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气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1、氯气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氯气教学设计
一、主题内涵
新课标中要求:"要实行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学校应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全面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这一评价体系使得"培养合格的高中毕业生"与"培养高考成功者"的目标分开。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成为了时代的主潮流,化学课堂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创造性的个性品质,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中的主人,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高中化学新课标对化学学习提出了新的要求,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注重创设学习的情景,激发探究欲望,有计划地、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学习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养成科学态度。
二、案例描述
《氯气》是人教版化学第一册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这个教材中氯气与水的反应,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因此如何用探究的形式来让学生突破这个难点也就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价值所在。我做了三次教学尝试,理念不同,方法不同,效果各异。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对立统一的认识方法认识事物,一分为二的看待氯气,引起学生对氯气的好奇,激发对新知识的兴趣。
(引入)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两个信息——氯气中毒,氯气杀菌消毒,那么氯气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气体呢?使得它具有这种对立的特性呢?它是有利还是有害呢?接下来我们就通过这种物质的性质来解决我们的疑问。
板书:一、活泼的黄绿色气体——氯气
第一种教法:
1、请设计实验来对这点性质进行探究:氯气能否溶于水?溶于水的部分有无与水发生反应?
2、因为问题较空泛,学生较难着手讨论。对于氯气的水溶性,学生作如下实验设计。方法一:将水滴入装有氯气的试管内,看颜色有无变淡;方法二:将一支布满氯气的.试管倒置于水槽中,看看试管中液面有无上升。
3、对于溶于水的部分有无与水发生反应,因为学生对这个反应还没有什么概念,因此无从下手,讨论很难展开。最后个别学生通过书上潮湿氯气漂白实验的启发,提出这个实验。
4、教师做了氯水的漂白性实验后,推测出结论————氯气与水反应产生了新的物质,并且这种物质有漂白性。从而引出了氯气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接着根据化学方程式让学生总结出氯水的其它性质。
第二种教法:
1、对氯气的水溶性经过讨论后,学生总结出上述几种方案,马上通过实验验证。
2、实验验证后,指出氯气溶于水后的溶液叫氯水。给学生三种药品:新制氯水,硝酸银和紫色石蕊试液。请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探究氯水中的可能成分。
3、学生四人一组实验:将氯水分别与硝酸银和紫色石蕊试液反应,发现硝酸银中产生白色沉淀,紫色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总结出氯水中有Cl—和H+,还有漂白性。
4、教师再提问:漂白性是由于干燥的氯气就有的性质,还是别的物质有的性质呢?怎么证实?
5、学生想到将红纸条分别放入干燥氯气中和氯水中,将这两个实验作比较就可得出结论。
第三种教法:
1、引用故事,学生总结氯气的物理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某一天,两军交战正酣,一方军队正在逆风向山上进攻,突然眼前呈现出黄绿色
(1),随之而来的是士兵们闻到一股刺激性气味
(2)并觉得胸闷恶心,指挥官被这种情况惊呆了,吩咐士兵各自躲避,一些士兵深呼吸想减缓胸闷,但再也没有站起来,有的士兵向低洼地带
(3)躲避,晕倒后再也没有醒来,有的士兵喷水但也无济于事
(4)指挥官看到这种情形想与其全军覆没不如和敌人拚了,于是,命令士兵逆风进攻,怪事出现了,当士兵们冲过敌人前沿阵地时,原来的症状缓解了,精神一振,扩大战果,攻下了这个山峰,打扫战场时发现敌人的阵地前摆放着许多装着黄绿色液体的钢瓶
(5),正是从这会发出的气体夺取了战友的生命
(6),并发现在橄榄油附近的士兵中毒症状轻一些,经研究此物质为氯气。
2、教师指出:我们把氯气与水的混合物叫氯水。现在利用现有试剂:镁条、铁、氯气、NaHCO 3 (aq)、AgNO 3 (aq)、HNO 3 (aq)、红纸、pH试纸、蓝色石蕊试纸、氯水。通过实验验证你们自己的推测,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总结。如果教学设备俱全,最好在有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一遍,以加深学生记忆和理解。
3、教师演示一个实验,就要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自己得出实验结论,并板书。由于课堂时间比较短,课堂上,只能先由教师演示实验,再利用实验课时间探究,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
4、学生四人一组相互合作设计实验推测成分,并自己通过实验来验证。记录实验过程,记录的内容包括:实验内容、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和解释三部分。最后由学生发言,得出结论————氯气与水有反应,并且产生了Cl—和H + ,有个别组的学生提出氯气能与非金属反应、氯水还可能有漂白性,因为紫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
三、案例分析
第一种教法具有探究的目标,也初步进行了一定的探究,但没有深入探究,也忽视了学生的能力限制,因此使得探究的过程中途陷入了尴尬的境地。最后还是有那么一点照本宣科,填压式教学的味道,不利于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第二种教法已初步形成了探究的理念,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并且亲自实验验证自己的推测,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但是局限性在于: 1、把问题探究得过于简单化、片面化了,没有给学生提供较多的思考空间,学生一般都能轻而易举得出结论。2、实验设计上存在不严密性,比如只给出硝酸银,却没有给出对应的稀硝酸,这些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及思维的严谨性都不是很有帮助。第三种教法运用化学史实,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己思考、假设、讨论、设计、动手,由实验中的现象直接验证他们的猜想,发现问题,满足学生对实验探究的好奇心,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加深对氯的强氧化性的理解和记忆,开发学生的思维连贯性,并通过类比得出结论,充分利用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对比的能力。从而不仅给学生提供了最大限度的思考空间,而且还在实验操作中强调了观察能力和总结、分析能力,比较有利于学生在科学探究方面的综合素质的培养,比较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倡的新理念。
四、教学反思
把这种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活动作比较:在传统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中,教师只关心教学流程的程式化、细节化,有时为了进度,不惜牺牲学生领会、理解教学内容的时间,从而以教师对教材、教案的认知过程代替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过程,使“双边活动”变成了“单项传递”,丧失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应有的情感性。新课程强调“把思考还给学生”,强调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在平等的基础上的交往、互动,目的是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结论,从而经过丰富、生动的思考探索过程中通过感受、领悟而获得积极的情趣和愉悦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师生双方达到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共同发展的过程。通过学生思考、体验这些心理过程,发展与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些衡量人的发展的最深层的指标,使教学过程从一种简单的传输、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转变成为一种伴随着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思考和获得的同时,也成为学生人格健全和全面发展的体验过程。
为了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觉得教师要尽快转变自己的“意识”,虽然要立足于教材,但也要避免照本宣科,而要将教材作为教学活动的载体和媒介之一,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做好分层递进,由扶到放,让学生由被动听转化为主动学,主动去探究新知,获取知识,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生学到探究新知的方法,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实验教学中,可将实验“观看”改为实验“观察”,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演示性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课内实验改为课外实验,封闭的实验室治理改为开放式治理,变实验知识为实践能力等多种教学处理方法。
2、氯气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氯气的化学性质》化学教案,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氯气与水反应的实质及产物;知道氯水的成分;认识次氯酸的性质和应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化学现象和反应,学会从实验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实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生产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氯气和水的反应、氯水漂白性。
【难点】氯水的成分和漂白性。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有时候我们打开水龙头会闻到一股刺激性的'气味,这种刺激性的气味就来源于氯气,目前有很多自来水都采用氯气来杀菌、消毒,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导入:今天我们就来探索氯气和水的作用。
环节二:探究新知
对比启迪:我们知道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氯气能不能溶于水?实验表明1体积的水大约溶解2体积的氯气,氯气的水溶液称之为氯水。氯气可以和水反应吗?请同学们提出假设或猜想。
提问:如何证明氯气和水确实发生了反应?请大家进行讨论。
【实验探究1】方案1:检验溶液的酸碱性(用玻璃棒蘸取少量的氯水到紫色石蕊试纸上);方案2:检验氯离子(用胶头滴管吸取少量硝酸银置于小试管中,再用胶头滴管吸取少量氯水滴加到硝酸银溶液里)。
请学生进行实验探究1并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实验探究2】将氯气分别通入盛有干燥的红布条和湿润的红布条的广口瓶中,盖上玻璃片。
归纳:氯气无漂白性,潮湿的氯气有漂白性,所以具有漂白性的物质就是HClO。
环节三:巩固练习
带领做练习题。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请同学说一说。然后老师做总结归纳。
作业:
1、思考:如何证明次氯酸的酸性比碳酸弱?
2、调研:生活生产中还有哪些物质可以作为漂白剂,它们有什么区别?
四、板书设计
3、氯气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背景】
氯是典型的非金属元素,氯和氯的化合物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对氯气的性质、用途等进行比较全面的学习和研究,是以后学习、研究卤素性质相似性及其变化规律和氯碱工业知识的需要。同时,为学生正确掌握非金属元素的学习方法打下坚实基础。
依据课程目标的标准,主要的学习目标是:
1.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2.理解氯的原子结构特点与化学性质的关系,初步认识物质的微观结构对其性质的影响。
3.认识氯和氯的化合物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了解氯气的“功”与“过”,初步形成正确认识、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
4.通过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主动探索的优良品质;通过对氯气性质的推测----→实验----→分析----→得出结论的研究,应用观察、记录、科学抽象的科学方法,来研究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培养透过现象、挖掘本质的探究精神。
本节内容强调氯气与生产、生活的联系,注意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对氯气的性质进行实验探究,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氯及其化合物在自然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注意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对于卤素性质相似性及其变化规律只作简单介绍。
【案例设计】
设计思路
本节采用“实验”、“对比”、“联想”的教学方式,以“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等环节组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氯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结合有关内容,多样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动手实验,在实验探究中培养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探究意识。
设计中注意以下问题:
1.通过“展示一瓶氯气,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颜色和状态”;“请学生闻氯气的气味,强调闻气体气味的方法”;“向盛有氯气的试管中注入水”等实验来学习氯气的物理性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强化实验安全意识。
2.让学生回忆氯的原子结构推测氯气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以氯的原子结
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为线索进行联想:
氯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联想氯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联想氯气的化学性质(典型的非金属性)----→联想氯气的用途。
3.运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由Fe、Cu、H2在Cl2中燃烧的演示实验,比较初、高中不同学习阶段对“燃烧”的条件及其本质的认识;比较Cl2分别与水、碱、碘化钾等化合物的反应产物,学习氯气的化学性质。
4.本节课的难点是氯气与化合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通过比较Cl2分别与水、碱等化合物的反应事实,找出氯气与有关物质反应的规律。
5.引导学生讨论氯气对人类社会的“功”与“过”,认识氯和氯的化合物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教学过程
[学习情景创设]
瑞典化学家舍勒于1974年在研究软锰矿(主要成分是MnO2)时,把盐酸与软锰矿混合在一起加热,意外地发现生成了一种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的.黄绿色气体。这立即引起了舍勒的兴趣,并对它进行了研究。他将制备出来的气体溶解到水中,发现这种气体的水溶液略显酸性;该水溶液还能使花朵、纸张、叶子等的颜色褪去;将蚱蜢放进装满这种气体的容器中,蚱蜢蹦跶几下就死去了。这种黄绿色的气体就是氯气。
氯气的水溶液为什么呈酸性?为什么能使花朵、纸张、叶子褪色?氯气是一种怎样的物质呢?
一、氯气的性质
[演示实验]出示一瓶氯气,瓶后衬一张白纸。请学生观察并描述其颜色和状态;请一名学生上来闻氯气的气味,并强调闻气体气味的方法。然后,向集气瓶中注入少量水,充分振荡,观察溶液的颜色。
[观看影象资料]1915年4月22日,世界上第一次化学武器(氯气)的使用。
[交流讨论]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你认为氯气具有哪些物理性质?氯气和氯水有什么关系?
[归纳小结]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让学生归纳氯气的物理性质。
1.物理性质:
氯气通常状况下为黄绿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常温下能溶于水,1体积水大约溶解2体积氯气。氯气可以通过降温而变为液态和固态。氯气有毒,易液化。
[补充讲解]氯气是一种毒性气体,有很强的刺激性,吸入少量就会使鼻和喉头的粘膜受到刺激,引起胸痛和咳嗽,吸入多量氯气会使人窒息,甚至死亡。因此闻氯气要特别小心,只能轻轻煽动,使少量气体飘进鼻孔。但只要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实验是没有危险的。
[交流讨论]物质的宏观性质是由微观结构决定的,根据氯的原子结构能否推测氯气的化学性质是否活泼?
引导学生运用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氯原子最外电子层结构特点,推测氯元素是活泼的非金属元素,容易结合一个电子,形成具有稳定结构的氯离子。
[演示实验](用实物投影仪)
(1)将两根细铁丝用砂纸打磨,螺旋绕于火柴棍上,用镊子夹住,在酒精灯上引燃火柴,稍停,待火柴将燃尽,置于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反应完毕,加少量水于集气瓶中,观察溶液颜色。
(2)用砂纸打亮铜丝,用镊子夹住,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红热,放入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反应完毕,用洗瓶注少量水于集气瓶中。观察溶液颜色。
(3)在空气中点燃氢气,然后把导管伸入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归纳小结]由学生描述以上三个实验的现象,得出结论:氯气既能与金属单质也能和非金属直接化合。
2.化学性质
(1)氯气和金属的反应
(2)氯气与非金属反应
[思考与讨论]通过H2在Cl2中燃烧的实验,与初中学习阶段对“燃烧”的认识比较,可燃物是否一定有氧气才能燃烧呢?你对“燃烧”的条件及其本质有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通过对比、交流、得出结论: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如Na、Fe、H2等物质均可在Cl2中燃烧。任何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都叫燃烧。)
[提出问题]自来水厂可以用氯气来消毒水,氯气能溶解于水吗?能与水发生反应吗?
[观察演示实验]
1.向一支充满氯气的大试管中加入2~3mL水后,迅速塞紧塞子,充分振荡,将上述试管和另一支充满氯气的大试管以及另外一支装有4~5mL蒸馏水的试管放在一起,观察试管中物质的颜色。再向氯水和蒸馏水中滴入石蕊试液,观察现象。
2.把一装满Cl2的试管倒立在滴有酚酞试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摇动试管,观察现象。
3.将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蘸在玻璃棒上,并将试纸靠近集满氯气的集气瓶口,观察现象。
[交流讨论](学生描述现象并尝试加以解释,教师注意帮助学生理解和表述)
[归纳小结]
(3)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HClO具有强氧化性
Cl2+H2O===HCl+HClO
(4)氯气与碱反应
Cl2+2NaOH===NaCl+NaClO+H2O
(5)氯气与碘化钾溶液反应
Cl2+2KI===2KCl+I2
[交流与讨论]氯气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中,造福于人类。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对化学品使用不当或误用甚至滥用,也会给人类带来严重后果。请结合日常生活事例谈谈氯气的“功”与“过”。
(学生各抒己见,相互补充,逐步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
[提出问题]Cl2跟金属、非金属单质以及某些化合物反应时,往往生成氯化物。氯化物中的氯和氯气中的氯有什么不同?
[归纳小结]氯化物中的氯是-1价的氯元素,氯气中的氯是结合成氯分子的0价态氯。可溶性氯化物溶于水时,能电离出Cl-。氯气由氯分子组成的。我们用AgNO3、稀硝酸检验Cl-;用淀粉--碘化钾溶液检验氯气。
[学生实验]在5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3mL稀盐酸、NaCl溶液、Na2CO3溶液、自来水、蒸馏水,然后各滴入几滴AgNO3溶液,观察实验现象。再分别加入少量稀硝酸,观察、描述实验现象。
[归纳小结]
二、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1.试剂:AgNO3、稀硝酸
2.原理:溶液中的Cl-都能与AgNO3反应生成AgCl白色沉淀,AgCl白色沉淀遇稀硝酸不溶解(Ag++Cl-===AgCl↓)
3.方法和结论:在被检验的溶液中加稀硝酸酸化,再滴入AgNO3溶液,若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则被检液中含有Cl-。(或在被检验的溶液中滴入AgNO3溶液,若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再滴入稀硝酸,沉淀不溶解,则被检液中含有Cl-。)
[课堂讨论]自来水生产中常通入适量氯气进行杀菌消毒。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区别蒸馏水和自来水。
[本节小结]
1.氯气是一种化学性质非常活泼的非金属,氯气能与绝大多数金属、非金属直接化合,还能与水、碱、碘化物等发生反应。
2.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课外作业](建议补充使用以下部分习题):
①将一盛满Cl2的试管倒立在水槽中,当用日光照射一段时间,试管内液面不再上升时,剩余气体的体积约占试管容积的()。
A.2/3;B.1/2;C.1/3;D.1/4
②用作麻醉剂的氯仿(CHCl3)常因保存不慎而被空气氧化,产生剧毒的光气(COCl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HCl3+O2===2HCl+2COCl2。为了防止事故,使用前可用于检验氯仿是否变质的试剂是()。
A.酚酞试液
B.氢氧化钠溶液
C.用硝酸酸化后的硝酸银溶液
D.用硝酸酸化后的硝酸钡溶液
3.科学家提出,使用氯气对自来水消毒时,氯气会与水中的有机物发生反应,形成的物质可能是潜在的致癌物。世界环保联盟推广采用广谱性高效杀菌剂二氧化氯(ClO2黄绿色气体)。
(1)目前,欧洲一些国家主要采用Kesting法(原料为氯酸钾和盐酸)制ClO2,该法的缺点是同时产生Cl2(占ClO2体积的一半),使产物的纯度较低。写出该法制ClO2的化学方程式:。
(2)我国最近研究用氯气氧化亚氯酸钠(NaClO2),在氯气保护下成功制得ClO2,表示这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与上述方法相比,此法的优点是(写出其中一种)。
4.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致力于研究臭氧层破坏问题的三位化学家。大气中的臭氧可吸收和阻挡太阳光中强烈的、有害的紫外线辐射,保护地球上的生物。氟氯烃(如CCl2F2)可在光的作用下分解产生Cl原子,Cl原子会对臭氧层产生长久的破坏作用。有关反应为:
O3 ==O2+O,Cl+O3 ==ClO+O2,ClO+O ==Cl+O2
(1)写出上述变化的总反应式。
(2)在上述变化中,Cl原子的作用是什么?
5.研究性学习课题
①海水是人类获取氯、溴、碘的重要资源。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海水晒盐的生产过程。将了解的情况与同学交流讨论。
②氯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在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有条件的同学请到生产或使用氯气的工厂参观,也可以请教专家或查阅资源了解氯气的用途。将你获取得信息与同学交流。
【案例评析】
本案例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社会生活实际出发,用实验、联想、对比的方式组织学生活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由“舍勒发现氯气”的科学史实、“氯气作为化学武器”等资料,引发认知碰撞,充分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
2.重视发挥实验的作用,强化实验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功能。本案例设计了7个演示实验、1个学生实验,由实验探究得出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探究。
3.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法指导。注意引导学生利用结构推测性质、以实验验证性质,并采用对比、联想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概括、推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在探究中学会学习。
4.引导学生讨论氯气的“功”与“过”,认识氯和氯的化合物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形成正确认识、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
4、氯气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背景】
氯是典型的非金属元素,氯和氯的化合物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对氯气的性质、用途等进行比较全面的学习和研究,是以后学习、研究卤素性质相似性及其变化规律和氯碱工业知识的需要。同时,为学生正确掌握非金属元素的学习方法打下坚实基础。
依据课程目标的标准,主要的学习目标是:
1.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2.理解氯的原子结构特点与化学性质的关系,初步认识物质的微观结构对其性质的影响。
3.认识氯和氯的化合物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了解氯气的“功”与“过”,初步形成正确认识、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
4.通过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主动探索的优良品质;通过对氯气性质的推测----→实验----→分析----→得出结论的研究,应用观察、记录、科学抽象的科学方法,来研究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培养透过现象、挖掘本质的探究精神。
本节内容强调氯气与生产、生活的联系,注意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对氯气的性质进行实验探究,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氯及其化合物在自然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注意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对于卤素性质相似性及其变化规律只作简单介绍。
【案例设计】
设计思路
本节采用“实验”、“对比”、“联想”的教学方式,以“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等环节组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氯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结合有关内容,多样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动手实验,在实验探究中培养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探究意识。
设计中注意以下问题:
1.通过“展示一瓶氯气,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颜色和状态”;“请学生闻氯气的气味,强调闻气体气味的方法”;“向盛有氯气的试管中注入水”等实验来学习氯气的物理性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强化实验安全意识。
2.让学生回忆氯的原子结构推测氯气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以氯的原子结
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为线索进行联想:
氯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联想氯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联想氯气的化学性质(典型的非金属性)----→联想氯气的用途。
3.运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由Fe、Cu、H2在Cl2中燃烧的演示实验,比较初、高中不同学习阶段对“燃烧”的条件及其本质的认识;比较Cl2分别与水、碱、碘化钾等化合物的反应产物,学习氯气的化学性质。
4.本节课的难点是氯气与化合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通过比较Cl2分别与水、碱等化合物的反应事实,找出氯气与有关物质反应的规律。
5.引导学生讨论氯气对人类社会的“功”与“过”,认识氯和氯的化合物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教学过程
[学习情景创设]
瑞典化学家舍勒于1974年在研究软锰矿(主要成分是MnO2)时,把盐酸与软锰矿混合在一起加热,意外地发现生成了一种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的.黄绿色气体。这立即引起了舍勒的兴趣,并对它进行了研究。他将制备出来的气体溶解到水中,发现这种气体的水溶液略显酸性;该水溶液还能使花朵、纸张、叶子等的颜色褪去;将蚱蜢放进装满这种气体的容器中,蚱蜢蹦跶几下就死去了。这种黄绿色的气体就是氯气。
氯气的水溶液为什么呈酸性?为什么能使花朵、纸张、叶子褪色?氯气是一种怎样的物质呢?
一、氯气的性质
[演示实验]出示一瓶氯气,瓶后衬一张白纸。请学生观察并描述其颜色和状态;请一名学生上来闻氯气的气味,并强调闻气体气味的方法。然后,向集气瓶中注入少量水,充分振荡,观察溶液的颜色。
[观看影象资料]1915年4月22日,世界上第一次化学武器(氯气)的使用。
[交流讨论]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你认为氯气具有哪些物理性质?氯气和氯水有什么关系?
[归纳小结]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让学生归纳氯气的物理性质。
1.物理性质:
氯气通常状况下为黄绿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常温下能溶于水,1体积水大约溶解2体积氯气。氯气可以通过降温而变为液态和固态。氯气有毒,易液化。
[补充讲解]氯气是一种毒性气体,有很强的刺激性,吸入少量就会使鼻和喉头的粘膜受到刺激,引起胸痛和咳嗽,吸入多量氯气会使人窒息,甚至死亡。因此闻氯气要特别小心,只能轻轻煽动,使少量气体飘进鼻孔。但只要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实验是没有危险的。
[交流讨论]物质的宏观性质是由微观结构决定的,根据氯的原子结构能否推测氯气的化学性质是否活泼?
引导学生运用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氯原子最外电子层结构特点,推测氯元素是活泼的非金属元素,容易结合一个电子,形成具有稳定结构的氯离子。
[演示实验](用实物投影仪)
(1)将两根细铁丝用砂纸打磨,螺旋绕于火柴棍上,用镊子夹住,在酒精灯上引燃火柴,稍停,待火柴将燃尽,置于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反应完毕,加少量水于集气瓶中,观察溶液颜色。
(2)用砂纸打亮铜丝,用镊子夹住,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红热,放入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反应完毕,用洗瓶注少量水于集气瓶中。观察溶液颜色。
(3)在空气中点燃氢气,然后把导管伸入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归纳小结]由学生描述以上三个实验的现象,得出结论:氯气既能与金属单质也能和非金属直接化合。
2.化学性质
(1)氯气和金属的反应
(2)氯气与非金属反应
[思考与讨论]通过H2在Cl2中燃烧的实验,与初中学习阶段对“燃烧”的认识比较,可燃物是否一定有氧气才能燃烧呢?你对“燃烧”的条件及其本质有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通过对比、交流、得出结论: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如Na、Fe、H2等物质均可在Cl2中燃烧。任何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都叫燃烧。)
[提出问题]自来水厂可以用氯气来消毒水,氯气能溶解于水吗?能与水发生反应吗?
[观察演示实验]
1.向一支充满氯气的大试管中加入2~3mL水后,迅速塞紧塞子,充分振荡,将上述试管和另一支充满氯气的大试管以及另外一支装有4~5mL蒸馏水的试管放在一起,观察试管中物质的颜色。再向氯水和蒸馏水中滴入石蕊试液,观察现象。
2.把一装满Cl2的试管倒立在滴有酚酞试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摇动试管,观察现象。
3.将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蘸在玻璃棒上,并将试纸靠近集满氯气的集气瓶口,观察现象。
[交流讨论](学生描述现象并尝试加以解释,教师注意帮助学生理解和表述)
[归纳小结]
(3)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HClO具有强氧化性
Cl2+H2O===HCl+HClO
(4)氯气与碱反应
Cl2+2NaOH===NaCl+NaClO+H2O
(5)氯气与碘化钾溶液反应
Cl2+2KI===2KCl+I2
[交流与讨论]氯气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中,造福于人类。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对化学品使用不当或误用甚至滥用,也会给人类带来严重后果。请结合日常生活事例谈谈氯气的“功”与“过”。
(学生各抒己见,相互补充,逐步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
[提出问题]Cl2跟金属、非金属单质以及某些化合物反应时,往往生成氯化物。氯化物中的氯和氯气中的氯有什么不同?
[归纳小结]氯化物中的氯是-1价的氯元素,氯气中的氯是结合成氯分子的0价态氯。可溶性氯化物溶于水时,能电离出Cl-。氯气由氯分子组成的。我们用AgNO3、稀硝酸检验Cl-;用淀粉--碘化钾溶液检验氯气。
[学生实验]在5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3mL稀盐酸、NaCl溶液、Na2CO3溶液、自来水、蒸馏水,然后各滴入几滴AgNO3溶液,观察实验现象。再分别加入少量稀硝酸,观察、描述实验现象。
[归纳小结]
二、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1.试剂:AgNO3、稀硝酸
2.原理:溶液中的Cl-都能与AgNO3反应生成AgCl白色沉淀,AgCl白色沉淀遇稀硝酸不溶解(Ag++Cl-===AgCl↓)
3.方法和结论:在被检验的溶液中加稀硝酸酸化,再滴入AgNO3溶液,若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则被检液中含有Cl-。(或在被检验的溶液中滴入AgNO3溶液,若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再滴入稀硝酸,沉淀不溶解,则被检液中含有Cl-。)
[课堂讨论]自来水生产中常通入适量氯气进行杀菌消毒。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区别蒸馏水和自来水。
[本节小结]
1.氯气是一种化学性质非常活泼的非金属,氯气能与绝大多数金属、非金属直接化合,还能与水、碱、碘化物等发生反应。
2.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课外作业](建议补充使用以下部分习题):
①将一盛满Cl2的试管倒立在水槽中,当用日光照射一段时间,试管内液面不再上升时,剩余气体的体积约占试管容积的()。
A.2/3;B.1/2;C.1/3;D.1/4
②用作麻醉剂的氯仿(CHCl3)常因保存不慎而被空气氧化,产生剧毒的光气(COCl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HCl3+O2===2HCl+2COCl2。为了防止事故,使用前可用于检验氯仿是否变质的试剂是()。
A.酚酞试液
B.氢氧化钠溶液
C.用硝酸酸化后的硝酸银溶液
D.用硝酸酸化后的硝酸钡溶液
3.科学家提出,使用氯气对自来水消毒时,氯气会与水中的有机物发生反应,形成的物质可能是潜在的致癌物。世界环保联盟推广采用广谱性高效杀菌剂二氧化氯(ClO2黄绿色气体)。
(1)目前,欧洲一些国家主要采用Kesting法(原料为氯酸钾和盐酸)制ClO2,该法的缺点是同时产生Cl2(占ClO2体积的一半),使产物的纯度较低。写出该法制ClO2的化学方程式:。
(2)我国最近研究用氯气氧化亚氯酸钠(NaClO2),在氯气保护下成功制得ClO2,表示这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与上述方法相比,此法的优点是(写出其中一种)。
4.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致力于研究臭氧层破坏问题的三位化学家。大气中的臭氧可吸收和阻挡太阳光中强烈的、有害的紫外线辐射,保护地球上的生物。氟氯烃(如CCl2F2)可在光的作用下分解产生Cl原子,Cl原子会对臭氧层产生长久的破坏作用。有关反应为:
O3 ==O2+O,Cl+O3 ==ClO+O2,ClO+O ==Cl+O2
(1)写出上述变化的总反应式。
(2)在上述变化中,Cl原子的作用是什么?
5.研究性学习课题
①海水是人类获取氯、溴、碘的重要资源。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海水晒盐的生产过程。将了解的情况与同学交流讨论。
②氯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在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有条件的同学请到生产或使用氯气的工厂参观,也可以请教专家或查阅资源了解氯气的用途。将你获取得信息与同学交流。
【案例评析】
本案例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社会生活实际出发,用实验、联想、对比的方式组织学生活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由“舍勒发现氯气”的科学史实、“氯气作为化学武器”等资料,引发认知碰撞,充分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
2.重视发挥实验的作用,强化实验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功能。本案例设计了7个演示实验、1个学生实验,由实验探究得出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探究。
3.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法指导。注意引导学生利用结构推测性质、以实验验证性质,并采用对比、联想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概括、推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在探究中学会学习。
4.引导学生讨论氯气的“功”与“过”,认识氯和氯的化合物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形成正确认识、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
5、氯气的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背景】
氯是典型的非金属元素,氯和氯的化合物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对氯气的性质、用途等进行比较全面的学习和研究,是以后学习、研究卤素性质相似性及其变化规律和氯碱工业知识的需要。同时,为学生正确掌握非金属元素的学习方法打下坚实基础。
依据课程目标的标准,主要的学习目标是:
1.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2.理解氯的原子结构特点与化学性质的关系,初步认识物质的微观结构对其性质的影响。
3.认识氯和氯的化合物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了解氯气的“功”与“过”,初步形成正确认识、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
4.通过实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主动探索的优良品质;通过对氯气性质的推测----→实验----→分析----→得出结论的研究,应用观察、记录、科学抽象的科学方法,来研究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培养透过现象、挖掘本质的探究精神。
本节内容强调氯气与生产、生活的联系,注意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对氯气的性质进行实验探究,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氯及其化合物在自然和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注意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广度,对于卤素性质相似性及其变化规律只作简单介绍。
【案例设计】
设计思路
本节采用“实验”、“对比”、“联想”的教学方式,以“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分析、推理----→得出结论”等环节组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氯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生活中的应用。结合有关内容,多样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动手实验,在实验探究中培养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探究意识。
设计中注意以下问题:
1.通过“展示一瓶氯气,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颜色和状态”;“请学生闻氯气的气味,强调闻气体气味的方法”;“向盛有氯气的试管中注入水”等实验来学习氯气的物理性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强化实验安全意识。
2.让学生回忆氯的原子结构推测氯气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以氯的原子结
构与化学性质的关系为线索进行联想:
氯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联想氯元素的原子结构特点----→联想氯气的化学性质(典型的非金属性)----→联想氯气的用途。
3.运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由Fe、Cu、H2在Cl2中燃烧的演示实验,比较初、高中不同学习阶段对“燃烧”的条件及其本质的认识;比较Cl2分别与水、碱、碘化钾等化合物的反应产物,学习氯气的化学性质。
4.本节课的难点是氯气与化合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通过比较Cl2分别与水、碱等化合物的反应事实,找出氯气与有关物质反应的规律。
5.引导学生讨论氯气对人类社会的“功”与“过”,认识氯和氯的化合物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教学过程
[学习情景创设]
瑞典化学家舍勒于1974年在研究软锰矿(主要成分是MnO2)时,把盐酸与软锰矿混合在一起加热,意外地发现生成了一种具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的黄绿色气体。这立即引起了舍勒的兴趣,并对它进行了研究。他将制备出来的气体溶解到水中,发现这种气体的水溶液略显酸性;该水溶液还能使花朵、纸张、叶子等的颜色褪去;将蚱蜢放进装满这种气体的容器中,蚱蜢蹦跶几下就死去了。这种黄绿色的气体就是氯气。
氯气的水溶液为什么呈酸性?为什么能使花朵、纸张、叶子褪色?氯气是一种怎样的物质呢?
一、氯气的性质
[演示实验]出示一瓶氯气,瓶后衬一张白纸。请学生观察并描述其颜色和状态;请一名学生上来闻氯气的气味,并强调闻气体气味的方法。然后,向集气瓶中注入少量水,充分振荡,观察溶液的颜色。
[观看影象资料]1915年4月22日,世界上第一次化学武器(氯气)的使用。
[交流讨论]从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你认为氯气具有哪些物理性质?氯气和氯水有什么关系?
[归纳小结]阅读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让学生归纳氯气的物理性质。
1.物理性质:
氯气通常状况下为黄绿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常温下能溶于水,1体积水大约溶解2体积氯气。氯气可以通过降温而变为液态和固态。氯气有毒,易液化。
[补充讲解]氯气是一种毒性气体,有很强的刺激性,吸入少量就会使鼻和喉头的粘膜受到刺激,引起胸痛和咳嗽,吸入多量氯气会使人窒息,甚至死亡。因此闻氯气要特别小心,只能轻轻煽动,使少量气体飘进鼻孔。但只要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实验是没有危险的。
[交流讨论]物质的宏观性质是由微观结构决定的,根据氯的原子结构能否推测氯气的化学性质是否活泼?
引导学生运用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分析氯原子最外电子层结构特点,推测氯元素是活泼的非金属元素,容易结合一个电子,形成具有稳定结构的氯离子。
[演示实验](用实物投影仪)
(1)将两根细铁丝用砂纸打磨,螺旋绕于火柴棍上,用镊子夹住,在酒精灯上引燃火柴,稍停,待火柴将燃尽,置于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反应完毕,加少量水于集气瓶中,观察溶液颜色。
(2)用砂纸打亮铜丝,用镊子夹住,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红热,放入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反应完毕,用洗瓶注少量水于集气瓶中。观察溶液颜色。
(3)在空气中点燃氢气,然后把导管伸入盛有氯气的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归纳小结]由学生描述以上三个实验的现象,得出结论:氯气既能与金属单质也能和非金属直接化合。
2.化学性质
(1)氯气和金属的反应
(2)氯气与非金属反应
[思考与讨论]通过H2在Cl2中燃烧的实验,与初中学习阶段对“燃烧”的认识比较,可燃物是否一定有氧气才能燃烧呢?你对“燃烧”的条件及其本质有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通过对比、交流、得出结论:燃烧不一定要有氧气,如Na、Fe、H2等物质均可在Cl2中燃烧。任何发光、发热的剧烈的化学反应都叫燃烧。)
[提出问题]自来水厂可以用氯气来消毒水,氯气能溶解于水吗?能与水发生反应吗?
[观察演示实验]
1.向一支充满氯气的大试管中加入2~3mL水后,迅速塞紧塞子,充分振荡,将上述试管和另一支充满氯气的大试管以及另外一支装有4~5mL蒸馏水的试管放在一起,观察试管中物质的颜色。再向氯水和蒸馏水中滴入石蕊试液,观察现象。
2.把一装满Cl2的试管倒立在滴有酚酞试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摇动试管,观察现象。
3.将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蘸在玻璃棒上,并将试纸靠近集满氯气的集气瓶口,观察现象。
[交流讨论](学生描述现象并尝试加以解释,教师注意帮助学生理解和表述)
[归纳小结]
(3)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HClO具有强氧化性
Cl2+H2O===HCl+HClO
(4)氯气与碱反应
Cl2+2NaOH===NaCl+NaClO+H2O
(5)氯气与碘化钾溶液反应
Cl2+2KI===2KCl+I2
[交流与讨论]氯气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中,造福于人类。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对化学品使用不当或误用甚至滥用,也会给人类带来严重后果。请结合日常生活事例谈谈氯气的“功”与“过”。
(学生各抒己见,相互补充,逐步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
[提出问题]Cl2跟金属、非金属单质以及某些化合物反应时,往往生成氯化物。氯化物中的氯和氯气中的氯有什么不同?
[归纳小结]氯化物中的氯是-1价的氯元素,氯气中的氯是结合成氯分子的0价态氯。可溶性氯化物溶于水时,能电离出Cl-。氯气由氯分子组成的。我们用AgNO3、稀硝酸检验Cl-;用淀粉--碘化钾溶液检验氯气。
[学生实验]在5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3mL稀盐酸、NaCl溶液、Na2CO3溶液、自来水、蒸馏水,然后各滴入几滴AgNO3溶液,观察实验现象。再分别加入少量稀硝酸,观察、描述实验现象。
[归纳小结]
二、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1.试剂:AgNO3、稀硝酸
2.原理:溶液中的Cl-都能与AgNO3反应生成AgCl白色沉淀,AgCl白色沉淀遇稀硝酸不溶解(Ag++Cl-===AgCl↓)
3.方法和结论:在被检验的溶液中加稀硝酸酸化,再滴入AgNO3溶液,若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则被检液中含有Cl-。(或在被检验的溶液中滴入AgNO3溶液,若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再滴入稀硝酸,沉淀不溶解,则被检液中含有Cl-。)
[课堂讨论]自来水生产中常通入适量氯气进行杀菌消毒。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区别蒸馏水和自来水。
[本节小结]
1.氯气是一种化学性质非常活泼的非金属,氯气能与绝大多数金属、非金属直接化合,还能与水、碱、碘化物等发生反应。
2.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课外作业](建议补充使用以下部分习题):
①将一盛满Cl2的试管倒立在水槽中,当用日光照射一段时间,试管内液面不再上升时,剩余气体的体积约占试管容积的()。
A.2/3;B.1/2;C.1/3;D.1/4
②用作麻醉剂的氯仿(CHCl3)常因保存不慎而被空气氧化,产生剧毒的光气(COCl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HCl3+O2===2HCl+2COCl2。为了防止事故,使用前可用于检验氯仿是否变质的试剂是()。
A.酚酞试液
B.氢氧化钠溶液
C.用硝酸酸化后的硝酸银溶液
D.用硝酸酸化后的硝酸钡溶液
3.科学家提出,使用氯气对自来水消毒时,氯气会与水中的有机物发生反应,形成的物质可能是潜在的致癌物。世界环保联盟推广采用广谱性高效杀菌剂二氧化氯(ClO2黄绿色气体)。
(1)目前,欧洲一些国家主要采用Kesting法(原料为氯酸钾和盐酸)制ClO2,该法的缺点是同时产生Cl2(占ClO2体积的一半),使产物的纯度较低。写出该法制ClO2的化学方程式:。
(2)我国最近研究用氯气氧化亚氯酸钠(NaClO2),在氯气保护下成功制得ClO2,表示这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与上述方法相比,此法的优点是(写出其中一种)。
4.199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致力于研究臭氧层破坏问题的三位化学家。大气中的臭氧可吸收和阻挡太阳光中强烈的、有害的紫外线辐射,保护地球上的生物。氟氯烃(如CCl2F2)可在光的作用下分解产生Cl原子,Cl原子会对臭氧层产生长久的破坏作用。有关反应为:
O3 ==O2+O,Cl+O3 ==ClO+O2,ClO+O ==Cl+O2
(1)写出上述变化的总反应式。
(2)在上述变化中,Cl原子的作用是什么?
5.研究性学习课题
①海水是人类获取氯、溴、碘的重要资源。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海水晒盐的生产过程。将了解的情况与同学交流讨论。
②氯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在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有条件的同学请到生产或使用氯气的工厂参观,也可以请教专家或查阅资源了解氯气的用途。将你获取得信息与同学交流。
【案例评析】
本案例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社会生活实际出发,用实验、联想、对比的方式组织学生活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由“舍勒发现氯气”的科学史实、“氯气作为化学武器”等资料,引发认知碰撞,充分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
2.重视发挥实验的作用,强化实验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功能。本案例设计了7个演示实验、1个学生实验,由实验探究得出氯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探究。
3.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法指导。注意引导学生利用结构推测性质、以实验验证性质,并采用对比、联想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概括、推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反思,在探究中学会学习。
4.引导学生讨论氯气的“功”与“过”,认识氯和氯的化合物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初步形成正确认识、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
6、《氯气的性质》的教学反思
一、教学前安排
在氯气教学前,我对氯气的教学反复的思考,如何让学生在氯气的教学中学有所得,我做了如下安排部署:
氯是比较典型的非金属元素,氯及氯的化和物在日常生活、工农业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对氯气性质、用途和制法的研究,不仅是下一节进一步学习、研究卤素性质相似性及其变化规律的需要,也是研究同族元素性质变化规律的需要。由于高中阶段对氯气的性质、用途等介绍、应用较多,对学生全面认识化学元素、形成正确观点、掌握正确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等有重要作用。在内容安排上,第一课时:氯气的性质和用途尽可能结合起来讲,完成氯气的化学性质的教学。使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更为紧密。最好采用老师讲解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实验,有利于学生实验能力发展。
本节内容多、实验多、现象明显,操作比较简单,可以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基础差别大,教学中采用循序渐进的办法,大面积提高学生能力。应从实验多这一特点出发,训练学生实验能力,强化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分析问题、设计实验方面的发展。具体操作是采用开放式教学,由结构决定性质,学生根据结构推断其化学性质,然后用实验进行验证,再根据现象分析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二、教学过程分析
(1)、教学方法
教学中利用由结构决定性质,性质体现用途,在本次授课中,我第一步是让学生画出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然后根据氯元素的原子结构进行推断,分析氯气可能有什么样的性质。然后我设计了让两位学生一组自己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自己的推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够让学生自己实验进行探索研究,是一种可取的好方法,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对物质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间的协作精神,又能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动手能力。在实验探究过程中还能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了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只是一般学校的条件限制,很难大面积的开展这种教学,作为为培养学生实验、和化学研究的能力出发,老师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分批对学生进行实验探索教育,上课前,我认真地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手段的应用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上可能有的反应做了充分的准备。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2)、具体操作办法:
课题的引入是从一系列的重庆天原化工厂氯气泄露事件的图片及相关的时事报道,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然后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氯气的物理性质的教学,我让学生观察已经收集好的氯气的颜色和状态,通过观看实物,认识到氯气是一种黄绿色的气体。我先演示化学气体闻气味的方法,然后让学生闻氯气气味,并讲让学生观看正确闻化学气体的多媒体动画,提示学生注意安全。
氯气的化学性质是本节的重点内容。做好化学实验,可以说教学已经成功了一半,我在氯气的性质教学中,采用研究物质性质的常用方法----由结构决定性质,由性质体现用途。我第一步是让学生画出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然后根据氯元素的原子结构进行推断,分析氯气可能有什么样的性质。学生很从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得出氯气应具有很强的氧化性,在反应中体现得到电子,故顺理成章的分析出能与金属反应,紧接着我要求学生完成氯气与不活泼的金属铜的反应实验,完成后由学生描述实验现象,从实验现象中得出氯气能和铜反应的正确结论。
7、氯气的教学反思
化学元素、形成正确观点、掌握正确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等有重要作用。在内容安排上,第一课时:氯气的性质和用途尽可能结合起来讲,完成氯气的化学性质的教学。使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更为紧密。最好采用老师讲解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实验,有利于学生实验能力发展。
本节内容多、实验多、现象明显,操作比较简单,可以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基础差别大,教学中采用循序渐进的办法,大面积提高学生能力。应从实验多这一特点出发,训练学生实验能力,强化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分析问题、设计实验方面的发展。具体操作是采用开放式教学,由结构决定性质,学生根据结构推断其化学性质,然后用实验进行验证,再根据现象分析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教学过程分析
(1)、教学方法
教学中利用由结构决定性质,性质体现用途,在本次授课中,我第一步是让学生画出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然后根据氯元素的原子结构进行推断,分析氯气可能有什么样的性质。然后我设计了让两位学生一组自己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自己的推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够让学生自己实验进行探索研究,是一种可取的好方法,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对物质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间的协作精神,又能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动手能力。在实验探究过程中还能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了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只是一般学校的条件限制,很难大面积的开展这种教学,作为为培养学生实验、和化学研究的能力出发,老师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分批对学生进行实验探索教育,上课前,我认真地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手段的应用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上可能有的反应做了充分的准备。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2)、具体操作办法:
课题的引入是从一系列的重庆天原化工厂氯气泄露事件的图片及相关的时事报道,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然后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氯气的物理性质的教学,我让学生观察已经收集好
的氯气的颜色和状态,通过观看实物,认识到氯气是一种黄绿色的气体。我先演示化学气体闻气味的方法,然后让学生闻氯气气味,并讲让学生观看正确闻化学气体的多媒体动画,提示学生注意安全。
氯气的化学性质是本节的重点内容。做好化学实验,可以说教学已经成功了一半,我在氯气的性质教学中,采用研究物质性质的常用方法————由结构决定性质,由性质体现用途。我第一步是让学生画出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然后根据氯元素的原子结构进行推断,分析氯气可能有什么样的性质。学生很从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得出氯气应具有很强的氧化性,在反应中体现得到电子,故顺理成章的分析出能与金属反应,紧接着我要求学生完成氯气与不活泼的金属铜的反应实验,完成后由学生描述实验现象,从实验现象中得出氯气能和铜反应的正确结论。由此我引导学生展开思考,
8、氯气的教学反思参考
化学元素、形成正确观点、掌握正确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等有重要作用。在内容安排上,第一课时:氯气的性质和用途尽可能结合起来讲,完成氯气的化学性质的教学。使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更为紧密。最好采用老师讲解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实验,有利于学生实验能力发展。
本节内容多、实验多、现象明显,操作比较简单,可以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基础差别大,教学中采用循序渐进的办法,大面积提高学生能力。应从实验多这一特点出发,训练学生实验能力,强化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分析问题、设计实验方面的发展。具体操作是采用开放式教学,由结构决定性质,学生根据结构推断其化学性质,然后用实验进行验证,再根据现象分析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1)教学方法
教学中利用由结构决定性质,性质体现用途,在本次授课中,我第一步是让学生画出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然后根据氯元素的'原子结构进行推断,分析氯气可能有什么样的性质。然后我设计了让两位学生一组自己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自己的推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够让学生自己实验进行探索研究,是一种可取的好方法,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对物质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间的协作精神,又能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动手能力。在实验探究过程中还能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了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只是一般学校的条件限制,很难大面积的开展这种教学,作为为培养学生实验、和化学研究的能力出发,老师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分批对学生进行实验探索教育,上课前,我认真地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手段的应用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上可能有的反应做了充分的准备。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2)具体操作办法:
课题的引入是从一系列的重庆天原化工厂氯气泄露事件的图片及相关的时事报道,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然后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氯气的物理性质的教学,我让学生观察已经收集好的氯气的颜色和状态,通过观看实物,认识到氯气是一种黄绿色的气体。我先演示化学气体闻气味的方法,然后让学生闻氯气气味,并讲让学生观看正确闻化学气体的多媒体动画,提示学生注意安全。
氯气的化学性质是本节的重点内容。做好化学实验,可以说教学已经成功了一半,我在氯气的性质教学中,采用研究物质性质的常用方法----由结构决定性质,由性质体现用途。我第一步是让学生画出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然后根据氯元素的原子结构进行推断,分析氯气可能有什么样的性质。学生很从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得出氯气应具有很强的氧化性,在反应中体现得到电子,故顺理成章的分析出能与金属反应,紧接着我要求学生完成氯气与不活泼的金属铜的反应实验,完成后由学生描述实验现象,从实验现象中得出氯气能和铜反应的正确结论。由此我引导学生展开思考,
9、化学氯气的教学反思
化学元素、形成正确观点、掌握正确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方法等有重要作用。在内容安排上,第一课时:氯气的性质和用途尽可能结合起来讲,完成氯气的化学性质的教学。使理论与实际的联系更为紧密。最好采用老师讲解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完成实验,有利于学生实验能力发展。
本节内容多、实验多、现象明显,操作比较简单,可以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基础差别大,教学中采用循序渐进的办法,大面积提高学生能力。应从实验多这一特点出发,训练学生实验能力,强化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分析问题、设计实验方面的发展。具体操作是采用开放式教学,由结构决定性质,学生根据结构推断其化学性质,然后用实验进行验证,再根据现象分析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
教学过程分析
(1)、教学方法
教学中利用由结构决定性质,性质体现用途,在本次授课中,我第一步是让学生画出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然后根据氯元素的原子结构进行推断,分析氯气可能有什么样的性质。然后我设计了让两位学生一组自己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自己的推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够让学生自己实验进行探索研究,是一种可取的好方法,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对物质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间的协作精神,又能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动手能力。在实验探究过程中还能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培养了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只是一般学校的条件限制,很难大面积的开展这种教学,作为为培养学生实验、和化学研究的能力出发,老师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分批对学生进行实验探索教育,上课前,我认真地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手段的`应用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上可能有的反应做了充分的准备。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2)、具体操作办法:
课题的引入是从一系列的重庆天原化工厂氯气泄露事件的图片及相关的时事报道,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然后引入本节课的内容。
氯气的物理性质的教学,我让学生观察已经收集好
的氯气的颜色和状态,通过观看实物,认识到氯气是一种黄绿色的气体。我先演示化学气体闻气味的方法,然后让学生闻氯气气味,并讲让学生观看正确闻化学气体的多媒体动画,提示学生注意安全。
氯气的化学性质是本节的重点内容。做好化学实验,可以说教学已经成功了一半,我在氯气的性质教学中,采用研究物质性质的常用方法----由结构决定性质,由性质体现用途。我第一步是让学生画出氯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然后根据氯元素的原子结构进行推断,分析氯气可能有什么样的性质。学生很从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得出氯气应具有很强的氧化性,在反应中体现得到电子,故顺理成章的分析出能与金属反应,紧接着我要求学生完成氯气与不活泼的金属铜的反应实验,完成后由学生描述实验现象,从实验现象中得出氯气能和铜反应的正确结论。由此我引导学生展开思考,
10、氯气及其化合物教学反思
每个学生都是复杂多元的个体,每个教师在学生面前、在教学中也扮演着多重角色。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那么要适应新的形势,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们必须转换自身的角色,以积极的心态去迎接新课改。
通过对近五年全国高考题的.分析,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五块:第一块是对氯气的分子结构的认识;第二块是氯气的物理性质,强调学生的基本功,充分掌握;第三块氯气的化学性质,从价态的情况考虑反应后金属呈现最高价以及相关现象;第四块了解氯气的制备、装置、气体收集方法第;第五块次氯酸的相关性质了解,重点应用,意义。
在题目筛选方面,以小高考真题为标杆练习,再以变式训练为辅,重点放在基础知识的掌握;主要以选择题为主,最后是一道实验探究题作为深化,主要是引导学生的思维角度,引导学生思维习惯,重视学生对现象的把握;在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的书写考察方面,强化学生的基本功,结合推断题展开训练。
在整节课中,我是按不同考点设计教学,课前确定教学目标,结合高考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便形成清晰的知识框架体系。
11、平行线的的判定的教学反思
这节的主要内容是平行线的的判定方法,这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利用同位角判定两直线平行的`方法平行线的画法给出的,在画平行线时,三角尺移动要紧靠直尺,三角尺的大小不变,也就是同位角相等,利用内错角和同旁内角来判定两直线平行,我采用教科书的探讨问题的方式,通过分析,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角之间的关系,要求学生自己完成,学生在推导方法二时,总认为此时已知同位角相等,而不是经过简单的推理证明得到,这点我很困惑,之前也强调来,但作用不大,学生推导方法三时,大有好转,能用方法一或方法二得出方法三。
在课程设计中,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1、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问题尽量抛给学生解决。这节课中,我除了作必要的引导和示范外,问题的发现,解决,练习题的讲解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完成。
2、形式多样,求实务本。从生活问题引入,发现第一种识别方法,然后解决实际问题;在巩固练习中发现新的问题,激发学生再次探索,形成结论;练习题中注重图形的变化,在图形中为学生设置易错点再及时纠错。而每一个环节的设计都是围绕着需要解决的问题展开,不是单纯地追求形式的变化。
3、有意识地对学生渗透“转化”思想;有意识地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本节课对初一学生而言,本是又一个艰难的起步。但这一堂课,学生学得比较轻松,课后作业效果也很好,基本达到“轻负荷,高质量”的教学要求。
一堂课下来,遗憾也有不少。比如没有兼顾到学生的差异,不同的环节可让学生互助;对平行线判定公理的研究太长,导致后面的练习巩固时间不充分;在这堂课上,部分同学没有展示自己的勇气,一方面与教学内容的难度有关。
12、简单的经过时间的计算的教学反思
1、本节课我在设计时分成了两种情况:计算当天的经过时间、计算隔一天的经过时间。在教学时两种情况我都要求学生先画线段图然后再计算,这样做的确培养了学生画线段图的能力,然而我却忽视了老师应让学生感知在做数学题时需要择优选择,选择最简便的方式解决问题,在计算当天的经过时间时我们发现画线段图和直接用结束的时间减开始的时间这两种算法当然是后者更容易些。我想我课前对本节课的把控还是不够好,然而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正是要在这些小小的细节中体现,今后我在上课前还需对课上的每一环节都认真研究。
2、讲解线段图时,我并没有讲解清楚、讲解透彻如何观察线段图算出经过时间,我看似教给学生了如何画、观察线段图,然而计算时还是走的老路——结束时间减开始时间。这是由于我在课前自己就没有掌握如何观察线段图计算时间的精髓,今后我还需注意上课前一定要多研读教参、教材,把握不住的多向老教师请教。
3、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太少。我讲课的短处一直都是总喜欢自己讲解,总认为学生不能独立完成,虽然一直都在注意,尽量去改正可是一站在讲台上还是控制不住自己。今后为我应多多给孩子表现的'机会,相信学生能够完成,课上也要多多展示学生的想法,抓住学生的生成并能利用好学生的生成。
4、在平时教学中应时刻清楚本节课将要培养学生哪一方面的能力,这样在课上教师就可以有的放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