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论文
1、职业教育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论文
摘要:在职业院校担任语文教师已经有四年了,四年来在老教师的帮助与指导、同事们的鼓励与肯定下,让我在教学方面有所进步,从一个战战兢兢初出校门不自信的大学生,成长为一个稍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几次“优质课”的竞赛,让我在教学中找到自身的不足。为了有效进行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探索职业教育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使自己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真正领会新课改精神,因此我根据自己短短几年的教学经验和职业学校学生的素质,来对职业教育语文课堂教学进行了几点反思。
关键词:职业教育;语文课堂;课堂教学;思考
2005年至今,担任职业学院的语文教师已有四年多的时间了,在这四年当中,组里的老教师对我的教学能力的提高给予了帮助与鼓励,我更充分地认识到所取得的成绩已成为过去,它不是我从事教育教学生涯的终点,而是我向更高领域进军的起点,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努力探索,积极向其他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现将职业教育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总结如下:
一、做好情感投资,得到学生的认可:
师生之间建立融洽的情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先决条件。师生建立融洽的情感,关键是教师要爱自己的学生,由爱产生的积极情感能转换成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推动学生有效的学习。一位循循善诱和蔼可亲的教师必定为学生所尊敬,而尊敬教师的学生也会顺应教师的期望,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学习。
职业学校的学生素质普遍不是太高,孩子们是因为无知而显得世故,因为幼稚而常常出现空虚无聊的言行举止,因为常常被称为“差生”而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缺乏自信。所以上第一节课时,就要做好情感投资,要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尤其要偏爱后进或处于困境中的学生,偏爱有缺陷的孩子,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树立自信,鼓励学生,要让这些孩子知道学语文的重要性,对学好语文充满信心,让他们认为语文课是非常通俗易懂的课,学生们只有认可你,语文课才会好上。
二、教学要有激情:
赞科夫曾经指出:“教师本身先要具备这种品质——能够领会和体验生活中和艺术中的美,才能在学生身上培养出这种品质。如果按照教学法指示办事,做得冷冰冰、干巴巴的,缺乏激昂的热情,那是未必会有什么效果的。”所以说,教学激情绝不是一种激动而短促的情绪状态,也绝不是做作的虚情假意;唯有真知、真理方能震撼学生的心灵,唯有真情、真意才能让学生动心、入神。有了教师的教学激情,才会有学生们的接收热情,才会有课堂上师生双方如痴如醉、物我两忘的教学气氛。
每次,遇到语文教材中的好文章时,要把自己作为一块煤,投入炉火,燃烧得通红,率先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再将放射出来的火光与热量传递给学生。这样,才会觉得上课本身即为一种享受,而学生在这种感染力下,自然也会学得兴趣盎然。
当然,有激情并不等于音量大、音调高。在这方面,我也曾经忽略过。一次,有个坐在第一排的同学给我提了个意见,说:“老师你讲课的声音太响了,你累不累呀?”起初我还没引起重视,只是以后排的同学不一定听得清为由敷衍了过去。后来我发现,整堂课都用这么高的音量和音调讲课,会使教师和学生都容易疲劳。这时,我恍然大悟,以后上课虽然音量未改,但却尽量调低音调,使自己的声音更富于感染力、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三、重点难点要突出:
刚当老师时,讲课常常是把所有的知识点讲遍,面面俱到,没有重难点,讲得口干舌燥、汗流浃背,讲得昏天黑地、心力交瘁,讲得学生茫茫然不知所云,讲得学生如堕五里雾中手足无措……在第一次讲公开课时同样也犯这个错误,怕四十五分钟讲不满,把内容准备得很多,所以讲课时就只能不停地说,语速较快,与学生互动交流的时间就少,学生思考的时间更少;经过老教师的指导明白了讲课不必面面具到,但要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问题要有代表性,这样课堂上就可以慢慢地讲透你所准备的问题,与学生互动的时间、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就会充裕了。
四、让课堂活起来:
要想活化语文课堂,让学生学得活,教师灵活引导是关键。教师的教学活,带动的.必然结果是学生学法活。教师教的不只是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探究结论,给学生多点拨、多直观、多启发、多鼓励;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口;老师在课堂中应少废话、少替代、少包揽、少埋怨,引导学生创新学习,鼓励他们的批判精神,允许他们标新立异,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学生们的自信心,如文言文略显枯燥,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不浓,在上课的时候就想办法怎样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教活、学活、课堂气氛才能活。
五、把精彩留给学生: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四大支柱。把精彩留给学生意味着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自由的说、勇敢的问、积极的想、大胆的做。我们总是习惯于告诉学生“是什么”、“怎么样”,很少甚至从没想过学生是怎么理解的,于是一堂课下来,抱怨口干舌燥者远甚心情舒畅者。课堂兴趣没了,教学张力没了,学生兴致没了,为何不让学生自己说说呢,如学习《项链》,让他们谈谈对人物的看法,让他们设想一下项链没丢会怎样;读《故都的秋》让他们说说景物特征,说说作品意境,说说作者情感……
六、要懂得知识的迁移:
语文课要上得活,从教学内容看,还要注重知识的迁移。
而自己上课时,往往在教知识时只局限于一篇课文,不善于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以致学生不能举一反三,这是课上得呆板的原因之一。有一次,在听我们组长林红卫老师的课时,林老师讲的是《琵琶行》,她在讲此课前复习了一下诗歌的发展史,在复习到现代诗时,提到了上册语文书中的课文《炉中煤》,这首诗选自诗集《女神》,而此诗集是古体诗和现代诗的分水岭,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诗集。林老师在教学中,尽量发挥了语文教材内容丰富的优势,前后联系,新旧对照,使丰富的内容条理化。听完林老师的课,我明白了讲授新课时,应该引导学生把已掌握的知识运用到新课中去,重视知识迁移,以此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很好地发挥出来。这样的语文课堂也必然是生气勃勃的。
七、寓教于美,展现人文:
语文学科的人文属性不是凭借简单直白的道德说教文字承载的,而是借助一篇篇熔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等于一炉的有血有肉的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如果离开了美,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文课堂教学就将是一张失血的脸,显得苍白无力。因此,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去体验美、发现美、颂扬美、创造美,让整个语文课堂焕发美的风采。
总之,我们职业学院的语文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学情出发,不断探索职业学院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才能使学生在掌握语文工具的过程中,受到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的熏陶,从而体验到语文真正是一个施展才华和体验人生的大舞台。
语文课堂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天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努力营造轻松、民主、和谐、高效的教学氛围,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充分利用各种手段,恰当的教学评价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让智慧的灵光在互动中闪烁,真诚尊重学生的发现,巧妙启迪学生的思维,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生机盎然的舞台,让和谐的音符奏响语文课堂,进而构建和谐高效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顾明远、齐欣著《名师的人格教育力》,九州出版社,2006年。
2、王荣生、张孔仪《语文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语文学习》2004年第3期。
3、叶存兴、徐书生著《怎样做一名好教师》,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4、黄秀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年13期。
2、语文课堂中的数学智慧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课堂中的数学智慧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课堂中的很多文学形式与数学密不可分。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如果能够有意识地渗透数理思维,实现文理贯通,就能让语文课堂闪现数学的智慧。
一、数学的发散性思维
在语文课堂的对联教学中,教师不妨选择那些注重数学文化和数学源流的对联,让数学的发散性思维映射到语文教学中来。例如:
五百卷图书,散列桌上,宏编巨著,喜洋洋兴趣无穷。看高等代数,泛函分析,线性规划,随机过程,悉心研读,不妨请客探讨。趁年轻智敏,是应该博学勤专,正更长夜永,安排些美酒佳肴。莫辜负欧几里得,希尔伯特,马克劳林,拉格朗日。
六千年往事,浮现天际,大江东去,叹滚滚先贤何在?想伏羲画卦,刘徽割园,冲之算率,罗庚定理,伟业丰功,费尽移山力气。任风吹雨打,却依然流光溢彩,与日夜同辉,经万古环球敬仰。须记取九章妙论,四元奇术,五家共井,百鸡齐鸣。
这副对联的联句之长,典故之多,内容之繁,时空跨度之久远,可算是联中一绝。作者将数学文化的历史源流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对联相结合,不局限于单一的学科背景,而是从发散思维的视角出发,将数学历史融入到语文教学中来。这不仅让教学过程变得充实而生动,而且使之充满思辨与灵性,闪现智慧的光芒。
二、数学的对称性思维
对称是一种美,一种美轮美奂的数学美。在对联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对称美融会贯通到教学情境之中,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而又富有诗意。在学生刚接触对联时,教师不妨给出一些简单的对联,让同学比较异同,鉴赏差别。
例如,某市一对数学教师,几经波折,终于结为秦晋之好,同事撰一对联相贺,联云:“爱情如几何曲线;幸福似小数循环”。“几何曲线”形象地描述了这对数学教师的爱情所历经的曲折坎坷;“小数循环”是一个无穷无尽的数值,借此祝贺新人美满幸福,天长地久,实为神来之笔。
据传,吕蒙正曾写下这样一副对联: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横批:南北。它全由数字组成,初看平淡无奇,实则联语、横批含蓄深刻。这副对联运用了谐音的手法,意为缺衣(一)少食(十),没有东西。此后,这也成了一条内涵丰富的`谜语。另有一副为窃国称帝的袁世凯所撰写的对联,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嘲讽其是王(忘)八无耻。这组对联构思巧妙,机智诙谐,给课堂注入了无限生机,学生们则是兴味盎然,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三、数学的程序化思维
经常有教师埋怨学生写作文时不会审题,文章结构不严谨、欠科学。其实,教师不妨在教学生写作时,向他们介绍数学的核心思想——图论。使用图论结构学的方法指导学生作文,不仅通俗易懂,而且十分奏效,无不体现出大道至简的道理。例如,当前的作文指导课,大多按照“文题中心——段落结构——每段内容”的教学思路,如果结合图论结构学或程序化原理进行剖析,学生的印象定会更为深刻。
例如,笔者在作文教学中时常采用“树形图”,其结构流程为“树生枝,大枝生小枝,小枝生树叶”,最后勾画出一张“树形结构网图”。这样一来,文章结构井然有序,剩下的主要是组织语句作文,并适当加以润色。长此以往,将数学的程序化思维融入写作教学,学生写作的逻辑性和严谨性定会有所增强。
3、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教学反思
由于小学生的心智发展缺乏独立性,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的艺术提问,可以有效引导学生的心智活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下,通过设疑,解疑和反馈引领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探究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的课堂提问艺术,促使全体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显得更加重要。
一,简明精练地提问,引导学生把握学习重点。
教师要精心设计好简明精炼的问题。这些问题应该具有启发性。情感性,变通性,挑战性,能引导学生思考方向,扩大思考范围,提高思考层次。
二,难度适宜,逐层推进,点面结合的提问,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1提问的难度要适宜
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结合具体课文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置问题,不能是简单的让学生简简单单用“是”“对”或“不是”“不对”来回答问题,因为只问“是”“非”对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衡量学生的知识质量都是不利的,在“是”于“非”的判断中必然的有侥幸答对的,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存在侥幸答对的心理,养成不愿积极思考的不良习惯。
2提问要有一定的.梯度,逐层推进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出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和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阶梯式”或“分层式”的问题。教师还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难易应各不相同,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最终抓住事物的本质。
3提问要有一定的广度,点面结合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也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而充分展开,不失时机的拓展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使学生学有所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运用知识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是发散思维能力。
4、职业教育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论文
摘要:在职业院校担任语文教师已经有四年了,四年来在老教师的帮助与指导、同事们的鼓励与肯定下,让我在教学方面有所进步,从一个战战兢兢初出校门不自信的大学生,成长为一个稍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几次“优质课”的竞赛,让我在教学中找到自身的不足。为了有效进行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探索职业教育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使自己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真正领会新课改精神,因此我根据自己短短几年的教学经验和职业学校学生的素质,来对职业教育语文课堂教学进行了几点反思。
关键词:职业教育;语文课堂;课堂教学;思考
2005年至今,担任职业学院的语文教师已有四年多的时间了,在这四年当中,组里的老教师对我的教学能力的提高给予了帮助与鼓励,我更充分地认识到所取得的成绩已成为过去,它不是我从事教育教学生涯的终点,而是我向更高领域进军的起点,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努力探索,积极向其他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现将职业教育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总结如下:
一、做好情感投资,得到学生的认可:
师生之间建立融洽的情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先决条件。师生建立融洽的情感,关键是教师要爱自己的学生,由爱产生的积极情感能转换成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推动学生有效的学习。一位循循善诱和蔼可亲的教师必定为学生所尊敬,而尊敬教师的学生也会顺应教师的期望,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学习。
职业学校的学生素质普遍不是太高,孩子们是因为无知而显得世故,因为幼稚而常常出现空虚无聊的言行举止,因为常常被称为“差生”而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缺乏自信。所以上第一节课时,就要做好情感投资,要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尤其要偏爱后进或处于困境中的学生,偏爱有缺陷的孩子,帮助他们克服自卑,树立自信,鼓励学生,要让这些孩子知道学语文的重要性,对学好语文充满信心,让他们认为语文课是非常通俗易懂的课,学生们只有认可你,语文课才会好上。
二、教学要有激情:
赞科夫曾经指出:“教师本身先要具备这种品质——能够领会和体验生活中和艺术中的美,才能在学生身上培养出这种品质。如果按照教学法指示办事,做得冷冰冰、干巴巴的,缺乏激昂的热情,那是未必会有什么效果的。”所以说,教学激情绝不是一种激动而短促的情绪状态,也绝不是做作的虚情假意;唯有真知、真理方能震撼学生的心灵,唯有真情、真意才能让学生动心、入神。有了教师的教学激情,才会有学生们的接收热情,才会有课堂上师生双方如痴如醉、物我两忘的教学气氛。
每次,遇到语文教材中的好文章时,要把自己作为一块煤,投入炉火,燃烧得通红,率先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再将放射出来的火光与热量传递给学生。这样,才会觉得上课本身即为一种享受,而学生在这种感染力下,自然也会学得兴趣盎然。
当然,有激情并不等于音量大、音调高。在这方面,我也曾经忽略过。一次,有个坐在第一排的同学给我提了个意见,说:“老师你讲课的声音太响了,你累不累呀?”起初我还没引起重视,只是以后排的同学不一定听得清为由敷衍了过去。后来我发现,整堂课都用这么高的音量和音调讲课,会使教师和学生都容易疲劳。这时,我恍然大悟,以后上课虽然音量未改,但却尽量调低音调,使自己的声音更富于感染力、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三、重点难点要突出:
刚当老师时,讲课常常是把所有的知识点讲遍,面面俱到,没有重难点,讲得口干舌燥、汗流浃背,讲得昏天黑地、心力交瘁,讲得学生茫茫然不知所云,讲得学生如堕五里雾中手足无措……在第一次讲公开课时同样也犯这个错误,怕四十五分钟讲不满,把内容准备得很多,所以讲课时就只能不停地说,语速较快,与学生互动交流的时间就少,学生思考的时间更少;经过老教师的指导明白了讲课不必面面具到,但要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问题要有代表性,这样课堂上就可以慢慢地讲透你所准备的问题,与学生互动的时间、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就会充裕了。
四、让课堂活起来:
要想活化语文课堂,让学生学得活,教师灵活引导是关键。教师的教学活,带动的.必然结果是学生学法活。教师教的不只是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探究结论,给学生多点拨、多直观、多启发、多鼓励;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口;老师在课堂中应少废话、少替代、少包揽、少埋怨,引导学生创新学习,鼓励他们的批判精神,允许他们标新立异,这样才能逐渐培养学生们的自信心,如文言文略显枯燥,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不浓,在上课的时候就想办法怎样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教活、学活、课堂气氛才能活。
五、把精彩留给学生: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四大支柱。把精彩留给学生意味着要让学生充分地读、自由的说、勇敢的问、积极的想、大胆的做。我们总是习惯于告诉学生“是什么”、“怎么样”,很少甚至从没想过学生是怎么理解的,于是一堂课下来,抱怨口干舌燥者远甚心情舒畅者。课堂兴趣没了,教学张力没了,学生兴致没了,为何不让学生自己说说呢,如学习《项链》,让他们谈谈对人物的看法,让他们设想一下项链没丢会怎样;读《故都的秋》让他们说说景物特征,说说作品意境,说说作者情感……
六、要懂得知识的迁移:
语文课要上得活,从教学内容看,还要注重知识的迁移。
而自己上课时,往往在教知识时只局限于一篇课文,不善于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以致学生不能举一反三,这是课上得呆板的原因之一。有一次,在听我们组长林红卫老师的课时,林老师讲的是《琵琶行》,她在讲此课前复习了一下诗歌的发展史,在复习到现代诗时,提到了上册语文书中的课文《炉中煤》,这首诗选自诗集《女神》,而此诗集是古体诗和现代诗的分水岭,是一个里程碑式的诗集。林老师在教学中,尽量发挥了语文教材内容丰富的优势,前后联系,新旧对照,使丰富的内容条理化。听完林老师的课,我明白了讲授新课时,应该引导学生把已掌握的知识运用到新课中去,重视知识迁移,以此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很好地发挥出来。这样的语文课堂也必然是生气勃勃的。
七、寓教于美,展现人文:
语文学科的人文属性不是凭借简单直白的道德说教文字承载的,而是借助一篇篇熔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等于一炉的有血有肉的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如果离开了美,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文课堂教学就将是一张失血的脸,显得苍白无力。因此,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去体验美、发现美、颂扬美、创造美,让整个语文课堂焕发美的风采。
总之,我们职业学院的语文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学情出发,不断探索职业学院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才能使学生在掌握语文工具的过程中,受到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的熏陶,从而体验到语文真正是一个施展才华和体验人生的大舞台。
语文课堂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天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努力营造轻松、民主、和谐、高效的教学氛围,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充分利用各种手段,恰当的教学评价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让智慧的灵光在互动中闪烁,真诚尊重学生的发现,巧妙启迪学生的思维,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生机盎然的舞台,让和谐的音符奏响语文课堂,进而构建和谐高效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顾明远、齐欣著《名师的人格教育力》,九州出版社,2006年。
2、王荣生、张孔仪《语文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语文学习》2004年第3期。
3、叶存兴、徐书生著《怎样做一名好教师》,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4、黄秀兰。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对策[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年13期。
5、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之反思论文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教学后,即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以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为主要形式。在教学实践中我感悟到:应充分发挥评价的两大主要功能——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做到评价和个性化教育相结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新课改要求以教师为主导、“引诱”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但就“研讨课”的情况也不容乐观,下面,我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反思如下。
一、“比读,让学生承受心理压力。”
我首先谈一下教师的激励功能。以往教学中常常在研讨课乃至国家级研讨课上,听老师带有鼓励性的语言:“谁还能比他更好。”先起来的同学需要有勇气才能站起来,压力很大。后起来的同学也必须有比前一位同学更好的本领和更大的勇气,才能站起来。试问:作为老师将心比心,你有前一位同学的勇气做底吗?这看似鼓励的做法,恰恰给予全盘否定。导致的结果是参与的人越来越少。“朗读小能手”等的选拔,也恰恰反应了评价应避免的“选优”的要求。我采取的办法是:让学生只要把自己的理解、感悟表达出来就可以了。评价的时候,只评价哪个地方读得好,发现每个同学的闪光点,但不盲从。然后有针对性地读出你的感悟。让人人都发挥自己的特长。每个同学的音质不同、理解不同,允许他们各有千秋。从而进行个性化教育。
二、评价教学中,仍需强调教师评价的.导向作用。
1、课堂教学中,要做到学生的主动发展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并重。
教学设计要做到“虎头豹尾”而不是“虎头蛇尾”。从而激发起学生继续探索的欲望,达到课外延展的目的。也只有教师精心设计“一石激起千层浪”的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去细读、精读,把语言文字蕴涵的情感、思想通过朗读、感悟,感悟后再美读,读后再谈收获。学生每读一遍都有新的发现。让语文课堂学习呈现螺旋上升的趋势。
2、课前准备和课后作业也应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
我课前让同学做充分的准备,把搜集到的资料和图片展示出来利于教学时,我引导:你是怎么做到的?学生从他们的回答中明白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搜集、整理资料,不仅能获取更多、更前沿的信息,在搜集、整理的过程中多方面的能力都得到锻炼,收获远远大于所获得的知识。这也是新时代小学生必备的素质。
我还利用“日记”,发挥导向功能。我就把各方面写得好的同学的文章,让他们读给同学们听,包括具体描述、发表自己想法的、摘抄优美片段、警句、读后想法的。学生明白日记是把生活中有趣的、值得记录的用笔来表达自己心声的。从而懂得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欣赏美。鼓励学生勤于写日记,表达能力不断提高。
三、无批评的评价是不完整的评价。
强调评价的激励功能,有的教师片面理解为一味表扬,不说一个不字,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学生呈现出来的作品并不一定都是完美的。只表扬的评价,不能很好的给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响鼓还需重锤敲”。要视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响应的措施。如面对学困生要以鼓励为主,教师要满怀激情。用欣赏的目光看学生,降低要求。充分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快乐,树立信心从而转差。中等生让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做中心发言人,不断提高自己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优等生在肯定成绩后让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和他们比读,让他们认识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激励自己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四、研讨课的课堂教学重成果,不注重教学过程的展示。
有的研讨课教师按照预先做好的课件,设计好的思路上的很顺利。看似课堂容量大,效果好。实则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没有真正成为自主发展的主人。研讨课上成成果展示课,内容贪多,只展示教学成果,表演意味浓。又是分角色,又是表演,课上讲求热闹,但真正让学生领悟到什么?课堂教学应展示教师的引导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一堂好课总会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引导学生碰出思想的火花,哪怕其它环节有不足之处。讲求一课一得,毋须面面俱到。还经常听到教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课后再练等之类的话。因研讨课老师顾忌多,易束缚教师的手脚和头脑,往往精心准备却收不到预想的效果。教师应“以学定教”,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质疑,看哪些是关键处、疑难处。在这些地方有重点地让学生充分思考、感悟、交流。
五、课堂评价过细、过碎,阻断教与学的过程。
如有的研讨课上,老师请小组长课内做记分员。哪个教学环节,谁得了多少分,都要记录。这样,不仅隔断了正常的教学思路,还严重影响了记录人员的学习。
六、教师的误会也会丧失大好时机。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有心人,不放过任何有价值的问题。
诚然,研讨课,有许多闪光点值得我们借鉴。但作为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教师,应大胆进行教学反思,敢于向自己、向“权威”挑战,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向着更健康、更有效的方向发展。
总之,课堂评价应本着“省时高效”的目的,“评价”只是手段,目的是促进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6、民办学校语文教学的几点反思论文
【摘要】:语文教学既有规律可循,又无规律可依。它不同于其它学科那样知识系统,规律明显,可操作性强。高中语文教学内容海阔天空,伸缩性非常大,提高成绩很难立竿见影。尤其是面对一班或缺乏兴趣、或基础薄弱、或不愿思考、或懒散成习的大多数学生,怎样才能上好语文课,让学生每课都有所得,而且是轻松愉快地,这不仅涉及到教学方法的更新,还涉及到教学内容的调整,更涉及到教育情感的投入和观念的超前。
【关键词】:语文教学技术层面艺术层面人生层面
语文教学规律的体现,一是如何体现语言知识本身的系统性;二是如何处理好语文教材课内外之间的关系;三是教者如何根据本班学生的接受能力,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方法,四是如何潜移默化地渗透情与理,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心智。总之一句话,就是怎样使学生越学越容易,越学越有趣,越学越灵活,越学越高贵。而且,积极面对高考,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考试成绩。基于上述的整体认识,我觉得有必要清醒地注意到一下几个方面的语文教学误区:
一是我们有些语文教师往往忽略了语文教学内容的技术层面。
所谓技术层面,就是训练掌握术语方法,指导学生能够读懂文章。我曾听过一节初中语文示范课,讲的是传统课文,蒲松龄的《狼》。教学过程是这样的:集体读一遍课文;接着就看课件——让学生看图说话,讲一讲屠夫杀狼的经过;然后就是老师点明主题,不要对坏人心存幻想;最后就是作业练习,教师给讲另外一个古人杀狼的故事,学生还没动笔,下课铃声就响了。
听了这节课,我就明白了学生一旦上了高中学古文,为什么对实词、虚词、文言句式等基础知识那么陌生。我也听过很多应聘老师的语文课,很多人都习惯把古文当做现代文来讲,侧重于文章思想内容的讲解分析。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对教学参考书依赖过重,忽略了学生所需,忽略了让学生能够学会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语文教学大纲中的要求,忽略了高考对文言文阅读能力考查的具体要求。联系起来,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进入高三第一轮复习阶段,古文复习等于从头讲起,对于很多学生是一片空白。
二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常常偏重于教学内容的艺术层面。
诚然,提高学生的语文鉴赏能力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往往因此忽略了最基础的文本阅读能力的训练。而且读写脱节,一招也学不来。究其原因,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太阳春白雪,与学生的实际,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疏远。还有一点,就是鉴赏教学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缺乏规律性的总结。
三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很难上升到情感和体悟的人生层面。
比方说,到了高三,学生阅读一篇社科文章,很难准确找出核心的句子,关键的词语,很难把握作者的态度观点;学生阅读一篇文学作品,总有一种隔雾看花、无从下笔的感觉;阅读一首诗,很难准确把握住诗中的意境;阅读一篇实用文体,也很难深入到人物的心灵深处,很难体会到当时的.处境,于是乎,一切语言文字都成了孤立的符号。至于面对作文题目,引语和要求,很多学生囿于自己的读书阅历和情感经历,以及思维习惯和平时的写作积累,作文又成了一道难题。
作为一位对学生负责的语文教师,一定不会对以上的问题无动于衷。教重点班,压力大,学生推着老师走,老师经验多。教普通班,阻力大,老师推着学生走,老师付出多。第一要组织课堂;第二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积极性;第三要加强作业批改;第四要和学生建立起亲密的朋友关系,加强感情投资。但是这些还不够,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症下药。学生缺什么,就要补什么。考试考什么,就要练什么。要笨鸟先飞,提前积累,高一就要既要降低难度,又要扩大知识面,更要提前瞄准考纲,而且重点知识要反复再现。不仅如此,一定要把一些术语概念种植到学生记忆的土壤中,通过举一反三的练习和运用,使之长成参天大树,如有微风便会婆娑摇曳。为此,就要系统地形成自己的知识教学体系,形成学生所需要的课堂教学模式,以导为先,以练为主,以理为后。对普通班学生来说,
(1)课堂教学突出重点,读读议议,练练讲讲,效果比较明显。
(2)使用教辅作业管理,强化过程,第一人人必做,第二自行校正答案,第三自行订正错误。即使全错,但是以上三步不缺,便得优秀。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作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静下心来,细心研究和修正问题的答案,找到提高自学能力的突破口。
(3)自编题集,经典荟萃,不断更新,加强辅导,循序渐进。
(4)读写结合,开拓思维,推陈出新。例如学完《诗经二首》,师生共同作文,把《静女》和《氓》的两位主人公组织在一起,编写了一个穿越时空的具有四个人物的故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学生写作才华脱颖而出。课堂上,学生喜欢听故事。我讲的小故事,短小曲折,有情有趣。听完之后,就让学生说说其中的道理,无形之中就训练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也润物无声地进行了睿智的教育。语文教学如果能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那么就架起了沟通教材和教育对象的桥梁,缩短了通向高考的征途。既然高考是千军万马走独木桥,我们为何不先行一步呢?应试与素质教育并非南辕北辙,而是并行不悖,不要偏废而已。
7、语文课堂教学中教与学反思
时常听到教师抱怨:语文难教,涉及的知识点太多,一节课不停的'讲,还没讲完,还得另找自习课去补,又苦又累,学生还不领情,不愿听,嫌教师挤占了他们自习课的时间。学生则抱怨:作业太多,一晚上都做不完,老师的题海战术让人吃不消,从而产生了厌学情绪。可见老师和学生都在大量的拼体力、拼时间,但收效甚微。做作一名语文教学工作者,应该清楚的意识到: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主阵地,向四十分钟要效益是十分关键和必要的。只有把握好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让学生在四十分钟内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才能达到“减轻学生负担,全面提高素质”的要求。那么如何在40分钟内获得最大的效益,是我们每位教师都在积极思考和不断探索的问题。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谈两点粗浅的认识。
一、教师如何用心教:
1、备课时要精心设计
2、内容上要有所侧重
3、训练点要重在能力
4、时间上要合理安排
二、学生如何主动学
1、明确目标,课前预习。
2、发挥主动,学当“小老师”
3、全员参与,合作学习。
4、学会质疑,探究解决。
5、善于归纳,事倍功半。
8、《让语文课堂活起来》语文教学反思
优化的语文课堂教学,它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活”。一堂“活”的语文课,就像一篇跃动的散文,一件流光溢彩的艺术品。语文课堂教学的“活”,需要灵活的教师引导,鲜活的学生思维,活跃的课堂气氛。
1、 活化课堂关键是教师引导灵活。
要想活化语文课堂,让学生学得活,当然教师灵活引导是关键。首先,教师的教学活,带动的必然结果是学生学法活。教师教的不只是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探究结论。给学生多点拨,多直观,多启发,多鼓励;让学生多思考,多动手,多动口,老师在课堂中应少废话、少替代、少包揽、少埋怨,引导学生创新学习,鼓励他们的批判精神,允许他们标新立异。 其次运用灵活、恰当的教学手段将教材所设置的情境生动、 形象地表现出来就显得至关重要。我在教学中经常利用投影仪、录音机、简笔画、实物、模型、挂图、 表情动作等多种直观手段,化静为动,化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把学生自然而然地带入特定情境。充分利用各种媒体上课,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学生能很快全面熟悉文章内容,并且能顺利解决课文有关问题,准确把握知识要点。再有让学生在课堂短剧表演,新颖的板书设计,随手勾勒的“简笔画”等,都能促使学生沉浸语文课堂教学中。
2、 活化课堂核心是学生思维鲜活。
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发挥学科的思维功能,鲜活的思维是优化语文课的核心。在教学操作中,有经验的教师在灵活引导的同时,十分注重鼓励学生的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聚合思维、直觉思维、想象思维的并用,并力求异新,自觉地让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决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鲜活的'学生思维是智慧激荡的摇篮。我在教学中从不随意打断学生的提问和回答,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望。
3、 活化课堂特征是课堂气氛活跃。
教活,学活,课堂气氛怎能不活,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学生全方位投入思考;教师鼓励学生“尝试”,学生又能大胆实践;教师激励学生“超越”,学生就思维飞扬;教师让学生“选择”,学生能自作主张;教师激发学生“创造”,学生不断开拓创新。课堂上时而让学生演一演,画一画,辩一辩,赛一赛,唱一唱,问一问,读一读,猜一猜,整个课堂气氛就活跃了起来。充分利用小组教学模式,在不同的时段中让学生或探究讨论,或静听欣赏,或即情表演,或自由交流,或游戏娱乐,使学生如坐春风,这样的教学效果也必定良好。
当然,在实施活化课堂教学活动中,也有几个方面值得注意,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二是活动尽量不要预先排练。三是要处理好活动形式与教学内容的关系。四是要对学生的活动多加肯定,表扬。最后还要老师有较好的课堂组织调控能力。
9、课堂教学的引入艺术语文教学反思
戏开台之前,总少不了激越的锣鼓,以壮声势,吸引观众。老师上一堂课,就如演一台戏,也需要有个精彩的开头,去拨动学生的心弦。精彩的开头,如同桥梁,联系着旧课和新课;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思维的方法;如同序幕,预示着演出的高潮和结局。学生能否在整节课上获得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新课引入中的教学设计的合理程度,一个好的初始问题是支撑和激励学生学习的源泉,是培养学生学习自信心,积累经验和发展探求能力的重要方式。
一、课堂引入艺术要符合三个要求:
1、课堂引入在内容上要具有科学性、关联性;
2、课堂引入在认知上要讲究启发性、直观性;
3、课堂引入在形式上要体现新颖性、趣味性。
二、课堂引入艺术常见的方法:
1、情境(气氛)引入法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根据教材的特点,利用幻灯、挂图等直观教具,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渲染课堂气氛,使学生的学习情绪迅速达到最佳状态,并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就会引起思想共鸣。
2、设疑(提问)引入法
根据学生爱刨根问底的心理特点,教师可依据授课内容,抓住关键,巧妙设置疑问,提出学生感兴趣而又一下子难解决的问题,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引起学生思考,吸引其注意力,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3、故事引入法
针对学生爱听有趣故事的心理特点,适当讲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等导入新课,这种方法,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扩展思维空间,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听故事、学知识。
4、开门见山法
直接告诉学生本节可学习的任务,明确学习的方法,直接向学生提出探索的目标,使学生萌发学习的欲望,学生与教师在心思上取得了同步,为学生学好新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较适合全新的概念或理论课。
5、演示引入法
演示引入法是对难以理解的地方,采取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演示,吸引学生自觉地把握学习内容,化难为易,达到理解之目的。使学生在观察、想象中,学习兴趣油然而生。这样不仅能陶冶学生情感,还能使教者、学者、教材三方面的情感融为一体。
6、表演引入法
将表演带进课堂,使学生进入文中的角色,引导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动物进行心理互换。课堂上定会笑声、掌声不断,充满快乐气氛,学习就不再成为学生的一种负担。
7、实验引入法
实验学科有众多概念、理论的建立,变化规律的发现和应用,均建立在实验基础上。按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实验引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入的实验直观性、趣味性和浅显易懂,使实验引入法成为认知领域一大举措。
8、路障引入法
学生对某一现象或某一规律缺乏正确理解时,教师有意设置路障,使学生陷入“圈套”,回答问题自相矛盾,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浪花,为解决矛盾而进行新课的学习。这样引入新课的教学,学生思维活跃,兴趣较浓。
9、求异思维引入法
由教师提出与新课内容有关的现象或学过的知识,唤起学生的回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问题,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功能,由此及彼地展开联想,启发学生探索新知识。
10、复习引入法
针对性地复习上一节课的有关知识,再有机地导入新课,从而起到承上启下,有目的地衔接知识链的效果。
11、类比转化法
所谓类比,就是用比较的法则,复习旧知识,引入新课程,使新知识在已有知识结构中得以同化和顺应,类比能很好地体现知识的发生和迁
移过程,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诱发创造性,获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应用横向、纵向的比较,形象直观,对比强烈,既可以使知识系统化,又可以培养学生归纳、分析、鉴别能力。
引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也没有固定的格式和一成不变的套路,要随文相机而定。但是许多有经验的老师,走进课堂讲的第一句话,发出的'第一个信号,做出的第一个动作,都能先声引人,先声夺人,先声服人,好像一个高明的琴师那样,拨弄琴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的心。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引入期的初始问题设计
1、引入期初始问题的形式
初始问题的形式是多样化的,它可以是一些现象或数据,需要经过观察、实验、归纳得出相应的结论;它可以是一个开放式问题,条件或结论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和变通性;它可以是一个背景丰富、解法多样的问题,有充余的空间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寻找解决的方法;它可以是一种情景,其中隐含的教学问题是靠学生自己去找出,求解并作出解释,等等。
2、引入期初始问题的基本要求
同一个教学内容,认识程度、思考角度与经验背景不同,可能会出现多解多样的初始问题,一个好的初始问题应具有以下一些基本要求。
(1)引入期是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过渡期,问题设计必须切合学生认知基础,紧扣新内容,才能实现这个过渡。
(2)问题设计必须为学生开拓出探求空间,使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过渡是在学生自身的探究过程中逐步实现。
(3)能激活学生原有的情感结构和认识结构。
(4)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有联系,学生有条件,有可能去思考和探究。
(5)有新的要求,使学生能简单地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解决。
3、设计初始问题的几个做法
(1)操作领会,直观反映。发挥学生的知觉系统的作用,除了用眼睛看之外,还需要用手操作,这样既有助于辨别的精确性,也有助于知识的保持,从而使尝试成功得到直观的反映。
(2)生活实例,活泼思维。教材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借助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实例引入新知识的教学,能活泼学生的思维,有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利用迁移,调节知识的结构。在学习过程中原来学到的知识必将对后继知识的学习产生作用,因此,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教师必须探明这一点并据此做好“引入”设计。这样学生学得轻松,有水到渠成之感。迁移的结果有利于学生知识的牢固掌握。
(4)提供类比材料,引导猜想。类比是科学研究中普遍使用的方法之一。教学中有不少概念、性质、定理都是从类比推理中发现的。因此,在新知识引入中选用可以与它类比的材料,让学生进行猜想,将有利于学生发现能力的提高。
一节课的课前引入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入的恰当,还要注重对所选材料的运用,更要把抽象概念转化成形象的事物,这样学生学起来就更加感觉到有趣味了,从而也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