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一等奖

高二语文巴尔扎克葬词教学设计一等奖

2023-08-11 22:53:28

  高二语文巴尔扎克葬词教学设计一等奖

高二语文巴尔扎克葬词教学设计一等奖

1、高二语文巴尔扎克葬词教学设计一等奖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总结比较阅读的内容和方法(内容总结见第一课时作业部分)。

  二、欣赏品味

  体味课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

  1.教师给学生提供可以借助的方法:

  ①抓住关键词语揣摩语意。

  ②采用主干枝叶梳理法,抓主干明题旨;理枝叶明深意。

  ③联系内外语境揣摩,体味含义。

  2.完成练习三所给句子,让学生运用方法去进行体味。

  3.补充训练。

  教师补充3个含义丰富的语句,师生共同讨论明确含义。

  ①“巴尔扎克先生属于19世纪拿破仑之后的强有力的作家之列,正如17世纪一群显赫的作家,涌现在黎塞留之后一样----就像文明发展中,出现了一种规律,促使武力统治者之后出现精神统治者一样。”

  明确:体味这句话的丰富含义,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用主干枝叶梳理法明确主干部分的核心是:巴尔扎克是一个作家序列的代表者,枝叶部分显示,这个代表者是当时人们思想、精神的统治者;二是明确破折号的作用,从研究规律来理解句子含义。

  ②“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明确:巴尔扎克逝世时年仅51岁,他留下的作品却有91部之多,从这个方面说他的一生是丰富的,“作品比岁月还多”。但这只是表层含义,深层含义是巴尔扎克的生命是短暂的,他的精神和作品将长存于世,留芳万载。

  ③“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里,一个伟人的`逝世,不时地使那些疑虑重重受怀疑论折磨的人对宗教产生动摇。”

  明确:这句话的理解要结合内外语境来领悟含义。“这样一个时代”是指法国从七月革命到1850年这一时期。“一个伟人”指巴尔扎克,这句从人们对宗教产生怀疑的角度,写出巴尔扎克逝世带来的直接影响。

  4.教师用形象性语言总结含义丰富语句特点。

  这些语句是形象化的语言,却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哲理;它是诗意的语言,却洋溢着思辨的光辉;它不像形式逻辑那么严密,但又有一定的必然性可循;它不像画面那么直观,却能引起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丰富联想。

  三、课文总结

  这是一篇叙述、抒情、议论相互交错的葬词,这是一首情与理融会贯通的“赞美诗”。它丝丝入扣,天衣无缝。全文既回荡着汹涌澎湃的诗人激情,同时又沉淀着意蕴深远的哲人之理,深情将把记忆铭刻在人们的心底,而哲理则使生命更具有活力。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

  2.欣赏雨果的另一篇著名演讲词《巴黎的自由之树》,谈谈它的特点。

  3.扩展阅读:阅读雨果的名作《悲惨世界》和巴尔扎克代表作之一的《欧也妮·葛朗台》。

2、高二语文巴尔扎克葬词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鉴赏课文情、理交融的特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中哲理性语句的含义。

  2、了解巴尔扎克、雨果的作品风格及他们在法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学会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解读文章。

  教学重、难点

  1、情和理的融合。

  2、含义丰富语句的理解。

  教学方法

  1、介绍法;2、讨论法;3、比较法。

  媒体设计

  投影仪:1、罗丹博物院巴尔扎克塑像图片;2、比较阅读表格;3、巴尔扎克、雨果的介绍性文字。

  放音机:配乐导入语;课文配乐录音带。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借助投影打出巴尔扎克塑像图片,采用配乐导入语和教师导入结合的方式)

  配乐导入语内容:

  法国巴黎罗丹博物院的庭院内,默默地站立着一位巨人,这就是巴尔扎克塑像,是著名雕塑家罗丹留下的传神杰作。看着这尊塑像,常常令人想起巴尔扎克这位法兰西民族最光辉的文学巨匠坎坷的命运,勤奋的一生、刚强的意志、深邃的思想和犀利的笔锋。他被认为是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马克思和恩格斯称赞他的成功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之一”,认为他是“对现实关系具有深刻理解的作家”。

  但是就在他取得巨大成就,还未完成他宏伟的计划的时候,1850年8月18日,一代文豪巴尔扎克在巴黎与世长辞。

  教师导入:巴黎震惊,法国震惊,举世震惊,在人们的悲痛中,1850年8月日,当巴尔扎克的遗体在拉雪兹神甫公墓下葬时,作为巴尔扎克的老朋友,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雨果冒雨对公众发表了悼念演讲。

  在演讲中,他深情地悼念密友,高度评价巴扎克为法国文学做出重要贡献,充满哲理地告诫人们巴尔扎克的逝世带来的不是“黑夜”和“虚无”,而是“光明”和“永恒”。他的`这篇演讲词成为研究巴尔扎克的重要文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雨果的这篇讲词——《巴尔扎克葬词》。

  二、解题

  广义的悼词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文章。从这个意义上说,葬词属于悼词的范畴。葬词和悼词又都是在致丧仪式上的演讲稿,因此,它们又都是演讲词。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学生听课文录音带,可跟随轻声朗读。

  ②学生自读课文,解决字词和文学知识的障碍。

  ③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思路。

  采用三分法和四分法来进行结构分析。

  三分法:采用悼词的常规写作特点来进行分段。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抒写举国哀悼巴尔扎克之死;

  第二部分(第2~9自然段):全面、高度评价巴尔扎克的功绩和社会贡献;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充满哲理地告诫人们巴尔扎克已逝,他的精神永存。

  四分法:按照文章表现的感情脉络来划分。

  第一部分(1~2):直抒胸臆,评价巴尔扎克为思想家、天才、精神统治者;

  第二部分(3~5):高度赞赏《人间喜剧》的艺术魅力和社会价值;

  第三部分(6~9):深情缅怀死者,告慰死者在天之灵;

  第四部分(10~12):写巴尔扎克逝世的影响,告慰生者化哀为力。

  2、具体研习,突出重点

  ①要求学生在各个部分画出能够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语句。

  可提示学生从两个方面寻找:一是对巴扎克的评价,二是对《人间喜剧》的赞赏。

  ②要求学生画出文章中蕴涵哲理的语句。

  ③画出这些语句后,让学生思考一下这两类语句的联系。

  四、课堂小结

  全文既有激情,又有哲理,情蕴于理,理缘情发。既有诗意的评价,又有形象的分析;既有沉痛的悼念,又有真诚的溢美。字字句句带有激情,句句字字耐人寻味。

  五、布置作业

  比较《巴尔扎克葬词》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可列表格。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总结比较阅读的内容和方法(内容总结见第一课时作业部分)。

  二、欣赏品味

  体味课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

  1、教师给学生提供可以借助的方法:

  ①抓住关键词语揣摩语意。

  ②采用主干枝叶梳理法,抓主干明题旨,理枝叶明深意。

  ③联系内外语境揣摩,体味含义。

  2、完成练习三所给句子,让学生运用方法去进行体味。

  3、补充训练。

  教师补充3个含义丰富的语句,师生共同讨论明确含义。

  ①“巴尔扎克先生属于19世纪拿破仑之后的强有力的作家之列,正如17世纪一群显赫的作家,涌现在黎塞留之后一样——就像文明发展中,出现了一种规律,促使武力统治者之后出现精神统治者一样。”

  明确:体味这句话的丰富含义,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用主干枝叶梳理法明确主干部分的核心是:巴尔扎克是一个作家序列的代表者,枝叶部分显示,这个代表者是当时人们思想、精神的统治者;二是明确破折号的作用,从研究规律来理解句子含义。

  ②“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明确:巴尔扎克逝世时年仅51岁,他留下的作品却有91部之多,从这个方面说他的一生是丰富的,“作品比岁月还多”。但这只是表层含义,深层含义是巴尔扎克的生命是短暂的,他的精神和作品将长存于世,留芳万载。

  ③“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里,一个伟人的逝世,不时地使那些疑虑重重受怀疑论折磨的人对宗教产生动摇。”

  明确:这句话的理解要结合内外语境来领悟含义。“这样一个时代”是指法国从七月革命到1850年这一时期。“一个伟人”指巴尔扎克,这句从人们对宗教产生怀疑的角度,写出巴尔扎克逝世带来的直接影响。

  4、教师用形象性语言总结含义丰富语句的特点。

  这些语句是形象化的语言,却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哲理;它是诗意的语言,却洋溢着思辨的光辉;它不像形式逻辑那么严密,但又有一定的必然性可循;它不像画面那直观,却能引起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丰富联想。

  三、课文总结

  这是一篇叙述、抒情、议论相互交错的葬词,这是一首情与理融会贯通的“赞美诗”。它丝丝入扣,天衣无缝。全文既回荡着汹涌澎湃的诗人激情,同时又沉淀着意蕴深远的哲人之理,深情将把记忆铭刻在人们的心底,而哲理则使生命更具有活力。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

  2、欣赏雨果的另一篇著名演讲词《巴黎的自由之树》,谈谈它的特点。

  3、扩展阅读:阅读雨果的名作《悲惨世界》和巴尔扎克代表作之一的《欧也妮?葛朗台》。

3、高二语文巴尔扎克葬词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案示例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诵读课文,把握课文的基本思路和感情脉络。

  2、体会葬词中所表现的情和理融合的特点。

  3、初步走近两位文学大师,了解在他们创作生涯和不朽作品中展示的博大思想、崇高人格。

  教学重点

  体会葬词中所表现的情和理融合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投影巴尔扎克的雕像)

  教师配乐朗诵《语文读本》第三册第74课《巴尔扎克之死》之死的最后一部分“下葬是在星期三……我说了几句话”作者会说些什么呢?请翻开书,我们一起听录音,听听在这样的一个时刻,这样一个场景,雨果先生说出了怎样的一番话。

  (二)再放录音,请同学轻声跟读体会。

  (投影巴尔扎克、雨果的介绍性文字。)

  (三)请同学诵读课文,看他感情把握是否合适,师生稍作评述。

  (四)分析课文层次,理清思路

  1、全文讲了几部分内容,各部分大意是什么?

  2、葬词一般的内容是:叙述死者的生平,评价死者的公德,寄托人们的哀思。本篇葬词,有哪些独到之处?

  提示:

  三分法:采用悼词的常规写作特点来进行分段。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抒写举国哀悼巴尔扎克之死;

  第二部分(第3~9自然段):全面、高度评价巴尔扎克的功绩和社会贡献;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充满哲理地告诫人们巴尔扎克已逝,他的精神永存。

  2、雨果的这篇葬词除做到一般葬词所应有的内容外,还鲜明的传递这一种崇高和激动,特别是最后三段,虽不是评价、哀悼巴尔扎克,但已带上了自己的思想,那就是借巴尔扎克之死来表达自己的生死观,由哀悼巴尔扎克上升为一种哲理性的思考。

  (五)突破教学重点,体会葬词中所表现的情理交融的特点

  学生自由大声诵读课文

  1、画出在每个部分中能够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语句(提示:一方面是对巴尔扎克的评价;一方面是对《人间喜剧》的赞赏。)

  2、画出文中蕴含哲理的语句。

  3、思考这两类语句间的联系。

  提示:全文几乎都是充满感情的句子,即便是蕴含哲理的语句也是充满感情,阐发在抒情之后,情与理的融合。

  (六)课堂小结

  全文既有沉痛的悼念,又有真诚的溢美;既有诗意的评价,又有形象的分析;既有激情,又有哲理,情蕴于理,理缘情发。字字句句带有激情,句句字字耐人寻味。

  (七)布置作业

  比较《巴尔扎克葬词》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可列表格。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总结比较阅读的内容和方法

  (二)欣赏品味

  体味课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

  1、教师给学生提供方法:

  (1)抓住关键词语揣摩语意。

  (2)采用主干枝叶梳理法,抓主干明题旨,理枝叶明深意。

  (3)联系内外语境揣摩,体味含义。

  2、完成练习三所给句子,让学生运用方法去进行体味。

  3、补充训练

  教师补充3个含义丰富的语句,师生共同讨论明确含义。

  (1)“巴尔扎克先生属于19世纪拿破仑之后的强有力的作家之列,正如17世纪一群显赫的作家,涌现在黎塞留之后一样——就像文明发展中,出现了一种规律,促使武力统治者之后出现精神统治者一样。”

  明确:体味这句话的丰富含

  义,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用主干枝叶梳理法明确主干部分的核心是:巴尔扎克是一个作家序列的代表者,枝叶部分显示,这个代表者是当时人们思想、精神的统治者;二是明确破折号的作用,从研究规律来理解句子含义。

  (2)“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明确:巴尔扎克逝世时年仅51岁,他留下的作品却有91部之多,从这个方面说他的一生是丰富的,“作品比岁月还多”。但这只是表层含义,深层含义是巴尔扎克的生命是短暂的,他的精神和作品将长存于世,留芳万载。

  (3)“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里,一个伟人的逝世,不时地使那些疑虑重重受怀疑论折磨的人对宗教产生动摇。”

  明确:这句话的理解要结合内外语境来领悟含义。“这样一个时代”是指法国从七月革命到1850年这一时期。“一个伟人”指巴尔扎克,这句话从人们对宗教产生怀疑的角度,写出巴尔扎克逝世带来的直接影响。

  4、教师用形象性语言总结含义丰富语句的特点

  这些语句是形象化的语言,却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哲理;它是诗意的语言,却洋溢着思辨的光辉;它不像形式逻辑那么严密,但又有一定的必然性可循;它不像画面那直观,却能引起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丰富联想。

  (三)课文总结

  这是一篇叙述、抒情、议论相互交错的葬词,这是一首情与理融会贯通的“赞美诗”。它丝丝入扣,天衣无缝。全文既回荡着汹涌澎湃的诗人激情,同时又沉淀着意蕴深远的哲人之理,深情将把记忆铭刻在人们的心底,而哲理则使生命更具有活力。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

  2、扩展阅读:阅读雨果的名作《悲惨世界》和巴尔扎克代表作之一的《欧也妮葛朗台》。探究活动

  ——对《巴尔扎克葬词》出色的辩证法的再鉴赏

  《巴尔扎克葬词》与一般葬词的区别在于它不仅评说作者,而且阐述自己的生死观。雨果认为,像巴尔扎克这样的“精神统治者”,人民会永远记住他;他的`逝世,“不是黑夜,而是光明”,“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不是虚无,而是永恒”。这是本文“出色的辩证法”这一艺术特点的集中体现。巴尔扎克的去逝,带给人们悲痛伤感的同时,也给了人们无穷的力量,它预示着光明的到来,代表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象征着一种永恒,体现了一种伟大的辩证法。

  对本文“出色的辩证法”的分析,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有如下表述:“……本来表达对他人的崇敬,结果却无意中赢得了更多的人对自己的崇敬。这就体现了这篇葬词出色的辩证法。”这种表述是欠妥的,这种脱离文章实际而进行主观臆造的鉴赏方式是不值得提倡的。

  雨果的悼词,确实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这是作者崇高人格的自然展现。雨果作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他赢得了人民的尊重和爱戴,“维克多·雨果街”的命名、“维克多·雨果万岁”的心声、雨果去逝后进入伟人祠等等足以证明。

4、高二语文巴尔扎克葬词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鉴赏课文情、理交融的特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中哲理性语句的含义。

  2、了解巴尔扎克、雨果的作品风格及他们在法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学会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解读文章。

  ◆教学重、难点

  1、情和理的融合。

  2、含义丰富语句的理解。

  ◆教学方法

  1、介绍法;2、讨论法;3、比较法。

  ◆媒体设计

  投影仪:1、罗丹博物院巴尔扎克塑像图片;2、比较阅读表格;3、巴尔扎克、雨果的介绍性文字。

  放音机:配乐导入语;课文配乐录音带。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借助投影打出巴尔扎克塑像图片,采用配乐导入语和教师导入结合的方式)

  配乐导入语内容:

  法国巴黎罗丹博物院的庭院内,默默地站立着一位巨人,这就是巴尔扎克塑像,是著名雕塑家罗丹留下的传神杰作。看着这尊塑像,常常令人想起巴尔扎克这位法兰西民族最光辉的文学巨匠坎坷的命运,勤奋的一生、刚强的意志、深邃的思想和犀利的笔锋。他被认为是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马克思和恩格斯称赞他的成功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之一”,认为他是“对现实关系具有深刻理解的作家”。

  但是就在他取得巨大成就,还未完成他宏伟的计划的时候,1850年8月18日,一代文豪巴尔扎克在巴黎与世长辞。

  教师导入:巴黎震惊,法国震惊,举世震惊,在人们的悲痛中,1850年8月20日,当巴尔扎克的遗体在拉雪兹神甫公墓下葬时,作为巴尔扎克的老朋友,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雨果冒雨对公众发表了悼念演讲。

  在演讲中,他深情地悼念密友,高度评价巴扎克为法国文学做出重要贡献,充满哲理地告诫人们巴尔扎克的逝世带来的不是“黑夜”和“虚无”,而是“光明”和“永恒”。他的这篇演讲词成为研究巴尔扎克的重要文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雨果的这篇讲词——。

  二、解题

  广义的悼词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文章。从这个意义上说,葬词属于悼词的范畴。葬词和悼词又都是在致丧仪式上的演讲稿,因此,它们又都是演讲词。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学生听课文录音带,可跟随轻声朗读。

  ②学生自读课文,解决字词和文学知识的障碍。

  ③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思路。

  采用三分法和四分法来进行结构分析。

  三分法:采用悼词的常规写作特点来进行分段。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抒写举国哀悼巴尔扎克之死;

  第二部分(第2~9自然段):全面、高度评价巴尔扎克的功绩和社会贡献;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充满哲理地告诫人们巴尔扎克已逝,他的精神永存。

  四分法:按照文章表现的感情脉络来划分。

  第一部分(1~2):直抒胸臆,评价巴尔扎克为思想家、天才、精神统治者;

  第二部分(3~5):高度赞赏《人间喜剧》的艺术魅力和社会价值;

  第三部分(6~9):深情缅怀死者,告慰死者在天之灵;

  第四部分(10~12):写巴尔扎克逝世的影响,告慰生者化哀为力。

  2、具体研习,突出重点

  ①要求学生在各个部分画出能够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语句。

  可提示学生从两个方面寻找:一是对巴扎克的评价,二是对《人间喜剧》的赞赏。

  ②要求学生画出文章中蕴涵哲理的语句。

  ③画出这些语句后,让学生思考一下这两类语句的联系。

  四、课堂小结

  全文既有激情,又有哲理,情蕴于理,理缘情发。既有诗意的评价,又有形象的分析;既有沉痛的悼念,又有真诚的溢美。字字句句带有激情,句句字字耐人寻味。

  五、布置作业

  比较和《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可列表格。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总结比较阅读的内容和方法(内容总结见第一课时作业部分)。

  二、欣赏品味

  体味课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

  1、教师给学生提供可以借助的方法:

  ①抓住关键词语揣摩语意。

  ②采用主干枝叶梳理法,抓主干明题旨,理枝叶明深意。

  ③联系内外语境揣摩,体味含义。

  2、完成练习三所给句子,让学生运用方法去进行体味。

  3、补充训练。

  教师补充3个含义丰富的语句,师生共同讨论明确含义。

  ①“巴尔扎克先生属于19世纪拿破仑之后的强有力的作家之列,正如17世纪一群显赫的作家,涌现在黎塞留之后一样——就像文明发展中,出现了一种规律,促使武力统治者之后出现精神统治者一样。”

  明确:体味这句话的丰富含义,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用主干枝叶梳理法明确主干部分的核心是:巴尔扎克是一个作家序列的代表者,枝叶部分显示,这个代表者是当时人们思想、精神的统治者;二是明确破折号的作用,从研究规律来理解句子含义。

  ②“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明确:巴尔扎克逝世时年仅51岁,他留下的作品却有91部之多,从这个方面说他的一生是丰富的,“作品比岁月还多”。但这只是表层含义,深层含义是巴尔扎克的生命是短暂的,他的精神和作品将长存于世,留芳万载。

  ③“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里,一个伟人的逝世,不时地使那些疑虑重重受怀疑论折磨的人对宗教产生动摇。”

  明确:这句话的理解要结合内外语境来领悟含义。“这样一个时代”是指法国从七月革命到1850年这一时期。“一个伟人”指巴尔扎克,这句从人们对宗教产生怀疑的角度,写出巴尔扎克逝世带来的直接影响。

  4、教师用形象性语言总结含义丰富语句的特点。

  这些语句是形象化的语言,却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哲理;它是诗意的语言,却洋溢着思辨的光辉;它不像形式逻辑那么严密,但又有一定的必然性可循;它不像画面那直观,却能引起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丰富联想。

  三、课文总结

  这是一篇叙述、抒情、议论相互交错的葬词,这是一首情与理融会贯通的“赞美诗”。它丝丝入扣,天衣无缝。全文既回荡着汹涌澎湃的诗人激情,同时又沉淀着意蕴深远的哲人之理,深情将把记忆铭刻在人们的心底,而哲理则使生命更具有活力。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

  2、欣赏雨果的另一篇著名演讲词《巴黎的自由之树》,谈谈它的特点。

  3、扩展阅读:阅读雨果的名作《悲惨世界》和巴尔扎克代表作之一的《欧也妮?葛朗台》。

5、高二语文巴尔扎克葬词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鉴赏课文情、理交融的特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中哲理性语句的含义。

  2.了解巴尔扎克、雨果的作品风格及他们在法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学会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解读文章。

  [教学重点]

  情和理的融合。

  [教学点]

  含义丰富语句的理解。

  [教学方法]

  1.介绍法;

  2.讨论法

  3.比较法。

  [媒体设计]

  投影仪:

  1.罗丹博物院巴尔扎克塑像图片;

  2.比较阅读表格;

  3.巴尔扎克、雨果的介绍性文字。

  放音机:配乐导入语;课文配乐录音带。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一、导语设计(借助投影打出巴尔扎克塑像图片,采用配乐导入语和教师导入结合的方式)

  配乐导入语内容:

  法国巴黎罗丹博物院的庭院内,默默地站着一位巨人,这就是巴尔扎克塑像,是著名塑像家罗丹留下的传神杰作。看着这尊塑像,常常令人想起巴尔扎克这位法兰西民族最光辉的文学巨匠坎坷的命运、勤奋的一生、刚强的意志、深邃的思想和犀利的笔锋。他被认为是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马克思和恩格斯称赞他的成功是“现实主义的最伟大胜利之一”,认为他是“对现实关系具有深刻理解的作家”。

  但是就在他取得巨大成就、还未完成他宏伟的计划的时候,1850年8月18日,一代文豪巴尔扎克在巴黎与世长辞。

  教师导入:巴黎震惊,法国震惊,举世震惊,在人们的悲痛中,1850年8月20日,当巴尔扎克的遗体在拉歇斯神甫公墓下葬时,作为巴尔扎克的老朋友,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雨果对公众发表了悼念演讲。

  在演讲中,他深情地悼念密友,高度评价巴尔扎克为法国文学做出的重要贡献,充满哲理地告诫人们巴尔扎克的逝世带来的不是“黑夜”和“虚无”,而是“光明”和“永恒”。他的这篇演讲词成为巴尔扎克的重要文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雨果的这篇演讲词《巴尔扎克葬词》。

  (解说:激发学生对巴尔扎克的钦佩之情,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雨果对巴尔扎克的高度赞赏和评价。)

  二、解题

  广义的悼词指向死者表示哀悼、缅怀与敬意的文章。从这个意义上说,葬词属于悼词的范畴。葬词和悼词又都是在致丧仪式上的演讲词稿,因此,它们又都是演讲词。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学生听课文录音带,可跟随轻声朗读。

  (解说:让学生在听充满感情的课文录音中感受文章的感情和风格。)

  ②学生自读课文,解决字词和文学知识的障碍。

  (解说:文章中涉及到法国文学的一些著名人物,了解他们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章内容。)

  ③分析文章结构,理清思路。

  采用三法分和四分法来进行结构分析。

  三分法:采用悼词的常规写作特点来进行分段。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抒写举国哀悼巴尔扎克之死;第二部分(第2~9自然段):全面、高度评价巴尔扎克的功绩和社会贡献;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充满哲理地告诫人们巴尔扎克已逝,他的精神永存。

  四分法:按照文章表现的感情脉络来划分。

  第一部分(1~2):直抒胸臆,评价巴尔扎克为思想家、天才、精神统治者;第二部分(3~5):高度赞赏《人间喜剧》的艺术魅力和社会价值;第三部分(6~9):深情缅怀死者,告慰死者在天之灵;第四部分(10~12):写巴尔扎克逝世的影响,告慰生者化哀为力。

  (解说:文章结构的划分历来是存在争议的问题,笔者认为不管哪种结构分析,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因此这里采用两种划分方法。)

  2.具体研习,突出重点

  ①要求学生在各个部分画出能够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语句。

  可提示学生从两个方面寻找:一是对巴尔扎克的评价,二是对《人间喜剧》的赞赏。

  ②要求学生画出文章中蕴涵哲理的语句。

  ③画出这些语句后,让学生思考一下这两类语句的联系。

  (解说:完成这三个环节,学生发现全文几乎都是充满感情的语句,而蕴涵哲理的语句也是充满感情,在抒情之后怦发的。由此突出本文的重点————情与理的融合。)

  四、课堂小结

  全文既有激情,又有哲理,情蕴于理,理缘情发。既有诗意的`评价,又有形象的分析;既有沉痛的悼念,又有真诚的溢美。字字句句带有激情,句句字字耐人寻味。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总结比较阅读的内容和方法(内容总结见第一课时作业部分)。

  二、欣赏品味

  体味课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

  1.教师给学生提供可以借助的方法:

  ①抓住关键词语揣摩语意。

  ②采用主干枝叶梳理法,抓主干明题旨;理枝叶明深意。

  ③联系内外语境揣摩,体味含义。

  2.完成练习三所给句子,让学生运用方法去进行体味。

  3.补充训练。

  教师补充3个含义丰富的语句,师生共同讨论明确含义。

  ①“巴尔扎克先生属于19世纪拿破仑之后的强有力的作家之列,正如17世纪一群显赫的作家,涌现在黎塞留之后一样————就像文明发展中,出现了一种规律,促使武力统治者之后出现精神统治者一样。”

  明确:体味这句话的丰富含义,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用主干枝叶梳理法明确主干部分的核心是:巴尔扎克是一个作家序列的代表者,枝叶部分显示,这个代表者是当时人们思想、精神的统治者;二是明确破折号的作用,从研究规律来理解句子含义。

  ②“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明确:巴尔扎克逝世时年仅51岁,他留下的作品却有91部之多,从这个方面说他的一生是丰富的,“作品比岁月还多”。但这只是表层含义,深层含义是巴尔扎克的生命是短暂的,他的精神和作品将长存于世,留芳万载。

  ③“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里,一个伟人的逝世,不时地使那些疑虑重重受怀疑论折磨的人对宗教产生动摇。”

  明确:这句话的理解要结合内外语境来领悟含义。“这样一个时代”是指法国从七月革命到1850年这一时期。“一个伟人”指巴尔扎克,这句从人们对宗教产生怀疑的角度,写出巴尔扎克逝世带来的直接影响。

  4.教师用形象性语言总结含义丰富语句特点。

  这些语句是形象化的语言,却蕴涵着丰富而深刻的哲理;它是诗意的语言,却洋溢着思辨的光辉;它不像形式逻辑那么严密,但又有一定的必然性可循;它不像画面那么直观,却能引起举一反三、由此及彼的丰富联想。

  三、课文总结

  这是一篇叙述、抒情、议论相互交错的葬词,这是一首情与理融会贯通的“赞美诗”。它丝丝入扣,天衣无缝。全文既回荡着汹涌澎湃的诗人激情,同时又沉淀着意蕴深远的哲人之理,深情将把记忆铭刻在人们的心底,而哲理则使生命更具有活力。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

  2.欣赏雨果的另一篇著名演讲词《巴黎的自由之树》,谈谈它的特点。

  3.扩展阅读:阅读雨果的名作《悲惨世界》和巴尔扎克代表作之一的《欧也妮葛朗台》。

6、高二语文教学反思

  近几年,为适应新时期教学要求,语文教学正朝着改革的方向迅猛前进。新课程改革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活力,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期以来我采用的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努力实现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语文学习打下扎实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开发智力,培养想象和创造力,增强世界意识,使学生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结合实际情况学习了别的教研工作者的新设想,训练发展学生的兴趣,扩大学生知识领域,培养学生,具体做法如下:

  1、认真备课,坚持提前备课,做到深入钻研教材写好教案,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2、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3、注重教学方法。要求学生把课前预习、听课学习、训练拓展、反馈迁移各学习环节结合起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文学习与课后练习相结合,做到听、说、读、写协调发展。在写作教学方面,将课堂作文和课下周记结合起来处理,既完成了教材规定的写作教学任务,又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本册教材课文教学与写作训练脱节的不足,学生的写作水平较过去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写出了不少有思想、有情感、有文采的好文章。

  4、做好语文背诵。一般来说,学生善于背诵和记忆,我利用学生在这方面的优势,加强学生的背诵和记忆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5、关心爱护和转变差生。总的说学生语文基础较一般,当学生取得一点点进步时,我就给学生很大的鼓励,使学生充满学习语文的自信心。

  6、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如每周一节的阅读课,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同时积累更多的知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总的来说,通过学校领导的关怀指导以及师生的共同努力,本学期高二语文教学取得了一点点进步,但在工作中也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如我们年轻的语文教师在工作经验和教学方法上还存在较大不足,需要向优秀的老教师借鉴学习和改善提高,对语文理念的深度把握还要在实践中加强,学生学习语文的自主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

  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我将不断鞭策自己,继续扎扎实实干好本职工作,力争使语文教学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7、高二语文教学反思

  本期,我担任高二587班和589班的语文教学工作,很忙碌,也很充实。不知不觉,这一期又接近尾声,回顾起来,收获不少,也有许多需要反思的地方。现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小结如下:

  一、合作互赢,努力做好教学、教研工作

  本学期,我们仍然承接高一的语文教学经验,按教师人数将一期教案与导学案的撰写任务分工到个人,然后通过教研方式交流探讨,力争写出较为合适的导学案。我在拿到教案与导学案后,并没有照本宣科,而是认真研读课文,根据本班的学生特点,适当调整教案与导学案,力争有的放矢,让学生学有所获。因为587班是创新班,589班是青苗班,他们是高二最为优秀的学生,我深知自己身上的担子不轻,比一般班级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力争做到下列几点:努力备好每一堂课,灵活上好每一堂课,及时将作业反馈给学生,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批改方式,注重系统性与阶段性的融合互通,注重课内与课外的相辅相承。立足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针对优秀学生吃不饱的情况,适当增加课外知识,增补课外阅读。同时根据学生的教学反馈,以及自己的教学得与失,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大限度地提高语文兴趣和语文水平。其实,不断总结的过程,就是不断反思的过程,也是不断提高的过程。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平时注重与其他教师的沟通与分享,听课交流,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二。知识不断更新,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

  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如果不注重学习,很可能就会被社会的进步淘汰。本期,为了让我们更好地学习,学校特点分给每位教师一本书。我选的是《如何形成教学风格》,里面有很多名师典型案例的多维解读,对我启发很大。例如:语文的教学教学,必须解决两个问题,教材的价值与师生教学行为怎样才能实现限度地教学价值,就很能引起我的思考与钻研。为此,我还专门撰写了一篇论文《追问反思与教学风格的形成》。另外,暑假的时候,我听了来自湖北和广东等地的几位名优老师的报告,印象比较深刻的两场报告是《创建有文化含量的智慧课堂》和《寻找教师的幸福密码》,颇受教益。通过这些手段,拓宽了自己的视野,也对我的教学工作起到了辅助的作用。

  三、参与作文竞赛,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与写作能力

  语文教学离不开作文,高考离不开作文,作文不但没有减少,占的比重反而有越来越大的趋势。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语文写作,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为了让学生的作文有一个充分展示的平台,我会有意识地去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为此,我曾两次让学生参加全国性的中小学生作文大赛,两次大赛中,有多人次获得全国二三等奖。例如思颖同学获得“为先杯”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全国二等奖和湖南省一等奖;楚楚同学和美霞同学分别获得“神笔杯”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一等奖。讲评作文时注重实践,归纳出学生作文的弊病,并用本班或同龄人的作文比较阅读,扬长避短,知彼知己。通过这些激励机制与有效措施,学生的作文水平较之以往有了明显提高。自己本身也喜欢阅读喜欢写作,也不断励志,本人的作品也多次获奖,入选多本文集。这对学生也是一个不小的激励作用。

  四、宽严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的两个班虽然生源不错,大多数学生都比较自觉,可是,人是有惰性的,他们也不例外。有一部分同学尤其是青苗班的部分同学,有许多不良习惯,例如:背书只背在口上,转背便忘记;导学案发下来不到一天便丢了,找都找不着;作业赶任务,甚至抄答案;回答问题不深入思考,浮于表面,抓不着重点,落不到实处等等。因此,在本期刚开始,我便给他们制定了一系列措施:背书必须先理解,导学案整理成册,不定期检查,作业及时反馈,出现问题及时提醒,个别辅导、谈话,让他们学会归纳整理,了解答题的方式方法,思考问题时如何更深入更透彻,答题更到位。总之,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要培养学生优良的学习习惯,该严厉的时候必须严厉。但一个人的弦不可能总是紧绷着,也需要休养生息。所以,在平时,对待学生我一向温和宽厚,笑脸迎人。

  教师,永远代替不了学生,只能起着主导的作用,但教师,是学生前行的引领者。因此,在前进的路上,我深知肩上的担子有多重,责任有多大,工作不管有多么繁琐,都来不得马虎。“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本期结束了,下期又在前方挥动着双手,等着我再次扬起风帆,继续前行。

8、高二语文教学反思

  回首短暂的这学期,有收获也有反思,当然还有疑惑,现就将这些写出来作为这学期的总结。

  一、工作:

  本期我教授高二两个班的语文课。从学初计划、作业批改、考试成绩,教案准备、课堂学情等几个方面来看,基本是完成了学校分配的教学任务。

  二、收获:

  1、抓住一切可以学习的机会

  站到讲台上并不难,但要想站稳、站好,却不容易。听课,是一个开阔思路,博采众长的很好的办法。所以我抓住空余时间去听其它老师的课,我感到,每一位老师都以其自身独特的魅力影响着我,启发着我。听课,不仅开阔了思路,也为备课过程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各种鲜活生动的事例,各种教学方法、模式的展示,微小细节之处的精彩处理,使我在丰富课堂教学的同时,更好的把握了课堂。

  2、认真参加教研活动

  本学期我对教材的深入理解和挖掘,对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问题的预测和处理,对一节课做出正确、中肯的评价,就要求我在不断的思考中,积极和同事们交流,了解他们的目的、想法、方法、技巧,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中我学到了很多有用的东西,这无形中对促进了自己的教学工作。

  3、紧抓作业批改、注重后进生辅导

  作业的检查和批改,是检测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途径。开学以来,我一直坚持作业的全批全改,这不仅有利于对学生知识落实的情况的更好掌握,更使我对学生课堂表现情况,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能够更好的根据学生的情况,调整教学。对于班中的后进生,我一直坚持个别知识辅导和思想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努力提高他们的成绩。

  4、培养自己的多种兴趣爱好

  如果说和以往有什么不一样的话,我认为是网络帮了我的大忙!在网络上学习新的知识,接触到新鲜思想、方法,语言,既扩宽知识面,又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而且在学生心目中也不是个古人了,无形中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而这种距离是必要的,是教育工作的前提。

  5、全力抓阅读:

  1、要求学生准备一本笔记本,用于课外阅读。

  2、课内阅读:对于重点篇目要精讲,并要进行配套的训练。要重在以教材为载体教会学生语文阅读的方法。

  3、课外阅读: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如推荐佳作、写读书笔记、阅读检测等。要通过专题阅读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4、指导和训练重点:课内课外文言文。

  文言文一直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一大难题,文言文学习要求学生认真踏实,还要肯花时间。而文言文的教学和训练又要贯穿整个学年,因此要由浅入深加大训练难度,扩大训练量。精讲课后学生所遇到的问题,切实帮助学生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在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逐步渗透到古诗词的教学和训练。结合课本中“唐诗”“宋词”两个板块的内容让学生能自如应对简单的古诗词鉴赏。

  三、缺憾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教学工作中难免有缺陷。现在回头来看,存在以下问题,希望下学期引以为戒,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1、课堂语言过于急促,也不够生动,影响到学生的听课。

  2、对成绩好的学生少了一份压力,使这些学生有点骄傲,成绩也有起伏。

  3、对后进生过于粗暴,虽然可以理解,但也要讲方式方法。

  四、反思

  当然,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步,但只是迈出了第一步,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上,我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我要做的和能做的只有努力、努力、再努力,学习、学习、再学习,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争取更大的进步,尽快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中学教师。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工作,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希望能做到无愧于己、无愧于学生、无愧于这个事业。

9、高二语文教学反思

  期末考试已经结束,高二即将结束,本学期我任高二(17)(18)班语文教师,两个班都是政史组合班,大部分学生语文基础较好,但水平参差不齐。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大家成绩都稳步提高。为总结经验和教训,以更好地进行下学期的工作,特作总结如下:

  一、日常教育教学工作

  1、备课。认真钻研教材,全面把握其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步骤、教学方法以及教材中的重难点、易混易错点、可考点与必考点;广泛涉猎有关的教学辅导资料,以期扩充内容、丰富知识、旁征博引、博观约取;在深入研究教材、熟悉教情和了解学情的基础上,精心编写教案和学案。

  2、认真上好每一节课。上课时注重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保证每一节课的质量。

  3、在课外辅导方面,自己能坚持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在给学生解难答疑时耐心细致、循循诱导、清晰透彻,使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同时,不断地对以往的知识进行复习巩固。

  4、认真及时批改作业,注意听取学生的意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有目的的对学生进行辅导。

  5、坚持听课,注意学习组里老师的教学经验,努力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本学年平均每周听课二到三节,对自己的教学促进很大。

  6、注重教育理论的学习,并注意把一些先进的理论应用于课堂,做到学有所用。

  二、努力创设语文学习氛围,尽可能地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读写能力。

  1、要求学生合订《读者》《青年文摘》《考试报》等优秀报刊,在班级传阅。

  2、要求学生坚持写周记,利用周记进行练笔、积累材料。

  3、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精选例文,认真研读揣摩,利用文中材料进行仿写,然后对照原文,比较优劣,找出差距。

  4、注重作文实战训练,认真选题,在审题立意、谋篇布局、表达技巧等方面多加指导,在卷面、书写、标点等方面严格要求。

  三、多样化教学,让学生活起来

  学习任务相当繁重,老师心力憔悴,学生压力重重。我要摆脱以前枯燥的教学模式,放弃满堂灌,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主动学习,让学生能在语文课上快乐学习,所以我在分层教学的同时,引入了启发式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创设轻松、自由你、平等的课堂氛围、试图让学生在竞争与快乐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但有时我却高估了我的学生,启发式教学并没有实现她的太多价值。

  四、学生成绩和教学效果评价

  从学生考试成绩分析,教学还是达到了一定的预期效果,表现在大部分学生都能基本掌握一般的知识和能力,除去一两个对学习毫无兴趣的同学。对学生的人文、人格素养和语言能力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虽然成绩比较理想,但是考试成绩优秀的不多,这与平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和解题能力缺少训练,作业量达少。其次是课堂上过于强调自主思考有关,由于教师深奥的问题和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语言能力不相适应,大部分学生已经习惯于被动的传授知识,提倡自主思考实际上是流于自由、散漫甚至是懒惰,产生无所适从的感觉。

  存在问题和不足

  1、最大的失误是在现代文的教学中,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主观地设计教法。盲目使用所谓的素质教育的教学法:引导式,启发式,讨论式。而极少是详细地讲授,具体的分析。

  2、其次是课后没有进行知识的检查和巩固,过于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给他们一定的学习压力。

  3、对传授的知识和知识点的分析特别是重点难点的理解把握不是很准确,有故意拔高的现象,缺少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

  合理的不一定是正确的。否定之否定,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在素质教育的口号下,课程标准改革也应是循序渐进的。这些经验和失误,成功和不足,相信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能得到改进和完善。

10、高二语文教学反思

  转眼间一个学期又快结束了,反思这一学期的语文教学,作一小结,以鞭策自己更好地迎接新一学期的到来。

  针对班级中后等学生较多基础较薄弱以及班级语文课上人文性过剩而工具性稍嫌不足的特点,我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加强了语文的工具性部分的设计,经常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我认为只有语文的基础夯实了,才有能力进行更高层次的追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孩子连走路都不会,就要让他学习跑步,这是不符合孩子成长规律的。语文教学亦然。

  语文教学的'脚踏实地还体现在日积月累的坚持性上。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语文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是凭小聪明就能学好的科目,必须有着坚持不懈的精神。因此,我要求每位学生都有一本积累本,坚持积累,争取做到厚积薄发。积累还体现在课外阅读上,争取做到每天阅读一篇课外阅读,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对学生而言,最大的快慰莫过于解答试题时能展现出一种从容、敏捷、高效的能力,而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应试倾向最不明显,并不是讲什么考什么,试题内容和教学内容的直接联系表现得最不明显,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对本学科整体素质的考查。题海战术不适合语文学科,靠大量做题难以培养出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中学语文不在深,而在广。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决定了语文综合素质的高低,而现在高中生学习紧张,课下学习的时间主要用于数理化、英语上,根本没有时间去读一些文学作品,甚至可以说学生根本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更不会静下心来去品味欣赏文学作品,而现在社会读书风气也不乐观,学生接触的东西都很低俗,所以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的缺少也是导致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差的原因之一。鉴于此种情况,对于语文的学习,我认为关键要靠课堂教学,而语文课堂教学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的观念和教学设计上。

  当然,语文教学的精华全在课堂上。一节课仅有45分钟,如何调控和把握这个时间,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学以致用,这就需要老师作为引导者应该懂得调控艺术,做到收放自如,开阖有度,寻找具有科学性又具有艺术性的教学行为,不断学习新课程理论,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使教学行为上升到理论高度。而我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教师要把课堂45分钟用足用好,争取最佳的教学效果,这是老师的本分,老师要对学生负责。

  总结自己的课堂问题如下:

  1、重感悟,轻分析。

  “语文”姓“语”,“语”就是语言,学好语言,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品味和感悟。对课文中的精妙的语言,如果教师分析过多,势必限制了学生的思考空间,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阅读中去品味、去感悟。比如教学《中国的牛》时,我将重点放在学生的感悟上,让学生通过知识迁移,联想到所学的有关别牛的精神和我们人进行对比,尽量把时间留给学生。

  2、重精神,轻应用。

  语文是鉴赏的,也是人文的:语文课堂教学也应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为宗旨,以奠定学生的正确价值取向为根本。适量地进行专题训练与辅导是不可少的,但不能仅仅以考试为中心,以分数为准绳来进行语文教学,更要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比如在教学《提醒幸福》时,我在完成了字、词、句的重点教学后,然后又进行了拓展,给学生补充了《我的五样》,让学生从不同的文章中去领会作者。学会欣赏和感悟。

  另外,课堂教学不能仅限于课本文本内容的讲解,应重视知识的相关拓展和迁移训练,尤其是语文学科的学习。

  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作为新教师,我觉得听课非常重要,有助于教师取长补短,听其他老师的课给了我受用不尽的知识和财富,其中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听课让我通过认识他人,审视自己,得到了改变和提高。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学生就像工厂加工的产品,学生的学习质量决定了一个教师教学行为的成败,体现了一个学校的优劣。学生才是教学工作的生命线。针对语文学科,有不少学生的学习观念仍未改变,认为听与不听一个样,考试即使考不了高分但也不会比别人差多少,带着兴趣学的学生并不多,学习观念的落后与偏颇导致学生阅读量太少,知识面太窄,基础知识相当匮乏,出现许多错别字、错用词语现象,一遇到仿写句子等题就束手无策,作文写作立意不新颖,主题不突出,内容太肤浅,有的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作为老师应负一定的责任,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要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和态度,另外,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自身的修养和专业水准以及教学艺术,先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起来。

  总之,教学问题多多,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水平,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都需要在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认识,及时总结反思,再到实践中去完善提高。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