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一等奖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一等奖

2023-06-15 16:22:18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一等奖

《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一等奖

1、《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戎、诸、竞”3个生字,会写“戎、诸、竞、唯”4个字,理解文言词汇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划分文言文节奏。了解故事情节,

  3、体会王戎善于观察分析,不盲从的优秀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流利朗读这篇文言文,能够理解文中大意。

  教学难点:学习王戎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分析的品质。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谈话法,多媒体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谈话导入:(展示多媒体)同学们你们看,这有颗硕果累累的李树,你们想不想摘几个吃啊?但有一个小朋友并没有去吃,你们说这是为什么呢?(板书:王戎不取道旁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根据书上注音及工具书,认读本课生字词。

  2、播放范读音频,引导学生进行文言文朗读,学会文言文的朗读方式,停顿特点。

  3、品读课文,对照注释阅读课文,疏通文意。简单了解文中思路。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简要说说王戎做了什么事。(板书:王戎)

  明确: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一起玩耍。他们看见路边李树上果实累累,压得树枝都弯下去了,许多孩子都争先恐后地奔过去摘李子,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李树在路边竟然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的确如此。(板书:道旁李树、唯戎不动、此必苦李)

  2、王戎为什么事先就知道李子是苦的?

  明确:因为在路边,如果是甜的,早就被别人摘光了。

  3、小组讨论,从中可以体现出王戎怎样的品质?

  明确:他善于观察,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善于思考和分析,从观察到的现象中思考路边的李子无人摘的原因,进行分析、推断,得出正确的结论。他是一个聪明、机智、善于动脑的孩子。

  4、这件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同学们应该怎么做?

  明确:文章最后讲“取之信然”说明他的推理是正确的,我们应该学习王戎的品质,他观察仔细,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理智的推理判断。(板书:善于观察、思考、分析)

  (四)拓展延伸

  本篇课文出自《世说新语》,是南朝文学家刘义庆写的,它在古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书中有许多小故事,历经千年,依然鲜活生动。“孔融让梨”“王戎识李”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小故事。

  (五)小结作业

  搜索《世说新语》的其他小故事,并在下节课前给大家分享一下。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着重引导学生对本文文言文的内容进行理解,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学会读懂并理解文言文中的大意,教会学生向王戎学习,学会细心去观察,我从课文的整体大意来划分,让学生在理解其意思后,反复的进行朗读,从而使学生对于文言文有一个更加深入的理解。

2、《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写王戎七岁时和小朋友看到路边有果实累累的李树,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去摘,只有王戎没有摘并告诉他们李子是苦的故事。告诉我们遇到事情要多想,多思考,不能盲目的跟从的道理。

  学情分析:

  小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对于文言的停顿、断句无意识,不能读出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所以在学生读准字音的前提下,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范读,学生模仿,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教学建议:

  教师可范读课文,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出韵律和节奏,指导学生结合注释,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学习课文,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先让学生借助译文与原文对照阅读,粗知原文大意。教师再抓住文言文中几个关键的知识点予以引导点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王戎善于观察、缜密思考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用现代文翻译全文、背诵全文。

  难点

  懂得遇事要仔细观察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搜集视频《聪明的王戎》。

  学生:了解《世说新语》。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1、看一看:老师知道大家非常喜欢看动画片,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个古代少年的故事,好吗?(观看视频《聪明的王戎》)

  2、讲一讲:刚才同学们看得真认真呀!谁来讲一讲你刚才看到的故事?(指名复述故事)

  3、过渡:你的故事讲得真好!这个故事讲的就是南朝文学家刘义庆写的《世说新语》中的《王戎不取道旁李》。(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确,读出节奏

  1、自由读,看看有没有不认识的字,试试能否读正确。

  2、检查几个字词的朗读:

  王戎诸小儿多子折枝取之,信然

  3、读小古文不仅要读好,更重要的是能读出节奏。一句话中该如何停顿呢?自由读,试一试。

  4、指名读,其余生认真听,说说停顿准确的地方。

  5、教师出示划分好节奏的课文,学生练读。

  6、齐读。

  三、精读课文,读明白,读出韵味

  1、简要说说王戎做了什么智慧之举。

  2、逐句朗读,理解。

  (1)师出示第一句,指名读。

  A、理解:尝(曾经)诸(众多)

  B、感悟古文的简洁。(“诸位同学”,可以是“诸生”就解决了,那么“诸位老师”怎么说?)

  C、出示: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________。(学生尝试填空)

  D、练读,体会王戎和孩子们自由自在玩耍的快乐。

  (2)出示第二句。

  A、自由读,说说他们看到了什么,做了什么。

  B、这是一棵怎样的李树?学生尝试描述李树的样子,在描述中领会“多子折枝”的意思。

  C、理解“竞走”,诸小儿竞走取之时心理是怎么想的?怎样读好这句话?(学生说,练读)

  D、王戎也跑过去了吗?理解“唯戎不动”。

  E、王戎静静地站在那里看,小朋友对此有什么看法呢?(交流看法)

  (3)出示第三句。

  A、指名读。你若在场,会怎么问王戎呢?(先用现代文说,而后尝试用小古文的方式来表达)

  B、指名读王戎的回答,读出他判断的那份笃定:此必苦李!

  C、思考:王戎是随便猜的吗?请你说说他是如何推断的。

  D、评价一下你心目中的`少年王戎。

  (4)出示第四句。

  A、小伙伴们开始信不信王戎的话?后来为什么又信了呢?

  B、你若在场,会怎样称赞王戎?(先用现代文说,而后尝试用小古文的方式来表达)鼓励多种表达。

  四、通读,检测

  1、有滋有味地朗读这则小古文,比赛读。

  2、小检测。

  古文语言很简洁,在不影响意思的前提下,文中往往会省略一些词语。请你看看下列句中都省略了什么。

  (1)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2)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3)取之,信然。

  五、背一背

  1、自己试背短文。

  2、指名背短文。

  3、齐背短文。

  六、剧本表演

  下面我们一起来演一演这个故事。

  四人一组, 一人演王戎, 其他人演小伙伴。

  七、拓展延伸

  1、《世说新语》,是南朝文学家刘义庆写的,它在古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书中有许多小故事,历经千年,依然鲜活生动。“孔融让梨”“王戎识李”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小故事。

  2、同学们还想了解更多的小故事吗?请同学们和家长们在网上搜集更多的《世说新语》的故事或视频,感受经典文学的魅力。

  板书设计:

  王戎不取道旁李

  唯戎不动

  善于观察、缜密思考

  教学反思:

  刚开始上这一课时,我也知道要想让学生顺利地接受小古文,读准读通读懂,就是个门槛,孩子们跨过这个门槛就能进入古文的境界,跨不过就进入不了。可是我在处理读这一环节时,方法太单一,形式太枯燥乏味,不管我怎么强调读得重要性,学生也不太买账。在同学的启发下,我懂得读要根据孩子的特点设计要有层次,还要把读得方式处理得轻松而且巧妙一些。比如,让学生自读后再由同学间互相纠正,或者由读得好的同学带大家读,老师引读,同学间比赛读,老师和同学比赛读,打着拍子读,模仿古人摇头晃脑地读等各种各样的方式。除了方式要多样,还要注意朗读方法的教授、停顿,比如重音等,学生掌握了方法才能有成功的信心,才能越读越有趣。

3、《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一等奖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学习目标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意。

  3.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朗读背课文言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意。

  2.难点

  (1)翻译文言文。

  (2)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课时划分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咏雪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朗读课文3遍,查字典,看注释,试翻译。

  2.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3.课外查找作家作品资料。

  二、导语

  我国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美谈,至今流传我们今天习的课文,就有三位这样的儿童。

  三、正课

  1.作家作品简介。

  刘义庆(403—444)南朝文学家。彭城(现在江苏徐州市)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原有集,已佚。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36门,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曾指出:“这种清谈本从汉末清议而来。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议论政事,其初在社会上很有势力,后来遭执政者之嫉视,渐渐被害,如孔融、弥衡等都被曹操设法害死,所以到了晋代底名士,就不敢再议政事,而一变为专谈玄理;清议而不谈政事,这就成了所谓清谈了。但这种清谈底名士,当时在社会上仍旧很有势力,若不能玄谈的',好似不够名士资格;而《世说》这部书,差不多就可看做一部名士底教科书。

  2、朗读《咏雪》。要求语音正确,节奏合理,读出感情。

  3、指导学生翻译课文,一人一句。

  4、质疑: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讨论并归纳:家庭气氛融洽、欢快、轻松、文雅……

  5、质疑:文中的“儿女”指子侄辈,指家庭中年轻一代,现在的“儿女”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指子女,这就是古今词义的变化。

  6、质疑:文中的“拟”指什么,现在的“拟”又指什么?这是文言中什么现象?

  讨论并归纳:古义指相比,今义指打算、仿照,这是古今词义的变化。

  7、质疑:“公大笑乐”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有不同的解释。

  (1)对子侄辈的答案都很满意。

  (2)笑前一喻,乐后一喻。

  (3)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古人称谢道韫为才女,曰:“咏絮才”就是从这里来的。

  8、探究质疑:你认为两个比喻哪个更好?

  讨论并归纳:有两种相反的意见。

  (1)认为“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相似,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花纷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因此说,前一喻好,后一喻不好。

  (2)认为“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好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撒盐空中”,干什么呢?且形象不美。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9、质疑:你知道古人有哪些喻雪的名句?或者你给雪来一个恰当的比喻。

  讨论并归纳:可自由发言。

  示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像鹅毛漫天飞舞,

  像蒲公英种子。

  四.小结

  文章客观地叙述了谢家子弟“泳雪”一事的始末,以描写人物语言为主,全篇语言简练,在不足百字的文章里,清楚地交代了事情的时间,地点,缘以及经过和结果。虽未作一字议论,但从文末补充交代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更赞赏道韫的才气。

4、《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一等奖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优质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学习目标

  1、 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 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意。

  3、 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 朗读背课文言课文

  (2) 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意。

  2、难点

  (1) 翻译文言文

  (2) 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课时划分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咏雪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 朗读课文3遍,查字典,看注释,试翻译。

  2、 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3、 课外查找作家作品资料。

  二、导语

  我国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美谈,至今流传我们今天习的课文,就有三位这样的儿童。

  三、正课

  1、作家作品简介。

  刘义庆(403—444)南朝文学家。彭城(现在江苏徐州市)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原有集,已佚。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36门,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曾指出:“这种清谈本从汉末清议而来。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议论政事,其初在社会上很有势力,后来遭执政者之嫉视,渐渐被害,如孔融、弥衡等都被曹操设法害死,所以到了晋代底名士,就不敢再议政事,而一变为专谈玄理;清议而不谈政事,这就成了所谓清谈了。但这种清谈底名士,当时在社会上仍旧很有势力,若不能玄谈的,好似不够名士资格;而《世说》这部书,差不多就可看做一部名士底教科书。

  2、朗读《咏雪》。要求语音正确,节奏合理,读出感情。

  3、指导学生翻译课文,一人一句。

  4、质疑: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讨论并归纳:家庭气氛融洽、欢快、轻松、文雅……

  5、质疑:文中的“儿女”指子侄辈,指家庭中年轻一代,现在的“儿女”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指子女,这就是古今词义的变化。

  6、质疑:文中的“拟”指什么,现在的“拟”又指什么?这是文言中什么现象?

  讨论并归纳:古义指相比,今义指打算、仿照,这是古今词义的变化。

  7、质疑:“公大笑乐”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有不同的解释

  (1) 对子侄辈的答案都很满意。

  (2) 笑前一喻,乐后一喻。

  (3) 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古人称谢道韫为才女,曰:“咏絮才”就是从这里来的。

  8、探究质疑:你认为两个比喻哪个更好?

  讨论并归纳:有两种相反的意见。

  (1)认为“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相似,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花纷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因此说,前一喻好,后一喻不好。

  (2)认为“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好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撒盐空中”,干什么呢?且形象不美。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9、质疑:你知道古人有哪些喻雪的名句?或者你给雪来一个恰当的比喻。

  讨论并归纳:可自由发言。

  示例: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像鹅毛漫天飞舞,

  像蒲公英种子

  四、小结

  文章客观地叙述了谢家子弟“泳雪”一事的始末,以描写人物语言为主,全篇语言简练,在不足百字的文章里,清楚地交代了事情的时间,地点,缘以及经过和结果。虽未作一字议论,但从文末补充交代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更赞赏道韫的才气。


5、《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设计一等奖

   铜山区吕梁学校小学部 周芝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木字旁和禾字旁的写法技巧。了解带有这两个偏旁的一般书写规律。

  2、写好例字,两个带有木字旁的字:札,材;一个带有禾字旁的字:程。要求写的正确,端正,结构比例恰当。

  3、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培养学生读帖,临帖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两种偏旁的结构特点以及书写方法。

  教学难点:

  写好带有这两种偏旁的合体字。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激发兴趣

  1用幻灯片欣赏多宝塔中的带有木字旁和禾字旁的字。

  2说说这些字的特点,把木字旁和禾字旁用红色显示。

  3这节课我们也来学习木字旁和禾字旁。

  二、学习木字旁和禾字旁的写法

  1、观察:看清偏旁的基本笔画

  (1)教师用幻灯片出示木字旁和禾木旁两个偏旁。

  (2)指导学生观察

  A、木字旁和禾木旁两个偏旁各由什么基本笔画组成?

  B、木字旁和禾木旁两个偏旁的相同点是什么?

  C、不同之处又有哪些?

  2、思考:思考笔画的写法

  师一边范写,一边讲述写字要点:重点是要求学生注意:短横取势向上;垂露竖应该从短横中偏右的位置入笔;禾木旁的'撇要短而平。

  3、书写:偏旁临写指导

  (1)学生闭眼用手按照老师的口令空写一次.

  (2)学生仔细观察后在练习本上各写半行,每格写两个,教师巡回指导。

  (3)每写完一次后要和范字作比较,在比较中发现自己的不足。

  4、师生评价(多媒体出示,抽三、四名学生的练习进行评价,老师适时点拨)

  5、学生再各练半行。

  三、范字临写指导

  1、教师用幻灯出示木字旁“札,檀,构,森”和禾字旁“程,秋,秀”七个范字,让学生体会它们的结构特点以及两个偏旁的构字特点。

  2、师范写材,札,程三个字,一边范写一遍讲解每个字的范写要点: 材:左短右长,左轻右重,左让右。木字旁的竖要带钩。右部的才,撇画起笔在竖钩的右侧。

  札:左长右短,木字旁短横略上仰,竖带钩,撇画斜直,点在撇画的起笔处。竖弯钩中竖较长,弯钩较短。

  程:左部比右部稍高,左部笔画左收右放,横画左低右高。右部口稍小,王的横画间距均匀。

  3、学生用薄纸摩写带木字旁和禾木旁字三个,摩写两遍,教师循环指导。(让学生体会它们的结构特点)

  4、学生自己临写练习,教师循环指导。(背景音乐)

  四 、“小小书法家”评选

  1每个组的同学互相观摩,看看谁的字漂亮。

  2把优秀的作业在全班展览,教师和同学一起进行评价。(重点是从结构和基本笔画的书写来评价,多给予鼓励和表扬。)

  3授予优秀同学奖章。

6、《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反思

  在启智环节,四年级的小学生对文言文还是非常陌生的,所以想理解文本内容必须要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因此,首先板书课题:王戎不取道旁李先指生试着读一读,发现学生认识字但是不会停顿,所以教读题目学会停顿。学生自由练习朗读,同桌互读,发现问题在班内及时指导,争取每个学生会读本文,也能以此为根基学会去读其他的文言文。最后,指学生在班内展示朗读,读得好的当小老师教读,去体会当小老师的喜悦感。

  在智行环节中,在读熟读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批注试着去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创设自读自悟的氛围,让学生去自学。此环节要给足学生学习的时间,让学生学着写批注。接着,开展讲故事比赛。试着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小故事。先在小组内评选出最佳讲故事的人选,在班内再展示。要求:自然得体、大方,语句通畅。通过学生上台展示,用投票的方式选出最佳讲故事的人选,发奖状以资鼓励。在讲故事中能发现学生理解的程度,及时予以引导,以便正确理解文本的内容。最后创设讨论的环节,出示课件: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引导学生学会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要学会观察,在观察所得中去分析解决问题。

  在生智模块中,引导学生交流:说说从王戎身上学到了什么?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总结:

  勤于思考、爱动脑筋,通过一些现象来进行合理的判断真是一个好习惯,正因为如此,长大后的王戎才学过人,在当时被人们称为“竹林七贤”之一,让学生在熟悉的历史人物身上再次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做什么事情都要善于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7、《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反思

  《王戎不取道旁李》选自《世说新语》,在文章中,王戎仅仅是七岁,就能够根据环境来进行分析,可见王戎是一个善于思考善于分析的人。从王戎的善于分析,我们也可以知道,一个小孩都可以善于分析环境,可见作为青少年的我们也可以进行分析。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做什么事情都要善于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一、教学效果

  本篇课文是一篇文言文,学生第一次接触难度比较大,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教材特点,设计的教学流程取得的效果还算满意,现总结如下:

  1、“读”占鳌头。

  四年级的小学生对文言文还是非常陌生的,所以想理解文本内容必须要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因此,首先板书课题:王戎不取道旁李先指生试着读一读,发现学生认识字但是不会停顿,所以教读题目学会停顿。接着播放音频资料,让学生边听边学习文言文的读法。听完之后自由练习朗读,同桌互读,发现问题在班内及时指导,争取每个学生会读本文,也能以此为根基学会去读其他的文言文。最后,指学生在班内展示朗读,读得好的当小老师教读,去体会当小老师的喜悦感。

  2、“学”字当头。

  在读熟读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手头资料和课文中的批注试着去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创设自读自悟的氛围,让学生去自学。此环节要给足学生学习的时间,让学生学着写批注。接着,开展讲故事比赛。试着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小故事。先在小组内评选出最佳讲故事的人选,在班内再展示。要求:自然得体、大方,语句通畅。通过学生上台展示,用投票的方式选出最佳讲故事的人选,发奖状以资鼓励。在讲故事中能发现学生理解的程度,及时予以引导,以便正确理解文本的内容。最后创设讨论的环节,出示课件: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引导学生学会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要学会观察,在观察所得中去分析解决问题。

  课文注解:王戎七岁的一天,曾经和许多小朋友一起出去玩耍。他们看见路边的李子树上结了很多李子,许多小孩就争先恐后地爬上树去摘李子。但是王戎没有爬上去。有人就问他,为什么他不上去摘果。王戎回答说,李子树在路边竟然也有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的李子。那人摘来放在口里面尝,发现情况果然如此。

  3、潜移默化

  首先引导学生交流:说说从王戎身上学到了什么?学生畅所欲言,能谈得比较准确,感受非常到位。设想:你还读过哪些名人轶事呢?引导学生谈出司马光砸缸等,在熟悉的历史人物身上再次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做什么事情都要善于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成功之处

  学生能很好地朗读文言文,理解非常到位。整堂课气氛活跃。

  三、不足之处

  课堂容量略嫌不足,有部分学生积极性不高,理解还有难度。

  四、教改措施

  如果再上这篇课文,我会设计更优的.方案,激发所有学生的兴趣。增加背诵默写的环节,夯实基础。

8、《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王戎不取道旁李》选自《世说新语》,这是四年级上册的一篇古文短篇,原本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因此对于小学生而言,理解起来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在教学时,教学生朗诵古文的技巧方法也是十分有必要的,也为今后的古文教学培养良好的语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在多种形式的诵读中培养文言语感,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学习古人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使学生了解《世说新语》“志人”的特点,激发学生阅读《世说新语》的兴趣。

  2、本文的教学难点是:了解故事情节,感受人物形象。作者不是直接写王戎的聪明,而是先写别的小孩“竞走取之”,再过写“唯戎不动”,这是一种对比的写作手法,这手法反衬了王戎的聪明过人。要综合运用以前学到的阅读方法来学习,有意识地检查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三、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强调了诵读要做到“声断情不断”,加强了诵读的多样化(录音范读,老师范读、自读,齐读,表演读)有意识地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逐步积累、感悟,体会文章的内容及蕴含的道理,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2、抓住教学预设之外的突发情境,巧妙地搞好了课堂动态生成,达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例如:按照教学预设,出示问题:“怎样评价王戎这个孩子?”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基本上大功告成。突然有学生提出:“‘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我认为王戎也在动,他在动什么呢?”我马上组织讨论,学生发表了很多见解:(1)诸儿动的是脚,竞走取之。(2)王戎动的是眼睛,要善于观察。(3)王戎动的是会思考的大脑,然后我很自然地引导学生要学会客观、公正、全面地去评价一个人。

  3、注重了对学生品德的培养。

  在教学设计中有意加重了对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佳境,从中领悟到如何做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

  四、可取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可取之处是:用各种不同的方式诵读,传授诵读古文的技巧,本节课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让学生参与到问题探究的过程中来,对自己的观点从多角度观察、思考,从中对“王戎识李”这个故事表明自己的见解。

  五、不足之处

  1、使用多媒体时间不宜超出百分之三十,多媒体使用过多会对孩子眼睛有伤害,没有过多的思考空间。

  2、环节设计过于全面,时间分配不够。 过于看重教学的各个环节,各环节时间根本无法全部保证。一堂好课不必“滴水不漏”,应留有空间。没有空间,就少了遐想与深思;没有遐想与深思,也就少有个性与创新。有时留下空间,就是留下期待,留下余韵,留下创造!古人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注重方法、知识、能力并重,方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成效。

  六、情景再现

  这篇课文《王戎不取道旁李》,全文仅49个字,故事简短,却描写生动。讲述的是一个年仅七岁的孩子,能根据环境来分析路边李子树上的李子是苦李而不取的故事,赞扬了他的聪慧、善于观察和善于思考的好品质。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译读课文,把握内容——教师提示,课件展示自译方法。然后自读自译:学生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理解词句,疏通文意。最后悟读主旨,质疑探究:试对人物进行评价,并思考从这个故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其次是反复读课文,问问自己读完文章有哪些感受?明白了什么?自我质疑!同时从一位老师的角度出发,梳理出本课需要教会学生的知识,然后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取舍、设计。本单元的人文要素是了解历史中的俊杰,语文要素是“了解故事情节,简要复述课文”和“写一件事,能写出自己的感受。”针对文言文语言精练的特点,教学本文时,需要将简短的文言文变长,因此我将引导学生梳理文言文学习方法,围绕“复述课文”及抓住人物的动作、心理、神态来想象画面讲故事作为本课的重难点。本课设计一个课时,如何在一个课时的时间带给学生更多的收获,哪些是学生明显知道的信息,哪些是需要老师课堂上引导提升的方面,以何种方式来引导,突破重难点是我在设计教学时考虑最多的方面。经过多次试教,我决定关注语文的实用性,将课堂还给学生,整体上设计了五个环节:字理导入,激发兴趣;梳理方法,做好铺垫;理解文意,挖掘形象;创造性讲故事;拓展延伸,以文带文。整堂课下来,觉得呈现比较好的几个方面:从课题入手,抓住了一个“戎”,字理导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关注到了“戎”常用的义项,导入直接,扎实。第二环节帮助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文言文,旨在唤醒旧知,搭建起新旧知识的关联,引导学生总结方法,拓展迁移,克服学习文言文的畏难情绪。理解文意,深挖人物形象,没有使方法流于形式,同时在此过程中教会学生从积累古文中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或者意思差不多的词语,感受文言文语言精练的特点,方法渗透、归纳贯穿整堂课。挖掘人物形象时,也能抓住诸儿“竞走取之”与“唯戎不动”的区别,层层深入剖析出王戎的冷静思考、善于观察、善于推理,而不仅仅是学生浮于表面的“聪明、机智”等。结合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及文言文特点,我将拓展讲故事作为难点之一,课堂中教给学生方法,同时为学生搭支架,引导学生可以在不同的地方加入动作、心理、神态描写,最后四人小组人人汇报,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得。以文带文,拓展学习了《孔融让梨》,该环节也是围绕本节课教的方法来学习,丰富了学生的文言积累,也运用了当堂课教的方法。

  总之,从教学设计到课堂,我紧紧围绕学生这一中心,将学生放到了第一位,致力于让每一位同学都有所收获,“以生为本”的课堂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理念,可是真正能时时把学生放在心里,放在课堂的第一位,关注学生并在课堂中呈现,我是在本节课的反复打磨中才逐渐实现,希望今后自己的课堂能以此为契机,在以生为本的语文课堂上越走越远!

9、《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篇文言文,学生之前对文言文的体裁已经有所了解,因此也不会有太大的难度。根据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4.能解释“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

  教学本课时,为了让学生快速了解《世说新语》,我出示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2小故事,谈话导入新课。

  一般文言文的学习,我认为大概过程是:1、初读课文,疏通文字,2、再读注释,理解词义,3、联系上下文,逐句翻译,4、再读课文,复述故事,5、背诵全文,体悟内涵。

  按照这个过程,在学习中,我注意方法的指导,朗读课文时,提醒学生要注意文言文的停顿,理解文章意思时,根据注释和插图把短文读顺,读懂,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将王戎看到路边李子时“不动”和其他小伙伴“竞走取之”的行为进行对比,关注王戎的语言“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从而得出王戎是一个善于观察,聪明机智的孩子。虽然带孩子们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但是漏洞百出,缺点多多。教研室魏老师给出的建议,让我醍醐灌顶,收获满满。

  要读好文言文,在哪里停顿是非常重要的,而文言文的停顿要声断气连,教师应该进行规范的示范,带领学生读。而我恰好没有做好这一点,直接出示了停顿节奏。对于文言文的停顿指导,是放在一开始,由老师直接给出停顿,还是在学生尝试理解文章意思时,让学生自己体会停顿,后者是不是会更好一些呢?

  是啊,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就自然而然的,能体会到在哪里停顿了。理解了课文内容,也就能明白课文中“之”字的意思了,“之”字在文中共出现了三次,可当时在课堂上学生并没有一下子明白三个“之”字的意思。

  反思这节课还存在着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从教学的方面上,第一个环节——朗读,朗读形式不够多样,学生读得较少,朗读的作用和意义也没有完全发挥;其二,在于课文的讲解上,讲解过程中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不够,学生不够入情入境,在读上感受到的文言文的趣味不够。其次,教学不够生动,过于追求全面,忽视了孩子的天性和感受。这是一篇以孩子为主人公的文章,故事还是发生在孩子玩耍的过程中,完全可以以情景剧的.形式,学生表演,从中感受体会,这样不但理解了文意,同时让学生进入文本,切身感受,同时又有了自己的发挥,有助于课堂的生成,过程也更有趣味;或者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讲述他的玩耍中的发现,结合文章,得出结论等等。总之,这还是我过于追求学生的应试能力而忽视了学生特点和感受的结果,在今后的课堂中,我要多动脑筋,真正在备课时就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学生真正感到趣味的高质量的课堂。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