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

难忘的水兵生涯心情日记

2023-08-17 13:11:27

  难忘的水兵生涯心情日记

难忘的水兵生涯心情日记

1、难忘的水兵生涯心情日记

  时间在岁月的河床里不息地流淌,“春风又绿江南岸”的一次次重叠,一次次轮回,倏忽间青春年华悄然远去,单轨道的生命不能回还。但30年前浓缩我青春岁月、记载我青春脚印的那6年多的舰艇水兵生涯,却经常撩起我珍藏在灵魂深处的记忆,如影随形,刀刻一般,难以平静。

  1970年深秋,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我在湛江麻斜军港码头登上了军舰,成为航海部门操舵班的一名新战士,开始了水兵的旅程。

  航海是舰上的中枢部门,分操舵、电航两个班。6名战士,正副航海长各1名,连级建制。与枪炮、观通、机电、帆缆等部门一样组成军舰上一个整体。

  想着,盼着,终于迎来了军舰将往广州造船厂执行航次检修任务的日子。第一次出海体验水兵的生活,我心里似十五个吊桶一样七上八下。说心里话,我希望早日与大风大浪“过招”,以此来检验我是不是当水兵的料。出航的那天下午,我看见桅杆上挂起了离港信号旗,全体舰员在军舰三长声的汽笛中各就各位。站在高高指挥台上的信号兵,用旗语和码头信号台频繁地联系。军舰在舰长“解缆”、“倒车”、“右满舵”、“回舵”等清晰的口令声中徐徐驶离码头。

  我是一名刚上舰艇的新兵,主要任务是跟班学习。走上驾驶台,虽有班长在一旁点拨和保驾,但握着舵柄的手仍感到沉甸甸的。紧张、激动、担心交织着每一个操舵动作的完成,好在操舵难度不是太高,我总算能把定航向,让军舰沿着预定的航线一海里又一海里地延伸着航程。冬春之交,南海海面风浪极大,浪头接着浪头咆哮着向前进中的军舰铺天盖地地扑来,一会儿将军舰托上高高的浪峰,一会儿又将军舰推入低低的波谷。前后颠簸,左右摇摆,这么几个来回的折腾,我胸口感到从未有过的难受,晕船伴着呕吐时的呻吟不亚于炼狱般的折磨。

  军舰与大风大浪搏斗了一夜,水兵们与晕船较量了一夜,次日早上,披着一身朝霞抵达珠江口。

  踏上广州的土地,来到五彩缤纷、灯红酒绿的南方大都市,我们以南京路上好八连为榜样,牢记“两个务必”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在军舰进厂维修长达8个多月的`时间里,水兵们都紧张而忙碌地工作着。

  大海的潮水涨了又落,落了又涨,一晃几年过去了。1975年下半年,部队给舰航海部门1名推荐到大连海校航海长班读书的名额。按军事技术、政治表现、文化程度,我都是“圈中人”,是第一号种子,也是很多战友们看好的人选,眼看着“四个兜”即将实现,走进军官行列指日可待。但想不到祖母家庭的地主成份,还是把我从“筛孔”里漏下来,使我与望眼欲穿的军校擦肩而过,我想如果能进军校读书,那么,我的人生将会是另一种写法。尽管我“没有混出个人样来”,但我也无怨无悔。正像我最喜欢的那首歌里唱的:生命里有了当兵的历史,一辈子都不会遗憾。

  水兵生涯曾经给我带来了很多荣幸和“显贵”,深印着难以重复的往事。1972年9月份,在汕头执行战备任务期间,我见到了1965年“八·六”海战的战斗英雄麦贤得,目睹了我学生时代就敬佩的偶像;1973年5月,我舰在广州造船厂安装指挥仪时,我与战友们一起列队欢迎《草原英雄小姐妹》中的姐姐龙梅到造船厂参观;1974年1月20日,我海军舰艇部队在民兵、渔民配合下与南越军队在西沙海域激战,击沉敌舰1艘、重创敌舰3艘的西沙海战后,叶剑英元帅、许世友司令员先后到我舰视察、检查战备工作。那时已经升任班长的我有幸两次操舵,安全地把首长送到指定的视察海区。许世友司令员完成视察任务后,还在码头与我舰全体水兵合影;1975到1976年间,我还参加接送为创作《西沙儿女》、《西沙之战》的著名作家浩然、诗人张永枚和拍摄《西沙儿女》的电影演员唐国强、张勇手、李秀明、洪学敏等。我一度为之倾慕的那位俊秀善良的乡村女青年,也打开了感情的闸门,把绣球抛向了我这个“兵哥哥”,成了我今天志同道合的伴侣……

  永远忘不了与战友们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那刻骨铭心的战斗历程。

  水兵生涯,我人生一段难忘的“舫程”……

2、难忘的网友心情日记

  遇到了一个令我非常难忘的你!

  你我相遇在虚拟的网络里!彼此聊得很开心!

  在网上,谁也看不到谁,见的只是对方发来的文字!

  在文字里我能体会你的文采、气质、风度都是那么的出众!

  起初我也怀有好奇震惊,怀有好玩的心态和你交流!

  交流中也带着很多的.谎言与欺骗!

  一直认为那些美好的甜言蜜语只有书上才形容的出!

  看到你美妙又甜蜜的文字!

  我以为我很洒脱,只会过目而忘!

  我愣了,我傻了!我醉了!

  我爱上了你的甜言蜜语!

  我爱上了你的每字每句!

  也爱上了美妙的散文!

  散文里的每段美语,都像似你的文字!

  每个文字都闪烁在我的脑海里!

  也感觉到了你文采,你的优秀!

  我很羡慕,也想能和你一样出口成章!

  也想静心的学点知识!

  可你那朦胧的模样,和清晰的文字都在我脑海里打转!

  我不知怎么了,很想回到我起初的宁静状态!

  你是我今生最难忘的网友!

  也是我今生最难忘的情感!

  ……

3、难忘布鞋心情日记

  从小寄养在浙东四明山麓的一个小山村,穿在脚上的自是祖母制做的布鞋。

  一直记得祖母剪布鞋底的情景:只要忙完其他活儿,祖母便会掇上一只盛满衣裤边角料的小竹筐,然而,将一块块边角料儿均匀地叠加起来,待叠到一定厚定,就拿来大剪刀依鞋样裁剪。裁剪时,祖母总是铆足了劲,每剪一下,但见祖母的下颌骨连同肌肉总要蠕动一下。

  然而,更苦的活儿还在后头,那就是纳鞋底。用针穿苎麻线纳鞋底,没有一定的功夫,那是不行的。当年,好奇的我就曾经尝试过,但很快便以失败告终。不知为何,在祖母手里,那针就是好听使唤。但见祖母用针在头发间一划(为润滑剂),然后用套在中指的铜顶针一顶,那针线就很快穿将过去。差不多用上三、四天零碎时间,一只鞋底便纳好了。祖母纳好的鞋底,既线脚齐整,漂亮极了;又硬梆梆的,劲健极了。纳好鞋底,按鞋帮的活儿,就相对轻松些。而待鞋楦一楦,便可大功告成。

  从剪鞋底、纳鞋底到按帮、楦鞋,前后大抵要花费祖母十多天时间。作为见证人,我确乎感到祖母太辛苦了。这不,她不仅为祖父、叔叔们也为我们四姐妹制做,可以说,断断续续间,制做布鞋成了祖母一年四季的活儿。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当我回到城里生活时,我依然穿着祖母制做的布鞋。不知为何,祖母制做的布鞋,像定做的一样,就是合脚,就是舒适。祖母可谓心灵手巧,很是适应新潮的变化要求。1978年,当我高考后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祖母送我的.是两双最为时髦的鞋背上按了两只耳朵(两块松紧布)的松紧鞋。在大学念书,虽然也有家里条件稍好点的同学穿皮鞋、白色回力运动鞋的,但其时我并不觉得自己穿着的布鞋有多土,而况不少农村来的同学也穿着布鞋。见我的松紧鞋做得精致,曾有同学问我:“你这双布鞋是哪买的?”“哪里买得到这样的布鞋,这是我祖母亲手制做的。”我一脸的自豪。

  参加工作后,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看到周围的人群似乎很少有穿布鞋的,慢慢的,我也开始换穿皮鞋和其它休闲鞋。而为了遮掩祖母的眼睛,每每回老家探望她,我依然会偷偷地换上布鞋。然而,祖母亦并非不开窍之人。有一天,她老人家诧异地问我:“连村子里的不少年轻人都穿皮鞋了,你怎么还是老穿我做的布鞋?”“有时也穿皮鞋,但我觉得穿您做的布鞋感觉比穿皮鞋舒适。”我“变通”着说。“那好,我以后继续每年给你定做一、二双,只要你喜欢,我就给你一直做下去。”祖母脸上漾起一种从未有过的满足感。

  本以为祖母只是应付应付我,想不到,她老人家还特认真。每年她都会给我捎上一、二双布鞋,而每次收到布鞋,我总是感到过意不去。给她直说了吧,怕伤她的心;不说吧,她会源源不断地给我送上,无端浪费她老人家的力气。要知道,我的鞋柜里藏着许多新布鞋。

  然而,始料未及的是,进入新世纪,随着生活水平的骤然提升,尤其是当“饭后散步”成为一种新的保健方式,“让你出汗”成为一种新的请客样式时,布鞋似乎大有回潮之势。不信吗?你去城市广场和一些绿化堤塘走一走、看一看,就能发现不少人是换下皮鞋穿上布鞋运动的。布鞋的合脚、舒适、干燥,自是其它鞋类无法替代的。正因为此,布鞋还成了办公族、开车族的最爱。

  比之于穿布鞋者,我似乎更幸运,因为这些人穿着的布鞋大多是从店里购买的,而我则是地地道道由祖母亲手制做的。少却了机器的痕迹,融入了更多祖母深情,自令我平添了一份对布鞋的爱恋和念想。

  而今祖母已是九十有三的老人,虽说鞋底已难以再纳,但缝缝补补的活儿依然不辍。有一天,我告诉祖母:“我的鞋柜里还存有您做的不下十双布鞋,可够我穿的。”祖母笑笑说:“如今纳鞋底我是不行了,但那鞋底挺结实的,如果鞋帮坏了,我倒可以继续替你换做新的。”我不好意思地说:“你这大年纪了,以后就不麻烦您老人家了,我可以上街去买。”想不到,祖母自信地说:“街上的鞋哪有我做的合你的脚,再说,现在享改革开放的福,我身体硬朗得很,眼睛也还行,还可以为你做到一百岁,你尽管放心穿。”听罢,我与祖母笑在了一起,乐在了一起。

  100年前,德国哲学诗人荷尔德林已预感到人类必将重返故里,重返童贞。是啊,人的内心,永远存在着一个“故乡情结”。那是一种温暖的情感的凝聚,是无尽的梦幻和永久的魅惑。如果说,整个人生就是一种精神之旅,每一步都在寻找最终的故乡的话,那么,三十年来的精彩纷呈的幸福生活,让人们在比较中回望、回味,这是由改革开放带来的,是与时俱进的产物。布鞋,无非是让朝圣者的疲惫被故乡的烟火锃亮的一个见证而已。

4、难忘愉快的1天心情日记

  人间天堂--苏州,没来过的大概都想来看看吧.弟弟从常州去上海玩,回来时路过苏州拐了一下说好久没来了要好好玩一天,顺便看看我和小弟.-心寒啊,他老姐都没有苏州的美景重要!亏我还特意休一天陪他玩.感冒都没好哦.谁让他是我弟弟呢,也好久没见了这点小牺牲也不算什么啦!苏州他都已经来了好几次了,该去的地方都去过了.我还真不知他这次要去哪里.

  下了火车的他,一点疲惫的表情都没有,还精神抖擞!看来心情不错,在上海表哥那里玩得应该蛮开心的!

  先吃饭吧,带他去小吃一条街,他把点菜大权交给了我,嘿嘿,首先点了我最爱的凤爪,有点自私哦.其余的都是他们爱吃的了吧.有说有笑吃完了饭,用了将近一个小时.

  接下来,去了中央公园,金鸡湖的湖滨大道,李公堤,摩天轮,鸟巢……三个人嘻嘻哈哈,很开心,拍了很多照片,摆着不同的造型,买了三瓶不一样的水,每个人都要去抢别人手里的.突然感觉像是回到了童年,那个天真无邪的时代……回头看看,我们就是这样从小打到大的啊,喜怒哀乐,酸甜苦辣……一转眼,他们俩都长成了高大帅气的`男孩子,自认为自己不矮啊穿着高跟鞋还要比他们矮一截.呵呵,他们真得长大了,再也不是拽着我裙角的跟屁虫了.现在,每个人都为自己的工作努力着,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少.上次一起玩,是在什么时候,我想想,哦,是在前年的国庆节.感觉过了一个世纪!……"姐——在发呆啊"一扭头,"喀嚓""恩,还不错!"他在自恋他的技术.我回过神来"肯定不好看,给我删掉……!"他跑,我就追……又打成了一团……这样的日子以后还会有多少呢!我在感慨.自己越来越多愁善感了……

  很开心的玩了一整天,送走了弟弟,小弟也回去上班了,心里有点空落落的……总之,今天很愉快!

5、难忘小龙虾鲜心情日记

  每天迎着朝阳赶赴单位,踏着夕阳的光影归家,成为一种习惯。下班回家的路上,我总是会到那个菜市场买菜。那天傍晚,踩着落日的余晖走进熟悉的市场,蓦然发现龙虾已经悄然上市。这些在盆子里爬行的小生灵,勾起了我童年的、有关小龙虾的难忘记忆。

  自从暖暖的微风吹绿了河岸,我就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性子。在春季沿着河边走也是一种幸福,野草嫩得可以掐出水来,浅黄色或是白色的小花,在如褥的草地里半遮面孔,像是少女那一低头的娇羞。河水清澈,可见小鱼成群结队,小蝌蚪抖动尾巴,水藻在水底摇曳,有如水墨画一般。有芦苇的水洼是龙虾最喜爱的栖身之所,莫非虾儿钟情这些“梅花桩”?

  抓虾有诀窍,比如用网捉。捞网的制作简单而易学,只需一根铅条,一小块网,一根树枝即可。首先将树枝的枝桠去除,再把铅条穿过网上的孔,最后把网固定在树枝上即可。抓龙虾在夜间最佳,因为龙虾常在夜间出来觅食。暮春的晚上,夜幕如墨一般黑得彻底,手电的光束划破幕布。小河边氤氲着水汽,用手电照射水底,搜寻,受惊的龙虾举起了红色的臂膀,发出了警告。这时,只需用网一捞,大龙虾即可收入囊中。有时候还有意外收获,比如黄鳝、泥鳅之类的`。

  这时的龙虾最鲜,加上母亲是个美食家,巧手之下必出美味。做龙虾美食,母亲最擅长做的是龙虾球。龙虾要挑大的,备齐姜、葱、酒、味精、精盐、胡椒粉、鸡蛋清、火腿等适量。先把龙虾肉切成块,用姜、葱、酒、鸡蛋清拌均匀,腌10分钟左右。把虾肉做成丸子状,上蒸笼用旺火蒸6~7分钟,再用原汁勾薄糊淋上即成。

  有段时间我天天去徒手抓虾,把田边地头的龙虾洞都快掏遍了。虽然手上伤痕累累,我仍然乐此不疲。最好的时候,抓到的龙虾自己家里一顿吃不完,我会用蛇皮袋装着卖给小贩,那时候才几毛钱一斤,还可以把卖了的钱拿去买冰棍吃。到夏天快要结束的时候,我卖虾已经攒了40多元。我到新华书店买了一本厚厚的《现代汉语词典》,捧在手中翻了又翻。

  龙虾的鲜香教会我的不仅是如何品味生活,更重要的是如何去坚持、去努力。不然我也不会在多年以后的春天,在这座城市里,去怀念那段时光,回忆那些有关龙虾的如烟往事。

6、那个难忘的中秋夜心情日记

  人逢喜事尤其乐,月到中秋分外明。古人的这句至理明言,对刚晋职的我来说,却并不灵验。与同事们喝酒回来,半躺在柔软的草坪上,嘴里嚼着松软的月饼,眼望着天上那盘又大又圆的月亮,耳听着噼噼啪啪的鞭炮声此起彼伏,不但没有一点喜悦的滋味,倒是阵阵酸楚涌上心头。

  “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几千年前的李白就把月光与思念融合在了一起,可见思念确实是需要靠某些特定的事物来点燃的。比如月亮,鞭炮,某种特定的信物,或一个熟悉的声音。

  在此之前,我远离家乡来到深圳已经二个多月了,竟然一直没有想家,真是奇怪!是繁重的工作冲淡了思念?当同事们挂在嘴边的中秋二字飘进我的耳孔,那份隐去的思念却如潮水一般漫涌上来,刹那间陷于思念的潮汐中不能自拔。

  深圳,这个代表中国经济的前沿城市,最年轻最富有,多少人视之金山银山,趋之若鹜,可对我而言却是逼上梁山。常年有病的父母,下岗的妻子,医药费,生活费,儿子的学费书本费,水费电费住房贷款……像一块块大石头压得我喘不过气来。经过数次的'辗转反侧,我一咬牙踏上了南下的火车。踏上火车的那一刹,一种“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的悲壮涌上心头。

  怕父母担心,中秋节前几天就想往家打个电话,可那几天忙得焦头烂额,就把这事抛到了脑后。此刻斜躺在单位楼下的草坪上,突然收到了弟弟的短信:往家打电话。心猛的一沉,难道是父母……赶紧掏出手机,却怎么也拨不出去,又拨弟弟的手机,也不通。咋回事?真是人渴了给盐吃。正在抓耳挠腮之时,弟又发一短信:在宿舍吗?打你宿舍电话如何?

  一个鲤鱼打挺起来,三步并作两步一口气蹿上六楼。眼瞅着电话机心慌慌直跳。铃响的那一刻,我感觉到周围空气的微微颤动。

  我强按住快要跳出嗓子的心,结结巴巴的问:“啥事?是不是……咱……”

  “也没啥事,就是咱娘想你了,给你打电话又打不通,着急。”

  我的心咯噔一下,酸酸的,禁不住自责:“应该提前打电话回家的,怎么就忘了呢?该死!我一直悬着的右手狠狠掐了大腿根一把。”

  “一收到你的短信就打,可家里的电话和你的手机都打不通呀。”

  “八成是中秋节晚上打电话的人特别多,网络堵塞吧。”

  “巍儿———你还好吧?”

  听到母亲哽咽的声音时,心里突然堵了一堵墙,又厚又重的墙,喉头一阵发紧竟然说不出一句话来,双眼迅速酸涩起来。

  今儿过中秋,你在那里有月饼吃吗?

  “嗯!”我紧闭着嘴巴不敢张开,怕一张开就要哽咽抽泣起来。同事们已经回到宿舍,正奇怪地看着我,我只能用鼻子嗯一声算是回答。

  “没啥事,就是想打个电话问问你,一个人出门在外,人生地不熟的,要当心呀。要是觉着不合适,委屈,就赶紧回家……钱是身外之物,身体要紧呀。”

  刹那间,关于工作的种种不顺和委屈一齐涌上心头,两颗泪珠滑出了眼眶。

  扭过头,稳定了一下情绪,我慢慢地说:“不用担心,我现在很好,本来想要回家的,可买不到火车票。”

  “又没啥事,回家做啥?大老远的,车费又贵,我和你爸都好,不用担心。”

  放下电话,我默默地爬到楼顶。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仰望着皎洁月色,我尽情地让眼泪流了个够。中秋赏月,天月圆,地月缺;游子思乡,他乡苦,本乡甜。原先读时只是有口无心,其中滋味此刻才真正体会到。

  俗话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今年的月亮却是十五圆,稀罕!据电视报道,这种天文现象每隔六十年才出现一次,难得!平生第一次碰到十五圆的月亮,也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在千里之外的一个陌生的城市过中秋节,此景此情,终生难以忘怀。

  就在那个月圆之夜,我才晓得:做儿女的就像是一只只风筝,飞得再远也飞不出父母殷殷的视线。不管相隔多远,亲情就是那根绵绵的线,尽管风雨飘摇,却永远也扯不断。

7、难忘童年草垛子的心情日记

  周末,带孩子去乡下,此时田野里正是一片丰收景象,收割机所到之处,碾断的稻草黄灿灿地铺满了一地。闻着空气里弥漫的淡淡稻草香,关于我童年的那些记忆开始纷纷扰扰袭上心头。

  记得小的.时候,我们最爱在人家扎的草垛子里捉迷藏。那时候,村子里的孩子多,一吃过晚饭,不用招呼,几个顽皮鬼便凑到了一起。游戏规则早已约定俗成,只需“剪刀、石头、布”决出谁是小偷谁是警察便一哄而散。可想而知,扮演“小偷”的想千方百计潜伏得够隐秘,而所谓的“警察”呢则探头探脑想提前窥出一些蛛丝马迹……没有办法,为了避免老是出窘,我时常会偷偷地先在某家的草垛子里掏一个窟窿,旁边备好几捆堵窟窿的草,等到游戏一开始,我便迅速奔去目的地然后快速地钻进窟窿后再用稻草堵严。这一招真灵,有好多次,小伙伴们从我身处的草垛边经过,居然也没发现我的踪迹。

  依然记得有一次,我钻进窟窿躲好后,因为感觉万无一失便悠闲地闭上眼睛养神,谁知只是一会儿,困意便席卷而来,我不知不觉地就睡了过去。也不知道过了多久,我被一阵嘈杂惊醒,清晰地听到母亲带着啼哭的声音在呼唤我的名字,我“唰“地一下钻出去,瞬间,十几束手电的光芒同时照向了我。我惊愕万分,母亲则扑上来一把就抱住了我。原来,小伙伴们玩累倦极各自回家后,母亲却迟迟没等到我,左呼右唤依然不见我的身影,无助的母亲只能发动左邻右舍一起来帮着寻找。

  这起事件让母亲很生气,只是仁慈的母亲依然没有限制我继续玩这个游戏,我的童年关于草垛子的记忆也变得丰富而甜蜜起来,以至于就是如今再想起,心里也会有一种暖暖的幸福感。

  正回忆间,孩子好奇地问我在想什么,我想我应该告诉她我曾经走过的那段岁月,因为即使在草垛子里捉迷藏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但岁月留给我们的记忆还在。记忆在,幸福就在,而这种幸福,我愿意和孩子一起分享。

8、一次难忘的经历心情日记

  真正意义上的师者是在思想上给你引领,让你在人生路上坚定执着信念的人。师范的班主任老师——“阿柏古”,是我人生路上真正的师者,是我记忆深处的导师。

  “阿柏古”是个退伍军人,凭着一根笔杆子进入师范当讲师,却不改军人风范,做事教学严肃认真,雷厉风行。即便个子矮,他的名气在师范校园也是如雷贯耳。

  那是难以忘怀的青葱岁月。记得那天是“五四”青年节,我们班组织了一次郊外游。菜溪的山峰奇丽,乱石穿空,飞瀑直下,银杏苍劲。

  那天傍晚,我们结束了一天的游览,开始下山。突然远处传来了急促的呼救声。我们朝着呼喊的方向望去:啊!不好,西峰北面的绝壁中央,一位妇女伸展着双臂,双手死死抠住石缝,紧贴石崖,一动不动,下面是怪石林立的百米深涧!几平方米的崖顶还有四五名游客,他们走错了路,误入了游览禁区,从西峰的峰顶滑到下面这块向外突出的悬崖绝壁上,欲上不能,欲下不成,原来已被困了两个多小时。天空的雨更使他们焦躁不安,有的人竟铤而走险,扒着峭壁往下爬了。崖壁上长满了青苔,稍有不慎,就会坠入百米深涧。

  险情就是命令,救人要紧!只见班主任转身就向险区奔去,三名男同学紧跟其后。这位退伍军人竟徒手爬上了绝壁。当我们的身影出现在山坡、崖顶的时候,几乎绝望的游客发出了惊喜的呼喊,都激动得流下了热泪。

  紧张的抢险战斗开始了。在我们的指挥和保护下,游客系着我们用水壶带、背包带连成的绳索吊下来,一名、两名……突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一位妇女由于高度紧张,脚底一滑,双手脱开石壁,身体沉沉地坠了下去,悬在半空中。崖顶手拉绳子的“阿柏古”,整个身子都被带出了崖外,险些掉了下来,他右手死死拽住绳子,左手紧抠着石缝,终于稳住了自己。在崖底作接应的一位男同学不顾游客把自己砸下崖底的危险,沿着直立的悬崖,迎着那位妇女爬了上去,用自己的头和肩接住了她,稳住了这位悬在半空中的妇女。在两名同学的.紧密配合下,这位妇女的脚踩上了一个几寸高的石头。这时,在峭壁下面的滑坡上,我和几名女同学与赶来相助的人们一起,用自己的身体架起了一座坚实的人梯,让游客踩着我们的肩膀、手臂,我们全然不顾,用身躯来承受着游人的重压,用话语抚慰着他们。

  可是,崖顶上面还有一个人。他就是我们的班主任“阿柏古”。是他,冒着生命的危险,第一个冲上山崖,徒手爬上了绝壁。这时,他已耗尽了全身的力气,悬崖四周也找不到一处可以拴牢绳子的地方。他稍稍活动了一下麻木的腿脚,慢慢地收起了那根营救过游客的绳子,轻轻地擦去额上的汗珠,说道:“我可能下不去了。”山崖下一双双眼睛都静静地凝望着他。“不!我们一定要把您救下来!”人群中突然爆发出了这样的呼声,大家不约而同地拥了上去。一位被救的群众激动地喊道:“是这位老师救了我们,我们也一定要把他救下来。”他深情地点了点头,赤手扒着长满青苔的绝壁往下爬了。他艰难地一点一点往下挪动着,当他颤抖着下到峭壁的一半时,却再也爬不动了。这时,山下架起的人梯已经延伸到他的脚下,在群众的配合帮助下,终于使他也脱离了险情。

  下到山脚时,等候的群众把我们团团围住,哽咽的话语,激动的泪水汇成了一个动人的场面。我欣慰,生活给了我这样的一次经历。虽然书本上没有明确写着我们应该怎样为人师,但在这生与死的考验面前,我们的班主任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什么是生命的价值,什么是职业的价值,什么是人生的价值。尽管我们面对的不是学生,但是对于生命的敬畏,使我们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有了一份勇气和关爱。

9、师恩终身难忘心情日记

  西方有一个感恩节。那一天,无论天南地北,再远的孩子,也要赶回家。东方有一个教师节,那一天,无论东南西北,再远的地方,也要感谢恩师。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的,是您教给我知识,交给我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是您教会我做人,交给我导引人生方向的指针,是您教会我生活,交给我确定生活坐标的法则。我们的视野,因为您存在而开阔;我们的心灵因为您的关心而生动;我们的成长,因为您的爱护而茁壮;我们的生命,因为您的教导而生长,有一种感动,沉淀在我们的心田,感谢您,老师。

  教师――这一天地间最光辉的事业,这世界上最神圣的职业,也是最辛苦的职业,数十载如一日,你们任劳任怨,从不退后,在我们闻鸡起舞,挑灯夜战时,你们为我们解答疑惑,在我们休息时,你们却在伏案备课,准备着复习资料,粉笔在染白了你们的双鬓,昏黄的'灯光模糊了你们的视力,而你们却毫不在意,将年华与生命赋予我们。你们用自己的身体搭起了一架长长的人梯,让我们踩着你们的臂膀跨越了人生的荆棘。然而在我们毕业时,你们却在莞尔一笑后,又进入了无限的轮回,一年又一年,永无休止。有一种感动渗透在我们的血液,谢谢您,老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而今天的教师,不只是传道,解惑,他们为了学生,可以奉献自己的一切直至生命。为了修建新学舍,那位山村教师在数十公里的山路上,用肩膀挑来了所有的建筑材料,为了让穷孩子上学,老师又拿出了自己的工资。为了让政府重修学校的危房,让孩子们平平安安,身患绝症的校长用尽最后的力气撞倒顶梁大柱,牺牲自己来引起政府的重视……今天的教师早已超越了教师的定义,是不折不扣的圣职者了,以天下为已任者。有一种感动深深地烙在了我们的内心,谢谢您,老师。

  言有尽而意无穷,余意尽在不言中,最后再说一次“谢谢您,老师,”祝天下所有教师平平安安,快快乐乐!

10、难忘小人书心情日记

  童年的许多记忆都跟小人书有关。

  我最早见过的一本小人书是《林海雪原》系列的《智取威虎山》。书名是父亲告诉我的,我记得很牢。书页里精彩的人物插图,现在想来,是那样的简单,但在当时却深深地吸引了我。那时候,我还没上学,一个字也认不得,就缠着母亲给我讲书里的故事,那真是一个神奇的世界,苍茫的林海雪原,智勇双全的'杨子荣,凶残狡诈的坐山雕,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让我着了迷。

  我开始有意识地寻找小人书看。我用《智取威虎山》和别人交换《马兰花》、《三国演义》、《武松打虎》、《铁道游击队》、《小兵张嘎》、《地道战》、《阿凡提》……每得到一本新书,我就迫不及待地让母亲给我讲。

  有一年夏天发洪水,家里的房子淹了,母亲把我送到姨妈家暂住,为了哄我开心,表哥拿出一套《西游记》的小人书来给我看。表哥不仅用生动的语言讲述,还用肢体语言给我演绎。好吃懒做油头滑脑的猪八戒,精明勇敢偶耍泼皮的孙悟空,老实木讷的沙和尚,忠心耿耿的白龙马,使我一下就忘记了对家的思念。后来我发现表哥有很多小人书,用两个樟木箱子装着,我高兴坏了,这本翻翻那本看看,爱不释手。在征得表哥同意后,姨妈给了我一个旧书包,说要送给我一些小人书,让我自己选。我一口气挑了几十本,装了满满一书包。生怕表哥反悔,我睡觉也把书包抱在怀里。后来,那些书被我背回了家。我开始拥有了自己的藏书,我用它们交换到了更多的小人书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些小人书被我视为珍宝。后来随着父母亲工作调动,在辗转搬迁了几次后,我遗失了一部分小人书,有些书的封面和内容,我到现在都能记起来。

  上小学以后,我开始到西门的书摊看书。每天放学后都要到书摊上转一圈,看看又出了什么新书,等到星期天的时候再来看。摆书摊的是个驼背老头,小人书钉在长方形的小木板上,一格格地摆在简易书架上,两分钱看一本。我跟他还价,还到一分我就能多看两本。只有一分钱的时候,我跟小伙伴一起去,各租一本,看完后,偷着交换。老头贼精,很快就识穿了我们的把戏,毫不客气地收缴了小人书。为了能看更多的小人书,我特别喜欢干的家务活就是跑腿,帮母亲买油盐酱醋,也帮父亲买烟,运气好的话,能私藏几分钱。最过瘾的是,有了一两块压岁钱以后,我能在书摊前连续泡上好些天,一气呵成看完一整套《红楼梦》和《隋唐演义》。

  上初中以后,小人书才逐渐淡出了我的视线。那些曾经带给我幸福时光的小人书,一直温暖着我的记忆,让我至今都难忘。

11、难忘钼矿心情日记

  1972年元月,还差10个月才到成人的我,第一次乘车离家,紧捂着生怕丢失的招工报到证,来到了华垅。

  当时的太平钼矿称代号“630矿”。我肩挑棉被和红漆木箱,带着一小袋家里弃用的螺丝钉,下车后不辨南北,茫然不知如何挪步。车顶上一个卸行李的退伍军人在喊:等一下你同我们一道。

  我跟上他们专拣树桩的空隙爬山,走出一条根本没有的路,踏上在修的矿山公路,躲闪着开路的放炮,登上山岗再下山,终于到了十多幢平房散建在斜坡上的矿区。

  我被分配到机电车间,很兴奋,心想带来的那袋螺丝钉可有用场了,雷锋叔叔连一枚螺丝帽都捡起来使用,我这么多螺丝钉的作用岂不是更大?

  我想尽快掌握技能,虚心向老师傅求教,买来内燃机修理及机电原理的书籍,如饥似渴地读着。我的技术进步很快,发电机坏了、柴油机出毛病了、电器发生故障了,差不多都能找出问题的所在。一天,我正在柴油发电机房值班,突然,机器的响声就像飞机轰鸣、灯泡一霎间变得特亮,我当即判断是发动机飞车!发动机飞车,是油门失控导致机器超速运转的现象,如不能及时控制,机器几分钟就要爆炸。我采用书里的方法处置,把空气滤清器极快摘下、拿毛巾使劲堵塞进气管。一会功夫,发动机吸不进助燃的空气被迫停下。还有一次,一个技术员违反操作规程,把电表捣得弧光一闪即刻短路引爆。怪味的烟火让人看不清一切,我从技术员发出的惨叫声在黑暗里摸到他,跨过躺在地下的他,立即拉下了电源总闸、扑灭了火苗,使得这场事故终没给矿山带来多大的损失。

  当初的钼矿业余生活,枯燥得让好多人只想醉酒才是最大的快乐。食堂里伙食很差很贵,差的比当时五保户吃的还差,稍有点油荤的菜,比公社小馆子还贵。连续一周或半个月供应的菜,不是老黄豆、白冬瓜,就是黄南瓜、炒腌菜。那时年轻,吃的'伙食虽差,还常在雨雪和烈日之下,干些修公路、当搬运工、为矿上收割芝麻等等又脏又累的活,但只要每天不饿肚子,青春激情总是有的,兴奋起来唱革命样板戏,党教干啥就干啥的干劲十足,就想被评为先进生产者、就想让胸前别上共青团徽章……

  有天深夜我被喊声惊醒,见采矿的胡队长全身的汗和泥,背着一个血肉模糊的人,对前来接应的人说,快救救他!那个奄奄一息的人被接走,胡队长瘫倒在地,边哭边说,矿井里的炮提前炸了,自己冲进去把他从深井里背了出来。被救人经两个月的治疗就出院了。这事很让我震撼,常想起胡队长不顾井下毒烟以及还未炸响的炮……

  父亲常叮嘱我要注意节约,多积点钱今后娶亲成家。我一直记得他的话,抠着用钱,可是一旦发现喜欢的书,一定要买,还订了好多的报刊。这样一来我虽然在从紧用钱,但到后来还没能像别人那样,节余一大笔的钱来。直到今天,我还是保持了不乱花钱、但该花钱还是一定要花的习惯。我曾狠心买了一套超过我月收入的《青年自学丛书》,呆在宿舍冬冷夏热地自学着。我的第一篇稚嫩文字,就是在钼矿投出去见的报。

  我在钼矿渐渐成熟。后来矿上来了一位从革命战争中走来颇有水平的转业高干,我竟能同他交上朋友,亲身感受了他的不少教诲。

  离开钼矿的那天,忆想当初幼稚带来一袋无法用上的螺丝钉,回望伴我10年的矿区,我淌出好多的热泪……-->

12、难忘故乡行心情日记

  妻和妻兄曾在原中甸县工作多年,那里地处云贵高原,海拔3000多米,属高寒地带,条件十分艰苦。但就在那里却锻炼了他们的人格和品德,留下了辛勤的汗水和足迹,成就了一番事业,也与当地的同志们结下了终身难忘的情谊。于是,香格里拉便成了他们魂牵梦萦的第二故乡。

  2009年4月,妻兄回川参加完我们儿子的婚礼决定返回曲靖,行前和妻子谈起了对香格里拉的无限眷恋,由此触发了思念之情,而我也因25年前曾三次去香格里拉探亲,对此也早已向往,当即我们三兄妹一拍即合,决定圆梦回一趟第二故乡。

  寻找

  出发前,我通过查询区号,接通了香格里拉工商银行的电话,不知是巧合还是天意,接电话的人正是我爱人在丽江财贸学校进修时的同学陈华,他热情地告知了我们所要查询的所有朋友的号码,于是,万事俱备,我们决定第二天就出发。

  从重庆飞往丽江的银鹰风驰电掣般划破夜空,没过多久,机窗下那灿若群星的灯光就告知我们:丽江,到了。在机场出口处,妻子和前来接站的张建凤、梁家顺相拥而泣。回到住处,我倍感疲倦,一头睡了,待我醒来时,客厅的灯依旧亮着。是啊!她们相处9年后又分别了25年,其间的酸甜苦辣和思念之情,又怎能一时半会说得完道得尽呢?

  第二天,中巴车载着我们向香格里拉县城飞驰,我们不约而同地问道:“怎么不翻铁夹山,不走白汉场,不过继红桥呢?”老乡说:“改道了”。车过松园大桥,前边一片高楼映入眼帘,以为是虎跳峡镇到了,走近一看,原来是经济开发区。在这高山峡谷,竟有如此美丽的建筑群,简直就像是镶嵌在金沙江边的一颗颗明珠。汽车在冷冻坡缓缓地爬行,冲江河在万丈深渊下不停地流淌。逆河而上,昔日像野马般奔腾咆哮的冲江河竟在勤劳勇敢的香格里拉人民面前低下了桀骜不驯的头颅。

  翻上小中甸,前方是一片平坦的草原,中巴车再也不像翻越冷冻坡那样艰难吃力,脚下响起沙沙沙的摩擦声,飞也似地向县城急驰。“啊,到了!”妻和妻兄不约而同地惊叫着,那高兴劲就像久别的孩子恨不得即刻扑向母亲的怀抱。但很快他们又陷入了迷茫,伸出头东张西望,原来进中甸不是要从粮食局的斜坡下左转弯入城吗?怎么前边竟是高楼林立,街道纵横,绿树摇曳,一点也找不着25年前的影子呢?中巴车只顾载着我们不停地穿行在康珠大道、香巴拉大道上,两旁五彩缤纷的世界尽收眼底。妻说:“走错了吧,中甸原来不是只有两条破破烂烂的街吗?”老乡说:“这就是中甸,现在叫香格里拉,意思是神仙向往的地方。”

  叙旧

  亲戚钱继红、阿福夫妇在车站接上了我们,执意要我们三兄妹入住他家,并将家中钥匙递给了我们,好让我们出行方便。那股热情顿时暖遍了我们全身,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香格里拉人民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

  吃过午饭,迎着火辣辣的太阳,阿福领我们来到了工商银行。走进宋春生(藏名:洛桑朗吉)调研员办公室,老行长一眼便认出我们来了:“这不是任心惠吗?变化不大,只是长高了!这不是你那位带着口罩为你们刚出生在中甸的宝贝儿子洗尿布的先生吗?这就是你曾在中甸县水电局工作过的`哥哥吧?哈哈……欢迎,欢迎你们!”分别握手后,洛桑老行长叫来了25年前曾在一起工作过的其他五位同事,大家聚在一起高兴得就像一群顽皮的孩子,什么工作往事、家庭琐事,甚至为抢球拍打架这些陈年老账都翻了出来。一番叙旧之后,洛桑老行长一行六人硬要请我们去四方街吃晚饭。听说这是接待省分行行长的规格呢!席中,那青稞酒的热烈,酥油茶的香甜,牦牛肉的美味,还有康巴汉子一曲热情奔放的雪域情歌,把人带进了如痴如醉的梦乡……夜宵后,洛桑老行长和陈华还陪我们转了四方街和朝阳楼。走在四方街上,那凝聚着藏族人民勤劳智慧的各式雕楼,金光闪烁的珠宝玉器,精工细作的民族服饰,在霓虹灯下,更显得璀灿夺目,格外迷人。爬上大龟山朝阳楼,我们一齐转动了号称全国第一的转经幢,虽然各自口中默默无语,心中却在共同祈祷着藏汉人民幸福安康!

  妻兄这次来中甸,除了想看看曾经工作过的地方和参加建设过的水库、电站外,还想见一位农民兄弟,他就是30多年前在建良美电站时朝夕相处的农民兄弟杨宪楚。要不是在退居丽江的张建凤处问着他老人家已上中甸带孙子,妻兄还拟从丽江直奔良美哩。通过阿福联系,俩人在阿福家终于相见了。刚进门的一刹那,两位年近七、八十的老人紧紧拥抱,泪水不禁夺眶而出。落座后,他们谈起了修建良美电站的辛酸,电站竣工发电的喜悦,获得水电部表彰的欢欣……席间,杨宪楚老人边向妻兄挟菜边动情地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农民一个,万万没想到还让你一个曾任副局长的国家干部牵挂这么多年,这次还专程从千里之外来看我,这是何等深厚的同志感情啊!”说着说着,老人的眼眶又湿润了。

  在香格里拉的三天,老人一直陪伴着我们,带我们去看桑那水库、普达措国家公园,还带我们去了噶丹·松赞林寺。我们从左至右、从上到下一殿一殿观摩,其造势之辉煌,雕工之精美,规模之巨大,文化内蕴之深厚,令人惊叹不止!还有那顺坡而建,一梯一梯、一排一排、错落有致、五彩斑澜的绒巴康参、东旺康参、尼西康参以及金碧辉煌的大殿,都让我们留连忘返。朝阳下,松赞林寺的晨钟再次响起,钟声清脆悠长,余音绕梁,带给人们无限的憧憬和遐思……

  别离

  妻兄和妻最后一次离开香格里拉县分别是1983年和1984年,我也在这两年中三次去过香格里拉探亲、搬家。那时的香格里拉县城仅有两条破烂不堪、尘土飞扬、灰砖黑瓦的街道,整个城区不足一平方公里。而现在呈现在眼前的却是一座现代化的美丽高原城,城区面积已拓展了几倍。要不是原粮食局上面的斜坡和古老的四方街还能勾起对往日中甸的些许回忆,否则根本辨不出东西南北。

  一阵阵隆隆的飞机引擎声,使我们立刻意识到香格里拉即将离我们而去,一种依依惜别之情油然而生。我们反复挥手向一直在侯机大厅外目送我们已久的迪庆民航站罗勇副书记发出了内心的呼喊,向美丽的香格里拉发出了内心的呼唤:“啊,香格里拉,我爱你!啊,藏族同胞,我爱你!祝你们扎西得勒!”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