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生命教学案例及反思
1、生命生命教学案例及反思
【建议思考的问题】
1、如何解决由于学生课堂提问而产生的耗时、低效问题?
怎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能将我们的课堂引向纵深?
2、语文课怎样将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落到实处?
3、培养学生的思维应该从何处入手?
【案例背景】
自实施新课程以来,为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在课堂上增加了学生的活动形式和活动时间。又向学生强调要有质疑精神,要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明显比以前活跃多了,对学习表现出更多的兴趣,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也不断得到拓展。但伴随着这些成功的喜悦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希奇古怪的问题越来越多了,教师控制课堂变得十分艰难。有些课堂提问脱离了课堂教学的中心,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教师又不得不对此作出反应,因而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严重的耗时、低效问题。有时候,甚至一个问题还没讨论完就下了课。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如何既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又能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效率,成了一个令我困惑的问题。
【案例描述】
上课了,今天我教的是杏林子写的《生命生命》。本课时教学时,我采用了猜读法,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了学生对一些关键词语的关注,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品味,学生基本理解了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达出来的热爱生命、珍视生命的情感。学生的合作、自主学习也进行得有条有理。
一切都很顺利,直到我请学生谈谈生活中如何珍爱生命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问我:老师,夏天的蚊子叮你时,该不该打?我一愣,反问他:你打吗?他老实地回答说:我是打的。这一问激起了千尺浪,马上有学生站起来说:蚊子也是一种生命,它有存在的权利。显然这个学生是顺着我的上课思路在往下讲。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有很多声音在同时说些什么。我意识到:简单的肯定或是否定,都很难回答这个问题。还有学生在举手要求回答问题,答案不外乎打或不打,教室里迅速地分成了两派,学生因为这个看似游戏的问题而兴奋地对峙着。不过很明显这种兴奋是孩童般恶作剧式的,不是真正进入积极思维状态的兴奋。
如果在前段时间,我会索性让学生来一次大讨论,根据我的经验,学生肯定会很投入,气氛也会很热烈,当然这下半节课也就会在讨论声中结束了。可是这样的讨论有价值吗?学生能在讨论中得到什么?我觉得我应该有所改变。
怎么引导学生呢?我进行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如果我顺势而下,说对小生命还是以珍惜为好,符合课文珍爱生命的中心,可以很轻松地上下去。可是这样的教学合适吗?这不是在教学生说假话吗?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说:蚊子是一种生命,我们要珍惜生命。可是,课后呢?生活中没有人会在蚊子叮咬时,置之不理。语文教学要培养的是诚实的人格,健康的心态,审美的眼睛。珍爱小动物当然是对的,但问题应该辨证地来看,现在问题的关键已经不在对生命的珍爱上,而在要做一个怎样的生命上了。
想到此,我说:生命是可贵的,老师相信刚才提问的同学也是一个珍爱生命的人,可是他为什么还要将蚊子打死呢?请大家讨论一下。大家可以考虑蚊子的生命形式与其它如蜜蜂等小动物的不同。小组合作又开始了,这一次少了很多笑嘻嘻的声音,多了一些认真的思考。有的还在思考,有的则激动地说着什么。讨论结束之后,有的同学说:蚊子的生命是以损害别人的利益而维持的,所以必然会遭到拍打的下场。一个同学说:蚊子的下场是罪有应得。还有的同学甚至说:以损害别人来生活的人,也必将遭到别人的唾弃。至此,话题迅速地转到了怎样珍爱生命,做一个高尚的人,不白白地虚度一生上了,而发言还在继续
【案例反思】
这堂课的中间部分因为一个学生的提问而偏离了讨论的主题,课堂呈现出一种断裂,学生的思维没有因为这个问题而进入积极的境界,反而退回到相对简单、幼稚的状态。课堂的后半部分,讨论的重心又重新回到原先讨论的主题上,并且将讨论继续推向纵深,较好地完成了本课时的教学任务。我本人认为是较好地处理了学生提问的结果。
新课程的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提倡,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之后,必然会出现很多像上述一样的场面。学生的问题往往参差不齐,我们会很惊喜地发现不少创新的火花,灵光的闪现,但确实也存在着一些幼稚的提问,有的问题还会脱离了课堂讨论的中心。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的老师会选择肯定学生,鼓励学生,而鼓励学生的方法必然是重视学生的问题,可是我们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也不应该拿所有的问题来讨论。(那种将学生所有的问题都列在黑板上,逐个解决的教学方式是我所不认同的。)这种两难的处境,令我困惑。这堂课的'后半部分的偶然的处理,给了我一个启示:课堂效率高低与教师能否快速、妥善地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直接关系。(那种不管问题是否值得讨论,都不做处理,直接将问题抛给学生的做法值得商榷。)教师如果能快速、有效地将学生的问题导入讨论的正轨,不仅能避免耗时,而且能将课堂引向纵深。教师在处理问题时方法是多样的,可以去掉了学生问题中片面的、表面的东西之后,提炼出问题中积极的东西,再将问题还给学生,去激发学生积极地思维;也可以将问题中尖锐的矛盾冲突展示给学生方法可以千变万化,但宗旨只有一个:既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又将学生的思维导入纵深。我想这样做既鼓励了学生,实际上又向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将问题提得更有质量、更有意义,同时也节省了时间,达到了教学的目标。
同时我也想到了现在我们的课堂中存在的这样一个问题:虚假的热闹要不得!新课程实施以来,为了追求课堂热闹的效果,不少老师想出了很多妙点子,但其中也有一些热闹我觉得是没有意义的。如果这堂课在学生提出蚊子该不该打?的疑问时,我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大讨论,我想课堂一定是非常热闹的,但是这样的热闹有用吗?它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感的熏陶、思维的训练有百弊而无一利。老师不应该是一个主持人,更应该成为一个引导者。
由此,我想到教师平时学习、提高的重要性。没有丰富的学识、敏捷的思维,要胜任新课程的教学是很困难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学习一些教师的做法:在课前收集学生的提问,然后根据学生的提问来组织课堂教学。这样可以有较多的时间来处理学生的提问,想到比较妥善的方法。这样做对备课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对于解决课堂低效、耗时的问题应该还是比较有效的。
【案例扩展】
1、语文教学是积极的、入世的,要培养的学生是有着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能面对社会、适应社会的人。所以作为教学者,在对教材进行处理时,要随时地审视自己的角色定位。不随意地拔高教材,当然也不随意地将教材庸俗化,两个极端都于教育不利。
2、语文课程标准在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中强调要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可以也应该能培养学生辨证地看问题的能力。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如果摒弃了联系的观点,而用片面的、孤立的眼光看问题,往往看得不够全面。同样,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就在看似矛盾的事物中,往往存在着一些发人深省的值得人探究的东西,而我们的语文学习中,如果能抓住这些问题探究,也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带来思考和启示。
2、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语文课程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有助于学生与课程文本的互动。基于这一理念,我们的语文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的语文知识的掌握,语文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语文对学生精神的熏陶。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的能力,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语文学习极具个性化,“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往往是多元化的,同一篇文章,学生的理解往往各式各样。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文本给读者留下了不确定的空白,等待读者用想象去填空,进行再创造。要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
教学过程中的研读赏析部分,通过学生朗读感知课文,选读语言材料,寻读品味语言的形式,让学生体验读书的过程,得到过程中的求知之乐。朗读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学生的朗读,不仅要达到原有要求的顺畅,而且要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调等的不同来传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传达自己的内心感受。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如对课文第二个事例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练习,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提高。文章的语言很精练,富有韵味,单*朗读是不够的,还需要进行语言的品味。教师应努力创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对生动优美的语言进行感知和品味,提出自己对语言的理解和感受。如教学过程中设计的一个环节:让学生合作讨论选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并说出自己的理由。充分体现不同学生有不同的阅读层次和阅读体验。
华罗庚说过:“唯一推动我学习的力量,就是兴趣与方便”。过去,使学生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一是失去梦想和激情;二是失去了积极的态度;三是失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四是失去了活泼开朗,封闭了自己。新的语文课程基本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要保护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倡独立阅读、自由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自由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厚学生人文底蕴,特别加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维度的目标要求。所以,在体验反思阶段设计了这个话题:读罢全文,你感受到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生命的认识。让学生交流讨论,轻松自然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使之逐渐形成正确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语文课程标准》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强调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第三层次是知识的拓展延伸部分。重要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更深更广的空间,实现由课内向课外,由书本到生活,由学习到实践的延伸,引导学生加强语文知识的积累,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所以设计的这个话题:由生命你联想到什么?充分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使教学成为学生心灵放飞、创造性地展示自己的过程。教师应努力使每节课都成为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生命活动过程。
3、生命生命教学案例及反思
【建议思考的问题】
1、如何解决由于学生课堂提问而产生的耗时、低效问题?
怎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能将我们的课堂引向纵深?
2、语文课怎样将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落到实处?
3、培养学生的思维应该从何处入手?
【案例背景】
自实施新课程以来,为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在课堂上增加了学生的活动形式和活动时间。又向学生强调要有质疑精神,要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明显比以前活跃多了,对学习表现出更多的兴趣,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也不断得到拓展。但伴随着这些成功的喜悦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希奇古怪的问题越来越多了,教师控制课堂变得十分艰难。有些课堂提问脱离了课堂教学的中心,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教师又不得不对此作出反应,因而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严重的耗时、低效问题。有时候,甚至一个问题还没讨论完就下了课。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如何既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又能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效率,成了一个令我困惑的问题。
【案例描述】
上课了,今天我教的是杏林子写的《生命生命》。本课时教学时,我采用了猜读法,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了学生对一些关键词语的关注,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品味,学生基本理解了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达出来的热爱生命、珍视生命的情感。学生的合作、自主学习也进行得有条有理。
一切都很顺利,直到我请学生谈谈生活中如何珍爱生命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问我:老师,夏天的蚊子叮你时,该不该打?我一愣,反问他:你打吗?他老实地回答说:我是打的。这一问激起了千尺浪,马上有学生站起来说:蚊子也是一种生命,它有存在的权利。显然这个学生是顺着我的上课思路在往下讲。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有很多声音在同时说些什么。我意识到:简单的肯定或是否定,都很难回答这个问题。还有学生在举手要求回答问题,答案不外乎打或不打,教室里迅速地分成了两派,学生因为这个看似游戏的问题而兴奋地对峙着。不过很明显这种兴奋是孩童般恶作剧式的,不是真正进入积极思维状态的兴奋。
如果在前段时间,我会索性让学生来一次大讨论,根据我的经验,学生肯定会很投入,气氛也会很热烈,当然这下半节课也就会在讨论声中结束了。可是这样的讨论有价值吗?学生能在讨论中得到什么?我觉得我应该有所改变。
怎么引导学生呢?我进行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如果我顺势而下,说对小生命还是以珍惜为好,符合课文珍爱生命的中心,可以很轻松地上下去。可是这样的教学合适吗?这不是在教学生说假话吗?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说:蚊子是一种生命,我们要珍惜生命。可是,课后呢?生活中没有人会在蚊子叮咬时,置之不理。语文教学要培养的是诚实的人格,健康的心态,审美的眼睛。珍爱小动物当然是对的,但问题应该辨证地来看,现在问题的关键已经不在对生命的珍爱上,而在要做一个怎样的生命上了。
想到此,我说:生命是可贵的,老师相信刚才提问的同学也是一个珍爱生命的人,可是他为什么还要将蚊子打死呢?请大家讨论一下。大家可以考虑蚊子的生命形式与其它如蜜蜂等小动物的不同。小组合作又开始了,这一次少了很多笑嘻嘻的声音,多了一些认真的思考。有的还在思考,有的则激动地说着什么。讨论结束之后,有的同学说:蚊子的生命是以损害别人的利益而维持的,所以必然会遭到拍打的下场。一个同学说:蚊子的下场是罪有应得。还有的同学甚至说:以损害别人来生活的人,也必将遭到别人的唾弃。至此,话题迅速地转到了怎样珍爱生命,做一个高尚的人,不白白地虚度一生上了,而发言还在继续
【案例反思】
这堂课的中间部分因为一个学生的提问而偏离了讨论的主题,课堂呈现出一种断裂,学生的思维没有因为这个问题而进入积极的境界,反而退回到相对简单、幼稚的状态。课堂的后半部分,讨论的重心又重新回到原先讨论的主题上,并且将讨论继续推向纵深,较好地完成了本课时的教学任务。我本人认为是较好地处理了学生提问的结果。
新课程的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提倡,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之后,必然会出现很多像上述一样的场面。学生的问题往往参差不齐,我们会很惊喜地发现不少创新的火花,灵光的闪现,但确实也存在着一些幼稚的提问,有的问题还会脱离了课堂讨论的中心。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的老师会选择肯定学生,鼓励学生,而鼓励学生的方法必然是重视学生的问题,可是我们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也不应该拿所有的问题来讨论。(那种将学生所有的问题都列在黑板上,逐个解决的教学方式是我所不认同的。)这种两难的处境,令我困惑。这堂课的'后半部分的偶然的处理,给了我一个启示:课堂效率高低与教师能否快速、妥善地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直接关系。(那种不管问题是否值得讨论,都不做处理,直接将问题抛给学生的做法值得商榷。)教师如果能快速、有效地将学生的问题导入讨论的正轨,不仅能避免耗时,而且能将课堂引向纵深。教师在处理问题时方法是多样的,可以去掉了学生问题中片面的、表面的东西之后,提炼出问题中积极的东西,再将问题还给学生,去激发学生积极地思维;也可以将问题中尖锐的矛盾冲突展示给学生方法可以千变万化,但宗旨只有一个:既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又将学生的思维导入纵深。我想这样做既鼓励了学生,实际上又向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将问题提得更有质量、更有意义,同时也节省了时间,达到了教学的目标。
同时我也想到了现在我们的课堂中存在的这样一个问题:虚假的热闹要不得!新课程实施以来,为了追求课堂热闹的效果,不少老师想出了很多妙点子,但其中也有一些热闹我觉得是没有意义的。如果这堂课在学生提出蚊子该不该打?的疑问时,我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大讨论,我想课堂一定是非常热闹的,但是这样的热闹有用吗?它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感的熏陶、思维的训练有百弊而无一利。老师不应该是一个主持人,更应该成为一个引导者。
由此,我想到教师平时学习、提高的重要性。没有丰富的学识、敏捷的思维,要胜任新课程的教学是很困难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学习一些教师的做法:在课前收集学生的提问,然后根据学生的提问来组织课堂教学。这样可以有较多的时间来处理学生的提问,想到比较妥善的方法。这样做对备课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对于解决课堂低效、耗时的问题应该还是比较有效的。
【案例扩展】
1、语文教学是积极的、入世的,要培养的学生是有着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能面对社会、适应社会的人。所以作为教学者,在对教材进行处理时,要随时地审视自己的角色定位。不随意地拔高教材,当然也不随意地将教材庸俗化,两个极端都于教育不利。
2、语文课程标准在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中强调要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可以也应该能培养学生辨证地看问题的能力。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如果摒弃了联系的观点,而用片面的、孤立的眼光看问题,往往看得不够全面。同样,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就在看似矛盾的事物中,往往存在着一些发人深省的值得人探究的东西,而我们的语文学习中,如果能抓住这些问题探究,也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带来思考和启示。
4、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今年学校围绕“有效教学”举行了课堂展示活动,我执教的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第19课《生命生命》一课。这篇课文含义非常深刻,短小精悍,从飞蛾求生、瓜苗破土、静听心跳三件小事中,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作者还表达了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生命是什么?这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似乎过于深奥。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何让学生对“生命”有自主地、个性的感悟,是我这节课想要努力实现的目标。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课前先让学生交流知道的珍惜生命的名言,让学生对生命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课始,由课题入手,让学生关注生命,再品读词句,感受生命然后通过资料的交流,情感升华,最后回归课题,感悟生命。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品词析句,读出自己的感受,引发孩子们对生命的感悟。下面就上课情况谈几点体会。
一、抓住关键词,品读生命
文章中的三个事例非常清楚,并都采用先叙事后谈感受的模式来记叙,于是我就让学生通过读,用心去发现、去体会。学习第一个事例时,教师导学这一部分内容,让学生找出令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进行批注,学习这种阅读方法,再通过找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挣扎、极力、鼓动、跃动”等词语和三个“!”,一遍遍转换角色的朗读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入情入境,直接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体会飞蛾那种强烈的求生欲望。第二个事例,让学生运用学习第一个事例的阅读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再在班级里交流,抓住“冲破、不屈向上、茁壮生长”等词语,体会瓜苗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而且又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升华朗读课题中,切身体会到“生命”这一沉重话题的意义。
二、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感悟生命。
学习这篇文章最重要的是把对生命的感悟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加深学生的生命的理解。在感悟第三个事例时,让学生切身体验自己的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用认真、郑重、自豪地告诉大家“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引出了这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也给了杏林子以启示——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并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飞蛾是怎样好好使用生命的?香瓜子又是怎样好好使用生命的?从对杏林子的介绍中让学生体会到杏林子是怎样好好使用生命的。联系实际生活举个例子来说说怎样做是在白白地糟蹋生命?在对待生命的态度上,杏林子的决定就是必须对自己——负责。这一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和联系生活的阅读方法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在学习第五自然段的时候,让学生运用这些方法来感悟“如何让自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通过简单了解人物的事迹,加强情感体验,从而理解了本课的重点句,突破难点。
这一堂课虽然上的不是很成功,但我觉得自己在很多地方有了进步,也存在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表现为:
1.因局限于备课时的框架,为了让某些问题的探讨更深入些,在感悟第一个事例中占用时间比较长,以致课堂密度较大,从而导致后面的内容没有真正落实到位,对词句的品读不够深入和到位,有点蜻蜓点水的感觉。
2.文中的一个亮点,让学生书写生命感言,由于时间的问题,没有落实在课堂上,没有达到检验学生对生命理解的程度。这是一个最大的遗憾。
3.教师的语言还不够简练,评价还应再多样些。
4.教师缺少教学经验,教学机智也不够丰富。
这节课让我再次感受到老师的教学设计要学会取舍,不要面面俱到,要真正为学生的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5、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今年学校围绕“有效教学”举行了课堂展示活动,我执教的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第19课《生命生命》一课。这篇课文含义非常深刻,短小精悍,从飞蛾求生、瓜苗破土、静听心跳三件小事中,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作者还表达了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生命是什么?这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说似乎过于深奥。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何让学生对“生命”有自主地、个性的感悟,是我这节课想要努力实现的目标。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课前先让学生交流知道的珍惜生命的名言,让学生对生命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课始,由课题入手,让学生关注生命,再品读词句,感受生命然后通过资料的交流,情感升华,最后回归课题,感悟生命。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品词析句,读出自己的感受,引发孩子们对生命的感悟。下面就上课情况谈几点体会。
一、抓住关键词,品读生命
文章中的三个事例非常清楚,并都采用先叙事后谈感受的模式来记叙,于是我就让学生通过读,用心去发现、去体会。学习第一个事例时,教师导学这一部分内容,让学生找出令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进行批注,学习这种阅读方法,再通过找关键词语的方法,抓住“挣扎、极力、鼓动、跃动”等词语和三个“!”,一遍遍转换角色的朗读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入情入境,直接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体会飞蛾那种强烈的求生欲望。第二个事例,让学生运用学习第一个事例的阅读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再在班级里交流,抓住“冲破、不屈向上、茁壮生长”等词语,体会瓜苗那种顽强的生命力。而且又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升华朗读课题中,切身体会到“生命”这一沉重话题的意义。
二、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感悟生命。
学习这篇文章最重要的是把对生命的感悟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加深学生的生命的理解。在感悟第三个事例时,让学生切身体验自己的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用认真、郑重、自豪地告诉大家“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引出了这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也给了杏林子以启示——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并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飞蛾是怎样好好使用生命的?香瓜子又是怎样好好使用生命的?从对杏林子的介绍中让学生体会到杏林子是怎样好好使用生命的。联系实际生活举个例子来说说怎样做是在白白地糟蹋生命?在对待生命的态度上,杏林子的决定就是必须对自己——负责。这一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和联系生活的阅读方法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在学习第五自然段的时候,让学生运用这些方法来感悟“如何让自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通过简单了解人物的事迹,加强情感体验,从而理解了本课的重点句,突破难点。
这一堂课虽然上的不是很成功,但我觉得自己在很多地方有了进步,也存在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表现为:
1.因局限于备课时的框架,为了让某些问题的探讨更深入些,在感悟第一个事例中占用时间比较长,以致课堂密度较大,从而导致后面的内容没有真正落实到位,对词句的品读不够深入和到位,有点蜻蜓点水的感觉。
2.文中的一个亮点,让学生书写生命感言,由于时间的问题,没有落实在课堂上,没有达到检验学生对生命理解的程度。这是一个最大的遗憾。
3.教师的语言还不够简练,评价还应再多样些。
4.教师缺少教学经验,教学机智也不够丰富。
这节课让我再次感受到老师的教学设计要学会取舍,不要面面俱到,要真正为学生的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6、《生命生命》教学反思
《生命生命》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八册。课文列举了三种生命现象,从飞蛾求生、砖缝中长出的瓜苗、倾听心跳三件小事,抒发了作者的三种感触,进而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我在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生的语文知识的掌握,语文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语文对学生精神的熏陶。
一、注重学生对教材的个性解读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在上课开始,我就让学生独立默读课文,找出感触最深的句子,并写出自己的感受。这样既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又给予学生个性化的解读的时间。
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各自交流自己的理解,我通过和学生交流,逐步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成为课堂的引导者。
二、注重学生的朗读,以悟其理
“阅读教学过程是每个学生精心读书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会阅读,促进表达的过程。”语文教学更要注重学生的体验,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使感悟得到升华,感受得到释放。学生通过朗读,读出了自己的理解,同时,多种形式的朗读,进一步增强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三、拓展延伸,思想得到升华
学生结合作者杏林子的人物事迹,以及生活中其他的人物,来感受生命的价值,使对生命的理解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最后以“生命因──而美丽”,体现对生命的理解,学生谈到很多,例如生命因别人服务而美丽、生命因为诚实而美丽、生命因努力学习而美丽、命因珍惜时间而美丽、生命因奉献而美丽。
语文学科是个语言积累的学科,应在平时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表达语言的规范,以及学生的分析能力的进一步培养。
7、《释放我的生命活力》教学反思案例
来到站前路小学,为校园每一个角落都翻滚着课改的热浪而震撼不已;看到站前路小学的人们,又会为每一位教师投入课改的热情和活力而感慨动容;关注站前路小学课堂,更会为每一名学生的个性张扬而感慨万千。课改风来满眼绿,站小校园尽是春,这一道道朴实而明丽的风景形成于站小独具特色、颇具实效的校本教研。踏着“一个学期一个主题、一个主题一种形式”的教研步伐,课改把站小的校本教研推向了前台,校本教研把站小的人推上了舞台。在一次次有序而富有实效的讲座、培训、交流后,在一个个艰辛探索的实践中,厚积薄发,开拓创新,新课程正从理想状态走向现实,真正的课程正在这里生成,教师的生命活力在这里释放。
1.聆听专家的声音,走进课程改革的快速通道
点击课改3年中曾莅临我校的专家,有远道而来的人教社小教室的编辑,也有近在咫尺的`西湖区教研员们;从理论性很强的学术专题报告,到与一线教师一道备课、听课、评课;从与教师们文字上的交流,到面对面的对话。每一次与专家们亲密接触,心灵都为之振奋。讲座中他们铿锵有力的措辞,让我感到课改势在必行;交流时他们高瞻远瞩的目光,让我对课改有坚定的信念;课堂上他们细致入微的指导,让我进入了课程改革的快速通道。更新观念、荡涤心灵是专家们对教师提出的迫切要求,也是课改的关键所在,聆听了各级专家的报告和指导后,新名词、新观念、新做法在脑海里定格,我不再追求一体化的课堂,更欣赏个性的张扬;我不再是课堂的主角,课堂是孩子们的世界;我不再只欣赏成功,有时失败也是一种美。课堂上,孩子们的笑容多了,胆子大了,小手举起来了,思维活跃了,童言稚语、个性想法、团队精神四处横溢,“老师,我想提个问题”,“我有不同的想法”,“我对他的发言有意见”,“我们这小组认为”……60个生命,60个主体,这不正是我们呼唤已久的灵性吗?因为有了课改,孩子们才有了属于自己的舞台;因为有了专家们的亲临指导,才让这个舞台更加绚丽多彩。
2.交融同伴的智慧,创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灵感
每到周五下午,站前路小学校园里总是洋溢着浓厚的教研氛围。全员性参与,按学科交流,分年级“登台”展示,“合作教学竞赛”已成为每一位站小人的习惯。上课、说课、评课,各有各的精彩,各有各的关注点,实验教师和非实验教师没有距离,老教师和年轻教师没有“代沟”;有的只是对新理念不同的理解,对一堂课不同的诠释,对教师没有及时关注学生的遗憾,对某个环节另一种方法的处理而再次构思……集体的智慧在交融,理论与实践的灵感在丰富的资源中酝酿创生。
这是我所在的年级组执教的一堂合作教学竞赛课“平均数”:老师先组织学生开展小组活动,通过移多补少、先合再分的方法来摆出平均数,然后再教学平均数的算法。课后交流环节中,有的听课教师提出,让学生经历平均数得出的过程非常好,但活动和教学算法脱节了,并没有体现活动的真正意义。听完老师的点评我认识到,数学活动要和算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才能体现它的价值,这确实是我们备课时所忽略的。通过合作教学竞赛,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发现自身的不足;听其他年级组的合作课,让我走进了不同的年级,走进了更广阔的天地;评课中唇枪舌剑,会心一笑,这种智慧的碰撞往往就是我茅塞顿开、创生灵感的瞬间。
手捧着三本汇集着集体智慧结晶的教案集,更有一种沉甸甸的喜悦。当年级组里分配好每个人的备课任务时,大家分别开始潜心钻研教材,尝试独立备课,有困难或有疑惑,再立即和备课组的老师一起研究、解决。拿到其他老师的备课教案后,也都是仔细研读,圈圈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取舍。每一次合作备课,都会产生疑问让脑子高速运转起来,也会有好的想法和大家分享。像这样大家互相启发、互相完善的教案集,散发的是油墨的清香,浓缩的是集体智慧的精华。
3.沉淀自己的思绪,让课程改革在理性中升华
2002年9月,校本教研又推出一项重头戏,撰写《教学反思录》。凝视着《教学反思录》上“精彩回顾”、“弥补追述”、“教育摘录”以及“教学随想”等栏目时,我深深地领悟到,课程改革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需要每一位实验者“风风火火搞课改”的同时,更需要我们沉淀自己的思绪,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让课改在理性中升华。每一次翻开《教学反思录》时,我不禁会把课堂上的一切在脑海里重放。有时,为自己能恰好地把握教学契机,转变成有效的教学资源而兴奋不已;有时,为自己对学生没有充分信任或充分考虑又懊恼不已。这些真实的情绪和想法都得到了及时的保存和沉淀,为课改的理性升华提供了素材和可能。“精彩回顾”让精彩永恒,“弥补追述”让弥补不断减少。也正因为开辟这种教研形式,让我学会了思考,更准确地把握好课改的方向和需要。在反思中,我会为了点滴细节或喜悦或遗憾,不禁发现,我是真的投入了!
8、《生命 生命》教学案例及反思
【建议思考的问题】
1、如何解决由于学生课堂提问而产生的耗时、低效问题?
怎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能将我们的课堂引向纵深?
2、语文课怎样将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落到实处?
3、培养学生的思维应该从何处入手?
【案例背景】
自实施新课程以来,为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在课堂上增加了学生的活动形式和活动时间。又向学生强调要有质疑精神,要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明显比以前活跃多了,对学习表现出更多的兴趣,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也不断得到拓展。但伴随着这些成功的喜悦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希奇古怪的问题越来越多了,教师控制课堂变得十分艰难。有些课堂提问脱离了课堂教学的中心,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教师又不得不对此作出反应,因而教学过程中常常出现严重的耗时、低效问题。有时候,甚至一个问题还没讨论完就下了课。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如何既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又能完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效率,成了一个令我困惑的问题。
【案例描述】
上课了,今天我教的是杏林子写的《生命
生命》。本课时教学时,我采用了猜读法,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了学生对一些关键词语的关注,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分析、品味,学生基本理解了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表达出来的热爱生命、珍视生命的情感。学生的合作、自主学习也进行得有条有理。
一切都很顺利,直到我请学生谈谈生活中如何珍爱生命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问我:“老师,夏天的蚊子叮你时,该不该打?”我一愣,反问他:“你打吗?”他老实地回答说:“我是打的。”这一问激起了千尺浪,马上有学生站起来说:“蚊子也是一种生命,它有存在的权利。”显然这个学生是顺着我的上课思路在往下讲。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有很多声音在同时说些什么。我意识到:简单的肯定或是否定,都很难回答这个问题。还有学生在举手要求回答问题,答案不外乎“打”或“不打”,教室里迅速地分成了两派,学生因为这个看似游戏的问题而兴奋地对峙着。不过很明显这种兴奋是孩童般恶作剧式的,不是真正进入积极思维状态的兴奋。
如果在前段时间,我会索性让学生来一次大讨论,根据我的经验,学生肯定会很投入,气氛也会很热烈,当然这下半节课也就会在讨论声中结束了。可是这样的讨论有价值吗?学生能在讨论中得到什么?我觉得我应该有所改变。
怎么引导学生呢?我进行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如果我顺势而下,说对小生命还是以珍惜为好,符合课文“珍爱生命”的中心,可以很轻松地上下去。可是这样的教学合适吗?这不是在教学生说假话吗?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说:“蚊子是一种生命,我们要珍惜生命。”可是,课后呢?生活中没有人会在蚊子叮咬时,置之不理。语文教学要培养的是诚实的人格,健康的心态,审美的眼睛。珍爱小动物当然是对的,但问题应该辨证地来看,现在问题的关键已经不在对生命的珍爱上,而在要做一个怎样的生命上了。
想到此,我说:“生命是可贵的,老师相信刚才提问的同学也是一个珍爱生命的人,可是他为什么还要将蚊子打死呢?请大家讨论一下。大家可以考虑蚊子的生命形式与其它如蜜蜂等小动物的不同。”小组合作又开始了,这一次少了很多笑嘻嘻的声音,多了一些认真的思考。有的还在思考,有的则激动地说着什么。讨论结束之后,有的同学说:“蚊子的生命是以损害别人的利益而维持的,所以必然会遭到拍打的下场。”一个同学说:“蚊子的下场是罪有应得。”还有的同学甚至说:“以损害别人来生活的人,也必将遭到别人的唾弃。”至此,话题迅速地转到了怎样珍爱生命,做一个高尚的人,不白白地虚度一生上了,而发言还在继续……
【案例反思】
这堂课的中间部分因为一个学生的提问而偏离了讨论的主题,课堂呈现出一种断裂,学生的思维没有因为这个问题而进入积极的境界,反而退回到相对简单、幼稚的状态。课堂的后半部分,讨论的重心又重新回到原先讨论的主题上,并且将讨论继续推向纵深,较好地完成了本课时的教学任务。我本人认为是较好地处理了学生提问的结果。
新课程的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提倡,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之后,必然会出现很多像上述一样的场面。学生的问题往往参差不齐,我们会很惊喜地发现不少创新的火花,灵光的闪现,但确实也存在着一些幼稚的提问,有的问题还会脱离了课堂讨论的中心。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的老师会选择肯定学生,鼓励学生,而鼓励学生的方法必然是重视学生的.问题,可是我们的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也不应该拿所有的问题来讨论。(那种将学生所有的问题都列在黑板上,逐个解决的教学方式是我所不认同的。)这种两难的处境,令我困惑。这堂课的后半部分的偶然的处理,给了我一个启示:课堂效率高低与教师能否快速、妥善地处理学生提出的问题有直接关系。(那种不管问题是否值得讨论,都不做处理,直接将问题抛给学生的做法值得商榷。)教师如果能快速、有效地将学生的问题导入讨论的正轨,不仅能避免耗时,而且能将课堂引向纵深。教师在处理问题时方法是多样的,可以去掉了学生问题中片面的、表面的东西之后,提炼出问题中积极的东西,再将问题还给学生,去激发学生积极地思维;也可以将问题中尖锐的矛盾冲突展示给学生……方法可以千变万化,但宗旨只有一个:既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又将学生的思维导入纵深。我想这样做既鼓励了学生,实际上又向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将问题提得更有质量、更有意义,同时也节省了时间,达到了教学的目标。
同时我也想到了现在我们的课堂中存在的这样一个问题:虚假的热闹要不得!新课程实施以来,为了追求课堂热闹的效果,不少老师想出了很多妙点子,但其中也有一些热闹我觉得是没有意义的。如果这堂课在学生提出“蚊子该不该打?”的疑问时,我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大讨论,我想课堂一定是非常热闹的,但是这样的热闹有用吗?它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情感的熏陶、思维的训练有百弊而无一利。老师不应该是一个主持人,更应该成为一个引导者。
由此,我想到教师平时学习、提高的重要性。没有丰富的学识、敏捷的思维,要胜任新课程的教学是很困难的。同时,我们也可以学习一些教师的做法:在课前收集学生的提问,然后根据学生的提问来组织课堂教学。这样可以有较多的时间来处理学生的提问,想到比较妥善的方法。这样做对备课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对于解决课堂低效、耗时的问题应该还是比较有效的。
【案例扩展】
1、语文教学是积极的、入世的,要培养的学生是有着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能面对社会、适应社会的人。所以作为教学者,在对教材进行处理时,要随时地审视自己的角色定位。不随意地拔高教材,当然也不随意地将教材庸俗化,两个极端都于教育不利。
2、语文课程标准在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中强调要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可以也应该能培养学生辨证地看问题的能力。事物是相互联系的,如果摒弃了联系的观点,而用片面的、孤立的眼光看问题,往往看得不够全面。同样,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就在看似矛盾的事物中,往往存在着一些发人深省的值得人探究的东西,而我们的语文学习中,如果能抓住这些问题探究,也往往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给学生带来思考和启示。
9、生命生命之教学反思
《生命生命》这篇充满哲理的散文,通过“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三件小事,传递着作者对生命的思考,表达了作者的独特生命体验和感悟,付子月 教学反思。如何帮助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如何让学生对“生命”这个如此宏大的话题有自主地、个性的感悟,是我这节课想要努力实现的目标。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试图通过“由题入手,关注生命”“品读词句,感受生命”“拓展资料,情感升华”“回归课题,感悟生命”四个层次,去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品词析句,读出自己的感受,以课堂为起点引发孩子们对生命的感悟。
上课前,我对自己的设计还是很有信心,感觉设计上有不少亮点,教学反思《付子月 教学反思》。如:课的开始和结束都是围绕课题,开课质疑,引发思考;结束时给课题加标点,表达个性的感悟,使本课结构完整。又如:课外资料的拓展不是一次展示,而是先出现杏林子的照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她的乐观;然后老师深情地朗读杏林子的生平,让学生在强烈地对比中体会杏林子的坚强,感受内心的“震撼”;再通过阅读杏林子的成就,理解“好好地使用,白白地糟蹋”,从而联系生活引发自己对生命的.感悟。以此层层深入,搭建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加强情感体验,从而理解了本课的重点句,突破难点。
但上完课,我感到很沮丧。我感到现实的课堂与理想相去甚远。课堂上我在努力演绎着教案,以至于忽略了学生的阅读节奏。常常还没让学生读懂读透,我就急着实施下一个环节。由于开始对词句的品读不够深入和到位,就急着引读,所以学生始终没能进入我努力营造的情感氛围,直接导致了课的后半部分,学生始终游离与文本之外。即使有多次的朗读训练,但因为学生的内心感受不足,朗读也仅仅停留在技巧的指导,而不是真正的有感而读。
这节课让我再次感受到老师的教学设计要真正为学生的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课堂上,学生的思维不是教师"硬逼"出来,而是真实的原生态的暴露,并经历思维逐步提升的过程.学生的情感不是老师“煽”出来的,而是真诚的投入,真情的交流,真正的分享。
10、生命生命的教学反思
《生命 生命》是四年级下册的一篇重点课文。本文作者通过对生活中的 普通的飞蛾、瓜子、心跳三件事的细致刻画,通过强烈的“生命 生命”的呼唤,以小见大,让读者从三个事例中去感悟生命的力量,让读者从字里行间去探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上完以后本人有以下思考:
1.一“句”通篇。一“读”到底,读感悟。
教案中,我紧紧抓住“生命 生命”这一发自作者内心的`肺腑之言设计教学,每一个自然段都紧扣这一句话设计教学步骤,每一个自然段都是对这一句话丰富内涵的提炼和升华。
2.联系作者,巧设悬念,开放教学。
本文字里行间无不涌动着作者杏林子的生命感悟,本文就是其生命的宣言。在教学中,我充分运用了作者资源,联系作者坎坷的生平,巧设悬念,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热情!
3.恰当拓展,创作诗歌,巧妙升华。
在新课程中,教师的目光不能仅仅停留在“使用教材”这一程度上,而要敢于拓展教材、超越教材。这既是对文章中心点的提炼、再升华,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了新颖、扎实、生动的语文训练,近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语文修养!
4.疑惑和反思
尽管小学中力求处处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理念,但感觉有时“心有余而力不足”,仍有“牵线”的痕迹。这都有待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再实践、再反思、再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