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一等奖说课稿
1、八年级地理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一等奖说课稿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地理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土地资源之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我将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说课: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流程、教学效果。首先我谈谈对本节课教材内容的思考。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本节教材是在学习了“土地资源的利用”和“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通过图文、活动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以及我国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土地资源观,增强以法管制土地的意识使学生获得“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二)、学情分析
我的学生农村出生,对土地再熟悉不过了,对目前家乡土地的利用状况也略知一二,这有助于开展教学。但是若纵观全局,分析全国土地资源存在问题及对策就不容乐观。知识面窄,他们需要自己动手搜集资料,放眼中国,放眼世界。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使学生了解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以及我国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搜集、观看视频、阅读图片、文字资料等方法,分析、归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土地资源观,增强以法管制土地的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我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以及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是这样确定教学重难点的。
1、我国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它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2、同时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土地资源观,增强以法管制土地的意识。也是一个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难点。
二、教学方法:
本节课需要大量资料来说明,仅有教材并不能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因此,在学习本课前,我提前一周布置了长周期作业,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调查家乡的土地利用状况,上网或通过其他方式搜集土地资源的相关信息。在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辩论、谈话、讨论、材料研习、合作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
三、学法指导:
指导学生学会搜集资料、展开辩论、研习材料、开展合作探究、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学会学习,体验快乐。
四、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是这样的:
展开辩论,激智启疑
研习材料,合作探究
应用迁移,总结反思
今天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我教授的这节课。
1、我是如何引入新课的?
2、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如何处理教材活动题?
一、如何引入新课
根据八年级学生好胜心强,喜欢挑战的特点,我以辩论的形式引入新课。具体的做法是这样的:
提出辩题:“土地资源是否可以永续利用”。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是正方,持土地资源可以永续利用的观点;一组是反方,持土地资源不可以永续利用的观点。要求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结合搜集到的资料进行辩论。教师要明确要求:即各组辩论时间不超过2分钟,用词恰当,语言简练,论据充分,观点明确。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性很高。正方学生主要从土地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可以重复利用方面大谈合理利用、科学管理,以此提高土地生产力,来实现永续利用。反方学生则主要从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土地遭到了人为破坏方面谈土地资源被污染、破坏后,就不能实现永续利用。
学生辩论结束,我简单进行点评,并成人类必须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共识。此时出示课题: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除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为了初步了解学生对土地资源的整体认知情况,为进一步探究土地资源存在问题和对策,做一个热身。
二、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这一部分完全体现在教学流程的第二环节研习材料,合作探究里,我主要运用了层层深入,个个击破的方式展开教学的。具体的做法是这样的:
经过前面的学习后,教师激情承转:同学们,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有着悠悠五千年农耕历史,数千年来创造着灿烂的农耕文化,也创造了以世界上7%的耕地让占世界22%的人口丰衣足食的奇迹。那我们能否将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再完好无损地传给我们的子孙后代5000年,这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因为现实生活中,这片热土屡遭破坏、伤痕累累。由此 顺势提出问题:那我国土地资源在利用中到底存在哪些问题呢?然后出示图片与文字资料,学生从中提取信息,分析概括,并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尽量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给每个学生机会,而且还要适时点评。学生表现踊跃,纷纷举手回答。学生回答存在的问题有自然因素,更有人为因素,如: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乱占耕地,滥伐森林、过度放牧、滥用农药、乱倒垃圾、水污染土地、官员违规批地、卖地、耕地闲置、墓穴占地……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自然是为了切入重点。在这一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从图片中领悟,获取信息的能力。
通过回答,学生已经知道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但只是说出了现象,还没有更深入地了解。教师顺势引导学生分组探究,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以及严重后果。全部探究不现实,只选取教材中列举的最具代表性的问题:A、水土流失,B、土地荒漠化,C、乱占耕地,三个主题,把学生分成三大组,每组任选其中一个主题分析,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及严重后果,并简单谈谈感想,组内讨论结束后推荐代表发言。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适时播放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乱占耕地的视频,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给学生以视听上的震憾。指导学生用好手中的'资料,结合自身体验展开讨论,大胆思考,积极献言,合作探究,在最短的时间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充分挖掘学生主观能动性,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讨论的结果一定要在全班交流,而且要充分地交流。他们讨论的是彼此不重复的内容,交流的过程也是他们向彼此讲述观点的过程,是互补互学的过程,这一过程更胜于教师的单调讲解。有关学生的回答在我的说课稿中有详细叙述,在此就不在赘述。
(如A组学生说,我们组通过讨论,整理后获得如下信息,水土流失遍布全国各地,不论山区、平原、农村还是城市都存在。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此外,内蒙古河口镇到山西龙门之间的晋陕谷地,长江流域,东北黑土地,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水土流失的问题,不少地方耕作层表土已流失殆尽,丧失了生产能力。同时,我们发现我国贫困人口多分布在水土流失严重的一些地区,已形成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
我们的感想是:我们很震憾,原来对土地资源了解不多,不深入。现在读着这些事实,让我们害怕,水土流失如不能尽快有效治理,生态继续恶化,造成贫困影响社会可持续发展。甚至我们人类有可能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
B组学生回答说:我们组获得的信息是:通过讨论,我们了解到土地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中国是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除了自然因素造成的荒漠化,人类的破坏加剧了荒漠化速度,人们乱砍滥伐,无限制放牧,过度开垦,不断加大土地的负载,形成荒漠化与贫困化的恶性循环。我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540亿元,平均每天损失近1。5亿元。
根据对我国17个典型沙区,同一地点不同时期的陆地卫星影像资料进行分析。证明了我国荒漠化发展形势十分严峻,毛乌素沙地地处内蒙古、陕、宁交界,面积约4万平方千米,40年间流沙面增加了47%,林地面积减少了76。4%,草地面积减少了17%。浑善达克沙地由于过度放牧和砍柴短短9年间流沙面积增加了98。3%,草地减少了28。6%。
此外甘肃民勤绿洲的萎缩、阿拉善地区草场退化,梭梭林的消失,新疆塔里木河下游胡杨林和红柳林的消亡一系列严峻事实,都向我们敲响了警钟,人类必须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保护好我们脚下的这处热土。
C组学生说:我们组讨论的结果:虽然国家出台了很多有关土地方面的法规,但是农村违规建房,乱占耕地现象严重,有些官员强征耕地,耕地被征用后建了厂房或以建设新农村的名义大建别墅和公园。有的耕地被强征后一直闲置,造成极大的浪费,还有墓穴占地,死人与活人争地盘等等。我们的感想是:土地是我们生存的根本,我国本来就人多地少,乱占耕地,就是要断子孙后路。希望国家加大处罚违规批地、占地的责任人。让大家明白,乱占耕地就是犯法,必须严惩,并退还所占耕地。)
应该说学生的回答非常出彩,他们是在搜集了大量资料后结合老师给出的信息做的整理。我及时地对学生进行了评价,充分表扬学生在这么短时间内就能组织好语言,说得有理有据,让老师也受益匪浅,以此鼓励、肯定学生,激发学生继续求知的欲望。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土地遭到破坏的触目惊心的不争事实中,明白人类面临的土地危机和保护耕地的势在必行。让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树立忧患意识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然后,老师导言过渡:既然现实如此触目惊心,解决它就刻不容缓了。事实上早在上世纪60年代,在江苏省金坛县一位年仅30岁的农民常挺芳就率先呼吁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今天这呼声依然振聋发聩。国家这几年也加大了土地的整治力度。国家是如何做的呢?引导学生阅读第72页教材内容后,同桌交流回答:国家颁布了《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等法律法规,制定了 “珍惜和生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土地国策,还制定了土地日,规定每年6月25日为全国土地日等等。使学生认识到土地是立国之本,国家在土地管理方面一点也不手软,树立以法管制土地的观念。
同时,重点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单独把“切实保护耕地”作为土地国策的内容之一?学生简短讨论后,师生共同评议总结。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农业用地应该摆在优先的位置,因为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命脉,是一项关乎民族存亡的战略物资,粮食生产在农业中的龙头地位是任何行业不可动摇的,任何对农业耕地的非法侵占和破坏都是对国家前途命运不负责的行为,是违法行为。为了让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继续为子孙后代造福。我们必须反省我们的行为,修正我们的错误,制定保护土地的良策。由此顺势让学生讨论如何合理利用土地。结合教材和实际生活学生就能答出: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改良土壤、合理种植,科学管理,开源节流等等。还有教材中提到的“依法用地,规划用地,因此制宜,加大对农田基本建设和环境治理的投入,禁止乱占耕地,开展宣传活动等。要提到作为中学生也要积极参与宣传活动。
接着师生可以在一起共同交流,我国各行业在开展保护土地资源的工作中取得成绩,首先由学生举例。然后,老师也说说。(比如,经过多年努力,我国防沙治沙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全国土地沙化比由20世纪90年代末年平均扩展3436平方千米转变为现在年平均缩减1283平方千米。
内蒙古的乌兰察布草原在上世纪“以粮为纲,牧民不吃亏心粮”的年代,曾一度成为黄沙漫天的贫困地区。20世纪90年代,乌盟人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开始致力于重建生态、再现秀美草原的工作。全盟2400万亩耕地,他们已自费退耕1200万亩,截至目前,全盟已退出耕地1380万亩,种树538万亩,种草616万亩,像是一夜间那片失落已久的美丽草原又回来了。
长江上游水土流失情况减轻,植被覆盖率提高,生态保护初见成效。各地区各部门也正在加大整治侵害土地行为的力度。)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看到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积极的一面。看到保护土地资源的美好前景,培养主人翁意识,激发身体力行,为保护土地资源贡献力量的热情。突破教学重难点。
三、如何处理教材中的活动题。
教材中的活动题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一部分新知识的教学,也是对知识的运用和迁移,所以也应慎重对待。
活动1,我出示这三幅漫画后,鼓励学生大胆想像,领会漫画深刻含义,最好能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画面并加入自己的感想,答案应该说学生很容易看出来,关键是想让他们享受过程。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主要还是想让学生明白学习不是枯燥无味的事,让他们真正体味学习的趣味性。在轻松的氛围接受教育。还可以鼓励他们课余时间也试着创作类似的漫画。
活动2,选择全国土地日中的一两个主题,谈谈看法,并展开讨论。可以和活动3的第一部分,读材料谈感想,放在一起进行,它们都属于发散性问题。可以利用这个活动对本节知识进行很好的总结反思。活动3的第二部分创办“保护家乡土地”的宣传栏要求学生课余时间完成。活动2和活动3的第一部分,由学生自由选择话题,自由交流,畅所欲言。教师此时只做一个耐心的听众即可,待交流结束时作一个小结,提出希望: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土地是人类立足的根本,如果没有了土地包括人类在类的一切生命都将无处安身。为了能够长久地拥有一个更加美好更加和谐的家园,我们需要珍惜我们脚下的每一片热土,修复这个已经受到伤害的地球。
五、教学效果分析。
我感觉这堂课很充实。教师充实,学生充实。教师设计引导掌握着课堂的节奏,一刻不马虎,学生则充分参与学习,参与活动,参与探究,体验收获。不仅学到了知识,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也培养了动手能力,探究能力,表达能力,协作能力,总结归纳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同时完成了教学既定的目标。
2、八年级地理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一等奖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上教版八年级《中国地理》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中的第二节“土地资源”,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我国成片耕地和主要森林、草场、沙漠的分布,理解我国土地的基本国策。教材在地形、气候、陆地、水之后安排土地资源,主要是考虑到地形、气候是促进和影响土地资源形成与利用的主要自然地理环境要素,而土地资源的利用受人类长期的生产活动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是人类经济活动(农业、工业、交通运输等)的物质基础,因此本课时教学内容有明显的承上启下、前后关联的特征。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及基本特点。
2.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耕地急剧减少等土地资源问题和合理用土地资源的意义。
难点:
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带来的严重后果,对学生进行土地资源的国情国策教育,
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
(三)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二、说学法:
(一)说学生:
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在之前已学习了中国地形知识与有关气候知识,为本节土地资源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说学法:
1、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通过读图分析,小组讨论,自主探究,进而推测结果,
并与实际比较,体会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复杂性的特征。教师通过新型小组合作方式的推行,做到面向全体与关注个别相结合。(详见“教法设计”第二点)
2、学会分析不同形式的资料。
3、小组合作展示,学会将地理课堂所学知识、形成态度运用于生活,从而将教学目标内化为行动。
4、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创造能力。
三、说教法:
(一)确定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初步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和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
2.初步分析并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原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形成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正确的资源观,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资源保护意识。
(二)选择教法的原则和依据:
1、现代教学研究证实真正的理解是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再构建。知识再构建依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推测,鼓励大胆猜测与想象,通过知觉领悟与逻辑方法的并用,形成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思维习惯,主动建构知识体系。
2、教师转变课堂角色,由原先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将注意力集中在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着眼培养学生综合性、发展性学力。
3、在课堂中为学生搭建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展示才能的舞台。
(三)教法设计:归纳为以下四点
1、突出前后知识关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地形、气候是影响土地资源形成与利用的主要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按常规教学方法,该教学内容浅显,主要是让学生在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图》上认图识记,学生思维量小,且无法体现本节教材的前后文关联特征。因此,教师在设计中,打破常规,舍易求难,即不让学生在书本、地图册上找现成答案,以培养和训练学生地理思维能力为归宿,通过小组自主探究,利用已有的气候、地形分布的知识,探究我国成片耕地和主要森林、草场、沙漠的分布,并说明理由。整个过程运用“相邻发展区”的原则,既是对前知识的复习与综合,让学生体验地理学习方法,又完成新课教学目标,且印象更深。教师则对学生整个探究过程加以适当提示、点拨、深入。点拨中渗透学习方法的引导,特别须指出以下问题:耕地适合的地形;形成草地而未形成水田与旱地的原因;水田与旱地的大致分界;东部地区山脉、丘陵的土地利用类型;东西部、南北的土地生产力。要求学生综合考虑地形与气候条件、人类经济活动因素。
2、探索学生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关注学生差异,提高学习效果。本课教学安排两部分学生合作学习内容,在第一部分中,教师安排四人合作学习是基于该内容对初中学生而言综合性强,有较大难度,合作学习有利于讨论,观点碰撞,引发思考,得出结论。教师给予合作学习的要求是:在讨论的基础上共同完成“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最终实现每一个学习个体在达成自身学习目标的同时,成为其他个体教学目标达成的促进者。第二部分小组合作是学生对课堂内容理解后的综合展示,有利于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内化课堂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创造力与小组智慧,培养创新精神,分享小组合作成果,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堂组织形式,也适合该年龄孩子身心特点。
3、利用分角色探究活跃了课堂气氛,实现课堂中学习的主体地位。。
4、以形象的漫画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土地资源较宏观,本课内容又侧重农业用地,相对生活在城市中的初中学生而言,较先前的水资源、气候资源距离远,认识上有间接性。为使课堂可接受性更强,并引发学生共鸣,本课设计以漫画评论作为探究土地利用问题的切入口,优势明显:漫画讽刺性强,富于思考,能将大尺度空间与时间的问题浓缩到方寸之间,较照片、录象更综合、直观,有趣味,信息量大。远比枯燥的文字表达得形象、深刻,对学生有震撼。对漫画的分析理解过程将促进学生思考问题、进入自主学习与自我
教育状态。
5、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势,真正体现形式服务于内容,手段服务于理念。恰倒好处地使用电脑多媒体,能使课堂增色,效率提高。本课课件力求简洁,主体内容突出,强化对学生的学习指导,避免使用现代化媒体产生弱化学生思考的反作用,相反设疑引思,如土地生产力的变化规律,以图片引发学生思考;土地利用问题,以漫画渲染课堂气氛,拉近与学生的认识距离;人均耕地减少问题,以动画强化课堂情绪;全课以多种链接调用各种资源,回顾旧知。
恰倒好处的多媒体运用使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进一步深化,付诸实际。
四、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课,引入新课::我国自然资源的分类?土地资源属哪一类?
(二)新课
活动一:知土地
1、土地资源的利用
(1)提出研究问题:
活动:在给土地资源分类的基础上,让学生分角色扮演种地的农民、放牧的牧民、林业工人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身份的土地类型,并说出理由。
(2)给予提示:强调土地资源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以及土地资源的分类和特点。
(3)小组合作讨论:
活动:为土地妈妈就诊根据数据得出土地资源的现状,并归纳优缺点。
2、土地资源问题:
分布不均
(1)提出问题:
活动:分好的角色在全国各地选地方,选的理由?选中的寺方有什么优势来发展自己的产业?
(2)展开讨论,深入分析:学生谈感受归纳、争论、总结,得出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不均,并处理书上69页的表格。
活动二、忧土地爱土地
3、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1)通过形象的漫画了解目前在土地资源利用上存在的问题。
(2)简单的得出结论。
(3)学生自我总结:保护土地资源,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
活动三、我看土地
联系现实的两个思考题,让学生学以致用。
学生:角色体验:小组讨论,任选一个角色,从角色的心理需求提出建议,说出理由(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地方官员:土地专家:环保人士:种地农民:房地产商:两人合作,一个当记者,一个当政府官员或土地专家或环保人+或种地农民,任选一个角色,提出自己的建议,说出理由(
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课外探究:
学校周围,往日碧水蓝天已荡然无存,在我们眼前的小河就是实例,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五、其他:
1、以学生探究为主的教学设计,教师无法知道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所有问题,因此须根据学生反应调整课堂进程,在多媒体课件中预设学生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做到进退自如。
2、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发展性学力为归宿的教学指导思想是本课成功的保障。
学生课堂作业:
1、我国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简图(略)
2、整堂课内容的回顾。
3、八年级地理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一等奖说课稿
【说教材】
本课选自新教材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二节。本节课的重点是第二部分土地资源分布不均,体现出土地资源在利用的过程中出现的水与土的矛盾。本节课的第二个矛盾是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主要体现了土地资源在利用过程中出现的人与土的矛盾。让学生在读图分析的基础上,解决土地资源的矛盾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教师多媒体演示和学生探究活动穿插在一节课中,使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树立保护土地资源的观念。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利用类型。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在中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图说出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
结合地形、气候等条件分析并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与气候、地形之间的关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用资料,说出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措施,掌握运用材料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生活、生产实例出发,了解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重要性,以及中国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土地是立国之本,树立环保意识。
使学生形成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的正确的资源观,养成保护资源的习惯。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及基本特点。
2.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耕地急剧减少等土地资源问题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意义。
教学难点:
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带来的严重后果,对学生进行土地资源的国情国策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
【说教法】
本节课运用了教师和学生之间“主导-主体”的教学模式,在学习过程中首先采取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教师在导入阶段为学生设置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采取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课程中要体现出“自主、合作、探究”的思想。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教师的指导作用。
【说学法】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学生在起点水平和能力结构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地理学习的能力。在本节课中,应引导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做课堂的主人。做好小组分工,指导学生做好探究土地资源分布等的能力。
【说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歌曲欣赏)
教师提问:歌声中唱的是什么?
教师总结:歌声唱到我们人们对土地的深深眷恋之情。我们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土地,我们每一天都生活在这片土地上。
(一)土地的类型
教师出示:四幅图片,讨论四幅景观图中土地自然环境和条件的差异以及利用方式的不同。
山区──林地;高原──草地;平原──耕地:城市──建筑用地。
教师总结:由于自然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差异,人们对十地的利用方式和途径也就不同,根据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状况,我们把土地资源分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筑用地,耕地、草地、林地是农业用地,建设用地为非农业用地。
(二)土地资源的利用
我国幅员辽阔,由于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土地资源类型也多种多样。请同学们联系已学过的中国地形、气候的有关知识,评价我国土地资源对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探究我国土地资源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教师提问:
(1)出示部分国家人均耕地的比较图、我国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图。
(2)耕地后备资源资料。
问题(1):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有哪些?
问题(2):我国土地资源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问题(3):气候条件对土地资源有什么影响?
(三)土地资源分布不均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3.9“我国主要士地利用类型的分布”,读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图,并联系中国地形、气候的有关知识完成课本第74页课本“活动1”的填表格练习,解释一下造成这种分布差异的原因。同时明确土地资源的利用要受到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影响。
教师:出示学生学农时候北方旱地和南方水田的景观图,引导学生完成第74页“活动2”,认识我国耕地的南北差异,并能够初步评价我国南北方的水土匹配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师:出示华北平原的图片
材料介绍:我国小麦、棉花的集中产区华北平原,耕地面积约占全国的40%,但是水资源仅占全国的60%左右。我国水、土资源的配合不合理,进一步加剧了北方的缺水状况。水资源与土地资源的配置问题,南方水多地少,北方地多水少。水田与旱田的分布大致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与800mm年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比较接近。
教师小结: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且相差悬殊,而土地资源北多南少,水资源与土地资源的配置问题不合理。
探究我国土地资源的分布与气候、地形之间的联系。
材料1.我国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
材料2.我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布图
材料3.我国的干湿地区
材料4.我国的地形分布图
教师指导:以我国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图与季风区分布图、干湿地区分布图、地形分布图相互叠加指导。
探究问题:土地分布与气候、地形之间的关系。
(四)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教师演示:看视频新闻,说一说土地资源对农民的重要性。
角色扮演:老师把班级分成六个小组,分别代表政府官员、专家、环保人士、乡村干部、农民、学生。请同学们分别谈一谈对土地破坏、保护耕地的重要性。
想一想:你要找到哪些图片或者是资料来证明你的观点呢?
教师:土地资源如果利用不当,或者遭到人为破坏,会就引起土地资源退化,生产能力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目前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诸多问题,各类土地资源都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作为一个中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教师:请你拟出下一个我国土地日的主题。
教师:最后,请同学们欣赏九旬老人朗诵的散文《我爱这土地》,体会现代诗人艾青对土地的满腔热情。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只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教师总结:土地是立国之本,对于我国这样的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保护耕地尤为重要,因此,政府把“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作为我国的土地基本国策。
(五)教学反思
地理学科是研究地球环境以及地理环境与人类之间关系的学科,地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地理知识要为生活服务。土地是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又是与我们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资源,土地资源危机意识不仅仅是地理课上学生应该形成的意识,而是全球人应该形成的意识,在这节课上,我用了大量的数据、图片等资料帮助学生形成保护土地资源的意识。
4、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土地资源》的教案一等奖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中国地理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一章重要的组成部分。教材主要安排了“土地资源的利用,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三个内容,其意图是让学生认识土地
资源的主要利用类型和分布以及人类面临的诸多土地荒漠化,
水土流失,耕地急剧减少等土地资源问题,人类合理利用土地
资源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并
从自身做起的必要性。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思维活跃,感情丰富,求知欲强,在接受知识上
带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乐于接受有趣的感情内容,所以在处理
教材内容上,让学生实际操作练习实际生活,展开讨论,使其
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知道土地资源的类型和分布,理解
人类所面临的土地资源问题以及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1 初步学会阅读土地资源类型分布图
2 分析理解我国土地资源分布差异的原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通过对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种种问题的.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审美标准,从而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审美观,并以此来衡量人类活动的正确与否及善恶美丑。
2 通过我国在保护土地资源方面取得的成就,使学生树立起信心,相信祖国的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1)土地资源的主要类型和耕地,林地,草地的分布。
(2)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耕地急剧减少等土地资源问题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含义。
2难点:土地资源利用类型分布的原因及土地利用中产生的问题和对策。
5、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合理利用网络》教案一等奖设计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媒介素养和“信息节食”,了解网络规则
能力目标 学会“信息节食”;掌握正确地传递网络正能量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形成正确的网络生活意识和习惯;养成遵守网络规则的意识;养成利用网络合理表达诉求的习惯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网络的正面作用,学会利用网络优势正确上网。
教学难点:掌握正确的网络生活方式。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下列图片)
同学们先欣赏图片,再谈谈感受。
教师过渡:通过上一课时的学习,我们知道网络有利也有弊,这几幅图片,告诉我们要学会正确运用网络。今天我们就学习《合理利用网络》。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理性参与网络生活
活动一:小军的一天
(展示下列材料)
自从有了网络,小军忙了起来:天气预报觉得很有趣,他收藏了起来,小学的知识很好,收藏起来;谁整理的古代诗词很好,收藏起来;这么美的图片,收藏起来;这么多名人故事,收藏起来,初中的物理、化学、数学知识,收藏起来……在小军的生活中,“收藏”成为主要方式。21教育网
1.思考:初中生小军这一天忙不忙?
2.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教师总结:小军的一天是忙碌的。小军之所以这么忙是因为没有养成良好的媒介素养。不能辨别信息,大量有价值和无价值的网络信息让小军应接不暇。网络影响了他的生活。
教师总结:(1)要提高媒介素养。(2)要学会“信息节食”。
活动二:“谣言”来了
(展示下列图片)
1.思考:面对网络谣言,我们应该怎么做?
2.如何处理不良信息?
提示:生活中网络传播的各种信息很多,今天某地发生了什么事,后天某地将发生什么事。我们要学会辨别,不要被谣言左右,成为谣言的传声筒。
教师总结:(1)我们要学会辨析网络信息,让谣言止于智者。(2)自觉抵制暴力、色情、恐怖等不良信息。
活动三:利用网络骂人——不行
(材料展示)
王某与张某同住一个村镇,因生活琐事导致二人相互猜疑,多次发生口角纠纷。2016年8月,张某在网上注册了一个“陌陌号”,并通过该“陌陌号”发表动态信息辱骂王某。第三天,该信息被他人发现并告知了王某,王某立即向公安机关报警。民警经调查核实,张某确实通过互联网使用污秽语言辱骂了王某,就依法对张某作出了行政拘留3日的治安处罚。王某认为张某的行为给自己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将张某告上法院,请求判令张某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费1万元。
1.思考:张某利用网络骂人不行吗?
2.张某受到处罚,给我们什么警示?
提示:网络也要遵守规则,有道德规则,也有法律规则,只有自觉遵守道德和法律,才能做一名负责的网络参与者。
教师强调:恪守道德、遵守法律是网络生活的基本准则。
(展示下列图片)
3.思考:分析上面图片的表现,谈谈为什么会被禁止。
提示:左图是利用网络侵犯他人隐私的行为,所以被法律禁止。右图是利用网络攻击他人网络,是违法的,所以被法律禁止。
目标导学二:传播网络正能量
活动四:网络开启一扇门——建言献策
(材料展示)
2017年4月12日,太原市试点建设的首个专为老百姓排难解忧的互联网平台——迎泽区服务群众工作信息系统正式上线,这意味着迎泽区在城市和社会管理方面向“互联网+”迈进了一大步。过去市民跑腿才能解决的小事儿,如今通过电脑网页、微信、QQ、手机APP、电话等方式就能立即反映到网络平台,使之得到快速解决。
1.思考:材料反映了一个什么现象?
2.这一现象对于我们利用网络有什么启示?
提示:1.材料反映了太原市利用网络给老百姓开通了解决困难的平台。太原市能够正确运用网络。2.我们要合理利用网络,积极利用网络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教师强调:我们要在网上传播正能量。
活动五:网络助力张远坤的愿望
(材料展示)
张远坤大学毕业后,来到新疆喀什地区疏附县塔什米里克乡库纳巴扎小学支教。当他看到学生们大冬天的还在接自来水管的凉水喝,冬装只是把四件夏装穿在身上时,就想到通过募捐得到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短短三天时间,爱心人士送来了约70公斤的物资。第一次活动就收到了这么好的效果,出乎张远坤和学校的意料。随后,张远坤把目光投向了学校的运动场地。希望通过网络募捐的方式,将募集到的善款建一个运动场,并购买篮球架、单双杠、球类等体育器材,丰富学校的体育运动。
思考:张远坤的事例带给我们哪些启示?
提示:张远坤利用网络募捐,解决所在学校学生的困难。他能够正确地运用网络,传递了网络正能量。
分析下列图片,看看人们利用网络传播什么正能量?
提示:图1利用网络传播了舞蹈,图2利用网络抓捕了逃犯,图3利用网络弘扬书画文化,图4利用网络组织了青年志愿者,让青年更好地服务社会,实现价值。
教师强调: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
三、课堂总结
可以说今天的生活即网络生活,我们处于现实与虚拟之中,我们不仅要遵守现实社会的规则,更要遵守虚拟世界即网络世界的规则,让网络为我所用,不要我为网络所困;让网络助力生活,推动社会发展,不要让生活困于网络,不要让社会受阻于网络。
3板书设计
合理利用网络理性参与网络生活提高媒介素养学会“信息节食”学会辨析网络信息遵守网络规则传播网络正能量利用网络平台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要在网上传播正能量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
4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主要是学生通过对网络的了解,学会正确运用网络,从而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总体教案设计能够符合学生的需要,贴近教材,正确处理了教学难点,较好地解决了教材的重点。但没有能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没有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仅仅是在现有材料的基础上了解了教材内容。因此今后的教学过程,不仅要利用教材,更要利用现实资料和学生的自身实践,更大限度地实现教学任务。
6、地理八年级下册中国的地理差异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中国的地理差异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下册地理《中国的地理差异》中考复习教学设计设计理念:
通过让学生合作、讨论、探究,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引导学生分析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西北地区干旱的气候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高寒对青藏地区自然和人文方面的影响,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充分讨论,经教师适当点拨,力求重点得到突出,难点得以解决。通过四大区域的复习,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区域差异,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性或者影响性,培养学生哲学思维。本节的教学还对学生今后学习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西部大开发等知识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分析:区域差异是自然环境的一大特点,区域划分是学习地理的过程中经常运用到的。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是从地理环境的角度上来划分地理区域的,中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也是在区域层面上划分最大的区域。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以及依据,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能够简单的阐述,但是对于区域之间的联系以及从学习区域的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的探究。
知识目标:识记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名称、划分的界线、划分的主导因素,掌握其自然特征和人文地理特点。
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会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情感目标:体会各地理要素之间的普遍联系性原理,能用哲学的观点观察地理事物。
教学重点: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界线以及划分的主导因素,自然人文方面的差异。
教学难点:各自然要素之间的联系性。
教学方法:图表法、逻辑推理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前置作业、学案、教材。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课题。
重难点探究:
探究一:干旱的大西北
探究二:高寒的.青藏地区
播放多媒体视频(关于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人文特征)
师:通过这几幅图片,同学们可以看出我们今天复习的课题是什么?
出示目标
师:我们进入第一个活动,看看你前置作业完成的如何?给大家2分钟的时间订正答案(根据学案的要求完成任务)。看哪个小组完成的既快又好,订正后请举手示意。(适当点评完成任务的小组)
师:各小组展示疑问并求助
(适当点评,鼓励性语言)
出示答案
(过渡):基础知识过关了,我们将要背着知识的行囊攀登重、难点知识的高峰
来看探究一:出示课件(相关图片)(播放中国1月气温分布情况图、中国温度带分布图、中国河流分布图、中国落叶阔叶林和常绿阔叶林分布图、中国年等降水量线分布图、中国干湿地区图等),提问:注意看秦岭和淮河一线与哪几条界线位置接近?
要求:把你们的答案一定要落实到学案上。
师:其他小组有没有疑问?
老师还有个问题,气温和降水两大要素,组成了什么自然地理要素?北方以什么气候为主,南方呢?
生:气候。
生:北方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南方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
师:同学们真是太牛了,相信给你们一道中考题,你们一定能快速做出来。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这么难的中考题都能这么快的做出来,看来探究二对你们来说小菜一碟。
教师点拨:各种地理要素之间有没有联系?干旱对农业、人口的分布、交通设施的建设等有什么影响?
教师点评小组表现,出示课件结构图。
教师总结:研究一个区域。首先要了解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范围、自然条件、人文条件,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师:我们现在由大西北飞往湖北和山东,走进考场做几道中考题。(出示中考题)
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来探究下一个问题,根据老师给你们说的方法,把探究三的结构图画出来。
教师点拨:由高生寒,高寒的气候对当地的农业、景观和人口、城市必定有关系。观看图片。
生:四大地理区域。
学生齐读目标。
小组合作:组内相互订正答案,组长记录疑问知识点。完毕后示意。
有疑问的小组提问,其他小组解答。
核对答案,记性并相互相互提问。
仔细观看图片,小组合作,探究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小组展示讨论结果(两个小组)
一名同学版图探究结果并讲解。
暴露问题,同学之间解决。
做学案探究以后走进中考题,做学案中考题,并由学生讲解为什么会选择这一项。
小组合作,根据学案中探究二的提示来讨论得出西北地区干旱的原因,以及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小组展示
跟着教师的引导,迁出正确答案。
走进中考,习题练习并讲解。
组长带领组员绘制青藏地区的结构图。两个小组同学上台展示。并讲解绘制的依据和各个要素的联系。
由学生分析联系。以声音图像导入复习课题,形象生动,激发学习热情,明确复习课题。
明确目标,带着目的去学习。
订正答案的过程也是巩固记忆的过程。
(设疑解疑,全面依靠学生)
(口、脑并用,知识的提取便于巩固)
锻炼学生的勇气和语言表达能力。
自学自答,有疑难问题抛给学生解决,互帮互学。
设计这个题一方面是突破难点和重点的方法,另一方面通过这个题交给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为下一个探究做准备。
巩固练习。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举一反三。
通过教师的引导由学生一步步分析出答案。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巩固提高
本节小结师:三次探究之旅结束了,大家一定都有收获,带着你们的收获来完成巩固提高吧。
出示课件。
师:通过四大地理区域的复习,研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你知道吗?请大家总结到学案上,每组推选一名发言人说说你们的看法。做巩固提高练习题
学生展示,设疑,解疑
讨论、总结、发言随堂练习,巩固提高
放手给学生 全面依靠学生总结提升
板书设计:
区域地理(研究)
1.位置、范围
2.自然地理(地形、气候、河流、植被)
3.人文地理(人口、城市、交通、农业、工业)
7、中国的地理差异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一等奖第五章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第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理区域划分的不同依据及相应的区域类型。
2、知道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自然、人文原因。
3、初步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地理差异。
能力目标: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在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通过对家乡自然地理的了解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1、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
2、宏观认识“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3、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地理区域的不同划分类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谈话: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表现在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一些高大绵长的山脉往往成为区别地理差异和划分地理区域的自然界线,你能说说我国最典型的事那一条吗?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指名交流,及时补充。
3、引导: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我国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提问:你知道我国有哪些类型区域?这些类型区域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如:温度带是根据气温差异划分的等)
4、揭示课题: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可以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
二、新课教学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版书)
1、播放(出示)四大地理区域图片
讲述:我国面积辽阔,跨经纬度广,气候类型多,地势高低差异大,根据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人文差异等自然社会条件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
2、请学生读几遍四大区域的名称。
3、播放四大区域不同的自然景观,请同学分辨其所属区域,再说自己家乡属哪个区域,并描述自己家乡的地形,气候特征。21教育网
4、指导学生读四大区域图,说出各区域的位置、范围及主要省、直辖市、自治区。
出示(播放)“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
问: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及北方地区界线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比较是否相似?这条界线确定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生讨论:回答,这条线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基本吻合,其主导因素是夏季风影响。
师:出示(播放)“一月等温线分布图”和“年降水量分布图”
问: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分界线大致与1月那条等温线和多少毫米等等水量线大致一致?这条分界线确定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生:大致与1月0C度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接近,大致与“秦岭淮河”一线相吻合。这条线确定的主导因素气候和降水。
师:出示播放我国三级阶梯图片
问:青藏地区与其他三个地理区域大致与那两级阶梯的分界线相吻合?确定这条分界线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生:看图回答,地势第一级与第二级阶梯分界线大致吻合,确定的主导因素是地势和地形。
三、活动与巩固练习
1、讲述:四大地理区域虽然是一种综合的区划,但是,确定某一条界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可能只是一种或两种
2、学生将教材图5.5与5.1对照,依次讨论图5.5中A、B、C三条界线的确定所考虑的主导因素,完成“活动”3、指导学生完成“活动”,让学生归纳四大地理区域在气温、降水、地形方面的突出特点和相互的差异。
界线A大致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
确定界线A考虑的'主导因素是降水(水分)
界线B大致与1月1℃等温线的分布最接近
界线B大致与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
确定界线B考虑的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热量和水分)
界线C与地势的第一阶梯的边界线基本吻合
确定界线C考虑的主导因素是地形
4、完成地理填充图册地4页
四、师课堂评价、小结:
师:四大地理区域是体现我国宏观地理差异的一级区划,每个大的地理区域范围都很大,所以,其内部的地理差异仍然明显,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的地区。例如:北方地区还可以划分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黄土高原等。
生:同桌相互在地图上指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
板书设计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二)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西北地区
青藏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