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小学数学五年级《根据实际情况求商的近似数》教案一等奖设计

2023-07-16 10:22:13

  小学数学五年级《根据实际情况求商的近似数》教案一等奖设计

小学数学五年级《根据实际情况求商的近似数》教案一等奖设计

1、小学数学五年级《根据实际情况求商的近似数》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内容:省编义务教材第九册p54例1和例5

  教材简析:本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估算乘法算式的积和除法算式的商、“求积的近似值”和小数除法的基础上,学习求商的近似值;本节课既是对近似数知识学习的一个终结性对比,又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数在实际意义上的感受。本堂课在实际需要的基础上,让学生真切地理解学习求商的近似值是必要的,并感受到近似数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体会到用“四舍五入”法并不是取近似值的唯一方法,在教学中适当渗透“进一法”和“去尾法”这些更具有实际生活意义的取近似值的例子。

  教学目标:

  1.知道求商的近似值的生活意义,初步理解近似值比精确值在某种范围内更有应用性。

  2.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

  3.渗透用“进一法”和“去尾法”求近似值的例子,使学生能根据实际不同的情况,自己初步学会选择确定取近似值的方法和取近似值所需要的精确度。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认真计算、主动探究的学习兴趣。

  5.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和概括的能力,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在取商的近似值时,为什么要除到比需要保留的位数多一位的道理;自己选择确定取近似值的精确度;知道一个近似值所表示的不是一个数,而是一类数所共同具有这个近似值的一个范围(或者说是区间)。

  教学关键: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及生活经验,通过思考、讨论和交流来理解和掌握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把握取精确度的生活意义。

  教学设想:

  1.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存在大量的准确数(或者说是精确数),但更多的是近似数;由于统计、计算和交流的方便,生活中自然地产生了通过直接计数或者经过四则运算得到的近似数,让学生感受学习近似数和求商的近似数是一种正常的学习数学现象,感受数学知识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2.因为学生已经有了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和求积的近似数的基础,为此在教学设计中,力图体现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上来展开整个新知的探索过程,在不断产生认知冲突的过程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成功地来占有新知,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学习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特别是学生的积极主动探索,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实际,又服务于生活实际,体验学习探索成功给学生带来的愉快。

  4.本节课以生活实际所存在的近似数的现象引入,创设生活情景,通过设疑引出每一个教学环节上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然后放手让学生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知识迁移、小组讨论、学生交流与教师的精心点拨、指导和启发,来理解和掌握学习新知,并使学生从自己的基础上和接受方式上来同化新知。

  一.感受准确数和近似数

  1.说出发生在我们身边和生活中所熟悉的数:

  ⑴.在这次数学年会上,共有5位老师上课,听课的教师大约有250人。

  ⑵.莫干山主峰高度是720米,世界第一高峰珠玛朗穆峰高度是8848米。

  ⑶.我国领土的面积有96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10258个德清县的面积。

  ⑷.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获悉:我国现在约有13亿人口。

  ⑸.逸夫小学多功能教室的占地面积是252平方米。

  ⑹.数学书有131页,字数80000个,定价5·30元,于2001年4月第7次印刷。

  评析:通过学生感受这么多实际生活中随处可见可遇的数,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存在大量的各种各样的数,体会到近似数比准确数在生活中更具有应用性,这些数可以从学生对生活的积累、计算、估算和查找得来,有机渗透学习方法。

  2.对这些数据进行分类:学生相互可以商量,并思考你分类的标准是什么?

  3.交流学生的各种分类:由于标准的不同,学生各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4.引出结果:这些数,我们一般可以分为准确数和近似数。

  ⑴.与实际完全符合的确定了的数,称为准确数。例如:5位,131页,⒌30元等。

  ⑵.与实际比较接近的数,称为近似数。例如:250人,720米,252平方米等。

  5.展示这些近似数是如何得到的:

  ⑴.说说你对近似数还了解多少?

  ⑵.近似数是怎样得来的?

  ①数:例如250人,131页,13亿人等。

  那么这里面的13亿是怎样从12。9533亿人得来的呢?这个数保留几位小数?保留整数只要看到什么位?如果将这个数保留两位小数是多少?为什么?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12.9533亿≈13亿

  12.9533亿≈12。95亿

  说明:从最基本的数数中,再现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②测量:例如720米,8838米,960万平方公里。

  说明:在直接测量中,由于测量工具和测量技术的限制,往往得不到准确数。

  ③计算:例如252平方米,80000个字,960万平方公里等。

  多功能教室的长是17。9米,宽14。1米。面积是:

  17.9×14。1=252。39≈252平方米

  这个积保留几位小数?如果保留一位小数呢?怎样求积的近似数?(先算出准确积,然后根据需要比要求保留的小数位多看一位,再四舍五入)

  说明:由于实际中并不需要这么多的小数位数,通过计算只要取有实际意义的小数位数就可以了,从而进一步使学生体会“四舍五入”也是一种常用的求积的近似数的方法。

2、小学数学五年级《根据实际情况求商的近似数》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33-34页,例题和“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探究学习,使学生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实际问 题”的解决方法。

  2.采用“先学后教,合作交流、当堂达标”的全优课堂教学模式。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正确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学习目标,“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实际问题”预习单和检测单,小黑板,桃子吸丁图14个,挂图。学生人人都有二十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 出示学习目标。(小黑板)

  1.通过操作探究学习,使学生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

  2.采用“先学后教,合作交流、当堂达标”的全优课堂教学模式。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二、预习检查。

  出示“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实际问题”的预习单,师事先在上一节课快要结束时布置发给学生的,让学生独立完成,本节课作二次预习,先让学生看书上33-34页,再检查预习单,师巡视,提取大部分学生不会的内容和学生易错的地方。

  三、提交问题。

  一定让学生看完书上33-34页,再检查预习单,师巡视,提取大部分学生不会的内容和学生易错的地方。如“小明有11个,小明的桃比小红多3个,小红有多少个桃?”一般学生都用加法,让学生上来演讲时,大部分学生都说题中有“多”,就用加法,其实不然。

  四、合作探究。

  让小组交流,再指名组号中二号人上来讲解,演讲解题思路,因为题中有“比······多”,就用加法。这时,班级里没有孩子注意到解这类题目的关键处,也就是不理解题意,甚至有的学生连题目都没读,就盲目做,更有圣者不知道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途径是什么,我拿出教具桃丁图,贴在黑板上,帮助学生分析,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具小棒,进行摆一摆,想一想,我此时又作点拨“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关键看本题中的问题是什么,问题中求什么的,这样带着问题来寻找条件,进行分析,得出谁多谁少,如果问题中求多的.用加法;如果求少的用减法。很多学生立即说出正确的算式,并解答出来。我又出示第二问中特殊问题“小明有11个,小明的桃比小方多3个,小方有多少个桃?”。很多学生都知道用减法计算,我又出示例题的挂图,让小组交流,指名代表板书、演讲,说出自己的解题的想法。大多数学生都做得很正确。并且演讲的很清楚,到位。

  五、当堂检测。

  1、让学生独立完成“想想做做”。指名扮演、演讲。总结解决方法。

  2、出示检测单。

  (1)低年级演讲能力强的有28人,高年级演讲能力强的比低年级多57,高年级演讲能力强的有多少人?

  (2)先补充题目中缺少的问题和条件,再列式解答 。

  1.小白兔拔了25个萝卜,小灰兔比小白兔多拔7个,______________? 让学生独立完成,师往还巡视,还有那些学生还存在困难的,一个盯一个,进行单独辅导。给予指导。

  六、总结布置。

  1、 本节课主要学习“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关键看本题中的问题是什么,问题中求什么的,这样带着问题来寻找条件,进行分析,得出谁多谁少,如果问题中求多的用加法;如果问题中是求少的就用减法。

  2、发下一节课的预习单,师作适当提示,帮助学生疏通困惑点,帮助学生树立预习兴趣,告诉学生先看书上的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再做预习题。

3、小学数学五年级《根据实际情况求商的近似数》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内容: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并能正确地,合理地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是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2、写出12、30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二、教学新课

  1、提出课题:“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把12、30和它们的最小公倍数60,分别分解质因数。

  212230260

  26315230

  3515

  5

  12=2×2×3

  30=2××3×5

  60=2×2×3×5

  观察上面各数分解质因数的情况,你发现了什么?

  (最小公倍数60的质因数里,包含了12和30公有的质因数2、3,还有12独有的质因数2,30独有的质因数5。)

  3、利用上面的情况,用简便方法求12和30的最小公倍数。

  21230………用公约数2除

  3615……….用公约数3除

  25……..只有公约数1,不必再除

  把所有的除数和商连乘起来,得到:

  12和30的最小公倍数是2×3×2×5=60,也可以这样表示:

  [12。,30]=2×3×2×5=60

  4、总结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先用这两个数的()连续去除,一直除到所得的商只有公约数1,然后把所有的'()和()连乘起来。

  5、尝试练习

  求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

  12和16,33和22,16和20,36和54,30和45,10和15

  三、教学求倍数关系,互质关系的最小公倍数。

  在下面各组数中找出倍数关系,互质关系

  12和36,9和5,36和12,4和9,25和75,20和3,51和17,8和11

  1、倍数关系

  2、互质关系

  3、想一想

  (1)如果大数是小数的倍数关系,那么()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如果两个数是互质数,那么这两个数的()就是它们的最小公倍数。

  四、巩固练习

  书本第56页1至4题。

  五、总结归纳

  六、布置作业

  反思:让学生了解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为什么要把两个数的公约数还要各自独有的约数。这是本节课的重点。

4、小学数学五年级《根据实际情况求商的近似数》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内容:P47,例6,练一练,第1~4题。

  教材分析:小数除法经常会出现除不尽或者商的小数位数较多的情况。但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并不总是需要求出很多位小数的商,而往往只要求出商的近似值就可以了。本节课让学生掌握,在一般情况下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近似值,但也有特殊的情况,要根据实际情况保留位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43.9095保留整数是( )

  43.9095精确到十分位是( )

  43.9095保留两位小数是( )

  43.9095精确到千分位是( )

  提问:用“四舍五入”法怎样保留位数的.?你是怎样想的?

  为什么要用约等于号?

  2.引入新课:求商的近似值。

  二、新授:

  1.自学例6:五年级一班有42名学生,在一次救灾活动中共捐款384元。全班平均每人捐款多少元?

  ①学生试做例题,发现除不尽,然后交流怎么办?

  ②商为什么要保留两位小数?(根据实际情况回答)

  ③商要保留两位小数,只要除到小数部分第几位?用什么方法保留位数?

  ④说说余数的意义,表示几个几分之一?

  2.小结:求商的近似值,一般先除到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按照“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

  三、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求商的近似值,保留两位小数。(做完之后,让生说说怎么想的)

  3.6÷1.7 19÷7

  2.小结:判断说明。

  如果要保留两位小数,那么只除到小数部分第二位,能不能判断出千分位上满不满五?

  (如果除到要保留的商的位数以后,也可以看余数满不满除数的一半来取商的近似值…)

  1. 练一练,第2题。

  求商的近似值。保留三位小数。方法不限。

  45.5÷38 0.2÷0.64

  4.练习十二,第2题,填表。

  想一想,每到除法算式,先除到商的哪一位上 ,再分别取近似值比较方便?

  5.根据实际情况去近似值:

  ①有一种油桶,最多能装油2.6千克,要装40千克油,需要这种油桶多少个?

  ②一件衬衫要钉6粒纽扣,现有100粒纽扣,能钉多少件衬衫?

  做完之后肯定有不同意见,可以让学生自己商量、讨论解决。

  老师可以介绍一下两种保留位数的方法:进一法和去尾法。并交流一般在什么情况下要用到。

  四、全课总结:略。

  五、课堂作业:第1、4题。

5、小学数学五年级《根据实际情况求商的近似数》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借助直观并联系对分数的已有认识,探索并初步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基本思考方法,进一步拓展对分数的认识,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 使学生通过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 用不同方法比较两个数量,引入新课

  出示教材第42页第8题的统计图。(改多云天数为3天,雨天天数为8天)

  要求:从图中任意选择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并用一个数表示比较的结果。

  引导学生根据图中的数据特点,分别用“差数”或“倍数”表示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

  指出: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时,除了可以比较这两个数量相差多少,以及其中一个数量是另一个数量的几倍,还可以用分数表示比较的结果。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样的比较方法。

  板书课题: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说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本质上是用分数表示两个数量倍比的结果,它既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这一数学问题的自然拓展,又与“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的数学问题有着一定关联。因此,先让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对相关的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再由此引导学生探索“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基本方法,符合数学知识发展的逻辑,有利于学生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二、 教学例4,初步学会用真分数表示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

  1. 出示下图。

  提出要求:从图中你能知道什么?根据图意,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结合学生的交流,提出问题:黄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几分之几?

  2. 启发:要求黄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几分之几,应该把哪种彩带的长看作单位“1”?图中把红彩带平均分成几份?黄彩带的长相当于这样的几份?

  3. 要求学生根据上述讨论完成教材中的填空,并小结:要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先要确定把哪个数看作单位“1”,在此基础上,可联系分数的意义进行思考。

  4. 追问:你能把上面的示意图改一改,使黄彩带的长正好是红彩带的1/5吗?如果要使黄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1/10,上面的示意图又可怎样改动?

  5. 指导完成例4后面的“试一试”。

  (1)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再引导讨论:

  要求蓝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几分之几,应该把哪根彩带的长看作单位1?

  从图上看,红彩带的长被平均分成了几份?蓝彩带的长相当于这样的几份?

  (2) 追问:你能把这道题的示意图也改一改,使蓝彩带的长正好是红彩带的3/5吗?如果要使蓝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3/10,这道题的示意图又可怎样改动?

  [说明:教材在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之前,安排“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教学,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解决上述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也为接下来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积累感性认识。上述教学过程,注意强调“要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先要确定作为单位‘1 的数量”,而这样的思考方法既有利于学生联系分数的意义理解相关问题的数学本质,也有利于学生初步体会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内在一致性,因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时,同样也要先确定作为比较标准的那个数量。这就为学生体会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切入点。此外,让学生根据指定的比较结果(分数),调整表示相关数量的示意图,也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展开思考,在此过程中更为透彻地把握基本思考方法。]

  三、 教学例5,初步学会用假分数表示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

  1. 出示例题:已知绿彩带的长是红彩带(如下图)的5/4,你能画出表示绿彩带长度的示意图吗?

  2. 讨论:根据题意,你认为是红彩带长一些,还是绿彩带长一些?说说你的想法。

  组织讨论后,要求学生各自画出表示绿彩带长度的示意图。

  3. 引导反思:解决这个问题时,应该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红彩带的长被平均分成了几份?绿彩带的长相当于这样的几份?

  4. 拓展:如果画出的绿彩带是这样的7份,那么绿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几分之几?如果画出的绿彩带是这样的`8份,那么绿彩带的长又是红彩带的几分之几?这样的比较结果还可以怎样表达?

  学生讨论后,明确:绿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8/4,也可以说成是绿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2倍。

  5. 指导完成例5后面的“试一试”。

  (1)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填空,再引导讨论:

  都是对两根彩带的长进行比较,为什么两次比较的结果却不相同?

  (2) 启发:求花彩带的长是红彩带的几分之几,需要把哪根彩带的长看作单位“1”?求红彩带的长是花彩带的几分之几,又需要把哪根彩带的长看作单位“1”?

  (3) 强调:“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时,关键要弄清应把哪个数确定为单位“1”,单位“1”不同,比较的结果也就不同。

  [说明:用假分数表示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化对“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基本思考方法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进一步领会假分数的实际意义及其应用价值。先让学生画图表示一个数量的几分之几,再让学生从中体会用假分数表示两个数量比较结果的基本思考方法,这样能充分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相关数量关系的数学实质。通过改变绿彩带所占的份数,并让学生用不同的假分数或整数继续表示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既体现了数学问题的趣味性与灵活性,又突出了相关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关联和发展线索,有利于学生把新的数学内容主动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至于“试一试”中的问题,则有利于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明确方法,提高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四、 运用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1. 指导完成“练一练”第1、2题。

  先让学生各自完成填空,再通过交流并明确:解答这里的每一个问题时,分别要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单位“1”的量被平均分成了多少份?另一个数量相当于单位“1”的几分之几?

  2. 出示课始的条形统计图,要求学生从图中任意选择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并用分数表示比较的结果。

  适当提示:多云的天数是阴天的3/9,也可以说成多云的天数是阴天的1/3;阴天的天数是多云天数的3倍,也可以说成阴天的天数是多云天数的9/3或3/1。

  3. 口答。

  小红有9张画片,小明有13张画片。

  (1) 小红画片的张数是小明的几分之几?小明画片的张数是小红的几分之几?

  (2) 如果小明送1张画片给小红,这时小红画片的张数是小明的几分之几?小明画片的张数是小红的几分之几?

  (3) 如果小明送2张画片给小红,这时可以用怎样的分数表示他俩画片张数的关系?还可以怎样理解这样的关系?

  如果学生解答第(2)、(3)题感到困难,可提醒他们先用学具摆一摆,再回答。

  4. 课堂作业:练习七第5~7题。

  学生完成后,适当组织交流,进一步突出正确确定单位“1”的数量对于解决相关问题的重要性。

  五、 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又学会了哪些比较两个数量的方法?你认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关键是什么?

  总说明

  本节课试图以两个数量的比较为主线,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和学习经验,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探索并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基本思考方法。纵向来看,先让学生学习用“几分之一”表示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再让学生依次学习用“几分之几”(真分数和假分数)表示两个数量比较的结果;最后让学生综合运用上述过程中所获得的认识,自主探索并体会“求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与“求乙数是甲数的几分之几”的联系和区别。这样的过程,凸显了分数意义在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逐步拓展并加深对分数的理解,不断增强数感。横向来看,本节课也十分注意通过一些具体的教学环节,启发学生体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这两类问题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逐步认识到“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本质上就是用分数表示两个数量倍比的结果,从而为学生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提供了机会和保障。此外,本节课还注意根据知识发生、发展的进程,适时、适度地提出一些开放性和挑战性的问题,这对于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促进学生不断提升数学思考的水平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6、五年级数学《求商的近似数》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用“四舍五入”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它的知识基础是求一个数的近似值,以及小数除法。在这个基础上,学生只要明确在求商的.近似值时,除到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再四舍五入即可,因此新授时只要通过例题着重强调这个新点,然后再围绕新点进行练习就能使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目标,也就是所说的“以旧带新”。

  我将例题讲练的时间进行了压缩,这样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进行后面的巩固练习,同时增加了一道利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题,在学生进行解答时,其实也是在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本节课,我发现,要上好一节课并非易事,教师的每一句话,所出示的每一道例题都应该让学生有所体会、有所得,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细心的研读书中的每一个例题和练习,保证读懂它们的意图为止。同时,只是读懂还不够,教师还要善于组织课堂的结构,能够使学生按照思维的过程进行学习,而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这些话,说起来容易,但真正要实行起来,还是需要平时的点滴积累,这也正好提示我自己要做一个教学上的“有新人”。

7、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求小数的近似数》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求小数的近似数》教学反思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求整数的近似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在学习之前,我先让学生复习了求整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四舍五入法,在求小数近似数的过程中,重点把握了三个教学重难点,即:理解“保留几位小数;精确到什么位;省略什么位后面的尾数”这些要求的.含义;表示近似数的时候,小数末尾的“ 0”必须保留,不能去掉;连续进位的问题。

  1.从生活出发,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的联系

  在创设情境环节,结合教科书的主题图,创设了邻居家的孩子“小豆豆”测身高的生活情境,自然的引入新课,使学生看到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巩固环节,让学生说出把4、85元精确到元、精确到角分别是多少钱,这样把学习的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知识还原与生活,应用与生活。

  2.注重过程,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

  在求小数近似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保留几位小数的含义。保留一位小数就是精确到十分位,省略十分位后面的尾数;保留两位小数就是精确到百分位,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这个环节我是让学生看书自学的,在讲完第一个小题0.984≈0.98后,我让学生比较了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与求整数近似数的方法,使学生很快就明确了求小数的近似数要把尾数部分舍去;在教学完0.984≈1.0后,让学生讨论“0”能不能舍去,使学生明确了“0”如果舍去了,小数部分没有数字就没有保留到十分位;在教学0.984保留整数时,也让学生充分讨论了小数部分要不要加“0”。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

  虽然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与整数的近似数相似。而在知识点的获取时,让学生主观发现,分析比较,概括出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基础差的学生在求小数的近似数时却还是遇到了一些困难。最典型的就是他们忘了精确到哪一位,以为精确到哪一位就是看哪一位。还有些同学甚至“连环进位”,让他保留两位小数,他就把千分位、百分位、十分位的数都往前进一了。这不仅说明这些同学基础差,还说明了反馈练习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反馈,我们就不知道每个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也就不能帮助接受能力弱的同学,提升有巨大潜力的学生了。

8、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求小数的近似数》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求整数的近似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在学习之前,我先让学生复习了求整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四舍五入法,在求小数近似数的过程中,重点把握了三个教学重难点,即:理解“保留几位小数;精确到什么位;省略什么位后面的尾数”这些要求的含义;表示近似数的时候,小数末尾的“ 0”必须保留,不能去掉;连续进位的.问题。

  1.从生活出发,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的联系

  在创设情境环节,结合教科书的主题图,创设了邻居家的孩子“小豆豆”测身高的生活情境,自然的引入新课,使学生看到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在巩固环节,让学生说出把4、85元精确到元、精确到角分别是多少钱,这样把学习的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知识还原与生活,应用与生活。

  2.注重过程,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

  在求小数近似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保留几位小数的含义。保留一位小数就是精确到十分位,省略十分位后面的尾数;保留两位小数就是精确到百分位,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这个环节我是让学生看书自学的,在讲完第一个小题0.984≈0.98后,我让学生比较了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与求整数近似数的方法,使学生很快就明确了求小数的近似数要把尾数部分舍去;在教学完0.984≈1.0后,让学生讨论“0”能不能舍去,使学生明确了“0”如果舍去了,小数部分没有数字就没有保留到十分位;在教学0.984保留整数时,也让学生充分讨论了小数部分要不要加“0”。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求小数近似数的方法。

  虽然求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与整数的近似数相似。而在知识点的获取时,让学生主观发现,分析比较,概括出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基础差的学生在求小数的近似数时却还是遇到了一些困难。最典型的就是他们忘了精确到哪一位,以为精确到哪一位就是看哪一位。还有些同学甚至“连环进位”,让他保留两位小数,他就把千分位、百分位、十分位的数都往前进一了。这不仅说明这些同学基础差,还说明了反馈练习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反馈,我们就不知道每个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也就不能帮助接受能力弱的同学,提升有巨大潜力的学生了。

9、五年级数学上册《商的近似数》听后反思

  《商的近似数》一课,穆老师充分运用了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制定的目标明确,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自学指导较为具体有效。在先学和后教的环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自学指导中,教师能结合教材内容,出示了3个自学指导,就后面的上课效果来看,如果在自学指导中补充保留一位小数就是精确到()位,看()位,……这样指明学生的学习方向后,学生在后来的.做一做中就不会茫然的一步步的继续除下去,不顾及课本中的保留几位小数,认为自己以前做的题能除尽,而此时怎么也除不尽,对自己产生怀疑,幸而老师及时发现情况,给予适当指导,又让那三名学生重新上台板演,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老师在课堂上灵活处理教学过程中发生的状况,本来预想很简单的事,但是却不是那么顺利,就需老师随机应变。本来是一个状况,在解决之后,反而成为本课的一个亮点。

  本节课让我们对这一新兴模式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以后的备课中,对课本上的内容进行深挖、深思,一步步完善!

10、二年级数学下册《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教学反思

  教学如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在课堂上,学生没有知识积累,这以前他们没接触过数字估算,根本不会估算,当然也不可能有不同的策略交流;当要求举生活中的近似数的例子时,学生没有生活积累,举不出生活中估算的例子,我觉得一是学生没有仔细观察生活,另外也是学生的估算经历少;在作业中,求近似数也是出现了不少问题,有的乱估,有的离准确数太远,还有一些学生不会做题,我觉得他们是没有找到做题的方法。

  估算就是推算出某数的大概数,即准确数的近似数。教学时重点强调,估算是没有唯一答案的,但在比较多个答案之后,让学生明白估算[]出的数要最接近于准确数。实践中我认为下列方法效果会好一些:让学生看十位。十位是1—4就把十位和个位都写成0,百位、千位不变。例如:7046≈7000、1837≈1800。如果十位是5—9就把十位、个位写成0,在百位上加1,千位再随百位变化而变化。例如:6080≈6100、9960≈10000。

  总之,学生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形成需要长期的`潜移默化地渗透,需要教师每堂课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当学生将估算内化成一种自觉意识,才会迸发出许多有价值的、创造性的估算方法,学生的估算能力才能真正的提高。

11、《求商的近似值》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反思

  “求商的近似值”这节课的内容虽然简单,但比较枯燥,学生不容易提起兴趣。而且学生刚初步学习小数除法,计算还不熟练,计算常出错,这也加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负担。这节课要从实际生活中寻找素材,丰富课堂,使数学课充满生活气息。帮助学生在数学课中既能学到知识,又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课一开始,从这一单元学生熟悉的“三峡工程”谈话中自然引出数学问题,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指导学生掌握取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四舍五入”的方法。然后指导学生计算关于用小瓶装鱼苗的实际问题,指导学生掌握“进一法” 取商的近似值;最后指导学生探讨关于做成套衣服用布的问题,使学生掌握“去尾法”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在教完新课后,我设计了3个小题来检查自己的教学效果。

  1、每千克鸡蛋2.7元,买4.25千克应付多少元?

  错误答案:2.7×4.25=11.475(元)

  教师点拨:人名币的最小单位是分,用元作单位应保留二位小数。所以正确答案应是2.7×4.25≈11.48(元)。

  2、一匹布90米,做一套儿童服装用布2.2米,这批布最多可以做多少套这样的服装?

  错误答案:90÷2.2≈41(套)

  教师点拨:可以做多少套服装应用“去尾”法,因此90÷2.2≈40 (套)。

  3、一辆车最多可以坐55人,230人去郊游,需要几辆这样的客车?

  错误答案:230÷55≈4(辆)

  教师点拨:需要几辆这样的客车应用“进一”法,230÷55≈5(辆)。

  看来在求近似值时,应引导学生多联系实际生活,才能正确选择对应的方法,得到正确的答案。

  这样学生不但掌握了多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同时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强了对新知识探究的兴趣。整节课教师都以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出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探索空间和时间,使探索落到实处。这样学生的知识在交流中增值,思维在交流中碰撞,情感在交流中融通。

12、四年级数学《求大数目的近似数》的教学片断及反思

  师:通过昨天晚上的预习,同学们都知道可以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下面是某市2004年末全市人口情况统计:

  总计(人) 男性(人) 女性(人)

  970889 484204 486685

  男性和女性的人数各接近四十几万?你能写出它们的近似数吗?

  生:能!

  师:请在你的自备本上写写看!

  (生试写)

  师:男性的人数接近四十几万?(指答)

  生冬:男性的人数接近四十八万。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没有。

  师:请你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冬:我是这样想的:要求男性人数接近四十几万,就要看万后面一位千位,千位上是四,不满五,就把尾数舍去,所以男性的人数接近四十八万。

  生烨:老师,我不是这样想的。

  师:喔,请大家听听烨是怎样想的!

  生烨:我是从个位看起的,个位上是四,不满五,舍去;十位上是零,不满五,舍去;百位上是二,不满五,舍去;千位上是四,不满五,舍去。所以男性的人数接近四十八万。

  生窃窃私语:好像都对的

  生勇:我觉得烨的想法是不对的,如果把484204换成484904的话,就不对了!

  师:怎么不对了?

  生勇:484904应该接近48万,如果按烨的想法的话,就变成接近49万了。

  (师板书生勇的想法)

  师:484904更接近48万还是更接近49万?

  生:更接近48万!

  师:为什么?

  生:因为484904比48万多四千多,而比49万少五千多。

  师:所以应该怎样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独立思考前提下的交流,在交流中有新的生成,这才是真正意义的交流。按建构主义的观点来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习活动的共同参与者。它强调教学中的社会性和相互作用对于知识建构的重要作用,主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进行丰富的.、多向的交流、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提倡合作学习与交互教学。课标中说: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上完这节课后,我的感受更深了。

  反思这节课,使我认识到在学生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发挥教师期待效应,会使学生插上自信的翅膀,飞到成功的彼岸。而学生的成功又有赖于良好习惯的培养。这一培养过程是师生长期努力而形成的。要注意从细微入手,持之以恒。首先是培养学生认真听的习惯,这里所说的听不但要求学生认真听老师讲,更要用心听同学发言。只有这样,才具与同学交流的条件,有的学生往往只听老师讲,同学发言时漫不经心。这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认真听伙伴发言,因为同学发言能反映同龄者共同的心声。并请其他同学做出评价,生生之间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其次,培养学生主动说的习惯。开学伊始,我就要求学生们要敢说,人人说,大声说。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学生们很愿意这样去做,我看到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于是,我就萌发了培养学生自主交流的想法。有一次,一个学生说明自己的观点后,另一位同学在下面小声说不同意他的想法。我抓住了这个机会,请这位同学大声与前者进行交流,随后,又有同学加入到他们的交流之中。我对这几位同学的做法大加鼓励。在以后的数学课中,这种互相交流的形式受到同学们的欢迎。我想和XX同学交流一下,我认为XX同学说的不对,我想给XX同学补充一条,这样的话语时常出现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上。学生之间出自内心的评价往往比教师的评价更易于被接受。一句赞赏的语言,一个暂停的手势或者同学发言后主动报以的热烈掌声都是发自学生内心的评价。这些评价虽然没有齐刷刷的掌声或异口同声的你真棒那样壮观,但是它的实效性显而易见,在其间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真正起到了评价的作用。学生在这样的交流中会更加爱学数学,乐学数学。在情感上做好了学习准备的基础上,顺势将探求知识的过程推给学生。在情感内动力的推动下,再借助他们已掌握的现有的知识经验及各自不同层次的生活实践经验,选择各自不同层次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通过他们主动探索获得的知识更容易记住。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已经成为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动向。那么研究学生如何学数学以及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则成为中心议题。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统一的活动,所以它是一个人际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在教师的主导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班级学习的群体效应,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数学学习活动中,通过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和个体的思维活动,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相启发和帮助,获得成功的体验,促进学生的发展。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