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今天怎么做老师》读后感

2023-08-21 10:03:25

  《今天怎么做老师》读后感

《今天怎么做老师》读后感

1、《今天怎么做老师》读后感

  要当好教师,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在工作中,对待问题要多问“为什么”,学会理性的思考进行分析。下面对书中的一则案例发表自己的感触:

  如果有人问我:“你会喜欢每一个学生吗?”在没有看书之前,我会不假思索的脱口而出:爱每一个孩子是教师的职责。这不正是经常教导我们的思想吗?要全身心的把爱无私的奉献给每一个孩子们?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不正是教师的职业精神吗?细细品位王老师的点评,不禁让我感触:“区分职业的爱和私人的爱”。教师也是普通人,整天把“爱”挂在嘴边,到底爱孩子的覆面有多大,爱到什么程度?我们的教师行为是否与说的相一致?

  那教师对学生的爱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又该如何来理解呢?书中说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主要是职业的爱,而不是私人的爱。教师的爱是一种关心,一种关切,一种理解,一种宽容,一种帮助,教师是可以一视同仁地把这样的爱献给学生的。是呀!任何一个人爱的付出,都是有选择,有重点的,“博爱”不仅会把人累死,更把教师的职责范围扩大。在这些语词,让我感受到了清新与自然,诚恳与真实,科学的思维方式下“爱”的理解。

  职业的爱是必须做到的,但私人的爱是无法强求的。对于不同性格的孩子,作为教师不可避免的会有私人的情感选择倾向,但站在教师的立场上,就必须用教师的职业的爱去对待每一个孩子,在孩子有困难时,在孩子做错事时,在孩子得到进步时,作为教师都能一视同仁的对待,教师的爱就是渗透在平时的点滴中,贯穿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在平凡的工作中付出自己的爱,这就是我们教师必须做到的职业的爱。

  前不久在网上看到一则寓言:一只蜈蚣在路上自由地爬行,爬着爬着,遇到了哲学家青蛙。青蛙非常惊讶,瞪大了眼睛愣愣地盯着他,还自言自语地说着。蜈蚣很奇怪,就问:“青蛙哲学家,你在干什么呀?”青蛙说:“你真了不起,能指挥几十只腿走路。我正在思考走路是先迈左腿还是先迈右腿好?”蜈蚣一听,也愣住了,心想这个问题我怎么就从没想过?想着想着,自己也琢磨起来:是先迈左腿好呢还是先迈右脚好?谁知越想越复杂,号称百足之虫的蜈蚣平时走路灵活自如的像蛇一样快,这一刻里竟然再没几只脚能听使唤的。折腾了半天也没能前进一步。过了一会儿,青蛙哲学家恰巧又转了回来,看到蜈蚣在那里伸胳膊踢腿,就很奇怪:“蜈蚣先生,你在锻炼身体吗?”蜈蚣急了:“那里呀,我在思考你的问题,可是我越想越复杂,如今怎么也迈不出步子来了。”乍一听觉得这个故事很好笑,但是仔细体味起来,就能从这则寓言故事中得到一些启发。教师的角色就好像是故事中的青蛙,蜈蚣是被青蛙给教坏了。如果联系我们的工作,教学中可曾有过类似的将简单浅显的问题教复杂了?可曾有过将现成的问题肢解细化,细嚼慢咽的灌输给学生?可曾有过“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渠沟”的感慨呢?在今天似乎教师的角色变得越来越复杂了,让我们这些做教师的有一些不知所措。好在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莎士比亚),有了它就为我们指出了一条明朗的道路。在我看来王晓春老师做的就是这样的工作。他的《今天怎样做教师》和《教育的智慧从哪里来》都给我们这样在教育一线苦苦摸索的教师们送来了一剂沁人心脾的良药。100个案例,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问题、管理问题四个方面入手,给我们做了个专业化的展示:

  1、 主要不靠“嘴”教育孩子。靠的是情境,靠的是行动。

  2、 我们无法改天换地,但是没有人能阻止我们为改天换地贡献一份力量,只要我们不放弃理想。

  3、 正是家长的溺爱,教会了孩子自私和不孝。

  4、我们的教育就是这样,大家除了考试分数什么也看不见,本该家庭教育解决的品德问题推到学校,本该幼儿园、中小学解决的品德问题推给大学。难怪我们老得“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因为家庭教育的基础就没打好,学校要不断“补课”;因为学校一边“加强”某种教育,一边同时把隐患推给高一级学校,在应试的疯狂中,实际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制造”的问题往往比“解决”的问题还要多,最后压力都加到社会……

  5、 热爱生活是热爱学习的前提。

  6、 保持好奇式的探究心态,是制怒的最好办法之一。

  7、这可能是特点而非缺点。

  8、我赞成教师做学生“灵魂的工程师”。因为到底什么样的“灵魂”最有利于他将来在社会上发展,你并不一定清楚。再说,你对自己的“灵魂”就那么自信吗?

  王晓春老师这些酣畅淋漓的名言警句,无时无处不体现了王老师的睿智和深邃。而这些恰恰是我们这些青年教师说欠缺的。

  人们给予教师许许多多荣耀的称誉。“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尤其是中国儒家将尊师敬孔的思想发挥到极致,“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影响浸润了中华文明几千年。然而今天教师也不再拥有令人真正崇敬的荣耀和光环。重塑教师形象,还教师与教育最本真的面目,是我们每一个人民教师神圣的职责和不可推卸的义务。那么站在21世纪的今天,尤其是在新课改背景下的今天,我们理想中的教师应该是怎样的呢?在我们的心中应该建立起什么样的教师形象呢?读了王晓春老师的《今天怎样做教师》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像一个长长的句子,艰辛是定语,耐心是状语,热情是补语;又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像一个根号,一叠叠作业本为他的青春无数开平方。”其实这些都只说了一半。因为,对于幸福教育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我则认为:教育首先是一种服务,教师是一种带有浓厚服务性质的职业。一种为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帮助的服务,一种为社会培养健康健全的人类的服务。也惟有如此,作为教师心怀一种服务思想,才可能从过去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误区中走出来,走进学生,亲近学生,关心爱护学生,蹲下来悉心聆听他们的心声,熟悉他们的呼吸,也只有这样才能为他们提供最切合实际的东西,才能为他们铺设好最适合他们的道路,让他们能够在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声中他们张扬个性,茁壮成长。其次,当代的教师还要树立这样的观念:“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一名好教师,一名爱学生的教师,会将学生放在平等地位,信任他们,尊重他们,视他们为自己的朋友和共同探求真理的伙伴。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教学相长。再次,作为当代的教师还应该“善思“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思想的芦苇。”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教师应该是个思想者。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做个有心人,去认真总结教育的得与失。

  以上就是我读完王晓春老师的《今天怎样做教师》后的几点不成熟的感想。最后套用这样一句话作为结尾:“我是一个行者,步履轻盈,在教育的路上,我的脸上带着笑容,我的心中充满阳光,我的行囊中为教育准备了一切:澎湃的热情、宽容的胸襟、迷人的书香、思考的大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一定会严格的要求我自己,尽早的做一名智慧型的教师。

2、《今天怎样做教师》读后感

  暑期我阅读了王晓春老师写的《今天怎样做教师》,书中对100个教育案例进行了点评,全书分为四大部分: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问题和管理问题。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教育现象,从一个专业研究者的角度进行了科学辩证的分析,以期帮助广大一线教师摆正教育的航向,找到正确的教育方法。

  读完这本书我感到很惭愧,我原以为自己工作了三十年,在教学一线当了三十年教师,无论是班级管理还是课堂教学都有些成功的经验,但这本书的学习我仿佛经受了一次“专业的洗礼”切切实实认识到要想当好一名教师,必须要有一种研究的意识,不断自己提高专业水平,成为一名智慧型教师才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书中没有枯涩难懂的理论,有的是作者对现代学校教育的独特见解,是娓娓道来的人生哲理,是一本会对读者产生极大影响力的书。特别是书中选用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教学案例,教师看了很是亲切;还有专家从案例中做出理性的分析和结论,它不至于成为单纯描述性的文字那么枯燥,这就是我们说的就事论理,也就是案例分析。几乎每个案例中谈的都是是司空见惯的事情,结论却往往与教师通常的想法相距甚远,震撼之余,备受启发。正如作者自己所说的:“我认为真正的影响就是在偶然的不经意间的阅读过程中自动地产生的,尤其是我们当教师的在听惯了各种各样讲台上、主席台上滔滔不绝的说教后,在难得的清闲之中,对不经意间的一点心灵的萌动,会觉得是那么珍贵。”。

  在回答“今天怎样做教师”这个复杂问题时,王老师明确指出“光有良好的师德是不够的,光激情燃烧是不行的,还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真正的专业水平”。这对于我们义务教育学校的教师来说更有启示作用。可是现实情况是怎样的呢?正如王老师在前言中说到“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方法太简单了,而且多年如一日,变化不大。无非是一边‘严管 一边‘奉献爱心 。严管不见效,就用爱心感动之,爱心感动不了,就更加严厉地管理之,再不管事,只好借助家长的手”修理“之。然而学校管不了的学生往往家长早就失控了,家长还指望教师把他的孩子弄过来呢!于是没辙了。剩下的只有牢骚、无奈和疲惫。而且工作方法越简单,教师越感觉劳累,因为低科技含量、低效率的重复劳动最磨损人的心灵。我感觉,以这样的专业能力应付日新月异的社会和越来越奇的新一代,难免捉襟见肘,力不从心……”这可能是我们很多老师活得累的重要原因,正因为专业性不强,“谁也能干得了”,所以教师地位的提高也是举步维坚。

  针对“爱学生”这个问题,王老师指出“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主要是职业的爱,而不是私人的爱”;“教师的爱是一种关心,一种关切,一种理解,一种宽容,一种帮助”,而前提是尊重,因为绝大多数学生不会太在意教师是否爱自己,而希望老师都“尊重”自己而已。我们区分清楚了爱的性质之后,便很容易理解,作为教师,“职业的爱是必须做到的,私人感情是无法强求的”这样就防止了非理性的施教,将教师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研究学生,因材施教上来。特别是“处理问题学生”时,王老师特别强调“研究”,不能在表面的“管理”上下功夫,因为“一个孩子一个样”只有在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孩子的成长史认真分析之后,找到“这一个”孩子的病症所在,才能对症下药。

  读完王老师的这本书,总体的感觉就是“专业”。他直面教育的现实,从活生生的教育案例中来,不尚空谈,而是给予具体的指导,操作性强,好书的确让人回味很久,让人爱不释手!我觉得对教师来说,通过阅读书中100个案例以及作者对案例分的分析,一定能够逐渐接受一些教育理论的浸润。并能澄清一些模糊的认识,找准工作方向,进而发现最佳的工作方法。新的时代给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挑战,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研究,让自己的工作有科学的指导,使自己成为一名充满智慧的教师,才能告别过去那种“高投入低产出”的得不偿失的工作状态,真正拥有一种幸福的教育生活。

  总之今天怎样做教师,光有良好的师德是不够的,光激情燃烧是不行的,还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真正的专业水平,新的学年我们一起努力吧!

3、《今天怎样做教师》读后感

  读了《今天怎样做教师》,我想做一名快乐高明而且让学生喜欢的教师,到底应该怎样去做呢?结合自己的实际,我有以下看法:

  作一名快乐的教师,必须学会发现快乐,体验快乐,教师的快乐来源于何处呢?

  教师的快乐来源于教育对象的激情与活力。面对朝气蓬勃、天真浪漫的青少年,教师会永葆青春、永怀童心、永有童趣,即使岁月染白须眉鬓发,心头也会绽放不败的春花。

  教师的快乐来源于教育过程的挑战与创新。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人不能两次渡过同一条河流,更不可能重复使用一种教育方法。学生是千差万别的,教育情景也是千变万化的。这种变化,对教师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考验。它激励和鞭策着教师不断创新,不断超越,时刻置身于一种色彩斑阑的新奇感觉之中。

  教师的快乐来源于学生心灵的回应与情感的互动。教师一串连珠的妙语、一个生动的事例、一句精巧的名言、一节成功的教学,都会赢得学生赞赏的目光、会心的微笑、热情的掌声、由衷的敬意;教师对学生的每一点关爱、每一丝呵护、每一次教诲,都会融入学生的脑海,刻在学生的心扉。此情无价,此乐无价。

  教师的快乐来源于教育目的的崇高远大,来源于教育成果的.的丰硕殷实。教师之于学生,可以传承精神,延续理想,升华知识,克隆品质。一名优秀教师,不仅是在培养着一批现实的优秀学生,同时也是在培养着一个未来的优良社会。当桃李遍天下之时,教师的思想主张便得以发扬光大,教师的付出便得以成倍的回报。那种精神的满足与心灵的慰藉是任何物质财富都无法比拟的。

  教师的快乐在于自己体察快乐、品味快乐,更在于自己创造快乐、享受快乐。一个善于创造快乐教学情景的优秀教师,能把枯燥的知识教学转化为妙趣横生的娱乐活动,自己教得愉快,学生学得轻松;自己教得省时省力,学生学得深刻扎实;自己讲得少而精,学生用得博而广。愿做春蚕、蜡烛的精神、情操固然可歌可泣,但会演喜剧的能力水平则更加可喜可贺。

  作一名高明的教师,必须有高明的方法。我的具体做法是:仅仅教师自己作出严于律己的榜样是不够的,他还必须以严格的纪律约束学生的行为。

  最要紧的是,教师要以慈父的态度对待学生,他应当想到。父亲把孩子托付给他,他就是处于代父亲职责的地位。

  既不应自己有恶习,也不应容忍学生有恶习。他应当严峻而不冷酷,和蔼而不纵容,否则,冷酷会引起厌恶,纵容会招致轻视。他要经常讲解什么是荣誉与善良,因为愈是经常告诫,就愈少需用惩罚。他不应当发脾气,但又不应当对应该纠正的错误视而不见。他的教学应当简明扼要,他应忍劳耐苦,对学生的要求应坚持,但又不要过分苛求。

  应当善于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向不发问的学生提问。对学生朗读的表扬既不可吝啬,也不可浪费,因为吝啬使学生产生对课业的厌恶,浪费则产生自满。

  在纠正学生的过失时,既不能讽刺挖苦,也不应辱骂。有些教师在责备学生的过失时好像是在嫌恶学生,这就会挫伤学生勤奋学生的积极性。

  应当要求学生在听自己讲话的时候要注意力集中,并保持安静。因为名家的演讲不应去迎合学生的标准,而是相反,学生的演讲要去适应名家的标准。此外,如果可能,教师要细心观察每个学生所赞扬的是什么地方,他是如何赞扬的。教师对自己演讲中的优点感到高兴不是由于这些优点本身,而是由于学生能正确理解。能分出好坏。

  作一名学生喜欢的教师,必须做到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学习。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喜欢一门功课,同样,也可能因讨厌一位老师而讨厌学习。一个被学生喜欢的教师,其教育效果总是超出一般教师。有人给师生关系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即电路适配器,相同的教育条件,教育对象,通过一定的师生关系配置,或许能爆发出强烈的教育能量,产生积极的教育效益,或完全相反,会产生短路,使学生厌学。在这个电路适配器的关系中,老师处在更主动的位置上,建立什么样的师生关系,主动权在老师手上。在以往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者,在学生面前,他们是知识的权威。但是今天,学生接受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大大拓宽了,学生独立性的增强和信息来源的扩大,使他们思维敏捷、充满活力,有些教师在电脑操作、畅销书阅读等方面会落在一些学生的后面。老师要乐于向学生学习。老师应该把“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当成自己的座右铭,师生之间有时是以“能”会友的关系。

  现在的学生涉猎广泛,学习速度远远超过教师,作为老师就应该谦虚地向学生学习。这并不是什么不好意思的事情。相反,如果教师不肯放下架子,不加强学习,不主动与学生交流、交心,甚至还把体罚、侮辱学生人格的做法当作最为有效的教育手段,那就不仅不会是受学生喜欢的教师,还会彻底破坏师生关系。无论中学生还是小学生,他们对自己喜欢的教师都会有一些普遍认同的标准,诸如尊重和理解学生,宽容、不伤害学生自尊心,平等待人、说话办事公道、有耐心、不轻易发脾气等。教师要放下架子,把学生放在心上。“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走下讲台给学生讲课”;关心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怀的温暖;自觉接受学生的评价,努力做学生喜欢的教师。教师要学会宽容,宽容学生的错误和过失,宽容学生一时没有取得很大的进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每当想起叶圣陶先生的话:你这糊涂的先生,在你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身为教师,就更加感受到自己职责的神圣和一言一行的重要。

4、《今天怎样做教师》读后感

  读了《今天怎样做教师》,我想做一名快乐高明而且让学生喜欢的教师,到底应该怎样去做呢?

  教师的快乐来源于教育对象的激情与活力。面对朝气蓬勃、天真浪漫的青少年,教师会永葆青春、永怀童心、永有童趣,即使岁月染白须眉鬓发,心头也会绽放不败的春花。

  教师的快乐来源于教育过程的挑战与创新。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更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人不能两次渡过同一条河流,更不可能重复使用一种教育方法。学生是千差万别的,教育情景也是千变万化的。这种变化,对教师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考验。它激励和鞭策着教师不断创新,不断超越,时刻置身于一种色彩斑阑的新奇感觉之中。

  教师的快乐来源于学生心灵的回应与情感的互动。教师一串连珠的妙语、一个生动的事例、一句精巧的名言、一节成功的教学,都会赢得学生赞赏的目光、会心的微笑、热情的掌声、由衷的敬意;教师对学生的每一点关爱、每一丝呵护、每一次教诲,都会融入学生的脑海,刻在学生的心扉。此情无价,此乐无价。

  教师的快乐来源于教育目的的崇高远大,来源于教育成果的的丰硕殷实。教师之于学生,可以传承精神,延续理想,升华知识,克隆品质。一名优秀教师,不仅是在培养着一批现实的优秀学生,同时也是在培养着一个未来的优良社会。当桃李遍天下之时,教师的思想主张便得以发扬光大,教师的付出便得以成倍的回报。那种精神的满足与心灵的慰藉是任何物质财富都无法比拟的。

  教师的快乐在于自己体察快乐、品味快乐,更在于自己创造快乐、享受快乐。一个善于创造快乐教学情景的优秀教师,能把枯燥的知识教学转化为妙趣横生的娱乐活动,自己教得愉快,学生学得轻松;自己教得省时省力,学生学得深刻扎实;自己讲得少而精,学生用得博而广。愿做春蚕、蜡烛的精神、情操固然可歌可泣,但会演喜剧的能力水平则更加可喜可贺。

  作为一名高明的教师,必须有高明的方法。我的具体做法是:仅仅教师自己作出严于律己的榜样是不够的,他还必须以严格的纪律约束学生的行为。

  最要紧的是,教师要以慈父的态度对待学生,他应当想到。父亲把孩子托付给他,他就是处于代父亲职责的地位。既不应自己有恶习,也不应容忍学生有恶习。他应当严峻而不冷酷,和蔼而不纵容,否则,冷酷会引起厌恶,纵容会招致轻视。他要经常讲解什么是荣誉与善良,因为愈是经常告诫,就愈少需用惩罚。他不应当发脾气,但又不应当对应该纠正的错误视而不见。他的教学应当简明扼要,他应忍劳耐苦,对学生的要求应坚持,但又不要过分苛求。应当善于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向不发问的学生提问。对学生朗读的表扬既不可吝啬,也不可浪费,因为吝啬使学生产生对课业的厌恶,浪费则产生自满。在纠正学生的过失时,既不能讽刺挖苦,也不应辱骂。有些教师在责备学生的过失时好像是在嫌恶学生,这就会挫伤学生勤奋学生的积极性。

  应当要求学生在听自己讲话的时候要注意力集中,并保持安静。因为名家的演讲不应去迎合学生的标准,而是相反,学生的演讲要去适应名家的标准。此外,如果可能,教师要细心观察每个学生所赞扬的是什么地方,他是如何赞扬的。教师对自己演讲中的优点感到高兴不是由于这些优点本身,而是由于学生能正确理解。能分出好坏。

  作为一名学生喜欢的教师,必须做到亲其师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拥有良好的情绪去面对学习。学生会因为喜欢一位老师而喜欢一门功课,同样,也可能因讨厌一位老师而讨厌学习。一个被学生喜欢的教师,其教育效果总是超出一般教师。有人给师生关系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即电路适配器,相同的教育条件,教育对象,通过一定的师生关系配置,或许能爆发出强烈的教育能量,产生积极的教育效益,或完全相反,会产生短路,使学生厌学。在这个电路适配器的关系中,老师处在更主动的位置上,建立什么样的师生关系,主动权在老师手上。在以往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者,在学生面前,他们是知识的权威。但是今天,学生接受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大大拓宽了,学生独立性的增强和信息来源的扩大,使他们思维敏捷、充满活力,有些教师在电脑操作、畅销书阅读等方面会落在一些学生的后面。老师要乐于向学生学习。老师应该把“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当成自己的座右铭,师生之间有时是以“能”会友的关系。现在的学生涉猎广泛,学习速度远远超过教师,作为老师就应该谦虚地向学生学习。这并不是什么不好意思的事情。相反,如果教师不肯放下架子,不加强学习,不主动与学生交流、交心,甚至还把体罚、侮辱学生人格的做法当作最为有效的教育手段,那就不仅不会是受学生喜欢的教师,还会彻底破坏师生关系。

  无论中学生还是小学生,他们对自己喜欢的教师都会有一些普遍认同的标准,诸如尊重和理解学生,宽容、不伤害学生自尊心,平等待人、说话办事公道、有耐心、不轻易发脾气等。教师要放下架子,把学生放在心上。“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走下讲台给学生讲课”;关心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怀的温暖;自觉接受学生的评价,努力做学生喜欢的教师。教师要学会宽容,宽容学生的错误和过失,宽容学生一时没有取得很大的进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每当想起叶圣陶先生的话:你这糊涂的先生,在你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身为教师,就更加感受到自己职责的神圣和一言一行的重要。

5、《今天怎样做教师》读后感

  继《给教师的101条建议》我又阅读了《今天怎样做教师》,感触颇多,受益匪浅。忍不住想写点儿什么,引用王老师的一句话:“我们今天怎样做教师?一言以蔽之:光有良好的师德是不够的,光有激情燃烧是不行的,还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真正的专业水平。”这句话在你的心灵深处会有一种冲击感,它让我认识到当好一名教师,一个正确看待问题的心态和意识是多么的重要。下面我把自己读后的一点点感受写下,愿与同事们共勉。

  首先我想说的是:怎样做教师换言之怎样做最好的教师?我觉得必须要了解和研究学生。书中有这么一段精辟的言论: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师,首先必须要了解和研究自己学生的方方面面,并要给予他们足够的职业的爱和尊重,如此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都是个体差异较大的学生,这就好比世界不存在一片相同的树叶,也不存在相同的一个人。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渴望得到同学、老师、家长及社会的认同。书中好多案例都证明,自尊心是推动学生不断上进的一种动力。学生有较强的自尊心将会促使他们努力地学习,力争上游,自觉主动地约束自己,为班级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记得上届有个学生叫陈某,父母离异,平时照管他的人较忙,导致孩子行为习惯很差,直接地影响到他的学习成绩。上学迟到,上课走神,作业常不能按时完成,成绩一直稳定在最后一名,而且还是全校最后一名。作为他的班主任老师我有义务和责任去帮助他改变现状,为此我叫来了他爸爸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了解和沟通,谈了很多,也了解到了很多,孩子现在的学习成绩差并不是内在因素而是外在因素,这孩子自从爸爸妈妈分开后对他在心理上造成了一些阴影,孩子开始变的消极,懒惰,甚至还有一些自卑,在了解了这些后,我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特别的关注他,一有时间,我就会和他坐下来了解他内心所想,及时地发现他身上的闪光点,慢慢孩子变的主动了起来,当他有了一点点的进步,我就表扬他的进步,肯定他的改变。时间长了他就慢慢的有了自信心,学习也有了动力,成绩也不再是最后一名,后来中考成绩他自己都不相信他能考到400多分。现在回想,如果当时我能更好的更灵活的运用书中的这些建议的话,也许他会更好。

  其次就是书中谈到的老师要有与时俱进的意识,我很有同感。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对教书育人的教师知识的更新就变得尤为重要。尤其是面对见多识广、求知欲旺盛的学生,如果不去拓展我们的文化邻域,是很难赢得他们的信赖和尊敬的。引用陶老师话:要想成为一个好的教师,必须学而不厌。在他看来,教师首先要有不断提高自己文化素养的意识。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天天的充实自己才能常教常新。要教学生力求上进,非自己努力上进不可,唯有学而不厌的老师,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由此我还想到一位教育大家每天问自己四个问题:一、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二、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三、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四、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看似简单的四句话,却令人深思。他让我明白了教师更新思想重要性,如果思想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就很难做到博,在授课时就会缺少激情,与学生缺乏时代共鸣感,这样的教学课堂我觉得是低效的。所以不得不问自己:如何能做一个令学生信服的老师呢?读了王老师这本书后让我心中有一个新的方向,对自己的要求也有了新的标准,之前许多工作中不明朗的东西也变的清晰了许多,书不错在此推荐。

6、《今天怎么做老师》读后感

  要当好教师,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在工作中,对待问题要多问“为什么”,学会理性的思考进行分析。下面对书中的一则案例发表自己的感触:

  如果有人问我:“你会喜欢每一个学生吗?”在没有看书之前,我会不假思索的脱口而出:爱每一个孩子是教师的职责。这不正是经常教导我们的思想吗?要全身心的把爱无私的奉献给每一个孩子们?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不正是教师的职业精神吗?细细品位王老师的点评,不禁让我感触:“区分职业的爱和私人的爱”。教师也是普通人,整天把“爱”挂在嘴边,到底爱孩子的覆面有多大,爱到什么程度?我们的教师行为是否与说的相一致?

  那教师对学生的爱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又该如何来理解呢?书中说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主要是职业的爱,而不是私人的爱。教师的爱是一种关心,一种关切,一种理解,一种宽容,一种帮助,教师是可以一视同仁地把这样的爱献给学生的。是呀!任何一个人爱的付出,都是有选择,有重点的,“博爱”不仅会把人累死,更把教师的职责范围扩大。在这些语词,让我感受到了清新与自然,诚恳与真实,科学的思维方式下“爱”的理解。

  职业的爱是必须做到的,但私人的爱是无法强求的。对于不同性格的孩子,作为教师不可避免的会有私人的情感选择倾向,但站在教师的立场上,就必须用教师的职业的爱去对待每一个孩子,在孩子有困难时,在孩子做错事时,在孩子得到进步时,作为教师都能一视同仁的对待,教师的爱就是渗透在平时的点滴中,贯穿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在平凡的工作中付出自己的爱,这就是我们教师必须做到的职业的爱。

  前不久在网上看到一则寓言:一只蜈蚣在路上自由地爬行,爬着爬着,遇到了哲学家青蛙。青蛙非常惊讶,瞪大了眼睛愣愣地盯着他,还自言自语地说着。蜈蚣很奇怪,就问:“青蛙哲学家,你在干什么呀?”青蛙说:“你真了不起,能指挥几十只腿走路。我正在思考走路是先迈左腿还是先迈右腿好?”蜈蚣一听,也愣住了,心想这个问题我怎么就从没想过?想着想着,自己也琢磨起来:是先迈左腿好呢还是先迈右脚好?谁知越想越复杂,号称百足之虫的蜈蚣平时走路灵活自如的像蛇一样快,这一刻里竟然再没几只脚能听使唤的。折腾了半天也没能前进一步。过了一会儿,青蛙哲学家恰巧又转了回来,看到蜈蚣在那里伸胳膊踢腿,就很奇怪:“蜈蚣先生,你在锻炼身体吗?”蜈蚣急了:“那里呀,我在思考你的问题,可是我越想越复杂,如今怎么也迈不出步子来了。”乍一听觉得这个故事很好笑,但是仔细体味起来,就能从这则寓言故事中得到一些启发。教师的角色就好像是故事中的青蛙,蜈蚣是被青蛙给教坏了。如果联系我们的工作,教学中可曾有过类似的将简单浅显的问题教复杂了?可曾有过将现成的问题肢解细化,细嚼慢咽的灌输给学生?可曾有过“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渠沟”的感慨呢?在今天似乎教师的角色变得越来越复杂了,让我们这些做教师的有一些不知所措。好在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莎士比亚),有了它就为我们指出了一条明朗的道路。在我看来王晓春老师做的就是这样的工作。他的《今天怎样做教师》和《教育的智慧从哪里来》都给我们这样在教育一线苦苦摸索的教师们送来了一剂沁人心脾的良药。100个案例,从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师生关系问题、管理问题四个方面入手,给我们做了个专业化的展示:

  1、 主要不靠“嘴”教育孩子。靠的是情境,靠的是行动。

  2、 我们无法改天换地,但是没有人能阻止我们为改天换地贡献一份力量,只要我们不放弃理想。

  3、 正是家长的溺爱,教会了孩子自私和不孝。

  4、我们的教育就是这样,大家除了考试分数什么也看不见,本该家庭教育解决的品德问题推到学校,本该幼儿园、中小学解决的品德问题推给大学。难怪我们老得“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因为家庭教育的基础就没打好,学校要不断“补课”;因为学校一边“加强”某种教育,一边同时把隐患推给高一级学校,在应试的疯狂中,实际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制造”的问题往往比“解决”的问题还要多,最后压力都加到社会……

  5、 热爱生活是热爱学习的前提。

  6、 保持好奇式的探究心态,是制怒的最好办法之一。

  7、这可能是特点而非缺点。

  8、我赞成教师做学生“灵魂的工程师”。因为到底什么样的“灵魂”最有利于他将来在社会上发展,你并不一定清楚。再说,你对自己的“灵魂”就那么自信吗?

  王晓春老师这些酣畅淋漓的名言警句,无时无处不体现了王老师的睿智和深邃。而这些恰恰是我们这些青年教师说欠缺的。

  人们给予教师许许多多荣耀的称誉。“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等,尤其是中国儒家将尊师敬孔的思想发挥到极致,“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影响浸润了中华文明几千年。然而今天教师也不再拥有令人真正崇敬的荣耀和光环。重塑教师形象,还教师与教育最本真的面目,是我们每一个人民教师神圣的职责和不可推卸的义务。那么站在21世纪的今天,尤其是在新课改背景下的今天,我们理想中的教师应该是怎样的呢?在我们的心中应该建立起什么样的教师形象呢?读了王晓春老师的《今天怎样做教师》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像一个长长的句子,艰辛是定语,耐心是状语,热情是补语;又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像一个根号,一叠叠作业本为他的青春无数开平方。”其实这些都只说了一半。因为,对于幸福教育的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我则认为:教育首先是一种服务,教师是一种带有浓厚服务性质的职业。一种为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帮助的服务,一种为社会培养健康健全的人类的服务。也惟有如此,作为教师心怀一种服务思想,才可能从过去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误区中走出来,走进学生,亲近学生,关心爱护学生,蹲下来悉心聆听他们的心声,熟悉他们的呼吸,也只有这样才能为他们提供最切合实际的东西,才能为他们铺设好最适合他们的道路,让他们能够在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声中他们张扬个性,茁壮成长。其次,当代的教师还要树立这样的观念:“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一名好教师,一名爱学生的教师,会将学生放在平等地位,信任他们,尊重他们,视他们为自己的朋友和共同探求真理的伙伴。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教学相长。再次,作为当代的教师还应该“善思“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思想的芦苇。”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教师应该是个思想者。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做个有心人,去认真总结教育的得与失。

  以上就是我读完王晓春老师的《今天怎样做教师》后的几点不成熟的感想。最后套用这样一句话作为结尾:“我是一个行者,步履轻盈,在教育的路上,我的脸上带着笑容,我的心中充满阳光,我的行囊中为教育准备了一切:澎湃的热情、宽容的胸襟、迷人的书香、思考的大脑。”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一定会严格的要求我自己,尽早的做一名智慧型的教师。

7、《今天怎样做教师》读后感

  暑期中读了王晓春的《今天怎样做教师》一书,对其中的一些案例以及案例后的点评很有感触。

  在第二部分学生问题中有这么一个案例,课堂上,一位成绩中上游的学生在课堂上回答老师问题时,从一开始的否定自己的能力,在教师的启发帮助下,逐步开始能够回答出问题,到最后能够完整地回答出教师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进行的思考这一案例。

  在这个案例中一共给了我三个启发。

  第一,是学生信心的启发。

  一个学习成绩中上游的学生在课堂上却会完全否定自己的能力,连尝试的机会都不愿意把握,说明这位学生缺乏对于自身的信心。信心对于学生一直是一种可贵的精神力量,只有对于自己和自己所学的知识充满信心,才会对以后所学的知识更加有期待和热爱,才会以极大的热情和积极的心态投入到以后的学习中。反观,我们学校的学生,缺少的正是这种对自己的信心,在能够取得更大进步的时候往往会犹豫因而停滞不前。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给予这样的学生充分的鼓励。而且信心来自实力,所以我们在帮助学生建立信心的时候,光有情感化的“赏识”是绝对不够的,还要切实帮助学生提高实力。

  第二,是学生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的启发。

  作为一个学生,思维方式和思维能力也是重要的实力之一。学生在课堂上能否掌握重点知识,能否真正的学到了知识,都是取决于学生的思维。案例中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思考的习惯,对于内容不能理解记忆,只是死记硬背。而我们的.学生目前来说也是在这种状态听课的,教师说多少就记多少,对于内容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初步,要改变这样的现状,就要从平时的课堂习惯开始,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努力为学生创造这样的思考的环境。

  第三,是教师的思考态度。

  在案例中的这位教师能够从一个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情况中进行不停的思考和研究。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一种锻炼和提升,多思多想,从中可以领悟到更多的道理,而教师的研究探究,也可以在和学生的沟通和理解中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到学生对自己教学的接受程度和把握情况,也是教学的一种积累。

  给予学生足够的信心,提供学生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能对学生的每个细节都进行反思和探究,这是案例给我启迪,同样也是在以后的工作中所要进行实践的。

8、《今天可以这样做教师》教师读后感

  今天有这样的教师,他们在开学的第一天给学生带来无比的惊喜;今天有这样的教师,他们是真正的教学大师,他们的课堂永远高效有趣;今天有这样的教师,在他们眼里永远没有“差生”,他能让最差的学生的学生考取重点大学;今天,有这样的教师,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获得最精彩的教师人生……今天,我们可以这样做教师!

  这是《今天可以这样做教师》封面上的一段文字,简简单单,却让我感受到教师的无穷魅力。我被书中许多中外优秀教师对学生那浓浓的爱与超常的智慧深深地吸引、深深地感动。同时让我感觉到自己的渺小。读这本书,最初吸引我的是这本书的目录,小学里的大师桂贤娣,小蚂蚁们的伟大起点常丽华,王金战、雷夫、魏书生、薛瑞平、李镇西等等这样的名师名班主任,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我们一起分享过她的教育教学智慧的名师。在目录的指引下,我沉浸其中,每一个老师都是那样令人感动。他们是真正用爱、用心在做教育,急孩子所急,想孩子所想……今天,当教师就要当窦桂梅这样激情的教师;今天,当教师就要当俞玉萍这样有诗意的教师;今天,当教师就要当李圣珍这样的“差生救星”。全书共分五个个部分:一是开学了,我能做些什么。二是课堂上,我是这样教的,第三部分是,在我眼里,没有“差生”。第四部分是,一个教师,到底能走多远,第五部分是,教师,你对学生的影响有多大。

  开学第一天,一般的教师不外乎是点名,卫生打、发新书、强调一下班级纪律等例行的工作。这些行为是教师熟悉的,也是学生熟悉的,没有任何不妥之处,像每天的日出日落一样平淡无奇。而对于优秀教师而言,开学的第一天,考虑的是怎样让大家尽快的认识,怎样一开始就营造出良好的氛围,怎样鼓舞学生的士气。

  而有的教师,开学第一天,给学生带来无比的惊喜,把幸福之花种在孩子心田,他们在开学的第一天,带给孩子们无比的友爱和自信,他们激发孩子学习的热情,他们让孩子们在教室有诗意的`生活,在开学的第一天,给予每一个孩子美好的期盼和憧憬。

  教学是老师的基本功,老师必须明确一堂课中应该教什么、为什么而教、如何教等问题。“考什么教什么”已经把教师变成教的“机器”,把学生变成学的“机器”。这样的教学是低能的教学。北京42中的孙维刚老师,他的教学很特别:一节等边三角形的判定,他鼓动学生想出24种方法,他的数学课不但融入历史、地理、文学、哲学、甚至还有动物学、语言学。他的教学是那样的有趣,学生总爱听。基础差的学生,经他教过,都能考取重点大学。

  因此教师应该锤炼自己的教学基本功,这不仅是成为名师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关键,而是作为一名教师的职责和根本所在。锤炼的途径很多,重要的一条莫过于向古今中外的教学大师学习,看他们如何教学的。一个学生被教师看作“差生”,着不仅是学生的不幸,更是教师的不幸。因为自从这一刻起,教师开始失去了公正的立场,失去了干净纯洁的眼睛,从此后很难发现“差生”的优点,认为“差生”只有一幅模样,但忘记了“差生”不会永远是“差生”。也忘记了他还是一名学生,是一个又优点有缺点、自尊自强、鲜活的人。因此教师眼里不应该有“差生”,只有学困生,和需要帮助的学生。

  一个教师到底能走多远?就是说一位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能取的多大的成就,靠的是运气,才气和时间,但教师的个人努力和坚持最不可缺的,教师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一位教师到底能走多远,除了外界的因素,最重要的靠教师自己持之以恒的坚持和努力。优秀教师最重要的标志是他的影响力,就是他在学生心目中的魅力和形象,教师的言行在不经意间成就学生的一生,这是教育的神奇,也是教育的魅力。

  对于教师来说,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教育不是重复,而是创造;教育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本身。”我则认为:教育首先是一种服务,教师是一种带有浓厚服务性质的职业。一种为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提供帮助的服务,一种为社会培养健康健全的人类的服务。也惟有如此,作为教师心怀一种服务思想,才可能从过去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误区中走出来,走进学生,亲近学生,关心爱护学生,蹲下来悉心聆听他们的心声,熟悉他们的呼吸,也只有这样才能为他们提供最切合实际的东西,才能为他们铺设好最适合他们的道路,让他们能够在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声中他们张扬个性,茁壮成长。一名好教师,一名爱学生的教师,会将学生放在平等地位,信任他们,尊重他们,视他们为自己的朋友和共同探求真理的伙伴。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教学相长。教师应该是个思想者。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做个有心人,去认真总结教育的得与失。

  当然幽默的课堂,绝对比普通课堂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可惜的是,有些教师天生就缺乏幽默细胞。再好笑的笑话,经我一说,就成白开水了。所以,整天几乎不给学生说什么可笑的东西。老师的课堂语言是一门艺术,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应是每个教师必备的教学基本功之一。一个教师讲课若能声情并茂,那么他的声音就像润物无声的春雨滋润学生的心田,把学生带进美好的艺术境界。

  通过这本书,我才真正体会到:爱的恰当,爱的得体,爱的有效并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这样的工作才会充满色彩,五光十色,光彩夺目。

9、《今天怎样做教师》教师读后感

  记得去年和一个问题学生有过一段对话。师:“我的系统已经更新了,你呢?”生:“我的也更新了,不过好像没有你更新的快!”我们相视一笑。两年来的班主任工作让我逐渐明白:教师的成长来自对学生问题的思考,来自对学生问题的解决,而问题的思考与解决都需要我们不断阅读,不断更新我们的知识结构。

  我们大家都熟知电脑的操作系统从最初的dos系统到windows98系统再到现在大家熟悉的windowsxp,一路走来,不断更新,为我们提供了越来越便捷的服务。比尔·盖茨正是能够正视消费者的需要,反思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断推出新的受消费者喜爱的产品。反思我们的老师,很多人的“操作系统”过于陈旧,已很难适应越来越复杂的形势了。不少人即使在碰壁的情况下,也抱残守缺那过时的“操作系统”。近来研读了王晓春老师的《今天怎样做教师》一书,我深刻地感受到我们的老师确实要及时更新我们的“操作系统”,以便我们更有成效地开展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该书用丰富的案例为我们透析了教师当中普遍存在观念的落后、手段简单等问题,更为重要的是用科学的精神引领我们对教育手段的深入思考。作为班主任,我们都会有意无意地提高自身教育水平;然而我们大多时候习惯于“见贤思齐”而做不到“见不贤而内省”。王晓春老师在这本书中就毫不留情地为我们揭示了一些我们日常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低含金量的教育手段。

  作为教师,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一下我们用来了解学生的手段与方法。

  1、不问“为什么”,只问“怎么办”,不想研究问题,却想解决问题。

  在问题生的转化问题上,我们很多老师面对学生的烦恼时,根本就不想知其所以然,他的思路毫不犹豫地跳过“问题”,直接进入“管理”层面——“我们该怎么办?”比如我们教师或许都遭遇过学生迟到的`问题,很多时候我们第一反应——怎么又迟到了! (范文网 ) 然后把学生找来提出要求,让学生保证下次不要迟到。可是很有可能,隔天我们发现这个学生又迟到了。其实学生迟到的原因很多,有的时候是因为公交车晚点,有的时候是遭遇恶劣天气,有的时候是因为家里有点急事。如果我们足够留心,就会发现大多数迟到的学生在意识到自己迟到后都会低着头表现出一丝愧疚,都会在快进教室的一刹那一路小跑。如果我们的老师能够先去想想学生为什么迟到,而不是急着要学生保证下次不迟到,学生的迟到现象应该会得到更好的改善。

  2、滥用道德的“集体化”

  我们的德育至今还是强调“集体化”的道德过多,而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还不够。我们德育教育普遍强调外部干预,靠煽情,靠群体威力。殊不知,外部干预很有可能削弱个人的道德内化过程;煽情,有可能削弱道德教育中的理性和理智成分,助长盲从之风;而靠群体威力,则有可能削弱个人主体性,逼迫学生形成随大流的风气。这三条有一个共同点——不需要受教育者独立思考。我们的德育总是促使学生热血沸腾,而不是同时帮助他们冷静思考,尤其是独立思考。我们很多时候自觉或不自觉地打着为集体争光的旗号,用集体的力量暂时去约束个别同学的不良行为。表面看,有的时候我们似乎解决了某个问题,其实只是把问题潜藏起来,而未能根本解决。

  3、思维方式简单化、公式化、模式化、封闭化

  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习惯了简单思维方法的教师会瞪着眼睛把有用的信息筛掉,正所谓“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我们很多老师,不明白一个结果可能有多个原因,一个原因可以导致多个结果。很多时候他们往往只能开出千人一方的药方,而想不出另外一种可能性。比方说学生讲话,他们就条件反射地让学生闭嘴,学生不爱学习,就和学生大谈学习的重要性,似乎明白了这一点,学生的态度就会主动转变。这里老师就把一个很复杂的厌学问题删节成了一个简单的认知问题。

  4、错把心理问题当做品德问题

  教师把心理问题错看成了品德问题、纪律问题,我们必须承认,这是目前多数教师的习惯思路。品德问题与心理问题路子是不一样的,前者必须分清是非,而后者恰恰不能从分清是非入手。沿着“分清是非”的思路,下一步任务自然是“如何防止类似事件发生”,而不会是“如何缓解孩子的心理压力,如何使孩子的压力真正得到释放”。认真反思我们的工作,我们会发现,我们遇到问题,恐怕首先关心的是我们的“硬指标”,而不是孩子这个“活人”。我们其实是不大关心孩子的感受的。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心理问题也浮出水面,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而不是简单地划归到道德品质的范畴内。

  正如王晓春老师在序言中写道:“要做一个与时俱进的新型教师,提高专业水平,提高工作的‘科技含量 、‘智慧含量 ,乃当务之急。”虽然科学也不是万能的,我们还是要走科学之路。我们的教师现在最缺的就是这种科学精神,研究意识。希望我们的老师可以重温五四时期的德先生和赛先生的精神,希望我们教育可以真正地走向专业化发展的道路。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