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一等奖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分一分》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2023-06-15 12:35:18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分一分》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分一分》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1、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分一分》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内容

  一上第8到第9页,分一分

  课型

  新授

  施教日期

  月 日 星期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生活现象体会分类的含义,初步学会按一定标准分类,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初步应用。

  2.使学生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初步体会分类的思想,培养初步的分类能力。

  3.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分类现象与事实,初步养成通过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重点:体会分类的思想。

  难点:初步学会按一定标准分类。

  教学资源

  学情分析:学生在生活中对物体的分类摆放有了一些感性认识,但学生一般不会从分类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更不会用明确的标准去分类,因此,多引导学生观察和交流,认识到分类是要依据一定的标准的。

  PPT 课件

  学程设计

  导学策略

  修改调整

  一、明确目标(2分钟左右)

  明确学习内容,认定学习目标。

  二、小组交流。(10分钟左右)

  1.导学单:

  (1)商品是如何摆放的?

  (2)这样摆放的好处是什么?

  (学生观察到许多商品不仅摆放得整齐,而且是相同的商品摆在一起,不同的商品分开摆放。

  商店里把同一类商品放在一起,可以方便顾客购物。)

  2.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

  思考一下:这样连线的理由?

  三、基本练习(20分钟左右)

  1.在水里生活的有:鱼、青蛙、海豚、蟹和虾。

  2.动手操作:按要求涂色。

  学生明确图上画的这些物体可以分成三类,(一类是在陆地行驶,一类是在水中行驶,一类是在空中飞行的。)

  3.颜色或者形状。(分类法)

  体会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得到不同的结果

  4.小组活动

  1、先整理自己的书包。

  2、相互说说为什么这样整理?

  3、小组长汇总一下方法,展示交流。

  四、课堂作业(8分钟左右)

  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与体会。

  必做题:《补充练习》P3第1~3题。

  选做题:

  1、完成拓展题。

  2、找规律填数:

  (1)1、3、( )、( )、9。

  (2)2、( )、6、8、( )。

  →举例

  1.(呈现一幅商店里摆放商品的图片) 谈话:“你能说说商店的物品是怎样摆放的吗?”

  “这样摆放的好处是什么?”

  2.揭示课题。

  →点拨

  1.首先看到图中把玩具、书分别放在两个柜上。

  2.而且在玩具中,把两种车放在最上面一层,球,积木,玩具娃娃分别放下面;

  3.在书中,童话、数学故事、科学天地书是分开放的。

  →点拨。分类的时候都有一定的标准,比如,用途,特点,我们给物体分类的时候需要按照这种标准去分。

  交流

  第1题:

  点拨:11个动物分成几类?是按什么分的?

  第2题:

  →点拨:这样涂色的分类依据是什么?

  →导学要点:

  分类的方法按照交通工具特点,分为天空、陆地和海洋的交通工具。

  第3题:问学生你准备按照什么标准来分类。

  点拨:可以按照形状和颜色分类。茶杯。

  第4题:

  教师巡视时候可以帮忙整理。

  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分一分》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初步应用。

  2、培养整理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的.习惯。

  3、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获得数学活动的积极体验。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观察和分一分活动中认识分类的含义,感受分类的作用。

  教学难点:

  初步学会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课前准备:

  挂图、一些实物。

  教学程序:

  一、情境导入

  谈话:小朋友,你们都和爸爸妈妈去超市买过东西吧。今天老师在超市买了一些东西。(出示零食和日用品)但不知道装袋,聪明的你能帮老师分一分吗?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怎样把东西有规律地分一分。

  二、思索探究

  1、寻求“分类”的策略。

  (1)同桌讨论,你准备怎样分?为什么这样分?

  (2)交流分的方法,相互评价。

  2、动手操作,体验分类。

  指名上台演示。

  3、反馈分类的结果。

  在你们的帮助下,老师所买的东西整理好了,谢谢你们。

  4、小结。刚才我们按这些物品的用途把它们分成两类。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经常需要我们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一些物品分一分,这样东西的摆放就显得更整齐了,我们用起来也更方便。

  5、观察书中例题,问:图中物品有没有整理好,为什么?

  6、练一练

  “想想做做”第1题。

  想一想,下面的动物哪些生活在水里?

  圈一圈,你认为哪些动物生活在水里?

  说一说,其余的动物生活哪里?

  三、交流共享

  1、想想做做第2题。

  老师所买的东西在小朋友的帮助下,放的很有条理,可是老师家中的小弟弟很调皮,把玩具扔得满地都是。

  (1)说说它们各在哪里行驶。

  (2)根据刚才那些玩具在哪里行驶的特点来分一分。

  (3)同桌互相检查。

  (4)你还能按别的特点来分一分吗?

  2、 想想做第3题。

  学校的科学小分队收集了一些树叶,想考考我们小朋友,这些树叶真美呀!你会分吗?

  (1)小组讨论可以按什么特点来分。

  (2)小组活动:把分类的结果展示在书上。

  (3)、评价每组的分类结果。

  3、想想做第4题。

  国庆节快到了,许多班级已开始排练节目。瞧,这是四2班的学生正在彩排呢,你能帮他们分一分吗?

  先独立分,再指名交流,说出理由。

  四、检测完善

  学生总结本课所学的内容,谈感想及收获,老师再作概括总结。

  要求学生回家后整理自己的书包和房间。

  完成课堂作业。

3、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分一分》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3、学会分数的读写,从中感受分数与平均数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教学难点:

  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教学用具:

  正方形纸、长方形纸若干、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为别人分过东西吗?你是怎样分的?(板书:分一分)

  现在,我们来帮助鼠妈妈、淘气、笑笑分东西,要分得公平合理。

  1、出示情境图。(课件)

  (1)鼠妈妈分饼:鼠妈妈做了4张饼,整分给两只小老鼠,要这两只小老鼠得到的饼一样多,应该怎么分呢?你来帮帮她好吗?

  生汇报,师板书:42=2(张) 师指出:当我们分东西分得一样多的时候,我们就叫平均分。如果一只鼠分1张饼,另一只鼠分3张饼,是平均分吗?

  (2)淘气、笑笑分苹果。

  a、(课件出示第一幅图)看淘气、笑笑在分两个大苹果,他俩平均分几个苹果?怎样列式?(22=1个)

  b、(课件出示第二幅图)现在少了一个苹果,现在淘气、笑笑平均分几个苹果?怎样列式?(12= )

  2、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怎样表示这一半的苹果呢?请同学们想想办法,在本子上画一画,写一写。

  指名汇报,上前展示自己表示一半的不同方法。

  3、引入。

  用了这么多方法来表示这一半的数,我们看看智慧老人是怎么说的?

  生看完后,师指出:一半可以用表示,并说明所表示的意义。

  生活中还有什么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学生举身边的事例来说明。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几分之一。

  (1)涂一涂,感受。

  (课本53页下)提示:涂之前要先找出什么?生试着涂,师巡视指导。

  (2)折一折,加深理解的含义。

  生汇报不同的方法,师相应点拨。

  2、认识几分之几。

  请同学们拿出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把他平均分成4份,然后按54页的要求去做,看看你又认识了哪些分数。

  生边涂色边做书上的填空题,然后集体汇报交流。

  3、加深理解几分之几的含义。

  (课件出示)

  (1)把一块面包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块面包的三分之一,写作。

  (2)把一个圆平均分成4份,一份是它的( )。

  (3)把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再对折,把这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 )份,每份是它的( )。

  4、分数的组成及读写法。

  一个分数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都叫什么名字?快到书上找一找。

  学生看书后,指名汇报,板书的各部分名称,并指导读。

  你还能举例说出几个分数的各部分名称吗?

  5、师小结。

  三、知识运用

  1、(书上54页下方)

  (1)看图说一说,写一写,读一读。

  (2)联系实际,体会分数就在我们身边。生举例说出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分数。

  2、用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并读一读(55页第1题)。

  生先独立完成,然后全班汇报交流。

  3、按分数把下面各图形涂上颜色(55页第2题)。

  4、判断:(55页第3题)全班讨论订正。

  5、请你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问题(55页第4题)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课后请同学们做个细心人,多收集一些生活中的分数。

  板书设计:

  分一分(一)

  42=2 22=1

  12= (一半)

  分数:,, ,,

  3 分子

  分数线

  4 分母

4、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分一分》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页的例题,第8~9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材简析]本单元结合学生生活中整理文具和学具的经验,让学生初步体会分类的意义,学会按一定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的方法,初步接触选择标准给事物分类,为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初步应用。

  2.体验分类的数学思想方法。

  3.初步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分类需求

  1.故事引入。

  两位小主人公自我介绍:“我是宝宝,我是贝贝,我俩是好朋友,我们长大了!上小学了!我们很想认识更多的新朋友!”

  谈话:你们想认识他们吗?宝宝和贝贝邀请我们一起到他们家里做客。

  出示:宝宝和贝贝的书桌。(贝贝的书桌上散放着文具和学具,宝宝的书桌上放着整齐的文具盒和学具盒,盒盖打开着。)

  提问:你们喜欢谁的书桌?为什么?

  出示:贝贝的妈妈对贝贝说:“贝贝你上小学了,自己的东西应该学会自己整理。

  贝贝皱着眉说:“应该怎样整理呢?你们愿意帮助我吗?”

  [评: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故事情境,通过两位主人公零乱和整齐的书桌的对比,使学生初步感受了整理分类的好处。再以主人公贝贝寻求帮助的情境,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起学生的操作欲望,同时有机渗透了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2.学生尝试操作,形成分类方法。

  (1)提问:如果你是贝贝,会怎样整理这些东西呢?小朋友们先自己理一理,然后和同桌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是怎样帮助贝贝整理的。

  (2)学生个人整理,同桌交流。

  (3)学生在实物展台下操作汇报怎样整理的,集体评议。

  (4)演示贝贝的操作,贝贝:“谢谢大家教我的好办法,书桌上的物品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放在学具盒里,一类放在铅笔盒里。这样分一分就整齐了。”

  [评: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生活经验独立操作,然后与他人交流是怎样整理的,符合刚入学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使学生把具体的操作行为和抽象的言语概括相结合,令操作活动富有成效。]

  二、联系生活实际,形成分类方法

  1.购物中的分类。

  (1)演示:贝贝妈妈:“贝贝你真棒!瞧瞧妈妈在超市买的这些东西,你能帮着分一分,整理一下吗?”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的物品。

  (2)演示:贝贝:“行!都有哪些东西?”同桌学生互相交流贝贝提出的问题。

  (3)演示:贝贝:“把这些东西放在两个袋子里,你知道怎样放合适吗?”四人小组讨论并操作。

  (4)学生汇报。

  (5)演示贝贝的操作方法,妈妈说:“一袋装吃的,一袋装用的,你们是这样分的吗?”

  2.交通工具的分类。

  (1)演示:贝贝妈妈:“贝贝真行!奖励你去看一会儿书吧。”

  贝贝打开百科全书“交通工具”,出现课本中“想想做做”第3题中的各种交通工具。贝贝:“小朋友,你认识这些交通工具吗?”

  同桌学生互说。

  (2)百科全书说:“小朋友,你知道它们各在哪里行驶吗?”

  学生独立利用学具卡片分一分,然后和好朋友交流:你是怎样分的?

  (3)学生操作课件(拖动相关交通工具图标)汇报分类方法。

  学生正确分类后,演示:各种交通工具分别在天空、陆地、江河里行驶。

  [评:从超市购物装袋到为各种交通工具分类,教师都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让学生感受到分类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加深对分类的理解。教师努力把学生的现实生活资源有效转化为教学资源,使学生切实感受了数学来源于生活。]

  演示:百科全书:“小朋友,只要你做有心人,仔细观察,在生活中,你能发现很多物体可以按一定标准分类,有的可以分成两类,有的还可以分成三类、四类等。”

  三、走进大自然,掌握分类方法

  1.演示百科全书中的“动物篇”(“想想做做”第1题,改变部分动物,突出三种生活环境:水中、陆地、天空),贝贝:“大自然中的这些动物可以分类吗?”

  (1)小组讨论交流:你认识哪些动物?你知道它们生活在哪里吗?

  (2)学生每人用学具卡片操作分类。

  (3)学生汇报,演示学生分类结果,集体讲评。

  小结:小朋友说得有道理,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这些动物就有不同的分类结果。2.演示百科全书中的“植物篇”(“想想做做”第4题)。

  (1)提问:这些植物你认识吗?先在小组内把自己认识的介绍给其他小朋友,然后自己动手摆一摆,可以怎样分呢?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分法多?

  (2)学生在展台下操作汇报,集体评议。

  [评: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大胆进行分类,形成了和谐的、宽松的、平等的交流氛围,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总结:小朋友们开动脑筋,不仅帮助贝贝学会了分一分整理学习用品的方法,还想出不同的分类标准把植物、动物进行分类。你们真聪明!

  四、向课外延伸,活用分类方法

  谈话:分一分的这种方法对于我们做什么事有帮助呢?明天上课时告诉大家,你用这种方法做了什么事,好吗?

  [评:下课铃声响起,并不意味着数学课教学的终结,而是在更大时空范围内实践数学思想方法的开始。课末,教师让学生带着“我想用方法,我能用方法”的积极心态走进生活,走向社会,体现了数学应用于生活的理念。]

  [总评]

  1.从学生实际出发,创造性运用教材。

  “分一分”是学生进入小学生活初期的一个教学内容。课前,教师通过调查了解到:约半数以上的学生在家里或幼儿园有过分类整理玩具、物品的经验,但有主动分类整理习惯的不到四分之一;约四分之三的学生有超市购物经历;对常见各类动物生活习性有初步认识的学生约占三分之二。

  根据此项调查,教师从学生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进行教学设计,首先,改变教材例题中直接提出问题(哪些东西放在学具盒里?哪些东西放在文具盒里?)的方式,以故事情境呈现零乱、整齐的两种场景对比,让学生感受分类整理的必要性,同时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埋下伏笔。其次,将“想想做做”第1题(把能在水里生活的动物圈出来)直接给出一种分类标准的习题,调整到第三层次“可以按不同分类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中教学。

  全课设计注意发挥多媒体优势,创设故事情境,以贝贝和妈妈、拟人化的百科全书间对话为线索,将教学内容串联成一个帮助别人找方法,在生活中用方法,了解自然界动物、植物分类方法的整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调动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参与学习过程的热情,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的价值。教学由近及远,由小及大,既引导学生形成数学思想方法,更注重引导学生用好方法,形成好习惯。

  2.把学生个体间差异作为教学资源利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由于学前教育、家庭环境等多种因素,学生间个体差异明显。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间的差异作为教学资源,创设了充分地进行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体地位,力图使每一个个体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中教师安排学生五次独立思考、操作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第一次活动,唤起学生生活中曾有的分类整理的经验,个体操作,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方法,获得自我肯定;第二次活动,四人小组合作,联系过去的购物经验进行操作,达成分类的共识,形成方法;后三次活动,重在发挥学生个体优势,向组内成员介绍自己认识的交通工具、各种动物、植物,然后独立操作分类,再与好朋友分享自己的方法。

  集体评议时,教师给学生时间充分发表意见,让学生在互相争辩中明理,交流讨论中创新。宽容、轻松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创设了愉悦的学习心理环境,学生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充分体验着参与的快乐,思维的兴趣,成功的欣喜。

5、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分一分》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巩固复习汉语拼音,学会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东方明珠塔的雄伟壮丽从而感受到祖国的巨大变化。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小朋友,你们知道吗?有了广播电视塔,我们就可以看到更多的电视节目了。在上海,也有一座广播电视塔,她的名字叫“东方明珠”。

  1、出示课题:东方明珠

  2、指名认读,齐读。

  3、有谁去参观过东方明珠电视塔?你看到些什么?请你介绍一下。

  二、简介“东方明珠”

  小朋友们你们看!这就是东方明珠塔。

  1、出示多媒体画面:东方明珠

  2、教师简介这就是美丽的上海广播电视塔,也叫“东方明珠”。她在上海的黄浦江边,是亚洲第一、世界第三高塔,从上到下共有11个圆球,就像11个绚丽多彩的明珠。晚上,各种颜色的灯都亮了,真是五光十色,美丽极了。(假如前面小朋友讲到,老师可以不重复。)

  3、下面我们来读课文,看看这美丽的广播电视塔是怎样的。

  三、初读课文

  1、请小朋友借助拼音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要求:目视双行,读准字音。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听课文录音。

  (3)老师领读。

  四、学习本课的生字

  黄浦江边有东方明珠这脚踩大地巨人五光十色非常好看像颗明珠

  (1)学生自由拼读

  (2)指名读

  (3)齐读

  1、出示生字认读:了、广、方、东、电。

  指名读、齐读

  2、自学课后的书写笔顺。

  3、指导书写。

  (1)分析结构,记忆字型。

  (2)照笔顺在书上描红。

  (3)学生在三线田字本上写字。(放古筝音乐)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认读生字卡片

  2、口头扩词。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说说有几句话。

  2、指名读第一句话。思考: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出示句式:(什么地方)有(什么)。

  (什么)在(什么地方)。

  学生练习说话

  3、指名读第二句话。

  (1)“她”指的是谁?(上海广播电视塔)

  (2)第二句话又告诉我们上海广播电视塔叫什么名字?(东方明珠)

  (3)这个名字好听吗?从这句中那个词也能看出来?(美丽)

  (4)这么好听的名字,我们该怎么读呢?指导读第二句。

  4、齐读第一自然段。

  5、男女生比赛读。

  6、尝试背诵。

  7、小结: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上海广播电视塔的位置和美丽的名字。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导自读课文,想想“东方明珠”塔是什么样子的。

  (1)“这座塔”指的是什么塔?

  (2)课文中把这座塔比成什么?(巨人)(板书:巨人)

  (3)什么样的人才叫巨人?(非常高大的人)

  2、出示第二自然段。

  3、东方明珠塔哪儿像一个巨人呢?(头顶蓝天脚踩大地)

  4、头顶蓝天,脚踩大地会是怎样的呢?谁来描述一下。

  5、出示多媒体画面让学生感受。

  师述:这个人站在天和地之间,她真高大呀,多么像一个巨人呀!

  6、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这座塔真是太高大了,谁来把这一句读一读。

  7、读后评议。再指名读,齐读。

  8、尝试背诵。

  过渡:小朋友,到了夜晚,我们来到黄浦江边,再来看这座塔,他又是什么样子呢?

  9、出示多媒体东方明珠的夜景图。看了这幅图你想说些什么?(指名练习说话)

  10、我们来看看书上是怎样描写的,谁来把书上描写东方明珠塔夜景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夜晚,塔上的灯都亮了,五光十色,非常好看。)

  11、齐读,指名读。

  12、看图,东方明珠塔上的灯光有那些颜色?我们可以用一个什么词?(五颜六色)

  这些灯光不仅颜色多,而且闪着亮光,书上用了一个什么词?(五光十色)

  13、齐读第二小节。(注意读出感情,教师可灵活指导)

  14、讨论:夜晚,你觉得东方明珠塔怎样呢?

  师述:灯光五光十色,非常好看。

  “好看”还可以换成什么词?(美丽)板书:美丽

  15、听老师朗读这句话,学生边听边想象。学生仿读。

  16、我们小朋友想把美丽的的东方明珠塔永远留在心中吗?

  17、齐背。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教师讲述:上海广播电视塔既高大又美丽,她高高地站立在世界的东方,真是一颗美丽的东方明珠。

  1、学生齐读第三自然段的第二句话。

  2、尝试背诵第三自然段。

  五、指名三人分自然段朗读全文。

  六、指导书写

  1、认读生字:头、地、明、是。

  2、指名读、齐读

  3、分析字形

  头:照笔顺提示说笔顺。

  是:照笔顺提示说笔顺。

  地:左右结构,左边是提土旁,注意右边也字的笔顺。

  明:左右结构,左边是日字旁,右边是个月。

  4、指导书写。

  5、在书上描红。

  6、在田字格里书写。

  七、课外作业

  背诵全文

6、沪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分一分与除法》课堂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没有把现成的除法意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在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以后,及时设计了一些操作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引导学生“想一想、说一说、试一试、摆一摆、分一分”,在亲身体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除法的含义,体验“平均分”。让学生在做中学,抓住不同物体的“平均分”,既培养了数感,又强化了对除法意义的'初步理解。与传统教学相比,整个课堂教学看似淡化了“除法的概念”教学,实际上却在“核心”处加以“引导”,在关键处加以“点拨”,教师真正成了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借助课堂教学这个提升学生数学思考的“运动场”,使学生的思维由“无序”到“有序”,真正体验到学习成功的愉悦。

7、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认识负数》教学反思

  “负数”这一概念虽然是第一次出现且比较抽象,但学生对此并不是一无所知。在教学中,我从游戏“说反话”引入,又通过存折上存入和支取,海拔高度的高于海平面和低于海平面,商场的楼层等让学生在生活实际背景中学习和感受正负数的意义,让学生充分理解用正负数表示一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建立正数和负数的数感。这种生活化、经验化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自觉地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观察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观察比较,学生自主归纳得出“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的结论。

  如何引出数轴,使学生在数轴上清楚地看到从左到右的循序就是从大到小的顺序,所有的负数都在0的左边,所有的正数都在0的右边,即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0是一个分界点。这样通过借助生活实例让学生对负数与0的关系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并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使学生感知负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为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奠定了基础。

  在本课的教学中有一个难点的处理应该引起注意。“在温度计上表示—11度”,对于这一温度的表示,学生经常会错误地表示成—9。对于这一表示错误我们应该让学生进行反思,查找错误的原因,从而让学生领会用负数表示时的思考方法。首先要确定观察的方向,其次确定数的表示位置。我想通过这样的处理学生对于“正负数是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这一特征会获得更加清晰的认识。

  不足之处:对学生的知识结构了解不深,有些问题设计的过浅,没有价值。致使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8、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认识负数》教学反思

  上完本节课,感受很多:本课采用情境教学法、观察法、讨论法、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法,面向全体学生,并给他们充分观察、比较和思考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去说,去解决问题。较成功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性。

  能够利用孩子熟悉的生活情境来进一步体会正负数的意义。利用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从而来学习新课,并且利用课堂生成资源,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

  2、融入多种学习方式,促进有效教学活动的开展。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给学生充足时间去尝试,交流方法,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做到学生间的思想沟通,集思广益,寻找答案,解决问题,体现了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思维的多样化,个性化。另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全班交流,共同学习。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教材中用两个班的比赛作为例子,为了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我创设了“剪刀、石头、布”的游戏情境,让学生用正负数计分,根据生活经验得出正负数可以相互抵消。这样的安排,更自然,更真实,更开放。

  4、练习贴近生活实际,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有效应用。

  联系生活实际的练习,如“学生举例”、“抽查味精的质量问题”、“太空游戏”、“温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作用,又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当然,还有许多不成功的地方:对学生“放手”不够,应该多留给学生自己和小组研讨的时间、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性,让学生自主获得知识,满足学生的成功感。

  今后,我将大胆尝试,更加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获取知识,让其成为知识的探索者,而不是知识的接受者。

9、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认识负数》教学反思

  今天上了第二节课,对教材的理解可能更深了一点,第二节课与第一节课的区别应该在于,第一节课中有比较明确的“0”,正负表示的量相对较固定,而第二节课的“0”可能并不确定,同时正负表示的量是人为规定的,可以规定向东走为正,也可以规定向西走为正,这就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能力,并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只有在准确理解正负的相对关系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运用。因此在课始又强调了“零度”、“海拔”等。还有特别重要的0。不论是数轴上的0还是温度计上的0,甚至是海拔上的“0”,都要让学生充分理解0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线.这样学生才不至于犯错。 在教学中有这个一节细节,练习一第10题,表示上下车人数时,有学生回答,上车+8人,下车-3人,是否说明他们并没有真正理解正负数表示的意义呢?+8的正实际上就表示了上车的意思,他们理解了吗?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我首先让他们观察哪些数据表示上车人数,哪些表示下车人数,再让他们说说怎么看出来的,结果细心的学生发现起点站+21人肯定是上车的,终点站-21人肯定是下车的,得出了正数表示上车的人数,负数表示下车的人数,这样再做下面的题目就会好一点。从后面的效果来看还可以。另一点不成熟的看法:学生的负担越减越重,是否也与数学课堂中其他的知识太多有关?例如这部分内容刚开始就出示温度计(只有摄氏度),让学生自己读读,说说表示的意义,学生是否会学得轻松一点。在练习中所接触的那些具体的情境,究竟有多少教师能记得:月球表面的最低气温是-183摄氏度,又何况学生呢?现在的数学课对数学老师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不仅要有扎实的数学基本功还要有扎实的语文功底。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