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政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等奖说课稿
1、高一政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等奖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的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的内容,本课的第一框就阐释了我国的分配方式,与第二框中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相联系,因此,本框的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学习本课可以为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打下坚实基础。
二、说学情
在深入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只有认清学情,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该阶段的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为学习分配制度奠定了基础。但本节课的内容比较抽象,理解起来有难度,所以在学习本节课的知识时我确立了以自主探索和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逐步认识到我国的分配制度及其必然性。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的要求以及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明确按劳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
2.理解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确立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形式、原因、意义。
【能力目标】
通过对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分析,能够正确认识现存制度的合理性,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我国的分配制度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社会参与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通过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确立,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重点】
按劳分配是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主体。
【难点】
按生产要素分配。
五、说教学方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主要采用了谈话法、案例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的具象化就是教学过程,接下来我详细阐述一下我的.教学过程。关于本节课,我将从新课导入、新课讲授、巩固提高、小结作业几个环节展开教学。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环节一:导入新课
交流课下让学生做的小调查——自己父母的收入来源有哪些,家庭的收入结构是什么。在这个过程中,我进行引导:每个家庭的家庭收入来源各种各样,这是因为我国存在着相应的收入分配制度。从而导入本课内容——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这样的导入方法是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环节二:新课讲授
在新课讲授这个环节主要由两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按劳分配为主体
我将先出示课本58页某村的案例,请学生自主思考:这个村子是怎样分配个人收入的?通过提问学生不难得出——按劳分配。
紧接着我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什么是按劳分配?判断某一收入是否是按劳分配应把握什么特征?此处我会请学生以前后4人一组的形式用10分钟的时间进行讨论,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会主动走到学生中间进行巡视,必要的时候予以点拨指导,在讨论结束后请小组代表回答问题,经过学生的回答和我的归纳总结,最后得出结论:
按劳分配是在公有制范围内实行的,以劳动者的劳动为尺度,多劳多得、少老少得。把握按劳分配要注意:①按劳分配是在公有制范围内实行的,即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具有明显公有性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中才实行按劳分配;②社会向劳动者分配的是个人消费品,而不是生产资料;③实行按劳分配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以劳动为尺度,根据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最终的结果是多劳多得、少老少得。
在学生对按劳分配的含义有了认识之后,我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请他们思考: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因以及按劳分配的意义所在。通过提问与我的总结,得出:
我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必然要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和自己付出劳动的数量、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学生经过小组讨论,提高了自己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案例分析能力,我的教学重点也由此得到解决。
第二部分: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在这个部分我会请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有的同学的爸爸妈妈在私企和外企工作,在这些企业中他们靠自己的劳动赚取收入,非常辛苦,请问:他们的收入是否是按劳分配。
经过提问得出:不是按劳分配,因为按劳分配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我国除了按劳分配,还存在其他的分配方式。
在此基础上我引出按生产要素分配这个定义,并请学生结合教材59页小吴家庭的收入来源案例,思考:材料中涉及到了哪些生产要素?
经过思考得出: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形式有土地、技术、管理、资本、劳动等。
在明确了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形式后,我会趁机提出这样的问题:实行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意义是什么?最后得出结论: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创造、人才的尊重,这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促进经济发展。
通过案例教学和设疑启思,让学生与我共同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的教学难点也由此得以突破。
环节三:巩固提高
在课程的尾声我会进一步引导,思考按劳分配和按劳动要素分配的联系是什么?
得出:按劳分配和按劳动要素分配都是对工资、奖金、津贴等的分配;
按劳分配是针对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收入;按劳动要素分配是针对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收入。
这样的巩固提高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明确两种分配方式之间的联系,巩固前面所学知识点。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根据本框的内容特点及学生学习的特点,我会结合板书内容,采用归纳式小结。总结我国的分配制度内容。
作业:针对自己家庭的收入来源,列出分别是对应哪种分配方式。
七、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无声的语言,是教师口头讲述的辅助手段,是知识的高度凝集与集中。因此,我特别重视对板书的设计。
2、高一政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等奖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内容。下面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对本框题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人教版必修教材中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课七课第一框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懂得了如何创造财富,这就为本框的学习如何对财富进行分配做了铺垫。同时又为下一框如何在分配过程中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打下了基础。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设计的总体思路
本着三贴近的原则,我的教学以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为主。以学生们最喜欢的电视剧进行导入,接着以导入的例子继续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起到连贯的作用,让知识点没有那么零散。在第二目知识点特别是难点讲解时,我利用学生的家庭成员收入情况进行讲解,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更有兴趣学习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三、说学情
作为高一新生,刚刚从初中阶段过渡到高中阶段,形象思维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不够,尽管他们对身边的一些经济现象,有一定的了解和关注,但是对纯粹的经济理论把握有一定的难度,而且会使学生兴趣不足,所以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使他们获取理性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能对身边的分配方式进行理性的分析。
四、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分析,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在知识目标方面,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按劳分配的必然性,按劳分配的含义及其原因按劳分配以外的分配方式特别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和原因。
在能力目标方面,培养学生比较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逻辑推理的能力,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精神。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抓住教材和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坚定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优越性的信念,使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价值观。
五、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坚持按劳分配的必然性。我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是按劳分配体现了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只有掌握了按劳分配的必然性才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我国分配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
教学难点: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我确定难点的依据是因为高一的学生知识面较为狭窄,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较为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六、说教法
根据教师发挥主导性,学生发挥主体性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的要求,为了使学生对本框题充满兴趣,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并且结合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及现状,我主要采取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一)情景教学法:我主要采取现在热播的电视剧《微微一笑很倾城》中肖奈与愚公的工资为何相差如此之大来导入我的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且培养学生将生活中的情景与政治课的知识点联系起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启发式教学法:在分析“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为什么要安生产要素分配”等问题的时候,通过探究问题,引导启发学生回答。
(三)案例分析法:在讲授“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时,通过询问学生家长家庭成员收入情况的来分析,把教材知识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把事例同学生生活结合起来,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七、说学法
人们常说:“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与尊重学生。”在政治课的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及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所以在学法上,我设置了以下几种学法:
(一)小组探究法:在分析讲解按劳分配、按需分配、平均分配的知识点时,我主要采取小组讨论探究法,让小组进行讨论最后引导学生自己分许得出按劳分配的必然性。以此来拓展学生思维。
(二)比较分析法:在对多种分配方式进行知识点的讲解时,最后让学生比较分析出每种分配方式的不同,以加强对知识点理解。
(三)总结分析归纳法:在对于难点重点的解决上运用总结分析法来对难点重点进行突破。
一堂课最重要最核心的就是教学过程,下面我将谈谈我本节课所设计的教学过程:
八、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接下来我将从导入新课—新课讲授—课堂小结—课后拓展四个环节来说我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的环节中我采用了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微微一笑很倾城》中的场景,比较肖奈老板与给肖奈打工的愚公两人的工资为什么不一样从而进行导入新课。之所以采取这个导入是因为学生对该电视剧非常喜欢,扣住学生喜欢并且感兴趣这点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又比较生动有趣,又能突出本节课的主题。
设计意图:这个导入的设计主要结合了学生喜欢的明星以及喜欢的电视剧进行导入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且突出本节课的知识点,起到开门见山的作用。
(二)新课讲授
在导入新课后我将把本框题所要达到学习目标列举出来,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自主阅读课本,对课本的基本知识点进行熟悉,构建教材知识结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
1.按劳分配基本内容和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2.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3.按劳分配的意义: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同时对导入材料中肖奈与愚公的收入的构成进行拓展进一步的分析,并且让学生根据所给出的一段材料引导学生概括出按劳分配的范围以及基本内容: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中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力(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并且通过“非公有制中有按劳分配吗?”“为什么同样是按劳分配肖奈和愚公的收入差距为什么这么大?”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按劳分配的范围、尺度、以及标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启发和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接着也是以肖奈与愚公的对话来引出我国为何不实行按需分配和平均分配,从而也引出了本框题的重点—按劳分配的必要性。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本框题的重点,我采取了小组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们讨论并归纳出按需分配和平均分配的弊端,并让小组派代表回答。如按需分配对劳动者的要求较高,而我国现阶段的劳动者只是把劳动看成是谋生的手段,故从中引导学生归纳出,坚持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最后再结合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再补充一点按劳分配的必然性:生产资料公有制。通过讨论学生们会发现按需分配需要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可是我们现在的生产力还未能满足,从而引导学生归纳出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同时通过讨论学生还可发现平均分配会挫伤劳动者积极性从而可以引导并且归纳出坚持按劳分配的含义。最后通过按劳分配的意义来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让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的价值观,积极参加劳动以及坚持按劳分配的信念。
设计意图:从导入的例子来贯彻,并让学生们通过思考并且引导学生归纳出按劳分配的基本要求,并且通过对比平均分配与按需分配,使学生更加深刻的掌握本框的重点,从而起到了突出重点的作用。
4.按劳动要素分配的含义:指在私营企业或外资企业里所得到的工资等收入存在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
5.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是指靠自己或家庭的劳动取得的收入
6.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按生产要素分配,这是凭借资本、技术、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而取得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
7.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的尊重。这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的发展。
对于第二目的知识点讲解是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对知识点过渡时我会用“同学们,既然在公有制经济中采用的是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那在非公有制经济下又采取什么样的分配制度呢?”从而让学生明白接下来所学习到的多种分配制度都是在非公有制经济前提下进行学习的。接着我便随意询问几位学生主要家庭成员的收入方式,通过分析学生主要家庭成员的收入方式来对几种分配方式进行详细的解释。在对讲解按生产要素分配时,我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分析,从而让学生明白凡是提到农民通过承包集体土地种植蔬菜、水鬼、林木等,获得的收入都属于按劳分配。因为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集体经济的典型实现形式,属于公有制经济的范畴。但是如果农民把自己承包的集体土地再转让给别人,获得租金收入,那就是按生产要素分配中土地参与分配。把两者相类似的分配方式来进行对比,更容易进行区分和辨别,从而实现突破难点。
设计意图:第二目知识点的讲解我结合学生的家庭成员收入情况进行讲解,使得讲解的知识点回归到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最后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巩固辨别各种分配方式度我用一个表格进行对每种方式在适用范围、体现的关系、在我国分配制度的地位,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行对比,让学生一目了然的把握知识点。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我利用课本P59的材料,来让学生分析课本中小吴的家庭成员各是什么分配方式,既能练习课本,同时也能巩固所学知识。并且同时结合一道选择题来进行让学生巩固。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的对比以及课本的例子的实际的应用,可以更好地总结本框题的知识点,并且练习题用课本的例子,既能回归到课本,又能达到检测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三)课后小结
本次的课后小结我通过多媒体的方式,采用图表的方式,对每种方式在适用范围、体现的关系、在我国分配制度的地位,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行对比,让学生一目了然的把握知识点,并且让学生一起与我来小结,让学生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在小结时我还为下个框题的效率与公平作了铺垫。
3、高一政治《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一等奖说课稿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政治《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内容。下面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对本框题进行分析:
一、 说教材
《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人教版必修教材中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课七课第一框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懂得了如何创造财富,这就为本框的学习如何对财富进行分配做了铺垫。同时又为下一框如何在分配过程中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打下了基础。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 教学设计的总体思路
本着三贴近的原则,我的教学以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为主。以学生们最喜欢的电视剧进行导入,接着以导入的例子继续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起到连贯的作用,让知识点没有那么零散。在第二目知识点特别是难点讲解时,我利用学生的家庭成员收入情况进行讲解,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更有兴趣学习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三、 说学情
作为高一新生,刚刚从初中阶段过渡到高中阶段,形象思维得到一定的发展,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不够,尽管他们对身边的一些经济现象,有一定的了解和关注,但是对纯粹的经济理论把握有一定的难度,而且会使学生兴趣不足,所以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使他们获取理性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能对身边的分配方式进行理性的分析。
四、 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高一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分析,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在知识目标方面,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按劳分配的必然性,按劳分配的含义及其原因按劳分配以外的分配方式特别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和原因。
在能力目标方面,培养学生比较分析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逻辑推理的能力,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和精神。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抓住教材和学生实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坚定社会主义分配制度的优越性的信念,使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价值观。
五、 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坚持按劳分配的必然性。我确定教学重点的依据是按劳分配体现了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只有掌握了按劳分配的必然性才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我国分配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
教学难点: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我确定难点的依据是因为高一的学生知识面较为狭窄,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较为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六、 说教法
根据教师发挥主导性,学生发挥主体性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的要求,为了使学生对本框题充满兴趣,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并且结合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及现状,我主要采取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一)情景教学法:我主要采取现在热播的电视剧《微微一笑很倾城》中肖奈与愚公的'工资为何相差如此之大来导入我的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且培养学生将生活中的情景与政治课的知识点联系起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启发式教学法:在分析“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为什么要安生产要素分配”等问题的时候,通过探究问题,引导启发学生回答。
(三)案例分析法:在讲授“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时,通过询问学生家长家庭成员收入情况的来分析,把教材知识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把事例同学生生活结合起来,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七、 说学法
人们常说:“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与尊重学生。”在政治课的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及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所以在学法上,我设置了以下几种学法:
(一)小组探究法:在分析讲解按劳分配、按需分配、平均分配的知识点时,我主要采取小组讨论探究法,让小组进行讨论最后引导学生自己分许得出按劳分配的必然性。以此来拓展学生思维。
(二)比较分析法:在对多种分配方式进行知识点的讲解时,最后让学生比较分析出每种分配方式的不同,以加强对知识点理解。
(三)总结分析归纳法:在对于难点重点的解决上运用总结分析法来对难点重点进行突破。
一堂课最重要最核心的就是教学过程,下面我将谈谈我本节课所设计的教学过程:
八、 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接下来我将从导入新课—新课讲授—课堂小结—课后拓展四个环节来说我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的环节中我采用了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微微一笑很倾城》中的场景,比较肖奈老板与给肖奈打工的愚公两人的工资为什么不一样从而进行导入新课。之所以采取这个导入是因为学生对该电视剧非常喜欢,扣住学生喜欢并且感兴趣这点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又比较生动有趣,又能突出本节课的主题。
设计意图:这个导入的设计主要结合了学生喜欢的明星以及喜欢的电视剧进行导入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且突出本节课的知识点,起到开门见山的作用。
(二)新课讲授
在导入新课后我将把本框题所要达到学习目标列举出来,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自主阅读课本,对课本的基本知识点进行熟悉,构建教材知识结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
1. 按劳分配基本内容和要求: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2.按劳分配的必然性:实行按劳分配,是由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决定的。
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
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3.按劳分配的意义:实行按劳分配,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与自己付出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直接联系在一起,有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劳动者努力学习科学技术,提高劳动技能,从而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同时对导入材料中肖奈与愚公的收入的构成进行拓展进一步的分析,并且让学生根据所给出的一段材料引导学生概括出按劳分配的范围以及基本内容:在公有制经济中,在对社会中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扣除之后,以劳动者向社会提供的劳动力(包括劳动数量和质量)为尺度分配个人消费品,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并且通过“非公有制中有按劳分配吗?”“为什么同样是按劳分配肖奈和愚公的收入差距为什么这么大?”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按劳分配的范围、尺度、以及标准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启发和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接着也是以肖奈与愚公的对话来引出我国为何不实行按需分配和平均分配,从而也引出了本框题的重点—按劳分配的必要性。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本框题的重点,我采取了小组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们讨论并归纳出按需分配和平均分配的弊端,并让小组派代表回答。如按需分配对劳动者的要求较高,而我国现阶段的劳动者只是把劳动看成是谋生的手段,故从中引导学生归纳出,坚持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是社会主义条件下人们劳动的性质和特点。最后再结合按劳分配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再补充一点按劳分配的必然性:生产资料公有制。通过讨论学生们会发现按需分配需要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可是我们现在的生产力还未能满足,从而引导学生归纳出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同时通过讨论学生还可发现平均分配会挫伤劳动者积极性从而可以引导并且归纳出坚持按劳分配的含义。最后通过按劳分配的意义来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让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的价值观,积极参加劳动以及坚持按劳分配的信念。
设计意图:从导入的例子来贯彻,并让学生们通过思考并且引导学生归纳出按劳分配的基本要求,并且通过对比平均分配与按需分配,使学生更加深刻的掌握本框的重点,从而起到了突出重点的作用。
4.按劳动要素分配的含义:指在私营企业或外资企业里所得到的工资等收入存在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
5.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按个体劳动者劳动成果分配是指靠自己或家庭的劳动取得的收入
6.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含义: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按生产要素分配,这是凭借资本、技术、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而取得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
7.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的尊重。这有利于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有利于增加居民收入、推动经济的发展。
对于第二目的知识点讲解是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对知识点过渡时我会用“同学们,既然在公有制经济中采用的是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那在非公有制经济下又采取什么样的分配制度呢?”从而让学生明白接下来所学习到的多种分配制度都是在非公有制经济前提下进行学习的。接着我便随意询问几位学生主要家庭成员的收入方式,通过分析学生主要家庭成员的收入方式来对几种分配方式进行详细的解释。在对讲解按生产要素分配时,我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分析,从而让学生明白凡是提到农民通过承包集体土地种植蔬菜、水鬼、林木等,获得的收入都属于按劳分配。因为在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集体经济的典型实现形式,属于公有制经济的范畴。但是如果农民把自己承包的集体土地再转让给别人,获得租金收入,那就是按生产要素分配中土地参与分配。把两者相类似的分配方式来进行对比,更容易进行区分和辨别,从而实现突破难点。
设计意图:第二目知识点的讲解我结合学生的家庭成员收入情况进行讲解,使得讲解的知识点回归到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
最后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巩固辨别各种分配方式度我用一个表格进行对每种方式在适用范围、体现的关系、在我国分配制度的地位,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行对比,让学生一目了然的把握知识点。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我利用课本P59的材料,来让学生分析课本中小吴的家庭成员各是什么分配方式,既能练习课本,同时也能巩固所学知识。并且同时结合一道选择题来进行让学生巩固。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的对比以及课本的例子的实际的应用,可以更好地总结本框题的知识点,并且练习题用课本的例子,既能回归到课本,又能达到检测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三)课后小结
本次的课后小结我通过多媒体的方式,采用图表的方式,对每种方式在适用范围、体现的关系、在我国分配制度的地位,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行对比,让学生一目了然的把握知识点,并且让学生一起与我来小结,让学生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在小结时我还为下个框题的效率与公平作了铺垫。
4、高一政治《经济生活》教学设计一等奖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知道商品的含义②了解由物物交换到以货币为媒介交换的必然性
③知道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基本属性④理解货币的本质
⑤理解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个基本 职能⑥理解纸币的含义及其优点
⑦知道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2、能力目标:
①透过现象认识商品、货币的本质的能力②历史地看待货币产生和发展的能力
③综合认识货币职能的能力④正确判断、识别有关商品和货币的经济现象的能力
⑤联系人们对待货币的不同看法,说明应当如何对待金钱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增强平等意识
②增强爱护人民币的情感和辨别假币假钞的意识,增强法治意识
③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课标导学】
(一)商品vv
1、含义
商品是用于 。
2、基本属性
(1)使用价值
含义:使用价值是指 。
(2)价值
含义:商品的价值就是指 。
商品交换实质上是 。
(二)货币
1、货币的产生:
货币是 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的出现要 比商品晚得多。
2、货币的含义
货币是从 中分离出来, 地充当 的 。
3、货币的本质是 。
一般等价物的含义:
4、货币的职能
(1)含义:货币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 ,它是 的体现。
(2)根源:在于货币的` 。
(3)基本职能
①价值尺度
A.含义:货币所具有的 其他一切商品 的职能。
B.计量单位:
C.价格的含义:通过一定数量的 表现出来的 。
D.特点: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并不需要 货币,只需要 的货币。
②流通手段
A. 含义:货币充当 的职能。
B.商品流通的含义、公式及对生产者的启示:
含义:以 为媒介的 。
公式:
启示:
C.特点:
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用 的货币,不能用 的货币。
(4)其他职能: 、 、
5、货币流通规律:
(三)纸币
1、产生
2、含义 。
纸币是 。
3、纸币的优点
4、纸币发行规律
(1)发行规律:
(2)回忆 :货币流通规律公式:
5、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合作探究】
1.【思考】一件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2.【判断】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3.【探究】P6摔坏的一定是商品生产者。
4.判断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纸币的购买力也由国家决定。纸币发行的越多越好?
【当堂达标】
1.商品交换的本质是( )
A.物与物相交换的关系 B.使用价值的交换关系
C.商品生产者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 D.不同使用价值的交换关系
2.从货币的产生看,一般等价物是货币生产过程中的必然现象,这是因为( )
A.扩大的物物交换,使商品交换越来越困难
B.它能表现其他商品的价值
C.一般等价物具有固定性
D.一般等价物能充当交换的媒介
3.商品货币商品,这个公式说明( )
①在商品流通中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②买和卖两种行为在同一时间和空间中进行
③货币具有流通手段的职能 ④货币具有价值尺度的职能
A.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4.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货币是( )
A.代表商品的价格 B.价值不变的商品
C.现实的货币 D.观念的货币
【课后练习】
1.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指( )
A.每个生产者的具体劳动 B.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交换关 系
C.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 D.生产商品的劳动
2.金银充当货币后,可以和一切商品交换,这表明( )
A.金银作为货币,就不再是 商品
B.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仍然是商品
C.金银天然具有作为货币的社会属性
D、金钱作为货币,其本质是商品交换的媒介
3.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是,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这是因为( )
A.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时,表明商品与货币相交换的数量关系
B.货币执行价值尺度时,表明某种商品的价格大小
C.现实货币放在商品上容易被偷走
D.用观念上货币来说明商品的价值表明可以讨价还价
4.货币之所以能度量一切商品的价值是因为( )
A.货币可以表现为商品的价格
B.货币是财富的象征.人们乐于接受
C.货币本身商品,具有使用价值
D.货币本身有价值,具有价值尺度职能
5.市场上流通的纸币,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这是因为( )
A.纸币只能代替金属货币执行其基本职能
B.流通中的纸币过多或过少都会引起通货膨胀
C、纸币发行量是受客观经济规律支配的
D.纸币的面值是不固定的
6.通常在一定时间内,在商品价格水平不变的情况下,人民币的发行量( )
A.与待销售的商品量成反比 B.与货币流通次数成反比
C.与商品价格总额成反比 D.与人民币自身价值成反比
7、 货币的本质是什么?它是怎样表现的?
本课时练习参考答案
【当堂达标】CBAC
【课后练习】DBACC B
7、(1)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交换劳动的关系,即生产关系。
(2)货币的本质是通过货币职能表现出来的,即通过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表现出来的
5、高一政治《新时代的劳动者》教学设计一等奖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一政治《新时代的劳动者》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正确认识劳动、就业的意义;②明确劳动者依法享有的权利;③正确就业观的内涵; ④劳动者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分析、处理我国就业的现状等资源,使学生分析现实中的就业问题。通过对就业形势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在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应树立什么样的就业观、择业观;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明确如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这些都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从而提高学生择业、就业和维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有利于人民安居乐业、国家长治久安。 ②使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观念,使学生牢固树立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积极创业、锐意进取、诚实守信等精神。③增强学生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的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
二、学情分析:
本课涉及的现实生活热点问题,内容多,学生较为感兴趣,但本课所涉及的社会热点问题学生了解较少,因此理解本课内容有一定难度。针对这种情况,挖掘教材,创设情境,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性,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三、教材分析:
1、本节课的地位:本节课是第五课的结论课,在第二单元起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通过第一框对企业有关问题的学习,这一框分析了劳动者如何就业、创业;如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逐步帮助学生树立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积极创业的观念,确立正确的择业观以及增强学生的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同时也为第六课投资的选择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重点: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
3、教学难点:①正确认识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 ② 劳动者维护自身权益的途径和程序
4、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方式:讨论法、讲授法、情境法和探究性学习、自主学习等
五、教学过程:
(引言)我们生活在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充满变化的时代。时代发展的飞快步伐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我们的脚步。或许,你今天不是劳动者,但总有一天要迈入我国的劳动者队伍行列。今天,就让我们共同关注我国的就业形势,关注我国的就业政策,关注我们自身的'就业观念,关注我们自身权益的维护。
情景引入:由学生朗读文章《劳动最光荣》,然后说说我们身边的劳动者身影,体会劳动者是最美的。
(一)劳动和就业
1、 劳动的意义
教师:劳动创造了历史,创造了文明,创造了财富。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劳动者,所有的劳动者只有分工不同而无贵贱之分,都应受到承认和尊重。光荣属于劳动者。
学生思考:如果我们都不劳动,大家想想会怎么样?
2、就业的意义
(1) 宏观(社会角度):就业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微观(劳动者角度):就业是民生之本,劳动者谋生的重要手段。
教师: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劳动者谋生的手段,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我国的就业形势却很严峻。
3、我国的就业形势
(多媒体显示):我国的就业形势(人口总量多,结构不合理,市场不完善,信 息不通畅)
教师:可以看出,我国的就业问题比任何一个国家都突出,繁重和紧迫。那么,造成我国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原因在哪儿呢?
(多媒体显示):我国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①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②劳动力素质也比较低,与社会经济发展不适应;③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传递系统不畅通。)
教师;正因为就业是民生之本,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把扩大就业放在突出位置。那么,我们如何解决就业问题呢?
4、解决的途径
(多媒体显示):根本途径:大力发展社会经济
党和政府: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如建立现代社保体制;完善再就业培训制度;完善劳动力市场等),改善就业环境。
(设问):那么我们劳动者是不是就完全靠政府呢?
(多媒体显示):劳动者: ①提高自身素质
②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
③更新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
5、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
创设情境: 模拟招聘会
竞聘岗位
业务主管 (1人,月薪6000)
公务员(2人,月薪4000)
工程师(2人,月薪3500)
营销人员 (6人,500+提成)
车间工人(20人,月薪800)
保洁工(10人,月薪700)
A、统计应聘结果
B、让学生自主分析统计结果,老师引导学生分析同学们选择中不正确的想法,并指出就业必须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
教师归纳:作为未来的劳动者,我们每个同学都应该树立适合时代发展的就业、择业观,具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思想意识,全面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质,做一个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
(二)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
1、劳动者享有的权利(阅读教材44页相关内容)
分组讨论P44探究题:小张的那些权利受到了侵犯?
小张如何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2、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的途径:
(1)前提:自觉履行劳动义务(维权的基础)享受权利以履行义务为前提
(2)依据:依法签订劳动合同(维权的重要依据)
(3)途径:权益受到侵犯时……(维权的途径:协商——〉投诉——〉调解——〉仲裁——〉起诉)
教师:每个劳动者都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当权益受到侵害,应以合法手段,法定程序维护自身权益。
探究活动:根据本课学习内容,请同学们想想: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劳动者?我们作为未来的劳动者,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6、初中政治《社会发展的主体》的教案一等奖设计
【学习目标】
了解 人民群众的含义 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理解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学习重点、难点】
重、难点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作业反思】
【基础梳理】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1)依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决定社会发展。
(2)内容:社会历史首先是 发展的历史,是 创造的历史。
2、人民群众
(1)地位① ②
(2)作用
① 的创造者
⑵ 的.创造者
③ 的决定力量
拓展提升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与杰出人物的重大作用的关系
(1)区别: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二是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三是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杰出人物一般是指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中对历史发展起过重大推动作用的伟大人物。
(2)联系:杰出人物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促进作用总是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为基础。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是产生杰出人物的源泉,杰出人物只有自始至终地依赖于人民群众,才能有所作为。
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我们工作的根本出发点
(1)坚持 、 。
(2)坚持 为民所用、 为民所系、 为民所谋。
(3)实现好、 好、 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 。
2.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
(1)相信 自己解放自己。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一切 ,虚心 。
7、高一政治政治权力行使的教案一等奖设计
第二单元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第四课 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
4.2 权力行使:需要监督
【学习要求】1.理解 依靠民主和法制,加强对政府权力的监督。
2.了解 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3.理解 政府接受监督的重要意义。
【学习重点】加强对政府权力的监督、政府接受监督的重要意义
【自学提纲】
一、群众喉舌 政府镜鉴探究与共享
二、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
1、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必要性。
2、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
(1)有效制约和监督政府权力的关键是
(2)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
①一靠 ,二靠 ,二者缺一不可。
② ,就要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使人民能够真正约束掌权者的行为。
③ ,就要实现国家政治生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掌权者办事具有可遵循的统一规范,确保权力按法律行使,合理运行。
3、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
(1)行政系统外部的监督
的监督, 的民主监督, 和
的监督, 的监督, 的监督
(2)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 的监督等
4、政府接监督的重要意义
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
(l)才能
(2)才能
(3)才能
(4)才能
三、为阳光工程喝彩
1、政府自觉接受人民监督的表现 阳光工程
是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政府为了方便群众对政府和公职人员进行监督,建立了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增强政府工作了的透明度。向群众开放政府红头文件查询的举措,被人们称为阳光工程
2、政府制定和发布文件的目的
(1)一方面是
(2)另一方面是
3、阳光工程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
(2)有利于
(3)有利于
【知识测评】
一、单项选择题:
1、 干部用的准不准,交给群众审一审,干部用的行不行,交给群众评一评,这种干部任用公示制度
A.表明公民有广泛的政治自由 B.有利于对政府依法行政的监督
C.体现了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 D.表明公民享有选举权
2、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是加强对政府权力制约和监督的关键,这一机制主要靠
A.举报和惩治 B.民主和集中 C.民主与法制 D.批评和建议
3、政府接受监督是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只有接受监督才能
①保证权为民用 ②保证政府清正廉洁 ③提高行政水平和效率 ④保持党的先锋队性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4、在我国,保证把人民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必须对权力进行有效制约和监督,其关键是
A.发挥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B.加强法制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C.加强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 D.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
5、目前,我国已经依据宪法和法律,初步建立起全面的行政监督体制,下列选项不属于这一监督体系内容的是
A.人民代表大会监督 B.司法机关监督
C.中国共产党监督 D.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
6、对阳光工程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政府推行阳光工程 是政府自觉接受人民监督的体现
②政府推行 阳光工程 是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
③政府推行阳光工程 说明政府的群众意识、服务意识在增强
④阳光工程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二、简答题:
7、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上提交了一份让人触目惊心的审计清单,其中,部分中央部门存在挤占挪用财政专项拨款和其他有专项用途的资金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建议国务院责成有关部门和地方对审计查出的问题,认真分析原因,切实进行整改,特别是重大违法违规和屡查屡犯的事件,要依法追究责任人的责任,并将纠正情况和处理结果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报告。
(1)材料中的监督形式是什么?
(2)加强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的主要依据和意义是什么?
1、B 2、C 3、A 4、D 5、C 6、D
7、答:(1)材料中提到的监督有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和政府系统内部(审计)的监督。
(2)加强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的主要依据是,政治的权力是人民通过法律赋予的,所以政府行使权力必须为人民谋利益。同时,只有加强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才能防止权力的滥用,才能保证为人民谋利益。
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政府只有接受监督,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人民,从而建立起一个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1、B 2、C 3、A 4、D 5、C 6、D
7、答:(1)材料中提到的监督有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和政府系统内部(审计)的.监督。
(2)加强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的主要依据是,政治的权力是人民通过法律赋予的,所以政府行使权力必须为人民谋利益。同时,只有加强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才能防止权力的滥用,才能保证为人民谋利益。
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政府只有接受监督,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人民,从而建立起一个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1、B 2、C 3、A 4、D 5、C 6、D
7、答:(1)材料中提到的监督有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监督和政府系统内部(审计)的监督。
(2)加强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的主要依据是,政治的权力是人民通过法律赋予的,所以政府行使权力必须为人民谋利益。同时,只有加强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才能防止权力的滥用,才能保证为人民谋利益。
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的必要保证。政府只有接受监督,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才能防止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才能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人民,从而建立起一个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总结】20xx年已经到来,新的一年政治网也会为您收集更多更好的文章,希望本文高一政治高一政治高一政治教案:政治权力行使能给您带来帮助!下面请看更多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