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一等奖说课稿
1、小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一等奖说课稿
一、说教材及学情
《分数的意义》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在这一单元中,《分数的意义》十分重要,学好这部分内容,将会对后续建构真分数、假分数等概念以及学习分数基本性质、分数四则运算、分数应用题等内容奠定坚定的基础。
《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经三年级上册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知道把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取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理解不仅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许多物体看作的一个整体也可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进而总结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基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对教材的编排情况,我计划安排2个课时来学习,今天着重对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该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如下。
1、知识目标: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直观教学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并形成分数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实践、观察及创新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的重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的难点:建立单位“1”的概念。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也就是经历一个丰富、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我探究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全面、全程、全心地参与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使学生观察、操作、口头表达等能力得以培养,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以开发与增强。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动手操作及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即把问、说、讲、做的权利和时间交给学生,力途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眼、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我能行”。全课以“实践导入,唤醒已知—动手操作,创造分数—媒体演示,揭示产生”三大主线贯穿全课。
三、教具、学具准备
根据教学需要,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学习卡和苹果图和熊猫图、一袋奶糖等。
四、教法、学法
我主要采用“提出问题”、“动手操作法”、 “引导发现法”、 “讲解法”、“ 游戏教学法”等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发现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最后通过动手操作、讨论、理解、归纳、总结出分数的意义。既提升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意识与探索精神,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五、说教学流程:
(一)趣味加法导入,激发兴趣。
闯关前教大家一个有趣的加法题:1+1=?(一只手加一只手等于一双手)1+1+1=?(一个父亲加一个母亲再加一个孩子等于一个幸福之家) 1+1+…+1=?(把10颗糖装进一个袋子里就是一袋糖) 共10个
通过“趣味加法”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又为后面学习把多个物体看做单位一奠定基础。
(二)回顾已有知识,达到新旧知识的衔接。(闯关一)
⑴以 为例,说说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1 …… 分 子
— …… 分数线
4 …… 分 母
⑵你能把一张长方形(或正方形)纸平分成两份吗?拿起其中的一份来,它的面积是原先那张纸的几分之几?你能用折叠的方法把它的面积变成现在的 吗?能用线段表示 吗?
⑶分数的产生:
生活中经常遇到像这样不能用整数表示的情况,于是就产生了分数。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分数的意义”。
通过闯关一引领学生回忆已有知识,感知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数表示,又根据学生自己动手强调平均分,使学生在感觉好玩儿、不知不觉的动手操作中开始学习新知,调动了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对分数单位“1”在生活中有初步感知,为后面突破难点奠定基础。
(三)动手创造分数,感知分数意义。(闯关二)
⑴老师这里有一堆苹果,如果平均分给四位同学,每位同学分得多少?
(这堆苹果的 )为何不说是多少个呢?(不知道共有多少个)如果是这一盘苹果(学生可以清楚看到是4个),每位同学分得多少个呢?(1个)你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一盘苹果共4个,平均分给四位同学就是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1个,所以每位同学就分得1个)
师:我听明白了,你们把这4个苹果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位同学分得一份,就是1个,也就是这个整体的 。谁能像老师这样再说一遍?
⑵各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学具(8个苹果、24支彩笔),自己动手创造分数 ,并和身边的同学说一说:你把谁看作了一个整体?是怎样分的?取了其中的几分?(选两个小组的成果展示)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直观地感知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都可用分数来表示,也就是初步感知分数的意义。
2、师生互动,理解意义
⑶师阐明单位“1 ”:
这三分图都是把多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所以说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这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 来表示,我们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
⑷仔细观察这三幅图,特别是老师的苹果图和你们自己的苹果图,有何发现?(每一份的数量不同,但都可以用 来表示?)这是为什么呢?(单位“1”不同)它们的单位“1”分别是谁呢?
⑸我们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
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学生辩解、交流中,知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就是这个整体的三分之一。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直观的帮助学生感知份数与个数的不同,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分数的意义,为概念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⑹把学习卡上的24颗五角星平均分一分。创造出自己喜欢的分数,想一想你是怎样得到这些分数的?把它们写在卡片上。
⑺概括分数意义:
师阐明:平均分的份数作分母,取的份数作分子。同桌分别再说一个生活中的分数,并且说一说它的意义?
⑻生活中的分数举不胜数,选一条你喜欢的说说句中分数的意义。
此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并从身边的生活中感知分数。
(四)反馈练习,拓展创新 (闯关三)
这一环节,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控教学,使学生切实掌握知识,达到训练和提高的目的。为了能使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相结合,让每一位学生获得成功,我设计下列练习:
⑴判断题:用下面的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对的打“√”,错的打“×”。
⑵选择题:
①用分数表示下面图中的阴影部分。
②用分数表示下面图中不是阴影的部分。
⑶下面每个图中涂色的小正方体各占整体的几分之几?
⑷分糖块游戏:
师:分数不光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上,还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请看大屏幕:①头部的高度约占身高的八分之一;②长江干流约五分之三的水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只有几分之几的水体没被污染?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该如何从自身做起?同意的请举手!这时候举手的人数该用哪个分数表示?老师也举着手呢!)③死海表层的水中含盐量达到十分之三。选择你喜欢的一条说说其中分数的含义。
此题设计加深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又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同时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并渗透保护环境意识。
生活中的分数多不胜数,有时在你的脚下,有时又在你的眼前,老师的口袋里就有许多分数,(从口袋里掏出9颗糖)前边的同学数一数一共有多少颗。老师想把这些糖分给大家,但是有个条件,你必须拿对我所说的'分数,否则空手而归,“望糖兴叹”。(一位女同学先来拿走三分之一,一位男同学也拿走剩下的三分之一。)老师最公平!男女同学分别拿走三分之一!(同学们嚷嚷“不公平!”)师反问:都是单位一的三分之一,为何又不公平呢?(女同学拿了3颗糖,男同学只拿了2颗糖)、谁在更清楚地说一说?(女同学拿时单位一是9颗糖,男同学拿时单位一是6颗糖)结论:单位一不同时每一份中的颗数也不同。(女同学回到座位,只留男同学在讲台)现在再请一位女同学来拿走剩下的二分之一,咦:为何三分之一和二分之一都是两颗糖呢?(男同学那的三分之一是把6颗糖看做单位一,平均分成3份,每份有2颗;而这位女同学拿的二分之一是把4颗糖看做单位一,平均分成2份,每份也有2颗,所以……)现在再换一种方法,你自己先说一个分数,再拿走和这个分数对应的糖。问什么都拿走了?还可以用那个分数表示全部?我口袋里还有很多糖,这是其中的十分之一,你能猜出我口袋里现在有多少颗糖吗?
此题进一步强化了分数的意义,
(五)、全课小结,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对分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关于分数还有很多很多的知识哪!同学们课下继续去学习、去探究吧!”教师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延伸到了下节课。
(六)、布置作业:
P63练习十一1——4题填在课本上。
六、媒体演示:
借助媒体演示,其目的就是创造一种宽松、愉悦的氛围感受数学文化。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引导、点拨,学生是在一种自主、自动的时间和空间中,通过自己的思考,达到学习目标的。实现了先进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机融合。
七、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清晰明朗、形象直观,通过板书引领学生回忆整节课所学知识,学生通过这一环节可以将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回顾、按一定的线索梳理新知,形成整体印象,便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小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一等奖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约分和通分的基础,而约分、通分又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因此,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显得尤为重要。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除法中的商不变的规律与这部分知识紧密联系,是学习这部分内容的基础。
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关键是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地观察和发现,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归纳规律。根据我对教材的认识,本课时安排了学习活动和游戏活动让学生寻找相等的分数,使学生初步体验分数的大小相等关系,为观察、发现分数的基本性质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这两组相等的分数,寻找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并展开充分的交流讨论,在此基础上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经历探索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能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总结概括能力。
3、情感目标: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学习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说教法
“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为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独立、自主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本着这样的指导思想,根据概念教学的特点,结合教学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1、 直观演示法
先让学生充分感知,然后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过度到抽象思维。
2、 实际操作法
指导学生亲自动一动、折一折,画一画,比一比,多这些实践活动中加深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促使学生的感性认识逐步理性化。
3、 启发式教学法
运用知识迁移规律组织教学,层层深入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
4. 树立以“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的思想,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引导自学、合作探索相结合法,让学会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分母不同但大小相等的分数,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在知识的巩固阶段,我还采用分层练习法,当然以上这些教法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本着“一法为主,多法为辅”的思想,我将多种教法进行优化组合,以达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教学目标的目的
三、教学组织形式:
师生互动、合作与探索结合
四、教学过程与设计意图
1、故事引入、激发兴趣、揭示课题
以阿凡提讲故事引入,然后小组讨论。
2、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①做一做,折一折。拿出三张同样大的长方形纸,请分别平均折成2份、4份、8份。并按照下图涂色。如果把每张纸都看作“1”,请你把涂色的部分用分数表示出来。学生动手操作、汇报。
根据上面的过程,学生能得到一组相等的分数吗?
②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比较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它们各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上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这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知识引伸,联系旧知识: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性质,你能说说它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吗?
设计意图:新知识力求让学生主动探索,逐步获取。借助直观图组织学生进行一个动手操作活动,借助直观图形找出相等的分数,使学生能够直观感知。充分调动孩子们去动手、动脑,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充分发扬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互相帮助,每个人都能在激励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本次活动的安排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联系以往的学习经验,进行学习内容的迁移,自然得到分数大小的变化规律,教师在此也进行了适当的重点点拨。在这一环节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注重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概括能力的培养。
3、实践游戏、深化理解、巩固练习: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既巩固新知,又发展思维,其间还自然地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师生对出数做题,能够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学生对于课堂游戏都非常积极,这时,教师应该及时表扬表现出色的学生,也要顾及一些后进生的学习状况,带动后进生的学习激情。
4、全课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3、小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一等奖说课稿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一教学内容,是小学教学第八册,第五单元中第一小节的授课内容,本节课承接了分数的意义等知识,又为今后学习,单位名称的转化和分数的大小比较等内容做好知识的铺垫,所以让学生很好的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体会量与率的区别十分重要。
本节课的指导思想是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一小节的目标有以下几点:1.知识目标:是理解并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知道如何用分数来表示除法算式的商。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3.情感目标:在生生合作中学会倾听,收集他人的信息,在师生合作中,大胆创新勇于发现,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和思考,培养学生转化的思想。
在教学本课内容之前,学生已掌握了,分数的意义,知道了分数的产生等知识,具有动手操作的学习技能和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通过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要使学生具有领悟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而且要感受到用分数来表示结果时量与率的不同之处。
本课材的内容是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的:
第一部分:是将1个物体平均分,来体会除法算式与分数的商的结果之间的联系。
第二部分:是将3个物体来平均分,来体会每份的多少?它的商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第三部分:是本节的升华,总结分数与除法间的关系,归纳字母表示关系式。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而本节的难点是具体体会每一个商的由来,它具体表示的意义,也就是通过分数与除法之间各部分关系的教学,实际上要将分数的意义在学生的感性认识上进行一次升华。本节课我采取利用具体实物,图形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来进行教学。教学过程的设计采取在大量的数活动和数学信息中感知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这也是我的教学特色。
在教学的进行中,要充分创设让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氛围,设计生动有趣,富有个性的数学活动,在学习中使学生获得有价值的数学,实实在在的学好基础知识,让每个学生通过学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营造民主、和谐、活跃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针对以上的学生情况和教学设想,我设计了这样的课程。
一。激情引入,自主建构。
这一部分的目的是在已有的知识上学习新知识,让学生感知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为重点的落实,难点的突破铺路搭桥。
(1)出示一条长1米的绳子,动手折一下,平均分成3段,亲身感受 13 米的具体长度。
(2)问一问他们怎样计算这一份的长度?
(3)当他们发现不能得到整数的商时,引导他们讨论应该怎样表示他的结果。
从而板书课题 ——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4)介绍分数表示除法的商的由来。
二。在目标的递进中,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这一部分的目的是在学生已初步建立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将数学活动变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遵循学生认知的特点,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创造有现实性,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数学活动。
(1)出示例3: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孩子,每人平均分得多少块?
—— 首先请他们估算一下每个人应分得多少块?
参考答案:
A.半块 B.半块多 C.一块
——其次,拿出准备好的圆纸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最后展示分法 一种是一个一个分 都是 34 块
一种是重叠起来一块分
(2)课件展示全整的二种变化过程,引导总结3块饼的 14 实际上是一块饼的 34 ,列出完整的算式,并用分数来表示具体的结果。
(3)在教授完例2和例3后,不忙于理论的总结,因为在这里学生都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感性认识。那么教学设计为请他们观察黑板上的算式和结果,猜测分数与除法之间有什么关系,根据学生不同的认知情况,安排了大量的模仿练习,感性体验数学活动。
练习一:
A.3米长的钢管平均分成3份,每份长多少米?
B.把2米长的钢管平均分成3份,每份长多少米?
C.把1米长的钢管平均分成3份,每份长多少米?
练习二:(具体操作)
A.把4张饼,平均分给5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快?
B.把2张饼,平均分给5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快?
C.把2张饼,平均分给5个孩子,每个孩子分得多少快?
在这一组练习中,让孩子动手剪一剪,拼一拼,真实体验每一个分数结果的由来与意义,并且通过落列的算式组: 3÷3=1 (米) 4÷5= 45 (块)
2÷3= 23 (米) 2÷5= 25 (块) 重点
1÷3= 13 (米) 1÷5= 15 (块)
体会当的不到整数结果的时候,用分数来表示他们的商,发现分数的分子是除法里的被除数,分母是除法里得出术,在总结完各部分关系与分母公式后,请他们推理一下,除法理由具体要求吗?(除数不能为零)那分数有没有要求呢?说一说理由,教师板书b≠0,引导进行验证从分母所表示的意义说明没有意义。
三。掌握知识技能,实现数学思想的深入。
结合本书的重点,难点,这一部分教学的目的要是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并能在应用中形成一定的'技能。在有层次的练习中,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建构知识的框架,实现数学思想的逐步深入。
练习设计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① 强化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A组:7÷13=( )13 58 =( )÷( ) ( )÷9=5( )
B组:(课件展示:4平方米的花坛平均分成大小相同的5快?)
让学生叙述一下你观察到了什么?发展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然学生想一想,你都可以知道什么?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观念训练知识的迁移能力。
每块是多少平方米?怎样解答?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
② 用分数表示商的意义的总体认识。
A组:讨论“15分钟走1千米的路,平均每分走几分之几千米?走了路的几分之几?”
B 组:结合练习一回答:每段各是多少米?各占这根钢管的几分之几?
结合练习二回答:每人各分到多少块?各占饼的几分之几?
四。画龙点睛,留下个性发展的空间。
课程的最后以学习目标进行提纲式小结,便于学生形成知识的网络,在次重申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好习惯教师引导思考练习一中每段的长度都不一样,为什么都各占钢管的 13 ?13 米和 13 有什么不一样?f(1,5) 块和 15 有什么不一样?要将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从认识上、意义上、联系上进行一次升华。给学生一个完整的认识,为今后的继续学习留下个性发展的空间,释放无穷的潜能。
五。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为新授例题。 第二部分为模仿练习
第三部分为总结的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知识。 第四部分为分层次的发展思维。
训练题
这样设计的目的再现了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体现了一切事物发展的本质特点,更重要的是渗透给学生,从实践中上升为理论,又用于指导新的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的真实性,从而树立从小爱科学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4、小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教案一等奖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本课教学的重点就是分数的意义。整理了《分数的意义》教案设计,希望对老师的教学有帮助!
学情分析: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在三年级上学期的学习中,已经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了分数的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会比较分数大小还会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教学设想:本节课的教学,单位“1”和分数单位这两个概念非常重要,应从直观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用利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展开小组学习,适当展开概念的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在过程中获得者得感悟,自己构建这些概念的意义。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原有分数知识基础上,使学生知道分数的产生,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子、分母和分数单位的含义。
2、经历认识分数意义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利用操作、讨论、交流等形式展开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培养质疑和验证科学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明确分数和分数单位的意义,理解单位“1”的含义。
教学难点:对单位“1”的理解。
教具和学具:卷尺、四张长方形白纸、四条一米长的绳子、若干个小立方体和一捆绘画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温故引新。
1、师: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分数。(板书:分数)谁来说几个分数?(板书:如1/4)你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吗?(板书):师:那你们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吗?
二、教学分数的产生。
2、能根据成语说出下面的分数吗?
一分为二( ) 七上八下( ) 百里挑一( ) 十拿九稳( )
1、请一个学生用米尺测量黑板的长,说一说,用“米”做单位,看看测量的结果能不能用整数表示。那剩下的不足一米怎么记?
2、在古代,人们就已经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师用一根打了结的绳子演示古人测量的情况)。课件呈现情境图,介绍分数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3、总结:在测量、分物的时候,可能得不到整数的结果,需要用一种新的数表示——分数表示。所以分数是人类为了适用实际需要而产生的。
4、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为了平均分配一些东西,也常常会遇到不能用整数表示的情况。比如两个小朋友平分一个橘子、一块月饼、一块饼干等,每人分到的能用整数表示吗?用什么分数表示?
三、教学分数的意义。
师:下面老师要先考考大家,你能举例说明1/4的含义吗?(投影出示题目,学生口答)
出示一个1/4的正方形的阴影部分。
师:阴影部分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它表示什么意思?
2、师:下列图中的阴影部分能用1/4表示吗?为什么?
如生说可以,则问:你为什么觉得可以用1/4表示呢?生说理由。
(强调一定要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3、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操作。
师:现在我给每一个小组都提供了四种材料,一张长方形纸、一条一米长的绳子、6个小立方体,4根绘画笔。下面请每组根据这四种一样的材料,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分一分等方法,创造出几个不同的分数。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2)交流
师:谁愿意上来说一说,你得到了哪些分数?这个分数是怎样得到的?
小组交流。
(3)认识单位“1”。
师:利用这四种材料,同学们创造出了好多分数。刚才在表示这些分数时,我们都是把哪些东西来平均分的?
生:一张长方形纸、一米长的绳子、6个小立方体、4根绘画笔平均分。
师:象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我们可以称之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
(课件显示:一个物体)
把一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我们可以称之为把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课件显示:一个计量单位)
把6个小方块、4根绘画笔平均分,我们又可以称之为把一些物体平均分。(课件显示:一些物体)
师小结: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做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课件显示)
师:(投影出示):我们可以把这3只象看作一个整体吗?
我们可以把这6颗草莓看作一个整体吗?这4只老虎呢?
我们还可以把哪些物体也看成一个整体呢?(学生举例。)
师:象这样的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我们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课件显示)强调说明:①单位“1”不仅可以指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也可以是很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如:一个苹果、一枝铅笔、一个计量单位、一堆煤、一仓库粮食等等,把什么平均分,就应把什么看做单位“1”。②单位“1”和自然数“1”的'区别:自然数1是一个数,只表示一个具体事物。如:一个人、一本书、一间房子……它是自然数的计数单位。而单位“1”不仅可以表示某一个具体事物,还可以表示一堆、一群……它表示被平均分的整体。
概括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4)理解分子分母的意义。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大家知道了分数的意义,请同学们想一下,这个“若干份”是分数中的什么?(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这样的一份或几份”是分数中的什么?(分子,表示取的份数)
(5)师:接下来我想出几道题来考考大家,你们愿不愿意接受挑战?
①把这个文具盒里的所有铅笔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
生:1/2
②师:为什么可以用1/2来表示?
③师:如果把这盒铅笔平均分给5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呢?
如果把这盒铅笔平均分给10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呢?
如果把这盒铅笔平均分给50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呢?2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
如果把这盒铅笔平均分给100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呢?10个同学得到这盒铅笔的几分之几呢?
④师:现在这个文具盒里有6支铅笔,把它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的铅笔能用1/2表示吗?是几支铅笔?
⑤如果我再增加2支铅笔,把8支铅笔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到的铅笔还能用1/2表示吗?是几支铅笔?为什么同样是1/2,铅笔的支数不一样?
师:因为一个整体表示的具体数量不同,所以同样是1/2,铅笔的支数不一样。
四、教学分数单位。
师:整灵敏有计数单位个、十、百、千、万……分数是否也有计数单位呢?它的计数单位又是怎样规定的?
显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师:也就是说分数单位是由一个分数的分母决定的,分母是几,它的分数单位就是几分之一。(师举例说明后,并说出几个分数让学生回答,后再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
加强练习,深化概念。
练习:
1、35 表示把( )平均分成( )份,表示这样的( )份,它的分母是( ),表示( );分子是( ),表示( )。
2、67 的分数单位是( ),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3、说出每个分数的意义。
(1)五(1)班的三好生人数占全班的29 。
(2)一节课的时间是23 小时。
4、课本练习十一第9题。
5、判断(对的打“√”,错的要“×”)。
(1)一堆苹果分成4份,每份占这堆苹果的14 ( )
(2)把5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7段,每段占全长的57 ( )
(3)14个19 是914 ( )
(4)自然数1和单位“1”相同。( )
五、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你有哪些收获?
5、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的意义》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分数的意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分数的产生和其它数学知识一样是由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际中产生的。
2.使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单位“1”的含义。
3.培养学生形象思维,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讲清单位“1”的含义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具准备:ppt课件
学具准备:糖果、花生、香蕉若干,
学具袋(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纸片,小棒20根)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今天由我和大家一起上数学课。同学们愿意吗?我先给同学们做一个自我介绍。就让我们通过这节课都把自己最棒的一面展现给大家吧!有信心吗?上课!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老师今天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小礼物!
出示:花生若干个(每位同学两个)老师想让同学们一起分享,我这一共有60颗花生平均分给每一位同学,每位同学可以分几颗?(表扬学生)接着问:老师这里还有糖30块(每人一个)也想平均分给每个同学,每位同学可以分到几块?(继续表扬)。
拿出一把香蕉(每人合半根)接着问:我这里有15根香蕉,也想平均分给每一个同学,每人分多少根?(学生可能说半根,也可能说0.5根,)教师都给予肯定。其实它还可以用分数来表示,(板书1/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分数的意义》从而引出课题板书。
二、教师引导,合作交流。
1、分数的产生 同学们知道吗?早在古时候就已经有了分数,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分数的产生!
(出示情景图)让学生观察说说看到了什么?他们在做什么?
学生回答:他们在测量石头的长度。
教师解说:他们用一根打了结的绳子来测量石头的长度,每两个结之间的一段表示一个单位长度。发现这块石头长3段多一点。于是在旁边记录人提出疑问:剩下的不足一段怎么记?(引出分数的概念)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活中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出示另一个情景图,让学生填空)
教师小结:在进行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分数来表示。
2、分数的意义
(1)你能举例说明1/4的含义吗?
出示课件:(书上61页小精灵的问题)
让学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举例说出四分之一的含义
(突出关键词:平均分),教师板书。
出示图片:香蕉和面包(学生说出含义)
教师总结:我们可以把一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也可以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
(2)小组交流举例(利用学具)把一些物体看作一个整体的分数的含义。
教师可以这样示范:把()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份,表示这样的()份,就是()。
小组汇报
教师小结:(出示课件)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三、巩固训练,深化提高。
1、学生独立完成书上练习十一1、2、3题。
集体订正
2、课件出示做一做,小组合作完成。 教师总结: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例如,2/3的分数单位是1/3.
6、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的意义》教学设计一等奖及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明确单位“1”的概念。
2、通过归纳,理解并掌握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单位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分一分,涂一涂等活动,明确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单位“1”的含义。
2、 通过不同的独立操作活动和小组内的交流,理解分数的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 在探究分数的意义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的能力。
2、 感受分数与生活的密切练习,理解生活中的分数表示的含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单位“1”概念的建立。
2、 根据平均分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课件,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三年级时我们认识过分数,今天我们进一步研究分数。(板书:分数的意义)
二、自主概括,理解意义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几幅图,请大家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并说出每个分数各表示什么,先写出来,再同桌交流一下。
1、我们来汇报一下所填写的分数。
2、说说这些分数各表示什么?
(学生说)
板书: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4份,涂色部分表示这样的3份,就是3/4。
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8份,涂色部分表示这样的5份,就是5/8。
把1米平均分成5份,涂色部分表示这样的3份,就是3/5。
把6个圆平均分成3份,涂色部分表示这样的1份,就是1/3。
3、图上这四个分数分别是把什么平均分得到的?(一个饼、一个长方形、1米、6个圆平均分得到的。)
说明:一个饼可以称为一个物体,一个长方形是一个图形,1米是一个计量单位,6个圆就是一个整体。
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都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看屏幕,自己读一读。
问:单位“1”可以是什么?
4、那么,刚才这几幅图中我们分别是把什么看作单位“1”?
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
5、揭示概念。
从这些例子中看,怎样的数叫做分数?你能用一句话概括吗?
把单位 “1” 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自己写一个分数,说说表示的意义。
表示其中一份的数,叫做分数单位。
6、试一试:
说出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这个分数里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三、闯关练习,深化认识
1、练一练:
出示:练一练,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并说说每个分数表示的意义。
说出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这个分数里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怎样用分数表示图中的未涂色部分?
2、涂一涂:
练习六第2题。
在图中涂色表示2/3。
3、说一说:
练习六的第3题。
说出每个分数表示的意义。
4、找一找:
练习六第4题。
在直线上画出表示下面各分数的点。
5、议一议:
练习六第5题。
有12枝铅笔,平均分给2个同学。
每支铅笔是铅笔总数的几分之几?
每人分得的铅笔数是总数的几分之几?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刚才我们一起又一次认识了分数,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分数无处不在。
比如说,我们班级有多少名同学?男同学,女同学,第一组,第二组各有多少人?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想到哪些分数?同学们课后去说一说吧!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中不仅重视让学生掌握知识,并能十分重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和学习方法的渗透,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思维的展示,让学生通过回忆想象、学习交流、动手实践等数学学习活动来发现知识,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地位,努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了自主探索学习的步骤,学生通过自主选择研究内容、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和相互质疑等学习活动,获得了快乐数学知识,学生的能动性和潜在能力得到了激发。体现在两大特点;一是大胆放手,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两种学习方式,重视直观教学,通过观察、判断、交流、动手操作抽象出分数的意义。二是做到了学生能自主探索的知识,教师决不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