在解决问题时,只要出现了一个以为是正确答案的答案,人们便会停止不前,也不管这个答案是否最科学、最完美、最捷径,往往就否定再没有别的答案了。这样一来,人们的思想就会被禁锢起来,新的发明创造便很难诞生。作者提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又暗含了告诉人们:不满足一个答案,就不会放弃探求,就会有新的发现,有新的创造。
那么创造性的思维,是不是每个人都有?怎样才会有呢?作者针对这一问题又表述了“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的主张。原来,创造力的产生是人们在积累了一定量的知识后又能正确的运用好知识的基础上产生的。这就告诉我们,知识的积累是非常之重要的。当知识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再去综合运用它们,可能新的火花就在此产生、进发。
紧接着,作者又提出了“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的问题。作者在此引述了专家的一个结论: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这是一个自我发现,自树信心的问题。是不是只要有了自信就会有创造力?不然,它还要求你若真“想拥有创造力,就要留意自己身边细小的想法”,从细小的想法中去发现,去提炼。
总之,作者在文章中提出了一系列真知灼见,发人深省的观点。对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是非常重要的。它既阐明了创新思维的重要性,又告诉我们没有一定知识积累,不做生活的有心人去留意身边的细小的想法、变化是不行的。各分论点紧紧为中心论点服务。
二、论据充分
作者在提出中心论点“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后,又提出了三个分论点。为了证明这些论点的正确,作者采用了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来阐明自己的观点。首先,作者分析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解决起来的方法往往不止一种来证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然后,提出了第一个分论点“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列举了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及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等事例来论证。这是用事实作为证据的。第二个分论点是用询问的方式提出来的,即“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这一次,作者用某心理学专家小组调查研究的结果作为论据来证明“富于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紧接着,作者又用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的例子来进一步阐述、论证。在充分运用证据论证各分论点的基础上,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的合理性、正确性。同时,发出号召,希望“你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三、语言准确、严密、生动
本文在运用语言上有独到之处。体现在下述三方面:①准确、严密。如:若是某种数学问题的话,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是对的。在此强调数学问题,这个用词是非常准确、严密的。数学的答案,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思维的方式可以多样,但问题的结论只有一个。其实理解问题同属于此类。又如“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使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中“并非轻而易举”准确地说明了灵感的产生是积累、活用知识的产物。②生动。课文开头用不同的图形的辨认引入,直观、生动,让人一目了然。列举约翰·古登贝尔克和罗兰·布歇内尔的发明创造既生动又具体。同时设问句的使用,也使文章在读起来时有气势,避免了平铺直叙。
【教学目标】
引领学生与作者、作品对话,探究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的关键是什么。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之上,去领悟作品所倡导并坚信的“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而且“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以此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创造力的进发。明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的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索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去把它发展下去”。
学习作者阐述问题条理清晰的行文思路。本文是学生系统接触议论文的第一个单元。议论文阐述问题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这一点在本文中是较为明显的。要很好地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在阅读中学习,在写作中学会运用。这样,课文作为例子的作用就能充分得到体现。
体会、感悟本文的说理方式以及设问句在议论文中的作用。议论文就是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来阐述、论证自己的主张、观点的正确性的。作者在提出自己的观点“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之前,用了一个具体事例即“观察四种图形,找出一个性质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来”来引入,采用的是摆事实的方法,之后又在第4段用讲道理的方式来阐明。
作者还多次使用设问句来提出自己的观点,以引起读者的注意、重视和思考,这也是议论文常用的方式之一。应和学生一起用心体验、感悟、积累。
【教学方式】
1、问题导读式:
用问题的方式导读文本,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精心挑选一些课文中的作者的主张、观点,用此设计成有内涵、有趣味的问题,让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并生发出要探究出个究竟的心理,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达到最佳的学习境界。
2、对话讨论式:
对话本身包含着平等的意味。教师要极力创设宽松、平等的学习氛围,在这个良好的氛围中,讨论就有了依托。师生一起在探究、讨论中学会认识事物的方法,辨别事理的真伪,明白是非曲直,从而树立正确地世界观,提高自身的认识,达到能正确处理自己身边的一般事物的能力,这就是学习的目的。
【教学构思】
一、快速默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自由放声朗读课文,体会文本所蕴含的道理,明白作者的主张。
搜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生活中的实例,并形成自己的看法。
师生互动、交流对话
二、教师、学生与文本对话话题
1、“正确答案只有一种”的思维模式有什么弊病?
2、你认为创造性思维还有哪些必需的要求?
3、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4、发挥创造力的关键是什么?你有过这方面的什么经验吗?
5、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依据之一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做一个富于创造精神的人?
6、作者列举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术和排版术以及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乒乓球游戏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学生与学生对话。
学生与教师对话。
链接生活
我们的生活中会遇到很多解决方式和处理办法不止一个的问题或事情,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处理和解决的方法有几种?每一种方法都能较圆满地解决吗?
【课堂实录】
师:(板书1+2= )这个数学题的答案是多少?
生(齐答):3。
师:确实1+2的答案就是等于3。这个数学题它的答案就是这么回事,这么惟一。可是,在我们生活中,有时所遇到的一些事情的答案往往就不是这么单一啦,那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我们就随着美国大实业家罗迦·费·因格一起去看一看他对这个问题是怎么认识的。请大家打开书,快速地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
(生默读课文,完成教师口述的读书要求)
(师板书课题,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读书的情况,发现很多孩子在课文上留下了阅读记号)
师:好,很多同学读完了第一遍,接下来,再请大家自由地朗读一遍课文。同时把我们所有的感觉器官都调动起来:如嘴巴、耳朵、眼睛……来看一看这篇课文究竟写了些什么?它要告诉我们些什么?
(生自由放声朗读课文,进一步感知文本)
(师板书讨论的话题:①“正确答案只有一种”的思维模式有什么弊病?②你认为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③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④发挥创造力的关键是什么?你有过这方面的什么经验吗?⑤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依据之一是什么?你打算怎样做一个富于创造精神的人?⑥作者列举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术和排版术以及罗兰·布歇内尔发明乒乓球游戏的事例有什么作用?)
(生读完文本静下来)
师:好,下面请大家在刚才读文本的基础上,独立的思考黑板上的几个话题,看能否自行解决它。
(生进入独立思考的学习状态,学生在文本中圈占勾画,在稿纸上记录)
(师走到学生中,观察孩子们学习的状况,发现一些闪光点或存在的问题,和孩子们个别对话)
师:很多同学学得非常不错,他们在文本中有圈点勾画,在稿纸上有记录,有自己的思考和发现。
(生仍积极自主地学习,有的没有记录、无勾画的学生悄悄补上这一环节)
师:好,现在我们已独立自主地探究完了黑板上的6个话题。下面,就请大家在我们的学习小组里把我们自主探究的结果告诉给你的同伴,和你的同伴进行交流,一会儿我们再请你们各学习小组的中心发言人告诉全班同学你们小组的交流情况。
(学生分组进行认真而激烈的交流)
(师深入到各学习小组中,看孩子们交流的情况,不时对合作学习作一点指导:小组中要有负责记录的同学,要有准备代表小组意见发言的中心发言人)
师:刚才大家交流得非常不错,很认真,看来大家确实进入到文本中去了。下面,我想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把每个小组交流讨论的结果展示一下。
生:我代表我们小组回答第1个问题。我们小组认为:如果一个人他把正确答案看成是惟一的话,那么他就会停止思维,停止前进,而不去发现其他更好的答案啦。
师:啊,它的关键在于停止思维,就不再发展了,那和我们现在这个社会相不相适应呢?
生1:当然不相适应。
生2:我代表我们小组回答第2个问题。我们觉得:富有创造性思维的人,不仅要孜孜不倦地学习,而且要充满好奇心,积累更多的知识,然后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答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且还要相信自己,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要更加深入地去探索,而且要相信自己的答案,去锲而不舍地发展它。
师:请坐下,刚才回答的是第2个问题。在回答的时候,用自己的话来表述的,这很不错,还有哪个组想补充,再说说?
生:还有要留心自己身边一些细小的事情,特别是留心自己的一些一瞬间小的思维成果。
师:嗯!那个一瞬间的念头有时候就可以开发人的思维,对吧?有时候也会给我们一些启示,还有想说的吗?
生1:我觉得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不光是要掌握一定的知识,还要会运用这些知识,在平时的时候要注意发挥自己的创新意识,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创造性的思维。而且在我们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要多去观察,以此来保证我们得出来的答案是正确的。
生2:我代表我们组回答第6个问题。作者举约翰·古登贝尔克和罗兰·布歇内尔的例子是向我们进一步说明有时候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会给人类带来很大的好处。假如说约翰。古登贝尔克没有想到把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机结合在一起的'话,也许印刷术和排版术的发明会推迟,假若说罗兰·布歇内尔没有想到可以把电视机作为接收器的话,也许我们游戏方式还很落后……,所以我们认为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对我们人类发展是非常有好处的!
师:他的回答,可以说明他们组探究得比较深,回答得也很有道理。但我还想请一位同学补充一下后,我再说。
生:我们这个组认为:这个例子还说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个道理。
师:注意,第6个问题是在着重探讨这个例子的作用,(在“事物有什么作用”下加着重号以提示学生注意)还有哪位同学想说?
生:这两个例子就是用来证明作者提出的要有创造性思维的材料。作者证明了创造性思维就是要注意突如而来的灵感,不放弃追寻、探求。锲而不舍地发展下去,就会有成果。
师:说得不错,下面对剩下的问题继续讨论。
生:我来解决第5个问题。区分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主要的依据是看他是否留意自己的一些细小的想法。我觉得作为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人要留意自己一瞬间的想法,而且坚信它是正确的,是有价值的,然后要去不停地探究,从而开阔自己的思维,得到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结果。
师:是呀!像我们现在的宇宙飞船,飞到月球上,飞进太空中,就是我们的祖先曾有过的嫦娥奔月的一瞬间的想法。今天在无数科学家的努力下,变成了现实。
生:我代表我们组回答第4个问题。创造力的内涵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我们如何运用知识;二是要我们经常保持好奇心;三是要我们不断地积累知识,不断地去运用,不满足于一个答案;四是要我们继续进行多方面的思维,一旦产生小的灵感或一瞬间的灵感,要注意捕捉,不能放弃;五是需要我们锲而不舍地将它发展下去。
师:说得很好,请坐下。也就是说,满足于一个答案,就会放弃自己的追求,就会停止思维,那我们整个社会的发展将受到束缚了。好,关于这6个问题,如果没有其他不同的意见的话,我们就要进入下一个话题的讨论了!没有。那么,除了我们前面讨论的话题外,课文中我们还有些在自学小组讨论中仍不懂,或者说不太理解的地方呢 ?请提出来,我们一起来探讨!
生:第5段中的“插花”是什么意思?
师:这位同学提出的“插花”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哪位同学能帮帮忙啊?
生1:我觉得这里的“插花”是对于教学的一种对比,因为它前面说到了“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这个古代史和现代技术,一个是非常古老的,一个是非常现代的。这个数学和“插花”看起来是没有什么联系的,但是它是强调知识面要广!
生2:课文中“正因为如此,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这个“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个什么方法?
生3:我觉得是在事物变化之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
师:还有问题吗?
生1:课文倒数第2段的第2行,这里为什么说“小的创意会打破大的突破口”。
生2:在我们的生活中,连小的方面的事情都不去想的话,大的方面的问题又怎么可能去解决呢?因为任何一件事都是从小的方面着手的呀!
师:就是说任何一件大的事情都是从小的事情着手的。这位同学想说,再说说看。
生:我觉得这里是“突破口”的意思,它会由生活中一些小的事情想到很多,可以打开你的思维,发现一些新的答案。
师:刚才这两位同学的回答,解除了你心中的疑团吗?
生:解除了。
师:还有问题吗?(生不再提问题),看来大家学得不错,对课文中的理解也是比较好的。其实,作者说了那么多,归结到一个中心的话题,就是作者自己的一个主张,一个观点,是什么呢,在课文的哪儿呢?
生:最后一段。
师:好,咱们一起把最后一段朗读一下,“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预备读。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这段话是作者写在最后的。在这儿呢,我把这段话转送给大家,希望我们在座的人都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把我们的未来,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美好!更加丰富多彩!好,课就上到这儿,下课!
【教学反思】
执教本课后,我充分感受到了现在的学生思维是如此敏捷,知识是如此丰富,表达是如此流畅……真让人欣喜高兴。欣喜高兴之一,孩子们自主学习的习惯在课中充分体现了,他们拿到文本、问题后,不是简单地在文本中找答案,而是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这只有对问题理解透彻了,有一定深度了才能做到。欣喜高兴之二,在分组学习、全班讨论时,他们能那样直率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亮明自己的主张,看得出这群孩子已具有一定的认识水平和能力,不人云亦云。欣喜高兴之三,孩子们能大胆地把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而且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深度。欣喜高兴之四,孩子们有较强的合作意识。
觉得有些遗憾的是:链接生活完成得不够理想。。学生谈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解决办法不止一个的事情的例子太少,说服力不够充分。另外,对文本语言的严密、准确探究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