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传导》小学科学一等奖说课稿
1、《热传导》小学科学一等奖说课稿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热传导》小学科学说课稿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本节课我的教学设想是:用科学课程规范的新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因为科学课以培养小同学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议让同学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来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以发展他们对科学实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战略,并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所以这一课要使同学认识热传导的特点,了解不同的物体热传导能力不同,必需由同学自身去探究,亲自动手实验,从而进行观察,自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实践操作中获得知识。
在《科学课程规范》理念的指导下,根据本课的知识结构和科学研究过程的一般规律,并结合小同学的实际情况,我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通过实验操作活动,使同学认识热传导现象,了解不同的物体热传导能力不同,学会区分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
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的设计、操作和研讨等活动,初步培养同学根据科学程序进行探究的能力和利用热传导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设疑、探究、研讨、运用等活动,激发同学探索热传导现象的兴趣,培养同学仔细观察、积极探究、求实创新的科学品质。
本课是本册教材中“热”教学单元的第一课,重点指导同学认识热传导现象。同学学习后,可以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热的知识打下基础。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同学认识热传导的特点和了解不同的物体热传导能力不同。因为“热”沿着物体传送时,只能凭皮肤的触觉感知,不能靠视觉观察,给同学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所以实验只有做胜利了,才干使同学认识热传导的特征。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热传导实验的设计与控制。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联系小同学对实验操作很感兴趣的实际情况,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为“实验法”。同学能看得见、摸得着,在实验过程中得到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同学学习本课教学重、难点;有利于培养同学的学习主动性、能动性;有利于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实验探究能力。同时在采用“实验法”的基础上,还运用“观察法”、“讨论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
为顺利完成本课制订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抓重点,破难点,在《科学课程规范》理念的指导下,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教给同学“提出问题→猜测→实验证明→得出结论→应用”的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同时还以观察、提问、记录、讨论、小组实验等活动为载体,开展同学自主性探究式学习,以培养同学的自学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
根据本课制定的知识与技能目标,遵循科学研究过程的一般规律,联系小同学的生活实际,本着优化课堂结构的思想,我为本课说课稿了以下三个环节:。具体论述如下:
(一)以问题开始,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胜利的一半,一堂课有好的开头,是上好这一堂课的关键。针对小同学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上课一开始,我首先利用生活中的热传导现象进行导入。先请同学猜测用手触摸不锈钢杯时有什么感觉,接着启发同学对猜测进行验证,从而引出了杯壁和杯盖的热是从哪里来的问题,将同学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一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上,自然而然的进入愉快主动的学习情境,强化了有意注意,激发了同学的求知欲望、探索兴趣。通过教学导入,明确了实验目的,确定了研究活动的方向。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地指导同学开始这一课的学习。
(二)以活动展开,解决问题、获得新知。
这是本课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突破重难点的重要环节。这是因为新的科学课堂要求教师必需树立以“活动”为载体的基本理念,以“活动”为载体是指课堂教学要以活动为主,以同学的亲身实践、亲身体会为主线,通过活动组织课堂教学。其次,人们对知识的理解是通过思维活动实现的,而思维只有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才干进行,只有对感性资料综合、笼统、概括,才干揭示事物的实质特征和规律。所以这局部就是通过指导同学从观察入手,亲自实验操作,经过分析考虑,了解客观实际,使同学获得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并逐步形成理性认识。为抓重点,破难点,面向全体同学,这一局部布置了两个实验。将演示实验与同学实验相结合,通过做实验教给同学用分析推理的方法认识事物。
第一步:指导同学认识热能以传导的方式传送。
这个实验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我主要采用引导同学定向探究的学习方式突破该难点。首先,教师请同学们猜测:假如将一根铝丝固定在方座支架上,再将三根火柴抹少许凡士林,并依次粘在铝丝上,接着用酒精灯加热铝丝的.一端,那么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待同学猜测后,需要实验来验证时,教师提醒同学操作注意事项,并请同学演示实验。最后通过讨论汇报,同学发现:热可以沿着物体传送,并且是从温度较高的局部传到温度较低的局部,在此基础上告诉同学这种传送热的方式称为热传导。接着,教师引导同学回答开始提出的问题:杯壁和杯盖的热是从哪里来的?
第二步:指导同学认识各种物体传导热的能力不同。
在这个实验中,教师引导同学开展自主性探究式学习。首先,老师请同学们猜测各种物体传导热的能力相同吗?接着请同学利用桌上的实验资料制定各自的实验计划,并进行汇总,这样进一步培养了同学设计实验的能力,激发了同学的研究兴趣。待同学选出一种简便的实验方法后,教师出示实验报告单,并放手请同学用现有的资料充沛实验,大胆操作,目的是引导同学自身探索、自身获取知识从而享受胜利的喜悦。最后,通过讨论汇报同学得出结论:各种物体传导热的能力是不同的。
在整个研究活动中,同学在学习中提出的问题,在教师和时引导下,同学自身探索实践中得到了解决,从而形成了正确的认识。教师始终作为同学学习的伙伴和合作者,亲身介入同学的科学探究活动,并对同学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突发情况和时修改调整,有效地推动同学的科学探究活动。这样既体现了同学是科学探究的主体,教师是科学探究的主导,又使同学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体验到了学习科学的乐趣,增加了科学探究的能力,同时形成尊重科学知识、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三)以发现结束,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首先启发同学说说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应用了热传导的性能。接着再联系教学开始时所观察的不锈钢杯传热的事实,尝试让同学运用所学的知识对不锈钢杯进行改进。最后,对同学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为了巩固和扩展同学的知识,提高同学的兴趣,在本课最后几分钟还布置了一道考虑题。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强化已有概念,同时培养同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以上就是我为本课说课稿的三个环节。
通过上面的教学活动,同学充沛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在教师引导下,经历了“提出问题→猜测→实验证呀→得出结论→应用”的科学探究程序,顺利地完成本课教学内容,使自身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在以上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还注重引进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机制,灵活运用教师观察、与同学谈话、填写实验报告单等多种方法,通过同学的自评和互评,了解同学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并运用语言和体态和时给予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评价,促进同学的学习和发展,做同学科学探究活动的激励者。
为集中同学注意力,突出教学重点,本课我设计的是图文式板书。图增强了直观性,文一目了然地展现出教学的主要内容,整个板书简洁明了,能加深印象,巩固知识,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2、《热传导》小学科学一等奖说课稿
本节课我的教学设想是:用科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因为科学课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来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以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所以这一课要使学生认识热传导的特点,了解不同的物体热传导能力不同,必须由学生自己去探究,亲自动手实验,从而进行观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实践操作中获得知识。
在《科学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根据本课的知识结构和科学研究过程的一般规律,并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通过实验操作活动,使学生认识热传导现象,了解不同的物体热传导能力不同,学会区分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
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的设计、操作和研讨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根据科学程序进行探究的能力和利用热传导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设疑、探究、研讨、运用等活动,激发学生探索热传导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探究、求实创新的科学品质。
本课是本册教材中“热”教学单元的第一课,重点指导学生认识热传导现象。学生学习后,可以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热的知识打下基础。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认识热传导的特点及了解不同的物体热传导能力不同。因为“热”沿着物体传递时,只能凭皮肤的触觉感知,不能靠视觉观察,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所以实验只有做成功了,才能使学生认识热传导的特征。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热传导实验的设计与控制。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联系小学生对实验操作很感兴趣的实际情况,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为“实验法”。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在实验过程中得到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学习本课教学重、难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能动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验探究能力。同时在采用“实验法”的基础上,还运用“观察法”、“讨论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
为顺利完成本课制订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抓重点,破难点,在《科学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猜想→实验证明→得出结论→应用”的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同时还以观察、提问、记录、讨论、小组实验等活动为载体,开展学生自主性探究式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
根据本课制定的知识与技能目标,遵循科学研究过程的一般规律,联系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本着优化课堂结构的思想,我为本课教学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
(一)以问题开始,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二)以活动展开,解决问题、获得新知;
(三)以发现结束,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具体阐述如下:
(一)以问题开始,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好的开头,是上好这一堂课的关键。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上课一开始,我首先利用生活中的热传导现象进行导入。先请学生猜想用手触摸不锈钢杯时有什么感觉,接着启发学生对猜想进行验证,从而引出了杯壁和杯盖的热是从哪里来的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一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上,自然而然的进入愉快主动的`学习情境,强化了有意注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兴趣。通过教学导入,明确了实验目的,确定了研究活动的方向。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地指导学生开始这一课的学习。
(二)以活动展开,解决问题、获得新知
这是本课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突破重难点的重要环节。这是因为新的科学课堂要求教师必须树立以“活动”为载体的基本理念,以“活动”为载体是指课堂教学要以活动为主,以学生的亲身实践、亲身体会为主线,通过活动组织课堂教学。其次,人们对知识的理解是通过思维活动实现的,而思维只有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只有对感性材料综合、抽象、概括,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所以这部分就是通过指导学生从观察入手,亲自实验操作,经过分析思考,了解客观现实,使学生获得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并逐步形成理性认识。为抓重点,破难点,面向全体学生,这一部分安排了两个实验。将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相结合,通过做实验教给学生用分析推理的方法认识事物。
第一步:指导学生认识热能以传导的方式传递
这个实验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我主要采用引导学生定向探究的学习方式突破该难点。首先,教师请同学们猜想:如果将一根铝丝固定在方座支架上,再将三根火柴抹少许凡士林,并依次粘在铝丝上,接着用酒精灯加热铝丝的一端,那么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待学生猜想后,需要实验来验证时,教师提醒学生操作注意事项,并请学生演示实验。最后通过讨论汇报,学生发现:热可以沿着物体传递,并且是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到温度较低的部分,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这种传递热的方式称为热传导。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开始提出的问题:杯壁和杯盖的热是从哪里来的?
第二步:指导学生认识各种物体传导热的能力不同
在这个实验中,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探究式学习。首先,老师请同学们猜想各种物体传导热的能力相同吗?接着请学生利用桌上的实验材料制定各自的实验计划,并进行汇总,这样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待学生选出一种简便的实验方法后,教师出示实验报告单,并放手请学生用现有的材料充分实验,大胆操作,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自己获取知识从而享受成功的喜悦。最后,通过讨论汇报学生得出结论:各种物体传导热的能力是不同的。
在整个研究活动中,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问题,在教师及时引导下,学生自己探索实践中得到了解决,从而形成了正确的认识。教师始终作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合作者,亲身介入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并对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突发情况及时修改调整,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这样既体现了学生是科学探究的主体,教师是科学探究的主导,又使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体验到了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了科学探究的能力,同时形成尊重科学知识、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三)以发现结束,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首先启发学生说说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应用了热传导的性能。接着再联系教学开始时所观察的不锈钢杯传热的事实,尝试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不锈钢杯进行改进。最后,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为了巩固和扩展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兴趣,在本课最后几分钟还安排了一道思考题。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强化已有概念,同时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以上就是我为本课教学设计的三个环节。
通过上面的教学活动,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在教师引导下,经历了“提出问题→猜想→实验→得出结论→应用”的科学探究程序,顺利地完成本课教学内容,使自身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在以上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还注重引进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机制,灵活运用教师观察、与学生谈话、填写实验报告单等多种方法,通过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并运用语言和体态及时给予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做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激励者。
为集中学生注意力,突出教学重点,本课我设计的是图文式板书。图增强了直观性,文一目了然地展现出教学的主要内容,整个板书简洁明了,能加深印象,巩固知识,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为了配合本课教学,我采用的教具和实验器材有:
1.实物投影仪,实验研究报告单;
2.不锈钢杯,方座支架、酒精灯、凡士林、火柴、铜丝、铁丝、铝丝,烧杯、不同材料的小棒(铜、铁、铝、塑料、木、竹……)、热水。
3、《热传导》小学科学一等奖说课稿
本节课我的教学设想是:用科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指导课堂教学。因为科学课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来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以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所以这一课要使学生认识热传导的特点,了解不同的物体热传导能力不同,必须由学生自己去探究,亲自动手实验,从而进行观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实践操作中获得知识。
在《科学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根据本课的知识结构和科学研究过程的一般规律,并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通过实验操作活动,使学生认识热传导现象,了解不同的物体热传导能力不同,学会区分热的良导体和热的不良导体。
2.能力目标:通过实验的设计、操作和研讨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根据科学程序进行探究的能力和利用热传导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设疑、探究、研讨、运用等活动,激发学生探索热传导现象的兴趣,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探究、求实创新的科学品质。
本课是本册教材中“热”教学单元的第一课,重点指导学生认识热传导现象。学生学习后,可以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其他热的知识打下基础。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认识热传导的特点及了解不同的物体热传导能力不同。因为“热”沿着物体传递时,只能凭皮肤的触觉感知,不能靠视觉观察,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所以实验只有做成功了,才能使学生认识热传导的.特征。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热传导实验的设计与控制。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联系小学生对实验操作很感兴趣的实际情况,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为“实验法”。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在实验过程中得到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学生学习本课教学重、难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能动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实验探究能力。同时在采用“实验法”的基础上,还运用“观察法”、“讨论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
为顺利完成本课制订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抓重点,破难点,在《科学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在课堂教学中我着重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猜想→实验证明→得出结论→应用”的科学探究的学习方法。同时还以观察、提问、记录、讨论、小组实验等活动为载体,开展学生自主性
探究式学习,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
根据本课制定的知识与技能目标,遵循科学研究过程的一般规律,联系小学生的生活实际,本着优化课堂结构的思想,我为本课教学设计了以下三个环节:(一)以问题开始,激发兴趣、导入新课;(二)以活动展开,解决问题、获得新知;(三)以发现结束,联系实际、深化认识。具体阐述如下:
(一)以问题开始,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好的开头,是上好这一堂课的关键。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上课一开始,我首先利用生活中的热传导现象进行导入。先请学生猜想用手触摸不锈钢杯时有什么感觉,接着启发学生对猜想进行验证,从而引出了杯壁和杯盖的热是从哪里来的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一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上,自然而然的进入愉快主动的学习情境,强化了有意注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兴趣。通过教学导入,明确了实验目的,确定了研究活动的方向。这时教师因势利导地指导学生开始这一课的学习。
(二)以活动展开,解决问题、获得新知。
这是本课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突破重难点的重要环节。这是因为新的科学课堂要求教师必须树立以“活动”为载体的基本理念,以“活动”为载体是指课堂教学要以活动为主,以学生的亲身实践、亲身体会为主线,通过活动组织课堂教学。其次,人们对知识的理解是通过思维活动实现的,而思维只有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只有对感性材料综合、抽象、概括,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所以这部分就是通过指导学生从观察入手,亲自实验操作,经过分析思考,了解客观现实,使学生获得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并逐步形成理性认识。为抓重点,破难点,面向全体学生,这一部分安排了两个实验。将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相结合,通过做实验教给学生用分析推理的方法认识事物。
第一步:指导学生认识热能以传导的方式传递。
这个实验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我主要采用引导学生定向探究的学习方式突破该难点。首先,教师请同学们猜想:如果将一根铝丝固定在方座支架上,再将三根火柴抹少许凡士林,并依次粘在铝丝上,接着用酒精灯加热铝丝的一端,那么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待学生猜想后,需要实验来验证时,教师提醒学生操作注意事项,并请学生演示实验。最后通过讨论汇报,学生发现:热可以沿着物体传递,并且是从温度较高的部分传到温度较低的部分,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这种传递热的方式称为热传导。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开始提出的问题:杯壁和杯盖的热是从哪里来的?
第二步:指导学生认识各种物体传导热的能力不同。
验材料制定各自的实验计划,并进行汇总,这样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研究兴趣。待学生选出一种简便的实验方法后,教师出示实验报告单,并放手请学生用现有的材料充分实验,大胆操作,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己探索、自己获取知识从而享受成功的喜悦。最后,通过讨论汇报学生得出结论:各种物体传导热的能力是不同的。
在整个研究活动中,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问题,在教师及时引导下,学生自己探索实践中得到了解决,从而形成了正确的认识。教师始终作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和合作者,亲身介入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并对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突发情况及时修改调整,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这样既体现了学生是科学探究的主体,教师是科学探究的主导,又使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体验到了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了科学探究的能力,同时形成尊重科学知识、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三)以发现结束,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首先启发学生说说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应用了热传导的性能。接着再联系教学开始时所观察的不锈钢杯传热的事实,尝试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不锈钢杯进行改进。最后,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为了巩固和扩展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兴趣,在本课最后几分钟还安排了一道思考题。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强化已有概念,同时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以上就是我为本课教学设计的三个环节。
通过上面的教学活动,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在教师引导下,经历了“提出问题→猜想→实验证呀→得出结论→应用”的科学探究程序,顺利地完成本课教学内容,使自身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在以上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还注重引进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机制,灵活运用教师观察、与学生谈话、填写实验报告单等多种方法,通过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并运用语言和体态及时给予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做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激励者。
为集中学生注意力,突出教学重点,本课我设计的是图文式板书。图增强了直观性,文一目了然地展现出教学的主要内容,整个板书简洁明了,能加深印象,巩固知识,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为了配合本课教学,我采用的教具和实验器材有:
1.实物投影仪,实验研究报告单。
在这个实验中,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探究式学习。首先,老师请同学们猜想各种物体传导热的能力相同吗?接着请学生利用桌上的实
2.实验器材:不锈钢杯,方座支架、酒精灯、凡士林、火柴、铜丝、铁丝、铝丝,烧杯、不同材料的小棒(铜、铁、铝、塑料、木、竹……)热水。
4、小学科学《光与热》课堂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
1、对光和热的关系作出推测;
2、通过用多面镜子和一面镜子照射探究光与热的关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自然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2、人们掌握了自然规律就能更好地生产和生活。
3、科学知识:
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2、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太阳是地球上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3、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教学重点】
认识阳光的强弱和温度的.关系,以及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凹镜、凸镜,相关课件及图片
分组实验:小镜子、温度计、不锈钢勺、放大镜。
【教学过程】
1、导入。
1、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带给我们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光的多少与强弱和温度的高低有什么关系呢?
2、学生自由说说自己的看法
3、师补充:光源的两大类,热光源与冷光源
二、光的强弱与温度。
1、让我们通过实际的观测来验证我们的想法
师启发:怎么样才能得到强弱不同的光呢?怎么知道光强与光弱时温度有什么不同呢?
2、师生共同归纳出实验的两大步骤
观察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反射的光强弱有什么不同
用温度计分别测出它们的温度
将小组数据记录在书上的表格中
3、各个小组汇报数据,绘制柱状图
4、结合图表,分析一开始的假设
三、凹面镜和凸面镜的介绍。
1、学生阅读书上的资料,并相互说说
放大镜、铜镜、奥运圣火的取得、普里斯特列
2、条件许可教师最好演示
【作业设计】
作业本上的配套作业
【板书设计】
2.5光与热
假设: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验证:
观察一面镜子和多面镜子反射的光强弱有什么不同
用温度计分别测出它们的温度
记录我们的数据:
5、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冷空气和热空气》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内容
热空气和冷空气
教学目标
1、探究过程和方法:通过实验学会由看风向来了解冷热空气的对流 ;会分析风的形成和流动,热空气上升
2、知识与技能:知道空气是会流动的,空气的流动形成了风;知道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了解热气球和孔明灯的升空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兴趣研究空气的其他性质;乐于亲近自然,有研究自然的欲望。
课前分析及准备
气球、蜡烛、纸蛇、水槽、蚊香,有关孔明灯及热气球的资料
教学生成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发现了空气的什么性质?
2、把书翻到P6,这课的标题是“空气是会流动的吗”,又是个问题,先来说 说你看到这个课题有什么想法?
3、把你们的假设写在课题的后面,这节课我们一起去验证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还要研究空气是怎么流动的。 板书课题 学生把自己假设的答案写在书上
二、自主学习
1、风的形成
(1) 请一个同学来吹个气球,如果对着脸放掉气球中的气,你有什么感觉?
(2)这样流动的空气就是风。
(3)我们已经知道了空气是会流动的,而且流动的空气就是风。那课题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啊,我们这堂课上完了吗?有关空气流动,你还想知道什么? 小组讨论体验 板书 流动的空气 风 从学生的提议中选取“空气是怎样流动的`”问题
2、空气的流动
(1)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① 空气也是分冷空气和热空气的,我们先来研究热空气的流动
② 我这里有个会“跳舞”的纸蛇,先来看看蛇是怎么“跳舞”的
③是什么力量让蛇“跳舞”的呢?
④把手放在蜡烛上方和侧面,你感觉到了什么?有能说明什么呢?
⑤通过这2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2)研究冷空气的流动
① 热空气是上升的,你猜想冷空气会是怎样流动的呢?
② 生活中,你看到过冷空气的流动吗?打开冰箱冷藏室
③ 冷空气是下沉的 板书 热空气 演示P6实验二 小组先实验再讨论,记录观察结果 适当点拨 让学生自我总结板书 上升 板书猜想答案(下沉)
3、冷热空气的对流
(1)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怎么能形成风呢?想个办法,让我们大家能看到空气的对流呢?
(2)演示P7实验,用蚊香的烟雾流动表示
(3)你发现了什么?为什么? 小组讨论实验方案 用实物投影展示 把观察结果写在P72
(4)你能说说冷热空气是怎么对流的?
4、热空气的用途
(1) 如果在地面上各个地方的空气冷热不同,它们会怎样?风是怎么形成的吗?
(2) 利用热空气上升的原理有人发明了一些可以飞行的物体,你知道有什么吗?
(3)请学生介绍热气球和孔明灯的升空原理 画流动图 板书 热气球孔明灯
三、课外拓展1、 制作热气球、孔明灯
这里学生对热空气会往上流动还不是很理解,从而使学生产生了疑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师演示了“孔明灯”并重点讲解了利用热空气上升和冷空气会下沉的原理,来正确使用空调的方法。
教学评价及反思
板书设计
空 气 是 流 动 的吗
空气是会流动的 热空气 上升
冷空气 下沉
热气球 孔明灯
6、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一课《亲历科学》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知道科学这门学科的学习内容和自己平时所经历的科学过程。
2.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推理归纳能力。
3. 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是使学生知道科学就是研究事物的规律的。
2.推理归纳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的是难点
【教学准备】
1. 实验材料。按课文要求准备。
2. 挂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要点】
1.让学生懂得要进入科学领域必须从自己开始。
2.让学生对自己的外表、特征有所了解。
3.学会使用测量工具和记录数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活动
1.通过插图提出问题,产生好奇心。
图片与插图相结合;口头与教材相结合。
2.通过演示提出问题,产生好奇心。
简单易做的小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提问题,不解释为什么。
3.参考实验:挂物体吸盘、空气占据空间。
4.通过观察提出问题,产生好奇心。
5.关于电视提问题,可安排小组讨论。
注意:让学生提问题,首先让学生有问题,其次能够提出问题,要给出时间、机会。本活动的重点是提出问题的训练,而不是问题的训练。
二、体验活动
1.提现成问题“向两片纸中间吹气,猜一猜会发生什么现象?”
2.让学生自己填写“我认为”。
3.两人一组体验,交换角色体验。
4.填写观察到的现象。
5.填写我的解释。
6.交流我的.解释。
三、小结:
同学们所提出的问题就是我们科学上要解释清楚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是我们今后要研究的课题。只要我们努力学习积极探索,科学这一门学科将会学得更好,同学们一定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性。
注意:重点是唤起学生的探究兴趣,不要纠缠学生答案的对与错。
7、《小风车》小学科学教案一等奖
设计背景:
让学生把愉悦的心情带人科技制作课堂,必须解放学生的眼、口、手等感官。
《小风车》首先给出一个背景,是让学生由此产生对风车的兴趣,接着让学生观察风车的各部件让他们想想、看看,悟出怎样制作的技法,再写出自己的设计思路。这是培养学生做任何事都必须先想好了再做的习惯,改变那种做到哪里是哪里做不好就拆掉的坏习惯。其次,明确我们今天要制作一件风车的活动目标。再让学生看看手边的工具和材料以及向你介绍的一种制作方法,想想说说自己的制作方法,然后把自己的设计思路写出来。完成后,可以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比,评比可以根据准确、速度、美观、牢固、灵活等条件进行。把风车真正玩起来,使课堂教学由课内向课外拓展,给学生进一步自由。
最后,进一步向课外拓展。让学生观看更多的风车让学生选出自己最喜欢的进行创作,并努力使自己的作品更美观、更灵活。
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学会小风车的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2、通过小风车的制作,培养学生对现代科技的兴趣和爱好,养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习惯;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和积极进取的意识。
活动准备
1、教师:课件一个。作品若干。
2、学生:卡纸、一次性纸杯4个,工具:小剪刀1把,胶水、木筷、牙签。
活动过程
分5个小活动进行
活动一:
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1、观看一段录象,看看录象中哪些作品你最喜欢,它们各叫什么名字?(各种风车、电扇)
2、欣赏其他班同学的一些风车模型。
3、仔细观察,先看看这些风车是怎样装配起来的?它们是由什么材料制作的?
4、对同学的制作提出问题。
5、思考:想拥有一架小风车吗,用什么办法?
活动二:
仔细观察、设计方案
1、在观察中发现什么问题吗?同桌说说,小组说。台前展示在观察中发现的问题,或者给这些作品作作评价?
2、教师介绍一种制作方法(教师制作)
“方方正正纸一张”。请同学准备一张正方形的稍厚的`白纸(彩纸也可)。
“对角剪开四片连”。先将纸对角折好,再用剪刀剪开对角线,不要完全剪断,四片要有连接的地方。在风车的正面和反面都涂上喜欢的颜色。(如果用的是彩色纸就不必涂色了)
“每隔一角中心卷”。剪开对角线后一共有八个角,按照顺序间隔着卷四个角到中心。
“图钉钉住吹就转”。用图钉钉住卷起的四个角和纸的中心,钉在铅笔杆上,风车就做好了。用嘴吹风车的叶片或跑动就会转动。(卷好的四个角也可用浆糊粘牢)
3、将观察到的和想到的东西写在自己的“点子站”里。
8、《保护土壤》小学科学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知道土壤为人类所作的贡献;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知道人类的许多行为是破坏土壤的;知道垃圾等对土壤的危害。
2、意识到土壤的重要,能够感激土壤;能够在自己的行动上为保护土壤做出一份努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环境意识。
教学准备:
1、有关土壤的资料,记录表格。
2、收集自己进行土壤研究的所有资料和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土壤和我们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1、了解土壤为人们做了什么
(1)小组交流:你认为土壤能为人们提供什么?
(2)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资料,分小组交流、讨论
(3)把你知道的填写在书上。
(4)小结:土壤是植物的母亲,植物又为食草动物提供了食物,食草动物又为食肉动物提供了食物。动植物死后,土壤中的微生物又将
它们的尸体还原成土壤中的养料,土壤就这样周而复始地为生命提供着无尽的营养,正是有了土壤,才有这美丽可爱的世界。
2、讨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
(1)小组交流:你认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
(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3、讨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
(1)小组交流:你认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
(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4、讨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
(1)小组交流:你认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
(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3)小结:我们小学生能做的就是搞好宣传工作。
(4)指导学生自办土壤小报,搞好宣传工作。
(三)拓展创新:
引导学生写出或画出他们的建议,指导学生办好土壤小报。
教学反思:
学习本课后,学生感知土壤资源的缺乏,认识了保护土壤的意义,并提出了保护土壤的想法。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9、小学科学《骨骼》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看、摸、敲、掂等多种方法观察动物的骨头,进而 骨骼 了解人体骨头的内部结构。
2、知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成年人的体内一共有206块骨头;知道组成骨骼的骨是有生命的,骨可以生长,骨中间的软物质叫骨髓,骨髓能够制造血细胞;
3、知道人体的骨骼具有塑造体形、支持躯干、运动、保护内脏器官、制造血细胞、储存身体所需的某些物质等多方面的作用。
4、通过自己制作人体骨骼模型,激发学生关注人体结构、研究人体的兴趣, 通过多种活动体验到人体骨骼对于人体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成年人的体内一共有206块骨头;知道组成骨骼的骨是有生命的。知道人体的骨骼具有塑造体形、支持躯干、运动、保护内脏器官、制造血细胞、储存身体所需的某些物质等多方面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
教师:人体的骨胳模型;人体骨骼图片和资料;多媒体课件。 学生:查找人体骨骼相关信息。
四、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上节课学习了《我们的身体》一课,知道我们的身
体可以分成哪几部分?
2.质疑:楼房屹立不倒是因为有钢筋水泥的支持,那么,人能立住不倒的秘密在哪儿呢?
引出研究主题:骨骼。
3.谈话交流了解学情:课前对骨骼有哪些了解,还想知道那些关于骨骼的知识。
(板书课题:骨骼)
(二)讨论交流学习新课:
1. 研究方法指导:
师:要进行科学的研究首先要有科学的方法,骨骼深藏在人体内,看不到,你能想到哪些好的方法研究它?(触摸、模型、资料、X光等。)
小结:大家说的这些方法都可以帮助我们研究骨骼,可是科学的研究还是应该一步一步的进行,这节科学课上就让我们先来摸一摸,亲自感知填写表格,在填写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了问题,老师这儿还准备了图片和资料,帮助大家来解决。
2.触摸感知“解暗箱”——认识人体骨骼
(1)划分小组
因为骨骼分布在全身各个部位,太多了,所以分小组来进行研究,每组只研究其中的一部分。规定4部分:头、颈和躯干、上肢、下肢。
(2)明确小组研究的内容和要求
有重点的研究:数量、形状特点、名称、作用
(3)分组研究
(在学生分组研究的过程中,试试补充资料和图片,让学生对自己的'研究进行验证,从而使得解暗箱的过程更科学有效。)
(4)学生汇报自己研究的结果。
师:下面请同学到前面来指着人体的骨骼模型完整的描述我们人体骨骼的组成。
(教师出示人体骨骼模型,安排学生到前台进行指示和名称的描述。) (颅骨29块:脑颅骨、面颅骨;躯干骨51块:后背有一条长长的脊柱、前胸的肋骨、胸骨;上肢骨64块:肱骨、肩胛骨、尺骨、桡骨;下肢骨62块:股骨、髌骨、趾骨等)
3. 推理法“解暗箱”——了解骨骼的作用
师:刚才同学们也研究了骨骼的作用,现在我们继续交流。
举例说明各部分骨骼的作用,相机板贴(运动作用、保护作用、支撑作用)
五、 生活实践与应用:
1.引起思考:健康之窗
师质疑:骨骼的作用这么大,怎样才能使骨骼长得好呢?
(学生分组讨论后,利用表演的形式展示正确的做法。教师进行评价和总结。)
2.梳理总结:(课件出示)要保护骨骼,必须做到:
1).按正确的姿式坐、立、走。
2).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等)
(交流内容时,学生可以直接表演相关的正确姿势。教师强调在以后的学习过程都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姿态。)
3.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骨骼的有关知识,希望同学们按这些要求做好是自己的身体更加强壮!
10、小学科学《常见材料》优秀教案一等奖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常见材料》是我们目前使用的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它们是什么做的》的首课。它是一节集知识归纳性,探研操作性等于一体的科学课。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来认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将学生由对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零星认识提升到内涵属性层次上。并且在提升的过程中教给学生科学的认识物体的方法,使他们在进入“材料世界”时,能够准确利用自己的感官来判断物体的特征,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本课可分为四个内容:认识常见物体是由什么材料做的;认识并描述一些常见材料;给材料分类;讨论关于材料想研究的问题。
二、学生情况分析
就儿童的实际情况而言,在这之前,他们在生活中对一些材料已经有了一些了解,这就具有进一步研究的良好基础;就儿童的思维而,他们不像成人思维具有较强的严谨性,所以他们的认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时必然会出现“与从不同”的创新的东西,这就为我们的课堂增添了异彩纷呈的精彩元素,这都会成为这一节课里有用的教学资源。但儿童的思维简单会导致研究方法的单一,这就形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甚至较难区分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这就开成了本节课的难点。
三、三维目标
1、过程与方法: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材料;能够对常见材料进行简单分类。
2、知识与技能:认识一些常见材料。让学生认识到不同材料有不同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自身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关系。
2、难点: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五、教学过程:
(一)观察实验室,初步感知材料
1、谈话:实验室里有些什么?这些物品是什么材料做的?
2、学生观察记录。
3、观察带来的玩具,说说玩具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4、汇报交流。
(从实验室的装置切入学习,不拘泥于教材,树立“用教材教”的思想,对玩具的研究是对实验室材料研究的补充,学生见到心爱的玩具有一种亲近感,愿意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二)对材料进行分类
1、小组讨论:这些材料一样吗?有哪些不同?引导学生从质地、重量、大小、沉浮等进行比较。
2、组织学生阅读课文资料,目的是让学生对材料的分类有所认识。
3、引导学生对材料进行分类:知道材料可以粗略划分成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两大类,在此基础上我又重点强调以是否直接来自大自然为分类标准,并提示两种材料间的关系。
4、引导区分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这一层次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了更好地突破难点,我再次组织学生对教室内的物品进行观察,针对具体物品,按材料的来源差异分辨构成物品的材料哪些是天然材料,哪些是人造材料。
(科学学习提倡给学生动手做的大段的研究时间,而不能是通过教师反复讲、学生认真听的方式获取知识,在学生动手做的过程中,他们的技能、能力、态度、情感得以发展与提高。教者做好组织和引导工作,让学生通过对材料的摆弄,自己获得对材料的认识。这种认识是多元化的,并没有什么所谓的标准答案,只要是认真经历这一“摆弄”的过程,都会获得有益的认识。)
(三)以“球鞋”为例分析构成物品的材料。
1、谈话: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研究自己身边的物品,如大家穿的鞋子,看看它们分别是什么材料做成的?这些材料来自于哪里?有什么性能?
2、小组讨论后汇报。
(通过研讨提示材料之间存在性质的差异和来源渠道不同,表现材料的丰富多彩,从而引导学生自行展开对材料的探研活动,拓展学生对材料的认识。)
(四)拓展延伸
谈话:关于材料,你还想知道什么?还想研究些什么?把你的问题记在问题手册上。
(科学学习,要注意材料的积累,材料哪里来,就在我们平时的操作过程中。让学生把感兴趣的问题记在“问题手册”上,一是提醒他们注意课后查阅资料,解决这些问题;二是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一节课的学习最后没有问题那确实是认真听了,认真做了,但有没有认真思考呢?这才是最重要的;三是为学生的评价留下一份宝贵的材料。可谓是“一箭三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