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科学《岩石的组成》一等奖说课稿
1、四年级下册科学《岩石的组成》一等奖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下册科学《岩石的组成》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3课《岩石的组成》。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前两课学生已初步对岩石的形态进行观察、比较、分类的基础上,以花岗岩为例指导学生认识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并通过课文资料初步了解不同的矿物在形态、性质方面有着差异,从而引发学生对岩石的组分——矿物的关注,为下面的两节观察矿物特性的教学做好准备。
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科学概念:
1、花岗岩主要由石英、长石和云母三种矿物组成。
2、岩石都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
3、不同的矿物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
过程与方法:
1、放大镜观察花岗岩的结构,以及石英、长石和云母三种矿物的形态特征,并比较它们的特征。
2、资料了解一下矿物的形态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矿物观察研究的兴趣,认识到认真、细致的观察、比较、记录、描述是十分重要的。
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如下:
教学重点:观察花岗岩,认识到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
教学难点:观察花岗岩中三种矿物的形态、并把它们和三种矿物晶体进行比较,从中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面:
本课教学,我的主导教学方法是“引探—合作”教学,并同时综合运用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学生根据材料独立进行探究,能充分发挥手、脑、眼的功能,仔细观察、独立思考、认真参与课堂教学,自己去获得信息、经历过程。
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分析和预设,打算把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谈话导入;观察花岗岩;观察研究物;拓展延伸四个环节来展开。
(一)谈话导入
教师谈话: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花岗岩是由几种不同颜色的颗粒组成的。你想过没有,不同的岩石颜色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差异呢?
学生说说自己的理由。教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岩石的组成。板书课题。
联系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新课探求新知的欲望,自然地引申到新课的教学中。
(二)观察花岗岩
教师为学生每组提供一块岩石,问:认识这是什么岩石吗?学生辨认这块岩石是花岗岩。
教师提问:请你利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看看组成花岗岩的几种颗粒是什么样的?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并记录它们的特点。
教师指出,这三种颗粒都是矿物。利用课件播放石英、长石和云母的矿物标本,谈话:请大家观察比较,花岗岩中的颗粒与这三种矿物中的哪一种矿物最为接近?
学生比较、讨论后,汇报。
教师小结:花岗岩由云母、石英、长石三种矿物组成。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所有的岩石都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通过对多种岩石的观察,得出所有的岩石都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这一结论,显得更科学。利用对照、比较,学生对矿物的观察更为细致,这为后续的研究活动做好了铺垫。
2、四年级下册科学《岩石的组成》一等奖说课稿
一、 说教材
本课中学生通过观察自然界岩石的特点,推想大自然中岩石的风化原因。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展开自主的探究活动,知道岩石风化的主要原因。并通过实验对不容易观察到的岩石变化现象进行推想,重点培养学生的推理和想象能力。
二、 说学情
虽然前面学生已经认识了岩石以及岩石的用途,但对岩 石
风化的原因却知之甚少。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内外去搜集、去探究、去观察、去验证。
三、 说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遵循课标精神,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 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的重要性,能用简单的器材进行风化作用的模拟实验。
2、 喜欢大胆想象,能对岩石的最终变化结果进行合理的推想,愿意合作与交流。
3、 知道岩石风化的主要原因,了解著名石雕物品的防风化措施。
四、 说教学策略与方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的体现必须在启发性原则和
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力图体现以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组织教学,通过营造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动起手来,参与到实验中去,并且能够积极地去设计实验方案,课下可让学生到图书室、上网查阅资料,搜集了解石刻、石雕物品的防风化措施,使课题加以延伸和拓展。
五、 说活动准备
带盖塑料瓶、碎石块、酒精灯、镊子、火柴、花岗岩(小块)、水、防护镜、石膏、绿豆等。
六、 说教学过程
本课在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
(一)、情境导入
我首先出示一块岩石让学生观察,并提问:它上万年前就是这样吗?那上万年以后还会是这样吗?让学生自由回答 。(再集中呈现岩石图片) 欣赏后再提出问题来研究。
(二)、作出假设
是啊,岩石怎么会变成这样呢?是谁的作用使岩石发生了变化呢?我让学生先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把猜想的岩石变化原因画或者写在记录表中。再全班进行交流。根据学生的`假设,适时板书:冷热、水流、生物、风、火山、地震……
(三)、自主探究
在自主探究环节中,我为学生设计了三个有趣的活动。
活动一:水流对岩石的作用
在这个活动中,我引导学生自己设计水流对岩石作用的模拟实验,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和提醒。
比如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可相机提问:你观察到岩石有什么变化?实验现象能说明什么?瓶中的岩石有没有变得像这块鹅卵石一样光滑圆整呢?为什么呢?这些问题的提出,主要是让学生明白自然界中的岩石变化是一个需要很长时间的过程。
活动二:冷热对岩石的作用
本活动也是让学生自己设计模拟实验,把岩石放到酒精灯上烧,表示热,烧完后放到凉水里,表示冷。冷热变化代表的是白天和夜晚的冷热差别。在实验过程中可相机提醒学生正确使用酒精灯、 注意安全、给岩石加热的同学带好防护镜等。学生回报交流发现的问题后教师小结。(冷热差别使岩石体积收缩和膨胀,内部结构就会受到破坏,产生裂缝,甚至脱落下碎石屑。)
活动三:生物对岩石的作用
在这个活动中我为学生设计了在石膏中种绿豆的实验(出示图示)——向杯子里倒入石膏糊,洒上几粒绿豆,再倒入一些石膏糊,将结成块的石膏放入盛水的盘子。同学们认为几天以后会有变化吗?(发芽的绿豆能从坚硬的石膏中钻出来吗?)学生猜想后接着问: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做这个实验?学生讨论后小组领取材料,开始在石膏里种种子,教师巡视指导。
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知道生物对岩石的作用,亲自体验观察、验证的乐趣。
(四)巩固小结
岩石在自然界当中,会受到气温变化、植物生长、水流冲刷、风吹日晒等因素的影响,会发生破碎,这种现象就叫做风化。
(五)运用拓展
1、自由活动
出示图片:山下的这些碎石,不断地风化,最终会变成什么?本活动设计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猜想、模拟实验,推想岩石变化的最终结果,让学生推想出地球上土壤的形成原来是由岩石风化造成的。培养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
2、课题延伸
课下让学生通过上网、到图书室查阅资料,了解著名石刻、石雕物品的防风化措施。通过这一课后拓展活动使学生对岩石风化有更全面的认识,让学生在丰富视野的同时,关注与岩石风化有关的研究,把课堂探究活动拓展至课后,关心科学、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
七、 板书设计
水流 使岩石发生变化
不断风化
岩石的风化 冷热使岩石发生变化
变成土壤
植物生长使岩石发生变化
3、四年级下册科学《岩石的组成》一等奖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分析教材
《摩擦力的秘密》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课。本课与《力在哪里》、《物体形状改变以后》、《苹果为什么会落地》、《降落伞》共同组成了《无处不在的力》这一单元。
本课所在的单元与前一单元《物体的运动》一起,完成了《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内容标准中物质世界部分“运动与力”部分内容的学习,并为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神奇的机械》部分内容的学习储备基本的力学知识。
本单元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关于“力的作用和表现,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力”的要求,围绕力的存在,力的表现和作用,力在哪里、力能改变运动的方向和物体的形状,就力有大小以及弹力、地球引力、摩擦力、气体和液体的阻力来进行建构。通过引导学生开展一系列以认知为重要目的的观察、阅读、分析和实验活动,使学生认识力、了解常见的力,从而提高认知水平,探究能力和研究兴趣。
本课在单元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需要前面力学知识的铺垫,尤其是《力在哪里》中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和测量力的大小知识和技能,又为下一课《降落伞》的学习,提供了知识支撑。
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有三部分:
第一部分,认识摩擦现象和摩擦力。重点在于体验摩擦力。
第二部分,研究各种改变摩擦力的方法。
第三部分,讨论生活中哪些地方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要减小摩擦力。
这些内容打算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要完成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认识摩擦力,讨论摩擦力的“功”与“过”,通过探究了解减小固体摩擦力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涉及到《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分析本课的知识结构,并结合第一课时要完成的任务,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方面:
能够使用实验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设计减小固体摩擦力的验证实验。
(2)科学知识方面:
认识摩擦力,知道如何减小摩擦力,能够说出摩擦力的“功”与“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看待摩擦力,喜欢用学到的摩擦力知识解决生活中摩擦力的问题。
(三)教学重点:认识摩擦力,通过实验研究减小固体摩擦力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摩擦力的认识,以及实验过程中变量的理解与控制。
二、说教法
根据本课教学目标,遵循学生学习规律,抓住科学课的特点谈谈本课的教法设计:
1、由形象到抽象,遵循科学概念形成的一般过程。
由于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摩擦现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学生还不能从理性的层面上觉察到。所以在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设置活动,把抽象的概念的理解化解到活动产生的现象中,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比较丰富的表象,帮助学生对摩擦概念的理解。
2.实践为主,多种学习方式综合,突出科学课的特点。
大胆猜测、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学习方式。
据分析:学生在第三单元中已经初步掌握了对比实验的研究方法,又通过本单元前三课力学知识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进行自主探究实验的素质和能力。
本课教学从教师的教来看,要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想学、乐学;要创造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会学、善学。从学生的学来看,要注重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注重同桌互学,小组研讨,集体交流。教学设计体现:前有孕伏,中有突破,后有提高。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充分应用现代教学媒体,优化课堂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
(1)巧妙引导,贯穿一个“疑”字。
我在教学中使学生“于无疑处生疑”把学生思维引到焦点上,使他们动脑筋,感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例如:导入时,通过游戏,追问什么样的神秘力量使我们要费更大的力气才能拉开两本书呢?这样设疑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探索。
(2)自主学习,着眼一个“探”字。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中指: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提出问题之后,让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猜测,并且通过实验去验证,这样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
(3)动手操作,突出一个“动”字。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交给学生。在课堂上,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对比实验了解减小固体摩擦力的方法,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活动中,学生不单单是在动口、动手、动脑,更重要的是通过“动的过程”内化了摩擦力的知识,培养了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
本课的教学准备主要是教师准备:书本、塑料平板、弹簧测力计、小木块、洗洁精、玻璃烧杯、玻璃棒、圆木棍、水槽、抹布、实验记录单、多媒体课件。(我之所以准备这些材料,是因为它们既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又注重了与内容的紧密联系,能充分帮助学生完成探究实验。学生利用这些典型的材料,依据自己的想法和意愿去实验,在操作中验证假设,在探究中获取知识。)
(二)设计思路
我在教学时依照教学目标并遵循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教学内容上大胆创新,根据力运动的特点,通过操作演示和引用视频再现力运动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发现。引导他们亲身经历“发现问题——进行预测——实验研究——合作交流——生活运用”的科学探究过程。(三)教学流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五个环节
1、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课一开始设计了一个游戏,我先将两本书部分页码交错放在一起,让学生拉,学生轻松的拉开了。接下来让学生将两本书所有页码交*,让学生再试一试能否轻松的拉开。学生感受到前后的不同之后,追问:什么样的神秘的力量使我们要费更大的力气才能拉开?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它。
(开课设计游戏,是为了通过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良好课堂气氛的切入口,为学生的自主探究作好铺垫。游戏结果带给学生一个悬念,使学生产生刨根问底的急切心情,在探究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教师发出的信息,易于将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引导到教学目标上来。)
2、学习概念,初步感知
感知摩擦力,是本课的一个难点,为了突破难点,我设计了感知摩擦力的活动。
请看视频(播放录像)
(视频展示的活动,将无形的摩擦力,抽象的概念巧妙的融合在活动产生的现象中,使学生亲身感受,印象深刻。)
在认识摩擦力的概念后,我又通过一段生活中存在的摩擦力的视频,引导学生一起来讨论身边的摩擦力现象,分析他们的功与过,让学生体会到我们有时需要增大摩擦力,有时又需要减小摩擦力。
3、创设情境,设计实验
为了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我预设了一个情境:首先向学生展示了一张埃及金字塔的图片,告诉学生建造这样的一座金字塔需要大约上百万块重约两三吨的巨石,问:以前的埃及人是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把这些巨石搬运起来的呢?于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上顿时兴奋起来,我适时地抓住这个机会,放手让学生大胆想象和猜测。
学生有了生活经验作为背景,就能够很快的猜测出减小巨石与地面摩擦力的方法:加润滑剂、用木棍变滑动为滚动等。此处学生有可能说的不是很准确,我及时的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语言来表达。
接下来我要求学生用科学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设计了如何减小木块的摩擦力的实验。
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实验过程请看视频(播放录像)
(科学课实践证明:学生对时间、空间、材料有了自由支配的权利之后,他们才能敢做、敢想、敢说,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情感体验,他们的个性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很大发展。)
4、交流汇报,讨论总结
在学生完成实验后,我先给时间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小结和交流。交流先分小组进行,给每个学生提供说话的机会,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互相提高。在交流中,学生对减小固体摩擦力的方法形成共识之后,由大家推举代表汇报实验、讨论结果。
交流的情况在刚才的视频中已有展示。
(这样由学生经过亲手实验,经过小组讨论交流,经过有代表性地汇报实验结果,学生不仅仅学习了科学知识,也培养了学生乐于探究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设计活动应用新知
最后我设计了一个活动场景:“五.一”节快到了,小明的父母准备带他去运动健身,要参加以下几项活动:攀岩、溜冰、爬山,请大家帮助他们选择合适的鞋子去参加这些活动。
(在学生获得有关摩擦力的知识后,我引导学生应用获得的知识,尝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有利于发展和提升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好时机。)
6、板书设计
板书:
4、摩擦力的秘密
无处不在必不可少
减小固体摩擦力的方法:
1、添加润滑剂
2、把滑动变成滚动
科学的板书设计往往对学生全面的理解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的板书设计突出了学习内容的重点,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帮助的作用。
相信这样设计,肯定能顺利完成本节课预定的教学目标。谢谢
4、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岩石、矿物和我们》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让孩子经历调查研究活动,探究生活中、身边的岩石和矿物。
2、让孩子在经历查阅资料的活动过程中,增加对岩石、矿物用途的进一步了解。
3、引导孩子初步树立起保护、利用岩石和矿物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岩石和矿物对人类的作用。
教学难点:
会整理自己调查研究活动的资料。
教学准备:
以小组或个人为形式,课前开展孩子调查研究生活中的岩石、矿物活动;同时鼓励孩子们带着问题从科普读物等书或网上查阅相关文字资料。教师收集相关采矿、用岩石与矿物制成的物品等图片资料或实物。
教学过程:
以科学讨论会的形式进行教学。
1、课前调查研究活动。
调查人员: | |
调查地点: | |
调查结果 | |
生活、学习用品 | 所用岩石、矿物 |
2、课堂进行资料整理活动。
3、科学讨论会开始。
“猜一猜”活动。
这一单元我们学习了岩石与矿物,请你介绍一块最感兴趣的岩石或矿物,请大家猜猜它的名称。
说说岩石与矿物在家庭和学习生活中的应用。
介绍岩石与矿物在其它生产领域中的`应用。
在这一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由介绍,主动讨论,教师的角色应该只是“主持人”的身份。
4、保护我们的岩石与矿物
你知道岩石与矿物是怎么开采出来的吗?
尽可能让学生多说说,教师适当也可以出示矿石开采的图片,帮助学生了解。
矿物开采完后,还有可能再产生出来吗?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提供一些由于乱开采而带来生态破坏的场景图片或录像,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
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1、总结
板书设计:
4.7 岩石、矿物和我们
1、岩石和矿物的作用
2、保护我们的岩石与矿物
教学后记:
5、教科版四年级下册课文《各种各样的岩石》教案一等奖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各种各样的岩石》教案
第四单元 岩石和矿物
1、各种各样的岩石 科学概念
1、诱发学生对岩石的原有认识,建立岩石的初步概念;岩石是各种各样的,在颜色、花纹、软硬、轻重、颗粒大小、手感等方面有各自的特点。
2、岩石可以按照不同的特点分成不同的类别。
3、不同的分类标准其分类的结果也可能不同。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够以个人参与或小组参与为形式,获得在附近寻找岩石的亲身经历。
2.在课堂中能够综合运用感官对岩石进行直接的观察,让孩子经历观察岩石特点的活动过程,获得观察岩石的基本方法及技能。并能描述自己观察的岩石。
3.能以岩石的某种特点为分类标准给岩石分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
2.从欣赏自然界中的石头美景获得美的体验,从而热爱大自然。
3.让孩子获得丰富的研究岩石的愉悦情感。
教学重点:用一些标准给岩石分类。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岩石,能想出不同的分类方法。
教学准备:
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形式,收集各种各样的岩石。教师也应该准备大量的常见的.一些岩石,同时还可以准备一些本地区常见的岩石。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关于地表岩石风貌的录像片,和提供一些典型的图片。
1、岩石是地球的主要组成部分,到处可见。你平时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岩石?
2、你玩过岩石吗?你是怎么玩的?
3、从今天开始,我们要研究岩石。出示课题:各种各样的岩石
二、探究过程
1、开个石头展览会
师:你的岩石是从哪里找到的?请简单介绍你的寻找经历。
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再到全班进行汇报交流。
2、观察“我的岩石”
师:你们的岩石真有特色,我也带了一些岩石,你们想知道它们是怎样的吗?
师:你们准备怎样观察?
生:用眼睛看形状、颜色、花纹;手摸的感觉;用鼻子闻气味;……
教师引导并板书:
(1)用眼睛可以观察岩石的什么?
(颜色、形状、条纹或花纹、斑点、大小等)
(2)用手怎样观察?(摸)摸可以感觉到岩石的什么?(光滑粗糙程度)
(掂)可以掂一掂它是轻还是重。(轻重)
(指甲划)看划痕是怎样的
(3)用鼻子闻气味?怎么闻?(靠近点、磨擦、轻轻敲打后再闻……)
小结:讨论了那么长时间,我们来回顾一下刚才讨论的内容(重复观察方法)。
(教师指导学生完善、提高观察岩石的方法,学生明确观察岩石哪些方面的特征。)
3、“我的岩石”观察记录
(1)师:在观察岩石的同时,我们还要做什么?(生:记录)
师:我们应该一边观察一边记录,我要看看哪位同学观察的多,记录也多!
(2)教师巡视指导
(3)大约十分钟后,让材料员整理观察工具和岩石标本,组长指挥小组内部交流观察发现。
4、“我的岩石”观察描述
师:谁先来说说自己的观察发现!
学生汇报
(要求按:我是用什么方法对岩石进行观察的?我观察到了岩石的哪些特征?)
师:你们知道他观察的是哪块岩石吗?
学生根据他的描述,识别、寻找出相应的岩石。并对他的观察方法和观察结果进行补充或质疑。
三、给岩石分类
1、指导分类方法。
师:你们能对它们进行分类吗?又将按照怎样的标准分呢?
生:按颜色、形状、光滑不光滑……
2、给岩石分类。
师:请大家在分类时思考以下三个问题:(出示分类提示)
(1)我们是按什么标准分的?将岩石分成了哪几类?
(2)我们想到了多少种不同的分类方法?
(3)不同的分类方法结果一样吗?
学生分类,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岩石分类结果。
学生汇报交流分类结果,说明分类标准。
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教师取出一块凝灰岩,
问:这块岩石属于哪一类?为什么?追问:
(1)有没有一些岩石可以在不同的分类标准下归入不同的类别?
(2)有没有一些岩石不属于任何类别?
四、小结拓展(播放雁荡山地质录像)
教师继续追问:为什么这些岩石是各种各样的?
师:下面请大家阅读资料库《岩石的成因和分类》,了解不同类别岩石在地球运动中的形成原因。
1、学生阅读
2、观看有关“世界地质公园”——雁荡山的录像。
6、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第四课小车的运动》教案一等奖
课程标准:
能定性地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前后、左右、远近等),理解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能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 图形来表示距离与时间的关系。
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2.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
3.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科学知识
1.知道一辆载重汽车行驶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2.知道“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反复试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
2.意识到科学方法在解决日常工作、生活问题中所起的作用。
学习成果:
预计学生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知道一辆载重汽车行驶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知道“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
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
学习成果评价:
层次1:通过学习本课后学生不清楚一辆载重汽车行驶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不知道“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
层次2:通过学习本课后学生知道一辆载重汽车行驶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但是不知道“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
层次3:通过学习本课后学生知道一辆载重汽车行驶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
探究能力:
层次 1: 通过本课学习后学生不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不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不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层次 2:通过本课学习后学生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但是不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不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层次3 :通过本课学习后学生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教学步骤: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物体的运动方式,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了哪些运动方式?(学生自由说)
2.教师用小车在木板上滑动,让学生观察,问:小车的运动方式是什么?(教师引导:车轮和车厢的运动是什么方式?)
教师总结:车论的运动是转动,而车厢的运动方式是直线移动。
教师出示载重汽车的录象让学生看完后提问:“你们觉得要想让汽车运动的更快和什么因素有关。
教师:学生踊跃回答问题。
教师不做评价。认真听学生的发言。
7、四年级下册科学《声音的变化》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下册科学《声音的变化》的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背景分析:
在第1课“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的活动中,学生们已经初步感受到了声音的高与低、强与弱的变化。本节课学生将用不同的力拨动他们熟悉的钢尺,探索声音强弱的变化;通过敲击装有多少不同的水的玻璃杯,以及拨动不同松紧的皮筋、粗细不同的琴弦、敲击大小、粗细、长短不同的物体,探索声音高低的不同。学生们通过对听到的不同声音的描述,将对声音有进一步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音量是由物体振动的幅度决定的,振动幅度越大,声音就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就越弱。音高(调)是由物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振动的频率越快,音调就越高;振动的频率越慢,音调就越低。
2、使物体发出强弱和高低不同的声音,对听到声音的不同进行描述,对物体在发出不同声音时的振动状态进行描述,把物体的振动状态和发出的不同声音联系起来。
过程与方法:
1、利用钢尺(塑料尺)进行实验,找出声音音量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2、利用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进行试验,找出声音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教学重点:
1、声音音量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关;声音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2、设计实验探究尺子长度和音调的关系。
教学难点:
声音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在一定时间里振动的次数。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1把钢尺或塑料尺、4个同样的杯子里面装有不同量的水、1张“尺子声音高低的实验记录单”、1块钉两颗钉子的木板、1根橡皮筋、长短不同的3个铁钉、粗细不同的3根钢管、粗细相同长短不同的3根铁管、1把六弦琴。
动画:尺子振动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
1、谁会敲鼓?听一听鼓发出的不同的声音。
2、提问:这些鼓发出的声音有哪些不同?
3、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
4、、出示一把钢尺(或塑料尺),提问:怎样使它发出声音?(提醒学生拨动尺子时要避免尺子和桌面撞击。)
5、怎样让尺子发出音量不同的声音?
二、观察比较声音强弱的变化
1、出示钢尺(塑料尺)进行实验的要求:
用你们的方法进行研究,观察钢尺上下振动的幅度有多大,发出的声音有多强,并用振动幅度大或小、声音强或弱作记录。
再用力拨动钢尺,与前面的实验进行比较,尺上下振动的幅度和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并记录下来。
重复做上面的实验3~4次,体会物体振动时,振动幅度的大小与声音强弱之间是什么关系,并能准确地进行描述。
2、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活动
学生开始实验活动,仔细倾听和观察,把听到的声音和观察到的现象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并记录下来。
3、学生分组交流观察结果。
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振动幅度越大,声音越强;振动幅度越小,声音越弱。音量的单位是分贝(dB)。
三、观察比较声音高低的变化
(一)、观察比较四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声音高低的变化
1、出示4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每组发一张实验记录单。
学生对敲击4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发出的声音的高低进行预测,并在记录单上记录他们的预测。
2、实验方法:
按照从1号杯到4号杯的顺序,或从4号杯到1号杯的顺序反复敲击杯口,比较它们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同,再与小组的预测进行比较。
每个小组领取一组(4个)装有不同水量的杯子,按要求开始实验。
3、与全班同学交流本小组的预测和实验结果。并对结果作简单的分析。
(二)观察橡皮筋音高的变化
1、出示一块木板上钉两个钉子,两个钉子之间绑着一根橡皮筋的装置。
提问:还记得怎样让橡皮筋发出声音吗?
2、在接下来的让橡皮筋发出声音的实验中,老师有新的要求:先拨动橡皮筋,让它发出声音;把橡皮筋拉得紧一些,再拨弹。看一看、听一听橡皮筋发出的声音有什么变化?稍稍放松橡皮筋,再拨弹。橡皮筋发出的声音又有什么变化?
3、分小组实验。
4、通过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皮筋绷紧时,振动得快,发出的声音高;皮筋松时,振动得慢,发出的声音低。
(三)探究声音的高低与尺子振动的频率之间的关系
1、尺子怎样能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尺子声音的高低与什么因素有关?
2、是这样吗?我们先来预测一下,把预测结果天道记录表中。
3、交流预测情况,并说出预测的理由是什么。
4、实验要求:要按照尺子振动部分长度的变化顺序依次进行实验,并能够清楚地听到声音的变化和观察到尺子振动频率的变化,还要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5、学生实验并记录数据
6.整理数据
请各个小组根据实验得出的数据,对应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把音高达到的高度以下涂上颜色,制成柱状图。
7、通过实验和整理出的数据你们发现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和它发出声音的音高变化有什么规律?
四、总结
声音的高低和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物体振动的快,声音高;物体振动的慢,声音低。出示尺子振动的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