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的选择》一等奖说课稿
1、《蚯蚓的选择》一等奖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蚯蚓的选择》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说教材: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学生在三、四年级的科学学习活动中,已经对生物体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观察、认识和研究,本课是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们进一步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建立起初步的动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对于一个生物来说,周围的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生物环境有动物、植物、微生物等。非生物环境有阳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在这节课中学生将通过两个对比实验,了解蚯蚓生活需要的环境条件——黑暗潮湿,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动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过程与方法
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
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
教学重点:如何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教学用具: 每组准备蚯蚓14条、纸盒二个、手电筒、泥土、装满水的喷壶、
二、 学情分析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五年级是学生从中段进入高段的一个开始,学生通过两年的科学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如观察、假设、简单实验、合作、记录等。因而在进入高段的科学学习中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培训,引导学生经历更为完整的探究过程,比如强调实验前后的推测、解释要有充分的依据、进一步掌握控制变量实验的技能、并学习设计控制变量实验等,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以及探究方法的培养,让他们从事物表面兴趣发展为对科学探究持久的兴趣,让他们体验到探究中思考与发现的乐趣。
三 、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过程”,根据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该具有开放性这一基本理念,针对《蚯蚓的选择》这堂课,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利用实物创设情境法。
著名教育家于漪说得好:“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教师在课的开始就要激活主体,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教学的伊始,我为学生创设猜一猜,看一看实物蚯蚓的情境,让学生对蚯蚓这种小动物产生喜爱之情,同时点燃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2、引导—探究法
“引导—探索”教学法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学着像科学家那样自己去探索大自然秘密的探索者。
四、 说学法
1、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身经历活动的全过程。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创造科学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提问、猜想、设计、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儿童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有选择的进行开放式学习。
新课程标准把学生定位为科学学习的主体,也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教师再次遵循“知道了也不告诉的原则”通过为学生创设情境,提供机会“逼”学生自己去猜测、验证的方法。从而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
3、注意合作交流
在科学探究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应该以小组为单位,加强与同组同学的交流,通过团结合作来完成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协作精神。
五 、教学模式
1.结构
情境导入——猜测——讨论交流——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归纳结论——延伸探究
2.理论依据
科学教材在编写指导思想上强调对学生的发展格外注重,表现在从对学生“学”的关注转向对学生“人”的关注,强调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参与的过程中认识自然和社会,本课从知识目标上来说是比较浅显的,较容易达到,但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和探究技能训练是本课的重点。
六、教学流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1、今天我给同学们请来了一个动物朋友,想不想见见?是谁呢?教师板书。今天我们请来了蚯蚓跟我们一起上科学课。
2、大家在哪儿见到过它们?
[设计意图:教学伊始,为学生创设观看实物蚯蚓的情境,并联系学生生活,在哪儿见到过它们?使学生对蚯蚓这种小动物产生喜爱之情,,让他们在原有认知和前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蚯蚓的生活环境,使学生轻松进入学习状态,激发起学生想要探究、想要主动参与的欲望,为下一步学生们能以饱满的热情进行学习做好铺垫]
(二)质疑猜测,引发前概念
根据大家的经验,你能大胆地猜测一下蚯蚓喜欢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呢?(潮湿、干燥,阴暗、明亮)教师随机板书。
[设计意图:猜测是科学课培养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 ,也是让学生尝试构建一个解决问题的模型。学生在三年级时就已经对蚯蚓这种小动物有了初步的了解,在这一环节的活动中,让学生猜测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当学生产生了认知的冲突,也就有了探究、验证的需求,同时培养了学生大胆猜想,进行科学预测的习惯。]
(三)实验设计,探究科学概念
实验设计一:“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环境中”:
1、看来大家的猜测是有生活依据的,到底蚯蚓是不是喜欢生活在潮湿阴暗的环境中,我们在课堂上可以怎么证明呢?(做实验)
先自己想一想,再到小组讨论一下,“潮湿”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怎么做?(设计实验)为什么?
假如老师提供给大家一些材料,教师逐一出示:如蚯蚓、土壤、喷壶、盒子等,我们怎么利用这些材料去做?
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随机点拨。
3、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及要求:
(1)在一个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
教师引导学生创设干湿两种不同的环境。然后通过讨论、交流、补充逐步完善实验方案。同时引导出怎样设计对比实验,并知道对比实验中的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明确在对比实验中要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2)把7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教师画草图辅助学生理解)
(3)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记录。 (提醒中途不要打开或者移动蚯蚓)
(4)反复做几次。
[设计意图:动手之前先动脑,应该成为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的基本行为习惯。制定实验计划时,指导学生围绕猜想,通过自己的.思考,选择实验材料,设计实验过程,让学生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掌握、运用实验技能,变传统的模仿实验操作为学生主动的设计实验,从关注技能的形成到关注思维品质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养成。]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适时提出:蚯蚓是我们的朋友,它们的胆子比较小,所以做实验时同学们要小心,不要惊吓了我们的朋友。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引导概括: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 [设计意图:科学探究是一个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科学的思维过程。更是学生经历、体验和发现的过程。这一环节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检验自己提出的预测,能用语言描述实验的整个过程,并进行分析,归纳得出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环境中。]
实验设计二: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学生独立设计实验
1、接下来我们再来研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该怎样设计实验呢?
2、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进行对比实验,并注意控制条件。
3、出示实验器材,讨论实验步骤及要求:
(1)把长方形盒子里面涂成黑色。盒盖一端剪去一部分。制造出阴暗和明亮的环境,由于室内光线很弱实验结果不明显,所以我给同学们准备了手电筒以加强光亮的程度。
(2)把7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3)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
(4)反复做几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6、引导学生总结归纳:通过两个实验,我们能说说蚯蚓适合怎样的生活环境
[设计意图:第斯多惠认为:一个坏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感悟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探究的能力,逐步养成科学的行为和生活习惯。]
(四)拓展探究,形成科学概念
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
1、课件出示:书中11页几幅动物图片,(企鹅等学生不常见的动物)请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材料进行汇报,教师补充总结。
2、联系生活:请学生举例说说身边的动物喜欢生活在怎样的环境?
3、当环境不适应动物生存的时候,它们会怎样?谁能说说相关的例子吗?我们能做些什么呢?渗透思教
4、引导总结:不同的动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动物和环境是相互依存的,所以我们要保护和创造动物生存的环境,也就是保护小动物,爱护大自然。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深化运用。让学生意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同时学生交流分享收集的信息资料,让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让课堂生态化。]
(五)回归生活,应用科学概念
所以最后,陪我们上了一堂课的蚯蚓兄弟,我们该如何对待它们呢?
[设计意图: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后转化为技能,学以致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保护动物及动物的生存环境。]
七、板书设计:
4、蚯蚓的选择
潮湿 干燥
阴暗 光亮
蚯蚓的选择
潮湿
阴暗
设计意图:采用了动态的板书,这样可以一目了然地看清知识结构,使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突出了蚯蚓的最后选择。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蚯蚓的选择》一等奖说课稿
各位领导、评委大家好:
我是颍州区袁集镇***小学教师张鑫,今天我展示的内容是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蚯蚓的选择>>,我的说课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说教材: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学生在三、四年级的科学学习活动中,已经对生物体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观察、认识和研究,本课是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们进一步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建立起初步的动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对于一个生物来说,周围的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生物环境有动物、植物、微生物等。非生物环境有阳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在这节课中学生将通过两个对比实验,了解蚯蚓生活需要的环境条件--黑暗潮湿,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动物生存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动物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
过程与方法
掌握对比实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自然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
教学重点:如何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难点:在设计对比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五年级是学生从中段进入高段的一个开始,学生通过两年的科学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如观察、假设、简单实验、合作、记录等。因而在进入高段的科学学习中在已有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次的培训,引导学生经历更为完整的探究过程,比如强调实验前后的推测、解释要有充分的依据、进一步掌握控制变量实验的技能、并学习设计控制变量实验等,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维训练以及探究方法的培养,让他们从事物表面兴趣发展为对科学探究持久的兴趣,让他们体验到探究中思考与发现的乐趣。
三、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过程"。根据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该具有开放性这一基本理念,针对《蚯蚓的选择》这堂课,我采取以下教学方法。
1.利用实物创设情境法。
著名教育家于漪说得好:"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教师在课的开始就要激活主体,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学的伊始,我为学生创设猜一猜,看一看实物蚯蚓的情境,让学生对蚯蚓这种小动物产生喜爱之情,同时点燃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的兴趣。
2.引导-探究法
"引导-探索"教学法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是学着像科学家那样自己去探索大自然秘密的探索者。
四、说学法
1.以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身经历活动的全过程。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创造科学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提问、猜想、设计、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使儿童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有选择的进行开放式学习。
新课程标准把学生定位为科学学习的主体,也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体现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教师再次遵循"知道了也不告诉的原则"通过为学生创设情境,提供机会"逼"学生自己去猜测、验证的方法。从而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
3.注意合作交流
在科学探究的活动过程中,学生应该以小组为单位,加强与同组同学的交流,通过团结合作来完成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协作精神。
五、教学模式
1.结构
情境导入--猜测--讨论交流--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归纳结论--延伸探究
2.理论依据
科学教材在编写指导思想上强调对学生的发展格外注重,表现在从对学生"学"的关注转向对学生"人"的关注,强调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使学生参与的过程中认识自然和社会,本课从知识目标上来说是比较浅显的,较容易达到,但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和探究技能训练是本课的重点。
六、教学流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1、今天我给同学们请来了一个动物朋友,想不想见见?是谁呢?教师板书。今天我们请来了蚯蚓跟我们一起上科学课。
2、大家在哪儿见到过它们?
[设计意图:教学伊始,为学生创设观看实物蚯蚓的情境,并联系学生生活,在哪儿见到过它们?使学生对蚯蚓这种小动物产生喜爱之情,,让他们在原有认知和前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蚯蚓的生活环境,使学生轻松进入学习状态,激发起学生想要探究、想要主动参与的欲望,为下一步学生们能以饱满的热情进行学习做好铺垫]
(二)质疑猜测,引发前概念
根据大家的经验,你能大胆地猜测一下蚯蚓喜欢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呢?(潮湿、干燥,阴暗、明亮)教师随机板书。
[设计意图:猜测是科学课培养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也是让学生尝试构建一个解决问题的模型。学生在三年级时就已经对蚯蚓这种小动物有了初步的了解,在这一环节的活动中,让学生猜测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当学生产生了认知的`冲突,也就有了探究、验证的需求,同时培养了学生大胆猜想,进行科学预测的习惯。]
(三)实验设计,探究科学概念
实验设计一:"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环境中":
1、看来大家的猜测是有生活依据的,到底蚯蚓是不是喜欢生活在潮湿阴暗的环境中,我们在课堂上可以怎么证明呢?(做实验)
先自己想一想,再到小组讨论一下,"潮湿"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怎么做?(设计实验)为什么?
假如老师提供给大家一些材料,教师逐一出示:如蚯蚓、土壤、喷壶、盒子等,我们怎么利用这些材料去做?
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随机点拨。
3、在交流中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及要求:
(1)在一个的盒子两端分别铺上同样土质的泥土,不同的是一边干燥,一边湿润。
教师引导学生创设干湿两种不同的环境。然后通过讨论、交流、补充逐步完善实验方案。同时引导出怎样设计对比实验,并知道对比实验中的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明确在对比实验中要严格控制变量、并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
(2)把7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教师画草图辅助学生理解)
(3)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记录。(提醒中途不要打开或者移动蚯蚓)
(4)反复做几次。[设计意图:动手之前先动脑,应该成为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的基本行为习惯。制定实验计划时,指导学生围绕猜想,通过自己的思考,选择实验材料,设计实验过程,让学生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掌握、运用实验技能,变传统的模仿实验操作为学生主动的设计实验,从关注技能的形成到关注思维品质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养成。]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适时提出:蚯蚓是我们的朋友,它们的胆子比较小,所以做实验时同学们要小心,不要惊吓了我们的朋友。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引导概括:蚯蚓喜欢湿润的环境。 [设计意图:科学探究是一个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科学的思维过程。更是学生经历、体验和发现的过程。这一环节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观察、检验自己提出的预测,能用语言描述实验的整个过程,并进行分析,归纳得出蚯蚓喜欢生活在潮湿环境中。]
实验设计二: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学生独立设计实验 1、接下来我们再来研究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该怎样设计实验呢?
2、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进行对比实验,并注意控制条件。
3、出示实验器材,讨论实验步骤及要求:
(1)把长方形盒子里面涂成黑色。盒盖一端剪去一部分。制造出阴暗和明亮的环境,由于室内光线很弱实验结果不明显,所以我给同学们准备了手电筒以加强光亮的程度。(2)把7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3)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
(4)反复做几次。
4、分发记录单和相关实验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5、收回材料,组织交流,概括: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6、引导学生总结归纳:通过两个实验,我们能说说蚯蚓适合怎样的生活环境
[设计意图:第斯多惠认为:一个坏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感悟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培养探究的能力,逐步养成科学的行为和生活习惯。](四)拓展探究,形成科学概念
动物对环境的需要和适应:
1、课件出示:书中11页几幅动物图片,(企鹅等学生不常见的动物)请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材料进行汇报,教师补充总结。
2、联系生活:请学生举例说说身边的动物喜欢生活在怎样的环境?
3、当环境不适应动物生存的时候,它们会怎样?谁能说说相关的例子吗?我们能做些什么呢?渗透思教
4、引导总结:不同的动物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动物和环境是相互依存的,所以我们要保护和创造动物生存的环境,也就是保护小动物,爱护大自然。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深化运用。让学生意识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同时学生交流分享收集的信息资料,让静态的知识动态化,让课堂生态化。]
(五)回归生活,应用科学概念
所以最后,陪我们上了一堂课的蚯蚓兄弟,我们该如何对待它们呢?
[设计意图: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后转化为技能,学以致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的问题。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保护动物及动物的生存环境。]
六、板书设计:
4、蚯蚓的选择
潮湿干燥
阴暗光亮
蚯蚓的选择
潮湿
阴暗
【设计意图:采用了动态的板书,这样可以一目了然地看清知识结构,使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突出了蚯蚓的最后选择。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蚯蚓的选择》一等奖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石家庄外国语学校的刘立志。
我说课的题目是:“合作探究,质疑思辨”——《探究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
接下来,我将从:选题背景、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实验教学理念与过程、反思总结五个部分进行说课。请各位专家、老师指正。
一、选题背景:
雨后的校园干净清新,学生漫步其中本该心情愉悦,可是一些学生却在操场上发现了这样的现象——大量的蚯蚓在雨后爬出了草地,而太阳升起后大批死亡。孩子们心痛蚯蚓尸横遍野,质疑蚯蚓为什么在雨后离开土壤。也提出了问题,蚯蚓的生存分布还会受到哪些条件的影响呢?
于是我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他们又了解到,蚯蚓在土壤中有着重要的环境净化作用,国内外科学家一直致力于其生态学作用的研究。然而,环境污染已经威胁到了蚯蚓的生存。因此,研究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对于更好地保护蚯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正是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我选择了这一研究课题,我愿意和他们一起“合作探究,质疑思辨”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学习不是单纯的模仿和背诵。动手实践、合作探究是学习的重要方式,结合学生实际,我从三个方面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性目标:
①举例说出影响蚯蚓生存的环境因素种类;
②说出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2.技能性目标:
①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分析和实验动手操作能力。
②初步学会探究活动的一般方法,并尝试用这一方法解决一些生物学问题。
3.情感性目标:
①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②形成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情感;
(二)重难点分析
结合教学目标,本节课教学重点确立为应用实验法来探究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由于初一学生刚接触到生物学这门学科,操作能力较弱,因此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并完成实验是教学难点。
(三)教法学法
为了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节课采用的教法有:探究式教学和多媒体辅助教学;学法有:探究讨论法和合作实验法。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已初步学习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也了解了设计实验遵循的原则。因此学生基本能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探究生物学问题。
2.学生对生物实验课有浓厚的兴趣,但是科学思维还不够严密。需要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加强。
四、实验教学理念和过程
*实验教学理念:
新课标指出,理解科学探究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需要学生亲历探究性学习的过程。教师应积极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
*实验教学过程:
(一)户外观察:
首先学生在户外观察蚯蚓的生活环境,并查阅相关资料。同学们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在观察蚯蚓的过程中了解了它的生活环境,实现了情感性目标——让学生亲近自然,在自然环境中去发现生命现象。
(二)提问质疑:
1.学生结合户外的观察以及查阅的资料,针对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提出问题。请看课堂实录——播放视频。
让我惊喜的'是学生不仅提出了光、水分可能会影响蚯蚓的分布,还想到了其他因素也可能影响蚯蚓的生活。这也让我感慨,孩子们思考问题的角度比老师更全面、更发散。
最后,通过讨论辨析,学生们自由结组,选择了感兴趣的8个问题进行探究,即——光、水分、温度、空气、土壤酸碱性、土壤中有机物多少、农药、化肥这8个因素是否影响蚯蚓的分布。
(三)思维碰撞
通过交流讨论, 8个探究小组分别设计了实验方案,其他小组进行了补充质疑。请看课堂实录——播放视频。时间关系,这里只展示了光、温度对蚯蚓分布的影响,其实针对每一种环境因素各探究小组都设计了实验方案。
比如探究农药这一因素时,他们是这样设计的——土壤两侧有无农药形成对照,将蚯蚓放在中轴线的位置进行观察。孩子们还查阅资料了解了土壤中容易残留的农药种类和浓度。探究土壤酸碱性他们是这样设计的,将三种土壤平均分布在实验装置中,把蚯蚓放在中心的位置进行观察。设计之后孩子们又查阅资料了解酸碱性土壤的分布情况以及如何测定土壤的酸碱性。
孩子们的认真让我感动,虽然他们设计的实验方案还很稚嫩,可是已经初步具备了科学探究的思维,这也让我意识到,永远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
通过讨论,学生们还确定了探究实验的主要用品,并设计了探究实验报到单。
(四)动手实践
之后小组合作,共同完成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请看实验片段——播放视频。(老师穿插讲解:实验一段时间后,学生通过统计两侧不同土壤中蚯蚓的数目来判断蚯蚓更适合生活在哪种环境中。)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如实记录了数据,比如水分这组,学生分别记录了3次实验数据,并取了平均值以便分析。
(五)交流展示
实验后组内合作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完成实验报告。之后代表进行汇报,这是学生汇报的片段——播放视频。
之后组间交流实验现象,得出最终结论—— 蚯蚓适于生活在:阴暗潮湿、空气充足、温度适宜、富含有机物的中性土壤中,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对它的生活有不利影响。
(六)情感升华
最后,同学之间交流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想。学生们一致认为:蚯蚓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了解其生活环境之后要更好的保护它们,使人和其他生物和谐发展。
这是雨天蚯蚓爬出路面,学生救助蚯蚓的情景。这是孩子们做的保护蚯蚓手抄报,手抄报上人和蚯蚓的关系和谐温馨,让人感动。
四、反思总结
(一)成功经验
1.本节课教学程序科学合理,体现了新课程倡导“小组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学法改革,正确处理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凸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通过本次探究活动,学生不仅了解了蚯蚓的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是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能运用这种方法探究其他生物学问题。
(二)创新之处
1.创新之处一:方法创新。学生能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分别探究了多种环境因素对蚯蚓分布的影响。这是各组的实验装置。通过探究实验,不光拓展了学生思维,教学相长的同时也拓宽了老师的思维。
2.创新之处二——装置创新。
①用垂钓蚯蚓保鲜盒减少了实验过程中蚯蚓的死亡数目。
②探究光对蚯蚓分布影响时,水槽一侧用黑纸包住并盖上纸板,一侧不包并盖上玻璃板,明亮和黑暗对比更明显。
③探究温度对蚯蚓分布影响时,用冰块降温和水浴加热的方法解决了土壤温度容易改变的问题。
3.创新之处三——评价创新。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并得到他人的肯定。为此,作为课改中的实践者首要的任务就是及时的评价。所以在探究活动结束之后,每名同学都进行了自评、组评和教师评价。及时的评价成了学生学习最好的催化剂,不仅激励了学生,还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点滴感悟
最后将我的一点感悟和大家分享:
1.对于初中的生物教学来说,不仅要传授学生基本的生物学知识,更要侧重于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注意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
2.通过探究实验落实了重要概念:使学生领悟到动物的行为能使其适应环境的变化,提高其存活和繁殖的机会。
3.在生物教学中融入实验探究,可以让学生从探究性实验中学到构建科学的知识与理论,体验科学,并在探究性实验中发展自我,创新自我,完善自我。更能让学生体会到生物学的独特魅力!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4、《蚯蚓的邻居》教学设计一等奖
目标:认识土壤对生物生长、生活习性等多方面都有影响;引导学生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意识到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培养学生在科学学习过程中爱提问、愿意合作与交流、持之以恒等的科学态度。
准备:漏斗或纸袋、肥沃的土壤、台灯;干湿不同的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蚯蚓、蚕豆等。
教学过程:
(1)引入活动。
教师谈话:“我们已经参观了蚯蚓的家园,蚯蚓还有许多邻居呢,让我们一起去认识认识吧!”学生对“蚯蚓的邻居”这一课题会很感兴趣,课自然而然就开始了。
(2)观察土壤里的动物。
教师将已经准备好的肥沃的土壤,放入一个漏斗形的纸袋里(或漏斗里),在纸袋上方约20厘米处用灯光照射,等一会儿,让学生观察能发现什么。当学生看到土壤里的小动物从漏斗嘴钻出来时,其感受是多方面的。观察过以后要教育学生把土壤和小动物送回原处。没有条件学校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帮助他们认识土里的小动物。
(3)探究土壤对动物、植物的影响。
“蚯蚓喜欢什么样的土壤?”“不同的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这两个问题富有挑战性,也能够激起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教师可以在“材料超市”里准备一些研究材料,供学生自主选择。教师的责任是大胆让学生动手尝试。教材中的“活动提示”是为需要提供帮助的学生准备的。这一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好契机,教师一定不要“牵着学生的鼻子一二一齐步走”。
蚯蚓与土壤的关系,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探究出来结果,而植物与土壤的关系不是当堂课所能发现的,教师要教育学生具有持之以恒的科学精神,并作好观察记录。
(4)调查“人类有哪些行为破坏了土壤?”并组织一次保护土壤的`宣传活动。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本环节旨在让学生了解人类利用土壤资源的现状,提供情景让他们感受人类对土壤的破坏,增强他们保护土壤资源、爱护环境的情感。
教后记:
本课的几个学习活动都不是立竿见影的,有的需要一二十分钟,有的需要几天或更长时间,要教育学生观察时要有耐心,要有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在观察时一定要随时记录,既要围绕探究问题观察,也要善于提出新的问题。而我们的学生最缺乏耐心,需要老师一遍一遍的督促。
5、《蚯蚓的日记》教案一等奖设计
活动准备
课前了解有关蚯蚓的知识;
《蚯蚓的日记》电子版大图书(ppt,网上直接下载);
《蚯蚓的日记》大图书分页布置在教室四周(网上下载,打印涂色);
幼儿人手一份纸笔(纸片剪成小鸡心形状);记录表一张。
活动目标
阅读理解故事,感知蚯蚓视角里的世界。
会选择一篇日记重点阅读,用记录、交流等方式表达对画面的理解。
初步分辨是非好坏,体会幽默诙谐的画面带来的乐趣与感动。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分享对蚯蚓的已有经验
师:你知道蚯蚓吗?把你了解的关于蚯蚓的知识来和大家说一说!
二、播放电子大图书,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1.观看电子大图书,记下一篇最有趣的日记。
师:有一条小蚯蚓,他有一个非常好的习惯,就是喜欢把自己看到的、经历的或者想到的一些事用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他会记录哪些事呢?让我们一起来分享《蚯蚓的日记》吧!注意一边看,一边听,一边记下一篇你觉得最有趣的.日记!
2.通过提问初步理解故事内容。
师:你觉得哪一篇日记最有趣?记录了一件什么事?
三、分散阅读
用记录、讨论、交流等方式帮助幼儿归纳并理解
1.猜测蚯蚓记录日记时的心情。
师:蚯蚓的日记有趣又精彩,那你觉得蚯蚓在记录每一篇日记的时候心情都一样吗?有些什么样的心情?(高兴、得意、难过、伤心、害怕、沮丧、担心……)
2.幼儿分散阅读,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日记重点阅读并做好记录。
师:日记里到底记录了哪些高兴、得意的事,哪些难过、伤心的事呢?请大家仔细去看一看、读一读、找一找,并在记录单上记录下一篇你最喜欢的日记。
3.讨论记录的方法。
师:怎样记录才能让自己或别人一看就知道是你记的,记录的是哪一篇日记呢?(引导幼儿讨论在记录时用最简便的方法:即记录日记的日期,记下自己的姓名或学号、标记等)
4.出示记录统计表,汇总阅读后记录的情况。
师:我们用表情符号(微笑、难过)分别表示蚯蚓不同的心情,看看你阅读记录的那篇日记是蚯蚓开心的事还是难过的事,就贴到相应的表情符号后面。
5.分享交流各自的记录,师幼共同分类归纳蚯蚓在不同心情时记录的不同的事。
师:谁来介绍一下你记录的喜欢的日记是哪一篇?说说为什么喜欢?它是蚯蚓高兴的事还是难过的事?
四、深化理解,初步分辨是非好坏
1.寻找蚯蚓日记中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和需要我们提醒他改进的地方。
师:在蚯蚓的那么多高兴和难过的日记中,你觉得哪些地方他做得很棒,让我们感动并值得我们学习?哪些地方还有些小问题或小缺点,需要我们提醒他改进?
2.记录统计表上增添符号“大拇指、问号”,分别表示“值得我们学习、有问题需要改进”,请幼儿分辨是非,将先前汇总的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匹配。
3.出示最后一篇日记,组织幼儿讨论。
师:“作为一条蚯蚓,也有不好过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很小,有时大家甚至忘了我们在这里……”小蚯蚓有担心的事吗?担心什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更好地保护他们?
五、延伸活动
1.区角活动:将图画书放到图书区,引导幼儿进一步阅读书的前后环衬中一张张有意义的相片,观察小蚯蚓使用的桌椅、如何握笔等可爱的形象,加深幼儿阅读的兴趣,深入理解体会《蚯蚓的日记》带给我们的快乐和思考。
2.游戏活动:会用手偶在表演区中表演《蚯蚓的日记》故事情节。
3.家园共育:继续阅读《蚯蚓的日记》,在家长的指导下用实际行动来保护大自然中对人类有益的小动物;在家长的指导下尝试将自己每天或每周有意义的事用图文的方式记录成日记。
6、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泥土下的蚯蚓》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泥土下的蚯蚓》,欢迎大家分享。
[活动目标]
1、了解泥土与动植物的关系,知道很多动物的生存和成长离不开泥土。
2、认识蚯蚓简单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及本领(吃垃圾、给植物松土等),渗透情感教育及环保教育,培养孩子热爱小动物的情感。
3、培养孩子的观察、想象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5、培养探索蚯蚓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活动前带孩子到周围环境中观察生活、生长在泥土中的动物、并在户外活动中带领孩子玩泥,并设置泥工角、种植角、饲养角,让孩子在操作中了解和自己发现泥土和动植物的关系。
2、泥土、蚯蚓、大挂图、动物图片、音乐磁带、装饰有花草的.长布。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呀,我给大伙带来了一大堆的宝贝,你想不想看一看是什么?”带领孩子找一找,发现泥土。
(二)通过引导提问,让孩子根据已获得的经验建构新的知识
(1)是什么呀?
(2)你在哪里见过泥土?(通过观察泥土,引起孩子兴趣,发现许多东西都需要泥土)
(3)你见过的泥土里有什么?(引发泥土与动植物的关系,他们与泥土都是好朋友)
(叁)实物观察,认识蚯蚓的外形特征及生活习性。
“嘘!什么声音?”教师故做神秘,充分引起幼儿兴趣“哇!这里还藏着一堆泥土呢!它在跟谁玩呢?”(引出蚯蚓)
1、这是谁?你知道它的名字吗?打个招唿吧!(Hello!蚯蚓)
2、你看蚯蚓长的什么样?(引导孩子发散思维)
3、(捏着一个孩子的小脸蛋)你看××的皮肤滑滑的、白白的,小蚯蚓跟我们的一样吗?蚯蚓是什么颜色的?(……)你用小手摸一摸它。
4、小蚯蚓的嘴巴在动呢!它在干嘛呢?(引出吃东西)小蚯蚓吃什么?(如果孩子答不出来)师:那我问问它,小蚯蚓吃什么呀?(如果孩子答不出来的话):师:那我问问它,小蚯蚓你吃什么呀?(蹲下来非常神秘的听小蚯蚓回答,引起孩子的兴趣)小蚯蚓塬来吃垃圾、还有树上掉下来的树叶。你学一学小蚯蚓是怎样吃东西的?
(四)以生动形象的故事贯穿,让幼儿了解蚯蚓给植物松土的本领。
1、“你们看这条小蚯蚓要爬到哪里去?我们走路用脚,小蚯蚓走路用什么?你学一学。”让孩子来表现,把孩子引到挂图前。
2、结合情景演示,教师讲故事。
3、提问:是谁帮小柳树松的土?(……)塬来是你们和小蚯蚓一块帮我松的土啊!谢谢你们!你们是怎么帮我松的土?(让孩子表现,引孩子离开故事场景)
(五)肢体表现:学做快乐的小蚯蚓,为花园里的动植物松土、清除垃圾。
“你们看!在那边有一片花园,花园里的小花、小草都快长不动了。泥土太硬了?我们一块去帮它们松松土好吗?”引导孩子到装饰有花草的长布下面。
[活动延伸]
带幼儿饲养小蚯蚓。
7、《蚯蚓的房前屋后》教案一等奖
要点:
玩泥巴并观察三类土壤的不同;针对沙和石头提出问题和选择问题,进行观察研究。
目标:
了解常见的土壤的分类,自主探究沙和岩石的特点;强化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的训练。
准备:
沙质土、黏质土、壤土、水;沙、各种石头、锤子、放大镜、钥匙、刻刀、稀盐酸等。
教学过程:
(1)引入活动
“玩泥巴”是孩子喜欢的活动,他们往往会不怕脏,不怕累,情绪高涨。教师要提前准备好足量的壤土、黏质土和沙质土,上课时谈话引入“玩过泥巴吗?喜欢玩泥巴吗?”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以后,教师提出要求:这节课玩泥巴和以往不同,我们要边玩边观察自己玩的泥巴有什么特点,还要与同学交流观察到的不同现象。
(2)认识三类土壤
放手让学生玩15至20分钟以后,让他们根据亲身体验集体交流“这些土壤各有哪些不同特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再介绍壤土、黏质土和沙质土三类土壤及其特点。由于时间的关系,学生可能会趣犹未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课后继续玩土壤,看谁还有新的发现。
(3)观察沙和石头各有哪些特点
第一个研究层次是提出问题和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课前组织学生采集各种各样的石头和沙(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借助岩石标本进行教学)。上课时,教师启发谈话“蚯蚓的房前屋后除了有各种各样的土壤,还有沙和形态各异的石头。针对沙和石头我们能提出哪些问题?”在学生提出问题以后,再引导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问题。从而,对本单元的二级目标进行强化训练。
第二个研究层次是充分放手让学生研究自己选择的问题,当然选择相同问题的学生可以结合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为了保证教学的效益度,教师可以适当为学生提供一些材料和工具,并参与研究活动,随时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适时适度地提供帮助。在研究之前先引导学生制定一个简单的研究计划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第三个研究层次是整理事实。让学生围绕“沙和石头各有哪些特点?它们有什么作用?”等问题交流各自的研究收获。然后再引导学生说出“在观察活动中,我们对沙和石头又产生了哪些新的问题?”培养学生不断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呵护他们与生俱来的探究欲望。
(4)拓展活动的设计与安排
由于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本课我们设计了“奇石展览会”拓展活动,旨在引导学生继续关注石头,发现出更多岩石的秘密,培养学生欣赏自然美的情感。
(5)课后反思与总结交流要点
让学生比较自己的发现与别人的发现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课后反思:
1、意对学生进行安全和卫生习惯教育。比如:玩泥巴后要提醒学生把手洗干净,使用锤子、刀子、稀盐酸时要注意安全。
2、研究活动开始前要让学生明确研究问题,指定研究计划,使学生养成做事心中有数、目标明确的科学态度。
8、《案例分析对蚯蚓的探究》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能结合自己的探究经历分析案例,体会案例中的过程与方法的科学性,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2、深入认识科学探究的各个重要环节。
学情分析 :
在三年级观察过蚯蚓和绿豆发芽的基础上,学生有一定的观察、操作、记录、分析的力,本 节课将由学生自主实验观察、分析结果,并参与评价。
教学重点:
能结合自己的探究经历分析案例,体会案例中的过程与方法的科学性,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教学难点:
深入认识科学探究的各个重要环节。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 1【导入】激趣导入 教师学生介绍弗罗蕾斯女士和她的《对蚯蚓的探究》一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动 2【讲向授】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教材,了解“对蚯蚓的探究”的一般过程。 教师适时加以指导。 2、学生在自读教材的基础上思考教材中的问题,小组交流。 教师参与学生的小组学习。 3、学生代表提出问题,其他同学进行解答。 师生共同评议小结。
活动 3【活动】小组合作 1.在小组成员间,举例说明自己的“拿手技能” 。 2.开展“探究过程技能游戏” 。 3.制作卡片。 4.组内互评。
活动 4【活动】集体活动 1、学生将自己在科学学习活动中印象最深刻的.内容讲述出来,在全班进行交流。 师生共同 回顾重温。 2、学生制作“难忘的科学探究过程“卡片。 学生将自己最满意的科学探究活动按规定的格 式整理成卡片,教师加以指导。21 教育网 3、交流展示卡片。
活动 5【活动】小结评价 引导学生对制作的“科学探究过程“卡片进行评价 活动 6【练习】
1、蚯蚓喜欢生活在( )土壤的( ) 。
2、每个小组在探究有关蚯蚓的问题时,可以挑选一个问题进行研究,先制定( ) 。
3、我们研究完一个问题后,应该把研究过程写成( ) ,与他人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