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凝结》一等奖说课稿

2023-08-15 14:44:33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凝结》一等奖说课稿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凝结》一等奖说课稿

1、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凝结》一等奖说课稿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凝结》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执教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水循环”的第三课“凝结”。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集中研究有关水的形态变化、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它与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天气与我们的生活》,第四单元《水的科学》构成小学阶段对水的三态变化及水循环认识的整体框架。本课继“蒸发”、“沸腾”两课之后,指导学生认识水蒸气凝结成水的现象;使学生认识到在周围熟知的事物中隐藏着我们不熟知的变化,而且是有规律的,是能够被认识的,促使学生更多关注周围常见事物,养成善于观察,探索的科学态度。在能力培养方面,属于“实验能力”和“归纳能力”的系列。

  课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提出一个关于水蒸气凝结的问题:对着镜子哈气,观察有什么现象?这是问题的提出。

  第二部分,通过指导学生探究认识水蒸气的凝结现象。建立初步的“凝结”概念: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小水珠,这种现象叫做凝结。

  第三部分,说说生活中的凝结现象。

  二、学情分析

  通过一年多的学习,四年级的学生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具备了一定的操作能力,对于科学仪器的基本操作,象用酒精灯进行加热比较熟练。

  学生生活中虽然常见到凝结现象,象水烧开时的白气,冬天我们呼吸的白气,锅盖上的水珠,冬天窗户上的水珠等,也有部分学生通过书籍,父母的教导可能知道凝结现象,但大多数同学没有深入地研究,思考过水珠的成因,对水蒸气遇冷变成水比较陌生。

  对比实验的方法,学生刚刚接触过,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的思维还缺乏严谨性,知识迁移的水平也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学生设计对比实验,尤其实验的细节还是有一定困难,需要老师的指导。

  三、教学目标

  《科学》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加强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等学习方式的运用,从而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1、认识凝结,知道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2、能设计对比实验探究小水珠的成因,巩固对比实验的方法。

  3、渗透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自然观。

  4、愿意合作与交流。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

  难点:设计对比实验认识凝结的条件。

  五、教法设计及学法指导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设计教法及学法如下:

  教法我用到了复习法、实验探究法、学生演示法。

  学法以实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集体讨论法为主

  六、教学准备:

  一堂课要取得成功,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此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1、教师准备:分组实验器材:相同烧杯2个、金属盘2个、热水、酒精灯、试管夹、火柴。

  演示材料:烧杯2只、热水、金属盘2个等。

  2、学生准备:小镜子等。

  七、教学过程

  《科学课程标准》提倡以“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生活应用”的基本模式展现内容。为了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基于以上想法,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教学引入

  我采用了复习法:本课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学生见过凝结现象,但除个别学生外,一般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学生对蒸发现象的理解掌握直接影响着对凝结现象的认识,因此,这里我加入复习环节,降低学生的思维难度,为后面的认知作了铺垫。强化空气中存在水蒸气这一知识点。

  二、提出问题:

  对着镜子哈气,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请同学们边哈气,边观察,边思考,开始。

  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提出:水珠是怎样产生的?

  三.学生猜想。由于导入环节进行了铺垫,学生很容易猜想出是由水蒸气变成的。

  四.验证猜想。

  1、在验证猜想时,我加入了一个演示实验做了一个过渡。先认识水蒸气可以变成水,再认识转变的条件。

  在认识水蒸气可以变成水时,我采用了三个烧杯,分别用同样多热水,温水,冷水,同时盖上玻璃片,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认识水温越高,蒸发越快,水蒸气越多,越容易凝结。

  2、之后探究水蒸气在什么条件下能变成水呢?

  学生不容易想到是遇冷的条件下才形成的。这里我做好了两手准备,如果个别学生知道,就引导学生直接进行设计,如猜想不到,就由教师引导,这种现象什么季节容易产生,为什么,学生认识到可能是遇到冷的物体容易变成水,遇到热的物体行不行呢?

  3.实验验证

  教师介绍实验材料有:两个同样的烧杯,大小形状相同的金属盘,试管夹、火柴、酒精灯、热水,对实验材料,我进行了一下新的尝试,用不锈钢金属盘代替了小瓷盘,或者是玻璃片,用这个金属盘的好处在于加热方便,安全,效果明显,缺点就是不透明。

  让学生根据材料进行设计,先小组讨论一下,然后汇报交流。

  如果学生设计不出,教师引导:要证明水蒸气遇到热的物体容易变成水,还是遇到冷的物体容易变成水,首先得制造水蒸气,方法向烧杯倒入热水,(为什么用热水),遇到热的物体容易变成水,还是遇到冷的物体容易变成水,用对比实验。

  在对比实验的设计上,学生必须要有良好的基础,即对比实验的特点,要求要清晰,明确,在讲授对比实验时,我先利用实例进行分析讲解,然后让学生自行设计,进行知识迁移。

  四年级的学生比较小,思维的严密性不够,不能简单汇报一下就直接进入实验,否则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会出现随意性强,对变量的控制不到位,甚至不知所措的情况发生。因此我在学生的汇报之后,进行了实验方法的梳理,引导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实验。并提示学生实验注意事项。

  五、得出结论。对于对比实验中条件的控制,实验条件的分析记录,我放在了实验后,作为分析实验进行出示,加深学生对对比实验方法的认识。巩固对比实验的方法。

  学生得出结论:小水珠是在水蒸气受冷的条件下形成的。

  出示凝结的概念,并指导学生用简单的文字和符号表示。

  板书课题:凝结

  我们可以用箭头和简单文字来表示这种变化。

  板书:水蒸气----→水

  六:应用

  教师:生活中有哪些凝结现象?

  我设计了几幅图片,让学生尝试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加深对凝结的认识。

  前三张是较单一的现象解释,第四张有几个层次,让学生体会到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任何现象都是有科学道理的。

  四、拓展

  思考:冬季汽车玻璃内壁上常结有小水珠,影响司机叔叔的视线,想办法防止它的出现。

  让学生学以致用,引导学生从控制凝结产生的条件入手去思考。

  板书设计:

  凝结

  凝结:水蒸气--受冷-→水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以“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生活应用”的基本模式展现内容,让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使学生通过生活常见的向镜子哈气产生疑问,通过思考,提出假设,再通过自己设计的对比实验进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并尝试应用。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思维状态比较活跃,实验设计及操作也比较成功的,最后也成功的验证了假设。但学生在尝试解释生活中的凝结现象时,仍然遇到了一些困难,究其原因,是学生对空气中含有水蒸气这一知识点掌握的不够,这说明开始复习时的效果,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但也更一步印证了复习蒸发现象的必要性。

  本课的设计层次较分明,直入主题,学生容易接受,思维过程也比较顺畅,这也是我课设计时的想法与追求,但通过学习有关科学概念的构建的理论后,我发现这样的设计,没有能够激发学生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的冲突,而是把科学概念通过一定的设计展示给学生,而忽略了学生的日常概念,这也可能是学生应用时遇到困难的根本原因所在。

  由于水平有限,其中定有许多不当之处,望各位老师畅所欲言,共同把这节课研究透彻谢谢!

2、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凝结》一等奖说课稿

  《导体和绝缘体》一课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电和磁》单元的第2课。

  一、教材分析

  本课应用第1课中学习的简单电路制作的检验器,通过对周围物体的导电性能进行检测,归纳出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习平安用电常识。激发同学进一步探索电路秘密的欲望,为继续[第3课]“探测暗盒里的电路”做好准备。

  二、同学分析:

  本课的学习主体是五年级同学。

  1、五年级的同学已经具备了较系统的科学探究的初步能力,也初步形成了较好的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2、同学已经学习了简单电路的知识,具备了制作检测电路的能力。生活中同学对导电和不导电的物体也有一些了解,但还有待于形成清晰的认识。

  3、针对同学的动手能力存在差别,教学中要采取小组合作、一帮一(动手能力强的同学协助动手能力差的同学)的对策,让每个同学都参与到实验中来,体验胜利的乐趣。

  三、教法学法

  科学探究既是小学科学教学的主要方式,也是同学科学学习的主要目标,更是有效培养同学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本课教师最主要的教学方法是引导探究法,同学的主要学习方法是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

  教师以情境设计、探究活动、交流提升、演示说明为引导,同学在自主探究中体验,在合作交流中提升,把体验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促进同学学习方式多样化,提高科学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四、学习目标预设

  科学概念:

  知道什么是导体、绝缘体,并能结合实际加以识别。

  知道人体和自然界的水也是导体。

  过程与方法

  能够设计检测装置,检测常见物体的导电性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与人合作,形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井然有序的实验操作习惯和平安用电的生活意识.

  五、重难点和处置战略

  根据教材和同学的实际,确定本课重点是:认识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和平安常识.养成认真细致尊重事实的探究习惯。本课难点:认识人体、水也是导体。

  本课的关键点在于:同学对资料进行充沛的自主探究,对实验结果进行认真细致的交流活动,促成认知的提升。

  解决设想:

  注重同学的思维梯度,通过“结构性的'资料”和科学的实验探究,逐步使同学从问题与困惑中走出来。提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但随着同学认知提高过程的资料,为同学不时登上更高思维阶梯搭好跳板。

  具体措施:

  通过用简单电路检验身边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的探究、归纳概括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通过提供结构化的资料;鼓励经历探究发现过程;注重交流对经验概括的作用。

  六、教学准备

  资料的选择与准备是科学探究至关重要的环节。有结构、有意义的资料不只可以揭示现象,更暗含着科学探究的方向与程序。精心挑选有结构的资料,会引领同学进行深入的探究,使探究活动有效进行。

  为了顺利完成导体与绝缘体的探究,我精心准备如下资料:

  1、电路检测器——电源、导线、小灯泡

  2、待检测物体——常见物体如:小车、泡沫、铅笔、剪刀、海绵、回形针、铝箔纸、玻璃瓶、钥匙、硬币、橡皮筋、木夹子等。

  [说明:这些资料是同学身边的资料,有导体也有绝缘体,大局部同学比较容易判断,富有结构性;铅笔、小车、剪刀等是由多种资料组成的,富有一定的挑战性,更容易实现合作交流;铅笔的笔芯削得特别长,铅芯这个资料容易引起同学的认知抵触;同学身边的橡皮、水等资料并未提供,为同学自主选择资料预留了空间]

  3、“人体验电球”[说明:用来进行人体和水的导电实验,协助同学建立导体和绝缘体没有明确界线的认识]

  4、电工工具等[说明:引导同学分析认识导体绝缘体的生活应用]

  [实验报告单中预留了同学自主选择资料的空白表格,资料的展示和汇报交流使用实物投影进行,平安用电知识配以相应课件]

  七、教学过程预设

  教学过程是师生间与生生间的互动的过程,是教师主导下的同学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教学活动的展开应紧扣同学的思维与活动,根据教材的要求和同学的实际,本课我预设了如下教学环节,将根据同学的学习情况进行具体实施。

  (一)置疑激趣,引发探究---巩固新知,切入课题,引入探究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自主预测,充沛探究,形成新知

  (三)交流质疑总结提

3、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凝结》一等奖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假设》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说教材

  《假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课,本课是体现过程技能显性化,是属于科学探究的范畴。本单元在全套教材的科学探究过程技能学习与训练顺序中的位置在最后第二位,说明假设是探究中较为高级过程技能。

  学生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有经验的人会对事物进行解释和假设。解释是因为觉得我们的认识已经有把握贴近事实,但当我们期望贴近事实与真相,又由于事实的因果关系复杂,难以确定,依据不充分时,我们就会做出假设或猜想,来引导探究的方向。教材分四部分安排教学内容:

  第一是说明猜想与假设的关系,通过侦探破案和寻找杀树凶手,引导学生做出不受任何限制的猜测。

  第二是介绍“大陆漂移说”和“恐龙灭绝假说”,让学生了解一些科学家做出的假设,学习给假设找依据,并尝试做出自己的假设。

  第三是让学生回忆以往做过的假设的内容,为强调有依据的进行假设做好铺垫。第四让学生在找杀树凶手过程中,懂得假设要有依据,并说明依据中的经验也会造成假象。要证明经验是不是正确,可以通过实验验证,为下一课内容的展开埋下伏笔。

  六年级的学生在三年多的科学学习中,已经对不同的研究问题做过假设。但要明白假设的提出要有依据以及假设依靠的经验未必可靠,对于学生有一定的困难。综合以上分析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1、知道假设的含义,能有依据地提出假设。

  2、了解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3、意识到假设需要验证。

  重点是懂得假设是有依据的猜测,难点是明白经验可能会造成假想。

  二、说教法

  假设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根据建构主义的原则,我通过创设不同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进行探究,如分析鱼缸少鱼事件。为体现“做中学”,根据魏格纳的假设让学生拼接地图,从活动中懂得假设是要有依据的。

  三、说学法

  实验法、互动讨论法

  四、说教学过程

  学生对于教材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对教材内容进行一定的修改。首先我创设一个情境:鱼缸少鱼事件,导入新课。然后让学生在为什么少鱼的问题上寻找原因,并让学生说一说,为什么他们会这么想。学生在寻找原因的过程中提出了很多猜想,这时学生就在对问题作出假设,从而引出课题——假设。为了让学生尝试自己作出假设,我设计了一个问题:恐龙是怎么灭绝的。这个问题学生都很感兴趣,提出了很多的假设,其中有科学家已经提出的假设,也有同学们自己的假设。

  提出假设在科学探究中是很重要的一步,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介绍了魏格纳的“大陆板块漂移学说”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我首先介绍魏格纳的故事,让学生走近魏格纳提出假设的这个情景。假设提出后要证明它是正确的,需要依据去支撑。下面我就让学生去寻找依据,其中有一个很直接的`依据,就是把地图剪一剪拼一拼。于是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寻找依据的过程。

  学生也在拼接过程中发现,确实有很多陆地可以贴合在一起。仅这样一个依据是不够的,也不能说服当时的科学家,所以魏格纳需要寻找更多的证据。在魏格纳寻找证据的过程中,有一些典型的例子,那就是结合课本的两个实例,即在两个大陆上都发现了中龙的古化石和格陵兰岛当时在逐年地漂移欧洲大陆。通过这些证据来证明魏格纳的假设是正确的,然后通过大陆板块漂移学说的示意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

  最后回到鱼缸少鱼的事件中让学生明白,假设提出后要证明它是正确的,需要去寻找证据。而对于学生提出假设的依据的正确性还有待进一步证实,这还需要去调查研究,通过实验等方法证明。这样就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4、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吃的学问》教案一等奖

  教材分析

  1.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按照自定标准为食物分类,用图表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懂得营养全面、合理的重要性。关心饮食,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饮食质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本节课内容属于营养卫生知识体系;在教材中的应该归属于生理健康的范畴,内容相对孤立,在本单元中,是基础性内容,只有掌握了食物营养方面的知识,才能为后面怎样搭配食物和食物的消化、食物的安全做好铺垫。

  2.本节核心内容是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及其作用和来源的,学习的好,能用学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饮食质量,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

  学情分析

  1.在学习之前,学生对于营养方面的知识,多少都通过其他渠道了解过一些,但都是零散的、模糊的。通过考试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对于各种营养在身体中的作用容易混淆,在教学中应该注意。

  2.本课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探究各种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告诉学生鉴定营养成分的科学方法,学生把带来的食物一一进行鉴定同时进行记录,做完实验后在一起交流总结,形成各种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的基本认识。

  3.教学中学生知识方面没有大的障碍,但在实验中能不能用科学的方法对各种食物依次进行有效地鉴定,并同时记录需要有效地组织和科学的指导。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按照自定标准为食物分类。

  2.用图表统计全班同学最爱吃的三种食物。

  知识与技能

  了解人类需要的主要营养及其来源,懂得营养全面、合理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心饮食,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饮食质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各种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

  难点:按食物含有的主要营养成分给食物分类

5、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听听声音》教案一等奖设计

  一、教学思路

  这是本单元第一个活动,这个活动要求我们和学生们一起尽量多地倾听各种各样的声音,分析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然后说说我们听到过哪些声音,并分析哪些是自然界发出的声音,哪些是我们生活和工作发出的声音。

  科学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处处着眼于以生为本,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探究活动活动中自己感悟。

  二、教学目标

  1.能自己观察、倾听不同的声音,动手做声音的游戏。

  2.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对有关声音的现象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

  3.通过听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感知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有关,没有物体就没有声音;

  4.通过游戏、实验,说出声音有大小、远近、高低的不同,能够分辩声音的大小和高低。

  5.感受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声音。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声音的大小和高低。

  难点:懂得声音的大小叫音量,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四、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光盘一只,《记录卡》每人一张,透明玻璃杯6-8只,清水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6、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形形色色的植物》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各种植物的观察比较和查阅资料,感知植物世界的多样性,进而了解植物的共同特点。

  2.设计并开展植物的蒸腾实验,感受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3.在探究植物的共同特点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爱护植物的思想。

  【教学重点】

  了解植物的多样性和共同特点。

  【教学难点】

  运用观察比较、查阅资料和开展研究性活动等方法了解植物的多样性和共同特点。

  【教学准备】

  盆栽植物1~3盆、没有叶的植物1盆、塑料袋、研究记录表等。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认识植物的多样性和共同特点

  1.谈话:上学期我们研究了凤仙花的一生,你了解了凤仙花的哪些事?

  2.梳理:教师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作出有条理的'描述。

  (1)生长过程。(种子→芽→苗→开花→结果)

  (2)身体构造。(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3)需要一定的营养成分。(阳光、水分、空气、土壤等)

  (4)能繁殖后代。(种子繁殖)

  3.提问:除了凤仙花,我们还知道哪些植物?根据学生回答记录植物的名称。

  4.探究:这些植物和凤仙花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完成记录表。(提供盆栽植物供学生观察)

  5.研讨:植物之间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二、探究叶的蒸腾作用

  1.现象:出示一盆事先用塑料袋套住的植物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提问。

  2.归纳问题:

  (1)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假设:水是从植物的叶里蒸腾出来的。

  设计:在一盆有叶的植物和一盆没有叶的植物上同时套上塑料袋观察。

  用放大镜观察叶表面的气孔。

  (2)其他的植物也是这样吗?

  验证方法:在不同的植物上套上塑料袋进行观察。

  (3)蒸腾作用对植物有什么作用?

  3.小结:植物需要在一定的环境中生长。

  三、课外延伸

  1.不同的植物蒸腾水分的能力一样吗?

  2.蒸腾作用的强弱和什么有关?选择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分别进行探究。

  (1)浇水量的不同。

  (2)树叶的稠密程度。

  (3)树叶的大小。

  仙人掌与绣球花的比较

  序号

7、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分离食盐与水的方法》教案一等奖

  教材分析

  使学生了解食盐溶解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转的过程。当食盐饱和溶液中的水分减少时,食盐就析出来了。随着水分的蒸发,少量食盐析出并沉在杯底。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能够解决沉在杯底食盐是从盐水里分理出来的吗?食盐能从盐水里分离出来吗?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年龄小,活动课堂的动手能力要差一些,但他们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经过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操作过程,会对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协作有一定的帮助,学生学习的能力经过一段时间锻炼会有较好的改变,并有较好的课前预习和搜集资料的习惯。但在活动中还需要教师多给予一定的`引导和指导。

  教学目标

  、1、了解食盐溶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引导学生尝试探究和分析食盐与水的分离方法,了解海水制盐的有关知识,明白做实验时要注意安全。

  2、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发展进一步探究溶解的兴趣。

  3 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与为科学献身的愿望。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使用蒸发的方法可以分离食盐与水。 教学难点:掌握规范的实验操作要求和注意事项。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谈话,引入课题,板书课题(食盐与水的分离方法)

  1、给一杯浓盐水,加水搅拌,使食盐完全溶化。

  2、让学生观察,进行逆向思考,把杯子盐水放在窗台上让水分蒸发后会出现什么?

  3、杯子里的水一天一天的继续减少,食盐会一起蒸发吗?

  二、实验操作:

  1、讲解:用蒸发的方法,使水分减少很慢。我们还可以用酒精灯把水加热的方法,来加快水分的蒸发。

  2、出示实验装置,介绍各部分名称。

  3、教师演示实验操作,学生观察。

  4、学生编写观察报告

  三、拓展活动

  1. 浓糖水能从水中分离出来吗?

  2. 2、那么怎样能从海水中得到盐呢?生活中的盐是怎样得到的?想象海水晒盐的工艺过程。了解海水晒盐的工艺过程。(学生交流)

  四、总结:食盐溶解在水中加热后,食盐不会随水分一起蒸发掉

8、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冷空气和热空气》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内容

  热空气和冷空气

  教学目标

  1探究过程和方法:通过实验学会由看风向来了解冷热空气的对流 ;会分析风的形成和流动,热空气上升

  2知识与技能:知道空气是会流动的,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了解热气球和孔明灯的升空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兴趣研究空气的其他性质;乐于亲近自然,有研究自然的欲望。

  课前分析及准备

  气球、蜡烛、纸蛇、水槽、蚊香,有关孔明灯及热气球的资料

  教学生成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

  2把书翻到P6,这课的标题是“空气是会流动的吗”,又是个问题,先来说 说你看到这个课题有什么想法?

  3把你们的假设写在课题的后面,这节课我们一起去验证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还要研究空气是怎么流动的。 板书课题 学生把自己假设的答案写在书上

  二、自主学习

  1风的形成

  (1) 请一个同学来吹个气球,如果对着脸放掉气球中的气,你有什么感觉?

  (2)这样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3)我们已经知道了空气是会流动的,而且流动的空气就是风。那课题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啊,我们这堂课上完了吗?有关空气流动,你还想知道什么? 小组讨论体验 板书 流动的空气 风 从学生的提议中选取“空气是怎样流动的`”问题

  2空气的流动

  (1)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① 空气也是分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我们先来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② 我这里有个会“跳舞”的纸蛇,先来看看蛇是怎么“跳舞”的

  ③是什么力量让蛇“跳舞”的呢?

  ④把手放在蜡烛上方和侧面,你感觉到了什么?有能说明什么呢?

  ⑤通过这2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2)研究冷空气的流动

  ① 热空气是上升的,你猜想冷空气会是怎样流动的呢?

  ② 生活中,你看到过冷空气的流动吗?打开冰箱冷藏室

  ③ 冷空气是下沉的 板书 热空气 演示P6实验二 小组先实验再讨论,记录观察结果 适当点拨 让学生自我总结板书 上升 板书猜想答案(下沉)

  3冷热空气的对流

  (1)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怎么能形成风呢?想个办法,让我们大家能看到空气的对流呢?

  (2)演示P7实验,用蚊香的烟雾流动表示

  (3)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 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用实物投影展示 把观察结果写在P72

  (4)你能说说冷热空气是怎么对流的?

  4热空气的用途

  (1) 如果在地面上各个地方的空气冷热不同,它们会怎样?风是怎么形成的吗?

  (2) 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有人发明了一些可以飞行的物体,你知道有什么吗?

  (3)请学生介绍热气球和孔明灯的升空原理 画流动图 板书 热气球孔明灯

  三、课外拓展1 制作热气球、孔明灯

  这里学生对热空气会往上流动还不是很理解,从而使学生产生了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师演示了“孔明灯”并重点讲解了利用热空气上升和冷空气会下沉的原理,来正确使用空调的方法。

  教学评价及反思

  板书设计

  空 气 是 流 动 的吗

  空气是会流动的 热空气 上升

  冷空气 下沉

  热气球 孔明灯

9、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食盐在水里溶解了》教案一等奖

  教材简析:

  《食盐地水里溶解了》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溶解〉的第一课,主要通过实验,让学生辨别常见的几种物质是否溶解在水中,认识溶解的几个特点,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亲身实践“鉴别各种物体是否能溶解在水中”,知道什么是“溶解”,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2、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使学生感受“溶解”的几个特点。

  教学准备

  1、   9种可溶解或不溶解于水的物质。(生活中常见的)

  2.实验必备仪器。(烧杯、玻璃棒、聚气瓶、勺子、滤纸、漏斗、铁架台)

  3.探究用的表格,1张。

  教学流程:

  (一)故事引入,质疑激趣

  1、老师讲一个关于溶解的小故事,激起学生的兴趣。

  2、学生谈谈对溶解的认识。

  (二)演示实验,学会操作

  1、认识实验仪器

  课件展示实验仪器烧杯、聚气瓶、玻璃棒、勺子,了解这几种仪器的作用。

  2、师演示实验

  第一步:在烧杯内装一定量的水;

  第二步:把盐加入水中;

  第三步:用玻璃棒轻轻搅拌;

  第四步:做好实验记录,汇报实验情况。

  (三)亲自实验,了解“溶解”

  1、小组分工合作

  将全班同学分成8组,每组4人,根据各自的特长,组内分好工。

  2、学生实验

  学生按步骤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实验的安全性。

  3、小组讨论汇报

  各小组在实验的基础上,分析讨论所做实验是“溶解”实验还是“不溶解”实验,说说依据。

  (四)分离实验,解释“溶解”

  1、认识实验仪器

  课件展示实验仪器漏斗、滤纸、铁架台、了解这几种仪器的作用。

  2、课件演示实验步骤

  第一步:折滤纸:先把滤纸对折,再对折,然后把滤纸打开,一面三层,一面一层,跟漏斗一样的形状;

  第二步:放滤红:把滤纸小心地放入漏斗内,滤纸要比漏斗低一些,用一点水把滤纸湿润,使滤纸与漏斗紧贴。

  第三步:放漏斗在铁架台铁圈下放好一个量杯,再把漏斗放入铁架台铁圈内,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第四步;引流,把玻璃棒的末端轻轻斜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 ,将烧杯斜靠在玻璃棒上,使液体沿着玻璃棒流进漏斗,不能漫过滤纸。

  3、学生实验

  学生按步骤实验,做好实验记录,教师巡视指导。

  4、汇报实验结果

  哪些物质和水混合后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

  (五)总结实验,拓展延伸

  1、解释溶解

  观察实验表格,了解溶解的特点,知道溶解是指:物质放入水中后,变成肉眼看不见微粒,均匀地分布在水中,并且不能用沉降或过滤的方法分离的一种现象。

  2、布置课外作业,

  学生课后研究如何帮冬冬把盐找回来。

10、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水》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背景分析:

  《水》是三年级上学期的内容,学生对感知事物还比较笼统。他们刚开始接触科学课,对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还不熟悉,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探究,培养他们科学的思维方法。

  在以前的科学课学习中,学生仅仅是用某一个感官观察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没有明确运用感官观察事物的正确方法。本课以水为载体,重点对“水是什么样的”进行探索研究。让学生用感官(眼、鼻、舌)运用看、闻、尝的方法把水与其它液体进行比较,感知水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是透明的。重点对学生进行感知训练,初步掌握一些观察的`技能,如怎样闻气味、尝味道等。

  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通过感官观察水,认识水的基本特征,知道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

  2.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知道像水一样没有固定形状、易流动的物体叫液体。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感官认识水的性状,能用准确语言对水的性状进行描述

  2.能够运用感官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快速地将多种液体中的水鉴别出来,体会运用感官观察是常用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人体感官在认识事物上的重要性,理解用感官观察水要有顺序。

  2.在观察过程中尊重事实,尊重别人的意见,喜欢研究与水有关的现象,愿意与同学交流看法。

  3.进一步培养成细心观察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的意识精神。

  教学重点:

  学生掌握用感官进行正确观察的方法,通过观察认识水的性状。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认识到水是会流动、没有一定形状的。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不同形状的器皿、白醋

  2.分组材料:透明塑料瓶、牛奶、白糖水、白酒、水、干净的筷子、记录表

  实验表

感官方法现象
眼睛
鼻子

嘴巴

我观察到的水的特点是: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

  谈话:(出示一瓶白醋)猜猜今天老师带来了什么?你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发言

  讲述:要想准确辨别出我们周围的东西,只靠看是不好下结论的,看只是观察的一种方法,你知道观察还有哪些方法?(课件出示:眼看、鼻子闻、嘴巴尝)(当学生说到“闻”的时候,及时演示“闻”的正确方法,提示学生不认识的物体不能随便就去闻、去尝。)

  二、探究水的特点

  1.观察水的特点

  谈话:现在用各种方法观察水,找一找水有哪些特点?

  学生分组观察,完成实验记录。

  学生交流、汇报。教师根据汇报板书:无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的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区分气味和味道

  讲述:通过我们眼睛看、鼻子闻、嘴巴尝,我们找出了水的特点是:无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的。

  2.辨认各种液体

  谈话:现在这有四种液体——糖水、白酒、牛奶和水,你能又快又准确地把这瓶水找出来吗?学生分组活动:辨别各种液体

  学生交流

  引导学生叙述判断的过程,首先用眼睛看,看是否有颜色、是否透明,找到牛奶;接着用鼻子闻,看是否有气味,能找到醋;最然后用舌头尝,看有什么味道,能找到糖水;只有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那杯才是水。

  (板书:观察顺序:看→闻→尝)

  三、认识液体

  谈话:刚才我们通过牛奶,糖水,白酒和水之间的不同点把它们辨认出来了。其实它们还有着共同的地方呢,你能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吗?

  教师演示:往不同形状的器皿里倒液体。

  学生观察

  讲述:像水这样会流动,并且没有固定形状的物体叫液体。(板书:没有一定形状)

  四、布置作业

  谈话:上完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讲述:水是我们身边最常见的液体,生命离不开水,关于水还有许多奥秘,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有关水的知识。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