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的教学反思

2023-09-08 11:22:21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的教学反思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的教学反思

1、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的教学反思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是一节“外表华丽”但“内心复杂”的课。说它“外表华丽”是因为这节课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涉及到各个民族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服饰、信仰,等等。是一节容易学生比较愿意接受和学习的课。这也正是它“内心复杂”的原因——56个民族的知识涉及的方面多、广,课就不容易讲,面面俱到只能使这节课伏在表面。要想深入、透彻的分析,一节课的时间又远远不够。所以,这也是一节考验人的课,考验的是教师的各个方面的综合能力。

  起初,在备这节课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是要讲学生感兴趣民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于是,我在学生中做了调查,学生对自己曾经听说过的民族比较感兴趣。他们往往都是曾经知道这个民族的某一方面,想要了解的更多。再有,他们对民族的服饰、美食、舞蹈等比较感兴趣。结合同学们的想法,我选择了学生中有的,和在生活中出现较多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几个民族,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例如,回族、满族、傣族、藏族、壮族、朝鲜族、蒙古族,等。从服饰和饮食出发,其中渗透了少数民族生活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传说和故事。但在实际操作中,这样的知识是学生以往没有的,教师“给”的过多,内容丰富,但活动少、兴趣不够浓厚。而且,所有的知识,学生向看纪录片一样,看完,不一定能够记住,教学目的没有达到。

  有了这样的经历,我改变了教学重点,从知识转向了情感。在教学内容上,也从第二课时换到第一课时。我设定的教学目标是:知识目标:明确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有56个民族;初步了解不同的民族的历史文化、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过程与方法目标:感受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土人情。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懂得尊重和理解不同地区的人们的生活方式、礼仪习俗。感受正是因为各民族间的差异,才有中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增进民族间的友谊与团结。

  明确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之后,我重新设计了教学活动。首先,由谈话导入进入本课;然后以看图片、听音乐的方式猜民族,激发学习兴趣;之后交流学习扩充知识;再然后进行民族服饰展,由服饰还能引出一些知识;最后总结升华。试讲之后感觉,活动的设计很好,能通有效的落实教学目标,学生也很喜欢,但是环节较多,一堂课之内进行完比较困难。而且,在第二个环节中,可以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跟进问题,很自然地解决了一部分民族的知识问题。这样的结果也给了我修改的灵感。

  在二次备课中,我把第二个环节和第三个环节进行了有效的融合。我把学生感兴趣的几个民族的知识做成知识卡发给学生,最为课上的学习资料,结合书本进行学习交流。在了解了民族常识之后再通过“猜民族”的游戏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扩充和提升。最后用“服装秀”的方式,以服饰为切入点,让学生感受少数民族各具特色、各具风格,在中华大地上像56支花朵一样大放奇光异彩,装点我们的祖国,达到情感升华的目的。

  在这次赛课中,我收获颇丰。团队给予我力量最大,在我经过了一次次的修改、推翻了再修改,还是对这节课一筹莫展的时候,是学科的老师利用自己的周末休息时间帮我备课。使我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捋顺这节课的层次。是校领导在校务繁忙且众多“百花”选手都在试讲、备课、参赛,需要学校领导陪同的情况下,校长抽出时间一点点帮我说环节、抠细节、提建议。在团队的互助中,我在活动设计方面、评价语言方面、课堂机智方面,等等都有所提升,对课程的理解,以及如何把教学和新课标联系起来,等等方面都所有进步。

2、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奇异的激光》是一篇介绍科普知识的文章。在教学初,我引导学生交流查找的相关资料,丰富了解,激发兴趣。接着,我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说明层次。在引导学生进一步读书的时候,我适时地把课后思考题“为什么说激光是奇异的光?”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从读中感悟,然后在全班交流,进一步体会激光的奇异及激光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在让学生交流学习收获时,我引导学生弄明白:为什么说激光是当前世界上最亮的光、最快的刀、最准的尺,它们分别有什么用处?鼓励学生结合课外知识补充自己的发言,让学生在交流中感受科学的奥秘,激发探索的兴趣。在交流学习收获时,我还让学生用第一人称的方式来介绍:我是激光,我的特点是……这样一来,单调的说明文字变得生动有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

3、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篇幅较长,主要通过张骞这一人物的事迹向读者介绍了丝绸之路的开辟过程和意义。

  教学本课时我依据课后的问题"课文主要写张骞和丝绸之路的故事,为什么还写恺撒大帝看戏"和金钥匙:"很多课文的题目很精彩,不但简洁,鲜明,而且能启发读者联想到很多事情。"这两点入手,让学生感悟写作中的一些技巧。写恺撒大帝目的是对后面的故事起铺垫,衬托的作用,我们回忆一下所学课文还有哪些有类似的特点,接着让学生也打开自己的习作本,有没有用到这样的方法针对某一篇作文你是否可以修改一下针对题目的确定同样采用这样的方法,同学们兴趣盎然,部分学生的作文题目修改明显有新意,但文中曲幽通径的境界一时还无法达到,但我想至少给他们一个暗示,作文原来可以这样处理,相信以后的学习中也会关注作者的写作手法。

4、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这一课其实很容易提高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一、板书课题,直接导入新课学习,在读课题中,让学生发现矛盾之处,健忘怎么会和教授联系起来。二、初读课文,检查学生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引导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三、学生品读课文,在充分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辨论教授到底是健忘还是不健忘。四、理解健忘和不健忘的内在联系,认识到成功来自专注的工作态度。其中第三步是教学的重点,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章重点词句体会,在学生的辩论中教授健忘和不健忘的特点更加鲜明,为找出两者间的内在联系打好基础。但是如何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我并没有做深入的思考。第二天,我上课时,学生配合很好,有几个学生很会辩论。由于我要求小组派代表进行辩论,结果课堂成了这两个孩子的天地,其他学生开始还很有兴趣听着,时间长了,就开小差了。由于课前没有充分考虑辩论中会出现的状况,面对这样的情景,我也没有进行有效的调整课堂,任由局面发展。又因为在第一、二步中用的时间过多,这节课没有完成教学,当下课铃声响的时候,我也无心上完后面的内容。看来,对于课堂的预设真的不容忽视。

5、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游园不值》是一首赞美春天的好诗,作者写得别具特色,是一篇通过体会句子含义启发学生思维,发挥学生想象力的好教材。这首诗整体上有一定的叙事性,还揭示了一个道理:美好的事物是压制不了的,必然会蓬勃发展的。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

  通过描述事件讲故事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诗所描写的意境。由于教材对诗中的一些词作了注释,所以我主要让学生自己借助注释,发挥想象理解诗意,避免了冗长沉闷的串讲,效果较好。但学生对诗的后两句,只能作表面的理解,未能体会出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我及时启发点拨,结合看图,边读边想象,让学生感悟诗句的含义。课后我还布置了诗改文的训练,由于学生对原诗理解得较好,所以不少学生写得令人满意,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

6、物理教学反思的五个方面教学反思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从中不难看出教学反思的意义,然而很多教师不知道该从哪些方面进行反思。这里,我结合“欧姆定律”(人教版版八年级第六章第四节)一节的教学,谈谈物理教学反思的五个方面。

  一、反思教学理念

  新课标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突出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对于该节的教学目标,是传承以往的“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还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从而加深对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和科学性的认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呢?很显然,前者凸现了“重结论、轻过程,重接受、轻动手,重教师主导、轻学生主体”的陈旧教学理念,而后者则落实了新课标的要求:不仅关注了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了学生学习的过程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理解了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都得到培养。反思教学理念,就要彻底抛弃陈旧的教学理念,从片面注重知识的简单传授转向全面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从而制定出切合我班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

  二、反思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反思包括课前反思、课后反思。课前反思主要是面对新的课程改革,突破习以为常的教学模式,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下,优化教学方法。“教然后知不足”,说的就是课后反思。即使是很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也会有遗憾和感慨。所以,每上一节课后,就及时地从导语、学生思维、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师生互动、问题讨论、板书设计等方面作出深刻的反思,把这些反思记在自己的教案后面,调整下一堂课的方案或者作为以后教学的借鉴和参考。在讲授“欧姆定律”一节时,课前我通过反思新旧课本,认为新教科书只是让学生通过定值电阻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再通过分析数据找出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而不是像旧课本那样“保持电压不变,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这样更符合新课标对欧姆定律要求降低的需要,从而放弃了一开始准备用“控制变量法”分别研究电流与电压、电流与电阻的关系的念头。课后反思发现,这样处理,也更符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并且不影响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三、反思学习过程

  新课标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由“吸收——储存——再现”转变为“探索——研究——创新”,从而实现由简单传授知识转变为培养学生会学习,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认真检查、审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形成了什么能力。反思这一节课,学生在教师提出的“电压形成电流,那么,电压越大,电流就越大;电阻阻碍电流,电阻越大,电流就越小。它们之间有没有某种定量关系呢?”的问题激发下,通过讨论、猜想和假设、实验验证,自己探究并发现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不仅学到了物理知识,而且进一步认识和学习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通过合作探究,他们的合作意识进一步加强;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也进一步提高。

  四、反思教学方式

  长期以来,授课方式上基本是“满堂灌”——灌知识、灌方法,没有师生互动,更谈不上激活感悟,启迪智慧,挖掘潜能。这种方法使学生的知识不能灵活运用,更谈不上创新。通过深刻反思和学习新课标,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应该彻底抛弃“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而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通过讨论、探究、实验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变革学习方式,使之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在提出问题后,我又及时引导学生要注意用到“控制变量法”,即对某一定值电阻进行探究;在确定实验器材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要用到滑动变阻器,而是提出“如何改变定值电阻两端电压”的问题,由学生讨论得出“根据串联电路电压特点,串联一个滑动变阻器来改变电压”;进行完一组实验后,我又让学生更换另一个电阻进行实验,使他们体会到物理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科学性,也便于他们分析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在得出结论后,我又恰当地补充了练习:“[判断]由R=U/I可知:电阻与电压成正比,与电流成反比。”通过分析,加深了学生对欧姆定律的理解。

  五、反思实验方法

  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实验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然而实验方法的单一或陈旧,减弱了学生对实验的`热情和兴趣。一些原本应由实验所体现的问题却被理想化的数字计算所代替,很难让学生体验到物理实验带来的乐趣。例如本节内容,如果不顾课标要求,要么不做实验,而是直接设计几组数据让学生分析;要么唱独角戏,一个人在台上演示,学生当观众势会带来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涨。反思我这一节的处理,按新课标的要求,由学生合作探究完成实验,增加了学生动手的机会,由“静”变为“动”,由独立变为合作,由观察者变为实验者,由动脑变为手脑并用。另外,还应重视实验教学的创新,比如,在实验的安排上,可以将验证性实验与探究性实验相融合,适当增加探究性实验的比例,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等等。通过实验的反思和实验方法的调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通过教学反思的实践,我更新了教学理念,改善了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了教学水平。因此,作为教师的我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不断创新,不断与时俱进,这样在今后的物理教学中才能才能探索出更加切合实际的教学方法。

7、《枝枝丫丫的树》小班绘画教学观摩反思

  活动简介:

  这是一节水粉画的活动,活动的目标定位于:

  1.在观察、欣赏图片的基础上,感受不同姿态树木(树枝)的造型美。

  2.尝试用长长短短、弯弯曲曲的线条表现树枝和树杈。

  3.能主动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体验参加色彩活动的快乐。

  围绕这一目标,教师首先呈现不同造型的树,给幼儿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在鼓励幼儿一起小结的过程中,帮助幼儿内化这些树的特点。在充分感受之后,师幼一起讨论画法,并请个别幼儿示范画,一方面检查幼儿内化的效果,另一方面起到了示范的'作用。接着,幼儿尝试自主绘画“枝枝丫丫的树”。最后师幼共同欣赏不同造型的彩色树。

  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活动前是做过充分的准备的,这在一些细节上得以体现,例如:幼儿的作业纸上画上了可爱的粗树干,符合小班幼儿的心理的特点,另外,树干比较短,这样可供幼儿网上自由发挥、自由生长的空间就增大了;考虑到各种水粉笔本身的特点以及绘画需要的效果,教师提供的绘画工具是狼毫的水粉笔……

  观摩感悟及反思:

  1、这节活动采用的是“欣赏+创作”的模式,它改变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艺术教育不仅是目的,也是手段。在这样的模式下,幼儿能够充分地表达情感、发挥主动性、发展创造力和想象力。

  2、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幼儿具有一颗体验美得心灵,一双发现美得眼睛和创造美的双手。美术教育的内容来源于幼儿的生活,这也体现了陶行知“生活及教育”的理念。

  3、这个活动很好地解决了美术活动地四个突出问题:

  ⑴、图片

  活动中教师选择了各种造型的树,图片内容丰富。图片的呈现方式根据活动地需要采用了单幅呈现及小结时的多幅呈现。

  ⑵、技能

  《纲要》中指出,“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地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关于技能与创造力发挥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技能为创造力的发挥提供了技术基础和手段,另一方面,熟练程度越高、操作越灵活,则重新组合出的新的事物或思想的可能性也越多,即发展了创造性。

  ⑶、示范

  活动中,教师采用了电脑演示的策略呈现各种造型的树,帮助幼儿积累感性经验,并运用个别示范、书空练习的策略帮助幼儿掌握绘画的一些技能。

  ⑷、工具和材料

  由于本次活动“枝枝丫丫的树”是画植物,采用水粉来表现较为适宜。在画笔的选择上,狼毫较硬、扁,适合表现树,因此选择狼毫来绘画。

8、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的教学反思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是一节“外表华丽”但“内心复杂”的课。说它“外表华丽”是因为这节课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涉及到各个民族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服饰、信仰,等等。是一节容易学生比较愿意接受和学习的课。这也正是它“内心复杂”的原因——56个民族的知识涉及的方面多、广,课就不容易讲,面面俱到只能使这节课伏在表面。要想深入、透彻的分析,一节课的时间又远远不够。所以,这也是一节考验人的课,考验的是教师的各个方面的综合能力。

  起初,在备这节课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是要讲学生感兴趣民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于是,我在学生中做了调查,学生对自己曾经听说过的民族比较感兴趣。他们往往都是曾经知道这个民族的某一方面,想要了解的更多。再有,他们对民族的服饰、美食、舞蹈等比较感兴趣。结合同学们的想法,我选择了学生中有的,和在生活中出现较多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几个民族,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例如,回族、满族、傣族、藏族、壮族、朝鲜族、蒙古族,等。从服饰和饮食出发,其中渗透了少数民族生活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传说和故事。但在实际操作中,这样的知识是学生以往没有的,教师“给”的过多,内容丰富,但活动少、兴趣不够浓厚。而且,所有的知识,学生向看纪录片一样,看完,不一定能够记住,教学目的没有达到。

  有了这样的经历,我改变了教学重点,从知识转向了情感。在教学内容上,也从第二课时换到第一课时。我设定的教学目标是:知识目标:明确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有56个民族;初步了解不同的民族的历史文化、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过程与方法目标:感受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土人情。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懂得尊重和理解不同地区的人们的生活方式、礼仪习俗。感受正是因为各民族间的差异,才有中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增进民族间的友谊与团结。

  明确了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之后,我重新设计了教学活动。首先,由谈话导入进入本课;然后以看图片、听音乐的方式猜民族,激发学习兴趣;之后交流学习扩充知识;再然后进行民族服饰展,由服饰还能引出一些知识;最后总结升华。试讲之后感觉,活动的设计很好,能通有效的落实教学目标,学生也很喜欢,但是环节较多,一堂课之内进行完比较困难。而且,在第二个环节中,可以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跟进问题,很自然地解决了一部分民族的知识问题。这样的结果也给了我修改的灵感。

  在二次备课中,我把第二个环节和第三个环节进行了有效的融合。我把学生感兴趣的几个民族的知识做成知识卡发给学生,最为课上的学习资料,结合书本进行学习交流。在了解了民族常识之后再通过“猜民族”的游戏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扩充和提升。最后用“服装秀”的方式,以服饰为切入点,让学生感受少数民族各具特色、各具风格,在中华大地上像56支花朵一样大放奇光异彩,装点我们的祖国,达到情感升华的目的。

  在这次赛课中,我收获颇丰。团队给予我力量最大,在我经过了一次次的修改、推翻了再修改,还是对这节课一筹莫展的时候,是学科的老师利用自己的周末休息时间帮我备课。使我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捋顺这节课的层次。是校领导在校务繁忙且众多“百花”选手都在试讲、备课、参赛,需要学校领导陪同的情况下,校长抽出时间一点点帮我说环节、抠细节、提建议。在团队的互助中,我在活动设计方面、评价语言方面、课堂机智方面,等等都有所提升,对课程的理解,以及如何把教学和新课标联系起来,等等方面都所有进步。

9、《56个民族是一家》教学反思

  值得深思的一课

  这学期品德的活动可以说是精彩纷呈,参加完了品德的现场教案设计着实让我捏了一把汗,面对仅有的两张复印好的课文纸,在一个小时的时间里需要写出一份完整的教学设计,而且还要有设计意图,对我这个平时对品德也不是特别钻研的新手来说,这一个小时的时间可谓是绞尽了脑汁。不知是不是侥幸,我的教案设计居然进入了决赛,接下来我很清楚在不到二十天的时间里我将面对的是什么。

  在一次又一次的纠结中我选择了上课的内容就是设计教案比赛的内容——《56个民族是一家》。运动会后是快乐的临安小旅游,但我并没有太多的心思去感受大自然的春意盎然。在相对充足准备的情况下我准备了第一次的试教。结果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就是——非常失败。上课前我就没有太大的信心,对学生的课前资料搜集的布置也不是十分明确,所以上课时学生都是被我牵着走的,问下去的问题也很少有人能答得出来,更糟糕的是40分钟的上课时间我只上了25分钟就草草结束了。一节课下来后尽管师傅没有太严厉的批评我,可我已经羞愧得无地自容了。

  专家就是专家,师傅蔡校一眼就看出课在设计时目标不明确,内容选择有很大的问题,于是我干脆把上课的内容换成了《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这个时候离正式比赛的时间还有15天,一切几乎从零开始。分析了教材后我一方面重新设计了教案,按不同的民族来分析各自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另一方面抓紧时间搜集所有需要的视频、音乐、图片、相关知识点的资料。一边琢磨一边设想,我总感觉到的,课堂教学不够扎实,蜻蜓点水。五大少数民族每个内容都说了,也就说不到实处了,说不够深了。两个课时的内容我几乎在一节课里面就完成了。课时划分这么重要的点我却忽视了。

  最后在师傅的指点下我确定突破原来五大少数民族都讲,广而不精的缺点,试图从“美食、歌舞、礼仪”三方面来学习五大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让学生积极参与,在课堂上获得情感的升华。我在设计时以此为出发点,在课堂上也力求努力实现。

  一、挖掘身边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在我们的身边其实有很多资源,如果我们能加以巧妙利用,定会让我们的品社教学如虎添翼。我在新课开始设计了“民族美食知多少”的作业练习题,以连线、选择、判断的形式出现。在学生交流了各地的著名水果后后我又出示了一组新疆的水果图,看到新鲜而又熟悉的水果,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新疆的距离,老师还把新疆特产葡萄干奖励给了学生在课堂上品尝,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

  二、师生平等对话,展开教育教学唱歌,他就通过唱歌的方式来介绍民族的特色有的擅长跳舞,她就选择跳一跳新疆舞。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生得到了锻炼,情感得到了提升。

  一节品德课看似只有40分钟,老师背后需要花更多的心血才能在课堂上应答自如,这也是对品德老师一项巨大的挑战。尽管在正式的比赛课堂上还因为紧张存在一些小小的遗憾,但是一节课下来,我觉得孩子们学得很快乐,而且真正学到了一些东西,懂得了一些知识,我觉得这就是一节课的价值所在了。

10、小学品德与生活《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教学案例反思

  新课标指出:“‘品德与生活 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强调教师:“主要的任务不是讲解教科书。”“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开展儿童喜欢的活动,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参与中生活得到充实,情感得到熏陶,品德得到发展,价值判断得到初步的培养。”也就是说教师的教育活动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走进儿童的生活,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拓展他们心灵的空间。

  作为一个小学二年级的品德与生活教师,当我面对同一节课——《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的教学时,只因对新课标的理解和运用不同,使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手段出现不同,从而在三个班教出了三个不同的结果。面对这三个不同的结果,我进行了一次深刻的教学反思。

  第一次探究

  《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是《好大的一个家》主题单元中的第一课,主要是对小学生进行我国的民族认知和民族团结教育。第一堂课的教学,我按照传统的做法,认真地钻研了教材和教参,直到自认为所有的内容都吃透了,也准备充分了,才走进课堂。我预料:这部分内容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接受起来难度较大,因为“民族”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生活中没有人为民族挂牌。因此我做了充分的准备,以应对学生的提问。上课了,我用问话的形式开了头:

  “同学们,你们知道‘民族 这个词吗?”

  生:“知道!”

  “你喜欢哪个民族?”

  生:(沉默,茫然,没有回答)

  “那你知道自己是哪个民族的吗?”

  生:“威海族的。”

  生:“中国族的。”

  ……

  孩子们没有任何疑问,也没有任何兴趣,情况比我想象的还要糟。于是,我费尽了口舌,从民族的生活习惯到民族的风俗文化,自认为很尽力、很到位、很清楚地讲了一节课,但从学生的表情看,“民族”留给孩子们的仍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遥远的感觉,他们并没有获取知识的快感和对这一主题的深刻认知。我知道我失败了。

  后面还有两个班要上这一课,我应该怎么办?

  第二次探究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只有使学生成为“乐之者”,才能进入学习的最佳境界。于是,我想到了多媒体对孩子的巨大吸引力。我重新备课,利用网络技术下载了大量的民族生活图片,并精心选取了几个人口较多的民族(蒙古、维吾尔、藏族、傣族、朝鲜)风俗的音像片段,经过剪裁重新组合,还利用这些资源,制成了精美的拼图游戏。把整堂课设计成教师提供资料、学生有选择地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进行探究的学习过程。

  新的一课开始了——

  “哇!——”,“啊!——”在一片惊叹声,几十双小眼儿不由自主地瞪得圆圆的,孩子们不由自主地发出赞叹声:

  “真美!”

  “真好!”

  “蒙古人接待客人真有趣!”

  “维吾尔族人的房子真漂亮!”

  “傣族人的孔雀舞真好看!”

  ……

  打破时间、空间的'局限,用动感的画面,多变的音响把人的思维、情感带入某一时空,实现对未知世界的了解和认识,这是信息技术独有的特点。当孩子们的眼前出现美丽的葡萄架,一望无际的草原,奔腾的马群,热闹的泼水节,隆重的望果节……“民族”的一切都在撞击着他们的心灵。

  孩子们坐在电脑前,迫不及待地点击着画面。

  拼图游戏开始了,几个小脑袋这一堆、那一簇地凑在一起,嘀嘀咕咕、指指点点,不一会儿,成功后此起彼伏的低呼声又充盈着教室的每一角落……

  信息技术带来的人机互动的学习环境深深地吸引着孩子们。在这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中,孩子们积极主动地完成了对民族知识的探究。

  教完这一课,我的心里有一份激动:我的心血没有白费,这一堂课上得确实很成功!

  回到办公室,我兴奋地回味着刚才课堂上的一幕幕情景,高兴之余,我心里掠过一丝疑问:难道这一课就真的这么好吗?就没有一点遗憾和不足吗?能称得上是一堂完美无缺、经得起推敲的课吗?我重新审视这堂课。

  我发现,孩子们在这堂课中所表现出的更多的是惊喜和好奇,而其深刻的思想教育意义却没有被凸显出来,“品德”与“生活”两个词被淡化。

  第三次探究

  我重新进行思考:课标对这一内容的要求是什么?这一课的编写目的又是什么?我的教学是否很好地达到了这一要求?按照新课改的精神,我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我联系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吗?还有哪些地方资源没有被我充分利用?

  在反思的过程中,我重新梳理了自己的思路。这篇文章编写的目的是进行民族团结教育。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之间的团结和睦,对于国家建设是非常重要的,怎样正确地进行交往,才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稳定,这才是我们这一课的核心。而这一点,我原来忽略了。于是,我豁然开朗:原来我这一堂课的轰轰烈烈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只是以知识为中心的课堂的翻版,我不过是借助于多媒体的手段,使学生更易于接受罢了。我还有一个班的课要上,我决定再次重新设计这堂课。

  我查阅了威海族方面的有关资料,发现威海有46个少数民族居住,我回想我所接触的少数民族,我们班的学生中就有从延边地区来的朝鲜族,我们在华联门口繁华的街道上,还常常会看到从新疆来卖葡萄干的维吾尔

  族人和卖土特产的西藏人……我找到了设计灵感。

  新的一堂课又开始了。我精神焕发地走进了教室。

  “小朋友,林老师是汉族人,每到春节,我们全家人都要凑到一起包饺子吃。到了元宵节,要吃汤圆……你呢?能告诉我,你是哪个民族的吗?”

  生:“我也是汉族的,过春节我们家还要剪窗花呢!”

  生:“我也是,过春节一定要吃鱼!”

  ……

  “有没有不是汉族的小朋友?”

  生:我是鲜族的。

  “能给我们说说你们家里人都爱吃什么?过什么节?怎样过节吗?”

  生:我家爱吃打糕。过节时大家要凑到一起比赛打秋千,还要比赛走,是顶着一个大坛子走……

  从自己、自己身边的人认起,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了解、认识民族,这让孩子们感到“民族”也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这种真切的感受让孩子轻松地理解了“民族”这个词。

  接下来,我又贯穿运用了上节课的多媒体精华,最后,我还特意增加了一个环节:

  “小朋友,如果现在你到了蒙古族,主人为你唱了祝酒歌,献了哈达,你会怎么做?

  (一生表演接受哈达,敬天地后喝酒的动作)

  “如果你到了傣族,人们向你身上泼了一大盆水,你会怎么想?”

  生:“我会感到很幸福,泼的水越多,说明他们送给我的祝福越多。”

  “如果有别的民族的人到我们威海来,你会怎样招待他们?”

  生:“请他吃威海的大虾!”

  生:若是回族的,不能用猪肉招待客人。

  生:“带他游刘公岛!”

  ……

  一份亲情增加在孩子们的心中。这时音乐响起来:“56个民族,56枝花……”孩子们不由自主地唱了起来,此时的歌声已分明融入了孩子们的幸福和自豪,孩子们的心灵空间被拓宽了。

  体会和感悟

  一堂课在不断的反思、改进中,出现了三个不同的结果,这使我感触很深。我理解到,越是生活的,越是孩子们容易接受的。帮助孩子们学会“做人”,才是《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核心。德厚者流光,德薄者流卑。品德对一个孩子来说,影响着他一生的成长。作为一名《品德与生活》教师,我们只有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索,走进学生的生活,才能更有效地拓展学生心灵的空间。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