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亲爱的卡尔》读后感
1、《你好亲爱的卡尔》读后感
在一个寂静幽黑的深夜,在远离城市喧嚣的一个小角落里,我读到了一篇文章,使我疲惫倦乏的心感受到了这个世界深深的爱意,也要了解到了一位叫卡尔的善良男孩。
故事讲的是在炎热夏日里,我坐在闷热的列车上旅行。后在列车停站到几分钟之内,我冲下去买了一瓶水,不小心将背包丢了。在小卖店的小男孩儿卡尔和跛脚老妇人艾森特将包收了起来,并在事后联系到我,并且还给了我,在与卡尔的交谈中我了解,卡尔是一名十岁的可爱的小男孩儿。为了感谢,我故意丢下装有300元的钱包,我以为卡尔和老妇人会将钱花掉,那样我就会感到开心满足,可是每个月,当我重新路过小镇的小卖店,总会看到卡尔举着牌子,上面写着“失物招领”,里面放着我的钱包。他整整等了60天,后来我不忍心让他继续等下去,就将钱包认领走了,作为感激,我与他拥抱拍照,把照片登在了报纸上。半年之后,我去看望卡尔和文森特夫人,才知道老妇人在半年前就去世了,卡尔是夫人认领的弃婴,但是一直没有告诉卡尔,卡尔也不知道,但是最后老夫人是微笑着离开的,因为她看到了我和男孩儿在报纸上相拥的照片,以为是卡尔的父亲来找卡尔了。
读完这个故事,我不仅为小男孩儿卡尔拾金不昧,善良可爱打动,更为老妇人收留弃婴,以及我的感恩与善良所感动。
卡尔是多么善良的孩子啊,因为人们总是在小卖店丢失东西,他就充当失物招领员,作者故意丢下的钱包,内含300元。小卡尔拾金不昧,举着牌子在小站等待人认领。每个月,当我坐车路过那里时,就会看到她,他等了整整60天。我想,如果作者没有去认领他的钱包,也许善良的卡尔,他会等待更长的'时间,无论风吹雨打,永远不会将钱花掉,他会一直等,等到有人认领。
文章中小男孩儿让我去打听是否有人将东西丢在了他的小卖店里,如果有的话,一定要让丢失的人来找他。在卡尔说这句话的时候,声音带着一丝的请求,这一丝的请求,可以表现出卡尔多么希望所有人都找回自己的东西,只有这样他就满足了。
这是多么善良的表现,这样时拾金不昧的人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同样,那些见钱眼开,甚至偷,抢夺的人更是数不胜数。如果每个人都像卡尔那样,那么这个世界将会变成大同社会,即使货物丢在地上,也不会有人去抢夺它。
作者也是如此善良,懂得感恩。卡尔帮助他找回了他的背包,他便故意丢下300元以丢失的名义来帮助卡尔和老夫人,希望他们把钱花掉。虽然最后无奈将钱包领走,但是他的善举也是让文森特夫人开心的离去。
这个世界还是如此善良美好,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为他人着想,努力帮助他人,奉献爱心,整个世界将会开满善良的花朵。
2、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百字《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前一段时间出的一本新书《亲爱的安德烈》,是由龙应台女士与其儿子共同完成的。
读完后,感触很深。但感受最深的不是安德烈字里行间跃动着的不羁灵魂,不是龙应台女士对于儿子直接大胆的提问所做出的巧妙回答,不是中西方文化剧烈碰撞绽放出的异彩。
而是一句话。
安德烈问她,在她离开人世后,希望如何被朋友、读者和“我”——安德烈本人记住。
对于前两者,龙应台回答的干脆利落——“不重要。”
仅三字,完美地表现出她非同一般的气度个性,高度冷静的心,清明的眼。
对一个作家来说,读者如何评价自己往往被俗人认为是最令人关心的,而真正好的作家,如她,坚定自己的信念,笔尖永远对准心中的方向,笔杆和脊梁一样挺直,宁折不屈,更罔论会写些博读者一笑的文章了。所以,不重要。
而那最令人动容的,是她回答如何让自己的儿子记住自己时,文字氤氲出的袅袅暖烟。
“有一天,你也许走在伦敦或香港的大街上,也许是一阵孩子的笑声飘来,也许是一株紫荆开满了粉色的花朵在风里摇曳,你突然想起我来,脚步慢下来,然后又匆匆赶你的路。
可是正因为有最终的灭绝,生命和爱,才如此珍贵,你说呢?”
不知道写下这些文字时,心中是否有些许不甘,酸楚,哀伤。毕竟,离世的人们,只能活在别人的记忆当中,而岁月的冲刷,使这些记忆不可避免的像泛黄的牛皮纸一样蜷曲,最终碎裂,一片一片渐次脱落,最终,在之后的之后,化为虚无。
但我深信,作者写完整段话后,只余释然。
每个人都是别人生命中的过客,无论你在他的生命中曾经占据怎样重要的位置。终有一天,会化作那穿梭的风,静默的云,以另一种形式遨游四海八荒。
龙应台以她的豁达与优雅,给了这个问题最动人、最美丽的答案。
之后,只要你偶尔想起我,也便足够。我愿化作那无拘无束的风,吻去你的泪水,你的伤悲。
3、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百字《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当合上《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时,我总有种想再读一遍的想法。《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是一人为人母的中年女人和她已成年的儿子通了3年的36封信。通信的时间,总让我感慨。
“我要认识这个十八岁的人”。这是龙应台与她的儿子安德烈写信的初衷。而一开始,安德烈,这个完全不想与母亲交谈的人,完全是为了赚稿费,才写信的。因此,他们俩就抱着不同的心态通信着。即使安德烈不是真正想写信,但龙应台却想走进儿子的内心,想让安德烈与自己的关系得到缓解,想认真研究自己的儿子。然而,母亲细腻的言语,也让安德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安德烈到最后,通信的目地仅仅是为了与母亲交谈。当然,他们彼此认识了对方。
龙应台有的地方,让我感触很深,面对着自己儿子的不耐烦、不想说,她并没有以逼迫的方式去做。即使自己的几行文字只能换来儿子的三言两语,但她仍旧字字引导,希望安德烈能多说一点。她只是想了解自己的儿子。这是何等伟大的母爱啊。
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样的,他们为了我们付出了很多。自己就算日日夜夜汗流浃背,操心不已,但为了孩子,又有何怨言?如何孝敬父母,使他们舒心,我们都知道。端一杯茶,捶一下背,说一句话,等等。但是,在平时的生活中,又有谁能时刻想到这些,并经常去做。而父母对我们的关心,我们却会把它当做唠叨,当做耳旁风,不去理会,有时还嫌烦,与父母顶嘴。我们长大了,只顾着与朋友玩,只顾着去享受自己的美好时光,却总是遗忘了抚养我们长大,为我们担心的父母,他们正在渐渐老去,一日不如一日。我们能给予父母最好的回报,就是像儿时一样,常陪陪他们,多在他们身边,与他们聊聊天。
想到这儿,我不禁为自己有时因心情不舒畅,而惹父母生气,让他们伤心的事感到羞愧。从此以往,我将时刻控制好自己的心情,多体谅父母的难处,理解父母的用心,并多多地去帮他们做些我力所能及的事情,争取不让父母担心。
《亲爱的安德烈》中,让我看到了母爱的呈现。父母的地方,就是家,一个不论你身在何处,却长伴与你的家。父母,多伟大。
4、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百字《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第一次看到《亲爱的安德烈》时还没有书,只是顺手翻阅第8期《读者》,读到龙应台和大儿子安德烈合著的《亲爱的安德烈》的节选,感动的涟漪便一圈圈地在心中荡漾开来,经久不能平静。如同一个好看且有意义的连续剧,我迫不及待地想看下去。安德烈走过的路、经历的事,也许有一天我也会遇到也会经历吧。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感谢安德烈无私地把与母亲沟通的经历和我们分享。当我由懵懂无知,凡事依赖父母的孩提,成为了叛逆,急于追求自我与独立却因不够成熟而不时令人头的疼青少年,或轰轰烈烈,或跌跌撞撞得走过,直到我第一次看到那本书。我自以为自己已经长大,已经有足够的经验如鸿雁一般,在自己的天空中翱翔。我抗拒,尝试著逃跑。想跑离父母经验的网,跑离父母呵护的关怀。我坚持要往父母认知的远路甚至是错路走去,我强烈的逾越出父母所架设起的是非对错。现在想想,那时的我实在是过于冲动过于自负。后来,我买下了这本书。第一次阅读时,那感动却在不经意间被一个问题所取代。
为什么?为什么年龄相差近三十岁,又隔着两个不同文化的安德烈与他母亲能如朋友一般在信中畅谈?再往下读下去,我对这本书有了发自内心的心灵共鸣。书中那对于母子关系的描写让我觉得无比新奇,却又见解独到。安德烈的天真烂漫却又睿智幽默的性格让我印象深刻。母亲龙应台对安德烈的尊重与鼓舞令我感动。渐渐的,我仿佛看到安德烈与龙应台面对面的谈话,有时是互相寒暄,有时是互相鼓励,有时在激烈的争论着什么,但这些唯一的共同点就是那字里行间中透露出的淡淡的爱。对,是了,正是这其中的爱,再加上母子二人的互相理解才有了这温馨美好的画面。再看看我呢,骄傲自负让我几乎完全听不进爸妈的劝告,有时和他们谈话更是“话不投机半句多”。
现在想来,多半是我的不对。或许,我需要好好想想?
5、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百字《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地对着背影既欢喜,又悲伤,想要追回拥抱却不敢声张的人。
——题记
一位母亲,看着子女发表“独立宣言”,问那些常人不愿提起的问题,是什么感受?一位母亲,只能在后头张望子女的越来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线有多远,是什么感受?一位母亲,望着子女的坚实的身躯想要拥抱却不敢声张,是什么感受?
读《亲爱的安德烈》,我想,我知道了!
这是一位名为龙应台的母亲和她的十八岁儿子的故事……
有这样一次,安德烈问他的母亲“怎么面对‘老 ?”“会希望我记住你吗?”这两句话给我的触动是深刻的。人会老去吗?我问自己,答案想必已经知道,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的我看到这个问题有些愣,很可怕吧。我惊讶于安德烈的问题,但更惊讶于龙应台的回答:“老”就是放在药盒里那色彩缤纷的药片;“老”就是上楼到一半忘了自己是要上还是要下;“老”就是不说话时发出像咖啡机煮滚喷气的声音;“老”就是饿了吃不下累了睡不着,坐下去站不起来,记得的都已不存在,存在的都已不记得……
书中的安德烈已经长大了,成年了,可是龙应台这位母亲对他的爱却没有变,只不过换了一种方式,她开始学着认识名为十八岁的儿子,书中里提到人生就像旅行,前半部分是平原,和朋友嬉戏打闹父母的陪伴下慢慢长大,后半部分是荆棘,需要一个人小心前行,在安德烈路途前半部分有龙应台的陪伴,但是以需要她耐心的等待,把焦急藏在身后,在后面不停地张望着安德烈,那越来越远的,越来越小的背影,揣摩着那地平线有多远?怎么一下子就看不见了?看到那坚实的身躯不畏艰险的在前,想要拥抱他,却不敢声张。
进入高中的我应该也将踏入人生路途中的荆棘地了吧,该脱离父母的怀抱,奔向这缭乱的世界,尽管这样,我也是不会忘记的是谁在跋涉中给予我一席休息之地,爱和希望。使我们充满勇气和力量,让心中永存着热度和光,不去畏惧前方的荆棘。更不会忘记在走远之后,回头抱一抱那在后头张望着,想去拥抱却不敢声张的你们……
6、《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
《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详细地记载了19世纪德国的一个著名天才卡尔的成长过程。卡尔9岁时就进入了哥廷根大学;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岁发表《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卡尔能取得这番惊人的成就,并不是由于他的天赋有多高,相反,他出生后被认为是个有些痴呆的婴儿,所以他的成才完全是他父亲教育有方的结果。书中谈到卡尔的父亲怎样培养卡尔的各种良好习惯,这一点使我大受启发。书中谈到的几个习惯都是有益学习的,下面列举一二,以此共勉。
一、专心致志的习惯。
常有家长问我,为什么他们的孩子每天回家及时做作业、背书,而学习却丝毫没有一点长进。应该说能及时做作业就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好的学习习惯了,但仅做到这一点还不够,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好的结果。学语文时就只考虑语文,学数学时就专心于数学,如果在学习时想着玩,玩时又担心学习跟不上,不能用心一处,即使学生整天坐在书桌旁,那也只不过是装装样子而已,只是一种对时间的任意糟踏,也是对自己和别人的一种欺骗。我班里就有几个学生背课文老背不出,有时在早读课上,我会悄悄走到他们背后去听,发现有的学生嘴巴根本不动,而有的学生嘴巴在动,眼睛却看着别处。如此不专心读书,怎能背出课文呢?学习其它学科也是一样,只有专心致志才能学好。
二、敏捷灵巧的习惯。
常听有的老师抱怨,怎么上午布置的一点点作业到放学后才交起来?是题目太难不会做吗?显然不是,因为老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可能出太难的题目。那原因是什么?是因为一部分学生认为时间还多着,不拖到最后就不想做,久而久之,这些学生作业一直迟交,甚至不交,其实这些学生不明白,迅速完成作业之后,多余的时间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发展自己的爱好。人的一生很有限,而且大部分时间要用来吃饭,睡觉,剩余的时间能做的事就不多了,如果不养成敏捷,灵巧的习惯,能做的事就更少了,这岂不遗憾!
三、精益求精的习惯。
学习知识就如同砌砖一样,如果不严格要求,就绝不会收到好的效果。一篇文章要经过多少次推敲,才能成为佳作;一道难题要经过多长时间地深入思考才会有巧妙的解法;一幅画要经过多少次描画,才能让人兴叹……可是在学生当中抱有完成任务,万事大吉想法的人不在少数。做数学题只会用一种解法,写文章凑满字数拉倒,阅读不求甚解……这样下去,他们能成才吗?
四、坚持不懈的习惯。
在学习上会有很多难以预料的困难,但是只要有恒心,只要能够坚持,那么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要知道,一道难题也许就因为你少思考了一分钟而与答案擦肩而过,一篇课文也许就因为你少读了一遍而背不出来……只有坚持不懈,成功才会与你有缘。我班里有几个学生不会写作文,每次习作都要我特别辅导,到了期末考试,他们有的能够坚持写一点,而有的干脆让它空着,结果成绩就有了很大的区别。可见坚持不懈对学习有多大的帮助。
好习惯是从小养成的,小学阶段是养成好习惯的关键时期,所以我觉得无论是老师还是父母,都应该重视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这些学习习惯养成了,不仅对学习有帮助,而且会终生受用。
7、《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
《卡尔·威特的教育全书》,被誉为“家教奇书”,又被国外几所知名大学联合推荐。初读以后,觉得作者卡尔威特阐述的教育方式方法,体例周详、博大精深,“全”的特点十分明显。而短短的读后感,只能酌蠡水于大海,挂一漏万地谈一谈。
在这本书里,我读到了三个关键词。
第一是“多元”。这本书忠实地记录了作者把自己的儿子从懵懂无知的婴儿,一步步培养成卓越儿童、杰出学者的过程。根据国情,出版社所设想的这本书潜在的中国读者,可能更多关心的是“了不起的孩子”这个结果,而容易忽略了卡尔·威特本人的教育理念,是多元化的——既有目标的多元,亦有方法的多元。前者,表现在他设定了孩子从身体成长到知识接受再到价值观形成的多个目标并一一实现,后者,表现在他使出浑身解数,要让每一个教育过程变得有趣,变得让孩子乐于接受,比如数学游戏的时间每次不超过十分钟,因为这耗费脑力,十分钟以后儿童会累!如此多元化的教学构思,恐怕很多热衷于追求分数的中国家长是不能真正理解和施行的。
第二是“实践”。教育不是只坐着学习书本知识,教育还应该是走向大自然,利用生活中的一切,让孩子获得信息和知识。这是实践的教育,也把教育的形态从扁平的纸面拓展到立体的生活空间。从《全书》来看,卡尔·威特简直是以个人之力,完成了现今一所独立的学校都未必能很好完成的任务!“只要有时间,我就带着儿子去参观博物馆、美术馆、、植物园、工厂、矿山、医院和保育院等,让他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每次参观前,儿子都要阅读大量相关的书籍,对要参观的对象有一个大体的了解……”(第四章第十节)细想想,大概也只有个人,才可能完成这“不可能的任务”,因为当今的学校,受到从上到下各种各样的压力,掣肘太多,离初心,相去太远了。
第三是“系统性”。《全书》里每一节所说的具体例子,似乎都不难做到,只要家长有心,都是在寻常生活中可以实现的。可是把《全书》作为一个整体来看而求其全,就会发现,把孩子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培养成“柏林大学最年轻的法学教授”、“23岁研究但丁的权威”,这其中所需要的知识储备,所慢慢构筑的教育体系,所长久耗费的教学精力,难道是现今某个普通家庭可以完成的吗?难道是现今某所学校有条件实现的吗?我必须以一个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双重身份宣布:我目力所及的范围内,如此的实践可能性微乎其微。
读完这本书,我很自然地想到了童话大王郑渊洁。出于对学校教育的不信任,郑渊洁让儿子郑亚旗早早辍学,在家里使用他自己用童话体例编写的一整套教材进行学习中外教育,虽具体环境不同,但以上案例都有可供个体家庭借鉴之处。
当然,面对两百年前这位可敬的德国牧师的教育实践和奇迹,我的内心大概过于悲观了。时代在变,读这本《教育全书》,也应该师精神而去皮毛,不求培养卓越全才,但求教出有特点的学生,努力营构健全的教育环境。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8、《小飞人卡尔松》的读后感
《小飞人卡尔松》读后感一
《小飞人卡尔松》里的主人公是搞怪调皮的飞人卡尔松,他的样子可滑稽了,肚子鼓鼓的,个子矮矮的,肥大的屁股,他的肚脐眼儿上有一个小小的开关,只要摁一下开关,他就飞起来啦。卡尔松年龄已经很大了,但总是喜欢恶作剧,闹出了不少笑话,他与小男孩小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相处地非常融洽,他们有时搞搞恶作剧,吓唬吓唬保姆包克阿姨。卡尔松总是与小弟的爸爸妈妈闹别扭,老是被小弟的爸爸妈妈“拒之门外”,可每次都又偷偷地闯回来。慢慢地,卡尔松改变了自己的习惯,也只是偶尔闹闹恶作剧,但也不会太过分。就这样,小弟一家人与卡尔松也就越来越友好,他们与卡尔松快乐地生活着。
我认识卡尔松时,经常笑得喉咙都哑了,是卡尔松的性格让我喜欢上了他。也让我想起了我那个孩子气的舅妈。
在我三年级时,二舅妈带着我的表妹——二岁的萍萍来到连城和我们生活。有一天,舅妈拎着一大袋好吃的回到家,看样子是刚从超市大采购回来呢!袋里有我爱吃的好吃点饼干等等,我馋地口水都流下来了,想都没想就说了一句:“哇!没想到舅妈也这么会买东西哦!”糟糕,大事不妙,话说错了,舅妈“哇”的一声,“暴风雨”来临了,“这么说,我以前就不会买东西咯!”“哎呀,不是不是,陈越不是那个意思!”妈妈忙替我辩解,还踢了我一脚,暗示我马上对舅妈道歉。我半天才反应过来,断断续续地说:“哎··哎,舅妈···哈,我·我我我不是那个意思。”“怎么不是?”舅妈一声“狼嚎”,拿上包包,抱起妹妹就痛哭着出了门。舅妈的孩子气又犯了!妈妈和奶奶连忙跑上去劝舅妈,过了半个小时,舅妈才哭哭啼啼、地回到家里。那时我在玩电脑,眼睛却时常偷偷瞟舅妈。舅妈的脸在涨得通红,嘴巴嘟嘟的`,一副赌气的样子。可后来,她的脾气又慢慢收回去了,又高高兴兴地做菜去了。后来,舅妈还是偶尔孩子气,却总是自己恢复,我与舅妈的关系也越来越好。
同学们,我们要保持一颗童心,有时用恶作剧发泄一下自己是可以的,但不能玩得过火,这样不仅不能让自己快乐,还会让别人厌恶你哦!
《小飞人卡尔松》读后感二
我买了一本十分有趣的书——《小飞人卡尔松》,刚读几页我就被书的语言和内容深深吸引了,立刻喜欢上了书中的主人公卡尔松。
卡尔松是怎样的一个人呢?用他自己的话说,他风华正茂、英俊、绝顶聪明、不胖不瘦。实际上他是一个矮小的胖子,总喜欢穿着一条背带裤。最特别的是,他的背后有一个螺旋桨,一按肚子上的开关便能够飞起来了。因为他能飞来飞去,所以他就把家建在屋顶上。他的家很温馨,门前有块牌子,上面写着:世界上最好的卡尔松的家。他的家具很不现代化:屋子里没有电灯,晚上他用油灯照明;也没有自来水,他用水时是从一只桶里取;他不用吸尘器,更确切地说是没有吸尘器,而他还有一个理由:“世界上有这么懒的人吗?我有世界上最好的扫把!”他还有一个沙发,卡尔松在这里睡;还有一张桌子和一个炉子,上面都放满了东西,有时他把垃圾扔到雨水管道里。
他最爱说的一句话是:世界上最好的……猜猜是谁?世界上最好的笑星是谁?是卡尔松!世界上最好的蒸汽工是谁?是卡尔松!世界上最好的打呼噜专家……总之世界上最好的所有都是卡尔松!超自信的家伙!他曾装过鬼,还吓跑了两个小偷。他披着床单,用剪刀剪了两个洞,再涂黑,他还穿着这身鬼服把管家“长角甲虫” (包克小姐,在这门语言中包克指在家苦苦劳动、干家务的女人)吓了一大跳。
他经常胡说,而且滑稽。他跟人打赌,从来都用他的小聪明赢。比如说有两块糖,你和卡尔松平分,他吃了自己的后说能把你的糖变没,你打赌的话,他必赢。因为他把糖吞下去了!
最令人捧腹大笑的一段莫过于卡尔松与好朋友小弟比赛做数学题了。卡尔松自诩是世界上最好的加法大师,小弟不服给他出题:比如从妈妈那里拿三个苹果……小弟刚开口卡尔松马上说:好,谢谢,拿过来吧。小弟不让他打断接着出题:如果你从妈妈那里拿三个苹果,从爸爸那里拿两个,从哥哥那里那两个,从姐姐那里拿两个,从我这里拿一个……他还没来得及往下说,卡尔松就举起责怪的手指,说小弟是家里最抠门的一个。小弟不耐烦了,说这是加法,比如你从妈妈那里拿了一个苹果……卡尔松马上愤怒地大叫:我不同意,另外两个苹果呢?你妈妈吃了我的两个苹果。小弟好不容易出完题,问他一共几个苹果,卡尔松又乱扯一气,最后竟然说加法跟偷苹果是一回事,真是笑死人了。
这本书里还有许许多多令我们忍俊不禁、意想不到的趣事,例如:为了给自己找乐子,卡尔松搞恶作剧;卡尔松和小弟曾在黑夜里装神弄鬼把两个盗贼锁进了衣柜,你知道卡尔松最后怎么样了吗?他成了世界大富翁!快来读读吧,相信卡尔松带给我的奇妙与快乐,你也一样会拥有!
9、《卡尔·威特的教育》的读后感
本书比较详细地记载了小卡尔由痴呆儿到天才的成长过程,老卡尔威特教子心得和独辟蹊径的教育方法。这虽然是一本关于家庭教育的书,但给予了我们小学英语教师不少启示,也引发了我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思考。
老卡尔特在教儿子外国语时总结出了一些经验,他提到语言的学习,与其背莫如练。他从不系统的教授语法,因为孩子是不会懂的。在教语言时,他教授了一些通俗易懂的诗歌,使儿子先熟悉语言的感觉。掌握一些基础知识后,要求儿子运用到日常生活中来。
惊叹这位19世纪的父亲具有如此超时代的先进教学理念。这种教学方式在我们中国当代的儿童英语教学中不正传承着么。是的,当代小学英语教育,最忌讳纯语法的传授,因为这是一种非科学的填鸭式教育方式,枯燥无味,不利于学生语言的发展。所以我们教师在新授时会安排一些儿歌形式来让学生操练,最后会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以对话,讲故事或表演的方式加以操练。我特别赞同他说的这句话,要学好一种语言的最好方法就是看懂该语种的书,因为任何语言最精华的部分都在书中。的确,语言讲究的就是运用,而书本是最直接体现语言功能的手段之一。我们中高年级的学生完全可以借鉴这种方式,鼓励学生阅读一些相关的英语杂志,文摘和简单版本的英语名着。新时代也赋予了学生很多语言学习的方式,如上网查阅资料,观看原版影片等,这些都是掌握好英语的最有效方式之一。
有一个片段吸引了我,老卡尔为儿子对数学不感兴趣而苦恼,却从罗森布鲁姆教授一席话中得到点拨:“尽管你儿子缺乏对数学的兴趣,但决不是片面发展,而是你的教法不对头。因为你不能有趣味地教数学,他也就无兴趣去学它。你自己喜好语言学,音乐,文学和历史,所以能有兴趣的教,教授动物学,植物学和地理学你也很有一套,你儿子也就能学,可是数学,你自己都不喜欢它,因而不能很有兴趣的教,你儿子也就厌恶它。”让我联想到我的学生,为什么有的孩子就不喜欢英语呢。罗森教授的话让我茅塞顿开。的确,我自己都没有投入要英语学习的热情中去,因而就不能有兴趣的教,学生又怎么能喜欢上英语呢,看来孩子学习的热情主要在于传授者,教师的'感染力量是无穷的。让你的学生爱上英语课,首先自己要对它热爱,不放弃自己大学时的专业知识,只有自己高高凌驾这门课之上,才有资格去教学生。
老卡尔提出对孩子赏罚要分明,讲究原则性。他举了一个例子,有一次散步,邻居史密斯太太发现女儿的裙子弄脏了,她冲着女儿大声责骂。看见女儿大哭后,又塞给她一小块点心。老卡尔提问发人深思,他问:“你为什么责骂女儿呢?”“她总是弄脏自己的裙子。”“可您又为什么给她一块点心呢?是为了表扬他的行为还是给她受责骂后的补偿呢?”史太太哑口无言。老卡尔的话一针见血,不禁让人拍案叫绝。的确,要让孩子明确赏罚的界限,什么是错误的行为,什么是正确的,否则孩子自己都弄的糊里糊涂,那么赏罚就没有任何教育意义了。对于一些‘禁令 ,不能出尔反尔,否则孩子就会打下父母或老师的‘禁律 是可以打破的烙印。我在想,在教学工作中我是否也扮演了“史太太”呢,对学生赏罚是否分明。有的“规矩”一旦成立,行就行,不行就是不行,教师要讲究原则性,言行一致,时间一长,学生就能会自觉地树立“分寸”意识。
老卡尔用自己孩子的成长见证了爱尔维修所言:“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做为一名英语教师,我同样相信,任何一个学生只要经过耐心的教导和指引,就一定能取得很大的进步。
10、《屋顶上的卡尔松》的读后感
《屋顶上的卡尔松》是一本特别有着回忆自己小时候的童真和自己想做的`却又做不不到的一些事情。
卡尔松是一个小胖子他想让自己飞起来,可是无论他则么样都是不能飞起来,可是大家都对他说:“人是不可能会飞的除非你是个神仙。”卡尔松都被人嘲笑,可是他说:“没错,我们是不能飞的,但是我相信我自己一定是会飞起来的。”读到这里的时候我感觉到了卡尔松的自信和坚强,他的这份自信和坚强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都得学卡尔松一样这样自信,这样坚强才行。于是他为了能飞,花了3年的时间终于飞了起来。他在自己的衣服上安装了飞行器只要拉一根线就可以飞了其他人知道后都惊呆了。读到这儿我又想说:“卡尔松因为自己的不断地追求不放弃,所以自己得到了老天的奖励终于可以飞了。
所以我们一定要像卡尔松一样坚持不懈。
11、《你好亲爱的卡尔》读后感
在一个寂静幽黑的深夜,在远离城市喧嚣的一个小角落里,我读到了一篇文章,使我疲惫倦乏的心感受到了这个世界深深的爱意,也要了解到了一位叫卡尔的善良男孩。
故事讲的是在炎热夏日里,我坐在闷热的列车上旅行。后在列车停站到几分钟之内,我冲下去买了一瓶水,不小心将背包丢了。在小卖店的小男孩儿卡尔和跛脚老妇人艾森特将包收了起来,并在事后联系到我,并且还给了我,在与卡尔的交谈中我了解,卡尔是一名十岁的可爱的小男孩儿。为了感谢,我故意丢下装有300元的钱包,我以为卡尔和老妇人会将钱花掉,那样我就会感到开心满足,可是每个月,当我重新路过小镇的小卖店,总会看到卡尔举着牌子,上面写着“失物招领”,里面放着我的钱包。他整整等了60天,后来我不忍心让他继续等下去,就将钱包认领走了,作为感激,我与他拥抱拍照,把照片登在了报纸上。半年之后,我去看望卡尔和文森特夫人,才知道老妇人在半年前就去世了,卡尔是夫人认领的弃婴,但是一直没有告诉卡尔,卡尔也不知道,但是最后老夫人是微笑着离开的,因为她看到了我和男孩儿在报纸上相拥的照片,以为是卡尔的父亲来找卡尔了。
读完这个故事,我不仅为小男孩儿卡尔拾金不昧,善良可爱打动,更为老妇人收留弃婴,以及我的感恩与善良所感动。
卡尔是多么善良的孩子啊,因为人们总是在小卖店丢失东西,他就充当失物招领员,作者故意丢下的钱包,内含300元。小卡尔拾金不昧,举着牌子在小站等待人认领。每个月,当我坐车路过那里时,就会看到她,他等了整整60天。我想,如果作者没有去认领他的钱包,也许善良的卡尔,他会等待更长的'时间,无论风吹雨打,永远不会将钱花掉,他会一直等,等到有人认领。
文章中小男孩儿让我去打听是否有人将东西丢在了他的小卖店里,如果有的话,一定要让丢失的人来找他。在卡尔说这句话的时候,声音带着一丝的请求,这一丝的请求,可以表现出卡尔多么希望所有人都找回自己的东西,只有这样他就满足了。
这是多么善良的表现,这样时拾金不昧的人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同样,那些见钱眼开,甚至偷,抢夺的人更是数不胜数。如果每个人都像卡尔那样,那么这个世界将会变成大同社会,即使货物丢在地上,也不会有人去抢夺它。
作者也是如此善良,懂得感恩。卡尔帮助他找回了他的背包,他便故意丢下300元以丢失的名义来帮助卡尔和老夫人,希望他们把钱花掉。虽然最后无奈将钱包领走,但是他的善举也是让文森特夫人开心的离去。
这个世界还是如此善良美好,只要我们每一个人都能为他人着想,努力帮助他人,奉献爱心,整个世界将会开满善良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