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一等奖

《蚕妇》教学设计一等奖

2023-06-15 16:22:18

  《蚕妇》教学设计一等奖

《蚕妇》教学设计一等奖

1、《蚕妇》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要求:

  1.学会生字新词,练习用“读读、背背、写写”的方法学习这首诗。

  2.学习查阅资料,培养初步的处理信息的能力。

  3.了解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评:依据修订大纲精神,放低内容理解的要求,突出语文实践活动,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准备上课。全班背诵古诗,教师板书课题。

  2.认识课题。拼读生字“蚕”(cán),齐读课题。

  师:谁能结合课本插图说一说“蚕妇”是什么人?

  生:“蚕妇”指养蚕的妇女。

  师:是养蚕的妇女。准确地说是古代靠养蚕维持生活的.妇女。

  3.商定学习步骤和方法。

  师:我们已经学过好几首古诗了,准备怎样学习这首诗呢?

  生:学古诗要先背诵。

  师:先要——

  生:读熟,还要懂得意思。

  生:还要求默写。

  ……

  (教师归纳学生的发言,板书“读、议、背、写”)

  师:我们就按这顺序和方法学习。

  【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主体”地位怎样才能得到落实?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学生推进学习的实践活动中。詹老师善于唤起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创造平等的交流机会,让学生制定学习程序与方法,使而后的学习变成学生自己的事】

  二、读诗

  1.试读。

  师:按同学们讨论的方法步骤,先读诗。请借助拼音读生字,并试着读整首诗。

  (学生自由试读)

  2.学习生字。

  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蚕、归、泪、罗、绮、者”,学生拼读。

  巩固读音。大屏幕上飘下写有生字的汽球,学生读准字音汽球自动爆裂。

  3.自由读古诗,或同桌互读。

  【评:没有理解字词句,就让学生读行吗?行!因为古诗虽然比现代文难理解,但由于篇幅短,又琅琅上口。因此可以先让学生读通、读好,在读中自悟,余下的稍作点拨,理解内容就容易多了】

  4.师生共同读。学生可以自由地站起来读给别人听,然后师范读。

  师:同学们读得这么高兴,老师也想读,行吗?

  生:(齐声)好!

  师:(范读)老师读得好吗?

  生:好!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老师再读一遍!(再读,学生有激情地高声朗读)

  【评:看,平等地对待学生,真诚地征求意见,很在乎学生的鼓励,课堂充满了亲和力】

  三、背诵

  1.试背。

  师:都会背读了,现在你们想干什么?

  生:(大部分)背书!

  师:背书就背书。自己试试怎样背得快。

  (学生纷纷高声背诵,课堂书声朗朗)

  【评:原定学习步骤是读通后议内容。学习中学生会读了马上要接下去背诵,也是顺理成章之举。教师根据课堂进度,顺应学生心理,灵活地变动顺序,让学生马上背诵。弹性的教学使学生主体性得到落实】

  2.汇报背诵结果。

  师:谁愿意背诵?

  (三位同学同时站起来背诵)

  师:还有谁要背?(全班大部分同学站起来集体背诵)

  师:(看到还有几位同学没背)现在给你们一个机会,大胆地站起来,老师和你们一起背。

2、《蚕妇》教学设计一等奖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蚕妇》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让学生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生活的困苦。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诗文,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及对封建社会的痛恨。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3、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全诗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理解古诗意思。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1、回忆《悯农二首》,请学生分别背诵。

  2、《悯农二首》写的是从事生产劳动的人民用辛勤的汗水收获了粮食,可是自己却得不到,吃不饱肚子而被饿死了。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蚕妇》一诗是以从事纺织的劳动人民的口吻介绍了她们看到的场景,板书课题:《蚕妇》

  二、学习新课

  (一)投影列出学习步骤,学生自学。

  1、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

  2、借助工具书查一查不认识的字,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

  (二)学生进行自学,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回答疑难,解决问题。

  (三)相互交流学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蚕妇昨归泪遍满者养

  2、指名让学生读生字,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并纠正

  3、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蚕:上面是“天”字,第一笔是横。

  昨:部首是“日”字旁。注意与“作”区分。

  满:这是左右结构的`字。(大三点水,小草字头)

  养:第六笔是撇,不是竖。

  妇:与“归”右半部分相同,最后一笔要封口。

  动手书空。(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

  4、师生共同介绍作者

  5、理解字意(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用投影罗列出来)

  蚕妇:养蚕的妇女。

  归:回来。

  满:全,整个。

  遍:全。

  者:……的人。(可以让学生联系“学者”、“使者”体会理解;再说说“遍身罗绮者”是指什么样的人呢?)

  罗:轻软有稀孔的丝织品。

  绮:有文彩的丝织品。

  6、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

  昨日入城市:一个从事养蚕纺织劳动的妇人到集市上去了一趟,

  归来泪满巾:回来后,泪水浸满了衣襟。

  遍身罗绮者:那些穿着绫罗绸缎的人,

  不是养蚕人:不是养蚕织布的劳动者。

  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全诗的意思。(先自己说一说,遇到问题主动与同学交换意见,或者向教师请教。)

  7、让学生说说全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开展相互间的评价,及时补充,形成生生互动的氛围)。

  (四)指导朗读

  1、听配乐朗读,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昨日/入城市,

  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

  不是/养蚕人。

  2、与小组成员一起进行朗读练习,相互评议,推选一名同学参加班级展示。

  3、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参加竞赛,而后评议出最佳选手。

  4、全体同学伴着音乐进行朗读。

  三、练习巩固

  1、练习按照田字格书写汉字。

  泪:左窄右宽,左右高低基本一样。

  满:左窄右宽,左右高低一样。

  者:第三笔撇要长一些,盖住下面的"日"。

  归:左窄右宽,左边高而长,第一笔是小竖。

  2、抄写下面词语。

  蚕妇养蚕昨日归来遍身

  3、背诵古诗(自己先练习,而后汇报。)

  四、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五、布置作业

  1、在生字本上抄写难字。

  2、背诵古诗,同学间相互评分,记录在书上。

3、《蚕妇》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导入

  1、回忆《悯农二首》,请学生分别背诵。

  2、《悯农二首》写的是从事生产劳动的人民用辛勤的汗水收获了粮食,可是自己却得不到,吃不饱肚子而被饿死了。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蚕妇》一诗是以从事纺织的劳动人民的口吻介绍了她们看到的场景,板书课题:《蚕妇》

  二、学习新课

  (一)投影列出学习步骤,学生自学。

  1、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

  2、借助工具书查一查不认识的字,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

  (二)学生进行自学,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回答疑难,解决问题

  (三)相互交流学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蚕妇昨归泪遍满者养

  2、指名让学生读生字,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并纠正

  3、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蚕:上面是天字,第一笔是横。

  昨:部首是日字旁。注意与作区分。

  满:这是左右结构的.字。(大三点水,小草字头)

  养:第六笔是撇,不是竖。

  妇:与归右半部分相同,最后一笔要封口。

  动手书空。(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

  4、师生共同介绍作者

  5、理解字意(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用投影罗列出来)

  蚕妇:养蚕的妇女。

  归:回来。

  满:全,整个。

  遍:全。

  者:的人。(可以让学生联系学者、使者体会理解;再说说遍身罗绮者是指什么样的人呢?)

  罗:轻软有稀孔的丝织品。

  绮:有文彩的丝织品。

  6、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

  昨日入城市:一个从事养蚕纺织劳动的妇人到集市上去了一趟,

  归来泪满巾:回来后,泪水浸满了衣襟。

  遍身罗绮者:那些穿着绫罗绸缎的人,

  不是养蚕人:不是养蚕织布的劳动者。

  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全诗的意思。(先自己说一说,遇到问题主动与同学交换意见,或者向教师请教。)

  7、让学生说说全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开展相互间的评价,及时补充,形成生生互动的氛围)。

  (四)指导朗读

  1、听配乐朗读,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昨日/入城市,

  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

  不是/养蚕人。

  2、与小组成员一起进行朗读练习,相互评议,推选一名同学参加班级展示。

  3、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参加竞赛,而后评议出最佳选手。

  4、全体同学伴着音乐进行朗读。

  三、练习巩固

  1、练习按照田字格书写汉字。

  泪:左窄右宽, 左右高低基本一样。

  满:左窄右宽, 左右高低一样。

  者:第三笔撇要长一些,盖住下面的日。

  归:左窄右宽,左边高而长,第一笔是小竖。

  2、抄写下面词语。

  蚕妇养蚕昨日归来遍身

  3、背诵古诗(自己先练习,而后汇报。)

  四、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五、布置作业

  1、在生字本上抄写难字。

  2、背诵古诗,同学间相互评分,记录在书上。

  反思:

  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教学不但要掌握全体学生发展的共同特点,而且要熟悉学生发展中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才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扩大发展的局面。教学是师生间的教和学的双向活动,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因此对学生的学情要有充分地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在本教学中,我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自学为重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领会诗中的意思,再通过交流来巩固。

4、《蚕妇》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诗文,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及对封建社会的痛恨。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3、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全诗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理解古诗意思。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1、回忆《悯农二首》,请学生分别背诵。

  2、《悯农二首》写的是从事生产劳动的人民用辛勤的汗水收获了粮食,可是自己却得不到,吃不饱肚子而被饿死了。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蚕妇》一诗是以从事纺织的劳动人民的口吻介绍了她们看到的场景,板书课题:《蚕妇》

  二、学习新课

  (一)投影列出学习步骤,学生自学。

  1、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

  2、借助工具书查一查不认识的字,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

  (二)学生进行自学,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回答疑难,解决问题。

  (三)相互交流学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 蚕 妇 昨 归 泪 遍 满 者 养

  2、指名让学生读生字,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并纠正

  3、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蚕:上面是“天”字,第一笔是横。

  昨:部首是“日”字旁。注意与“作”区分。

  满:这是左右结构的字。(大三点水,小草字头)

  养:第六笔是撇,不是竖。

  妇:与“归”右半部分相同,最后一笔要封口。

  动手书空。(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

  4、师生共同介绍作者

  5、理解字意(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用投影罗列出来)

  蚕妇:养蚕的妇女。

  归:回来。

  满:全,整个。

  遍:全。

  者:……的人。(可以让学生联系“学者”、“使者”体会理解;再说说“遍身罗绮者”是指什么样的人呢?)

  罗:轻软有稀孔的丝织品。

  绮:有文彩的丝织品。

  6、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

  昨日入城市:一个从事养蚕纺织劳动的妇人到集市上去了一趟,

  归来泪满巾:回来后,泪水浸满了衣襟。

  遍身罗绮者:那些穿着绫罗绸缎的人,

  不是养蚕人:不是养蚕织布的劳动者。

  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全诗的意思。(先自己说一说,遇到问题主动与同学交换意见,或者向教师请教。)

  7、让学生说说全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开展相互间的评价,及时补充,形成生生互动的氛围)。

  (四)指导朗读

  1、听配乐朗读,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昨日/入城市,

  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

  不是/养蚕人。

  2、与小组成员一起进行朗读练习,相互评议,推选一名同学参加班级展示。

  3、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参加竞赛,而后评议出最佳选手。

  4、全体同学伴着音乐进行朗读。

  三、练习巩固

  1、练习按照田字格书写汉字。

  泪:左窄右宽, 左右高低基本一样。

  满:左窄右宽, 左右高低一样。

  者:第三笔撇要长一些,盖住下面的“日”。

  归:左窄右宽,左边高而长,第一笔是小竖。

  “蚕、妇、昨、遍、养”让学生自己说说书写时应注意的问题。

  2、抄写下面词语。

  蚕妇 养蚕 昨日 归来 遍身

  3、背诵古诗(自己先练习,而后汇报。)

  四、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五、布置作业

  1、在生字本上抄写难字。

  2、背诵古诗,同学间相互评分,记录在书上。

5、《蚕妇》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掌握多音字发(伯)的读音。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初步了解蚕的生长过程和形态变化,激发学生对昆虫的研究兴趣。

  [教学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结合学习生字词蚕、姑娘,揭示课题

  1.出示蚕的挂图,引出课题生字教认。

  问:这是什么?(板书:蚕)出示蚕的字卡,学生看拼音读cdn。注意蚕字是平舌音、前鼻音。分析字形:蚕字是上下结构,上部是天,下部是虫。书空记字。

  问:谁知道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蚕是一种昆虫,能够吐丝,蚕丝能织成美丽的绸缎)对,人们把蚕看做像一个美丽能干的姑娘,亲切地称蚕为蚕姑娘。(板书:姑娘,补全课题)

  出示姑娘词卡,学生看拼音读g0 niong。提示注意:娘是鼻音,不能读成帕ng。分析字形:姑娘两个宇都是左右结构,左部相同,都是女字旁;右部不同:姑字右部是古,娘字右部是良。分别书空记字。

  2.这节课我们开始学习《蚕姑娘》这篇课文。齐读课题:蚕姑娘。

  二、初读指导

  1.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后默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学习生字词。

  (1)会读田字格里外的生字以及多音字发。特别注意区分、读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三拼音节。

  (2),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桑叶 蚕卵 蚕床 蚕山 吐丝 茧子 盖新房 蛾 从此

  (3)读顺课文。

  3.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字词:

  蚕 桑叶 从此 瘦

  钻出 换上 卵 茧

  (2)指名读,引导学生读准加点字的平舌音、翘舌音、前鼻音及三拼音节。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

  桑叶:(用图或实物讲解)

  蚕卵:蚕蛾产下的子。

  蚕床:指养蚕的用具,如竹匾等(指看书上插图)。

  蚕山:(看实物或图)供蚕吐丝做茧的一束束草秆子或麦秸秆子,上尖下宽,所以叫蚕山。

  蛾:(看图)蚕的成虫。

  从此:从这时起。

  (4)抽字词卡片,让学生读。

  (5)分自然段读课文。

  三、描红指导

  1.提示注意点。

  此:左右结构。左部止第一笔是长竖而不是短竖,第四笔是提而不是横;右部匕先写撇再写竖弯钩,两笔相连而不交叉,不能写成七,上部左低右高,下部齐平。

  旧:开头两竖长度相当,上下间隔相等,日框内部一横连左竖不连右折,底部一横既连左竖又连右折。

  姑:左部女字旁末笔改横为提,右连第三笔撇而不交叉;右部古首横宜收紧些,下面口形上宽下窄,体形稍大,使下部平稳。

  蚕:上部首笔是横而不是撇,第四笔捺起笔处连横而不连撇。撇、捺舒展,预留下部空隙写虫。

  换: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部提手旁写法同前;右部奂,自上而下笔画由收紧到放开,最后两笔撇、捺相配,支持下部平稳。

  钻:左右结构,左右宽度相等。左部金字旁开头两笔占位略宽,盖住下部笔画;右部首竖挺直,横画宜短,左连竖画,下面口形写法同姑而略大,保持下部平稳。

  娘:左部女子旁写法同姑字;右部良首点宜高,第二至四笔应横向收紧,竖提长而挺直,其提部,形成的角度略大,最后两笔,撇连于捺,共同布白于右下空隙部位。

  桑:上部三又呈品字形分布,上大下小,一律改捺为点;下部木的横画要长,撇、捺舒展,全字上收下放,保持平稳。

  盖:上下结构。上部羊字头开头两笔一侧点一撇点,三横间隔均匀,中横略短;下部皿字底体形宽扁,框里两短竖,分别同左右两竖画走势相应,而彼此对称,平分成框里三个空隙,末横特长,左伸右展,保持底部稳定。

  裳:上部宜纵向收紧;下部衣的横画宜短,撇画稍长,竖提偏左定位,最后的短撇连于长捺,下部四笔体形宽放,保持全字稳定。

  2.学生练习描红。

  四、布置作业

  1.练读课文,注意第2~5自然段词句的异同。

  2.读抄词语(见文后练习3)。

  札记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默写词语。

  变成 吐丝 蚕姑娘 吃桑叶

  换上 从此 暖洋洋 盖新房

  2.指名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第1-5自然段)

  1.第1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事?(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蚕姑娘从蚕卵里钻出来的时间是在天气暖洋洋的春天里)(告诉我们蚕是从蚕卵中孵出来的)(板书:卵一蚕)问:钻出是什么意思?(在这里,钻出就是爬出来的意思)

  (3)小结:读了这一自然段,我们就知道蚕是在春天从蚕卵里孵出来的。

  (4)齐读第1自然段。

  2.第2自然段。

  (1)指名读。

  (2)刚从蚕卵里钻出来的蚕姑娘是什么样子?(又黑又小)

  (板书:又黑又小)蚕姑娘出来以后怎么样?(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就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黑衣裳。醒来以后,变成黄姑娘)(板书:吃桑叶、睡、脱、醒)教师提示注意:蚕吃桑叶的几天当中,它是在动着的;而从睡到醒当中的时间里,它是不吃也不动的,这叫做蚕眠。(板书:蚕眠)蚕眠共有四次,每次都要脱去一层皮。第一次蚕眠脱去的是黑皮换上了黄色的皮,所以说变成了黄姑娘。

  (3)小结:读了第2自然段。我们知道了蚕在生长中开始阶段的情况。

  (4)齐读第2自然段。

  3.第3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和上面第2自然段的语句基本相同,但有几个词语换了,谁能说一说?(又黑又小换成又黄又瘦;黑换成黄,黄换成白)这反映了什么情况?(反映了蚕姑娘在不断生长)(板书:又黄又瘦)还有什么词语换了?(就换成又)       出示:{:{登::

  谁能说说就和又表示的不同意思?(表示两个不同动作接连发生用就;表示某个动作的重复发生用又)对,这里用又表示第二次蚕眠的情况是恰当的。

  (3)齐读第3自然段,注意词语换用的情况。

  4.第4、5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两个自然段和上面第3自然段相比,谁能说说哪些语句不同?(又黄又瘦换成了又白又嫩和又白又胖;变成白姑娘换成了从此一天天发胖和从此一天天发亮;脱下黄衣裳换成了脱下旧衣裳,换上新衣裳)(板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发亮)这反映了蚕姑娘不断地长大了。

  (3)齐读第4、5自然段,注意词语换用情况。

  三、指导背诵

  看提示(写在小黑板上)背诵第2、3自然段。

  又______又______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______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______衣裳。醒了,醒了,变成______姑娘。(每空依次在上下填两个字,下同)

  2.看提示背诵第4、5自然段。

  又______又______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又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旧衣裳,换上新衣裳。醒了,醒了,从此一天天发

  四、课堂作业

  朗读、练习背诵第l-5自然段。

  札记

  第三课时

  一、检查复习

  指名背诵第1-5自然段。

  二、继续细读课文(第6、7自然段) ,

  1.第6自然段。

  (1)指名读。

  (2)为什么要写明睡了四回?(因为蚕眠有四次,这是蚕的生长特点,所以必须特别写明)这个自然段里把茧子比作什么?

  (新房)为什么说茧子真漂亮?(茧子又白又亮,长圆形,很好看)

  (3)这段里为什么不写醒了,醒了,要写成了,成了?

  (蚕没有再睡,就不能说醒了;蚕结茧子好比盖新房,茧子结成,好比新房盖成,所以要写成了)成了,成了,茧子真漂亮。这句要怎样读?(要读出喜悦的语气来)请你把这句读一下。(学生读)

  (4)小结:读了这一自然段,我们知道了蚕吐丝结茧前后的情况。(板书:吐丝结茧)

  (5)齐读第6自然段。

  2.第7自然段。

  (1)指名读。

  (2)茧子里面的蚕姑娘称做什么?自答:茧子里的蚕称做蚕蛹。(板书:蛹)为什么写它一声也不响,不写一动也不动?(茧子里的蛹是慢慢在变化,逐渐长出两对翅膀来,所以不能写一动也不动)

  (3)茧子开了窗是什么意思?自答:蚕蛹长出翅膀,成为蚕蛾(板书:蛾),蚕蛾咬破茧壁飞出来就是开天窗的意思。前面抑苗子I-I,/4:~斩帛;士田烟嫱n夺Z右茁辟㈠柞并下宙*徂会括而有趣。请看第31页上面的第一、二两幅图。(学生看图)变了,变了,变成蛾姑娘。这句要怎么读?(要读出惊异好奇的语气来)请你读一下。(学生读)

  (4)看31页上第三幅图,想一想:两个蚕蛾在干什么?(蚕蛾在产卵)提示:蚕蛾产卵后死去,第二年春天,蚕卵又能孵出小蚕来,又开始新一轮的生长过程。

  (5)齐读第7自然段。

  三、总结课文

  1.根据板书内容说说蚕的生长过程。

  2.填空练习,概括课文。

  从_____里钻出来的又_____又_____的蚕姑娘,一共睡了_____次,每次醒来都变了样,第一次变得又_____又_____;第二次变得又_____又_____;第三次变得又_____又_____;第四次身体一天天_____。它吐_____结_____,最后_____开了窗,飞出了_____姑娘。

  3.齐读完成填空后的这段话。

  四、课堂练习

  1.读句子,初步认识句子的并合(课后练习4)。

  这里有两组句子,每组三句话,要求我们读一读。初步懂得怎样把两句话并成一句话来说。

  (1)各人自读,体会。

  (2)指名读第一组三句话。

  (3)谁能说说怎样把第一、二两句并成第三句的?(把一、二两句连起来,把第一句未了的句号改为逗号,把第二句开头的蚕姑娘去掉,这就并成了第三句)

  第二组三句话的练习方法同此。

  2.背诵第6、7自然段。

  (1)利用押韵的字引背。(押韵的字写在小黑板上:娘、上、由主.*白¨向宙*白、

  (2)分两个大组,一组背,另一组听,再交换一次。评议。

  (3)各人自背。

  (4)指名背诵。

  3.背诵全文。

  (1)全班背诵。

  (2)指名背诵。

  4.书面作业。

  (1)扩词。

  蚕( )( )( )( )

  换( )( )( )

  丝( )( )( )

  (2)照样子,写词语。

  例:暖洋洋 红通通 黑白 绿亮

  札记

6、《蚕妇》教学设计及课程反思

  一、导入

  1、回忆《悯农二首》,请学生分别背诵。

  2、《悯农二首》写的是从事生产劳动的人民用辛勤的汗水收获了粮食,可是自己却得不到,吃不饱肚子而被饿死了。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蚕妇》一诗是以从事纺织的劳动人民的口吻介绍了她们看到的场景,板书课题:《蚕妇》

  二、学习新课

  (一)投影列出学习步骤,学生自学。

  1、借助汉语拼音读古诗。

  2、借助工具书查一查不认识的字,理解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

  (二)学生进行自学,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回答疑难,解决问题。

  (三)相互交流学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蚕妇昨归泪遍满者养

  2、指名让学生读生字,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并纠正

  3、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蚕:上面是天字,第一笔是横。

  昨:部首是日字旁。注意与作区分。

  满:这是左右结构的字。(大三点水,小草字头)

  养:第六笔是撇,不是竖。

  妇:与归右半部分相同,最后一笔要封口。

  动手书空。(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

  4、师生共同介绍作者

  5、理解字意(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用投影罗列出来)

  蚕妇:养蚕的妇女。

  归:回来。

  满:全,整个。

  遍:全。

  者:……的人。(可以让学生联系学者、使者体会理解;再说说遍身罗绮者是指什么样的人呢?)

  罗:轻软有稀孔的丝织品。

  绮:有文彩的丝织品。

  6、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

  昨日入城市:一个从事养蚕纺织劳动的妇人到集市上去了一趟,

  归来泪满巾:回来后,泪水浸满了衣襟。

  遍身罗绮者:那些穿着绫罗绸缎的'人,

  不是养蚕人:不是养蚕织布的劳动者。

  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全诗的意思。(先自己说一说,遇到问题主动与同学交换意见,或者向教师请教。)

  7、让学生说说全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开展相互间的评价,及时补充,形成生生互动的氛围)。

  (四)指导朗读

  1、听配乐朗读,然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昨日/入城市,

  归来/泪满巾。

  遍身/罗绮者,

  不是/养蚕人。

  2、与小组成员一起进行朗读练习,相互评议,推选一名同学参加班级展示。

  3、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参加竞赛,而后评议出最佳选手。

  4、全体同学伴着音乐进行朗读。

  三、练习巩固

  1、练习按照田字格书写汉字。

  泪:左窄右宽, 左右高低基本一样。

  满:左窄右宽, 左右高低一样。

  者:第三笔撇要长一些,盖住下面的日。

  归:左窄右宽,左边高而长,第一笔是小竖。

  2、抄写下面词语。

  蚕妇养蚕昨日归来遍身

  3、背诵古诗(自己先练习,而后汇报。)

  四、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五、布置作业

  1、在生字本上抄写难字。

  2、背诵古诗,同学间相互评分,记录在书上。

  反思:现代教学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教学不但要掌握全体学生发展的共同特点,而且要熟悉学生发展中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才能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扩大发展的局面。教学是师生间的教和学的双向活动,教师的教学对象是学生,因此对学生的学情要有充分地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在本教学中,我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自学为重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领会诗中的意思,再通过交流来巩固。

7、《蚕姑娘》教学反思

  篇一:《蚕姑娘》教学反思

  上《蚕姑娘》一课之前,我反复钻研教材,上网多方查找资料,浏览优秀老师的教案,但还是觉得不太容易把握。因为这一课的教学内容跟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科学性较强,蚕的生长过程和形态特点是本文的重难点,怎样化繁为简,使学生轻松掌握这一变化过程呢?我收集了许多形象直观的图片,一开始我通过课件出示长大的“蚕”让学生观察,学生因为从来没见过,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为上好这一节课打下了基础。

  紧接着我趁热打铁抓住课文的第二段为切入口,让学生反复朗读、思考:蚕姑娘是如何从又黑又小变成又黄又瘦的,她在这一过程中都做了哪些事,根据孩子们的回答我把描写蚕的一些动词归纳在黑板上,吃 睡 脱 醒变。在此基础上我让孩子们不看书看着板书复述课文,没想到竟然大部分孩子都能熟练地背诵这一段。由于这篇课文段式回环往复,结构基本相同,所以第二段是学习的重点,这一段掌握了,后面各段我主要放手让学生自学,不懂的地方相机给予指导。并抓住不同点让生比较异同,这样一来,本来担心要花费许多口舌学生又未必明白的蚕的生长过程和变化特点学生轻松地就掌握了,而且一课时下来,学生不看书就能根据板书内容描述出课文的内容。我想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肯钻研的.老师。只要肯在“钻”字上下功夫,每一节课都会是趣味盎然的!

  篇二:《蚕姑娘》教学反思

  《蚕姑娘》这篇课文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蚕孵化出来后生长、结茧、由蛹变成蛾的过程。由于我们一年级的时候已经养过蚕宝宝了,所以几乎每一个孩子讲起来都很熟悉,都能说出一二三点来。

  课文第2--5自然段写了蚕的四次蚕眠,语句基本上相似。所以我重点教学第2自然段,出示表格,让孩子通过读,然后了解蚕的头眠:吃——睡——脱——醒——变以及变化之前和变化之后的模样。接着我请学生合作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进行比较有什么不同。这里我重点让学生体会了“就”和“又”的区别,学生明白了第一次要用“就”,第二次的时候就要用“又”了。并进行比较课文后的句子,了解前两个句子写的都是“蚕姑娘”,把两个句合成一个句子时,可以省去第二个句子的“蚕姑娘”承接第一个句子,并要把句号改成逗号。

  蚕姑娘从又黑又小到又黄又瘦,到又白又嫩,再到又白又胖,然后吐丝结茧,最后破茧而出。整个过程是多么神奇!又是多么漫长!“神奇”和“漫长”都是孩子说出来的,我想大概是他们也回忆起了自己养蚕的过程。相信通过以前的经历和这堂课的学习,有一些“种子”已经在孩子们的心里生根发芽。

8、《蚕姑娘》教学反思

  上《蚕姑娘》一课之前,我反复钻研教材,上网多方查找资料,浏览优秀老师的教案,但还是觉得不太容易把握。因为这一课的教学内容跟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科学性较强,蚕的生长过程和形态特点是本文的重难点,怎样化繁为简,使学生轻松掌握这一变化过程呢?我收集了许多形象直观的图片,一开始我通过课件出示长大的“蚕”让学生观察,学生因为从来没见过,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为上好这一节课打下了基础。

  紧接着我趁热打铁抓住课文的第二段为切入口,让学生反复朗读、思考:蚕姑娘是如何从又黑又小变成又黄又瘦的,她在这一过程中都做了哪些事,根据孩子们的回答我把描写蚕的一些动词归纳在黑板上,吃 睡 脱 醒变。在此基础上我让孩子们不看书看着板书复述课文,没想到竟然大部分孩子都能熟练地背诵这一段。由于这篇课文段式回环往复,结构基本相同,所以第二段是学习的重点,这一段掌握了,后面各段我主要放手让学生自学,不懂的地方相机给予指导。并抓住不同点让生比较异同,这样一来,本来担心要花费许多口舌学生又未必明白的蚕的生长过程和变化特点学生轻松地就掌握了,而且一课时下来,学生不看书就能根据板书内容描述出课文的内容。我想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肯钻研的老师。只要肯在“钻”字上下功夫,每一节课都会是趣味盎然的!

9、《蚕姑娘》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很有意思,童话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科学知识,而蚕宝宝实在是惹人喜爱的昆虫。

  在第一课时完成初读后,孩子们提了很多的问题,如:蚕为什么会脱掉衣服,蚕为什么要睡四次,蚕到后来为什么身体发亮了,蚕在茧子里怎么变成蛾的……说实话,有的问题我也不知道其中的科学道理,在课前找了个关于蚕的网站,给孩子们看了很多关于蚕的知识。

  学科整合,这四个字我到现在还是不知道怎么来清楚地解释,但是,我怕是把这堂语文课上成了自然课,学了这一课,学生在语言积累方面有收获吗?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是:掌握汉语言的音、形、意、字、词、句。这种课文如果纯粹上语文课,能拓展学生的知识吗?我觉得是不行的,但是,好的语文课要上得扎实而又不落入俗套。学生通过一次次的朗读体会,品读了短语、再品读了句子,丰富了语言积累,又增加了不少课外知识。收获,我认为他们还是有的,因为,教育应该是多维而立体的。

10、《蚕姑娘》教学反思

  本文是介绍有关蚕的知识的文章。文章借助童话这种儿童感兴趣的体裁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蚕孵化出来后生长、结茧、由蛹变成蛾的过程。从我们班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学生都见过蚕,对于蚕并不陌生。在教学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自己来介绍看见过的或亲自养过的蚕,我有意地称呼其为“蚕宝宝”,让学生感觉到老师也和他们一样亲昵地关注过蚕的成长过程,这下,师生共同学习的积极性就大大提高了起来。老师又发问:“你为什么把蚕叫‘蚕姑娘 或‘蚕宝宝 ?”让学生区别“蚕”和“蚕姑娘”,激发出他们对蚕的喜爱之情。

  本文没有高潮迭起的段落,没有优美高雅的词汇,文章段落结构十分相似,和以前需要背诵的课文相比篇幅也较长。上课前,我也担心自己引导不好,会让学生感觉文章冗长而枯燥。为此,教学时,我从结果(蚕共睡了四回)导出蚕的生长变化过程(又黑又小-又黄又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找出蚕蜕变过程的“吃、睡、脱、醒、变”的几个动作,借助板书,学生就能在轻松的氛围中了解了蚕“从蚕卵到蚕,经过四眠到蛹,最后再变成蛾飞出来”这一生长的过程,甚至在课堂背诵时,也有大部分学生通过看板书示意就能背下,很容易的实现了教学目标。

11、《蚕姑娘》教学反思

  《蚕姑娘》一课是苏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中的一篇课文,介绍了蚕一生的生长过程。教学完毕,觉得课堂上有许多环节值得我反思。

  一、找规律,抓线索,巧背诵

  在教学本课之前,我反复钻研教材,上网多方查找资料。因为这一课的教学内容跟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科学性较强,蚕的生长过程和形态特点是本文的重难点,怎样化繁为简,使学生轻松掌握这一变化过程呢?我收集了许多直观的图片,一开始我通过出示长大的“蚕”让学生观察,学生因为从来没见过,兴趣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为上好这一节课打下了基础。紧接着我趁热打铁抓住课文的第二段为切入口,让学生反复朗读、思考:蚕姑娘是如何从又黑又小变成又黄又瘦的,她在这一过程中都有哪些变化?然后根据孩子们的'回答,我把描写蚕的一些动词归纳在黑板上“吃 - 睡 - 脱 - 醒 - 变”。在此基础上我让孩子们看着板书复述课文,没想到竟然大部分孩子都能熟练地背诵这一段。由于这篇课文段式回环往复,结构基本相同,这一段掌握了,后面各段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学,不懂的地方相机给予指导。这样一来,蚕的生长过程和变化特点学生轻松地就掌握了,而且一课时

  下来,学生不看书就能根据板书大致把课文的内容背诵下来了。看来,只要肯动脑筋,引导学生找出规律,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多些信任,多些机会

  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我对就课题质疑这一环节心存疑虑,认为孩子问出的问题大多是无效的,又何必在这上面浪费时间呢。但在学《蚕姑娘》的课堂上出现的一幕却让我改变了看法:

  师: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蚕是什么样子的?

  生:我想知道桑叶是什么样的?

  又问了几个,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我心想果然是白费时间。这时,又有一个学生举了手。

  她说:我想知道,为什么把蚕叫蚕姑娘呢?

  我眼前一亮。

  师:你很会思考,提的问题很有价值,老师在后面画个?。 生:我还有个问题,为什么后面叫蛾姑娘呢?

  师:你也很会思考。

  我在标题下面写上“蛾姑娘”,也在后面画个?。

  师:为什么把蚕叫蚕姑娘,把蛾叫蛾姑娘呢?请大家读书,到书中寻找答案吧。

  学生读书,提问。大多都说“把蚕、蛾当作人来写了”,我追问:为什么把它们当作人来写?教室里静了几分钟,这个时候,有个学生

  举手了:我知道,作者把它当作人来写,是因为她觉得蚕很可爱,像个小姑娘。

  “你怎么知道的呢?”我紧追不舍。

  “我读了就知道了,还有我看画上也知道了。”

  我鼓起了掌。

  师:那蚕姑娘和蛾姑娘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一时答不出,便埋头读书。这也正是我想要的效果。 一会儿有学生站起来了:蛾姑娘就是蚕姑娘变的。

  我在黑板上写上“变”字。

  师:那蚕姑娘是怎样变成蛾姑娘的呢?总共变了几次? 学生接着便沉浸课文中了 ??

  经过这一次,我明白了给学生多一些信任,多一些机会,我们的课堂才会有更多精彩!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