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释放我的生命活力》教学反思案例

2023-09-08 15:02:21

  《释放我的生命活力》教学反思案例

《释放我的生命活力》教学反思案例

1、《释放我的生命活力》教学反思案例

  来到站前路小学,为校园每一个角落都翻滚着课改的热浪而震撼不已;看到站前路小学的人们,又会为每一位教师投入课改的热情和活力而感慨动容;关注站前路小学课堂,更会为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张扬而感慨万千。课改风来满眼绿,站小校园尽是春,这一道道朴实而明丽的风景形成于站小独具特色、颇具实效的校本教研。踏着“一个学期一个主题、一个主题一种形式”的教研步伐,课改把站小的校本教研推向了前台,校本教研把站小的人推上了舞台。在一次次有序而富有实效的讲座、培训、交流后,在一个个艰辛探索的实践中,厚积薄发,开拓创新,新课程正从理想状态走向现实,真正的课程正在这里生成,教师的生命活力在这里释放。

  1.聆听专家的声音,走进课程改革的快速通道

  点击课改3年中曾莅临我校的专家,有远道而来的人教社小教室的编辑,也有近在咫尺的`西湖区教研员们;从理论性很强的学术专题报告,到与一线教师一道备课、听课、评课;从与教师们文字上的交流,到面对面的对话。每一次与专家们亲密接触,心灵都为之振奋。讲座中他们铿锵有力的措辞,让我感到课改势在必行;交流时他们高瞻远瞩的目光,让我对课改有坚定的信念;课堂上他们细致入微的指导,让我进入了课程改革的快速通道。更新观念、荡涤心灵是专家们对教师提出的迫切要求,也是课改的关键所在,聆听了各级专家的报告和指导后,新名词、新观念、新做法在脑海里定格,我不再追求一体化的课堂,更欣赏个性的张扬;我不再是课堂的主角,课堂是孩子们的世界;我不再只欣赏成功,有时失败也是一种美。课堂上,孩子们的笑容多了,胆子大了,小手举起来了,思维活跃了,童言稚语、个性想法、团队精神四处横溢,“老师,我想提个问题”,“我有不同的想法”,“我对他的发言有意见”,“我们这小组认为”……60个生命,60个主体,这不正是我们呼唤已久的灵性吗?因为有了课改,孩子们才有了属于自己的舞台;因为有了专家们的亲临指导,才让这个舞台更加绚丽多彩。

  2.交融同伴的智慧,创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灵感

  每到周五下午,站前路小学校园里总是洋溢着浓厚的教研氛围。全员性参与,按学科交流,分年级“登台”展示,“合作教学竞赛”已成为每一位站小人的习惯。上课、说课、评课,各有各的精彩,各有各的关注点,实验教师和非实验教师没有距离,老教师和年轻教师没有“代沟”;有的只是对新理念不同的理解,对一堂课不同的诠释,对教师没有及时关注学生的遗憾,对某个环节另一种方法的处理而再次构思……集体的智慧在交融,理论与实践的灵感在丰富的资源中酝酿创生。

  这是我所在的年级组执教的一堂合作教学竞赛课“平均数”:老师先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活动,通过移多补少、先合再分的方法来摆出平均数,然后再教学平均数的算法。课后交流环节中,有的听课教师提出,让学生经历平均数得出的过程非常好,但活动和教学算法脱节了,并没有体现活动的真正意义。听完老师的点评我认识到,数学活动要和算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才能体现它的价值,这确实是我们备课时所忽略的。通过合作教学竞赛,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发现自身的不足;听其他年级组的合作课,让我走进了不同的年级,走进了更广阔的天地;评课中唇枪舌剑,会心一笑,这种智慧的碰撞往往就是我茅塞顿开、创生灵感的瞬间。

  手捧着三本汇集着集体智慧结晶的教案集,更有一种沉甸甸的喜悦。当年级组里分配好每个人的备课任务时,大家分别开始潜心钻研教材,尝试独立备课,有困难或有疑惑,再立即和备课组的老师一起研究、解决。拿到其他老师的备课教案后,也都是仔细研读,圈圈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取舍。每一次合作备课,都会产生疑问让脑子高速运转起来,也会有好的想法和大家分享。像这样大家互相启发、互相完善的教案集,散发的是油墨的清香,浓缩的是集体智慧的精华。

  3.沉淀自己的思绪,让课程改革在理性中升华

  2002年9月,校本教研又推出一项重头戏,撰写《教学反思录》。凝视着《教学反思录》上“精彩回顾”、“弥补追述”、“教育摘录”以及“教学随想”等栏目时,我深深地领悟到,课程改革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需要每一位实验者“风风火火搞课改”的同时,更需要我们沉淀自己的思绪,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让课改在理性中升华。每一次翻开《教学反思录》时,我不禁会把课堂上的一切在脑海里重放。有时,为自己能恰好地把握教学契机,转变成有效的教学资源而兴奋不已;有时,为自己对学生没有充分信任或充分考虑又懊恼不已。这些真实的情绪和想法都得到了及时的保存和沉淀,为课改的理性升华提供了素材和可能。“精彩回顾”让精彩永恒,“弥补追述”让弥补不断减少。也正因为开辟这种教研形式,让我学会了思考,更准确地把握好课改的方向和需要。在反思中,我会为了点滴细节或喜悦或遗憾,不禁发现,我是真的投入了!

2、最新《我的叔叔于勒》教学案例与反思

  教学在合作讨论与交流表达中结束了,回顾这篇文章的教学。我觉得三种构想的实施是成功的。

  一、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自由读好文本。

       这是对话的基础。通读文本,并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样的阅读才是自由的阅读,有效的阅读。而我们平时的教学,学生自己读书的.时间少,自己读出感受的更少。上课伊始,学生还未开口读书,学生未及进入作品之中体验,教师就已经强加给了学生,表现出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体验的充分不相信。我在教学中,给学生一节课自由读书(自习除外),并要求在读完后能谈自己对作品、人物的认识。事实证明,这个目标实现了。

  二、为学生创设主问题有层次地探究文本。

       这是对话的关键。作为世界文学的精典名篇,既有内容的广度,又有思想的深度。这篇小说怎样教学才能实现耗时少、效果好,我设计了四个主问题和四个亮点探究活动:寻读,解决主要人物和线索人物的问题,这是打开文本的钥匙;理读,解决作品的思路,这是学生最易获得的感性认识,并通过理性探究体会构思精美;品读,通过品读细节认识人物形象,并进而学习人物塑造的方法,这是小说阅读的中心任务;说读,表达自己对文章主题、美点、人物的认识和理解,这是阅读的更高层次。这样,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让学生逐步感受到探究文本的意义和阅读活动的乐趣。

  三、让学生在探究与对话中表现并强化语文能力。

       探究式阅读让合作学习的思想得到最好的实践。小组探究活动中,谁发言,谁记录,谁补充都有明确的分工。而在表达中,要求学生努力达到表达自己的阅读体验、提练整合小组的观点,说句意连贯、层次清晰、语言精美的话的目标。从一句到几句,再到一段,有理有据,切近题旨。

  还记得《语文课程标准》中这样的一段话:“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根据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实行探究式阅读教学,为学生搭建一个真正开放的交流平台,变文本解读为文本赏读、语言探究,并跳出课文读课文,可以让语文课教学呈现新的生机。

  学生“唱戏”,老师搭台。把时间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让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形成整体,让三者交流、碰撞、沟通。学生可以挑战文本权威,教师也可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阅读教学课堂成了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探究的舞台,也成了学生与文本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多向互动的过程。

3、《鸟的天堂》教学案例及教学反思

  【教学案例】

  师:作者写两次经过“鸟的天堂”,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更深刻呢?

  生:(齐)第二次。

  师:想不想到“鸟的天堂”去春游,看看那里的热闹景象。

  生:想。

  (课件展示“鸟的天堂”。)

  师: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师:作者笔下的鸟的天堂是怎样一幅情景呢?请同学们看课文第三段,仔细读读描写这番情景的段落。

  师:读到这里,你一定会对鸟的天堂发出由衷的赞叹,你最想说一句什么话?

  生1:鸟的天堂鸟儿真多。

  师:说得真好,鸟的天堂鸟儿真多!

  (板书:鸟的天堂鸟真多)

  生2:鸟的`天堂不愧是鸟的天堂!

  师:是啊,鸟的天堂鸟儿真多,美不胜收,那么这么多鸟儿为什么都喜欢这里呢?

  生:因为这里有一棵大榕树。

  师:那是怎样的一棵大榕树呢?哪位同学愿意画大榕树?

  (一生上黑板画大榕树!)

  师:他画的是不是作者笔下的大榕树?

  生:不是。

  师:为什么?

  生:课文中说,有数不清的丫枝,许多根垂到地上。

  师:你读得很仔细,帮助修改一下?

  师:现在画得像不像?

  生:像,课文第7自然段是这么写的。

  师:我们一起读第7自然段。

  (生齐读)

  (课件出示大榕树)

  师:这就是文中指的那棵大榕树。哪位同学愿意用一句话来赞美赞美这棵大榕树呢?

  生1:好大的树啊!

  生2:好美的大榕树,让我心醉!

  师:说得好,这棵榕树的确美!

  (板书:这棵榕树真美啊!)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这段,你还有什么新发现?

  生:老师,我有问题!

  师:请讲!

  生:课文中说“地是湿的,大概涨潮时河水常常冲上岸去。”河水怎么会涨潮呢?

  师:你读得很仔细。这个问题老师备课时也没想到,同学们能帮他解决吗?

  生1:河是跟海连在一起的,海上人起波浪,河水当然也会涨潮了。

  生2:河有闸门的,闸门一关,河水就涨起来了。

  生3:下雨后,河水就涨起来了。

  师:同学们讲了很多,到底谁讲得有科学道理呢?我们课外一起去找一找资料。

  【教学反思】

  教学伊始,通过课件展示鸟的天堂鸟儿纷飞,鸟声悠扬,令人目不暇接的热闹景象,给了学生视觉和听觉上的满足,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充分与文本对话,感悟文中语言文字的优美凝练,同时,片断抓住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采用变序的手法,先学第三段,更能吸引学生,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上来画榕树,并让学生评画、改画,这一环节设计可谓独具匠心,既能检验学生是否读懂了课文,又能促使学生与文本对话,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学生能在学文后大胆提出疑问,这是很可贵的。只有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使学生能对课文进行质疑,并阐述自己的见解,才能提高学生求异、创新的能力。

  孔子曰:“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敢于突破陈规,摆脱原有知识范围和思维定势的禁锢,把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信息进行重组,从而产生创造性的新发现、新设想,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我的动物朋友》教学案例反思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尽可能体现情趣化,具体表现为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变枯燥单一的学习形式为有趣的活动和游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学习,主动学习,视学习为一种乐趣,一种享受。

  所以,在选材的时候,我选择贴近学生的生活,孩子们感兴趣的内容:北师大版教材中二年级的《可爱的小动物》一课。北师大版的教材中它有自己完整的一套编辑体系。二年级教材中,整个第二单元都是讲动物。因为我们学校现在还没有用北师大的教材,所以如果单独就把第二单元中的一课拿出来讲,我想对学生接受知识这一块,缺少知识的完整性和连贯性。所以,我就参照北师大的教材,自己拟定了一个学习主题“我的动物朋友”。

  培养学习性的人才,越来越成为教学的重点。在品德课中如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呢?是本次学科探究的目标。探究性学习有学习内容的探究,有教学知识的探究,还有教学模式探究等等。今天,我上的这节课是想从探究品德与生活课教学模式入手,与学生探学习内容密切联系。上完课后,感受颇多,觉得教师上好一堂课要学会不断反思。

  通常传统的品德课是老师提出问题,或学生本身提出问题后,再带着问题进行学习或参与活动,从表面上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问题“激发”了,思维被问题“启发”了。但我觉得它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本次探究就是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地在玩中学习,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了上好课,作为教师首先在课前进行反思,传统教学的长处,不能全盘摒气,至于怎么学?从哪些问题入手,可以让学生发现问题后,自我解决。通过扬长避短,使学生学会学习。例如:《我的动物朋友》教学之前,我和小朋友聊天,了解到他们是否喜欢动物,喜欢哪些动物,有没有饲养过小动物。同时,我鼓励他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亲近动物,或饲养小动物。这样,在我还没有真正上课之前,我的教学就已经默默地开始了。在这个过程中,我并没有要求全部学生都必须“怎么样做”,而是在学生们愿意的情况下可以尝试着做什么,这样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前了解、亲近动物的过程中,孩子们就逐渐地学会了观察,同时丰富了相关的知识。

  定下这个主题之后,我想《我的动物朋友》一课的教学一定要充满人文气息,让学生快乐的学。因为小朋友都喜欢动物,首先学生对这节课的主题会很感兴趣,所以教师就一定要创造一个轻松、充满快乐的课堂。

  在确定了活动目标之后,我最初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来和学生共同活动的。一是通过“超级模仿秀”(模仿小动物的声音、动作)来导出活动主题;二是“亲近小动物、和小动物交朋友”;三是“介绍自己喜欢的动物”,小朋友之间相互交流,增长动物的相关知识;最后是“动物知识竞赛大比拼”。在这里,我想说说这几个环节的设计。喜欢动物是孩子们的天性,可是在哈尔滨这个城市能接触到动物的时间和机会并不多。于是我想在课堂上应该让小朋友们有机会亲近动物。在试教时,我就准备了几种小动物。孩子们一看到小动物,他们极其兴奋,当时我准备了蜗牛、金鱼、小白兔、小乌龟和小鸟,然后我问学生“你们欢迎哪位小客人到你们组里去呢?”每组学生的意见都不统一了,后来我就按着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将小动物发到各组里去了。可是在巡视的时候,我才感觉到有些孩子很快乐,他们可以亲近到自己喜欢的动物;可是有些孩子不快乐,因为他喜欢的动物不在自己的组里,他们对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是渴望不可及的。后来,我将把小动物请到组里,改为小朋友们可以自由到前面来观察自己喜欢的动物。结果新的问题出现了,孩子们都跑到前面,学生在生活中不常见小白兔,结果都拥到小白兔那儿。学生们都想仔细观察小动物,可是谁也没有观察好。由于学生在观察动物的时候出现的问题,所以在汇报的时候,学生的理解和回答也是问题层出不穷,有的甚至游离于主题之外。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也很难调控课堂的教学。可见,不同的学生对同一事物的认识,理解水平不同,也就形成了不同感受。如果对同学们的意见直接否定,不仅压制了学生的思维,也偏离了教学目标。有碍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当时,我的困惑就是到底应该用什么形式,才能避免上面的问题出现。

  再说说最初设计的“动物知识竞赛打比拼”,而这节课我却没有用知识竞赛的形式。

  先给大家说说我在试教这一环节时的教学片段:

  师:小朋友们这么喜欢动物又这么了解动物,现在我想考考大家,我们来一个“动物知识竞赛

  比拼”,你们敢于接受挑战吗?

  学生:敢!(学生的'热情很高涨。)

  题1:松鼠的尾巴为什么特别大?

  题2:蜻蜓低飞说明什么?

  题3:被称为“四不象”的是什么?

  题4:马的睡觉姿势是怎样的?

  题5:小蝌蚪张大后变成什么?

  题6:大雁为什么排队飞行?

  答案说对的组会得到“百科全书奖”。组内同学可以商量,最后形成一个统一的答案。

  比赛结束了,得到奖的同学自然很高兴,没有得到奖励的同学从开始上课都很快乐,可是当最后一个环节结束的时候,他们却是垂头丧气的,我一再鼓励他们,他们还是不快乐。

  我最初的设计宗旨就是“在教学中充满人文气息,使每个学生都能快乐的学习。”这又成为了我的一大困惑。

  经过不断的反思和研究,我明白了,问题不是出现在课堂应该以怎样的形式呈现出来,而是教师的主观意识太强。于是,我

  就反思自己,终于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我为学生准备的那几种小动物,我认为学生会喜欢他们就一定会喜欢吗?用知识竞赛大比拼的形式来检验学生在生活中知识的积累;让学生能够学会更多有关动物的知识并且激发他们继续探索动物的奥秘、发现动物的可爱、从而更加关注动物、爱护动物,他们就一定会有这样的情感体验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在我们的教学中,“学生着老师走”不仅有碍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也有碍于教师教学能力发展。从开始准备这节课,到现在教学已经实施。我反思自己,只有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思路拓宽,才能更好的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每一位教师的每一次教学都不会是完美的。我这节课也是一样,虽然对前面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改进,但我想今天呈现给大家的这节课无论是在教学设计上还是在教学的实施上也都会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我想,作为教师只有不断的反思,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使每一节课都能让我们的孩子受益、让学生能在我们的课堂中发展、能有一个良好的情感体验,我想这就是成功的。

  另外,课后教师与学生都应进一步反思。教师自我揣摩,自我体会,是否教学目标都完成。学生讨论省悟还有什么问题没弄清,有模糊。可以作进一步探究。例如:在《我的动物朋友》的教学中,最后一个环节是看了一段关于动物的录象。目的在于通过这段录象激发学生对动物的诸多方面发生兴趣。如:动物的外形、生存环境等。在课后可以组织学生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进一步探究活动。这样,既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又培养了他们的探究性学习的兴趣。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所以,课后让学生大量的获取课外知识,搜集资料,进一步学习很重要。

  让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知识,探索规律,让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从而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快乐的学”的情感体验,在探究和发现中学会创造。

5、《释放我的生命活力》教学反思案例

  来到站前路小学,为校园每一个角落都翻滚着课改的热浪而震撼不已;看到站前路小学的人们,又会为每一位教师投入课改的热情和活力而感慨动容;关注站前路小学课堂,更会为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张扬而感慨万千。课改风来满眼绿,站小校园尽是春,这一道道朴实而明丽的风景形成于站小独具特色、颇具实效的校本教研。踏着“一个学期一个主题、一个主题一种形式”的教研步伐,课改把站小的校本教研推向了前台,校本教研把站小的人推上了舞台。在一次次有序而富有实效的讲座、培训、交流后,在一个个艰辛探索的实践中,厚积薄发,开拓创新,新课程正从理想状态走向现实,真正的课程正在这里生成,教师的生命活力在这里释放。

  1.聆听专家的声音,走进课程改革的快速通道

  点击课改3年中曾莅临我校的专家,有远道而来的人教社小教室的编辑,也有近在咫尺的`西湖区教研员们;从理论性很强的学术专题报告,到与一线教师一道备课、听课、评课;从与教师们文字上的交流,到面对面的对话。每一次与专家们亲密接触,心灵都为之振奋。讲座中他们铿锵有力的措辞,让我感到课改势在必行;交流时他们高瞻远瞩的目光,让我对课改有坚定的信念;课堂上他们细致入微的指导,让我进入了课程改革的快速通道。更新观念、荡涤心灵是专家们对教师提出的迫切要求,也是课改的关键所在,聆听了各级专家的报告和指导后,新名词、新观念、新做法在脑海里定格,我不再追求一体化的课堂,更欣赏个性的张扬;我不再是课堂的主角,课堂是孩子们的世界;我不再只欣赏成功,有时失败也是一种美。课堂上,孩子们的笑容多了,胆子大了,小手举起来了,思维活跃了,童言稚语、个性想法、团队精神四处横溢,“老师,我想提个问题”,“我有不同的想法”,“我对他的发言有意见”,“我们这小组认为”……60个生命,60个主体,这不正是我们呼唤已久的灵性吗?因为有了课改,孩子们才有了属于自己的舞台;因为有了专家们的亲临指导,才让这个舞台更加绚丽多彩。

  2.交融同伴的智慧,创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灵感

  每到周五下午,站前路小学校园里总是洋溢着浓厚的教研氛围。全员性参与,按学科交流,分年级“登台”展示,“合作教学竞赛”已成为每一位站小人的习惯。上课、说课、评课,各有各的精彩,各有各的关注点,实验教师和非实验教师没有距离,老教师和年轻教师没有“代沟”;有的只是对新理念不同的理解,对一堂课不同的诠释,对教师没有及时关注学生的遗憾,对某个环节另一种方法的处理而再次构思……集体的智慧在交融,理论与实践的灵感在丰富的资源中酝酿创生。

  这是我所在的年级组执教的一堂合作教学竞赛课“平均数”:老师先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活动,通过移多补少、先合再分的方法来摆出平均数,然后再教学平均数的算法。课后交流环节中,有的听课教师提出,让学生经历平均数得出的过程非常好,但活动和教学算法脱节了,并没有体现活动的真正意义。听完老师的点评我认识到,数学活动要和算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才能体现它的价值,这确实是我们备课时所忽略的。通过合作教学竞赛,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发现自身的不足;听其他年级组的合作课,让我走进了不同的年级,走进了更广阔的天地;评课中唇枪舌剑,会心一笑,这种智慧的碰撞往往就是我茅塞顿开、创生灵感的瞬间。

  手捧着三本汇集着集体智慧结晶的教案集,更有一种沉甸甸的喜悦。当年级组里分配好每个人的备课任务时,大家分别开始潜心钻研教材,尝试独立备课,有困难或有疑惑,再立即和备课组的老师一起研究、解决。拿到其他老师的备课教案后,也都是仔细研读,圈圈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取舍。每一次合作备课,都会产生疑问让脑子高速运转起来,也会有好的想法和大家分享。像这样大家互相启发、互相完善的教案集,散发的是油墨的清香,浓缩的是集体智慧的精华。

  3.沉淀自己的思绪,让课程改革在理性中升华

  2002年9月,校本教研又推出一项重头戏,撰写《教学反思录》。凝视着《教学反思录》上“精彩回顾”、“弥补追述”、“教育摘录”以及“教学随想”等栏目时,我深深地领悟到,课程改革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需要每一位实验者“风风火火搞课改”的同时,更需要我们沉淀自己的思绪,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让课改在理性中升华。每一次翻开《教学反思录》时,我不禁会把课堂上的一切在脑海里重放。有时,为自己能恰好地把握教学契机,转变成有效的教学资源而兴奋不已;有时,为自己对学生没有充分信任或充分考虑又懊恼不已。这些真实的情绪和想法都得到了及时的保存和沉淀,为课改的理性升华提供了素材和可能。“精彩回顾”让精彩永恒,“弥补追述”让弥补不断减少。也正因为开辟这种教研形式,让我学会了思考,更准确地把握好课改的方向和需要。在反思中,我会为了点滴细节或喜悦或遗憾,不禁发现,我是真的投入了!

6、《生命 生命》教学案例及反思

  【建议思考的问题】

  1、如何解决由于学生课堂提问而产生的耗时、低效问题?

  怎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能将我们的课堂引向纵深?

  2、语文课怎样将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落到实处?

  3、培养学生的思维应该从何处入手?

  【案例背景】

  自实施新课程以来,为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在课堂上增加了学生的活动形式和活动时间。又向学生强调要有质疑精神,要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明显比以前活跃多了,对学习表现出更多的兴趣,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也不断得到拓展。但伴随着这些成功的喜悦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希奇古怪的问题越来越多了,教师控制课堂变得十分艰难。有些课堂提问脱离了课堂教学的中心,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教师又不得不对此作出反应,因而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严重的耗时、低效问题。有时候,甚至一个问题还没讨论完就下了课。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如何既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又能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效率,成了一个令我困惑的问题。

  【案例描述】

  上课了,今天我教的是杏林子写的《生命

  生命》。本课时教学时,我采用了猜读法,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了学生对一些关键词语的关注,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品味,学生基本理解了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达出来的热爱生命、珍视生命的情感。学生的合作、自主学习也进行得有条有理。

  一切都很顺利,直到我请学生谈谈生活中如何珍爱生命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问我:“老师,夏天的蚊子叮你时,该不该打?”我一愣,反问他:“你打吗?”他老实地回答说:“我是打的。”这一问激起了千尺浪,马上有学生站起来说:“蚊子也是一种生命,它有存在的权利。”显然这个学生是顺着我的上课思路在往下讲。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有很多声音在同时说些什么。我意识到:简单的肯定或是否定,都很难回答这个问题。还有学生在举手要求回答问题,答案不外乎“打”或“不打”,教室里迅速地分成了两派,学生因为这个看似游戏的问题而兴奋地对峙着。不过很明显这种兴奋是孩童般恶作剧式的,不是真正进入积极思维状态的兴奋。

  如果在前段时间,我会索性让学生来一次大讨论,根据我的经验,学生肯定会很投入,气氛也会很热烈,当然这下半节课也就会在讨论声中结束了。可是这样的讨论有价值吗?学生能在讨论中得到什么?我觉得我应该有所改变。

  怎么引导学生呢?我进行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如果我顺势而下,说对小生命还是以珍惜为好,符合课文“珍爱生命”的中心,可以很轻松地上下去。可是这样的教学合适吗?这不是在教学生说假话吗?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说:“蚊子是一种生命,我们要珍惜生命。”可是,课后呢?生活中没有人会在蚊子叮咬时,置之不理。语文教学要培养的是诚实的人格,健康的心态,审美的眼睛。珍爱小动物当然是对的,但问题应该辨证地来看,现在问题的关键已经不在对生命的珍爱上,而在要做一个怎样的生命上了。

  想到此,我说:“生命是可贵的,老师相信刚才提问的同学也是一个珍爱生命的人,可是他为什么还要将蚊子打死呢?请大家讨论一下。大家可以考虑蚊子的生命形式与其它如蜜蜂等小动物的不同。”小组合作又开始了,这一次少了很多笑嘻嘻的声音,多了一些认真的思考。有的还在思考,有的则激动地说着什么。讨论结束之后,有的同学说:“蚊子的生命是以损害别人的利益而维持的,所以必然会遭到拍打的下场。”一个同学说:“蚊子的下场是罪有应得。”还有的同学甚至说:“以损害别人来生活的人,也必将遭到别人的唾弃。”至此,话题迅速地转到了怎样珍爱生命,做一个高尚的人,不白白地虚度一生上了,而发言还在继续……

  【案例反思】

  这堂课的中间部分因为一个学生的提问而偏离了讨论的主题,课堂呈现出一种断裂,学生的思维没有因为这个问题而进入积极的境界,反而退回到相对简单、幼稚的状态。课堂的后半部分,讨论的重心又重新回到原先讨论的主题上,并且将讨论继续推向纵深,较好地完成了本课时的教学任务。我本人认为是较好地处理了学生提问的结果。

  新课程的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提倡,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之后,必然会出现很多像上述一样的场面。学生的问题往往参差不齐,我们会很惊喜地发现不少创新的火花,灵光的闪现,但确实也存在着一些幼稚的提问,有的问题还会脱离了课堂讨论的中心。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的老师会选择肯定学生,鼓励学生,而鼓励学生的方法必然是重视学生的.问题,可是我们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也不应该拿所有的问题来讨论。(那种将学生所有的问题都列在黑板上,逐个解决的教学方式是我所不认同的。)这种两难的处境,令我困惑。这堂课的后半部分的偶然的处理,给了我一个启示:课堂效率高低与教师能否快速、妥善地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直接关系。(那种不管问题是否值得讨论,都不做处理,直接将问题抛给学生的做法值得商榷。)教师如果能快速、有效地将学生的问题导入讨论的正轨,不仅能避免耗时,而且能将课堂引向纵深。教师在处理问题时方法是多样的,可以去掉了学生问题中片面的、表面的东西之后,提炼出问题中积极的东西,再将问题还给学生,去激发学生积极地思维;也可以将问题中尖锐的矛盾冲突展示给学生……方法可以千变万化,但宗旨只有一个:既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又将学生的思维导入纵深。我想这样做既鼓励了学生,实际上又向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将问题提得更有质量、更有意义,同时也节省了时间,达到了教学的目标。

  同时我也想到了现在我们的课堂中存在的这样一个问题:虚假的热闹要不得!新课程实施以来,为了追求课堂热闹的效果,不少老师想出了很多妙点子,但其中也有一些热闹我觉得是没有意义的。如果这堂课在学生提出“蚊子该不该打?”的疑问时,我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大讨论,我想课堂一定是非常热闹的,但是这样的热闹有用吗?它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感的熏陶、思维的训练有百弊而无一利。老师不应该是一个主持人,更应该成为一个引导者。

  由此,我想到教师平时学习、提高的重要性。没有丰富的学识、敏捷的思维,要胜任新课程的教学是很困难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学习一些教师的做法:在课前收集学生的提问,然后根据学生的提问来组织课堂教学。这样可以有较多的时间来处理学生的提问,想到比较妥善的方法。这样做对备课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对于解决课堂低效、耗时的问题应该还是比较有效的。

  【案例扩展】

  1、语文教学是积极的、入世的,要培养的学生是有着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能面对社会、适应社会的人。所以作为教学者,在对教材进行处理时,要随时地审视自己的角色定位。不随意地拔高教材,当然也不随意地将教材庸俗化,两个极端都于教育不利。

  2、语文课程标准在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中强调要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可以也应该能培养学生辨证地看问题的能力。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如果摒弃了联系的观点,而用片面的、孤立的眼光看问题,往往看得不够全面。同样,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就在看似矛盾的事物中,往往存在着一些发人深省的值得人探究的东西,而我们的语文学习中,如果能抓住这些问题探究,也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带来思考和启示。

7、从《雷雨》教学看课堂活力的生成的教学反思

  这个学期,我上了三次公开课,其中最精彩的一节是视导推荐课《雷雨》。课前,我潜心钻研新课标,养成正确的教学理念,真正做到了: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设计了简单的教学环节,给了充分的空间让学习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从而使课堂迸发出令人振奋的活力。下面的几个环节对其中的精彩可见一斑。

  一、联系身边的环境导入新课

  在原来的教学设计上,我是联系单元教学的主题来设定,但是上课的时候,刚好外面下着小雨,于是我就联系身边的环境,设计了生动富有儿童化的语言导入:从早上到现在,外面一直下着一场怎样的的雨?(学生回答)是呀,在雨家族里,有斯文的毛毛细雨,还有威猛的雨,就是我们今天课堂上要学的——齐读课题《雷雨》。这样的设计很有新意,而且跟环境紧密联系,学习的兴趣一下子吸引来了。

  二、板书设计为学生的发展营造最大的`空间。

  板书的设计是我这堂课一大创意和精彩。根据清晰明了的段落,和单元导读里说的:大自然是一本读不完的“书”。我设计了一本“书”,里面有三页“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老师只设计了小部分插图,留大很大的空间让学生来填写这本“书”。然后学生在读完课文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把“书”填好,学生的聪明才智在宽松的环境下被激发出来了,在最后一个环节里,学生发现雷雨后有一种现象是蝉叫了,而老师只在第一页雷雨前有一只“闭口的蝉”,怎么办呢?学生纷纷举手说有办法,一个学生上了台,把前面那只蝉取出来,然后贴在“雷雨后”的页面上,然后在旁边画上“吱吱”两个字。这样,蝉变活了。学生在贴彩虹时,别的学生着急地说:“不能把彩虹跟太阳贴在一起,因为……”学生种种精彩的表现完全出乎老师的意料之外,这就是循生而教带来的活力和惊喜。

  三、“蜘蛛”一词的书写指导。

  我一直把“ 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不能单纯的朗读感悟,必须体现写字认字这个难点”这个指导思想牢记在心,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巧妙穿插写字而不显得唐突呢?我还是在临上课前的一节课想到一个办法(因为是第三节课上,很多点子都是在前两堂课时想到的):在引导学生领悟朗读完重要句子“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后,我出示一个空出“蜘蛛”两个字的句子,然后故作惊讶地问学生:“蜘蛛逃到哪里去了?蜘蛛逃到课本去了,我们赶快把它捉回来。”然后把预先准备好的三张田字格交给学生去写,其他学生都在书本写。我叫的这三个学生也是有目的的:我叫的三个学生都是平时书写不大好看,但是都在进步着的学生。最后把他们三个的“蜘蛛”放到投影幕上,让大家评,然后选出最好的放回到句子中去学习。其实在此之前已经给了两次机会学生写字,一次是让学生说笔画,我来写;第二次是我故意漏写“压”字,让学生写,这个字我叫的是比较好的学生,当她写完后,下面的学生都说她写得比老师好看,我是承认的。

  四、化“意外”为我用。

  这节课我只准备了一个课件“雷雨中”的音效。那是非常震撼的效果,我一直以为这将是最精彩的部分。谁知道上课前电脑没事,轮到要用的时候电脑不行了,怎么办?我只能“骗”学生说:“这场雨太大了,把课件挡住来不了,让我们一起用我们的朗读把这场雷雨唤来吧!”课件无法用,间接给了学生朗读的时间,我插多了一个“背书”的内容。然后让学生用平时积累的有关雷雨的词语来填充这一页(因为怕时间不够,没有把词语填出来,显得这是一页空页,但这空页后来我的设想是让学生继续观察身边的雷雨,写身边的雷雨,然后来填空这一页。)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