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一等奖

高一地理《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设计一等奖

2023-06-21 18:12:19

  高一地理《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设计一等奖

高一地理《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设计一等奖

1、高一地理《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的特点。

  2.掌握简易天气图的阅读。

  【过程与方法】

  1.学会识读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的简易天气图,听懂每天电视台播放的天气形势预报。

  2.掌握各天气系统活动规律和处在不同天气系统及其不同部位的天气特点,利用天气图进行天气形势分析预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天气系统的影响作用,树立人地和谐、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防灾、减灾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

  1.掌握常见天气系统的特点。

  2.简易天气图的阅读。

  难点:

  1.理解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

  2.低压系统、高压系统与天气的关系。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由于地理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对于地理常识的了解很少,所以学习水平不太,但是高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很强的理解能力和一定的探究式学习的能力,尤其是对一些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地理问题,他们理解起来不是很困难,在学习了宏观上气压带和风带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后,从微观上了解几种常见的天气系统就显得并不是那么难理解了。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使用】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新课标要求的原则,将传统教学法和新课标要求的教学法相结合;采用情景教学法、读图分析法、对比法、分组讨论法、归纳法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和启发学生,并达到知识的累积和能力的提升,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学手段选择】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形式,用Flash动态演示冷锋系统、暖锋系统、低压(气旋)系统、高压(反气旋)系统,帮助学生理解常见天气系统的天气状况,播放一些关于台风、寒潮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它们的形成过程和理论基础,以及给我国带来的灾害性天气。

  ●教学设计过程 (1个课时)

  天气是时刻变化的,而天气又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关系十分密切,因此,全国各地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每天都要播放多次天气预报。在每天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里,除城市天气预报外,还有天气形势预报。我们常可以听到主持人说“受冷锋天气系统影响,未来两天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降温、大风等天气”或“受高压系统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秋高气爽 的好天气”等,像冷锋、高压系统、热带气旋等都是影响天气的天气系统。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常见的天气系统。

  导入新课

  (3分钟)

  播放一则天气预报,思考:影响我国的天气系统有哪些?引入新课。

  思考、踊跃发言:有冷锋、暖锋系统,低压、高压系统。

  引起学生兴趣,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明确学习目标(2分钟)

  用PPT形式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齐声朗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

  (10分钟)

  通过PPT展示本节课的自主学习题。

  一、锋面系统与天气

  1、气团的概念和分类。

  2、锋面系统:

  (1) 锋面的'概念。

  (2) 锋面的结构。

  (3) 锋面的分类。

  二、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

  1、低气压系统与天气

  2、高气压系统与天气

  学生积极思考,并结合书本寻找答案,记好笔记。

  为了更加充分的进行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10分钟)

  用PPT展示合作探究题。

  1、小组内绘制冷锋和暖锋的示意图。

  2、分析冷锋、暖锋过境前、过境时、过境后的天气特征。

  3、归纳总结冷锋、暖锋的区别方法。

  4、举例说明锋面系统对我国天气的影响。

  5、绘制南北半球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水平气流示意图。(采用左右手法则判断气旋和反气旋)

  6、完成课本P57思考活动第(1)、(2)题。

  小组讨论,由小组长负责组织,围绕问题进行分层讨论,先一对一,再组内共同讨论总结完善。

  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精彩展示

  大胆质疑

  (15分钟)

  及时做补充讲解。(PPT)

  展示,用简洁清楚地方式展示各组的正确答案。大胆质疑,从疑惑中成长 。

  精彩展示,锻炼学生的书写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

  当堂训练

  (5分钟)

  督促学生完成当堂训练。

  快速完成当堂训练。

  达到对知识的巩固提升。

  ●板书设计

  常见的天气系统

  一、锋面系统与天气

  1、气团的概念和分类

  2、锋面系统

  (1) 概念:冷暖气团的交界面。

  (2) 结构:一般冷气团在锋面之下,暖气团在锋面之上。

  (3) 分类:冷锋和暖锋。

  A.冷锋:冷气团主动移向暖气团。 B.暖锋:暖气团主动移向冷气团。

  二、低气压、高气压系统与天气

  1、低压(气旋)系统与天气

  2、高压(反气旋)系统与天气

2、高一地理《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设计一等奖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高一地理《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设计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设计理念: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善于转变角色,要变教师为教练,变讲师为导师。关注学生知识的生成过程,培养学生探究与创新能力,力争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益于终身发展的能力。

  近年来,笔者在地理教学中特别关注这一问题,处处留意少讲精讲,时时注意留机会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本文就是笔者“转变角色,关注学生知识生成过程”观念实践的一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初步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②知道太阳系的成员,运用资料认识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运动特征、结构特征,从中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③理解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阅读“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一组图文信息,认识各类天体的主要特征;利用网络等媒体,收集天文信息,丰富对宇宙环境的认识。

  ②通过阅读“天体系统”图,设计相应的简明框图,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③阅读“太阳系模式图”,归纳八大行星公转运动的共同特点,从而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普通行星。

  ④互动探究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⑤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从温度条件、大气成分和水等方面,分析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并以此推论火星等其他大行星,以及太阳系范围之外的天体是否有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提出确定在宇宙中寻找外星人的方向的见星人的方向的见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通过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树立宇宙是物质的科学宇宙观。

  ②通过寻找外星人的探讨活动,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体验自主、合作、创新探究过程和团队意识。另一方面,培育珍惜、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增强关注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责任感。

  ③通过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确立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观点;通过运用资料探讨地理问题,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课标分解:

  课标: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即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普通和特殊的原因

  迁移应用找寻其他星体上的生命物质条件分析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用资料说明上,要求学生先熟练掌握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然后迁移应用到在其他星体上寻找生命物质。

  重 难 点:

  重点:地球上为什么有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的环境。

  难点:认识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教学方式:

  (1)应用“互动探究—问题引领”的探究性学习课型。

  (2)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对疑难问题进行探究、归纳。

  (3)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引导学生学会应用资料、分析资料,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

  学法指导:

  通过合作和交流,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力求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具体如下:

  (1)本讲内容比较抽象,空间范围大,需要充分发挥想像力。宇宙中天体及天体系统主要说明宇宙的物质性和运动性,这需要建立空间概念,培养和发挥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2)本讲基础性知识多,要善于运用图表、数据分析地理问题。复习时要充分运用太阳模式图,认识太阳系中的主要成员,通过八大行星的数据比较分析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进而综合分析地球上具有生命物质存在和发展的原因。

  (3)利用比较法理解太阳辐射与太阳活动。太阳辐射是正常的长时期的太阳状况,而太阳活动是短时间的激烈显示。两者的相同之处都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发射能量,不同之处是强弱的差异。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1)设计、制作教师上课使用的多媒体课件。

  (2)编写好提供给学生的学案资料。

  (3)由学生自由组合,确定课堂讨论的学生分组。

  教学流程:

  环节一:自学质疑

  本环节要求学生先对教材内容进行细致的阅读和分析,并在小组讨论和完成学案的基础上,找出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惑。具体环节分为五个步骤(见学案的自主探究一至自主探究五)。具体教学中教师可提出下列问题,供学生讨论、反思:

  ◆自主探究一:你知道天体、天体系统的含义吗?飞行的民航飞机是天体吗?为什么?地球和火星可以构成天体系统吗?为什么?

  阅读教材P2—4,说出天体含义及其类型,天体系统含义及其级别。

  (1)天体类型:

  自然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彗星及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等。

  人造天体有: 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

  (2)填写下表,完成对天体系统级别的判断:

  总星系(宇宙)

  (3)如何确定某一物体是否是天体?如何辨析两颗星体能否构成天体系统?

  ◆自主探究二:你知道太阳系的家族成员有哪些吗?

  阅读P6图1-1-11“太阳系模式图”。说出太阳系的组成成员主要有哪几类?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它的质量占整个太阳系的99.85%。

  ◆自主探究三:如何理解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读P6图1-1-11“太阳系模式图”完成:

  (1)八大行星的运动方向有何共同特征?

  (2)八大行星的公转轨道有何共同特征?

  ◆自主探究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和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及对地球的影响。

  (1)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学生分析我国太阳辐射的分布特征。

  点拨:影响地面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主要有纬度、气候、地形等。一般地说,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天气晴好,云量少,太阳辐射强;地势高,空气稀薄,空气中水汽、尘埃少,透明度好,太阳辐射强。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活动主要类型

  名称

  概念

  特点

  周期与影响

  ◆自主探究五:地球为什么又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1)外部条件:

  ①地球在与其它行星绕日公转时,轨道近似 ,轨道面几乎在同一 上,绕日公转方向都是 ,使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地球处于一种比较 的宇宙环境中。

  ②讨论:如果太阳光照时强时弱,变化明显,对地球上生命有何影响?

  小结:自生命诞生以来,地球所处的光照条件相对 ,使地球上的生物 。

  (2)自身条件:

  讨论:生命存在必须具备的条件有那些?这些条件分别是什么因素形成的?

  环节二:交流展示

  1、天体的辨析方法

  2、天体系统的辨析方法

  3、区别“太阳辐射的影响和太阳活动的影响”的方法

  4、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外部条件与内部条件的差异性

  5、探究后,你的收获是什么?你还有哪些疑惑的地方?

  环节三:互动探究

  1、恒星有2000多亿颗,为什么课文介绍太阳,而不是牛郎星、织女星、比邻星等?

  2、2008年 11月13日,美国天文学家发表了一组太阳系外四颗新发现行星的照片,这是人类首次直接拍摄到太阳系外行星图片。它们被称为HR8799星系和北落师门星b。研究人员至今已发现300多颗可能存在于太阳系外的行星,但都是通过测量它们的重力、速度和亮度变化等方式发现的。这次,人类首次直接捕捉到了行星的“真迹”。据此判断科学家要了解所发现的行星上是否存在生命现象,应该注意观测该行星的哪些特征?

  教师说明探究过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探究思维过程:

  (1)假设——选择分析问题的角度

  (2)证据——读图或资料寻找相关的信息

  (3)论证——应用信息解决相应问题

  (4)观点——形成相关的看法和认识

  教师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了探究的`一般方法,同时提供了探究工具,指引了探究的方向,帮助学生或自主或合作探究以便得出结论,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然后引导学生读图和提供的各种资料(包括教材、案例呈现、课件呈现等),运用探究思维过程,进行探究分析。

  自己设想:

  同伴交流:

  推出结论:

  学生自主探究后,师生共同归纳得出结论。

  环节四:精讲点拨

  【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反映了天体系统由低到高的级别顺序

  B、“嫦娥一号”卫星绕月球运行,和月球之间也能形成天体系统

  C、任何天体间都可以形成天体系统

  D、天体是宇宙中各种形态的物质的统称,因此民航飞机在飞行中也属于天体

  【例2】2001年4月15日,太阳出现特大耀斑爆发( )

  A、爆发后两三天内,短波通讯受到强烈干扰

  B、使到达地球的可见光增强,紫外线有所减少

  C、爆发几分钟后极光变得格外绚丽多彩

  D、对人造卫星的运行没有影响

  【例3】地球为什么会成为生命的摇篮?试分析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理环境的特点与生命物质存在条件的关系,并用直线相连。

  地球磁场① A。地球表面存在大气层

  地球的质量与体积② B。水经常能处于液体状态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③ C。具有安全的宇宙环境

  太阳光照条件稳定④ D。削弱宇宙射线对生命的伤害

  大小行星的运行特征⑤ E。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量

  环节五:矫正反馈

  【问题反馈】

  1、对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不清晰,出现答题失误。比如对是否是天体,是否是天体系统的判断出现错误的频率很高。

  2、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分不清。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四大影响途径不清晰。

  4、地球的特殊性内外因分辨不清。

  【矫正练习】

  1、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所有的天体中,最基本的是恒星与星云,但夜空中用肉眼观察到的主要是恒星。

  B、任何两个位置上相近的天体都可构成一级天体系统

  C、任何一个天体处在地球这个位置,都会有生命的生存和发展。

  D、任何一个天气系统,其内部的各天体都存在相互吸引、相互绕转的关系。

  2、下列现象主要是由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产生的有( )

  A、两极地区出现极昼极夜现象 B、航海过程中指南针突然失灵

  C、地球上气候的变化 D、无线电长波通信中断

  3、有关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会引起地球电离层的扰动,使无线电长波通讯受到影响

  B、使地球电离层突然出现“磁暴”现象

  C、太阳活动会对两极地球地区的高空大气产生影响,还会出现极光

  D、太阳活动与地球气候没有任何关系

  ◆矫正反馈的设计,意在帮助学生重新回顾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融会贯通的运用本节所有重点知识去解决问题,以实现温故知新的教学目的。然后在加上巩固案的设计,教师能够更为全面的检测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利于从知识和能力两个维度上来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为高效教学提供了实践反思的宝贵经验。

  环节六:迁移应用

  (见学案和巩固案)

  思维拓展

  第一步,课堂上围绕课本提供的思考线索讨论;再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和理解,提出自己的设想和见解。

  第二步,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查阅杂志、资料。根据条件许可,参加校天文馆的相关活动或利用相关网站了解更多的信息,采用网上讨论、撰写小论文等形式深入探究。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宇宙

  1、什么是宇宙

  2、宇宙的特征:

  物质性(天体)

  运动性(天体系统)

  二、太阳:

  1、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三、地球:

  1、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从运动特征看

  从结构特征看

  2、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存在生命物质

  教学反思

  本节课程是新课标教材模块Ⅰ(必修)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即高中地理的开篇章节。教学中,需要教师运用图表信息,以及相关学科知识,引导学生分析、探讨、认识宇宙中的地球。本节教学设计,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交流互评,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能力。老师的引导启发,有助于学生全面、正确认识地球;老师的鼓励帮助,使学生从多角度展示自己的见解。以小组活动形式提出并寻找外星人的方向,更使学生“异想天开”,勤于思考、富有创意。

  但在教学中仍然发现下列几个问题亟待解决:

  ①小组内活跃分子偏少,沉默分子偏多,如何引导这些沉默学生积极参与到自主探究活动来,值得思考;

  ②提供的资料较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尚显不足,急需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锻炼;

  ③对于地球的宇宙环境,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狭窄,课外知识偏少,较少需要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籍。

3、高一地理《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设计一等奖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一地理《地球的宇宙环境》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设计理念: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善于转变角色,要变教师为教练,变讲师为导师。关注学生知识的生成过程,培养学生探究与创新能力,力争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益于终身发展的能力。

  近年来,笔者在地理教学中特别关注这一问题,处处留意少讲精讲,时时注意留机会给学生,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本文就是笔者“转变角色,关注学生知识生成过程”观念实践的一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初步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②知道太阳系的成员,运用资料认识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运动特征、结构特征,从中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③理解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阅读“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一组图文信息,认识各类天体的主要特征;利用网络等媒体,收集天文信息,丰富对宇宙环境的认识。

  ②通过阅读“天体系统”图,设计相应的简明框图,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③阅读“太阳系模式图”,归纳八大行星公转运动的共同特点,从而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普通行星。

  ④互动探究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⑤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从温度条件、大气成分和水等方面,分析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并以此推论火星等其他大行星,以及太阳系范围之外的天体是否有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提出确定在宇宙中寻找外星人的方向的见星人的方向的见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通过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树立宇宙是物质的科学宇宙观。

  ②通过寻找外星人的探讨活动,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体验自主、合作、创新探究过程和团队意识。另一方面,培育珍惜、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增强关注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责任感。

  ③通过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确立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观点;通过运用资料探讨地理问题,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课标分解:

  课标: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即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运用

  资料

  说明

  说出

  分析

  普通和特殊的原因

  迁移应用找寻其他星体上的生命物质条件分析

  知道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用资料说明上,要求学生先熟练掌握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然后迁移应用到在其他星体上寻找生命物质。

  重 难 点:

  重点:地球上为什么有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的环境。

  难点:认识地球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教学方式:

  (1)应用“互动探究—问题引领”的探究性学习课型。

  (2)采用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对疑难问题进行探究、归纳。

  (3)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引导学生学会应用资料、分析资料,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

  学法指导:

  通过合作和交流,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力求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具体如下:

  (1)本讲内容比较抽象,空间范围大,需要充分发挥想像力。宇宙中天体及天体系统主要说明宇宙的物质性和运动性,这需要建立空间概念,培养和发挥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2)本讲基础性知识多,要善于运用图表、数据分析地理问题。复习时要充分运用太阳模式图,认识太阳系中的主要成员,通过八大行星的数据比较分析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进而综合分析地球上具有生命物质存在和发展的原因。

  (3)利用比较法理解太阳辐射与太阳活动。太阳辐射是正常的长时期的太阳状况,而太阳活动是短时间的激烈显示。两者的相同之处都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发射能量,不同之处是强弱的差异。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1)设计、制作教师上课使用的多媒体课件。

  (2)编写好提供给学生的学案资料。

  (3)由学生自由组合,确定课堂讨论的学生分组。

  教学流程:

  环节一:自学质疑

  本环节要求学生先对教材内容进行细致的阅读和分析,并在小组讨论和完成学案的基础上,找出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惑。具体环节分为五个步骤(见学案的自主探究一至自主探究五)。具体教学中教师可提出下列问题,供学生讨论、反思:

  ◆自主探究一:你知道天体、天体系统的含义吗?飞行的民航飞机是天体吗?为什么?地球和火星可以构成天体系统吗?为什么?

  阅读教材P2—4,说出天体含义及其类型,天体系统含义及其级别。

  (1)天体类型:

  自然天体: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彗星及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等。

  人造天体有: 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一颗恒星。

  (2)填写下表,完成对天体系统级别的判断:

  总星系(宇宙)

  (3)如何确定某一物体是否是天体?如何辨析两颗星体能否构成天体系统?

  ◆自主探究二:你知道太阳系的家族成员有哪些吗?

  阅读P6图1-1-11“太阳系模式图”。说出太阳系的组成成员主要有哪几类?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它的质量占整个太阳系的99.85%。

  ◆自主探究三:如何理解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读P6图1-1-11“太阳系模式图”完成:

  (1)八大行星的运动方向有何共同特征?

  (2)八大行星的公转轨道有何共同特征?

  ◆自主探究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和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及对地球的影响。

  (1)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学生分析我国太阳辐射的分布特征。

  点拨:影响地面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主要有纬度、气候、地形等。一般地说,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天气晴好,云量少,太阳辐射强;地势高,空气稀薄,空气中水汽、尘埃少,透明度好,太阳辐射强。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活动主要类型

  名称

  概念

  特点

  周期与影响

  ◆自主探究五:地球为什么又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1)外部条件:

  ①地球在与其它行星绕日公转时,轨道近似 ,轨道面几乎在同一 上,绕日公转方向都是 ,使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地球处于一种比较 的宇宙环境中。

  ②讨论:如果太阳光照时强时弱,变化明显,对地球上生命有何影响?

  小结:自生命诞生以来,地球所处的光照条件相对 ,使地球上的生物 。

  (2)自身条件:

  讨论:生命存在必须具备的条件有那些?这些条件分别是什么因素形成的?

  环节二:交流展示

  1、天体的辨析方法

  2、天体系统的辨析方法

  3、区别“太阳辐射的影响和太阳活动的影响”的方法

  4、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外部条件与内部条件的差异性

  5、探究后,你的收获是什么?你还有哪些疑惑的地方?

  环节三:互动探究

  1、恒星有2000多亿颗,为什么课文介绍太阳,而不是牛郎星、织女星、比邻星等?

  2、2008年 11月13日,美国天文学家发表了一组太阳系外四颗新发现行星的照片,这是人类首次直接拍摄到太阳系外行星图片。它们被称为HR8799星系和北落师门星b。研究人员至今已发现300多颗可能存在于太阳系外的行星,但都是通过测量它们的重力、速度和亮度变化等方式发现的。这次,人类首次直接捕捉到了行星的“真迹”。据此判断科学家要了解所发现的行星上是否存在生命现象,应该注意观测该行星的哪些特征?

  教师说明探究过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探究思维过程:

  (1)假设——选择分析问题的角度

  (2)证据——读图或资料寻找相关的信息

  (3)论证——应用信息解决相应问题

  (4)观点——形成相关的看法和认识

  教师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了探究的一般方法,同时提供了探究工具,指引了探究的方向,帮助学生或自主或合作探究以便得出结论,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然后引导学生读图和提供的各种资料(包括教材、案例呈现、课件呈现等),运用探究思维过程,进行探究分析。

  自己设想:

  同伴交流:

  推出结论:

  学生自主探究后,师生共同归纳得出结论。

  环节四:精讲点拨

  【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反映了天体系统由低到高的级别顺序

  B、“嫦娥一号”卫星绕月球运行,和月球之间也能形成天体系统

  C、任何天体间都可以形成天体系统

  D、天体是宇宙中各种形态的物质的统称,因此民航飞机在飞行中也属于天体

  【例2】2001年4月15日,太阳出现特大耀斑爆发( )

  A、爆发后两三天内,短波通讯受到强烈干扰

  B、使到达地球的可见光增强,紫外线有所减少

  C、爆发几分钟后极光变得格外绚丽多彩

  D、对人造卫星的运行没有影响

  【例3】地球为什么会成为生命的摇篮?试分析地球的宇宙环境和地理环境的特点与生命物质存在条件的关系,并用直线相连。

  地球磁场① A。地球表面存在大气层

  地球的质量与体积② B。水经常能处于液体状态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③ C。具有安全的宇宙环境

  太阳光照条件稳定④ D。削弱宇宙射线对生命的伤害

  大小行星的运行特征⑤ E。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量

  环节五:矫正反馈

  【问题反馈】

  1、对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不清晰,出现答题失误。比如对是否是天体,是否是天体系统的判断出现错误的`频率很高。

  2、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分不清。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四大影响途径不清晰。

  4、地球的特殊性内外因分辨不清。

  【矫正练习】

  1、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所有的天体中,最基本的是恒星与星云,但夜空中用肉眼观察到的主要是恒星。

  B、任何两个位置上相近的天体都可构成一级天体系统

  C、任何一个天体处在地球这个位置,都会有生命的生存和发展。

  D、任何一个天气系统,其内部的各天体都存在相互吸引、相互绕转的关系。

  2、下列现象主要是由于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产生的有( )

  A、两极地区出现极昼极夜现象 B、航海过程中指南针突然失灵

  C、地球上气候的变化 D、无线电长波通信中断

  3、有关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会引起地球电离层的扰动,使无线电长波通讯受到影响

  B、使地球电离层突然出现“磁暴”现象

  C、太阳活动会对两极地球地区的高空大气产生影响,还会出现极光

  D、太阳活动与地球气候没有任何关系

  ◆矫正反馈的设计,意在帮助学生重新回顾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融会贯通的运用本节所有重点知识去解决问题,以实现温故知新的教学目的。然后在加上巩固案的设计,教师能够更为全面的检测学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利于从知识和能力两个维度上来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为高效教学提供了实践反思的宝贵经验。

  环节六:迁移应用

  (见学案和巩固案)

  思维拓展

  第一步,课堂上围绕课本提供的思考线索讨论;再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和理解,提出自己的设想和见解。

  第二步,感兴趣的同学课后可查阅杂志、资料。根据条件许可,参加校天文馆的相关活动或利用相关网站了解更多的信息,采用网上讨论、撰写小论文等形式深入探究。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宇宙

  1、什么是宇宙

  2、宇宙的特征:

  物质性(天体)

  运动性(天体系统)

  二、太阳:

  1、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三、地球:

  1、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从运动特征看

  从结构特征看

  2、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存在生命物质

  教学反思

  本节课程是新课标教材模块Ⅰ(必修)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即高中地理的开篇章节。教学中,需要教师运用图表信息,以及相关学科知识,引导学生分析、探讨、认识宇宙中的地球。本节教学设计,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交流互评,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能力。老师的引导启发,有助于学生全面、正确认识地球;老师的鼓励帮助,使学生从多角度展示自己的见解。以小组活动形式提出并寻找外星人的方向,更使学生“异想天开”,勤于思考、富有创意。

  但在教学中仍然发现下列几个问题亟待解决:

  ①小组内活跃分子偏少,沉默分子偏多,如何引导这些沉默学生积极参与到自主探究活动来,值得思考;

  ②提供的资料较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尚显不足,急需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锻炼;

  ③对于地球的宇宙环境,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狭窄,课外知识偏少,较少需要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籍。

4、高一地理《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设计一等奖

  【课标解读】

  1.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2.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诗词赏析

  此诗为写景名篇。诗人以大手笔描绘了庐山雄奇壮丽的风光,可谓描写庐山的千古绝唱。同时,此诗也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纵情遨游、狂放不羁的情怀,表达了诗人想在名山胜景中得到寄托,在神仙境界中逍遥的愿,流露了诗人因政治失意而避世求仙的愤世之情。诗思想内容比较复杂、感情豪迈开朗,磅礴一种震撼山岳的气概。第二段描写庐山风景,写长江壮景则又换山韵,音响慷慨高亢。随后,调子陡然降低,变为入月韵,表达归隐求仙的闲情逸致,声音柔弱急促,和前面的高昂调子恰好构成鲜明的对比,极富抑扬顿挫之妙。最后一段表现美丽的神仙世界,换清韵,音调又升高,悠长而舒畅,余音袅袅,令人神往。

  自古山水是文人墨客寄托情怀的首选。山所拥有的雄伟往往成为大众远大志向和雄伟抱负的寄托,那么山的这种属性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山的形成与分类

  【导学与自主探究】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P73页内容,结合学案分析思考下列问题:

  (一)山地与陆地的关系

  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陆地的骨架。山的形成和发展与内力有关。

  (二)山地的'分类: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

  二、褶皱的形成和基本形式

  【互动讨论】

  请观察褶皱形成中岩层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有几种类型?

  【总结分析】

  (一)褶皱:

  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二)褶皱的基本单位──褶曲

  岩层向上拱起部分称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部分称为向斜。

  三、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学说

  (一)地球岩石圈板块示意图

  活动:(展示板块示意图)说出板块名称并填注在板块示意图中。

  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 南极洲板块。

  (二)板块属性

  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边缘地带。

  (三)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模拟板块运动的游戏

  游戏规则:

  1.以课室的中线为界,左边的同学为第一组,右边的同学为第二组,请各组各派两位代表。

  2.两组的代表抓住泡沫板的两端。

  3.第一组的两位同学从泡沫的两侧使劲往外拉。

  4.第二组的两位同学从泡沫板的两侧使劲往内挤。

  讨论 :

  1.将泡沫板从两侧向外拉会发生什么现象?这种现象与地壳板块水平运动有何联系?

  2.将泡沫板从两侧向内挤会发生什么现象?这种现象与地壳板块水平运动有何联系?

  (四)褶曲的判断方法

  1.结合上图,你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判断背斜和向斜?

  (1)从形态上看:岩层向上为背斜、向下为向斜。

  (2)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看:背斜中老翼新、向斜中新翼老。

  (3)从地貌景观上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2.探索·褶皱地形──“地形倒置”的原因是什么?

  归纳展示:

  一般:背斜成岭,向斜成谷;地形倒置: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较疏松,容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性较坚实,不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五)褶皱的实践意义

  1.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利用背斜找油。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由于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中间为石油。

  2.利用背斜、向斜确定钻矿的位置。如果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井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中的矿石很可能被蚀搬运掉了。

  四、断块山

  (一)断层的形成

  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体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二)断层的基本形式

  上升岩块(地垒):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

  下沉岩块(地堑):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三)断层位移与地表形态

  断层

  地表形态

  断层的位移

  以水平方向为主

  错断原有的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

  以垂直方向为主

  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谷地或低地相对上升的岩体形成山岭或高地

  断层构造带

  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四)断层构造地貌

  断层形态

  上升岩块

  下降岩块

  断裂带

  构造地貌

  块状山地或高地

  谷地或低地

  裂谷或河流

  实例

  庐山、泰山、华山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东非大裂谷

  (1)汾河谷地

  位于山西省中、南部。这里在地质史上为一东北—西南走向的断层地堑,南与渭河平原相接,北与滹沱河谷地相连,后经汾河等河流冲积形成为河谷平原。汾河谷地土壤肥沃,灌溉条件优越,是山西省重要的粮、棉产地。

  (2)渭河平原

  又称渭河盆地,系地堑式构造平原。位于陕西省中部,介于秦岭和渭北北山之间。西起宝鸡,东至潼关,海拔约325~800米,东西长约300公里,南北宽窄不一,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因在谷关和大散关之间古代称“关中”。春秋战国时为秦国故地,号称“八百里秦川” 。是陕西最富足的地方,也是中国最早被称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地方。

  (五)断层的实践意义

  1.利用断层找水。断层由于岩层破碎,往往是地下水外露的地方。

  2.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向斜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修筑铁路、开凿隧道时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向斜是地下水汇集区,隧道可能变为水道。

  3.断层能加大地震裂度。地震发生时,有断层处的地区裂度会变大。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两种山地──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地貌特征及其实践意义。在山地形成学习中了解了板块运动的基本特征。

5、高一地理《常见的天气系统》教学设计一等奖

  第三节 河流地貌的发育

  目标定位

  1.以河流地貌为例,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认识河流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3。运用图文资料分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核心点一 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堆积地貌

  1.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及不同河段表现

  最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是河谷,是由溯源侵蚀、下蚀和侧蚀共同作用形成的,在不同河段其表现不同。图文表示如下:

  2.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它由沟谷发育而成。其形成过程如下:

  3.列表比较河流冲积平原三个组成部分的特征

  典型的河流堆积地貌为冲积平原,包括洪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及三角洲,它们分布于不同的位置,其特点及成因具体如下表所示:

  组成部分 分布 形成 地貌特点

  洪积平原 山前 水流流出谷口,地势趋于平缓,水道变宽,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形成洪积扇多个洪积扇连接形成洪积平原 以谷口为顶点呈扇形,顶端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河漫滩

  平原 河流

  中下

  游 河流下蚀作用较弱,侧蚀作用较强。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堆积体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被废弃的河漫滩连接在一起,形成河漫滩平原 地势平坦、宽广

  三角洲 河流入

  海口的

  海滨地

  区 河流到达海洋入海口时,流速减慢,河流携带的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加上海潮顶托,形成三角洲 地势平坦,河网稠密,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呈放射状

  核心点二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地形区 聚落分布 原因 聚落形状

  高原 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 地势低、气候较温暖,土壤肥沃,水源丰富 多呈条带状

  山区 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 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较丰富,有肥沃的土壤 呈明显的

  条带状

  平原 聚落分布最为密集,有的沿河发展,形成沿河聚落带;有的沿海发展,形成沿海聚落带 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有便捷的河运和海运 带状、团状

  思维拓展 河流与聚落的形成

  河流为人类提供充足的水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河流流域内有众多的聚落分布。聚落多形成于河流的河口三角洲地区,如上海等城市;两河流的交汇处,如武汉、重庆等城市;河运的起止点,如赣州等城市。

  类型1 典型的河流地貌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河流横断面①、②、③与a、b、c对应正确的是(双选)(  )

  A.a —②    B.b —①   C.c —①   D.d —③

  (2)若此图所示的区域位于20°N附近,河流两岸的地质条件相似,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双选)(  )

  A.河口三角洲更容易和e岸相连

  B.a、b、c三处适合兴建水电站的是c处

  C.a河段沉积物的颗粒直径一般大于b河段

  D.c河段以搬运作用为主

  答案 (1)AC (2)AC

  解析 本题考查河流侵蚀地貌的判读及应用。由题目可获取以下主要信息:a、b、c、d、e在不同河段的位置及①、②、③分别所代表的河谷形状。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不同河段河流侵蚀的方向及形成侵蚀地貌特点。

  第(1)题,①、②、③对应的河谷形状分别为槽形谷,“V”形谷及“U”形谷。然后结合a、b、c、d、e在河段中的位置具体分析。第(2)题,北半球河流侵蚀右岸,淤积左岸,河口三角洲容易向左岸连接,建水电站应建在水量大,有落差处;a河段位于河流上游,沉积物的颗粒可能a大于b。a处先沉积,颗粒直径要大于b,b处后沉积,搬运的远一些颗粒应小些;c河段地势平坦,水流缓慢,应以沉积作用为主。

  1.区分河流侵蚀的三种形式的方法

  河流侵蚀的三种形式主要是在侵蚀方向上存在明显差别。溯源侵蚀是指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其侵蚀方向为水平方向,指向河流上游;下蚀是指垂直于地面的侵蚀,其侵蚀方向为垂直方向;侧蚀是指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其侵蚀方向为水平方向,与河流流向大致垂直。

  2.瀑布是河流侵蚀作用的.强烈表现之一

  瀑布主要是河流对硬度不同的岩石产生的差异侵蚀而形成的。瀑布发育的地区,上部较坚硬的岩石,不容易遭受侵蚀,下部较松软的岩石容易遭受侵蚀,在河流下蚀作用下,瀑布逐渐形成,瀑布形成后,由于溯源侵蚀,瀑布逐渐向河流源头退缩,由于侧蚀,瀑布逐渐加宽。

  变式练习1 读“河流平面、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河流在A、B、C三处对应的剖面图(甲、乙、丙)以及流水外力作用方式:

  A:    ,以        作用为主;

  B:    ,以        作用为主;

  C:    ,以        作用为主。

  (2)A处河段特征:河流侵蚀作用明显,   深,    大,多    ,水能资源    ;C处河段特征:  ,泥沙    ,江面宽广,利于    (交通)。

  (3)若河流A段的纵剖面如图所示,则形成的地理景观最有可能是(  )

  A.U形谷 B.喀斯特溶洞 C.河流瀑布 D.河口三角洲

  答案 (1)乙 流水侵蚀、下切 丙 流水侧蚀作用加强,侵蚀拓宽 甲 流水沉积

  (2)下切 落差 峡谷 丰富 流速慢 沉积 航行 (3)C

  解析 本题考查流速、流量与侵蚀、搬运能力的关系问题以及岩性与抗蚀力问题。在河流的上游(A处)以侵蚀作用为主;在河流的中游(B处)以搬运作用为主;在河流的下游(C处)以沉积作用为主。

  类型2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说明图中所示地区村落分布特点,并指出地形对村落规模的影响。

  答案 沿道路呈带状分布。山地村落规模小,平原村落规模大。

  解析 村落的形成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交通线和地形又是影响村落分布和规模的基本要素。由图可看出,该地有道路,地形既有山地又有平原,即可解答。

  并非所有的冲积平原地区均是聚落密集区

  冲积平原不仅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而且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适宜聚落发展,聚落分布密集。但是,在热带地区,由于平原地区气候闷热潮湿,居住条件差,因而人烟稀少,聚落也极少,如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地区。

  变式练习2 若该聚落形态受河流影响,则图中最有可能是支流的是(  )

  A。甲乙 B.乙丙 C.乙丁 D.甲乙丙

  答案 A

  解析 若该聚落形态是受河流影响的,则在河流的干流附近聚落要分布得多一些,支流

  少一些。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乙处聚落明显较少,故最可能为支流的是甲乙。

  1.长江三峡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河流的溯源侵蚀 B.河流的下蚀 C.河流的侧蚀 D.河流的溶蚀

  答案 B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各种河流侵蚀作用的概念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溯源侵蚀是指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它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下蚀是指垂直于地面的侵蚀,它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侧蚀是指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它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长江三峡山高谷深,其形成原因主要是地壳不断上升,河水强烈下切,导致河谷不断加深所致,除内力作用外,外力作用主要是河流的下蚀作用。

  2.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其中凹岸侵蚀属于(  )

  A.溯源侵蚀 B.下蚀 C.侧蚀 D.垂直地面的侵蚀

  答案 C

  解析 河流在凹岸侵蚀使凹岸谷坡后退,河床变宽,河流向横向发展,应属于侧蚀作用。

  3.下图标注的北半球某河流两岸六地中,在自然状态下侵蚀较重的是(  )

  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②④⑥

  答案 A

  解析 从图上看河流是曲流,河水对河岸的侵蚀不仅受河湾处惯性离心力的作用,还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受上述两种力叠加影响的河岸,侵蚀较重。

  4.下列地表形态属于河流堆积地貌的是(  )

  A.黄河三角洲 B.峡谷 C.黄土高原 D.沙滩

  答案 A

  解析 峡谷属于河流侵蚀地貌,黄土高原是风力沉积形成的,沙滩是波浪沉积形成的。

  5.关于聚落分布与地形条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平原最适宜聚落发展,凡是平原地区均是聚落密集区

  B.山区聚落多蜿蜒分布于山前,或沿河流两岸发育

  C.高原地区聚落多分布在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

  D.我国青藏高原的聚落多分布在雅鲁藏布江谷地和湟水谷地等河谷地带

  答案 A

  解析 平原虽然是最适宜聚落发展,但并不是所有平原都是聚落密集区,如亚马孙平原;河流可以为聚落提供充足的水源,便利的交通;在山区高原,河谷地区地势低,热量充足,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

  6.下列关于河流对城市分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世界上的城市全部都位于冲积平原地区

  B.世界上的大城市大多分布在濒海、濒湖和沿河的平原地带

  C.在热带地区,城市大多分布在冲积平原上

  D.山区城市一般都位于山腰地带

  答案 B

  解析 在热带地区,由于冲积平原不易散热,天气闷热,对居住很不利,所以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在山区,多倾向于沿河

  谷或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冲积平原具有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有便捷的运输条件等优势,为大城市发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7.读图,图中a、b、c、d四个位置,最容易形成城镇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 B

  解析 从图示可知,b处地形平坦,邻近河流,水源充足,又有铁路经过,交通便捷,周边绿洲面积大,位置居中,在a、b、c、d四个位置中,其区位优势条件最为突出。

  8.读“我国北方某平原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D表示乡村聚落,其中A、B、C发展的主要有利因素是:靠近    ,有利于    和      。地形以     为主。这样的聚落一般可顺河道伸展

  成    状。

  (2)A、B、C、D四个聚落中,有可能最先发展为城市的是   ,因为那里地形  ,水源    ,    便利。

  (3)如果图中A、B、C与西安、宝鸡、渭南三城市的早期聚落相对应,请用连线将它们连接起来,则该区域是我国的    平原。

  A  西安

  B 宝鸡

  C 渭南

  答案 (1)河流 灌溉 航运 平原 条带

  (2)B 平坦 充足 水陆交通

  (3)渭河 A—宝鸡 B—西安 C—渭南

  解析 (1)从图中可看出,A、B、C三村落均沿河呈条带状分布,可根据已学知识分析与此相关的问题。(2)B村落位于河流与公路干线交汇处,水陆交通便利,有可能最先发展为城市。(3)西安、宝鸡、渭南三城市均位于渭河平原上,根据其相对位置可以正确连线。

  河流冲出山谷,随着流速减慢,可形成洪积扇地形,读图回答1~2题。

  1。沿C→D方向的剖面图可能是(  )

  2。沿A→B方向物质组成可能是(  )

  A.黏土 砾石 粉砂 B.粉砂 黏土 砾石

  C.砾石 粉砂 黏土 D.砾石 黏土 粉砂

  答案 1。B 2。C

  解析 第1题,河流流出山谷时,由于河水流速减慢,物质堆积,而对应山谷出口处的中部由于堆积物质较多,再加上只要有流水就有物质堆积,所以中部堆积层较厚。第2题,物质颗粒在堆积时大的颗粒先堆积,小的后堆积,因此从河流上游到下游,颗粒逐渐变小。

  下图是某国南方某河流的一河段,分析完成3~5题。

  3.若该河流流出谷口常常形成的地貌是(  )

  A.洪积平原 B.“U”型谷

  C.河漫滩平原 D.三角洲平原

  4.河中有沙金,淘金处可能在(  )

  A.① B.④ C。 ③ D.②

  5.该河的丰水期一般在(  )

  A.夏秋两季 B.春夏两季 C.秋冬两季 D.春冬两季

  答案 3。A 4。D 5。A

  解析 第3题,河流出谷口地势平坦,流速慢,易成洪积平原。第4题,②处为河流凸岸,泥沙在此堆积,黄金为外生堆积矿床,在②处才可能有沙金。第5题,我国南方河流为季风区河流,夏秋为雨季,河水流量大。

  读图,回答6~7题。

  6.图中所示的怒江河段,常见的河流地貌是(  )

  A.峡谷 B.三角洲 C.河漫滩平原 D.沙丘

  7.图中所示地区聚落主要分布在(  )

  A.半山腰 B.河漫滩平原 C.三角洲 D.高山顶部

  答案 6。A 7。B

  解析 第6题,图中怒江河段流经横断山区,落差大,水流湍急,流水的侵蚀作用以下蚀为主,峡谷地貌发育。第7题,图示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地势高,气候寒冷,聚落分布在地势较低、气候温暖的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

  黄河之害在于“多沙少水”。2004年7月,黄河小浪底水库进行第二次调水调沙试验,并获得成功。 据此回答8~9题。

  8.调水调沙实验是通过“人造洪峰”将泥沙“带入”大海,其利用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①流水侵蚀作用 ②流水搬运作用 ③流水溶蚀作用 ④流水沉积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下列方法和措施中,有利于解决黄河下游“缺水多沙”问题的是(  )

  ①加快黄河源区退耕还林还草的速度 ②改变上游水库的运作方式,变以发电为主为向下游调水为主 ③植树造林,遏制北方地区的沙尘暴天气 ④在黄土高原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答案 8。A 9。C

  解析 第8题,通过“人造洪峰”可增强流水的侵蚀作用,从而将沉积于黄河下游河段的泥沙侵蚀起来,然后通过流水将泥沙搬运带入海洋。第9题,黄河源于青藏高原地区,那里河流的补给量小、水流量小、含沙量也小,故源区的工程对黄河下游的“缺水多沙”影响不大;北方地区的沙尘暴属气象灾害,与黄河下游含沙量无关;故解决黄河下游的“缺水多沙”,应合理地向下游调水以及在中游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

  10.图中的三幅小图为“某自西向东流的河流上、中、下游三个不同河段处的河床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判断三处河床剖面所处的位置:

  A位于    游;B位于   游;C位于    游 。

  (2)该河位于    半球,判断理由     。

  (3)若在该河干流建一水电站,位置比较合理的坝址应选在A、B、C三处的    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简述上游森林资源的重要环境功能,分析该地森林过度采伐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及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

  答案 (1)上 下 中

  (2)北 河流的南岸(右岸)侵蚀较深,北岸(左岸)以堆积为主,地转偏向力向右偏

  (3)C

  背斜构造,大坝地基坚固;位于山区向平原的地形过渡处,河流落差与流量都较大

  (4)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径流量季节变化增大,地下水补给量减少,河流含沙量增加;水土流失、洪涝灾害,生物多样性减少。

  解析 第(1)题,河流在中上游一般以流水侵蚀为主,地貌上多形成“V”型河谷;而在下游多以流水沉积和侧蚀为主,地貌上多表现为河道较宽且河床较浅;据此可判断上中下游。

  第(2)题,图中B河段南岸较陡,题中信息提示该河自西向东流,说明河流侵蚀右岸,受地转偏向力影响的结果。

  第(3)题,建坝要考虑地基的稳定性、水能多少。C处为背斜构造,无断层出现,则地基较坚固;同时处在河流的中游地带,一般地势落差较大,且水量较丰富,是理想的建坝位置。

  第(4)题,河流上游一般地势较陡峭,森林主要起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若森林被破坏,会出现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加,涵养水源功能下降,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增大。而河流含沙量增大会淤积河床,径流量季节变化增大会使洪峰更高,这样必然增加洪涝几率和损失程度。

6、七年级地理的《天气预报》公开课的反思

  七年级地理课文是比较简单的,但对于教者而言是不简单的。在学习有关天气的章节中,课文内容是很浅显的,图文结合,很好看,但学生学起来却并不轻松,因为有很多内容学生看起来似乎是莫名其妙,摸不着头脑。针对这样的情况,我经过认真的考虑,决定打破课文的教学秩序,充分利用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栏目,让学生在反复的实践操作中学会看卫星云图,学会认天气符号,学会当天气预报员,并且扩大他们的视野,走进天气预报制作室,具体地看看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上课后,学生和老师都感觉不错,认为学习到了对终身成长和发展都有用的东西了。底下我就具体地谈谈这一节公开课的上课流程。

  在走上讲台前,需要充分地备课。现在的备课不仅仅是利用教学参考书了。备课时候,首先是需要备详案,充分考虑在天气预报中所能出现的任何相关问题,并且要认真研读教学参考书学习其中有利的东西。虽然我们的课堂模式没有统一的式样,但参考书毕竟是专家的成果,有我们借鉴的地方,尤其是资料的补充方面。其次是多媒体的设置。应该说现在的地理课堂多媒体课件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在制作多媒体的时候,我们需要找到相应的最近的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栏目,如果没有办法下载下来就用网页显示或者找到动画的形式播报也是可以的。假如在多媒体制作时,没有办法找到天气预报栏目,那么多媒体也就没有制作的必要了。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要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在幻灯片切换的时候,弄点声响出来的效果要好一些,并且在每个幻灯片上最好用和地理有关的图片作为背景,尤其是在课件的首页上。

  到了正式上课的时候,首先需要注意的是环境氛围的设置。在现在的课堂,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知识了,还需要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能力得到提高,并且能快乐地成长。在苏北目前的经济条件下,我们可以设置的环境主要是由音乐提供的。其实,在制作课件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将背景音乐放在课件的首页上,这样既方便又能引人入胜。当学生从上一节课的疲劳中解放出来的时候,在优雅的轻音乐的陪伴下,他们是能够很快进入学习的角色的。背景音乐需要在课前就开始播放。

  上课铃响过后,就可以让学生进入角色了。在讲授新的知识前,需要让学生快速地浏览一下课文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而不至于学生不知老师讲的是哪个地方的内容。在这一节公开课中,学生就必须通过看书了解和天气预报相关的知识点,如卫星云图上的颜色设置,天气预报中常用的符号等等。

  当学生简单地看过课文后,就可以让他们直接看中央电视台的整个的《天气预报》栏目。学生在看节目时,是非常专注的,教者这个时候是不需要打扰学生的,甚至是最好不要发出任何声响。或许有人认为看节目只需要直接看其中的预报部分,别的内容可以剪辑掉。但我认为这是不好的,因为一个情境的设置是需要时间来调配的,同样学生也是需要时间来适应这个情境设置的,否则急功近利是得不偿失的。学生们是喜欢看整个地节目,因为这样更可以贴近他们的真正的'生活而不是支离破碎的生活。当然了,在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必须要这样做,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学生习惯了后,我们才可以简单些。

  看过节目后,我们可以结合天气预报栏目,有重点地解剖相关的内容。首先是卫星云图的认识。卫星云图不一定用天气预报中的,可以到网上下载一些最新的云图。在投影时,必须要将卫星云图放大,让教室里的每一个人都能看得清楚,并结合刚才的课文进行认识。这个时候的认识可以才用小组各自讨论,然后汇报;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单个地进行汇报。这个环节可以留教多的空间给学生,需要让他们充分地练习认识。认识卫星云图是课文的一个重点内容,也是一个难点内容。后来,我通过抽样发现基本上所有的同学都能认识卫星云图上的简单常识,即使是个别反应慢的同学把海洋看成了“河”,也是非常可喜的。

  认识了卫星云图后,就可以让学生先听天气预报图上播报,然后再说。在边说边听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掌握如何去播报天气预报。在这个环节里,需要注意的就是学生的动口能力地培养和观察能力的培养。上课时,你会看到学生的发言很踊跃积极。

  除了让他们认识卫星云图外,还需要让他们充分地认识天气符号。在配给的多功能投影片上,有相应的天气符号彩图。上课的时候,我将天气符号彩图投影到屏幕上,让学生在底下练习认识,任由他们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来学习认识。一段时间后,由我组织进行识图比赛。在这样的反反复复中,学生们能够掌握基本的天气符号,这为底下的播报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以上的过程应该是属于学习的,而底下的实践才是真正地目标。课文上给学生安排了一个卫星云图,需要学生根据每个城市的天气符号,播报出相应的城市天气来。在课堂上,我直接把课文通过实物投影仪投影给学生看。当学生看到投影后,都纷纷要求表演,但为了提高准确率和参与的热情,我让每个小组自己先在组内说一遍,然后再推举代表表演给大家看。学生的表演都很精彩,每个小组派出的人员都很不错,都能够准确地把城市的天气说出来。

  课堂到这里,并没有结束。当学生们经过激烈的学习后,需要给他们适当地休息,因此我通过投影仪让他们多了解了一些和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链接,比如当前的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制作的具体流程以及播音员等等有趣的内容。

  以上就是我的一节地理公开课。

7、七年级地理《天气预报》公开课反思

  七年级地理课文是比较简单的,但对于教者而言是不简单的。在学习有关天气的章节中,课文内容是很浅显的,图文结合,很好看,但学生学起来却并不轻松,因为有很多内容学生看起来似乎是莫名其妙,摸不着头脑。针对这样的情况,我经过认真的考虑,决定打破课文的教学秩序,充分利用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栏目,让学生在反复的实践操作中学会看卫星云图,学会认天气符号,学会当天气预报员,并且扩大他们的视野,走进天气预报制作室,具体地看看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上课后,学生和老师都感觉不错,认为学习到了对终身成长和发展都有用的东西了。底下我就具体地谈谈这一节公开课的上课流程。

  在走上讲台前,需要充分地备课。现在的备课不仅仅是利用教学参考书了。备课时候,首先是需要备详案,充分考虑在天气预报中所能出现的任何相关问题,并且要认真研读教学参考书学习其中有利的东西。虽然我们的课堂模式没有统一的式样,但参考书毕竟是专家的成果,有我们借鉴的地方,尤其是资料的补充方面。其次是多媒体的设置。应该说现在的地理课堂多媒体课件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教学的效果。在制作多媒体的时候,我们需要找到相应的最近的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栏目,如果没有办法下载下来就用网页显示或者找到动画的形式播报也是可以的。假如在多媒体制作时,没有办法找到天气预报栏目,那么多媒体也就没有制作的必要了。制作多媒体课件的时候,需要注意的是要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在幻灯片切换的时候,弄点声响出来的效果要好一些,并且在每个幻灯片上最好用和地理有关的图片作为背景,尤其是在课件的首页上。

  到了正式上课的时候,首先需要注意的是环境氛围的设置。在现在的.课堂,不仅仅是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知识了,还需要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能力得到提高,并且能快乐地成长。在苏北目前的经济条件下,我们可以设置的环境主要是由音乐提供的。其实,在制作课件的时候,我们就应该将背景音乐放在课件的首页上,这样既方便又能引人入胜。当学生从上一节课的疲劳中解放出来的时候,在优雅的轻音乐的陪伴下,他们是能够很快进入学习的角色的。背景音乐需要在课前就开始播放。

  上课铃响过后,就可以让学生进入角色了。在讲授新的知识前,需要让学生快速地浏览一下课文内容,做到心中有数,而不至于学生不知老师讲的是哪个地方的内容。在这一节公开课中,学生就必须通过看书了解和天气预报相关的知识点,如卫星云图上的颜色设置,天气预报中常用的符号等等。

  当学生简单地看过课文后,就可以让他们直接看中央电视台的整个的《天气预报》栏目。学生在看节目时,是非常专注的,教者这个时候是不需要打扰学生的,甚至是最好不要发出任何声响。或许有人认为看节目只需要直接看其中的预报部分,别的内容可以剪辑掉。但我认为这是不好的,因为一个情境的设置是需要时间来调配的,同样学生也是需要时间来适应这个情境设置的,否则急功近利是得不偿失的。学生们是喜欢看整个地节目,因为这样更可以贴近他们的真正的生活而不是支离破碎的生活。当然了,在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必须要这样做,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学生习惯了后,我们才可以简单些。

  看过节目后,我们可以结合天气预报栏目,有重点地解剖相关的内容。首先是卫星云图的认识。卫星云图不一定用天气预报中的,可以到网上下载一些最新的云图。在投影时,必须要将卫星云图放大,让教室里的每一个人都能看得清楚,并结合刚才的课文进行认识。这个时候的认识可以才用小组各自讨论,然后汇报;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单个地进行汇报。这个环节可以留教多的空间给学生,需要让他们充分地练习认识。认识卫星云图是课文的一个重点内容,也是一个难点内容。后来,我通过抽样发现基本上所有的同学都能认识卫星云图上的简单常识,即使是个别反应慢的同学把海洋看成了“河”,也是非常可喜的。

  认识了卫星云图后,就可以让学生先听天气预报图上播报,然后再说。在边说边听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掌握如何去播报天气预报。在这个环节里,需要注意的就是学生的动口能力地培养和观察能力的培养。上课时,你会看到学生的发言很踊跃积极。

  除了让他们认识卫星云图外,还需要让他们充分地认识天气符号。在配给的多功能投影片上,有相应的天气符号彩图。上课的时候,我将天气

  符号彩图投影到屏幕上,让学生在底下练习认识,任由他们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来学习认识。一段时间后,由我组织进行识图比赛。在这样的反反复复中,学生们能够掌握基本的天气符号,这为底下的播报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以上的过程应该是属于学习的,而底下的实践才是真正地目标。课文上给学生安排了一个卫星云图,需要学生根据每个城市的天气符号,播报出相应的城市天气来。在课堂上,我直接把课文通过实物投影仪投影给学生看。当学生看到投影后,都纷纷要求表演,但为了提高准确率和参与的热情,我让每个小组自己先在组内说一遍,然后再推举代表表演给大家看。学生的表演都很精彩,每个小组派出的人员都很不错,都能够准确地把城市的天气说出来。

  课堂到这里,并没有结束。当学生们经过激烈的学习后,需要给他们适当地休息,因此我通过投影仪让他们多了解了一些和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链接,比如当前的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制作的具体流程以及播音员等等有趣的内容。

  以上就是我的一节地理公开课。

8、高一地理的教学反思

  第一次接触“三五五”教学模式,感觉它是一种科学的、先进的、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新颖的教学模式。应用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积极的完成学案导学问题,并通过应用课来延伸拓展基础课所学知识,最后通过巩固课实现了学习目标的检查和落实。

  但是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感觉“三五五”教学模式实际应用起来也存在一些问题,归纳如下:

  1、在我们要求学生展示学案问题和达标训练答案时,要么要求某个小组的代表展示,要么让学生抢答,其他同学到底做的怎么样呢?而且一些同学在小组合作交流讨论时也不积极参与或者根本不参与,或者以讨论问题为名说说笑笑,在这些情况下,我们就没有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目标,那么我们教师又该怎么做呢?怎样让每一个同学积极参与、真正的融会贯通,课堂上认真学习、积极的思考,踊跃的回答问题是我们今后要不断思考和改进的。

  2、对于学习上不积极、思想上有问题的同学,我们应多找其谈心指导,但是由于晚自习第三、四节教师也必须在教室看自习。所以老师们根本没时间找学生。改革之初总是艰难曲折的,新的教改模式要想真正很好的推行落实并且效果显著,需要学校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需要我们教师不断的努力去积极的倡导和实践。

9、高一地理学科的教学反思

  2006——2007学年的第一个学期结束了,下面把这个学期的教学工作做反思如下:

  教材分析:

  这个学期的教材使用高一独揽必修上册,本册书共四个单元:宇宙中的地球、大气、陆地和海洋、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都为自然地理的内容,是整个高中地理乃至整个中学地理最难的内容,尤其是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抽象、难理解,要求学生要有空间想象思维能力和很强的理解能力。有些知识点与物理、化学等学科交叉、渗透,要求学生要有其它学科的基础,而且要有联系实际迁移知识的能力。

  学生分析:

  这届学生录取时的中考成绩可以说是全区最差的,一些学生根本不具备高中阶段的学习能力。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概况起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完全不学习型:4个班中每个班都有1——2个学生,有的班人数更多,几乎完全不接受学习。他们上课或睡觉,或干与上课无关的`事情,更甚者上课说话破坏课堂纪律。他们中又分为几种情况,有的学生智力水平不低,但是没有学习目标和学习习惯,所以进不到学习状态中;有的学生是因为基础太差,所学知识对他来说如同“天书”一般,久而久之,对学习没有了兴趣,没有了学习的动力和意识,即使是一些简单的知识也不接受了。

  (2)能力有限型:这些学生也想学习,也在学习,甚至是努力地学习,但是因为智力水平有限,基础太差,能力不够,即使努力学习但是成绩仍很不理想,甚至很差,这些学生属于根本不具备高中阶段学习能力的人。

  (3)自我约束力差型:这样的学生占多数,他们只要努力刻苦学习还是能够跟上进度,能够达到相应成绩的。但是他们自我约束力差,学习目标不很明确,学习时续时断,需要老师经常提醒帮助。老师督促的紧一些成绩就会上去,稍微松一松成绩就会下滑。这样的学生比例较大,如果老师精力有限成绩就不能保证了。

  教师自析:

  本人年龄较大,精力有限,和学生的沟通有一定困难。刚刚送走的高三学生整体水平较高,潜意识中对本届学生的要求也很高,总要与往届的学生比较,而这届学生恰恰是自己教过的学生中最差的,如此大的反差一时转不过弯来,因此,对学生失去了耐心,工作起来比较急躁,而如此一来结果适得其反。后来,慢慢调整自己的心态、语言和行为,情况有一些好转。

  总之,在下个学期还要以调整自己为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使自己的教学更适应学生,更贴近学生实际。另外,要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分层辅导以提高成绩,完成会考任务。<

10、高一地理课程改革的教学反思

  我是一名刚刚工作不到半年的地理新教师,一切都得从头学起,而今年刚好又碰上了新课改,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用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地图、图片、图表,给学生展示了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面对这样的教材,作为一位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我该如何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潜能?……需要我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虽然自己在大学里有进行家教工作,曾经辅导过三届毕业班的学生,积累了一些经验,可是也碰到一名新教师一定会遇到的情况,今天我主要回顾一下自己在这一学期的教学,并谈谈几点体会。

  1、克服紧张与害羞

  在一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我已经克服了一开始的心惊胆战,不敢面对学生教学了。特别是上公开课。不过一开始会很紧张,但上一会进入状态就好点了,我找到一个方法,只要你不去看他们,好好和你的学生交流,你自然而然就不会那么紧张了。

  2、多听课,备课要充分,优化课堂结构

  新教师许多东西都不懂,这时一定要多听老教师的课,他们有很多值得我们可以学习,不过今年我的课排在最前面,我的课都比郑雪娇老师快,期中考之前我都是先上了,再去听课。郑雪娇老师、饶干东老师、张明康老师、温暖宁老师的课我都有去听,他们真的有许多东西可以让我学习。特别是郑老师上课很有系统性,饶主任上课用的一些例子很好,张老师的课重难点明确。总之听课有助于我们新老师的成长,而备课充分也是上好课的基本条件。在上每一节课之前,我先备课,然后在去请郑老师给予指导。

  因为我不是班主任,比较有时间找陈老师备课,然后自己再回去写教案,这样思路比较清晰。教师应重视对教材和学生的研究,在充分理解新教材的特点,领会新大纲要求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课堂结构,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教材教法寓于一体,教师和学生珠联璧合。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提出目标、展示问题、独立探究、组织讨论、练习检测、矫正反馈、总结目标”这种教学结构模式来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处于积极思维状态,都能得到知识能力方法态度等方面的培养。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教学方法应该在传统教法上有所创新,以促进学生的全程参与,教师应善于换位思维,“知学生所思所想”,从学生的'角度提出问题,对学生在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超前的预测,准确的判断。

  同时应瞄准“知识的发散点,能力的发展点,问题的关键点,教材的重难点”,创设问题情境,顺着学生的学习思路,因势利导,并将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3、师生互动

  一个学期的教学,我发现要是师生不互动的话,自己都很难把课上下去,感觉他们都没有在听,也不知道他们有没有吸收,我上课的时候非常怕学生太安静了,你问什么他们都没有反应,这堂课就上得很不舒服,虽说这样你就能把课时完成,但是这样上课,不只学生没有劲,老师也没有劲了,好像在走过场似的。特别是高一(3)班的学生非常安静。可是也要把握一个度,比如说四班的学生很活跃,在活动时效果很好,但是很难将他们拉回到你的讲授上,而五班的学生又有自己的特点。不过我在想,可能是自己问问题的技巧有问题,或者是我自己所提的问题本身学生不能理解,我想以后在设计问题上要好好下功夫,还有自己的语言也要讲究了,尽量让学生动起来,解决问题——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指导、引导他们。

  4、教会学生如何使用地图册以及地球仪

  地图是地理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可将知识化繁为简,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理解巩固学过的地理知识,获取新的地理知识,而且有利于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教者,我想过在地理教学中应怎样充分发挥这些地图的作用?又如何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读图、析图、描图、绘图?怎样将地图变成学生学习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怎样培养学生查阅地图、获取地理信息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等等。比如在讲到气候类型时就要将几种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进行比较。在讲到气温时有冬季最冷月气温、年均温的比较,降水有年雨型、季雨型的比较。地球仪的使用在本学期显得特别重要。高一的学生空间概念很差,我们必须利用地球仪帮助学生建立起空间概念,进而才好理解地转偏向力、大气环流等。

  5、创新教学手

  课堂教学中教材内容能否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必须通过一定的物质媒介才可能顺利进行。搭配和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会使教学产生不同的效果。

  总结经验,认识不足,扬长补短,要使自己的业务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应该努力做到: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都给我很大的触动。经过认真的思考,我认为:领悟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是教学的基础,把握教材是教学的关键,巧用媒体是教学的手段,发展能力是教学的目标。

11、高一新课程下的地理学科教学反思

  本学期在悠长和匆忙中结束了,回首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收获亦多,反思亦多。现将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做一反思,以利于指导自己更好地履行教学工作。

  一.反思是否已转变了自己的角色

  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教师再也不能把知识传授做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很请注意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氛围,开成一个学生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经松愉快的心理状态,来积极思维与想象。如,每节课的开始,我总是对学生说:“这节课,让我们来共同研究,一起探讨有关……的问题。”我觉得过去经常讲“这节课学习……或今天上第几节……”,总是有点居高临下,我教你们学的压迫味。上课期间,适当允许学生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讲出思想的火花;课堂提问经常问“你说呢?”“你认为呢?”“你的观点呢?”“你的看法呢?”“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再想想看?”等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也经常以“很好!”“太棒了!”“很有新意!”“你真会动脑筋!”“你的思考很与众不同!”等语气来及时赞扬和鼓励。这样做,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记得有天在高一(3)班上课,一位男同学突然举手问:“老师,你说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0C;要我想,西玛拉雅山的海拔高,应该比别的地方离太阳更近,气温怎么会降低呢?”气候一章内容已经上完了,这个学生却在几天后提出疑问,说明他上课时认真听、认真学,也认真想了,可总是解不开这个疑难。在书上是肯定找不出答案的。我想了一会儿,用最浅显易懂的话解答了这个问题,并当众表扬他爱动脑筋,敢于提问。这件事提醒我,书本上没有讲到的知识,可能有的同学会去想,也可能有的学生心存疑虑,苦苦思索又觉与书本无关,就算了。我很快在别的班级上课时举出这个事例,并鼓励同学们质疑问难。结果,(5)班的孙田同学就提出的“为什么人类意识到自己的活动会影响气候变化,进而影响人类的生存,又为何还在毫无节制地破坏环境?”(4)班的蒋心雨同学提出了“我们青铜峡的气候能否通过扩大植树造林来改善?”等。

  二.反思是否已学会欣赏学生、赏识学生

  a)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

  b)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那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

  c)尤其要注意赞赏那些智力水平一般、学习成绩一般、性格内向胆怯的学生。这样做,会有不少惊喜的发现。如高一(2)班的郭瑞同学,性格中和,爱思考,但刚开始上地理课时不爱发言。一天上课时,同学们都在绘《世界的洋流模式图》,我观察她绘制时非常注意原图中的细节,将原图的内容原模原样地转换到笔记本上,态度非常认真,我笑着夸赞她:“你真认真,而且很注意细节,将来定能有很大的发展!”她即刻面露喜色,很自信的样子。从那以后,她上地理课的发言频次很高,而且比较准确;作业写的非常工整干净;课下见了我以后,非常谦恭礼貌!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使我感悟到:我们老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与赞美,学生的自信也往往是老师夸出来的,赞美一个闪亮的优点,会重新点燃一颗失落的自卑的心理之明灯。

  三.反思是否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传统的地理教学,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依赖性很强,这就需要教师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知识,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有一定成就感,激发学习的兴趣。例如,在上《锋面与气旋》内容时,在课前布置了预习内容,并根据学生的意愿进行分工备课,然后在课堂上让学生来当老师,可以提问,可以补充,可以自由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很高,都做了充分准备,这从上课的情景就可以看出。尤其是高一(5)班的苗晨、孙田、马立兵等同学,做起老师来有模有样,他们合作将《冷锋面图》绘在黑板上,边指图边讲解,还联系到冷锋对我们当地的气候之影响;台下的同学也纷纷举手发言,课堂气氛热烈,广大同学的参与热情极高。我以合作者的身份上完上这节课,每个问题同学们都完成的很好。我想,学生们有一种有所作为和被人赏识的心理需求,或者讲就叫它成就感吧,他们需要自我实现、自我尊重;需要得到我们的支持和鼓励。

  四.反思是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本学科具有独特的优势。地理亦文亦理,涉及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多方面的知识,更能激起学生质疑、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因此,只要努力用科学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养成学生勇于创新的品质。

  2006年9月21日,我承担市教研教培中心组织的全市高中地理观摩教学,教学内容为《寻找太阳高度角变化的证据》,我发动学生从互联网上、课外参考文献上搜寻探索的方法,并且要求他们各自写出实施方案。高一(1)班的王彬利用《普通天文学读物》的内容,设计了一个自己的方案;高一(2)班的.张倩依据《十万个为什么》设计了自己的方案;高一(5)班的孙田利用互联网,在网上通过下载然后再自己整合,独创了自己的方案……(1)到(6)班总共拿出了十二个方案,我对他们的方案进行了类比综合,最后制订了自己的方案,依据方案写出了教案。在器材的准备方面,众人拾柴火焰高,大家置备了指南针、彩色毛线、很精致的标杆,从家中带来了钢卷尺、量角器等等;又根据个人的性情自愿分成了若干个四人小组。在进行预演实测时,大家又发现了一些需要补充和延伸的知识,如“正午的定义”、“地磁偏角的测量”、“测站经度和纬度的测量”等,我及时将这些知识消化,又对教案进行了完善。最终,在市教研教培中心组织的全市地理教师的面前,我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观摩课,学生们圆满完成了实测任务,受到大家的好评。

  五.反思如何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是板着脸孔说教,还是面带微笑上课;是授完课就走,还是下课时间与学生交流;是只管知识传授,还是既要教书更要育人……

  上课铃声未响之前,我总会站立在教室门口,静候学生们上课。在课堂上我总会面带微笑,用非常和蔼的语气、抑扬顿挫的语调、准确的措词来讲授每一个知识点。如果有不守纪律的学生,我也不轻易发脾气,我总是循循善诱地教导他们。

  每次下课后,我总会与学生们进行交谈,谈话的内容很丰富,从衣食住行到家中的经济状况;从学习的目的到学习的责任;从家长对学生的希望到学生如何努力才不辜负家长的期望;遇到天气变冷及时提醒他们注意保暖;提醒他们注意交通安全到人身安全等等方面。

  所以,广大学生总觉着我是他们可尊敬的父辈,是他们可学习的榜样,是他们愿意交流的对象。我的地理课总能非常顺利地进行下去,调皮捣乱起哄等现象少之又少。

  总之,一学期了,每天与370余名学生打交道,感触是很多的,反思亦是非常多。将这些点滴之得写出来,也是对本学期教学工作的一个小结。

12、高一《文字排版》的教学反思

  今天给学生安排的课堂任务是:网上搜索一段与你们小组名字相近的散文诗,复制粘贴到woRD文档中,加上字体、字号、字体颜色及文档背景颜色的调整,小组推荐一个优秀作品展示。

  八个小组,只有一个小组没有提交作业(原因是小组成员做别的事情了,如上网看电影等),还有一个小组提交作品后打开的是空白(可能是文档打开状态发送的)。然后小组成员上台展示作品,期间有一个小组成员不愿意上来,最后我指定其上来。展示作品过程中,有2名学生说不知道作品为何这么设计,组长让我上来了。

  这些问题说明我的课堂教学模式存在问题,特别是在教学设计环节考虑的太少,我很明白自己的课堂怎么开展,但是学生明白了么?小组组长明白了么?学生听小组组长的话么?

  一节课40分钟,我示范演示操作10分钟,学生15分钟的时间,上台演示10分钟,评选5分钟,前面10分钟,我可以控制的很好,没有问题。

  给学生15分钟的时间是让他们推选完作品,并且小组组长安排展示作品的学生先看下自己组的优秀作品,这是2个步骤,我给安排在一起,所以就出现了:有的学生不愿意上来(没有事先看作品,怕出丑),展示作品的`时候有的速度快,有的速度慢,说不知道为什么这么设计等等。以后我要分开,12分钟的上传时间,3分钟的时间安排成员熟悉作品。

  评价环节一般就是我自己点评,怎么设计一个投票器:每个学生都有一次投票的权利,感觉优秀的话你就把票投给这个作品,得到票数最高的作品为本节课的优秀作品。这样效果应该会很好。

  课改的道路是探索的路,需要自己不断的尝试、总结、反思和调整,相信自己会找到一条适合自己课堂的道路。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