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1、《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围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结合三年级研究课题数学课堂导入设计的策略研究而设计。在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有了整数加减法和小数的初步认识(局限在小数读写法和小数的比较大小)的基础,所以在复习设计上,我利用书本的主题图出示具体购物情境,充分挖掘“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原型,用开“小火车”形式让学生读出图中出现的小数,并让学生说出小数表示的价钱,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但在这环节中,在课件设计上有所欠缺,如果把小数表示的价钱不直接覆盖原来的.小数,而是写在小数的下方,这样,学生就可以更清晰看到以元作单位的小数所表示的意义。我再利用情境图请四个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并选择用加法算的应用题作为例题,和书本例题是不同,是一道进位加法。让孩子用我们学过带单位计算的方法独立算出结果,然后,我说带单位书写笔算过程,太烦琐了,如果用小数来表示,就简便得多了!有了前面的复习铺垫,学生很快就用小数表示出算式:0.8+1.2=,但在写竖式时,如何才能对齐相同数位,如何使学生说出计算算理,学生还未学到小数的计数单位,小数部分的数位无从讲起,(不能说出十分位对十分位,百分位对百分位)教这个内容,是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探索还是半辅半放引导学生写出笔算过程,结合本班实际情况,最终我选择了后者。我先提出问题“小数是由哪两部分组成”,要对齐两个小数的整数数部分和小数部分,要先对齐什么?学生很快就会想到是小数点,然后我就通过课件演示只要对齐小数点,就能对齐同数位,得数的小数点也要对齐两个加数的小数点,可先写,接着才让学生根据教师教的竖式格式在练习本上书写出竖式并计算出结果,在这环节中,如果改为在学生答出“对齐小数点,就能对齐同数位”这句话后,老师不出示竖式写法,而是放手学生在练习本上自己书写出竖式并计算出结果,效果可能会好些。在学生讲计算过程时,我强调了说出先算小数部分,再算整数部分,再出示三绝招,目的是为下面的练习整数加减小数埋下伏笔,很多学生在整数加小数竖式计算时都会把2写成2.0,10写成10.0原因是在小数比较大小时,我班练习过这方面的题型,如4米与4.0米比较,3元与3.00元比,12与12.0等,他们已经知道整数变成末尾有0的一位小数,二位小数,大小都是不变的。对此,有的同事认为这部分应该给学生解释一下会更好,这个我都有同感,但我觉得不应在例题讲授时解释,而是放在复习引入时出现2与2.0,10与10.0比较,然后提问为什么相等,再次复习整数变成末尾有0的一位小数,二位小数,大小都是不变的,使整数加减小数这个难点更容易突破,为了更好的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我有层次,有步骤的安排了练习题,先是用求密码的形式出现两道小数加减题,目的是让学生看清加减符号再计算。然后通过速速现形出现四道改错题,目的是再次突破整数加减小数这个难点,由于我记错了时间,以为已经下课超时,没有继续以下内空:1、抢答练习题有6题,目的是让学生会心算小数加减小数,提高计算速度,使计算更熟练。2。二道应用题练习。
2、三年级数学《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简单小数的加减法》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在现实的生活中,许多学生在购物时已经有了小数计算的经历及自己的方法,因此我设计了到文具店买文具这一情景,来共同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购物,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自观察,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时我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弄清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注重培养学生概括归纳、分析运用的能力。
本课在学法指导上注重:(1)通过计算共需多少钱?来理解如何计算小数加法。(2)通过如何找零,一种物品比另一种文具贵(便宜)多少钱?自主地学习小数减法,并归纳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其中,对本节中出现的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的计算题,学生常常会受整数减法的影响,将末尾的数对齐。为此,通过讨论,发现:“凡是遇到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时,可以先在被减数的末尾补0,使被减数的小数位数与减数的小数位数一样多,再按照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这样一来对位就较容易。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列竖式后,正确率明显提高。(3)最后一起观察对比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的异同,来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为以后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自己解决的让学生自己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小组合作解决,老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给与一定的引导和帮助,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3、《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三年级数学《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简单小数的加减法》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小数初步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并掌握计算方法;
2.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迁移类推能力。
在现实的生活中,许多学生在购物时已经有了小数计算的经历及自己的方法,因此教材设计了在文具店买文具这一例题情景,来共同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购物,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自观察,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时我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弄清小数点对齐的道理。通过学习计算小数加法、小数减法,最后归纳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教学中,我发现有具体实际意义的.小数的加减法学生都能较快地根据实际意义来计算,由于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笔算来源于整数笔算的知识迁移,学生过渡不存在难度。但是在练习中出现了整数与小数的加减法,这时学生对于“相同数位对齐”开始混乱了,尤其是整数找不到小数点,又无实际情境依托。因此,我引导学生把小数放在具体情景中(以元为单位),给算式一个具体情境再讨论“相同单位对齐”,数位不同,空缺的数位也就是0,将其都转换成相同位数的小数,便于对齐相加减。这样一来对位就较容易,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列竖式后,正确率明显提高。
4、《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日前,我给学生上《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一课。
三年级的学生刚学习小数,在初步认识小数之后开始学习简单的计算。教科书里安排的例题以及练习题都是简单的,无非就是一位小数或是两位小数的加减法,而且整数部分的位数也是相同的,这种题型学生模仿容易,如果单从这样教学,一节课下来可能不会出现什么问题。
可实际考试时,常常不出这么简单的计算,而是喜欢出诸如1.39+22.5、7.8-4.96、1.43-1.36、10-0.95……此类的题型。故我在上完新课之后,重点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异同,通过对比,大部分学生都得出了
①列竖式时都是相同的数位对齐;
②都是从低位加、减起;
③哪位相加满十就得向前一位进1或哪位不够减就得从前一位退1再减。学生也看出不同的地方小数的加、减法应该注意点上小数点。最后我重点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两个竖式,让学生通过观察看出小数加、减法对齐方式,实际上只要小数点对齐了,相同的数位也就对齐了。教学的两个算式0.8+0.6、6.8-1.2都是比较简单的,学生对此似乎已经理解了,其实不然,接着我出示上面写的这四道题作为学生的课堂练习(其实这种类型是在四年级的时候才学的,我把它安排在这,有易于学生思维的训练,也有易于对付考试时喜欢出难题的那些人),通过巡视发现存在很多问题。有的不懂对齐,不是相同数位对齐,而是从右住左让每个数字对齐(就像是整数加减法了);有的遇到一位小数减两位小数时,不懂得第二位小数该如何处理,而是把它当成加法,直接把数字抄写下来;有的遇到除了最低一位,其余各位上的数相减都得0时,只写最低位的那个数字,没有了整数部分,没有了小数点……
这似乎是一节非常失败的课,但我却喜欢这样的课,我选择有代表性的同学把过程板书在黑板上,这其中有一个同学是做对的,其余的错误都各不相同,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找出谁做对了,谁做错了,错在哪里,犯的是怎样的错误,怎么处理更能避免发生这样的错误。在学生的热烈讨论中,很快发现了错误之所在,这些题型是有代表性的,我想这比起老师批改完学生的作业,再来讲评、强调来得好,来得有意义。有时我在想,现在不是提倡有效的教学吗?我的理解,有效不一定是整节课都上得绚丽多彩,而是能突出重点,并在练习之中设计有意义的练习题以达突破难点,创造机会让学生做出“错误”题、分组讨论寻找错误根源、独立改正错误之处,我想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记忆是深刻的,这样的教学也是有效教学的一种方法吧。
5、三年级数学《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近期初步认识一位小数含义和以前熟练掌握万以内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并只涉及到一位小数的加减(小数的性质到五年级上学期再学,所以整数减小数、得数末尾是0的计算都不涉及)。
在课前对5位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了解时,全部学生都能说出0.3+0.9等于多少,并能列出正确的竖式。可见学生能把整数加减计算的算法迁移到小数加减计算中,对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算理与算法都能比较容易理解掌握。
根据对教学内容与学情的分析,在本课教学中,我做了以下的尝试:
1.拓展例题功能,渗透搭配规律。
例题是点心店买点心的情境。四种点心及其价格分别是馒头- 0.5元、豆浆 -0.7元、馄饨-1.8元、面条-2.4元,通过提出问题求其中两种点心的总价和价格差引出一位小数的加减法。教学内容的相对简单也提供了可拓展的空间。在教学完例题后,我让学生思考“任意选两种食品,求它们单价的和与单价的差,一共有几种不同的情况?”再让学生同桌合作,列出算式计算。在这一过程中渗透搭配规律,培养学生有序的思维方法。
2.精心设计,提升计算练习的功能。
计算课往往给人枯燥乏味之感,其中计算练习单一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本课学习内容简单,所以我力求在练习设计上有所突破,希望在计算练习中也能让学生的思维有所提升。而书上的五道练习中,第1、2题是纯粹的计算练习,第3、4 题是解决实际问题,第5题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总体来说都比较简单。
经过思考,我合并简化了1、2两题,因为在课堂上大量练习竖式计算会让学生感到枯燥;舍弃了解决实际问题,考虑到本课的重点是计算,而且像第3题“水中插竹竿”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理解题意并进行变式练习,可以在下节练习课进行。同时重新设计了两个练习:
设计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良好习惯,渗透加减计算的一般规律,发展学生思维。
3.创造一个有规律的数列。
让学生在找规律中既能练习小数的加减法,又能发展数学思维,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
在实际教学中,第一个练习取得了预期的效果。第二个练习在第2小题填中间数时对学生有一定的思维难度,这也是我自认为独具匠心的设计,但导师却指出,这样的数列很容易产生歧义。像第1小题的两个数列,即使再多给几个数,答案也是不唯一的。
为了更严密些,可以尽量多给几个数或后面加个数进行验证。而第2小题填中间数,答案更是不唯一,在学生还没有“等差数列”概念之前,做这样的题目要“小心”。曾经听曹老师做过有关数学教师本体性知识缺失的讲座,这一刻自己对此有了更深感受。数学是严谨的科学,对所教知识没有准确的认识和把握,再巧妙的设计也会弄巧成拙。
6、《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简单小数的加减法》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在现实的生活中,许多学生在购物时已经有了小数计算的经历及自己的方法,因此我设计了到文具店买文具这一情景,来共同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购物,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自观察,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时我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弄清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注重培养学生概括归纳、分析运用的能力。
本课在学法指导上注重:(1)通过计算共需多少钱?来理解如何计算小数加法。(2)通过如何找零,一种物品比另一种文具贵(便宜)多少钱?自主地学习小数减法,并归纳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其中,对本节中出现的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的计算题,学生常常会受整数减法的影响,将末尾的数对齐。为此,通过讨论,发现:“凡是遇到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时,可以先在被减数的末尾补0,使被减数的小数位数与减数的小数位数一样多,再按照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这样一来对位就较容易。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列竖式后,正确率明显提高。(3)最后一起观察对比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的异同,来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为以后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自己解决的让学生自己解决,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小组合作解决,老师只是在适当的时候给与一定的引导和帮助,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7、《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围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结合三年级研究课题数学课堂导入设计的策略研究而设计。在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有了整数加减法和小数的初步认识(局限在小数读写法和小数的比较大小)的基础,所以在复习设计上,我利用书本的主题图出示具体购物情境,充分挖掘“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原型,用开“小火车”形式让学生读出图中出现的小数,并让学生说出小数表示的价钱,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但在这环节中,在课件设计上有所欠缺,如果把小数表示的价钱不直接覆盖原来的.小数,而是写在小数的下方,这样,学生就可以更清晰看到以元作单位的小数所表示的意义。我再利用情境图请四个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并选择用加法算的应用题作为例题,和书本例题是不同,是一道进位加法。让孩子用我们学过带单位计算的方法独立算出结果,然后,我说带单位书写笔算过程,太烦琐了,如果用小数来表示,就简便得多了!有了前面的复习铺垫,学生很快就用小数表示出算式:0.8+1.2=,但在写竖式时,如何才能对齐相同数位,如何使学生说出计算算理,学生还未学到小数的计数单位,小数部分的数位无从讲起,(不能说出十分位对十分位,百分位对百分位)教这个内容,是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探索还是半辅半放引导学生写出笔算过程,结合本班实际情况,最终我选择了后者。我先提出问题“小数是由哪两部分组成”,要对齐两个小数的整数数部分和小数部分,要先对齐什么?学生很快就会想到是小数点,然后我就通过课件演示只要对齐小数点,就能对齐同数位,得数的小数点也要对齐两个加数的小数点,可先写,接着才让学生根据教师教的竖式格式在练习本上书写出竖式并计算出结果,在这环节中,如果改为在学生答出“对齐小数点,就能对齐同数位”这句话后,老师不出示竖式写法,而是放手学生在练习本上自己书写出竖式并计算出结果,效果可能会好些。在学生讲计算过程时,我强调了说出先算小数部分,再算整数部分,再出示三绝招,目的是为下面的练习整数加减小数埋下伏笔,很多学生在整数加小数竖式计算时都会把2写成2.0,10写成10.0原因是在小数比较大小时,我班练习过这方面的题型,如4米与4.0米比较,3元与3.00元比,12与12.0等,他们已经知道整数变成末尾有0的一位小数,二位小数,大小都是不变的。对此,有的同事认为这部分应该给学生解释一下会更好,这个我都有同感,但我觉得不应在例题讲授时解释,而是放在复习引入时出现2与2.0,10与10.0比较,然后提问为什么相等,再次复习整数变成末尾有0的一位小数,二位小数,大小都是不变的,使整数加减小数这个难点更容易突破,为了更好的巩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我有层次,有步骤的安排了练习题,先是用求密码的形式出现两道小数加减题,目的是让学生看清加减符号再计算。然后通过速速现形出现四道改错题,目的是再次突破整数加减小数这个难点,由于我记错了时间,以为已经下课超时,没有继续以下内空:1、抢答练习题有6题,目的是让学生会心算小数加减小数,提高计算速度,使计算更熟练。2。二道应用题练习。
8、《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在上学期教委组织的有效课堂教学抽查活动中,我提供了一节《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由于刚刚进行了小数的初步认识,还没有进行小数大小的比较教学,所以在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实际掌握的水平,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总体感觉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紧密联系生活,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进行有效的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在现实的生活中,许多学生在购物时已经有了小数计算的经历及自己的方法,又加上五一期间各种商店借机开业,因此我设计了文具店开业的热闹场面,带领学生参观并购买文具这一情境,来共同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购物,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自观察,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时我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弄清小数点对齐的道理,注重培养学生概括归纳、分析运用的能力。
二、充分利用旧知识的迁移,放手让学生进行主动探究,把课堂还给学生。
上课开始,我首先进行了整数加减法复习,并让学生在做题时思考三个问题,即:列竖式时应注意什么;计算时从哪位开始计算;相加满十,不够减时怎么办?通过复习,有目的的对学生的思路进行有效的引导。当学生在对提的问题进行解决时,我把加、减法同时抛给了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算法。由于有了的复习的铺垫及对人民币的认识,学生很自然的想到了要相同的单位才能进行加减。然后在学生的汇报中,我加了一句:“怎样才能保证相同的单位对齐?”学生马上就说了只要小数点对齐就可以了,这样,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上自然是水到渠成,并且是印象深刻。
三、对学生的练习进行有效的指导。
对本节中出现的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的计算题,学生常常会受整数减法的影响,将末尾的数对齐。为此,通过讨论,发现:“凡是遇到被减数的小数位数比减数的小数位数少时,可以先在被减数的末尾补0,使被减数的小数位数与减数的小数位数一样多,再按照整数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这样一来对位就较容易。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列竖式后,正确率明显提高。最后一起观察对比整数加减法和小数加减法的异同,来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人人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为以后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由于没有进行小数大小的比较,我有意识把整数减小数这个内容放到了后面的教学中,这样在本节课中对于小数点对齐这个知识点引起的冲突显得稍微不够,导致这节课有点平淡,起伏不大。
9、三年级数学《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简单小数的加减法》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的意义及小数初步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并掌握计算方法;
2.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迁移类推能力。
在现实的生活中,许多学生在购物时已经有了小数计算的经历及自己的方法,因此教材设计了在文具店买文具这一例题情景,来共同探索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通过购物,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以自己的.亲自观察,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和途径。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时我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弄清小数点对齐的道理。通过学习计算小数加法、小数减法,最后归纳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教学中,我发现有具体实际意义的小数的加减法学生都能较快地根据实际意义来计算,由于简单的小数加减法笔算来源于整数笔算的知识迁移,学生过渡不存在难度。但是在练习中出现了整数与小数的加减法,这时学生对于“相同数位对齐”开始混乱了,尤其是整数找不到小数点,又无实际情境依托。因此,我引导学生把小数放在具体情景中(以元为单位),给算式一个具体情境再讨论“相同单位对齐”,数位不同,空缺的数位也就是0,将其都转换成相同位数的小数,便于对齐相加减。这样一来对位就较容易,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列竖式后,正确率明显提高。
10、《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学反思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学习数学的根本是解决问题。数学教育在于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培养,强调数学教育与生活世界的联系,而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内容的置换。
小数加减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上进行教学的,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通过对整数加减法计算方法(即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的复习,迁移到小数加减法上来。在新授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首先创设一个购物情境,让学生自由选择想买的文具,从而获得图片上呈现的数学信息,通过信息让学生发现其中的数学问题,先让学生说出想买什么?然后由教师的问题引入例题,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教师根据学生说的方法进行重点教学。在教学竖式时,我设计了质疑环节,加深了学生对小数点的认识,并讲述了生活中一个有关小数点的真实故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再次让学生知道小数点的重要性。
接着教学小数减法时,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导作用,激励学习兴趣。用他们开始想买的文具提出自己的减法问题,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得出结论。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计算方法,我就乘势追击,巧妙的提出想让他们解决的问题,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板书减法竖式时(1.2元-0.6元),故意不写差上的0和小数点,使0.6变成6,这时激起了学生们的强烈反映,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七嘴八舌的指出老师的错误,有的学生说漏了“0”就不是小数了,还有的学生说没有小数点就变成6元了,大家说得可热闹,把一堂枯燥的计算课,变成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课,而这样的质疑效果也是我想要的。就着这样的气氛我让学生讨论“为什么得数前面的0和小数点不能不写?”结合刚才的争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最后总结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并完成了一个思维拓展题,使学生的学习内容得到了升华。把教师的讲解权充分还给学生,这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标,因为孩子们才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人。
在这次教学中,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并有效的为教学与生活架起一座桥梁,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内涵。在这节课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取合作交流、讨论、说理、争辩、纠错,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在听取同伴意见的同时进行反思、取长补短,随时调整自己的思维结构,使每位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理解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其中借助错误资源,使学生加深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在新授中,突出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下来,我认为整堂课缺乏严密的安排。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设计,应从“静态设计”走向“动态设计”,“从固化设计”走向“弹性设计。”教材的灵活运用不够,创造性差,在新课教学的过程中时间把握的不好,导致练习量不够,学生的反馈老师无从掌握。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体验,通过自己的体验、理解、吸收、内化、思考等过程进行知识建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