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高中地理一等奖说课稿《地质灾害》

2023-09-03 17:55:34

  高中地理一等奖说课稿《地质灾害》

高中地理一等奖说课稿《地质灾害》

1、高中地理一等奖说课稿《地质灾害》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地理说课稿《地质灾害》,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一上册第四单元第六节《地质灾害》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在本单元及高中必修课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特别是近年来地震,火山活动频繁,如:20xx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地震,使地质灾害成为高考热点。教材将自然灾害的内容安排在自然环境部分之后,人类活动部分之前讲述,以突出它在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中的重要地位。

  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日趋严重的地质灾害直接危害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生命财产,直接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可持续发展。这部分内容可使学生对地质灾害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对于人类的生产活动,防灾减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学习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的具体表现。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成因和危害;理解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掌握防御地质灾害的方法、措施。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知识间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结构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性、自主性、合作性学习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媒体、读图、观察、师生互动共同分析讨论等方法完成本节的教学。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强化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培养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防灾,救灾和减灾意识。

  确立依据: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及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实际情况而确立。

  3、教学重点:

  (1)地质灾害的成因、危害和分布。

  (2)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确定的依据是:这两个内容是学生要全面、正确认识地质灾害的关键,是防灾减灾的基础;同时也是会考、高考的热点内容,所以把他们作为教学重点。

  4、教学难点;

  如何科学的防御地质灾害

  确定的依据;学习的目的是使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中,服务于社会。而学生在这一方面的能力比较薄弱有待提高,如何使学生积极地寻找、探索防御地质灾害的方法、措施并服务于社会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所以把它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和依据

  (1)列表比较法:比较法在地理学习中有重要的地位,这是地理课的特点所决定的。本节课有多个相关联的知识点,如地质灾害中火山的类型、滑坡和泥石流等,这些知识有很多方面的可比性,通过利用列表比较法进行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两者的异同,加深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帮助记忆。

  (2)直观演示法:地质灾害的形成、分布、危害和防御等知识比较抽象,老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或资料图片进行演示,可以使学生获得较多的感性认识,本节课我应用了较多的地质灾害多媒体课件及相关的资料图片进行演示,这一方法使用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使其获得的知识印象加深,同时,这种方法也有助于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

  (3)讨论教学法:由老师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思考、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如地质灾害的防御这部分内容,我让学生根据自己搜集到的地质灾害的防御资料及课本知识进行小组讨论,这种教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培养学生参与意识、探究意识。

  以上教学方法充分体现了“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 的教学原则,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教学手段和依据

  多媒体教学。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现相关地理事物、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兴奋点,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有利于加大课堂教学力度,提高课堂教育效果,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学法指导

  1、学习时,要注意运用地壳物质循环的知识和板块构造的理论分析,归纳解释火山、地震等地质灾害现象的成因及分布规律。

  2、通过认识人类活动与地质灾害的关系,如(山区的工程建设易造成滑坡;降水丰富的山区,植被破坏易导致泥石流的发生),树立环保意识。

  3、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平时多收集一些有关地质灾害的资料,帮助理解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4、让学生学会利用地质防御的知识解决现实中的一些社会问题。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利用唐山地震录像

  (二)讲授新课

  1、地质灾害的含义

  2、主要地质灾害:

  (1) 地震 :运用《地震构造图》、《世界地震的分布》、《地震废墟图》说明地震的构造、分布、危害等知识;

  (2)火山喷发:运用《火山喷发图》、《火山构造图》、火山喷发后的《景观图》及列表,讲述火山的定义、构造、影响和类型;

  (3)滑坡、泥石流:运用图片、列表说明概念及危害,并联系实际分析说明我国滑坡和泥石流多发的原因。

  3、地质灾害的关联性:展示《中国地震和泥石流分布图》讲述,归纳出三个方面:

  (1)成因上的关联性。

  (2)与其他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3)与人类活动的关联性。

  4、 地质灾害的防御:学生阅读课本和搜集到的材料,归纳总结防御措施,并且能运用于实践中。

  (三) 小结

  (四)巩固练习。

  (五)布置作业。

2、高中地理一等奖说课稿《地质灾害》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地理说课稿《地质灾害及其防御》,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开场白(略)

  (二)教材简介

  《地质灾害及其防御》是高中地理(必修)上册第四单元《陆地环境》中的内容。本单元是自然地理知识最为集中、涉及面最广的一个单元;而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陆地环境的组成要素——岩石、地貌、陆地水、生物、土壤以及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及其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后而编排的,也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地质灾害的种类很多,从课时容量考虑,教材有选择地讲述了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四种地质灾害的成灾原因、灾害本身的基本知识、危害、地质灾害之间的关系以及地质灾害的防御等内容。本节教材的特点之一,是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及其与人们生活和生产关系的密切程度;特点之二,是从有利于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角度出发,注重阐明地理过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这与全书以阐明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为主线是相吻合的。

  (三)理出教学的目的和要求

  知识目标:了解地震、火山爆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危害,以及进行监测防御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1、培养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2、培养分析知识点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结构的能力;3、培养把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即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德育目标:树立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以正确态度对待地质灾害的发生

  (四)点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如果能抓住各种地质灾害的成灾原因,也就把握了地质灾害知识点的要领。所以在本节的教学中,要把分析地质灾害的成因、分布和造成的危害作为教学的重点.通过对各种地质灾害的分析,归纳总结出地质灾害的基本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习的主体——学生能理解和掌握地质灾害的一般规律。

  地质灾害就其个体而言,有着偶然性和地域性的限制,但从总体上看,它们之间以及与其他自然因素之间有着明显的相关性。教材以动态和联系的观点分析了地质灾害三方面的关联性,学生在学习中普遍会感到有些困难。因此,对地质灾害的关联性分析成为本节教学的重点,也是本节教学的难点。教学时要密切联系旧有的知识,引导学生利用视频和图片,把突破难点的过程当成巩固和加深对旧有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的过程,当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的过程,从而全面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五)优化出教学方法和手段

  我们的学生基本上都没有经历和目睹各种地质灾害发生过程,虽然他们可以从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上获得有关资料、信息,但仍然有欠完整和系统。由于条件所限,传统教学也只能以小量的图片和资料可以辅助讲述,学生对各种地质灾害的感受比较平淡和肤浅的。我们不可能让学生亲临地质灾害现场观察、体验后进行教学。但在网络环境下,充分的收集资料、信息,采用多媒体演示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可弥补上述的不足,强化对学生的感受力。所以在教学中,我们通过视频素材和各种图片资料使学生观察到地质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等特点,运用类比引导学生建立知识结构,指导学生讨论各种地质灾害的一般规律,归纳出地质灾害的相关性,使学生全面理解教材,进而提高对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防御重要性的认识。因此,这节课可采用综合运用视频演示、讲授、自学、讨论并辅以电教手段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教学中,应加强师生间的双向活动,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由于本节内容中,要研究的地理要素较多,教学容量大,教师要注意控制教学进度,以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六)教学程序安排

  从以上分析,本课教学应以了解、学习研究地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从而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5分钟。

  以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为导入新课的指导思想,列举现实生活、生产中的事例进而引导学生观察归纳出它们的共同特征,再介绍说明研究地质灾害的重要性及现实意义。例如可以播放视频——加利福尼亚地震发生后的视频一段,构建学生对地理图像的直观感悟能力,进而稍详细地以地震为例,说明地质灾害具有分布广泛,危害大、伤亡多,突发性强等基本特点,接着导入研究某一地理事物(现象)的一般方法,即先阐明地理过程,再逐步深入了解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举实例时,要强调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研究地理学离不开观察和分析,这既是研究地理的基础又是学生认知的起点。在让学生观察时,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地质灾害,让学生的思维进入新课的轨道。

  2、新课教学

  这部分教学大约需要30分钟。

  现代教学论认为,地理教学不仅具有传授知识的功能,还有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的功能。讲授地质灾害应着力通过现实生活的实例创设情景,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获得更多感性认识,使学生产生获取知识的迫切性,强化对学生的感官刺激和心理震撼,可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加深对地质灾害的认识。在培养能力方面可按大纲要求,还应包括培养学生

3、高中地理一等奖说课稿《地质灾害》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中地理说课稿《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分析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高二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中的内容,在学习了前两节自然灾害概念、特点和分布规律后,这一节主要学习《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本节内容是探讨人类生活中不合理的生产生活会诱发自然灾害和现代生活中人类如何缓解自然灾害。本节是对第一章知识的升华,让学生明白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也有影响,同时对今后学习第三章《防灾与减灾》有重要影响。所以学好本节,能为今后生活中的防灾和减灾打好基础。

  2、本节的难点、重点知识

  (1)人类活动不当会导致自然灾害的发生或加重;

  (2)人类可以采取措施预防和降低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3)引发自然灾害的人为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二、分析教学目标

  在进行素质教学的同时,我们的学生还面临高考。因此,我着重从知识、能力和思想上三个方面培养学生。

  1.知识目标

  (1)结合实例说明人为原因是怎样引发自然灾害的;

  (2)结合实例说明人类对自然灾害的防治;

  (3)认识到随着科学的进步,人类能更好的防治自然灾害。

  结合身边的生活事例来观察、分析,丰富地理知识,为考试做准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问题的能力,因此制定了目标2:

  2.能力目标

  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问题的能力;通过具体案例的`解析,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保护环境的意识,确立人与自然共存、用人类知识和智慧降低灾情的可持续发展观。利用辩证的关系,让学生明白各学科之间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

  三、分析学生

  高二文科学生好学心强,善于思考,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强,地理基础知识相对丰富;这些特征非常有利于本节课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分析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法

  2、图导图解法、材料分析法

  这节课涉及的图、材料较多,许多地理知识都通过图、材料来表达。通过导图解法、材料分析法既可以引导学生从图表、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掌握新知识,也可以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五、分析学法

  1、导学法 2、探究式学习法为主

  六、分析教学过程

  (一)本节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1.本节首先回忆知识点引出人类研究自然灾害的好处,运用辩证关系点出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能诱发自然灾害。展示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利和弊;

  2.运用实例说明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能诱发自然灾害的产生,并点出不合理人类活动诱发灾害的防治措施;

  3.用图片说明,自然灾害的发生虽然不能避免,但是由于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类可以采取措施在一定的程度上预防灾害的发生和降低灾害的损失,是重要的防灾减灾措施之一。

  新课教学活动完成后进行教学小结,并通过知识网络让学生分析人类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练习

  (四)、作业布置

  课后理解记忆本节知识体系

  七、小结

  本节教学任务的创新之处:以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为主线、以交互式多媒体教学为模式,通过导学法来引导学生复习旧知识掌握、理解新知识,教学过程遵循知识的发展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能自觉参与教学,并在观察、思考、讨论中总结规律,培养思维能力;开放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知识、能力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得到和谐地发展,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很好的体现,为学生今后学习进一步地理知识奠定了基础和树立了信心。

4、《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高中地理教案一等奖

  一、教材分析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节通过重点介绍工业的区位因素和工业地域的形成,旨在阐述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第一目“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教材在介绍工业区位因素的基础上,侧重从实际出发,分析各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第二目“工业地域的形成”主要包括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和分散及工业地域三个部分。第三目“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概要的阐述了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负面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及工业部门的分类。

  2.理解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及社会、环境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3.初步学会分析某一工业地域的主要区位因素,并找出其中的主导性区位因素。

  4、理解工业联系的具体形式及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影响

  5、掌握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重难点

  1、影响工业区位的各种因素,

  2、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3、分析工业地域形成的区位因素

  四、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农村学生对工业生产活动不熟悉,以讲为主,多分析一些案例。

  五、教学方法

  实例分析法、归纳法、图示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城市图片。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七、课时安排:1--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前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板书]: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首先请大家回忆一下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学生:气候,地形,土壤,市场,交通运输,政策等。)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和主要工业类型及其特点。

  师生归纳:

  工业导向类型 区位布局原则 工业生产特点 工业部门举例

  原料导向型工业 接近原料地 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较高;容易腐烂,不能久贮 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厂等

  市场导向型工业 接近消费市场 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较高;产品容易腐烂变质 啤酒厂、家具厂、印刷厂等

  动力导向型工业 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 需要消耗大量能量

  炼 铝 厂

  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接近具有大量劳动力的地区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制伞制鞋

  技术导向型工业 接近高等院校或科技发达地区 技术要求高 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

  承转: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及主导因素是一成不变的吗?下面我们具体看几个案例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探究学案上的6个案例,得出探究结论并展示探究结论

  点拨:煤炭产地 原料和交通,交通和市场 数量,素质 政治(国防)

  宗教 无污染的小工业,轻度污染的工业,严重污染工业,环境

  教师归纳:(1)在工业发展的早期,原料是影响工业区位的最重要因素。例如,钢铁工业。

  (2)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交通运输、市场等社会经济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3)在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力素质等已成为影响工业区位的重要因素,并形成了一批新兴工业区。例如,美国硅谷,日本筑波科学城等 。

  (4)环境标准及一个地区的政策环境和文化环境等,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承转:工业往往是集中分布在一定的区域,而不是孤立存在的,这又是为什么呢?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并回答工业地域的概念。

  承转:现在我们来共同分析一个世界著名的一个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形成及发展特点。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学案中的探究案例得出并展示探究结论。

  点拨:美国东北部五大湖地区 丰富的煤铁资源,便利的水陆交通生产上的联系

  集聚分布在东北部煤铁资源丰富的地区(自发形成了工业地域)

  教师精讲:美国工业最早出现在东北部五大湖地区,这里有丰富的煤铁资源、便利的水陆交通,主要发展了煤炭工业、钢铁工业、电力工业和化学工业,其中一个工业部门的产品往往就成了另一个工业部门的原料,各部门之间存在着生产上的联系,所以各部门在这里集聚分布,自发形成了工业地域。

  承转: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形成是自发的,工业之间存在着生产上的联系。近年来出现的一些经济开发区和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形成一样吗?

  教师点拨:经济开发区的形成往往由政府参与,各工业部门为共享基础设施和服务而积聚在一起。工业之间是一种空间上的联系。

  承转:同学们思考一下当美国东北部工业过分集中会产生什么问题?

  工业布局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回答问题

  出行环境恶化,以及工业间争水争地争基础设施等问题。

  工业会向外(向西、向南)分散。

  精讲点拨:工业分散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工业过分集中后出现问题而使得工业分散。一种是为在全球寻找最优区位形成的跨国公司,例如,波音飞机的零部件生产厂分散在世界各地。

  归纳总结:

  承转:工业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极大的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但他也对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深刻影响着人与环境的关系。我们来看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生活动:研读教材,回答学案上的问题。

  教师精讲:二战后,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工业生产对原材料的需求与自然界中有限的资源能源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2人类对资源能源的不合理利用也会造成酸雨等严重的工业污染,并直接破坏环境。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见学案)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今天这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工业生产与地理活动,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单元活动《学用电子地图》。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对这节课有一个感性认识。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

  九、板书设计:

  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一、 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

  土地、水源、原料、动力、交通、劳动力、市场、政策等

  二、 工业区位的发展变化

  三、 工业地域的形成

  四、 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高新技术产业与环境污染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节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探究点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易忘、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十一、学案设计(见下页)

  第三单元 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

  第二节: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学案)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了解工业联系与集聚,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2、了解并掌握工业生产产生的资源、能源供需矛盾,工业生产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危害。

  二、预习内容

  (一)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

  1、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主要有 、 、 、 、 、 、 、和 等。

  思考:当一个地区无法满足工业发展所需要的全部区位条件时决策者应当怎么办?

  工业区位论: 韦伯认为工业企业要尽量布局在成本最低的地点,将运输、劳动和集聚(分散)作为影响工业企业布局的三大因素

  2、 主导因素下的工业区位选择

  读图填表:

  工业类型 工业特点 部门举例[来源:ks5u] 区位选择原则

  原料指向型工业

  市场指向型工业

  动力指向型工业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技术指向型工业

  3、举例说明工业区位因素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二)工业地域的形成

  1、不同的工业部门之间往往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工业联系主要有两种情况?

  2、工业集聚的弊端又是什么?针对这一问题又出现了什么现象?

  3、读课本相关内容:什么是工业集聚?工业的集聚有哪些好处?

  4、工业分散存在哪几种情况?试举例说明。

  5、工业地域的概念及形成原因?

  6、工业地域按成因可分为年两种类型?试举例说明。

  7、思考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之间的关系。

  (三)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读教材P72图3—2—10说出世界主要工业区的分布与环境污染的分布之间有何关系?

  2、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表现在哪两个方面?(根据教材P72)

  3、高薪技术产业会带来哪些环境污染?(根据教材P73知识窗)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 惑 点 疑 惑 内 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理解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及工业部门的分类。

  2.理解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及社会、环境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3.初步学会分析某一工业地域的主要区位因素,并找出其中的主导性区位因素。

  4、理解工业联系的具体形式及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影响

  5、掌握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学习重难点:

  1、影响工业区位的各种因素, 2、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3、分析工业地域形成的区位因素

  二、学习过程

  (一). 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

  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主要有 、 、 、 、 、 、 、和 等。

  思考:当一个地区无法满足工业发展所需要的全部区位条件时决策者应当怎么办?

  工业区位论: 韦伯认为工业企业要尽量布局在成本最低的地点,将运输、劳动和集聚(分散)作为影响工业企业布局的三大因素

  (二). 主导因素下的工业区位选择

  读图填表:

  工业类型 工业特点 部门举例 区位选择原则

  原料指向型工业

  市场指向型工业

  动力指向型工业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技术指向型工业

  (三)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不同时期,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是不同的。不同工业在进行区位选择的时候考虑的因素也不同。

  案例探究1: 每生产一吨钢铁所需的燃料和原料

  时间 煤炭 铁矿石

  早期 8 2

  20世纪初 2 1.8

  现代 0.75 1.3

  问题:早期的钢铁工业建在 产地。

  可见,在工业发展的早期,原料是影响工业区位的最重要因素。

  案例探究2:鞍钢和宝钢的区位

  问题:鞍钢的区位 和 ,宝钢的区位 和 。

  可见,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交通运输、市场等社会经济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显著。

  案例探究3:鞍钢与宝钢工人数量及文化程度对比

  建厂时间 工人数量 工人文化程度

  鞍钢 50年代 50万 小学为主

  宝钢 70年代 3万 高学历比例极高

  可见,劳动力 影响减弱,劳动力 影响增强

  案例探究4:湖北十堰位于武当山北麓中低山区,被称为“东方汽车城”,是我国重要的汽车生产和科研基地,1969年,根据国防安全的需要,将东风汽车公司 (俗称“二汽”)选址在武当山北麓这个交通闭塞、满目荒凉的山沟里。

  问题:湖北十堰汽车基地的区位因素是 。

  案例探究5:河南双汇集团在俄罗斯建立分厂,生产双汇牌猪肉火腿肠并畅销俄罗斯,而没在阿拉伯国家建立分厂生产这种火腿肠.

  问题:河南双汇集团没在阿拉伯国家建立分厂生产猪肉火腿肠是受 因素影响。

  (承转)对工业的布局是不是只单单的考虑经济效益就可以呢?

  工业区位的主要目标是要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其主要的原则是成本最低,利润最高,污染最小,当今社会环境标准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因素。

  案例探究6:城市中工业布置示意图

  问题: 的工业可以摆在城区, 的工业可以设置在城区边缘或者近郊区, 的工业应布置在远离城市的郊区,并考虑盛行风向的影响。

  可见, 对工业区位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四)工业地域的形成

  1、工业地域的概念

  2、用区位分析法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形成

  读图探究以下问题:

  (1)根据图中资料分析美国最早会在哪里形成工业地域?

  (2)该工业地域工业发展的条件是什么?

  (3)在这种条件下可以兴起哪些部门?他们之间存在那些联系?

  (4)这些工业部门的布局有何特点?

  3、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技术开发区,其中分布了很多工业,形成了工业地域,这些工业地域的形成与美国东北部工业区的形成有何不同?各工业之间存在什么联系?

  4、美国东北部工业过分集中会产生什么问题/?接下来该区域的工业布局会发生什么变化?

  5、为什么波音飞机的零部件生产厂会分散在世界各地?

  6、小结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之间的关系。

  (五)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读教材P72图3—2—10说出世界主要工业区的分布与环境污染的分布之间有何关系?

  2、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表现在哪两个方面?(根据教材P72)

  3、高薪技术产业会带来哪些环境污染?(根据教材P73知识窗)

  三、反思总结

  四、当堂检测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工业集聚可获取规模效益,因此工业不宜分散

  B.许多地方的经济开发区是先建基础设施后吸引投资者建厂

  C.当前发展中国家的工业主要集中在技术密集的专业化工业集聚区内

  D.绝大多数产品从原料开始的全部加工过程是在一个工厂里完成的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来源:学ks5u

  A.工业联系可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所以所有的工业部门都会发生集聚现象

  B.由于交通等技术的发展,现代的工业不会发生集聚现象了

  C.不同的工业有不同的要求,有的工业适合集聚,有的工业适合扩散

  D.在工业化后期,表现为人力、物力、财力的空间集中,形成了很多工业地域

  3.下列工厂中宜靠近钢铁厂的是( )

  A.电风扇厂 B.机床厂 C.手表厂 D.化工厂

  4.美国把许多微电子装配工业迁到东南亚、墨西哥等地,可以( )

  A.充分利用当地的知识和技术优势 B.充分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土地等

  C.扩大市场,增加销售额 D.传播新技术、新工艺

  5.在一座多层建筑的标准化厂房内,有服装、鞋帽、雨伞等多种工厂,它们之间( )

  ①存在着紧密的生产联系 ②基本上无生产上的联系 ③存在紧密的空间联系 ④无任何空间上的联系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6.下列工厂中存在着投入——产出工业联系的是( )

  ①纺织厂、印染厂 ②钢铁厂、重型机械厂 ③造纸厂、化纤厂 ④食品厂、家具厂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7.由于工业地域的扩展而形成钢铁工业城市的有( )

  A.武汉、上海、南京 B.重庆、包头、昆明

  C.本溪、唐山、大同 D.鞍山、攀枝花、马鞍山

  8、下图为欧洲某跨国公司在我国某地设立的分厂,其产品主要销往欧洲。根据图中信息完成下列各题。

  (1)该企业生产的产品主要采用何种运输方式?说明选择该运输方式的原因。

  (2)该地区吸引跨国公司在此设厂的比较区位优势主要有哪些?

  (3)跨国公司在此设厂对该地区的工业布局产生了哪些影响?试分析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课后练习与提高

  读下图:鞍山市部分工业企业分布图。回答1~4题。

  1、鞍山市的城市地域形态是

  A.组团式 B.疏松式 C.集中式 D.放射式

  2、图中各企业高度集聚的最主要原因是

  A.存在投入——产出联系 B.共用原料和基础设施

  C.共用劳动力 D.集中治理工业污染

  3、不符合鞍钢未来发展方向的叙述是

  A.引进技术,改造传统企业 B.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C.治理污染,美化环境 D.发展科技,繁荣经济

  4、50年代鞍山已成为我国重要的钢铁基地,其形成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A.高科技力量雄厚 B.水陆交通便利 C.水资源丰富 D.矿产资源丰富

  5、下列有关环境对工业区位选择影响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造纸厂应布局在河流的上游

  B.化工厂要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且应布局在居民区的最小风频的下风地带

  C.发电厂应远离居民区

  D.水泥厂应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下风地带

  6、目前许多地方提出“绿色旅游”的口号,主要是针对日趋恶化的

  A.对文物古迹的破坏问题 B.对北京环境的破坏问题

  C.对环境的污染问题 D.冲击正常社会秩序问题

  7、有关工业区位因素发展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原料地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加强,市场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

  B.交通运输仍是各工业部门工业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

  C.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D.劳动力素质对工业区位的影响力在逐渐削弱

  8、关于工业区位选择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一般情况下,决策者把工厂建在某个区位优势明显的地方 ②工厂建在什么地方,厂商可做决策而政府不能干预 ③发达国家交通运输已趋完善,区位选择不受其影响 ④区位选择既要考虑经济效益,也要考虑环境效益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下图中甲、乙、丙反映了三类工厂的投入构成情况,据此回答9~11题。

  9、按主导因素划分,甲类工厂代表的工业类型是

  A.市场导向型 B.劳动力导向型 C.原料导向型 D.动力导向型

  10、乙类工厂运费低的原因最不可能是

  A.需要的原料和能源少 B.产品科技含量高

  C.以航空运输为主 D.靠近原料地和消费市场

  11、现阶段,丙类工厂在我国宜转移到

  A.环渤海地区 B.长江三角洲地区 C.珠江三角洲 D.中西部地区

  12、 下图反映了美国汽车产业布局及区位选择的发展和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汽车工业布局的变化

  (1)试分析 A 城市能成为世界著名汽车城的工业区位优势条件。

  (2)分析巴尔的摩发展汽车工业的优越区位条件。

  (3)过去,汽车相关产业大量集中在 A 城。而现在汽车相关产业分散在各地。试比较它们各自的优势与不足。

5、高中地理《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优秀教学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l、通过读东南亚政区图、马六甲海峡图并做填图练习,使学生了解东南亚的范围和国家,掌握联系两大洲和两大洋的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2、 通过读东南亚地形图、了解东南亚的地形特征。并通过分析对比上游和下游的河流特点,说明上游和下游的地形特点,对农业,人口分布,城市的影响。

  3、读“新加坡各月气温与降水的分配图”、“曼谷各月气温与降水两的分配图”、“热带雨林的天气示意图”了解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两种气候的特征和分布。

  4、通过学习本节内容使学生了解东南亚的自然环境特点,认识一个地区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人地关系相互作用的情况。培养学生从综合的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东南亚的自然环境特征,区内差异,培养学生的区域分析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从读图开始,首先让学生看清半岛,群岛和国家的位置特点,为下面讲述自然环境和经济特征打好基础。用“东南亚的政区图”来说明东南亚的国家组成和分布。东南亚由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共十个国家,中南半岛南部的狭长部分称为马来半岛,马来群岛因在我国南面的海洋中,我国习惯上又称之为南洋群岛。课文中出现的地名较多,但都是学习和生活中常用的知识。特别是把东南亚和刚学过的东亚的纬度位置进行比较,使学生很容易得出东南亚的纬度主要在热带,为这里盛产的热带经济作物和水稻打下了基础。

  教材用一个独立的标题突出东南亚的交通位置“十字路口”,不仅指出了它是世界海运运输的枢纽之一,在历史上也有重要的作用,对于这部分内容,可以通过让学生分析日本把马六甲海峡称为“海上生命线”的原因,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关于东南亚的自然环境,教材也突出了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例如,中南半岛的地形地势对河流的制约作用,形成了上游的水能资源丰富以及下游三角洲人口稠密,农业发达,城镇集中的地理格局,爪哇岛由于火山喷出的火山灰,形成了肥沃的土壤,人们都愿意到这里耕种,造成了人多地少的稠密区。

  东南亚国家的一个重要的共性是都处于热带,有两种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用“新加坡各月气温与降水的分配”与“曼谷各月气温与降水的分配”,说明两种气候类型的特点。特别用“热带雨林气候的天气示意图”介绍了热带雨林气候区一天变化的情况。使学生对此种气候的特点有较深的认识。

  教法建议

  建议本节用读图讲解法和学习指导法结合起来授课,由于本节出现的'地名较多,都需要落实,因此必须自始至终围绕着读图,问图,讲解图进行授课。

  对于东南亚的范围,国家和位置,通过读“东南亚政区图”,并指导学生填图。首先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明确在世界和亚洲的部位,并说明“中南半岛”和“印度尼西亚”的由来。然后,在地图上找出东南亚的十个国家,明确那些国家和中国相邻,哪个是内陆国,说明印度尼西亚是世界最大的群岛国家。分析亚洲地形图看东南亚所处的地理位置(南纬10°和北纬25°),与东亚相比有什么不同(东南亚位与低纬,东亚位于中纬),赤道横穿哪些国家,明确东南亚绝大部分位于热带。

  东南亚重要地理位置的讲述

  首先找出东南亚在哪两个大陆和哪两个大洋之间,然后,说明从古到今东南亚多时东西方交通要道的原因。阅读“马六甲海峡航海图”,看清它是两洋之间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

  讲述中南半岛地形时,说明中南半岛和中国山水相连的密切关系。然后,让学生指图,找出中南半岛的主要河流——红河、湄公河、湄南河、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指出湄公河流经的国家(中缅老泰柬越)。

  结合读图在地图上找出重要城市,分别位于哪条河流附近,是哪个国家的首都,说一说为什么许多大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

  观察“湄公河上下游地形剖面示意图”、“河口三角洲”图和“泰国水上市场”彩图,分析河流对地形的影响,及河流对人类生产活动的影响。

  讲述马来群岛地形时,可先阅读地形图,了解地形崎岖河流短促,平原较小的地形特征;再看“阅读材料”,找出火山的分布区,了解印尼“火山国”名称的由来。多火山的原因,可联系已学过的知识,让学生自己说明。

  讲解东南亚的气候,可首先利用“新加坡各月气温与降水的分配图”,指导学生分析热带雨林气候的特点和分布地区;然后利用“热带雨林的天气示意图”来理解热带雨林气候和特点。在分析热带季风气候时,应配合“曼谷各月气温与降水两的分配图”来说明热带季风气候有旱、雨两季的气候特点及其分布地区。

  最后,在总结东南亚气候知识的基础上,知道学生填写下表

  气候类型

  分布地区

  气候特征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热带雨林气候

  马来群岛大部和马来半岛南部

  全年高温多雨

  农作物随时可以播种,四季都有收获

  热带季风气候

  中南半岛和菲律宾群岛的北部

  全年高温,有雨旱两季

  雨季播种,旱季收获

  教学设计示例1

  【教学重点】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地形特征

  【教学难点】马六甲海峡和中南半岛及马来群岛地形的差异

  【教学工具】相关地图和图片

  (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了东亚,从东亚继续南行,我们将到达哪个区域?东南亚

  今天我们学习一个新的区域——东南亚

  (板书)第九章 东南亚

  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在东亚政区图上,找出东南亚的最北界,再找到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中南半岛的“中南”是位于中国之南而得名,北部与中国相连。

  (读图并提问)与中国相邻的国家?(越、老、 缅);

  中南半岛上有哪几个国家?马来群岛上有哪几个国家?

  内陆国(老)

  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印尼)

  根据地图大家比较一下东南亚所处的地理位置与东亚相比有什么不同?(东南亚位与低纬,南纬10°和北纬25°,东亚位于中纬),赤道横穿哪些国家(印尼)?这说明东南亚绝大部分位于什么温度带?(热带)

  (板书) 一、东南亚范围:中南半岛,马来群岛

  (读图提问) 从东南亚向东西南北行进分别是哪些大洋或大洲?

  (北:欧亚大陆 南:澳大利亚 东:太平洋 西:印度洋)

  (讲解)东南亚位于南北两个大陆,东西两大洋之间,处于“十字路口”这种地理位置使此地自古以来成为重要的战略要地。

  (板书)二 “十字路口”的重要位置

  1、世界海运,航空运输枢纽

  展示“马六甲海峡航海图”阅读介绍马六甲海峡航海图的小字。

  (提问)日本称“马六甲海峡”为“海上生命线”,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板书)2、 “马六甲海峡”

  展示“东南亚地形图”

  老一辈革命家陈毅赠缅甸友人的一首诗: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我吸川上流,君喝川下水;彼此地相连,依山复靠水。山山皆向北,条条南流水。这首诗说明了什么? 我国和中南半岛山水相连

  (读东南亚地形图并填图) 中南半岛的地势如何?山山皆向北,条条南流,北高南低。知道学生用笔画(红河 湄公河 湄南河 萨尔温江 伊洛瓦底江)

  展示“湄公河上、下游地形剖面图几三角洲图”,指图讲解:

  这些河流上游流经山区的河段,切割作用显著,河谷是横剖面V字形,两岸高山耸立,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下游河谷展宽,水流缓慢,泥沙沉积,河岸两侧形成冲积平原。入海口形成河道纵横,地势低平土质肥沃的三角洲。湄公河平原是东南亚最大的平原,是人口稠密,农业发达的地区。

  (板书)三、地形的基本特征

  1、中南半岛的地形特征: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引导学生观察地图,讨论为什么大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地理教案《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总结) 自然条件限制人类生活。人类和自然息息相关。

  展示东南亚地形图,简要介绍菲律宾的马荣火山,继续分析马来群岛的地形特征

  (板书)2、马来群岛的地形特征:山岭很多,地形崎岖,多火山地震

  提问 为什么马来群岛多火山?

  (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火山对当地人民有什么影响?

  虽然火山爆发会给附近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但由于火山喷出的火山灰,形成了肥沃的土壤,人们都愿意到这里耕种,造成了爪蛙岛的地少人多,人口稠密的情况。(引导学生看问题应该一分为二)

  (总结)

  (复习反馈)

  【板书设计】

  第九章 东南亚

  第一节 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一、东南亚范围:中南半岛,马来群岛

  二、“十字路口”的重要位置

  世界海运,航空运输枢纽

  “马六甲海峡”

  三、 地形的基本特征

  1、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 分布

  2、马来群岛:山岭很多,地形崎岖,多火山地震

  教学设计示例2

  【教学重点】热带雨林气候

  【教学难点】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

  【教学工具】相关地图及图片

  (导入)在前一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系统分析了东南亚的位置和地形特点,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不仅地形不同,由于它们的位置不同,气候也有差异,下面我们分析气候的差异。

  (板书)四、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展示热带雨林风光图片,提问:热带雨林气候地区有什么特点?这与什么因素关系密切?

  (全年光照、热量、水分都很充足,即全年高温多雨)

  读图“热带雨林的天气示意图”分组讨论图中所示的含义。

  (学生讨论活动)

  (总结)高温多雨,这种气候下,随时可以播种,四季收获。

  (提问)为什么热带雨林气候全年炎热?

  引导学生在东南亚地形图中找出位于赤道附近的地区

  (小结)从地区看,马来半岛的南部及马来群岛的大部位于赤道附近,从国家看,印尼、马来西亚、文莱、新加坡和菲律宾南部都位于赤道附近。这些国家或地区应属于热带雨林气候。

  (转折)中南半岛与此不同

  (读图)比较“新加坡各月气温与降水的分配图”“曼谷各月气温与降水两的分配图”

  引导学生分析两图:两个城市的气候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明显的不同点?

  (讲解)中南半岛一年中风随季节变化(季风),冬半年刮东北季风,夏半年刮西南季风,为热带季风气候。受气候影响,在每年6月至10月,西南季风从海上吹往陆地,降水丰沛,降水量可达1000—1500毫米,称雨季。11月到第二年5月,东北季风从大陆吹向海洋,降水少,天气干燥,是旱季。

  展示东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区的景观照片

  (提问)这种气候对当地的农业生产有何影响?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雨季播种,旱季收获。

  (提问)东南亚的两种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分别有什么影响?

  引导学生填写下表:

  气候类型

  分布地区

  气候特征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总结)

  (复习反馈)

  【板书设计】

  四、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教学设计示例3

  【教学重点】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地形特征

  【教学难点】马六甲海峡和中南半岛及马来群岛地形的差异

  【教学工具】东南亚教学课件

  (直接导入)大家知道全世界那个地区华人、华裔最集中吗?

  今天我们学习一个新的区域——东南亚

  【讲授研讨新课】

  (课件展示)引导学生确定东南亚的范围:在地图中确认东南亚的最北界,再找到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

  (设问)中南半岛的“中南”是什么含义?,为什么有的书上将马来群岛又称为“南洋群岛”?

  中南:位于中国之南而得名,北部与中国相连。

  南洋群岛:我国有时称南海为南洋,故习惯上常把马来群岛称为南洋群岛。

  (课件展示)东南亚十国

  引导学生读东南亚政区图,找出中南半岛上的国家。

  (提问)与中国相邻的国家?(越、老、 缅);

  谁是内陆国?(老)

  继续引导学生读东南亚政区图,找出位于马来群岛上的国家。

  (提问)1.哪个国家既在中南半岛上,又在马来群岛上?

  2.哪个国家面积最大?

  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印尼)

  (引申讲解)东南亚现在应为11国,新建立的国家是岛国:东帝汶

  (学生活动)在相应的填充图上填写东南亚十国的名称、首都。巩固所学知识

  (课件展示)东南亚的地理位置

  根据地图大家比较一下东南亚所处的纬度位置与东亚相比有什么不同?(东南亚位与低纬,南纬10°和北纬25°,东亚位于中纬),赤道横穿哪些国家(印尼)?这说明东南亚绝大部分位于什么温度带?(热带)

  (读图)东南亚政区图

  从东南亚的海陆位置看,其位于哪两个大陆和那两个大洋之间?

  (北:欧亚大陆 南:澳大利亚 东:太平洋 西:印度洋)

  (讲解)东南亚位于南北两个大陆、东西两大洋之间,处于“十字路口”这种地理位置使此地自古以来成为重要的战略要地。(扩展资料:美国在东南亚的军事基地众多)

  (课件展示)“马六甲海峡航海图”简要介绍马六甲海峡在海运中的重要位置。

  (提问)日本称“马六甲海峡”为“海上生命线”,为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简要总结)

  (课件展示)“东南亚地形图”

  从图中我们能够发现东南亚的河流众多,请同学们在图中依次找出:红河 湄公河 湄南河 萨尔温江 伊洛瓦底江

  提问:这些河流大部分发源于哪里?

  这些河流之间的黄颜色表示什么地形?(山脉、高原)

  这些河流的流向和山脉方向有什么特点?(南北纵列,山河相间)

  (课件展示)“湄公河上、下游地形剖面图几三角洲图”,指图讲解:

  这些河流上游流经山区的河段,切割作用显著,河谷是横剖面V字形,两岸高山耸立,水流湍急,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下游河谷展宽,水流缓慢,泥沙沉积,河岸两侧形成冲积平原。入海口形成河道纵横,地势低平土质肥沃的三角洲。湄公河平原是东南亚最大的平原,是人口稠密,农业发达的地区。

  (总结) 自然条件限制人类生活。人类和自然息息相关。

  (课件展示)湄公河风景

  (承转)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下游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那么,马来群岛的地形有什么特点呢?

  (课件展示)东南亚地形图

  引导学生观察地图,讨论马来群岛的基本地形特征。

  (课件展示)展示东南亚地形图,简要介绍菲律宾的马荣火山,继续分析马来群岛的地形特征

  (提问)

  为什么印度尼西亚有被称为“火山国”呢?

  (课件展示)

  (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提问)火山对当地人民有什么影响?

  虽然火山爆发会给附近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但由于火山喷出的火山灰,形成了肥沃的土壤,人们都愿意到这里耕种,造成了爪蛙岛的地少人多,人口稠密的情况。(引导学生看问题应该一分为二)

  (总结)

  (复习反馈)

  【板书设计】

  第九章 东南亚

  第一节 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一、东南亚范围:中南半岛,马来群岛

  二、“十字路口”的重要位置

  世界海运,航空运输枢纽

  “马六甲海峡”

  三、 地形的基本特征

  1、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2、马来群岛:多火山

  探究活动

  分组讨论: 为什么东南亚的热带雨林地区几乎每天午后2—3点降对流雨?

  目的:

  1.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综合的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

  2.增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促进知识迁移。

  解析:

  这里的热带雨林气候去位于赤道两侧,海洋广阔,水汽充足,受热丰富,对流旺盛。尤其以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的时刻(午后两点左右),对流最旺盛。同理,我国的对流雨多见于夏季的午后,也就不难理解。

6、高中地理《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优秀教案一等奖

  目标定位

  1.了解区域的含义。

  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

  3.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核心点一 区域的概念和内涵的特点

  1.区域的内涵

  区域是地理学一个基本概念,其内涵有:

  (1)区域的划分体现了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即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客观性),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主观性)划分出来的。

  (2)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边界。

  (3)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即占据一定位置,并与周围的区域发生着空间联系。

  (4)区域的排他性,即同等级区域之间的差异表现。

  2.区域的特点

  (1)层次性。即区域是有等级的,如:

  (2)差异性。指区域与同级别区域之间的差异。一般说来,区域等级越高,区域内部越复杂,同一性越小,区域间差异性也就越大;反之,区域等级越低,区域本身越简单,区域内同一性越大,区域间差异越小。

  (3)整体性。是形成区域同一性的原因。

  (4)可变性。首先是区域界线的模糊性。虽然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但大多数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其次是对同一地表空间,人们研究区域的目的不同,划分的角度、标准不同,可得到不同的区划方案。

  思维拓展 中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图1)与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图2)

  核心点二 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地理环境差异

  2.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分析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 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地理环境的差异

  区域

  要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地理

  位置 30°N附近,地处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 43°N~48°N,地处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

  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 000 mm以上,水热充足 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

  土地

  条件 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黑土为主,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矿产资

  源条件 矿产资源贫乏 有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2)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区域

  要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水热条件 良好 较差

  耕地类型 水田耕作业 旱地耕作业

  耕作制度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

  水源条件 河湖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 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宜发展畜牧业

  (3)地理环境对其他生产活动的影响

  区域

  要素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交通

  条件 位于沿海航线中枢,长江入海门户,对内、对外联系方便 有便利的公路、铁路运输条件

  原料

  燃料 缺乏,从国内外运入 煤、铁、石油等资源丰富

  工业

  类型 轻、重工业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重化工业基地

  思维拓展 分析区域发展和地理环境关系的技巧

  分析区域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需要从两个方向进行:横向和纵向。

  (1) 横向即是区域间不同的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水平、发展方向的影响,主要是从静态的角度进行分析。例如松嫩平原和长江三角洲,不同的地理环境使它们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向。思维模式如下图所示:

  (2)纵向即是在一个区域内,沿着历史发展的过程,看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主要是从动态的角度进行分析。思维模式如下图所示:

  核心点三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2.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的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开发早期,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2)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能力增强,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3)现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在全国的农业地位有所下降。

  用框架图揭示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方法技巧

  运用歌诀法记忆随着工商业的发展,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生产的变化:

  人城密集人均低,水网分割小面积;

  粮棉让位东华疆,工商发展农其次。

  类型1 区域的概念和特征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据此完成(1)~(3)题。

  (1)区域是( )

  A.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或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B.人为划分的文化区

  C.经济活动类型的分布区

  D.国家、省、市等行政区域

  (2)区域具备的特征有( )

  ①一定的面积和形状 ②明确的边界 ③明确的区域特征 ④一定的政治地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区域内部特征具有________性,区域之间的特征具有明显的________性。( )

  A.相对一致 差异 B.绝对一致 相对一致

  C.差异 整体 D.地带 非地带性

  答案 (1)A (2)C (3)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的概念和特征,掌握好课本基础知识是解题的关键。第(1)题,B、C、D各项所列区域仅仅是区域的一种类型。第(2)题,有些区域的边界并不明确,有些区域的政治意义并不明显。第(3)题,区域内部的整体性(或相似性)是相对的,区域之间的差异性是绝对的。

  运用歌诀记忆区域的内涵

  主观客观划类型,内部一致排他性;

  面、边、形状都具备,还有区位是特征。

  变式练习1 下图中1、2、3线是按照不同标准划分的同一种地理界线,据此完成(1)~(2)题。

  (1)该地理界线最有可能是( )

  A.橡胶种植北界 B.1 6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C.30℃等温线 D.热带和亚热带分界线

  (2)同一界线可以划出若干条,这说明地理区域具有( )

  A.不确定性 B.差异性 C.过渡性 D.整体性

  答案 (1)D (2)C

  解析 第(1)题,A、B、C三项均为单一指标,分别以积温、降水量和温度为指标。第(2)题,同一界线有多条,说明界线所处的区域地理特征不典型,在两区域间扮演了过渡角色。

  类型2 地理区域差异及其成因

  读“我国自然区划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e、f两区域大致以 为界,g区域与a、b、c等区域大致以 为界。

  (2)a、b、c、d四个区域的气候对农业生产共同的有利之处是 ,不利之处是 。

  (3)制约f区域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区域农业(种植业)主要分布在 。

  (4)就种植方式而言,b地以 为主,c地以 为主,f地以 为主,导致其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5)不同区域粮食作物也有所不同:

  b地以 为主,c地以 为主;

  d地以 为主,g地以 为主。

  导致其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答案 (1)贺兰山 3 000米等高线

  (2)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多旱涝灾害

  (3)水源 绿洲地区

  (4)水田耕作业 旱地耕作业 灌溉农业 水分

  (5)水稻 冬小麦 春小麦(玉米) 青稞 热量

  解析 由各区域所处地理位置、地形状况着手,分析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而因地制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

  变式练习2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气温年较差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B地区和C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比较两地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及农业生产条件,将答案填写在表格中。

  B地区

  C地区

  商品粮基地名称

  农业地域类型

  优势自然条件

  限制性自然条件

  答案

  B地区

  C地区

  商品粮基地名称

  江淮地区

  三江平原

  农业地域类型

  水稻种植业

  商品谷物农业

  优势自然条件

  热量丰富,降水充

  足,灌溉水源充足

  平原面积广阔,土壤肥沃

  限制性自然条件

  水旱灾害频繁

  热量不足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B为江淮地区,C为东北地区的三江平原。江淮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且降水丰富,宜发展水稻种植业,但本地区季风气候降水变率较大,再加上地势低平等原因,水旱灾害频繁。C地区由河流冲积形成,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但因纬度较高,热量不足。

  类型3 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根据下面两则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我国粮食总产量(亿吨)变化图

  材料二 1978~1996年各因素对我国粮食增产的贡献份额

  (1)1995年至2004年,我国粮食总产量最多年份与最少年份相差 亿吨,其中最少年份产粮少的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分别是什么?

  (2)在1978~1996年中,对我国粮食增产贡献份额最大的因素是 和 。

  (3)土壤改良对我国粮食增产也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其中江南丘陵红壤的改良方法有哪些?

  答案 (1)0.81 ①自然灾害频繁;②粮食收购价格降低,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播种面积减少。

  (2)栽培技术革新 推广良种

  (3)①增施有机肥;②增施熟石灰以中和酸性;③增加沙子以减轻黏性。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该题从结构图、曲线图多角度地分析了区域发展对农业发展不同阶段的影响,另外,自然灾害和粮价也是影响粮食产量的重要因素。

  变式练习3 下面图1是“我国甲、乙两省2005年农业产值结构图”,图2是“两省耕地面积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从乙省省会到甲省经最短铁路线年降水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原因。

  (2)2000~2005年期间,两省耕地变化的共同趋势是__________。两省耕地变化绝对量较大的省是________(省名),变化率较大的省是________(省名)。

  (3)分别说明导致两省耕地变化的主要原因。指出甲省在耕地保护中应采取的最主要措施。

  答案 (1)变化规律:由少到多。

  原因:距海越来越近,夏季风影响越来越强。(2)耕地总量下降 江苏 青海

  (3)原因:甲省因人口增加、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乡建设占用大量耕地;乙省为防治生态环境退化,实施退耕还草、还林,使耕地减少。

  措施:严格控制城乡建设占用耕地,科学合理地利用耕地。

  解析 本题考查区域定位,江苏省与青海省的区域特征,结合两种统计图,分析两省区域差异及形成原因。

  (1)联系西宁到江苏徐州的最短铁路线是陇海线—兰青线,这条铁路大致平行于纬线,从东到西距海洋越来越远,夏季降水越来越少;(2)直接读图可知;(3)明确两省生态问题的差异。

  1.下列关于区域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层次性:即区域是有等级的,各级区域间呈镶嵌关系

  B.差异性:指区域与同等级区域之间的差异。区域等级越低,区域间差异性越大,反之就越小

  C.整体性:指区域内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融合,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区域整体功能等于各组成部分的功能相加之和

  D.可变性:仅指区域边界可随时间而产生移动,不包括区域边界的模糊性

  答案 A

  解析 区域的差异性是相对于区域内部的同一性提出来的,等级越高,内部越复杂,同一性越小,差异性越大;区域整体性功能要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可变性包括边界的模糊性。

  2.导致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位置 B.经度位置 C.地势高低 D.距海的远近

  答案 A

  解析 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主要有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地势、洋流和人类活动等。最主要的因素是太阳辐射,即不同纬度获得太阳辐射的差异。

  3.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农作物一年两熟至三熟,而松嫩平原仅一年一熟,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气候 B.水分 C.地形 D.土壤

  答案 A

  解析 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主要有气候、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和市场、交通等社会经济条件,其中气候条件是影响农作物的熟制、种类分布和产量的主要因素。

  4.下列关于地理环境对长江三角洲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理环境只对长江三角洲的农业生产产生影响,不对其工业生产产生影响

  B.长江三角洲的耕地以水田为主,完全取决于其河网密布的地理特征

  C.长江三角洲由于矿产资源缺乏,所以不能发展此方面的工业体系

  D.长江三角洲的地理环境不仅对其农业生产有重大影响,也对其他生产活动如商贸、工业等产生很大影响

  答案 D

  解析 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各个方面均产生影响,只不过是影响有大有小而已,但其影响也并非是绝对的;长江三角洲虽然没有矿产资源,但可以从外地输入矿产资源来发展此类工业;长江三角洲的水田农业是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共同作用的产物,并非只是取决于密布的河网。

  5.下列关于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长江三角洲的水稻土肥沃,而松嫩平原的黑土贫瘠

  B.长江三角洲水热条件的组合要优于松嫩平原

  C.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均为季风气候区,气候条件相差无几

  D.长江三角洲地区矿产资源丰富,而松嫩平原矿产资源贫乏

  答案 B

  解析 水稻土和黑土均为肥沃的土壤;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虽然同属季风气候,但长江三角洲的水热条件较松嫩平原优越得多;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缺乏。

  6.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涵盖的地区中,分属我国哪些经济地带?(按经济地带——省、区、市列出)

  (2)下列四种作物中,图示区域内有分布的是(多选)( )

  A.冬小麦 B.春小麦 C.茶 D.甜菜

  (3)在图中画出大秦、神黄两条以运煤为主的铁路线。

  (4)图中圆内工业区的名称是________工业区,属________经济地带。自然区属________区中的____________地区。

  (5)圆内地区发展纺织工业的有利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东部经济地带: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等;中部经济地带:山西、内蒙古等;西部经济地带:陕西。

  (2)ABD (3)略 (4)京津唐 东部 东部季风 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 (5)靠近棉花产区,原料充足;能源(石油、煤)丰富、交通便利;消费市场大;老纺织工业基地

  解析 本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既考查读图分析能力,又考查逻辑推理能力;既考查自然,又考查人文,其中重点是经济。这类题目的解答,首先应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善于分析图中的数据资料信息,联系学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发现隐含条件,作出综合的逻辑推理和判断。

  解题时,先从图示海岸线轮廓可判断该地是我国华北地区,图中有我国三大地形区分布(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由气候推出该地的农作物种类;图中铁路线较多,可知该地交通便利,大秦、神黄线是为解决西煤东运而修建的,前者由大同至秦皇岛港,后者由神木至黄骅港;关于京津地区纺织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必须从发展纺织工业所需的原料、动力资源、交通、消费市场等方面去综合分析。

  基础过关

  读图,完成1~2题。

  1.2000年8月19日,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正式成立,“三江”是指图中的(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④

  2.下列关于青藏地区农业特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河谷农业 B.高寒农业 C.阳光农业 D.绿洲农业

  答案 1.C 2.A

  解析 三江源中“三江”指的是黄河、长江和澜沧江,在图中分别是③④⑤。青藏高原地区因地势高峻,气温低,积温不足,故农业多分布于河谷地带,这里光热条件较好。

  3.不同历史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同,主要是因为( )

  A.区域地理环境不断发展变化

  B.区域的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不断变化

  C.各历史阶段统治者的政令不同

  D.区域大小不同

  答案 B

  解析 区域自然环境是稳定的、少变的,区域地理环境之所以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人类产生不同的影响,是因为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所致。

  4.下列关于我国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我国南北方的界线是黄河 B.四川盆地位于我国的西南地区

  C.松辽平原是松嫩平原的一部分 D.东北地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

  答案 B

  解析 A项应是秦岭—淮河一线;C项两者是并列关系;D项应包括内蒙古自治区的一部分。

  读下表,回答5~6题。

  我国北纬35°~40°之间大陆上四地的气候资料

  地点 ① ② ③ ④

  年降水量(mm) 15.6 466.6 777.4 205.4

  一月平均气温(℃) -8.5 -6.6 -1.2 -9.0

  七月平均气温(℃) 27.4 23.5 23.9 23.6

  5.导致四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海拔高度 D.洋流性质

  答案 B

  解析 考查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由于这四个城市都位于北纬35°~40°之间,说明它们的纬度位置相差不大,但这四市的冬、夏气温以及降水量却存在着显著的差别,这主要是由它们的海陆位置不同导致的。

  6.下列有关四地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③两地河流都有春汛

  B.②地畜牧业比重高于种植业

  C.②③两地位于季风区

  D.④地农作物以小麦和青稞为主

  答案 C

  解析 ①地降水少,③地位于华北地区,春汛并不明显;②③两地的年降水量都大于400毫米,都位于东部季风区,从干湿区上看属于半湿润区,以种植业为主。④地位于东西部的过渡地带,农作物以谷子、高梁为主。

  7.读“我国局部地区图”,回答有关问题。

  (1)根据能源是否可以再生分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它们各有优缺点。仔细观察甲乙两图,甲图中表示出来的能源属于 能源,其主要优点是 ,甲图表示出来的能源在乙图中A河流域分布较 (多、少),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图中B山脉以东平原地区土地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由于利用不当导致的问题是 ,乙图中土地资源利用中的问题是 和 。

  (3)试分析两图中河流内河航运的特点及原因。

  (4)两图中沿海地区海盐资源丰富的是 图,其原因是 。

  答案 (1)可再生 清洁、无污染、可再生 少 地势平坦,落差小 (2)土壤次生盐碱化 水土流失 湿地破坏 (3)甲图:黄河流域航运价值小。中上游多高山峡谷,水流湍急;下游河流水浅。乙图:航运价值大,通航时间短。松花江流域水量丰富,地势平坦,但冬季结冰期长,通航时间短。(4)甲 气候温暖,晴天多,风力强,地势平坦

  能力提升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区域合作与开发已取得很大成绩,尤其是在一些经济基础较好、开发较早的沿海、沿江地区,区域内经济体之间的联系和合作日趋紧密,出现了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以广州、深圳、珠海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以北京、天津、大连、沈阳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圈。读下图并结合材料,完成8~10题。

  8.有关B地区在经济建设中出现的主要问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国有大中型企业缺乏活力 B.能源、水源不足

  C.港口建设的区位条件不好 D.产业结构转型困难

  9.A地区与90°W同纬度地区农业发展的共同的有利条件是( )

  A.同处于温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 B.都有大河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C.同处在本国最大的工业区 D.都是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

  10.如下图所示,2000年与1985年相比,C地区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变化说明影响工业区位的某些因素在减弱,具体地说主要是下列因素中的( )

  A.廉价劳动力 B.科技水平 C.交通条件 D.信息

  答案 8.C 9.B 10.A

  解析 根据经纬度可判断B地区是环渤海地区,该区国有大中型企业多、且困难较多;由于重工业较多、人口密集导致水源、能源不足;由于沿海地势低平、临着内海渤海,而利于修筑港口和船舶停岸;又由于经济较发达、有广阔的经济腹地而使该区港口区位较好。

  A是长江三角洲地区,90°W同纬度地区是美国南部农业带,在密西西比河口地带;美国没有温带季风气候,美国南部也不是其最大工业区,其最大工业区应在五大湖沿岸的东北工业区;长江三角洲的农业主要是水稻种植业,由于人多、经济较落后而机械化程度低。但二者都是大河三角洲地区。

  两个时间段对比可知,2000年该地高科技产业比重大大上升,廉价劳动力型的工业产值比重下降,这说明廉价劳动力这一因素在减弱。

  11.下图为“我国中温带某地的地形剖面及多年年均降水量曲线图”。①②③④四个区域的土地资源按利用类型分,依次为( )

  A.沙漠、林地、草地、林地

  B.沙漠、草地、林地和草地

  C.草地、林地、以旱地为主的耕地、林地

  D.草地、林地和草地、以水田为主的耕地、林地

  答案 C

  解析 从地形上看①为高原,②为山地,③为平原,④为丘陵,根据年降水量可判断①、②、③、④对应的土地资源利用类型依次为草地、林地、以旱地为主的耕地、林地。

  12.环渤海地区被确定为我国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的重点发展区域,是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1)甲、乙、丙三区域工业发展共同的区位优势,除了良好的农业基础、发达的海陆交通、优惠的政策,还有哪些?请再列举两方面。

  (2)甲、乙两区域建立化学工业不同的主导区位因素各是什么?

  材料 妈祖是我国古代民间传说中海上渔民和船工的保护神。妈祖文化是我国沿海地区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最早出现在福建的湄州。

  (3)妈祖文化由湄州流传到甲、乙、丙沿海地区的现象称为________。妈祖庙分布在天津、上海、广州的共同自然环境条件有哪些?

  答案 (1)科技水平高; 经济基础雄厚。

  (2)甲区域:原料和燃料;乙区域:市场。

  (3)文化扩散 海洋渔业资源丰富;河流入海口;海上多风浪。

  解析 第(1)~(3)问,针对本区域实际,结合平日所学知识可顺利解答,关键是要有良好的知识储备与良好的思考习惯。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