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小车的运动》教学反思

2023-08-24 11:22:20

  《小车的运动》教学反思

《小车的运动》教学反思

1、《小车的运动》教学反思

  《小车的运动》是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是学生从低段进入中段的一个开始,学生通过半年科学课的学习,具备不太多的科学知识、学习方式和逻辑思维能力。我通过对本课教材多次的研读和上课后,感触较深。

  一、激发学生兴趣,注重教师引导

  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源动力,失去兴趣的学习是没有生机的。为此《小车的运动》的设计在导入部分,首先让学生观察桌子上的小车是静止还是运动的状态,然后提出问题:“你有什么办法使小车运动起来?”引导学生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明白在力的作用下使小车运动起来的原理。学生对探究产生兴趣后,教师应该要保护和利用学生的探究欲念。教材中把“挂几个垫圈,刚好能使小车运动起来”与“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合在一起让学生进行研究,但在试教中,我发现学生在安装小车时就已经在研究小车的运动了,学生既然感兴趣,我就顺水推舟把“挂几个垫圈,刚好能使小车运动起来”与安装小车同时进行。这样做既能保护学生的探究兴趣,又能分解“拉力与小车运动”的实验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认为教师在科学课教学中,恰当的、正确的引导作用仍然很重要,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如在让学生明白小车的安装注意点时,我问“要让小车开得又快又直,你有什么决窍?”学生虽然知道绳子的长短与小车的运动距离有关,但是对绳子太长了也不行却缺少一些感性的认识,于是我就演示给学生看,通过演示实验学生马上明白了怎样做这个分组实验了。

  二、课堂上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氛围,注重小组合作

  通过《我们的小车》一课的教学,我深切地感受到,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不仅单纯是形式上、时间上的分配和简单的教学方式的变化,最根本的应是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如果在课堂上把时间更多地给了学生,教师的讲解少了,学生的活动更多了。这仅仅是形式上的变化,但这并不能说明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了,而应更多地关注教学中是否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学生是否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是否主动参与了课堂的活动,是否把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关系处理得恰当。我认为应以学生的思维作主体,教师要换位思考,关心学生想些什么,可能会有哪些问题,同时考虑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思考什么,获取什么,如何激发学生探究的欲念。而不是简单地凭经验来安排各环节学生去做些什么。在学生制定实验计划时,要求学生分工明确,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完成计划,定出本小组实验的步骤;然后分组汇报,这里老师不用去评价其中的不足地方(如垫圈该怎样挂、如何分工等等),而是组织学生相互倾听,引导他们置疑和补充,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学生在实验后的归纳总结汇报时,要求大家认真倾听,相互置疑补充,因为学生在表达时,往往是语言不规范、抓不住要点,对自己的发现和结论是心里明白,但说不清楚,不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这时教师尊重学生的看法,并将他们结论中的要点板书出来,最终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研究发现归纳完善。最后孩子们轻松地得出了结论:拉力可以使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地越快。

  总之,我认为上好一堂科学课,除了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外,更应看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解决了问题,是我们小学科学课要追求的本质。课堂时间是短暂的,课堂上我们不能只是追求一种形式上的东西,应该要重视学生的终身发展,引领我们的孩子走上正确的科学探究之路的。

2、《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教学反思

  《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是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课,用气球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是很有趣的,操作也不难。学生研究它不但增加了对反冲力和反冲运动的感性认识,还可以进一步加深对运动和力的理解。

  本课有两个活动。第一,用气球驱动小车。第二,对小车运动的思考。经过教学我觉得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体现得较好,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现就这节课的研究体会做出反思。首先,谈一谈本课教学时比较成功的地方。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原有知识。

  课的开始以玩气球的游戏导入激起了学生对本节课兴趣。我提出“气球可以怎么玩?吹大以后放手气球会怎样?”这些贴于生活的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现了科学知识的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生活动主动建构的,同时也为本节课的探究活动作好铺垫。

  二、较好地发挥了多媒体课件对课堂教学的辅助功能。

  根据教科书上呈现的介绍火箭的活动,通过短片播放,直观地向学生展示了反冲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而且让学生了解我国嫦娥1号月球探测器的报道,适时的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在本堂课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了信息技术与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

  三、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合作学习的方法。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自己去实验去探究,并且让失败的学生及时反思,为什么我们没有成功?以便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实验观察。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仅知道了反冲力,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探究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同时,课后经过反思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有时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老师引导得过多,老师有些急于想让孩子跟上自己的思路向预料中方向回答,使得学生的思维不够活跃、新颖,基本按照教师预设的思路展开,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在学生的汇报方面,形式较单一,只有一种,请个别小组上台来汇报,这样,使大部分的学生被置于了“听众”或“观众”的席位,这种汇报缺少了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并在实际教学中去不断实践探索,在更多的实战经验中锻炼自己,才能争取更大进步,在教育教学中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3、《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教学反思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这是在学生经历了用重力和弹力驱动小车后,接触到的另外一种驱动小车的方法。教学活动是从玩气球开始的。课堂上我让学生把吹足了气的气球放开,然后让他们说说看到了什么现象。当学生说到“气球在空中乱飞”时,我顺着学生的话问:“气球为什么会在空中运动呢?”从而提醒学生注意气球喷气方向和运动方向,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反冲力的概念。

  在了解了气球运动的原理后,我让学生思考要把气球作为小车驱动的动力,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学生经过思考后知道要把气球作为动力,首先必须让气球朝一个方向运动,不能让它到处飞,所以要想办法把气球固定在小车上。

  这时,我出示了一个塑料喷嘴,请同学上台,演示怎样利用塑料喷嘴使气球固定。气球固定好后,请同学演示一下,看看实验是否能成功。在演示时,孩子们又发现喷嘴的口太大,气球喷气时很容易冲出去,怎样解决呢?聪明的同学马上想到了用硬纸做一个小环套在气球上,这样气球喷气时,小纸环挡在喷嘴口,气球就不容易冲出去了。

  这个内容我在五个班都上了,每次都会有新的改进。在五(7)班上课时,有的同学提出气球是别人用过的,用嘴对着吹很不卫生,给每个同学准备一个又太浪费了,所以他建议我给每个同学准备一截吸管,这样既卫生又不要再买气球。事实证明,他的这个建议非常好,吸管很容易准备,一个小小的改进就让每个人都有了动手的机会,真的很了不起。

4、《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教学反思

  本课有两个活动。第一,用气球驱动小车。第二,对小车运动的考虑。经过教学我觉得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体现得较好,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现就这节课的研究体会做出反思。首先,谈一谈本课教学时比较胜利的地方。

  一、创设情境,调动同学原有知识。

  课的开始以玩气球的游戏导入激起了同学对本节课兴趣。我提出“气球可以怎么玩?吹大以后放手气球会怎样?”这些贴于生活的问题充沛调动了同学原有的知识,体现了科学知识的学习是在同学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同学活动主动建构的,同时也为本节课的探究活动作好铺垫。

  二、较好地发挥了多媒体课件对课堂教学的辅助功能。

  根据教科书上出现的介绍火箭的活动,通过短片播放,直观地向同学展示了反冲力在生发生活中的应用。而且让同学了解我国嫦娥1号月球探测器的报道,适时的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在本堂课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了信息技术与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

  三、注重同学的亲身体验,发明和谐的课堂气氛。

  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合作学习的方法。给予同学充沛的时间自身去实验去探究,并且让失败的同学和时反思,为什么我们没有胜利?以便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实验观察。同学通过这样的实验,不只仅知道了反冲力,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探究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同学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同时,课后经过反思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有时在同学回答问题时,老师引导得过多,老师有些急于想让小朋友跟上自身的思路向预料中方向回答,使得同学的思维不够活跃、新颖,基本依照教师预设的思路展开,限制了同学的思维。在同学的汇报方面,形式较单一,只有一种,请个别小组上台来汇报,这样,使大局部的同学被置于了“听众”或“观众”的席位,这种汇报缺少了同学之间的双向交流。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要不时学习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并在实际教学中去不时实践探索,在更多的实战经验中锻炼自身,才干争取更大进步,在教育教学中才干做到游刃有余。

5、五年级科学《电动小车》教学反思

  五年级的教材主要是以“电”为主线,使学生掌握简单的有关电的知识,以及学会画简单的线路图。《电动小车》第一课时以组装电动小车为主,让学生通过对配套材料的零件的认识,以及对小电动机的`认识,来组装电动小车。目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

  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是从学生熟悉的四驱赛车引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以四驱赛车的主要零件来引出电动小车,使学生初步了解本节课上制作的电动小车是以“小电动机”作为动力的。在指导学生组装的环节中,让学生动手摆一摆材料包里的材料,想一想这些材料分别是用来制作电动小车的什么部分,以及大概安装在什么部位,然后再请学生再学习单上画出电动小车的组装设计图,分解教学重点与难点。装配过程中,主要就合理的装配步骤进行探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通过游戏,让学生将自己制作的电动小车进行比赛,同时,发现赛车存在的问题(电动小车缺少开关),为第二课时设计制作开关做铺垫。

6、《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的教学反思

  (1)

  这又是一节轻松的、快乐的“科学课”。在这个单元的几课时中,浓浓的科学味道又一次深深地吸引了孩子们。

  但这一节课有个遗憾,考虑到卫生问题、考虑到气球的数量,我给每个小组规定了吹气球的同学,所以很多孩子没有亲身体验吹气球,有一些同学有情绪。

  气球的大小和行驶路程的关系呈现正态分布的现象,刚开始气球增大,路程也随之变远,但当气球大到一定程度时,路程反而近了,如果有风会更明显。这里引导孩子们思考分析原因也是很有价值的!

  (2)

  《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是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第三课,用气球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是很有趣的,操作也不难。学生研究它不但增加了对反冲力和反冲运动的感性认识,还可以进一步加深对运动和力的理解。

  本课有两个活动。第一,用气球驱动小车。第二,对小车运动的思考。经过教学我觉得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体现得较好,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现就这节课的研究体会做出反思。首先,谈一谈本课教学时比较成功的地方。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原有知识。

  课的开始以玩气球的游戏导入激起了学生对本节课兴趣。我提出“气球可以怎么玩?吹大以后放手气球会怎样?”这些贴于生活的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现了科学知识的学习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生活动主动建构的,同时也为本节课的探究活动作好铺垫。

  二、较好地发挥了多媒体课件对课堂教学的辅助功能。

  根据教科书上呈现的介绍火箭的活动,通过短片播放,直观地向学生展示了反冲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而且让学生了解我国嫦娥1号月球探测器的报道,适时的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在本堂课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发挥了信息技术的优势,实现了信息技术与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机整合。

  三、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的形式进行探究活动,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合作学习的方法。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自己去实验去探究,并且让失败的学生及时反思,为什么我们没有成功?以便学会更加细致、准确的实验观察。学生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仅知道了反冲力,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探究事物的方法,经历了研究问题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同时,课后经过反思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如有时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老师引导得过多,老师有些急于想让孩子跟上自己的思路向预料中方向回答,使得学生的思维不够活跃、新颖,基本按照教师预设的思路展开,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在学生的汇报方面,形式较单一,只有一种,请个别小组上台来汇报,这样,使大部分的学生被置于了“听众”或“观众”的席位,这种汇报缺少了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并在实际教学中去不断实践探索,在更多的实战经验中锻炼自己,才能争取更大进步,在教育教学中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7、《小车的运动》教学反思

  《小车的运动》是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物体的运动》中的第4课,本课以学生们喜爱的玩具——小车为话题,按照“问题——假设——实验——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对小车在平面上的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一辆载重小车行驶的快慢与哪能些因素有关”进行探究。这是建立假设后,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收集证据的一节课。在课前我深入分析了教材与学生已有知识、能力准备的基础上,与学生共同经历了课上的探究过程。虽然本课的目标明确,路线准确,但在课上却仍然出现了一些纰漏,现将我的反思总结如下:

  一、放得有度、收而不难

  本节课我首先是让学生在游戏中发现问题而引出课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然后又让学生自己猜测影响小车运动快慢的因素有哪些,此时学生的积极性已经非常的高了。在这样好的基础上我不再是像以前那样由教师讲一个实验让学生做一个实验,而是为学生准备了充分的实验材料(小车、砝码、秒表等)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来设计实验,并且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测从而得出结论。我的本意是为了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及实验能力。可结果是虽然学生们一个个兴趣高昂的进入了探究活动但每个小组都在设计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问题,由于各个小组探究的内容不完全相同,导致我不能全班性的进行引导和启发,只能一个小组一个小组的进行帮助与指导,浪费了许多时间。现在想一想如果当时我能先把一些重难点问题提出来给予学生一定的启发后再让学生设计实验效果一定会更理想。这都是因为我对学生的了解不够放的太大而造成的。希望同仁们引以为戒,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动脑是必不可少的,但放手时一定要放的有度,即要放的出又要收的回。

  二、注重学生的汇报与生成问题的及时解决是《预测》教学反思

  《预测》是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技能训练单元”中的第二课。本课是学习科学预测,所谓科学预测,不是随意猜想,而是立足于证据和经验;本课重点不是预测了什么,而是预测要有根据。我教学本课的基本思路是:先知道什么是预测,接着准确区分预测与推理,然后通过实践理解准确科学的预测需要有长期的经验积累,最后在有控制条件的要求下动手进行预测。

  大家在观摩时看到了,我的设计有成功之处,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出现了许多纰漏。为了能给各位同仁提供借鉴,现将我的教学反思总结如下,希望各位与会老师能够从中吸取教训,创造出省时、高效的科学课堂。

  一、教学设计的优点:

  1、深挖教材内容。

  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是“用教材教,而不教教材”,教材不是全部,是供教学的例子,但是教材上的例子大都是精华和典型,如何用好教材必须先钻研,即挖出教学目标,挖出重难点,挖出层次,挖出每个探究活动的意图。比如教材中的三个动手探究活动:“吹纸吹乒乓球”、“粉笔下落”和“食盐溶解”,虽然都围绕“预测结果”“预测根据”“预测验证”三个活动有序展开,但每个探究活动又各有侧重,不是简单的重复。所以我在设计时,挖出了教材的“精华”,精心选择了“吹乒乓球”和“食盐溶解”两个活动,并把三个不同的侧重点溶入了两个活动中。

  2、增加有效内容。

  在突破难点时,我增加了“抬头看到天上有乌云,有人说:‘要下雨了 ”、“河南义昌大桥因运输烟花爆竹车辆爆炸引起桥面垮塌”等四个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促进学生准确地区分“预测”与“推理”。在引课和动手操作环节,我增加了两次“吹蜡烛”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准确预测,必须有丰富的经验积累。

  3、精减重复内容。

  教材中有一组预测活动,分别是“在两线间隔5厘米的纸中间吹气”、“对着漏斗吹乒乓球”和“植物摘掉所有的叶子后会怎样”。其实这三个活动是并列的,都是让学生明白缺乏足够的知识和经验往往会预测不正确。而“植物摘掉所有的叶子后会怎样”虽然可以预测,但很难在课堂上看到实际结果,所以我果断地舍弃了这个活动。

  教材中安排的“粉笔下落”预测活动,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预测活动的三个组成部分:预测内容、预测依据和预测验证。而“食盐溶解”活动,既包含“懂得预测要有正确的根据”之目的,也蕴含着测活动的三个组成部分,所以我只保留了“食盐溶解”的活动,把这两个活动目的都渗透在这一个活动之中。

  4、改变活动内容。

  教材上通过“鸡蛋图”,既引出了预测的概念,又引出了推理的概念,但我觉得本课的主题是“预测”,所以为了突出重点,我将“鸡蛋图”改成了“吹蜡烛”引出“预测”,又通过学生熟知的“天气预报”引出“预测”概念,并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出示两则日常实例,以辨析的形式,引出“推理”的概念,突出了教学内容的主次,精准的把握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由于在引课时,我用了“隔着烧杯吹另一侧点燃的蜡烛”活动,学生有了简单的感性经验积累,所以我把预测“吹纸”活动变成了进一步预测“隔着方形的盒子吹另一侧点燃的蜡烛”的活动,体现了预测要借助个人经验,进而为达成“如果只依据个人经验进行预测,未经科学证实,往往会出错”的下一个预测“食盐溶解”活动做铺垫,这样一步步使学生认识了什么才是科学的预测。

  二、教学中的不足

  1、时间分配不合理。

  时间分配的不合理性体现在课堂延时10分钟。在引课时,我的语言不到位,“预测”概念的引出过于迂回,耗时较多;在做“食盐溶解”时,学生的预测环节用时较多,造成拖沓,环节不紧凑;吹蜡烛时,没有一次性成功,略显耗时。

  2、面向全体学生落实不到位。

  上课时只注重了几位思维活跃,敢于发言的同学,而忽略了大多数学生,直至下课时,也有一部分学生根本没有表现自我的机会,这是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决不允许出现的。

  3、语言缺少激励性,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够。

  我的教学语言缺少激励性,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了课堂气氛不活跃。这一点是我今后的教学必须努力改进的。

  三、值得思考的问题:吹灭蜡烛不成功,原因是什么?

  为了确保实验的成功,课堂上的每一个实验,在课前我都是要提前做的,其中也包括“吹蜡烛”的实验,这个实验在课前我试做过多次,都成功,同时考虑到学生的肺活量小,怕实验失败,曾找过不同的学生进行实验,但都成功,即使肺活量小的学生,也不会吹过两次就能吹灭。可是在观摩课上,连我都没能吹灭,到现在我也没有找到实验失败的原因,还请各位参会同仁给我指点迷津,在这里我先谢谢了!

  一节课的升华不该忽视

  因为在设计实验时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所以本节课我只让两个小组进行了实验汇报:一个是第一小组完成了实验汇报了实验结果,我对第一小组的`表现给予了肯定和好评激励了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另一个汇报的是第六小组他们在实验时出现了新的生成问题“砝码落地了而小车却没有行驶到终点”导致实验没有完成,我帮助他们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也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可是在这时由于时间关系我却忽视其他2个没有完成实验小组的汇报,没能帮助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甚至我都不知道没有完成实验的原因是什么现在想来真的是追悔未及,所以我认为科学课上的实验无论完成与否能要让学生汇报,由其是没有完成实验的小组更应该汇报没有完成的原因这样才有利于我们帮助学生对新的生成问题的分析解决,不能只注重完成的结果更要注重未完成的原因。

  三、要加强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注重细节的处理

  本节课是一节探究课,主要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应该是学生积极性非常高、非常喜欢上的一节课,可在实际中仍有的小组的组员充当“看客”不愿参与,没有真正的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当我发现这个问题时只是提醒他们要参与活动没有更好的处理这个细节,如果在当时我能给这样的同学布置一个活动任务并且在实验结束后师生谈收获时我能把这样的问题拿出来再次强调,或者效果就会好很多,现在想想真是很可惜没能对细节问题处理好。在今后我一定要注重加强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态度让他们喜欢参与喜欢动手。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要创设机会,通过参与活动日积月累,让学生感受、体验与内化。同时我认为每节课细节的处理一定会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聚沙成塔的沙、滴水穿石的水。希望大家都能注重细节的处理。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反思到的不足,可能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希望名位与会的老师多多提出批评建议,谢谢大家!

8、课文《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教学反思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这是在学生经历了用重力和弹力驱动小车后,接触到的另外一种驱动小车的方法。教学活动是从玩气球开始的。课堂上我让学生把吹足了气的气球放开,然后让他们说说看到了什么现象。当学生说到“气球在空中乱飞”时,我顺着学生的话问:“气球为什么会在空中运动呢?”从而提醒学生注意气球喷气方向和运动方向,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反冲力的概念。

  在了解了气球运动的原理后,我让学生思考要把气球作为小车驱动的`动力,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学生经过思考后知道要把气球作为动力,首先必须让气球朝一个方向运动,不能让它到处飞,所以要想办法把气球固定在小车上。

  这时,我出示了一个塑料喷嘴,请同学上台,演示怎样利用塑料喷嘴使气球固定。气球固定好后,请同学演示一下,看看实验是否能成功。在演示时,孩子们又发现喷嘴的口太大,气球喷气时很容易冲出去,怎样解决呢?聪明的同学马上想到了用硬纸做一个小环套在气球上,这样气球喷气时,小纸环挡在喷嘴口,气球就不容易冲出去了。

  这个内容我在五个班都上了,每次都会有新的改进。在五(7)班上课时,有的同学提出气球是别人用过的,用嘴对着吹很不卫生,给每个同学准备一个又太浪费了,所以他建议我给每个同学准备一截吸管,这样既卫生又不要再买气球。事实证明,他的这个建议非常好,吸管很容易准备,一个小小的改进就让每个人都有了动手的机会,真的很了不起。

9、小车的运动教学反思

  篇一:小车的运动教学反思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一个不称职的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而一名好教师则教学生发现真理。英国的心理学家斯宾塞也曾指出:应该引导儿童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讲给他们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 《小车的运动》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不仅是学生接触“控制变量”实验的第一课,而且还是学生经历较完整的探究过程的第一课,所以这一课在教学中要以教方法为主。 本节课在控制变量观察实验上,学生还是第一次,需要教师更多的引导、示范以及具体操作方法的指导。只有方法指导到位,放开手让学生自己研究才有保证。

  由于本课的知识并不复杂,所以个别的内容可以选取适当的内容来展开研究。 为了使实验数据更具备说服性,还可以放大数据,把小车行驶的距离加长一些,这样使实验数据更严谨更科学。另外 学生最后对巩固应用“控制变量”实验方法来设计实验的环节,可以让学生再充分展开讨论,并把这种对小车运动快慢的研究迁移到课外进行研究。

  应该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去设计活动方案,让他们在没有现成的活动器材的条件下如何寻找替代品而不影响活动效果,这样,教师不但轻松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这才是科学课的最终目的。 科学探究的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学科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是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的。在这个探究活动中,是按科学探究的“猜想 、 设计方案、动手实验、结论”四个环节进行的,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的学习的过程,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现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孩子在亲自动手操作、自行探究的实践中学习科学,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对科学的积极态度。 在教学设计中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及评价时机的全程化,通过多次的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评价功能。通过师生互评,使老师和学生真正的沟通,达到“最佳状态的心灵交汇”,体现新课程标准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引领者。其次下课铃声并不意味着学生探究活动的结束,我们要使研究科学、探索科学的方法得到延续和发展,让学生能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运用这种科学的研究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科学问题。

  篇二:小车的运动教学反思

  《小车的运动》是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小车的运动》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力的一些知识,推和拉能够产了力,推力和拉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推力和拉力也有大小和方向。 为了让学生研究我让学生准备了科学材料袋,里面有《小车的运动》这节课需要的零件。我怕学生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上课开始,我让学生把零件都放进桌洞里。一开始,我让他们效仿的课本上的一位同学拉蹲在地上的另一位同学。感受一下他用力的大小与方向。做完这个试验后有位同学说:他都把我拉跑了,也没把我拉起来。另一位同学说他的力气太小了根本就拉不动我。这就让他们知道了推力和拉力也有大小和方向。然后我让学生把坐小车的零件拿出来,按照说明书上的要求先把小车拼装好,拼装小车的时候有某些动手能力差的同学犯难了,这怎么安啊?这个细线怎么系上啊?这些曲别针怎么才能挂到线上呢?我对其一一进行了指导。在要探究力在大小对小车速度的影响时,课堂就不好控制了,三年级的`学生好动、好奇心也强。我还没说完学生就开始动起来了,全体同学就等着做这个实验了。我让他们仔细看了看实验说明的步骤,看着步骤做实验,同学们都乐此不彼的做了起来,“呀,我的小车跑的好快啊,挂一颗曲别针车子直往前动一点,挂到六颗的时候车子一下子就跑到了桌子边上了”。最后我又提了一个问题,李帅同学把他的水杯放到了小车上,车子不仅没动,反而被压的车轮都掉了。但是后来他重新组装好之后,又在曲别针的上面加了一块橡皮,重新拉他的水杯,终于拉动了。

  最后,孩子们轻松地得出了结论:多加一块橡皮力可以使载着水杯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地越快。 课后,我兴奋不已,我为学生的聪明和善于思考而兴奋。我茅塞顿开,我应该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去设计活动方案,让他们在没有现成的活动器材的条件下如何寻找替代品而不影响活动效果,这样,我不但轻松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这才是科学课的最终目的。

  篇三:小车的运动教学反思

  《小车的运动》是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4课。是学生在学习了《运动的方式》的基础上,对小车在平面上运动展开的具体探究活动。小车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许多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早就玩过小车。在教学中让学生对“小车运动快慢”提出各种假设,如与拉力的大小有关,与小车的重量有关,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等。以假设为突破口,激发学生创新,让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在交流中制定完善科学的研究方案: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利用“控制变量法”对“小车的运动”进行研究。这是又一对比实验,强调对实验条件的控制,突出一个不一样的因素,控制其他的因素尽量达到相同,这样做出来的实验结果得到的实验数据才有说服力。

  怎样让学生得出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呢?我发现学生的学具袋里准备的东西很不实用,无法明显地观察到实验结果,而且有些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只顾玩而脱离老师的指挥,因此,我找来相关的材料带领学生一起完成实验。

  在我提出“怎样才能让小车开得更快”这个问题后,一个同学的回答比较啰嗦,而我没有再耐心引导直接让他坐下了,课后想想觉得自己可能引导得还不够,导致学生的回答不太准确。

  课后,我反思了一下,应该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去设计活动方案,让他们在没有现成的活动器材的条件下如何寻找替代品而不影响活动效果,这样,我不但轻松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这才是科学课的最终目的。

  科学探究的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学科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是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的。在这个探究活动中,是按科学探究的“猜想――设计方案――动手实验――结论、思考”四个环节进行的,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的学习的过程,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体现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孩子在亲自动手操作、自行探究的实践中学习科学,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对科学的积极态度。

  在教学设计中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及评价时机的全程化,通过多次的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评价功能。通过师生互评,使老师和学生真正的沟通,达到“最佳状态的心灵交汇”,体现新课程标准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引领者。其次下课铃声并不意味着学生探究活动的结束,我们要使研究科学、探索科学的方法得到延续和发展,让学生能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运用这种科学的研究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科学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虽然实验做得比较顺利,但我觉得学生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动手操作能力还有待加强。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系统的,而不应该是零零碎碎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每一单元伊始对本单元做细致的分析,只有自己做到把知识连为一个整体才能在教学中影响学生。

10、《小车的运动》教学反思

  《小车的运动》是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是学生从低段进入中段的一个开始,学生通过半年科学课的学习,具备不太多的科学知识、学习方式和逻辑思维能力。我通过对本课教材多次的研读和上课后,感触较深。

  一、激发学生兴趣,注重教师引导

  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源动力,失去兴趣的学习是没有生机的。为此《小车的运动》的设计在导入部分,首先让学生观察桌子上的小车是静止还是运动的状态,然后提出问题:“你有什么办法使小车运动起来?”引导学生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明白在力的作用下使小车运动起来的原理。学生对探究产生兴趣后,教师应该要保护和利用学生的探究欲念。教材中把“挂几个垫圈,刚好能使小车运动起来”与“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合在一起让学生进行研究,但在试教中,我发现学生在安装小车时就已经在研究小车的运动了,学生既然感兴趣,我就顺水推舟把“挂几个垫圈,刚好能使小车运动起来”与安装小车同时进行。这样做既能保护学生的探究兴趣,又能分解“拉力与小车运动”的实验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认为教师在科学课教学中,恰当的、正确的引导作用仍然很重要,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如在让学生明白小车的安装注意点时,我问“要让小车开得又快又直,你有什么决窍?”学生虽然知道绳子的长短与小车的运动距离有关,但是对绳子太长了也不行却缺少一些感性的认识,于是我就演示给学生看,通过演示实验学生马上明白了怎样做这个分组实验了。

  二、课堂上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氛围,注重小组合作

  通过《我们的小车》一课的教学,我深切地感受到,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不仅单纯是形式上、时间上的分配和简单的教学方式的变化,最根本的应是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如果在课堂上把时间更多地给了学生,教师的讲解少了,学生的活动更多了。这仅仅是形式上的变化,但这并不能说明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了,而应更多地关注教学中是否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学生是否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是否主动参与了课堂的活动,是否把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关系处理得恰当。我认为应以学生的思维作主体,教师要换位思考,关心学生想些什么,可能会有哪些问题,同时考虑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思考什么,获取什么,如何激发学生探究的欲念。而不是简单地凭经验来安排各环节学生去做些什么。在学生制定实验计划时,要求学生分工明确,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完成计划,定出本小组实验的步骤;然后分组汇报,这里老师不用去评价其中的不足地方(如垫圈该怎样挂、如何分工等等),而是组织学生相互倾听,引导他们置疑和补充,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学生在实验后的归纳总结汇报时,要求大家认真倾听,相互置疑补充,因为学生在表达时,往往是语言不规范、抓不住要点,对自己的发现和结论是心里明白,但说不清楚,不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这时教师尊重学生的看法,并将他们结论中的要点板书出来,最终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研究发现归纳完善。最后孩子们轻松地得出了结论:拉力可以使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地越快。

  总之,我认为上好一堂科学课,除了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外,更应看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解决了问题,是我们小学科学课要追求的本质。课堂时间是短暂的,课堂上我们不能只是追求一种形式上的东西,应该要重视学生的终身发展,引领我们的孩子走上正确的科学探究之路的。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