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小学信息技术一等奖说课稿《走进计算机》

2023-09-28 10:03:44

  小学信息技术一等奖说课稿《走进计算机》

小学信息技术一等奖说课稿《走进计算机》

1、小学信息技术一等奖说课稿《走进计算机》

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我是来自瑞安莘塍六小的xxx,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走进计算机》,拿到课题,我在想,这节课有什么,我要怎样教,才能让学生学完会觉得有价值。接下来我将阐述我对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望得到在座老师的多多指导。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堂课讲的是什么?《走进计算机》是浙江摄影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的内容。它是六年级的开篇之作,介绍了计算机硬件方面的一些知识和计算机的工作流程。那么,对于我所合作的小学生而言,是不是可以跳过这些纯理论知识的学习呢?答案是“no”,因为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是技术上的 enjoy,如果没有理论知识的学习,那么学生对于计算机的成果和应用,就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所以,在继学生各种软件学习之后,本节课的理论学习就开启了他们对计算机综合认识的大门,它不仅是知识链上的一个转折点,更是在整个计算机学习中起到了一个脊梁骨的重要作用。

  面对如此重要的教学内容,我又要和一群怎样的学生合作呢?六年级的学生有自己的想法,性格上开始叛逆,不喜欢听老师长篇大论的讲授,喜欢自己动手去尝试。他们在接触了两年的软件学习后,初遇较为枯燥的理论知识,这时候,寻求创造性的叛逆与力求稳定性的枯燥开始碰撞,又会造就怎样的课堂,它将值得我们去期待!

  (一)教学目标

  在这样的期待下,我唯一可以确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争取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1、了解计算机内部的硬件组成及基本功能。

  2、了解计算机最基本的工作流程及各设备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计算机硬件的认识,掌握计算机基本的工作流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计算机的强大能力,体验自主探索的快乐。

  (二)重点难点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和教学目标,毋庸置疑,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计算机内部主要硬件的功能。

  由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更容易接受,而难于理解抽象的知识,所以我将“计算机的工作流程” 确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教法学法

  基于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我又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支持学生?我将“创设情境法”和“任务驱动法”作为课堂的中心轴;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人,教师只是起到了一个支持者的作用,所以,我提倡学生以自主探究的方式去获得知识的建构。

  三、教学过程

  那么,怎样的课堂设计,才能让学生在乐小学,化枯燥为愉悦。我将围绕一个“趣”字来展开,以闻趣、探趣、悟趣、疑趣的方式逐步推进课堂教学,以此来分散教学重难点,支持学生主动愉悦地去获得知识。

  基于教学内容的理论性,我将结合学生的对卡通人物的喜爱,将每种硬件的特性融入卡通形象,成为各个主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以此来导入一个“瞧,这英雄一家子!”为主题的故事情境。课前将学生分为8人一组,每组分到“cpu、风扇、内存、硬盘、主板”一组计算机硬件(cpu被风扇虚盖,不同颜色的内存条,标签贴纸,提前摆放在桌上)。

  1)闻趣

  课堂伊始,以图片自我介绍的形式,呈现这一家子的成员性格特征和能力,除了培养学生慢慢进入课堂的情绪,也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引起兴趣,唤起探究欲。

  比如,我是迷糊小妹,我喜欢打扮,我的记忆力很不错,但是因为我很迷糊,记住的时间很短暂,但是我很努力喔!不过不怕,我有一个精明能干的姐姐,她记忆力超群,过目不忘,记住了就不会忘喔,而且能记住很多东西,嘿嘿,自恋一下,我也是家里的好帮手!我有一个细心又负责的妈咪,我们都很喜欢和她谈心,她把我们每个人紧密的连在了一起,照顾我们的点点滴滴,承担了整个家庭的大小事务。

  当然,不可不提的是我们的英雄爹地,它是我们家的主心骨,睿智的头脑,快速的反应力、敏锐的判断力和果断的行动力,让我们离不了他,对他深深地崇拜着……英雄的身边总是有个得力忠心的助手,老爹也不例外,随从小风总是如影随形地跟在老爹身边,为他排忧解难。当然,我们还有很多亲朋好友,我们一起团结合作,共同努力,解决问题,创造奇迹。

  这一家子处于一个中心地位的重要作用,将各个分离的部落连成一个整体,传递消息,处理问题,久而久之得了英雄之家的美名。

  教师引出这么有意思的一家子后,自然过渡到信息技术课堂上,也有这样不可或缺的英雄之家,你知道他们是谁吗?这样就自然而然地进入探趣环节。

  2)探趣

  教师提示可以根据卡通的性格能力,参考书本的讲解和网上搜索,找到桌上与人物相对应的硬件一家子。小组分工合作,组员自己确定角色,重点查找角色相对应的硬件,通过查找,能明确该硬件的名称和作用,再与角色进行比较,看是否符合。组员用标签记录硬件名称贴在该硬件上,并以简要的方式在记事本中记录该硬件的作用。

  这一环节,提前准备了一些颜色不一的内存,让风扇虚盖着cpu,设置小小的难度,考验学生的观察力和对知识掌握的准确度。

  通过本环节,学生能根据实物,初步感知硬件设备,明确其对应的名称和功能,带着一种兴趣和可能性去发现,去证明自己的想法。教师分小组请学生分享自己的猜想过程经历和结果后,做一个引导解释。

  当学生认为自己都掌握而骄傲自满的时候,教师抛出问题“那他们又是怎样紧密相连,团结合作的?”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但是,由于场地、时间和设备的限制,我们先来借鉴一下别人的经验,研究他们的展示,取得自己的真经!

  学生视频观看主机的组装,了解分离的个体是如何构成一个整体,承载了计算机的运行。

  英雄一家子中,每个人既是独立的个体,又是家庭中必不可缺的成员。这些硬件也如此,既各自独立又互相依存,谁生病了,找上一个替补就可以,不需要整个更换。

  3)悟趣

  当课堂推进到这里的时候,是否已经进入结束阶段了呢?不,教师马上引领学生进入情境中,以“英雄总是要去解决问题,那这些问题他们又是如何获得,任务又是如何成功解决的?”的问题带出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的帮助,完成计算机的工作流程。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这就需要借助亲朋好友的帮忙!

  情境中,有专门收集情报小队,有专门分布信息部门,他们分工合作,以英雄之家为中心,展开任务,解决问题。请学生联想,我们内部硬件之家的亲朋好友在哪儿,他们是谁,又是进行怎样的分工合作,展开任务的?请举例说明!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去探究,尝试去发现计算机的基本工作流程:输入设备——主机(各部件的通力合作)——输出设备。

  4)疑趣

  了解了计算机的硬件和基本工作流程,可以说,课堂进行到这里,学生已经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但是,社会在飞速发展,我们的思维和行动力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教师再把学生拉回课堂,在基本知识点清楚地基础上,抛出问题“现在的电脑,越来越薄,越来越小,看看我们的笔记本、上网本、ipad,你能找着他们的情报收集和信息分布部分吗,他们的内部硬件之家在哪儿?你知道他们和台式电脑有哪些异曲同工之处?”

  为什么要设计这个环节,因为我考虑到,课堂的实物都不是社会上流行的趋势,经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能对学习的知识存在一个定势思维,为了拓宽相联系的知识面,引入流行元素,在变化中找到不变,能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结束语:

  本节课围绕趣字,通过闻趣、探趣、悟趣、疑趣四个环节来展开教学,化抽象的理论知识为具体形象的卡通人物,学生能通过感知、对比、联系来验证猜想,形象地理解硬件的作用,感悟基本的工作流程。

2、小学信息技术一等奖说课稿《走进计算机》

  对于我所合作的小学生而言,是不是可以跳过这些纯理论知识的学习呢?答案是,因为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通过学生已经受过的美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创设一个电子画展的情境(创设情境法),设置一个个任务,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自己动手,有机结合画图的各种操作(任务驱动法),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查漏补缺,使教学内容合理流动,水到渠成。

  一、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1、教材分析:信息技术学科是学科中最年轻的工具性学科,同时又是知识技能更新最快的学科。《信息与信息技术》这一节是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第一册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同学,它是教材关于信息技术这一学科的初步认识。

  本节是基础性的纯理论的内容,所介绍的一些有关信息的知识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可以为进一步学习后续内容打下基础,也是形成学生“了解熟悉———基本技能———综合运用”这一合理知识链的必要环节。

  新的学科的学习,对学生充满着挑战,能够让学生在现有基础上产生一种求知的冲动。正是这种冲动,导致学生的理想和实际技能的不平衡。

  基于此点,从信息技术本身学科特点出发,结合与生活实践的整合理念,设计这一课时,目的在于让学生知道现今是信息高速发展的社会,了解“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这一社会现实,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2、学情分析:学生对微机充满了向往,甚至用“崇拜”这词决不过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次上信息技术课之前,学生在机房门口早已排好了长长的队伍,穿好了鞋套,等着老师的到来。特别是第一次接触计算机的同学,用手摸一摸显示器都会欢欣鼓舞)

  基于对学生情况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内容作了一些调整,我想在学生初步建立信息技术中“信息”的感性认识后,能亲自在网上根据特定的任务,搜索一些信息,来加深理解,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本节课的内容:了解信息的特征和信息的表达方式;

  重点:信息的特征;

  难点:培养能从各种途径获取信息的思维习惯,以及培养辨析信息的能力。

  二、说目标:

  1、一个指导思想:

  “使学生明白,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活动的终极目标就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对推动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2、两个学会:学会信息的特征和信息的流程。

  3、一种体验和一种培养。

  以信息处理为主线,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获取、分析、处理、传递、运用信息的意识,体验信息从获取到运用的全过程,并在其中享受快乐;

  4、多种收获:

  养成在获取信息到运用信息的思维习惯,通过聆听、理解老师的想法,提高学生的听力;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自学、自悟的能力;通过对学生的上机姿势矫正、上机时间和休息时间的合理分配,使学生养成劳逸结合的习惯。通过对信息的正确判断,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

  三、教法和学法:

  1、教法:

  (1)、任务驱动:结合信息技术本身的特点,要求我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应以“典型任务”为主,突破一个个“思维障碍”,因此本课采用建构理论下的主体教育模式,通过学生已储备的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设置一个个任务,让学生在学习任务中,自己思考,主动探究,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发展能力。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到组织、引导、协调、控制、咨询的作用。启发、诱导贯穿其中,创建自我探究的学习平台。

  (2)、讲解演示法:投影一部分图片,其中包括生活中常见的,也包括学生只要稍稍动脑就能马上反应过来的,结合课本插图来共同讨论。

  2、学法指导:

  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基础之上,教学过程应赋予学生最多的思考、讨论的时间和空间,应此在讨论的过程中,重在学生说出他的“亲眼所见、亲身经历”。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逐步对问题“深层次”的思考。在情境中感悟,在解决问题中交流探索,在实践中内化、自悟。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的设置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具体感受信息的获取方法。

  二是,“自悟”,针对不同的任务有很多种不同的方法,根据现有条件,选择最佳。

  三是:“尝试”,通过动手操作来体现通过信息技术获得信息的优越性。

  过程设置分为:创设情境,以境激趣——合作讨论,自主探究——归纳总结,体验成功

  1、创设情境:

  一公司贴出招聘广告,广告上只有公司名称和该公司所需的聘用职位(仅限三人),其他的信息都没有,如果你是一名应聘者,你该如何处理呢?

  目的:创设美好的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有明确了任务,利用学生对虚拟生活情境的向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境中主动接受任务,从而乐学。

  2、合作讨论、自主探究:

  本环节从三个层次展开:

  第一层次: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了解信息的普遍性和对不良信息的正确识别。

  (1)、相邻两个同学相互讨论,举手发言,你能在生活中发现获得信息的途径吗?(交通标志、阅读等等)

  (2)、阅读课本,观察课本上的图片给出了哪些信息。

  (3)、投影一些图片:例如:08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福娃”等等,学生交流,反馈信息。(有的学生一眼就可看出,有的只要“学生“掂掂脚”就可以达到)

  这一环节是课堂内容的中心部分,我通过学生的自主讨论,以前知识的迁移,来发散思维。真正体现信息的“无处不在”。

  第二层次:怎样识别不良信息

  (1)、手机短信:“某某中了大奖后?”

  (2)、讲一个小故事来激趣:“包不掉毛和毛掉不包”说明怎样去识别信息的好与坏。

  (3)、让学生自己搜索记忆,你知道哪些与此类似的事例。

  本环节的安排是让学生明白:信息是普遍存在的,但也有优劣之分,培养学生的辨析信息的能力。(借此告诉学生,天上不会掉馅饼)

  第三层次:学生上网查找我们学校的主页(投影出上网的基本步骤和查找的关键字),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某些同学上机的操作姿势和不良习惯;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做科学有效的控制;这一过程还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以选择不同的手段和方式进行辅导。

  分层次的教学的运用,使全体学生能够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发展,从而突出了课堂的重点,分散了难点。特别是最后的上机操作,让学生过了一把瘾。

  3、总结归纳,体验成功:

  (1)、交流学习心得,各自说说本节课学了哪些内容?

  (2)、教师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归纳总结。

  4、设疑,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当一辆汽车突然从我身边驶过,你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在本节课后能自主思考做到知识的迁移。

  5、作业布置:

  课后调查:无论通过什么合理的途径,了解一些社会上的通过误导信息来骗人的实例。

  要求讲出你获得该信息的途径。

  五、设计理念:

  本节课在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引导的过程小学,让学生自主体会信息技术的普遍性这一特征,在“讨论和实际操作”中体验信息的获得和信息的正确辨析,正是在辨析过程中,提高了分辨能力。提高学生更大的兴趣,是我这堂课的最终目标。

3、小学信息技术一等奖说课稿《走进计算机》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信息技术《认识计算机》的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任务驱动,激趣导入

  (二)初步尝试,探究新知

  (三)教师引导,巩固新知

  (四)强化练习,形成技能

  (五)课外实践,拓展延伸

  二、具体阐述如下:

  (一)激趣导入 讲授新知

  首先,教师开门见山直接问学生你喜欢电脑吗?会用电脑干什么?同学们会这么多呀!现在我可要考考你们了:看,知道这是什么吗?(课件出示埃尼阿克)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加以简单的总结:它是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名为埃尼阿克,它于1946年生于美国,它的主要元件是电子管。

  此环节设计目的是创设美好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学生的爱心,乐于助人的精神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积极地接受任务,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为全课奠定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复习已经掌握的操作技巧,为后面的教学打下铺垫。

  (二)教师引导,探究新知:

  同学们,随着第一台计算机的产生,计算机就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你们能通过自已的能力找到答案吗?

  任务一:电脑发展史

  如:计算机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时期 组成器件 时间

  第一代 电子管计算机 (1945年~1955年)

  第二代 晶体管计算机 (1955年~1965年)

  第三代 集成电路计算机 (1965年~1980年)

  第四代 大规模集成电路 (1980年~至今)

  这一环节我把学生分成4人1小组,分工协作1位组长,2位搜索资料(不仅仅只有网上收搜索),1位加工整理,1位负责汇报。这个环节我放手让学生看教材、或上网找资料自己完成任务。孩子们都有很强探索欲和表现欲,教师正是抓住了孩子们这一心理特点,让学生亲自体验,在探究中学习到蕴含在其中的技能。在这种情境中,就有可能使学生充分发挥潜能。可能有人会担心这一环节放手让学生去做,有的孩子完不成任务会挫伤他的`积极性,我认为孩子都有很强的好胜心,这一环节他没有完成任务反而会促使他带着问题更好的学习。

  讲解完后教师出示几幅现代微型机的图片。让学生认一认,说一说,再出示任务二。

  任务二:计算机的分类(看书、老师课件)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任务三:想像未来的电脑会是什么样的?

  当学生完成任务后教师让学生想像未来的电脑会是什么样的?你的未来电脑都有些什么?学生会说有键盘、鼠标等。这时教师引出计算机中能看的见得和摸得着的叫做硬件。如鼠标、键盘、显示器等。

  教师举例:音乐、画图我们能摸得着吗?那么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就把它叫做“软件”。(板书)

  计算机中也是一样的,你能举例说明吗?(画图、Word、电子报刊等)同学们说得都很好,这些都是软件。可是我有个问题了,我想听音乐,可是连计算机都打不开了,我还能听吗?那么,这些能管理计算机的软件就是系统软件。因此,我们又将软件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板书)

  这一环节,学生在教师的讲解演示以生活中的事物为例子来说明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使学生很容易就区分出了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很好的突破了本课的重难点。

  (三)强化练习,形成技能:

  测试1:继续收集你们小组探究的问题。

  测试2:你能想像出未来计算机会发展成什么样吗?能把它画出来或描写出来吗?

  测试3:小组间互相出题测试,看看谁的新知掌握的好。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让学生自己选择喜爱的内容进行巩固练习,使原来枯燥乏味的机械练习充满了生机,学生在亢奋的思维状态下进一步巩固新知,也促使学生乐学、善学。

  因此,本课中我采用师评、生评、互评、自评等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如教师在学生作业中找出有特点作品,让学生自己进行评价或让同学对作品进行评价,这样在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也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同时,也加强了小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

  (四)课外实践,拓展延伸:

  让学生把本节课收集到的内容回家后制作成电子报刊或小动画,然后当小老师讲解给自己的亲人和朋友听。

  给学生一个开放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课外收集信息、加工整理信息的欲望,同时也是一次很好的反馈机会。

  三、总体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让他们学得更主动、更轻松;力求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达成教学目标。

4、小学五年级上册信息技术《计算机的软件》教学设计一等奖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五年级上册信息技术《计算机的软件》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什么是软件,计算机为什么必须用软件?

  2、软件基本分类(建议分两类即可)

  3、为什么要用正版软件(什么是共享免费软件)

  4、光盘使用常识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使用正版软件的意识和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了解什么是软件

  三、教学难点:

  为什么要使用正版软件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们都知道计算机从外观上看由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等设备组成,但有了这些设备,计算机就有了我们想要的功能了吗?我们来看一个演示

  (准备两台配置相同的电脑,其中一台装入一种软件(以金山打字通为例,也可用其它软件),另一台不装。)

  教师演示:两台计算机中一台可以使用金山打字通,而另一台不能。

  提问:为什么两台完全一样的电脑,其中一台能使用金山打字通,而另一台不能?(需要安装软件)。今天,我来就来认识认识计算机的软件。

  引入课题——《计算机的软件》

  2、计算机为什么要用软件

  从上面的例子,同学们可以体会到,要让计算机正常工作,就需要为计算机安装软件,那么软件是什么呢?计算机为什么需要安装软件呢?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回答。

  六、软件的基本分类

  1、出示Windows启动时图案,提问:你见过这样图案吗?你知道这是什么软件吗?你知道这个软件的作用吗?请阅读课文“操作系统”小节后回答。

  你知道Windows操作系统先后有哪些“兄弟姐妹”吗?请在互联网上寻找答案。(探究活动4小题教师引导学生在搜索引擎中查询)

  2、探究活动:(探究活动1、2小题)

  A、上网查一查,下面的软件有什么用途?WinRAR、ACDSee、金山词霸

  B、上网查一查,如果我们希望电脑具有下列功能,可以使用什么软件?打字练习、听MP3音乐、制作幻灯片

  想一想:

  A、这些软件的作用和操作系统有什么不一样?我们把这些软件叫做什么软件?阅读“应用软件”一小节

  B、通过以上活动,我知道了:如果想让计算机做更多的事,就需要为计算机_________。

  七、使用正版软件

  1、阅读课文第三小节“大家都来使用正版软件”,说说判断一个软件是否是正版软件的。依据是什么。

  2、在小组内讨论下面行为是否正确。(探究活动3小题)

  A、小明从软件专卖店购买了一套正版软件。

  B、小明把这套正版软件借给几个同学使用。

  C、小明把自己的正版软件复制了几份软件,刻录成光盘送给同学们。

  3、在全班讨论(延伸):

  A、小明把自己购买的软件复制了一份用于防止软盘损坏。

  A、共享软件和免费软件是否是正版软件。

  B、在网上下载的软件是否是正版软件。

  (关于学校使用软件的问题可参考《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二十二条因课堂教学、科学研究、国家机关执行公务等非商业性目的的需要对软件进行少量的复制,可以不经软件著作权人或者其合法受让者的同意,不向其支付报酬。但使用时应当说明该软件的名称、开发者,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或者其合法受让者依本条例所享有的其他各项权利。该复制品使用完毕后应当妥善保管、收回或者销毁,不得用于其他目的或者向他人提供。)

  4、光盘使用小常识

  A、看看图1—3、图1—4、图1—5、图1—6,说说图中是怎样保护光盘的。

  B、你还有什么保护光盘的好办法。

  C、思考:光盘是软件吗?(光盘本身不是软件,是软件的载体,光盘里的内容是软件。)

  D、除了光盘,软件的载体还可以是什么?

5、小学五年级上册信息技术《计算机的软件》教学设计一等奖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五年级上册信息技术《计算机的软件》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什么是软件,计算机为什么必须用软件?

  2、软件基本分类(建议分两类即可)

  3、为什么要用正版软件(什么是共享免费软件)

  4、光盘使用常识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使用正版软件的意识和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了解什么是软件

  三、教学难点:

  为什么要使用正版软件

  四、教学课时: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们都知道计算机从外观上看由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等设备组成,但有了这些设备,计算机就有了我们想要的功能了吗?我们来看一个演示

  (准备两台配置相同的电脑,其中一台装入一种软件(以金山打字通为例,也可用其它软件),另一台不装。)

  教师演示:两台计算机中一台可以使用金山打字通,而另一台不能。

  提问:为什么两台完全一样的'电脑,其中一台能使用金山打字通,而另一台不能?(需要安装软件)。今天,我来就来认识认识计算机的软件。

  引入课题——《计算机的软件》

  2、计算机为什么要用软件

  从上面的例子,同学们可以体会到,要让计算机正常工作,就需要为计算机安装软件,那么软件是什么呢?计算机为什么需要安装软件呢?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回答。

  六、软件的基本分类

  1、出示Windows启动时图案,提问:你见过这样图案吗?你知道这是什么软件吗?你知道这个软件的作用吗?请阅读课文“操作系统”小节后回答。

  你知道Windows操作系统先后有哪些“兄弟姐妹”吗?请在互联网上寻找答案。(探究活动4小题教师引导学生在搜索引擎中查询)

  2、探究活动:(探究活动1、2小题)

  A、上网查一查,下面的软件有什么用途?WinRAR、ACDSee、金山词霸

  B、上网查一查,如果我们希望电脑具有下列功能,可以使用什么软件?打字练习、听MP3音乐、制作幻灯片

  想一想:

  A、这些软件的作用和操作系统有什么不一样?我们把这些软件叫做什么软件?阅读“应用软件”一小节

  B、通过以上活动,我知道了:如果想让计算机做更多的事,就需要为计算机_________。

  七、使用正版软件

  1、阅读课文第三小节“大家都来使用正版软件”,说说判断一个软件是否是正版软件的依据是什么。

  2、在小组内讨论下面行为是否正确。(探究活动3小题)

  A、小明从软件专卖店购买了一套正版软件。

  B、小明把这套正版软件借给几个同学使用。

  C、小明把自己的正版软件复制了几份软件,刻录成光盘送给同学们。

  3、在全班讨论(延伸):

  A、小明把自己购买的软件复制了一份用于防止软盘损坏。

  A、共享软件和免费软件是否是正版软件。

  B、在网上下载的软件是否是正版软件。

  (关于学校使用软件的问题可参考《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二十二条因课堂教学、科学研究、国家机关执行公务等非商业性目的的需要对软件进行少量的复制,可以不经软件著作权人或者其合法受让者的同意,不向其支付报酬。但使用时应当说明该软件的名称、开发者,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或者其合法受让者依本条例所享有的其他各项权利。该复制品使用完毕后应当妥善保管、收回或者销毁,不得用于其他目的或者向他人提供。)

  4、光盘使用小常识

  A、看看图1-3、图1-4、图1-5、图1-6,说说图中是怎样保护光盘的。

  B、你还有什么保护光盘的好办法。

  C、思考:光盘是软件吗?(光盘本身不是软件,是软件的载体,光盘里的内容是软件。)

  D、除了光盘,软件的载体还可以是什么?

6、大班《走进小学》社会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班《走进小学》社会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小学环境,了解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内容,减少对小学的陌生感,萌发上学的愿望。

  2、能大胆访问小学老师和小学生,并能用绘画,语言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想。

  3、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4、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先与拟参观的小学联系,请小学做好相应准备。

  2、观看教师教学资源《走进小学》,对小学有初步印象。

  3、事先请家长帮助把幼儿提出的有关小学的问题记录下来,夹在“问题树”上。

  4、幼儿自备便于携带的小本子和笔。

  5、有条件的壳携带数码相机或录像机。

  活动过程

  1、参观前的准备:

  (1)观看教师教学资源《走进小学》,对小学形成初步印象。

  (2)向幼儿介绍要参观的小学名称及具体地点。

  (3)引导幼儿观察“问题树”,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记录在自己的小本子上,引发幼儿有目的的参观小学。

  (4)提出参观的注意事项。请幼儿参观时,注意观察,寻找问题的答案。提示幼儿注意安静参观,小声讲话,以免影响哥哥姐姐上课;同时注意安全。

  2、参观学校。

  (1)参加升旗仪式,了解小学升旗仪式与幼儿园的不同。

  (2)学校老师以欢迎的语气带领幼儿分别参观学校的整体环境,如教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图书室、大队部、操场、厕所、饮水处等,了解他们的功能,并比较和幼儿园的不同。

  如生活方面:男女厕所在哪里?怎样区别?

  学习方面:教室里的桌椅怎样摆放?讲台有什么作用?

  娱乐方面:操场上有什么?可以干什么?

  教师提醒幼儿回忆自己的问题,鼓励幼儿向小学老师提问。

  (3)幼儿与小学生同上一节课,了解小学生是怎样上课的,感受学习的氛围。如“小学生的课桌上摆什么东西?小学生上课怎样回答问题?”。

  (4)课后观察小学生课间10分钟,提醒幼儿记清楚课间哥哥姐姐都做了那些事。

  采用一带一的方式,请小学生带幼儿活动。幼儿可向他们提出自己想了解的问题,请小学生回答。

  3、回园组织幼儿谈话。

  (1)请幼儿结合自己小本子的记录,自由发言,说一说对学校的印象。

  (2)按参观顺序回忆看到的内容,说一说小学和幼儿园不同的地方。有条件的可引导幼儿观看参观小学时的照片或录像。

  (3)引导幼儿回忆“好担心”教育活动中涉及到的所担心的问题。讨论:这些问题解决了吗?还有哪些担心的问题?引导幼儿一起想办法解决。

  (4)小任务:请幼儿把已解决的问题答案,还想了解的问题,以及自己向家长或邻居家的哥哥姐姐搜集的关于学校的资料等画下来,夹在“问题树”上,引导幼儿与同伴相互交流。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学习幼儿学习资源6第4至5页,说说小学与幼儿园不同的地方。

  活动反思

  《走进小学》这一活动是以幼小衔接为主,情感为主线的一系列生动的活动。我们以幼儿参观小学掀开主题活动的帷幕,到对小学的`好奇、想要上小学,再到对幼儿园的依依不舍、对老师朋友的分别,都体现了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情感发展。与此同时,一系列活动中教师、家长的参与也是我们作为成人参与者心灵受到了孩子们的触动,萌发了想要为孩子留住幼年回忆的想法。

  “走近小学”——我们组织孩子参观了回民小学,观摩了小学的环境、操场、实验室等场景,并通过小学教师的见面、解疑,消除了幼儿对小学的陌生感,担心自己没有办法适应小学生活的无安全感,通过对小学生活、学习、交往的了解,逐渐萌发了孩子们“我想上小学”的崇敬、兴奋的心理。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为孩子提供了一系列小学的材料、背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歌曲、画面等等为孩子做了入学前的心理适应工作。

  “了解小学”——我们以墙饰创设为载体来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孩子自己提出有关小学的问题,自己设计“了解小学”的方案,并大胆实践,通过墙饰设计来表达丰富的情感,来解答心中的各种疑惑。孩子在利用各种途径寻求知识、丰富经验的过程中,各方面能力得到发展,他们以主人的身份参与了整个环境的改变,满足了探究的需求,也对小学生的生活、学习有了更多的了解。当墙面作为作品展示空间出现在孩子面前时,是一种信息的传递。这种信息作用于幼儿头脑中碰撞出新的生活经验,看到自己的成果能够与更多的小朋友分享,他们是多么激动和开心,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离园时刻”——随着上小学的兴奋渐淡,离园的忧伤逐渐提升,对幼儿园的不舍:滑梯、操场、玩具、乃至桌椅,都是那么的依恋;对老师的笑容、声音、亲切,都是那么的难以忘怀;对朋友的嬉戏、玩笑、生活,都是那么的难舍难分,孩子们开始从对小学的模拟到一次次认真地模拟幼儿园的生活,他们想要把幼儿园深深的刻在脑海,作为幼时最美好的回忆。这时的我们,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尽力得想要为孩子们做点什么。带着对孩子们的不舍,我们准备了大量的活动:设计名片、离园纪念册……都以情感、友谊、亲情为主线的,家长们更是积极参与,给孩子们准备了离园小礼物、拍照、摄像,通过多样的方式为孩子留住这一切的美好。

  通过这次主题活动的开展,给了我们不少启示。孩子的兴趣与需求是活动的生长点。作为教师,我们要满足孩子的兴趣与需求,并为孩子提供展示的物质条件和实现想法的精神空间。主题是孩子积累经验,学习知识的过程,教师是活动的主导,对于孩子表现出的愿望想法给予积极回应,并将活动的目标与孩子的需求相结合,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丰富孩子的经验,使活动深入开展。相信孩子,将孩子作为主体,老师要真正成为孩子活动的观察者、倾听者、提问者、合作者,并为孩子的发展提供一切可能性。

7、大班《走进小学》社会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班《走进小学》社会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小学环境,了解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内容,减少对小学的陌生感,萌发上学的愿望。

  2、能大胆访问小学老师和小学生,并能用绘画,语言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想。

  3、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4、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先与拟参观的小学联系,请小学做好相应准备。

  2、观看教师教学资源《走进小学》,对小学有初步印象。

  3、事先请家长帮助把幼儿提出的有关小学的问题记录下来,夹在“问题树”上。

  4、幼儿自备便于携带的小本子和笔。

  5、有条件的壳携带数码相机或录像机。

  活动过程

  1、参观前的准备:

  (1)观看教师教学资源《走进小学》,对小学形成初步印象。

  (2)向幼儿介绍要参观的小学名称及具体地点。

  (3)引导幼儿观察“问题树”,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记录在自己的小本子上,引发幼儿有目的的参观小学。

  (4)提出参观的注意事项。请幼儿参观时,注意观察,寻找问题的答案。提示幼儿注意安静参观,小声讲话,以免影响哥哥姐姐上课;同时注意安全。

  2、参观学校。

  (1)参加升旗仪式,了解小学升旗仪式与幼儿园的不同。

  (2)学校老师以欢迎的语气带领幼儿分别参观学校的整体环境,如教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图书室、大队部、操场、厕所、饮水处等,了解他们的功能,并比较和幼儿园的不同。

  如生活方面:男女厕所在哪里?怎样区别?

  学习方面:教室里的桌椅怎样摆放?讲台有什么作用?

  娱乐方面:操场上有什么?可以干什么?

  教师提醒幼儿回忆自己的问题,鼓励幼儿向小学老师提问。

  (3)幼儿与小学生同上一节课,了解小学生是怎样上课的,感受学习的'氛围。如“小学生的课桌上摆什么东西?小学生上课怎样回答问题?”。

  (4)课后观察小学生课间10分钟,提醒幼儿记清楚课间哥哥姐姐都做了那些事。

  采用一带一的方式,请小学生带幼儿活动。幼儿可向他们提出自己想了解的问题,请小学生回答。

  3、回园组织幼儿谈话。

  (1)请幼儿结合自己小本子的记录,自由发言,说一说对学校的印象。

  (2)按参观顺序回忆看到的内容,说一说小学和幼儿园不同的地方。有条件的可引导幼儿观看参观小学时的照片或录像。

  (3)引导幼儿回忆“好担心”教育活动中涉及到的所担心的问题。讨论:这些问题解决了吗?还有哪些担心的问题?引导幼儿一起想办法解决。

  (4)小任务:请幼儿把已解决的问题答案,还想了解的问题,以及自己向家长或邻居家的哥哥姐姐搜集的关于学校的资料等画下来,夹在“问题树”上,引导幼儿与同伴相互交流。

  活动延伸

  引导幼儿学习幼儿学习资源6第4至5页,说说小学与幼儿园不同的地方。

  活动反思

  《走进小学》这一活动是以幼小衔接为主,情感为主线的一系列生动的活动。我们以幼儿参观小学掀开主题活动的帷幕,到对小学的好奇、想要上小学,再到对幼儿园的依依不舍、对老师朋友的分别,都体现了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情感发展。与此同时,一系列活动中教师、家长的参与也是我们作为成人参与者心灵受到了孩子们的触动,萌发了想要为孩子留住幼年回忆的想法。

  “走近小学”——我们组织孩子参观了回民小学,观摩了小学的环境、操场、实验室等场景,并通过小学教师的见面、解疑,消除了幼儿对小学的陌生感,担心自己没有办法适应小学生活的无安全感,通过对小学生活、学习、交往的了解,逐渐萌发了孩子们“我想上小学”的崇敬、兴奋的心理。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为孩子提供了一系列小学的材料、背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歌曲、画面等等为孩子做了入学前的心理适应工作。

  “了解小学”——我们以墙饰创设为载体来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孩子自己提出有关小学的问题,自己设计“了解小学”的方案,并大胆实践,通过墙饰设计来表达丰富的情感,来解答心中的各种疑惑。孩子在利用各种途径寻求知识、丰富经验的过程中,各方面能力得到发展,他们以主人的身份参与了整个环境的改变,满足了探究的需求,也对小学生的生活、学习有了更多的了解。当墙面作为作品展示空间出现在孩子面前时,是一种信息的传递。这种信息作用于幼儿头脑中碰撞出新的生活经验,看到自己的成果能够与更多的小朋友分享,他们是多么激动和开心,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离园时刻”——随着上小学的兴奋渐淡,离园的忧伤逐渐提升,对幼儿园的不舍:滑梯、操场、玩具、乃至桌椅,都是那么的依恋;对老师的笑容、声音、亲切,都是那么的难以忘怀;对朋友的嬉戏、玩笑、生活,都是那么的难舍难分,孩子们开始从对小学的模拟到一次次认真地模拟幼儿园的生活,他们想要把幼儿园深深的刻在脑海,作为幼时最美好的回忆。这时的我们,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尽力得想要为孩子们做点什么。带着对孩子们的不舍,我们准备了大量的活动:设计名片、离园纪念册……都以情感、友谊、亲情为主线的,家长们更是积极参与,给孩子们准备了离园小礼物、拍照、摄像,通过多样的方式为孩子留住这一切的美好。

  通过这次主题活动的开展,给了我们不少启示。孩子的兴趣与需求是活动的生长点。作为教师,我们要满足孩子的兴趣与需求,并为孩子提供展示的物质条件和实现想法的精神空间。主题是孩子积累经验,学习知识的过程,教师是活动的主导,对于孩子表现出的愿望想法给予积极回应,并将活动的目标与孩子的需求相结合,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丰富孩子的经验,使活动深入开展。相信孩子,将孩子作为主体,老师要真正成为孩子活动的观察者、倾听者、提问者、合作者,并为孩子的发展提供一切可能性。

8、大班社会教案《走进小学》1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小学环境,了解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内容,减少对小学的陌生感,萌发上学的愿望。

  2.能大胆访问小学老师和小学生,并能用绘画,语言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想。

  3.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4.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先与拟参观的小学联系,请小学做好相应准备。

  2.观看教师教学资源《走进小学》,对小学有初步印象。

  3.事先请家长帮助把幼儿提出的有关小学的问题记录下来,夹在“问题树”上。

  4.幼儿自备便于携带的小本子和笔。

  5.有条件的壳携带数码相机或录像机。

  活动过程

  1.参观前的准备:

  (1)观看教师教学资源《走进小学》,对小学形成初步印象。

  (2)向幼儿介绍要参观的小学名称及具体地点。

  (3)引导幼儿观察“问题树”,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记录在自己的小本子上,引发幼儿有目的的参观小学。

  (4)提出参观的注意事项。请幼儿参观时,注意观察,寻找问题的答案。提示幼儿注意安静参观,小声讲话,以免影响哥哥姐姐上课;同时注意安全。

  2.参观学校。

  (1)参加升旗仪式,了解小学升旗仪式与幼儿园的不同。

  (2)学校老师以欢迎的语气带领幼儿分别参观学校的整体环境,如教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图书室、大队部、操场、厕所、饮水处等,了解他们的功能,并比较和幼儿园的不同。

  如生活方面:男女厕所在哪里?怎样区别?

  学习方面:教室里的桌椅怎样摆放?讲台有什么作用?

  娱乐方面:操场上有什么?可以干什么?

  教师提醒幼儿回忆自己的问题,鼓励幼儿向小学老师提问。

  (3)幼儿与小学生同上一节课,了解小学生是怎样上课的,感受学习的氛围。如“小学生的课桌上摆什么东西?小学生上课怎样回答问题?”。

  (4)课后观察小学生课间10分钟,提醒幼儿记清楚课间哥哥姐姐都做了那些事。

  采用一带一的`方式,请小学生带幼儿活动。幼儿可向他们提出自己想了解的问题,请小学生回答。

  3.回园组织幼儿谈话。

  (1)请幼儿结合自己小本子的记录,自由发言,说一说对学校的印象。

  (2)按参观顺序回忆看到的内容,说一说小学和幼儿园不同的地方。有条件的可引导幼儿观看参观小学时的照片或录像。

  (3)引导幼儿回忆“好担心”教育活动中涉及到的所担心的问题。讨论:这些问题解决了吗?还有哪些担心的问题?引导幼儿一起想办法解决。

  (4)小任务:请幼儿把已解决的问题答案,还想了解的问题,以及自己向家长或邻居家的哥哥姐姐搜集的关于学校的资料等画下来,夹在“问题树”上,引导幼儿与同伴相互交流。

9、大班社会教案《走进小学》2

  活动目标:

  1.观察和发现小学和幼儿园的不同之处,了解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常规。

  2.积极向往小学生活,萌发要做一名小学生的自豪感。

  活动准备:

  事先先联系大荆小学谈妥有关事项。

  活动地点:

  大荆镇第一小学。

  活动过程:

  1.幼儿从幼儿园走到大荆小学,教育幼儿要遵守纪律,过马路不要东张西望,做个守纪律的好儿童。

  2.幼儿进入大荆小学,提醒幼儿注意安全,遵守活动规则:如: (1)在参观过程重要仔细看,不离开队伍。

  (2)不能大声说话,影响小学生学习。

  (3)爱护学校里的花草树木,不摘花,不踩草坪。

  3.带幼儿参观学校的环境:认识与了解教室、操场、厕所、图书室的具体位置,知道这些地方是小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

  4.参观一年级的小学生是怎样上课的,让幼儿对小学生该怎样学习有所了解,激发幼儿进入小学的愿望。

  5.与小学的老师、哥哥姐姐们告别,安全回到幼儿园。

  延伸活动:

  1.表达与交流:

  (1)你在小学里看到了什么?

  (2)该怎样做个小学生。

  2.表达与创造把自己在小学里看到的、听到的、印象最深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

10、小学美术《走进春天》教学设计一等奖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美术《走进春天》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创设情境走进春天,了解春天给自然界带来的变化,知道春天的常用色彩及春天的活动,利用各种方法表现春天。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感知、欣赏春天的美,提高色彩感受能力和对色彩的识别能力,用绘画的形式表现春天的景色及人和动物的活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大胆表现、乐于交流、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观察春天的色彩变化和各种人与动物的活动,用绘画的方法表现出来。

  【难点

  感受春天的色彩、运用绘画的形式表现春天。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播放歌曲,导入新课

  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曲,你可以跟着音乐唱起来也可以动起来。你知道这首歌唱的`是什么吗?(欣赏歌曲《春天在哪里?》)

  冬去春来,鸟语花香,春趣盎然。今天就让我们跟着春姑娘一起到大自然中去,看一看春天的景色吧!顺势导入新课《走进春天》

  环节二:感受春天,尝试发现

  (一)感受春天

  下面我们一起欣赏春天的美景,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春天的画面。你看到了什么?你从哪些地方感觉到春天来了?

  学生思考回答:看到了树木、田野、花草、放风筝的人、农民在耕地、踏青的人等;从春天的色彩、春天里人的活动等感觉到春天来了。

  (二)尝试发现

  1.学生出示自己收集到的有关春天景色的图片,小组内成员互相展示描述并讨论:你发现春天都有哪些色彩,主要是以什么颜色为主?

  学生派代表汇报小组讨论、探究的结果,教师小结:有粉红色、黄色、绿色、湖蓝色等,主要以绿色为主。

  2.除了用色彩表现春天,还可以通过什么表现春天?你知道哪些?

  学生描述如:添画小燕子、蜜蜂、蝴蝶等表现春天。

  3.谁来说一下你眼中的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自由讨论并发表看法。这么美的春天,我们是不是应该把它留住呢?你能把它画出来吗?

  环节三:实践练习,展示评价

  (一)实践练习

  布置作业:今天我们就以春天为主题,用春天的色彩把春天里的所见所闻画出来。

  鼓励学生大胆表现,教师巡视指导。

  (二)展示评价

  1.学生自愿展示作品,并告诉大家是怎样想的,怎样表现的。

  2.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互评、师评。比一比,哪幅画面最美丽?你认为哪里最有意思,为什么?

  环节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一)课堂小结

  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我们可以到大自然里尽情感受春天的美,还要做个护花使者,爱护花草树木,保护环境。

  (二)拓展延伸

  用绘有春天颜色的纸,剪成漂亮的拉花,装扮教室。

  四、板书设计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