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一等奖

《肺的通气》教学设计一等奖

2023-08-16 13:11:51

  《肺的通气》教学设计一等奖

《肺的通气》教学设计一等奖

1、《肺的通气》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的:

  1.了解呼吸道的组或和功能,以及呼吸频率、肺活量和人工呼吸的内容。

  2.理解肺的位置、结构和功能的基础知识,以及呼吸运动的原理。

  3.学会测定胸围差。

  教学重点:

  1. 肺的位置、结构和功能。

  2. 呼吸运动的原理。

  教学难点:呼吸运动的过程和原理。

  教具准备:呼吸系统挂图(或模型),肺泡的结构挂图。

  实验材料用具:演示肋骨运动和膈运动的模型(自制),圆筒式肺活量计,软尺。

  教学方法:观察、实验与谈话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人要维持正常的生活,不仅需要进食,而且需要通过呼吸作用吸入氧气和呼出二氧化碳。这是一般人都知道的常识。关于需要进食的问题,在《消化和吸收》一章中已经指出:人体生长发育和进行各种活动,不可缺少营养物质,而营养物质都来自食物。因此人人需要进食。关于人人需要呼吸的问题,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呼吸》这一章。

  提问:人体进行呼吸,首先要在外界环境与肺之间进行气体交换,也就是说,先要进行肺的通气。那么,肺的通气是由人体的哪个系统来完成呢?

  (回答:呼吸系统)

  提问:人体的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

  观察:请同学们按照课本里“呼吸系统的组成”课文中[看一看,想一想]栏目的要求,进行观察、思考。

  (回答:由鼻腔、咽、喉、气管、右支气管、右肺、左支气管、左肺组成。)

  (教师出示呼吸系统挂图或模型。)

  教师归纳:回答得对。(边指挂图或模型边归纳)不过,左、右支气管可以统称为支气管;左、右肺可以统称为肺。由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组成的这段结构,主要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可以叫做呼吸道。因此,关于呼吸系统的组成,可以这样列表归纳:(表见板书。)

  提问:呼吸系统中哪个器官是最主要的?

  (回答:肺。)

  讲述: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呼吸系统中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在板书的表中肺后填上“——气体交换的场所”)。

  观察:请同学们观察课文中“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提示:对此图的观察,应该按照先整体后局部的顺序进行。)

  (在呼吸系统挂图旁,出示肺泡的结构挂图。)

  讲述:(边指挂图边讲述)肺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左右支气管进入左右两肺,形成树枝状的分支。在分支的未端,形成了许多肺泡。同学们注意挂图(指肺泡的结构挂图),在肺泡外面,包绕着连成网状的毛细血管。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课本前面的彩图九,它所表示的肺泡和肺泡外的毛细血管更清楚。

  提问:肺泡与其周围的毛细血管有哪些与气体交换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提示:仔细观察课文中“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中的右小图。)

  (回答:肺泡壁只有一层细胞,毛细血管壁也只有一“层细胞。)

  小结:对,肺泡和毛细血管的壁都很薄,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样的结构特点,适于在肺泡与毛细血管内的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取下挂图。)

  讲述:肺的通气是指肺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肺的通气是怎样引起的呢?这与呼吸运动密切相关。

  学生体验:请每位同学把手按在自己的胸部,仔细体验自己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变化。

  提问:吸气时,胸廓扩大了还是缩小了?呼气时,胸廓扩大了还是缩小了?吸气和呼气与胸廓变化有何关系?

  (回答:吸气时,胸廓扩大了;呼气时,胸廓缩小了,吸气和呼气都与胸廓变化有关。)

  小结:吸气时,胸廓扩大;呼气时,胸廓缩小。这说明吸气和呼气与胸廓有节律的变化有关。

  讲述:吸气和呼气这两个动作合起来就是呼吸运动。那么,呼吸运动是怎样产生的呢?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实验。

  (教师从讲台里取出自制的演示肋骨运动的模型。)

  讲述:大家先看这个模型(边指边讲,这代表脊柱,这代表肋骨,这代表胸骨。)提问:大家想一想,肋骨与肋骨之间还应该有什么存在?(模型来表示。)

  (回答:肌肉。)

  讲述:我们在《运动》一章中已经讲过,肋骨与肋骨之间还有肋间肌。请看课文中:“肋间外肌和膈肌”插图,肋间肌的外面一层叫肋间外肌。

  演示、观察:教师一手拿在“脊柱”上,将模型靠近黑板,使“脊柱”固定,并且使“肋骨”处于向下倾斜状态,“胸骨”低于“脊柱”。请同学们以黑板为背景,注意胸廓后径的大小。用另一手的拇指和食指的指头,先分别放在上下肋骨处,然后慢慢地靠拢,示意肋间外肌收缩,再将肋骨上提,使其处于水平状态,同时“胸骨”也上移了。此时,请同学们注意胸廓前后径有何变化。接着用两指头示意肋间外肌舒张,同时肋骨因重力作用而下降,恢复原状。

  提问:当“肋间外肌”收缩时,“肋骨”上升,“胸骨”上移时,“胸廓”的前后径增大了还是缩小了?当“肋间外肌”舒张时,“胸廓”的前后径增大了还是缩小了?(教师再演示一遍,让同学观察)

  (回答:“肋间外肌”收缩时,“胸廓”的前后径增大了;“肋间外肌”舒张时,“胸廓”的前后径缩小了。)

  (教师肯定回答正确之后,放回模型,从讲台里另取出演示膈运动的模型,向同学们指出模型中哪是代表胸廓,哪是代表气管,哪是代表肺和膈肌。)

  演示、观察:教师一手握住瓶颈,一手向下拉橡皮膜,同时说明这示意膈肌收缩。此时,请同学们观察“胸廓”上下径的变化和“肺”的'变化。然后,一手放开橡皮膜,同时说明这示意膈肌舒张。还请同学们观察“胸廓”上下径的变化和“肺”的变化。

  提问:当“膈”运动时,“胸廓”的上下径和“肺”有什么变化?(教师再演示一遍。)

  (回答:当“膈肌”收缩时,“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肺”也扩大;当“膈肌”舒张时,“胸廓”上下径缩小,“肺”也回缩。)

  教师小结:回答正确。通过实验知道:①肋骨和膈运动的结果,使胸廓扩大或缩小。②肋骨和膈的运动,与肋间肌和膈肌的收缩和舒张有关。

  下面我们进一步研究呼吸运动的原理,以及人体是如何通过呼吸运动来实现肺的通气的。

  (边讲边板书列表)人在平静状态下,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时,使胸廓的前后径和上下径都增大。这时候,胸廓扩大,肺随着扩张,肺的容积增大,肺内的气压下降而低于大气压,外界空气便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动作。

  大家注意,关于胸廓左右径的变化,在上节课演示模型时看不出来。因此现在请同学们将两手分别按放在胸部左右两侧,再进行吸气和呼气,体验胸廓的左右径在吸气时是不是增加了?在呼气时是不是缩小了?

  (回答:是。)

  当肋间外肌和膈肌舒张时,胸廓的前后径和上下径缩小,这时候胸廓缩小,肺也随着回缩,肺的容积缩小,肺内的气压升高而高于大气压,迫使肺内的部分气体(注意:不是肺内的全部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到体外,完成呼气动作。

  体验:现在请同学用手按在腹部作一次深呼吸。

  提问:根据自己的体验,说一说在深呼吸时,除胸部肌肉参与活动以外,还有哪部分肌肉参与活动?

  (回答:腹部的肌肉。)

  讲述:可见,与呼吸有关的肌肉,不只是肋间肌和膈肌。不过,肋间肌和膈肌是主要的呼吸肌。

  归纳总结:通过上述实验和体验,说明呼吸运动是由与呼吸有关的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

  呼吸运动的原理是: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使胸廓扩大和缩小,引起肺被动地扩张和回缩,形成肺内气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才使气体能够进出肺泡。呼吸运动的结果,实现肺的通气。

  提问: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呼吸运动的原理,那么大家想一想,平时我们听说过的人工呼吸是根据什么原理进行的呢?

  (学生交头接耳,窃窃私语。)

  教师自答:(或对学生的回答作小结。)人工呼吸的方法,如口对口吹气法是根据呼吸运动的原理,借助外力使患者的胸廓有节律地扩大和缩小,从而引起肺被动地扩张和回缩,使患者恢复呼吸。(至于怎样进行人工呼吸,在“课外读”中有所介绍,同学们可以在课外阅读。)不过,每分钟内人工呼吸的次数,应该与正常人的呼吸频率即每分钟内呼吸的次数一样。

  提问:正常人的呼吸频率是多少呢?

  (请学生自测:分钟内的呼吸次数,教师报时。1分钟后,教师请四位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的学生报出测得的呼吸次数,并记录在黑板上。)

  提问:刚才是在平静状态下测得的呼吸频率。那么,你们在100米短跑冲刺后,感觉自己的呼吸频率与平静状态时一样吗?

  (回答:不一样。短跑后呼吸急促。)

  小结:分析同学们测得的数据和不同状况下呼吸的情况,说明呼吸频率随年龄、性别和活动情况的不同而不同。成年人在平静状态下的呼吸频率大约是16次~18次。人体活动加强时,呼吸的频率和深度都会相应增加。随着呼吸深浅程度的不同,人在一次呼吸运动中肺的通气量也不相同。

  演示、观察:教师出示已校正好的圆筒式肺活量计。请一位身体强壮的男同学前来测量他的肺活量。要求他用力吸气,然后迅速通过吹嘴向肺活量计内尽力吹气(即尽力呼气),直到不能再吹为止。此时,教师关闭进气管的开关,待浮筒平稳后,读出肺活量计上所显的数值(单位是毫升),并记录在黑板上。这样重复测3次。请男同学回座位。接着,请一位体弱的女同学前来测量(做法与前相同)。

  提问:大家根据黑板上记录的数值,分析这两位同学的肺活量各是多少?

  (回答时,有的取三个数中的最大值,有的取三个数的平均值。)

  讲述:同学们回答的肺活量,有的取三个数中的最大值;有的取三个数的平均值。究竟哪个正确呢?应该说取三个数中的最大值作为受测者的肺活量是对的,因为这个数值说明在一次呼吸运动中肺的最大通气量,反映出一次呼吸运动中肺的最大的通气能力。

  提问:根据刚才测定肺活量的情况,谁来说一说什么叫肺活量?

  (回答:肺活量是指人在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

  (教师肯定同学的回答非常好,同时板书肺活量的概念。)

  提问:男女同学的肺活量不同,说明了什么?

  (回答:肺活量随着年龄、性别和健康状况的不同而不同。)

  讲述:回答正确。据测定,成年男子的肺活量约为3 500~4 000 mL,女子的肺活量约为2 500~3 500 mL。总起来说,成年人的肺活量大约是2 500~4 000 mL。

  由于肺活量的大小,可以反映肺的呼吸功能。因此,体检时常常要测定肺活量,以便了解受检者肺功能的强弱。

  提问:了解肺活量的大小,除了用肺活量计测定以外,还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了解?

  教师自答:前面讲过,呼吸运动与胸廓的变化密切相关。而胸廓扩大或缩小到什么程度,可以通过测量胸围长度来了解。深吸气时的胸围长度与深呼气时的胸围长度之差,就叫胸围差,胸围差增大,表示肺内能够吸进更多的空气。肺活量较大的人,胸围差也较大。因此肺活量的大小,还可以通过测定胸围差反映出来。

  本节课我们就要测定胸围差,(教师先向全班学生说明实验八的实验指导中的方法步骤,再宣布男女生分批去医务室(或实验室)三人一组测定胸围差;后测或已测的同学在教室里完成练习题,填写实验报告。然后,教师去医务室(或实验室)与校医配合,指导学生测定胸围差。)

2、《肺的通气》教学设计一等奖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肺的通气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的:

  1、了解呼吸道的组或和功能,以及呼吸频率、肺活量和人工呼吸的内容。

  2、理解肺的位置、结构和功能的基础知识,以及呼吸运动的原理。

  3、学会测定胸围差。

  教学重点:

  1、肺的位置、结构和功能。

  2、呼吸运动的原理。

  教学难点:

呼吸运动的过程和原理。

  教具准备:

呼吸系统挂图(或模型),肺泡的结构挂图。

  实验材料用具:

演示肋骨运动和膈运动的模型(自制),圆筒式肺活量计,软尺。

  教学方法:

观察、实验与谈话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人要维持正常的生活,不仅需要进食,而且需要通过呼吸作用吸入氧气和呼出二氧化碳。这是一般人都知道的常识。关于需要进食的问题,在《消化和吸收》一章中已经指出:人体生长发育和进行各种活动,不可缺少营养物质,而营养物质都来自食物。因此人人需要进食。关于人人需要呼吸的问题,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呼吸》这一章。

  提问:人体进行呼吸,首先要在外界环境与肺之间进行气体交换,也就是说,先要进行肺的通气。那么,肺的通气是由人体的哪个系统来完成呢?

  (回答:呼吸系统)

  提问:人体的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

  观察:请同学们按照课本里“呼吸系统的组成”课文中[看一看,想一想]栏目的要求,进行观察、思考。

  (回答:由鼻腔、咽、喉、气管、右支气管、右肺、左支气管、左肺组成。)

  (教师出示呼吸系统挂图或模型。)

  教师归纳:回答得对。(边指挂图或模型边归纳)不过,左、右支气管可以统称为支气管;左、右肺可以统称为肺。由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组成的这段结构,主要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可以叫做呼吸道。因此,关于呼吸系统的组成,可以这样列表归纳:(表见板书。)

  提问:呼吸系统中哪个器官是最主要的?

  (回答:肺。)

  讲述: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呼吸系统中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在板书的表中肺后填上“——气体交换的场所”)。

  观察:请同学们观察课文中“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提示:对此图的观察,应该按照先整体后局部的顺序进行。)

  (在呼吸系统挂图旁,出示肺泡的结构挂图。)

  讲述:(边指挂图边讲述)肺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左右支气管进入左右两肺,形成树枝状的分支。在分支的未端,形成了许多肺泡。同学们注意挂图(指肺泡的结构挂图),在肺泡外面,包绕着连成网状的毛细血管。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课本前面的彩图九,它所表示的肺泡和肺泡外的毛细血管更清楚。

  提问:肺泡与其周围的毛细血管有哪些与气体交换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提示:仔细观察课文中“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中的右小图。)

  (回答:肺泡壁只有一层细胞,毛细血管壁也只有一“层细胞。)

  小结:对,肺泡和毛细血管的壁都很薄,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样的结构特点,适于在肺泡与毛细血管内的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取下挂图。)

  讲述:肺的通气是指肺与外界

  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肺的`通气是怎样引起的呢?这与呼吸运动密切相关。

  学生体验:请每位同学把手按在自己的胸部,仔细体验自己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变化。

  提问:吸气时,胸廓扩大了还是缩小了?呼气时,胸廓扩大了还是缩小了?吸气和呼气与胸廓变化有何关系?

  (回答:吸气时,胸廓扩大了;呼气时,胸廓缩小了,吸气和呼气都与胸廓变化有关。)

  小结:吸气时,胸廓扩大;呼气时,胸廓缩小。这说明吸气和呼气与胸廓有节律的变化有关。

  讲述:吸气和呼气这两个动作合起来就是呼吸运动。那么,呼吸运动是怎样产生的呢?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实验。

  (教师从讲台里取出自制的演示肋骨运动的模型。)

  讲述:大家先看这个模型(边指边讲,这代表脊柱,这代表肋骨,这代表胸骨。)提问:大家想一想,肋骨与肋骨之间还应该有什么存在?(模型来表示。)

  (回答:肌肉。)

  讲述:我们在《运动》一章中已经讲过,肋骨与肋骨之间还有肋间肌。请看课文中:“肋间外肌和膈肌”插图,肋间肌的外面一层叫肋间外肌。

  演示、观察:教师一手拿在“脊柱”上,将模型靠近黑板,使“脊柱”固定,并且使“肋骨”处于向下倾斜状态,“胸骨”低于“脊柱”。请同学们以黑板为背景,注意胸廓后径的大小。用另一手的拇指和食指的指头,先分别放在上下肋骨处,然后慢慢地靠拢,示意肋间外肌收缩,再将肋骨上提,使其处于水平状态,同时“胸骨”也上移了。此时,请同学们注意胸廓前后径有何变化。接着用两指头示意肋间外肌舒张,同时肋骨因重力作用而下降,恢复原状。

  提问:当“肋间外肌”收缩时,“肋骨”上升,“胸骨”上移时,“胸廓”的前后径增大了还是缩小了?当“肋间外肌”舒张时,“胸廓”的前后径增大了还是缩小了?(教师再演示一遍,让同学观察)

  (回答:“肋间外肌”收缩时,“胸廓”的前后径增大了;“肋间外肌”舒张时,“胸廓”的前后径缩小了。)

  (教师肯定回答正确之后,放回模型,从讲台里另取出演示膈运动的模型,向同学们指出模型中哪是代表胸廓,哪是代表气管,哪是代表肺和膈肌。)

  演示、观察:教师一手握住瓶颈,一手向下拉橡皮膜,同时说明这示意膈肌收缩。此时,请同学们观察“胸廓”上下径的变化和“肺”的变化。然后,一手放开橡皮膜,同时说明这示意膈肌舒张。还请同学们观察“胸廓”上下径的变化和“肺”的变化。

  提问:当“膈”运动时,“胸廓”的上下径和“肺”有什么变化?(教师再演示一遍。)

  (回答:当“膈肌”收缩时,“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肺”也扩大;当“膈肌”舒张时,“胸廓”上下径缩小,“肺”也回缩。)

  教师小结:回答正确。通过实验知道:①肋骨和膈运动的结果,使胸廓扩大或缩小。②肋骨和膈的运动,与肋间肌和膈肌的收缩和舒张有关。

  下面我们进一步研究呼吸运动的原理,以及人体是如何通过呼吸运动来实现肺的通气的。

  (边讲边板书列表)人在平静状态下,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时,使胸廓的前后径和上下径都增大。这时候,胸廓扩大,肺随着扩张,肺的容积增大,肺内的气压下降而低于大气压,外界空气便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动作。

  大家注意,关于胸廓左右径的变化,在上节课演示模型时看不出来。因此现在请同学们将两手分别按放在胸部左右两侧,再进行吸气和呼气,体验胸廓的左右径在吸气时是不是增加了?在呼气时是不是缩小了?

  (回答:是。)

  当肋间外肌和膈肌舒张时,胸廓的前后径和上下径缩小,这时候胸廓缩小,肺也随着回缩,肺的容积缩小,肺内的气压升高

  而高于大气压,迫使肺内的部分气体(注意:不是肺内的全部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到体外,完成呼气动作。

  体验:现在请同学用手按在腹部作一次深呼吸。

  提问:根据自己的体验,说一说在深呼吸时,除胸部肌肉参与活动以外,还有哪部分肌肉参与活动?

  (回答:腹部的肌肉。)

  讲述:可见,与呼吸有关的肌肉,不只是肋间肌和膈肌。不过,肋间肌和膈肌是主要的呼吸肌。

  归纳总结:通过上述实验和体验,说明呼吸运动是由与呼吸有关的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

  呼吸运动的原理是: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使胸廓扩大和缩小,引起肺被动地扩张和回缩,形成肺内气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才使气体能够进出肺泡。呼吸运动的结果,实现肺的通气。

  提问: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呼吸运动的原理,那么大家想一想,平时我们听说过的人工呼吸是根据什么原理进行的呢?

  (学生交头接耳,窃窃私语。)

  教师自答:(或对学生的回答作小结。)人工呼吸的方法,如口对口吹气法是根据呼吸运动的原理,借助外力使患者的胸廓有节律地扩大和缩小,从而引起肺被动地扩张和回缩,使患者恢复呼吸。(至于怎样进行人工呼吸,在“课外读”中有所介绍,同学们可以在课外阅读。)不过,每分钟内人工呼吸的次数,应该与正常人的呼吸频率即每分钟内呼吸的次数一样。

  提问:正常人的呼吸频率是多少呢?

  (请学生自测:分钟内的呼吸次数,教师报时。1分钟后,教师请四位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的学生报出测得的呼吸次数,并记录在黑板上。)

  提问:刚才是在平静状态下测得的呼吸频率。那么,你们在100米短跑冲刺后,感觉自己的呼吸频率与平静状态时一样吗?

  (回答:不一样。短跑后呼吸急促。)

  小结:分析同学们测得的数据和不同状况下呼吸的情况,说明呼吸频率随年龄、性别和活动情况的不同而不同。成年人在平静状态下的呼吸频率大约是16次~18次。人体活动加强时,呼吸的频率和深度都会相应增加。随着呼吸深浅程度的不同,人在一次呼吸运动中肺的通气量也不相同。

  演示、观察:教师出示已校正好的圆筒式肺活量计。请一位身体强壮的男同学前来测量他的肺活量。要求他用力吸气,然后迅速通过吹嘴向肺活量计内尽力吹气(即尽力呼气),直到不能再吹为止。此时,教师关闭进气管的开关,待浮筒平稳后,读出肺活量计上所显的数值(单位是毫升),并记录在黑板上。这样重复测3次。请男同学回座位。接着,请一位体弱的女同学前来测量(做法与前相同)。

  提问:大家根据黑板上记录的数值,分析这两位同学的肺活量各是多少?

  (回答时,有的取三个数中的最大值,有的取三个数的平均值。)

  讲述:同学们回答的肺活量,有的取三个数中的最大值;有的取三个数的平均值。究竟哪个正确呢?应该说取三个数中的最大值作为受测者的肺活量是对的,因为这个数值说明在一次呼吸运动中肺的最大通气量。

3、《肺的通气》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的:

  1.了解呼吸道的组或和功能,以及呼吸频率、肺活量和人工呼吸的内容。

  2.理解肺的位置、结构和功能的基础知识,以及呼吸运动的原理。

  3.学会测定胸围差。

  教学重点:

  1.肺的位置、结构和功能。

  2.呼吸运动的原理。

  教学难点:呼吸运动的过程和原理。

  教具准备:呼吸系统挂图(或模型),肺泡的结构挂图。

  实验材料用具:演示肋骨运动和膈运动的模型(自制),圆筒式肺活量计,软尺。

  教学方法:观察、实验与谈话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人要维持正常的生活,不仅需要进食,而且需要通过呼吸作用吸入氧气和呼出二氧化碳。这是一般人都知道的常识。关于需要进食的问题,在《消化和吸收》一章中已经指出:人体生长发育和进行各种活动,不可缺少营养物质,而营养物质都来自食物。因此人人需要进食。关于人人需要呼吸的问题,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呼吸》这一章。

  提问:人体进行呼吸,首先要在外界环境与肺之间进行气体交换,也就是说,先要进行肺的通气。那么,肺的通气是由人体的哪个系统来完成呢?

  (回答:呼吸系统)

  提问:人体的呼吸系统由哪些器官组成?

  观察:请同学们按照课本里“呼吸系统的组成”课文中[看一看,想一想]栏目的要求,进行观察、思考。

  (回答:由鼻腔、咽、喉、气管、右支气管、右肺、左支气管、左肺组成。)

  (教师出示呼吸系统挂图或模型。)

  教师归纳:回答得对。(边指挂图或模型边归纳)不过,左、右支气管可以统称为支气管;左、右肺可以统称为肺。由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组成的这段结构,主要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可以叫做呼吸道。因此,关于呼吸系统的组成,可以这样列表归纳:(表见板书。)

  提问:呼吸系统中哪个器官是最主要的?

  (回答:肺。)

  讲述: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呼吸系统中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在板书的表中肺后填上“——气体交换的场所”)。

  观察:请同学们观察课文中“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提示:对此图的观察,应该按照先整体后局部的顺序进行。)

  (在呼吸系统挂图旁,出示肺泡的结构挂图。)

  讲述:(边指挂图边讲述)肺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左右支气管进入左右两肺,形成树枝状的分支。在分支的未端,形成了许多肺泡。同学们注意挂图(指肺泡的结构挂图),在肺泡外面,包绕着连成网状的毛细血管。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课本前面的彩图九,它所表示的肺泡和肺泡外的毛细血管更清楚。

  提问:肺泡与其周围的毛细血管有哪些与气体交换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提示:仔细观察课文中“肺的内部结构”示意图中的右小图。)

  (回答:肺泡壁只有一层细胞,毛细血管壁也只有一“层细胞。)

  小结:对,肺泡和毛细血管的壁都很薄,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样的结构特点,适于在肺泡与毛细血管内的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取下挂图。)

  讲述:肺的通气是指肺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肺的通气是怎样引起的呢?这与呼吸运动密切相关。

  学生体验:请每位同学把手按在自己的胸部,仔细体验自己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变化。

  提问:吸气时,胸廓扩大了还是缩小了?呼气时,胸廓扩大了还是缩小了?吸气和呼气与胸廓变化有何关系?

  (回答:吸气时,胸廓扩大了;呼气时,胸廓缩小了,吸气和呼气都与胸廓变化有关。)

  小结:吸气时,胸廓扩大;呼气时,胸廓缩小。这说明吸气和呼气与胸廓有节律的变化有关。

  讲述:吸气和呼气这两个动作合起来就是呼吸运动。那么,呼吸运动是怎样产生的呢?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实验。

  (教师从讲台里取出自制的演示肋骨运动的模型。)

  讲述:大家先看这个模型(边指边讲,这代表脊柱,这代表肋骨,这代表胸骨。)提问:大家想一想,肋骨与肋骨之间还应该有什么存在?(模型来表示。)

  (回答:肌肉。)

  讲述:我们在《运动》一章中已经讲过,肋骨与肋骨之间还有肋间肌。请看课文中:“肋间外肌和膈肌”插图,肋间肌的外面一层叫肋间外肌。

  演示、观察:教师一手拿在“脊柱”上,将模型靠近黑板,使“脊柱”固定,并且使“肋骨”处于向下倾斜状态,“胸骨”低于“脊柱”。请同学们以黑板为背景,注意胸廓后径的大小。用另一手的拇指和食指的指头,先分别放在上下肋骨处,然后慢慢地靠拢,示意肋间外肌收缩,再将肋骨上提,使其处于水平状态,同时“胸骨”也上移了。此时,请同学们注意胸廓前后径有何变化。接着用两指头示意肋间外肌舒张,同时肋骨因重力作用而下降,恢复原状。

  提问:当“肋间外肌”收缩时,“肋骨”上升,“胸骨”上移时,“胸廓”的前后径增大了还是缩小了?当“肋间外肌”舒张时,“胸廓”的前后径增大了还是缩小了?(教师再演示一遍,让同学观察)

  (回答:“肋间外肌”收缩时,“胸廓”的前后径增大了;“肋间外肌”舒张时,“胸廓”的前后径缩小了。)

  (教师肯定回答正确之后,放回模型,从讲台里另取出演示膈运动的模型,向同学们指出模型中哪是代表胸廓,哪是代表气管,哪是代表肺和膈肌。)

  演示、观察:教师一手握住瓶颈,一手向下拉橡皮膜,同时说明这示意膈肌收缩。此时,请同学们观察“胸廓”上下径的变化和“肺”的变化。然后,一手放开橡皮膜,同时说明这示意膈肌舒张。还请同学们观察“胸廓”上下径的变化和“肺”的变化。

  提问:当“膈”运动时,“胸廓”的上下径和“肺”有什么变化?(教师再演示一遍。)

  (回答:当“膈肌”收缩时,“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肺”也扩大;当“膈肌”舒张时,“胸廓”上下径缩小,“肺”也回缩。)

  教师小结:回答正确。通过实验知道:①肋骨和膈运动的结果,使胸廓扩大或缩小。②肋骨和膈的运动,与肋间肌和膈肌的收缩和舒张有关。

  下面我们进一步研究呼吸运动的原理,以及人体是如何通过呼吸运动来实现肺的通气的。

  (边讲边板书列表)人在平静状态下,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时,使胸廓的.前后径和上下径都增大。这时候,胸廓扩大,肺随着扩张,肺的容积增大,肺内的气压下降而低于大气压,外界空气便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动作。

  大家注意,关于胸廓左右径的变化,在上节课演示模型时看不出来。因此现在请同学们将两手分别按放在胸部左右两侧,再进行吸气和呼气,体验胸廓的左右径在吸气时是不是增加了?在呼气时是不是缩小了?

  (回答:是。)

  当肋间外肌和膈肌舒张时,胸廓的前后径和上下径缩小,这时候胸廓缩小,肺也随着回缩,肺的容积缩小,肺内的气压升高而高于大气压,迫使肺内的部分气体(注意:不是肺内的全部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到体外,完成呼气动作。

  体验:现在请同学用手按在腹部作一次深呼吸。

  提问:根据自己的体验,说一说在深呼吸时,除胸部肌肉参与活动以外,还有哪部分肌肉参与活动?

  (回答:腹部的肌肉。)

  讲述:可见,与呼吸有关的肌肉,不只是肋间肌和膈肌。不过,肋间肌和膈肌是主要的呼吸肌。

  归纳总结:通过上述实验和体验,说明呼吸运动是由与呼吸有关的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

  呼吸运动的原理是: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使胸廓扩大和缩小,引起肺被动地扩张和回缩,形成肺内气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才使气体能够进出肺泡。呼吸运动的结果,实现肺的通气。

  提问: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呼吸运动的原理,那么大家想一想,平时我们听说过的人工呼吸是根据什么原理进行的呢?

  (学生交头接耳,窃窃私语。)

  教师自答:(或对学生的回答作小结。)人工呼吸的方法,如口对口吹气法是根据呼吸运动的原理,借助外力使患者的胸廓有节律地扩大和缩小,从而引起肺被动地扩张和回缩,使患者恢复呼吸。(至于怎样进行人工呼吸,在“课外读”中有所介绍,同学们可以在课外阅读。)不过,每分钟内人工呼吸的次数,应该与正常人的呼吸频率即每分钟内呼吸的次数一样。

  提问:正常人的呼吸频率是多少呢?

  (请学生自测:分钟内的呼吸次数,教师报时。1分钟后,教师请四位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的学生报出测得的呼吸次数,并记录在黑板上。)

  提问:刚才是在平静状态下测得的呼吸频率。那么,你们在100米短跑冲刺后,感觉自己的呼吸频率与平静状态时一样吗?

  (回答:不一样。短跑后呼吸急促。)

  小结:分析同学们测得的数据和不同状况下呼吸的情况,说明呼吸频率随年龄、性别和活动情况的不同而不同。成年人在平静状态下的呼吸频率大约是16次~18次。人体活动加强时,呼吸的频率和深度都会相应增加。随着呼吸深浅程度的不同,人在一次呼吸运动中肺的通气量也不相同。

  演示、观察:教师出示已校正好的圆筒式肺活量计。请一位身体强壮的男同学前来测量他的肺活量。要求他用力吸气,然后迅速通过吹嘴向肺活量计内尽力吹气(即尽力呼气),直到不能再吹为止。此时,教师关闭进气管的开关,待浮筒平稳后,读出肺活量计上所显的数值(单位是毫升),并记录在黑板上。这样重复测3次。请男同学回座位。接着,请一位体弱的女同学前来测量(做法与前相同)。

  提问:大家根据黑板上记录的数值,分析这两位同学的肺活量各是多少?

  (回答时,有的取三个数中的最大值,有的取三个数的平均值。)

  讲述:同学们回答的肺活量,有的取三个数中的最大值;有的取三个数的平均值。究竟哪个正确呢?应该说取三个数中的最大值作为受测者的肺活量是对的,因为这个数值说明在一次呼吸运动中肺的最大通气量,反映出一次呼吸运动中肺的最大

  今天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了。

4、《肺的通气》教学设计一等奖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课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学》下册第四单元第三章的第二节。包括两部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这两部分是有内在关联的统一的整体。本节课安排学习呼吸道对空气处理之后,仅凭学生已有知识理解本课有挑战性。另本节上承消化系统,后续循环系统,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这本书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学好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学生对“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理解。

  2.三维目标

  2.1知识与能力

  (1)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

  (2)概述肺泡与血液的交换过程

  2.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测量、比较肺活量的差异,认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3.教学重难点

  3.1教学重点

  (1)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

  (2)概述肺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3.2教学难点

  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

  二、学情分析

  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也是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之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看,初中学生好奇、好动、好表现、好发表意见,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但注意力分散,所以在教学中,要运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是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也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在知识掌握方面,学生由于先前已经学习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等相关知识,但是形不成逻辑体系。在教学中,教师应在课堂上多媒体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完成本课的教学活动。

  三、教法学法

  我们常说:教无定法,应该“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改革中以人为本的思想的具体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实验探究法、多媒体教学,各种方法相结合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是教学矛盾的一个方面,学生的学是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坚持“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地位”,组织教学,运用探究学习小组完成本课教学任务。

  四、教学媒体与资源的选择与应用

  1、“肺与外界气体交换”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运用视频让学生感知气体进出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再引导学生分析图形、理解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

  2、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以丰富的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认知活动,逐渐认识到生殖过程。

  3、课前准备:将全班学生按同组异质、异组同质原则每4人分成一组,形成若干学习小组,组织形式为分小组合作学习,选择一名小组长负责落实本次学习任务

  五、教学过程

  六、教学评价与反思

  (一)教学评价

  新课标要求“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养成理性思维的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发展终生学习的能力”。本课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创设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条件,在亲历获取信息、发现规律等过程中获得生物学知识;较好地实现了“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地位”。

  (二)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较好的达到:

  1、因学生知识容量限制,在设计教学案是增加“气体流动的原因、胸廓结构、气体扩散作用”等知识,为学生自主学习铺路搭桥等。

  2、因“肺与外界气体交换原理”难度大,我预设学生体验、演示实验、列举孙悟空进入体胸腔帮助人增大胸腔体积等案例,帮助学生理解。

  在本课教学中存在的以下问题:

  1、在编写教学案时,问题预设不精细,学生在设施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等环节时,存在较大困难,在今后教学中应多从学情入手,在印教学案前,应按教学案设计进行课前模拟授课,找出问题,及时调整。

  2、为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生物学科采取课上预习、讨论、展示。但因本课教学内容多,学生若在课堂中完成预习、讨论,则学生的课堂展示环节很有限,有很多学生的想法不能得到展示;故教学内容多的课,应将教学案提前发给学生,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提前预习,课堂上进行讨论、展示时间就比较充分。

  3、因教学时间限制,本课教学中留给学生展示质疑机会有限,在今后教学中,应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学生敢提问题、多提有价值的问题。

5、《肺的通气》教学设计一等奖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概述肺泡与血液的交换过程。

  能力目标:学生通过实验,增强动手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通过演示实验,增强观察能力;通过资料分析,增强提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测量、比较肺活量的差异,认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概述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概述肺泡与血液的交换过程。

  难点:肺与外界气体的交换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每个人一来到人世就离不开空气,需要不断呼吸,外界的空气经过呼吸道的处理后是如何进入肺部的?在肺中发生怎样的变化?气体又是如何达到全身各处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部分内容。

  (二)新课展开

  1.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1)(出示胸廓结构示意图)胸廓包括哪些结构?(肋骨、胸骨、肋间肌、膈肌和肺)

  (2)构成胸廓的肌肉在呼吸中有何作用?在呼吸时,胸廓容积是否变化呢?(同学们用手按在胸部两侧,深深的吸气呼气,体会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变化及肋骨如何运动)

  (当深吸气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扩大;当深呼气时,肋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变小。感觉到的胸廓的扩张和收缩,是肋间肌收缩和舒张的结果)

  (3)除胸廓前后径、左右径的变化外,还可能有什么变化影响胸廓的容积?(教师演示模拟膈肌运动的实验:随着膈的上下运动,胸腔体积怎样变化?气体流向是怎样的)

  (膈肌收缩,膈顶下降,胸廓上下径增大,气流内流,即吸气;膈肌舒张,膈顶上升,胸廓上下径缩小,气流外流,即呼气)

  (4)(播放多媒体,演示肋间肌的收缩和舒张,膈肌的收缩和舒张)归纳总结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

  (吸气时,肋骨间的肌肉收缩,胸廓的前后径、左右径增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胸廓的上下径也增大,胸腔容积变大,肺随着扩张,肺内气压缩小,气体入肺;呼气时正好相反)

  2.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1)(多媒体展示肺泡的结构)请仔细观察肺泡有哪些结构特点适合进行气体交换。

  (肺泡的数量很多,肺泡外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都是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肺泡这样的特点很适合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

  (2)(展示“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动画)请描述肺泡与血液之间气体交换的过程。

  (当吸气时,许许多多的肺泡都像小气球似的鼓了起来,肺泡中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通过这些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然后随着呼气的过程排出体外)

  (三)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作业:依据课本“技能训练”,测量自己肺活量。

6、《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解决外界气体是如何进入人体组织细胞的问题,是整章的重点和难点。容量较大,分为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以“气体是怎样进入肺”为题,组织学生感受自己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容积的变化,提出问题:肺是怎样实现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导入新课。在教学过程中以探究的形式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完成问题:呼吸运动是如何产生的?首先探究呼吸运动时胸廓容积变化的原因。继续探究:肺容积变化与吸气和呼气的关系。进一步探究:为什么肺容积变化会导致吸气和呼气?通过一系列探究过程,学生总结出外界气体与肺泡的气体交换过程。

  第二课时以“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为题,以问题的形式:气体进入肺泡后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导入新课。演示小实验:比较人体呼出气体和环境中气体的成分的变化。得出结论: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明显增多。这种变化是如何发生的?引入血液与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

  通过演示实验:模拟膈肌运动,得出结论:肺的'容积变大导致吸气而不是因为吸气导致肺的容积变大。是一大难点,因为牵涉到物理学上的相关知识,学生不易理解,所以让学生简单的记忆物理学的一个结论,感觉这点处理的不是很好,所以我觉得制作一个模拟膈肌运动的简易装置会更有利于学生的感性认识,会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学生对膈肌的位置没有感性的认识,所以我在后面几个班上课时,用简单的图示表示膈肌的在体腔中的位置,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另外我感觉在课件中穿插的一些小动画,让抽象的难以理解的一些问题变得形象化,效果不错。

7、《肺和呼吸》的教学反思

  《肺和呼吸》,这是呼吸循环系统单元中的第二课,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空气、呼吸,所以本节课直接从问题入手,如“我们为什么要呼吸?呼吸的是什么气体?你能憋气多久啊,游泳的时候为什么要浮出水面换气啊?跑步喘不上气的时候哪里会难受呢?”这些问题能使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激发出来。本课以探究为主:因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对“用澄清的石灰水比较我们吸进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研究就是一次探究。 强化“以生为本”、“合作学习”等教学理念,努力实现学生是探究的'主体,而老师起到的是一个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的作用。在介绍肺这个器官时,可以通过图片、动画、模具直观的告诉他们肺是最终交换气体的部位,当知道肺是重要的呼吸器官之后,引导学生测量肺活量的大小,从而引出为什么肺活量有大有小呢?原来是跟体质强弱有关,激励学生合理膳食,适量进行体育锻炼,在进行长距离运动时,比如说慢跑、散步等运动过程中,注意经常深呼吸以增加肺活量。

8、《肺和呼吸》的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肺和呼吸》的教学反思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肺和呼吸》本课涉及人体主要呼吸器官、肺活量和保护呼吸器官的知识。其中,肺活量的知识学生已有所了解,肺活量在体育课的身体素质的检查中也测过。但那是用专门的仪器进行测量的。课堂上主要采用探究的方式进行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安全的情境,学生在自主的空间里,自由奔放地想象、思维和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整堂课兴趣很浓厚,不管是师生之间的配合还是学生之间的配合都挺有序、融洽的,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肺和呼吸》一课是在学生测量每分钟呼吸和心跳的基础上更深入地认识呼吸器官的一课,呼吸这一现象是学生每天都在经历的事实,对于呼吸的意义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于是我在课的开始让学生能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说出自己认为可能的呼吸器官名称,他们是怎样连接的。虽然学生知道人体需要呼吸,但是对于自己身体内究竟哪些器官直接参与了呼吸,这些器官之间是怎样连接的这一问题,还没有认真考虑过。人体的内部结构复杂,各种器官的作用各不相同,根据人体的需求,也必然存在着不同的连接方式,学生必然对其有好奇心。

  在教学开始部分引入猜测这一活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学生的猜测都是基于自己的认识,未必会得到其他同学的认同,这样就产生的互相的质疑,为下一步的教学打好基础。学生对呼吸器官的认识毕竟是片面的,经过交流分析后我就即时展示了正确的呼吸器官名称以及其连接,及时纠正在学生思想中还存在的`错误认识,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

  接着我便提出问题:吸入人体的空气和呼出人体的气体中成分是否一样?从而引导学生将学习的关注点从呼吸器官过渡到关注呼吸的本质上来。

  学生在四年级时对空气的成分已经作过研究,知道空气里大约有21%的氧气,也知道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通过对比实验,学生发现用打气筒将空气注入氢氧化钙溶液(澄清的石灰水溶液),没有变化;用吸管将呼出的气体通入氢氧化钙溶液(澄清的石灰水溶液),石灰水会变浑浊。从而认识到呼吸让我们吸进富含氧气的空气,呼出含有大量二氧化碳的废气。

  学生发现自己在成长过程中肺活量在变化,肺活量与呼吸次数之间有关系,再在班内进行横向比较,发现肺活量大对健康的好处。

  最后我让学生讨论:怎么样做才能让自己的肺活量增加?让自己有健康的呼吸器官和健康的身体?

  为了让身体更加健康,学生纷纷开动脑筋,制定参加体育锻炼的计划,明确今后要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养成个人的良好习惯,如保持环境的清洁卫生,不随地吐痰,注意个人卫生,注意饮食、注意休息等,还要远离毒品,远离有害的不良行为,如吸烟、打电子游戏等。

  通过这堂课的教学,既反映出了我在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之处,也暴露了不足之处。我觉得欠缺的地方是:对学生还不够放手,应该再放手一些,真正的让学生去自主学习,在设计宣传小报时,还应该指导的细一些,告诉学生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写。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方式,还有一些问题值得引起思考、注意。使我深刻地认识到科学教学的担子确实不轻,对教师的要求也非常高,不仅需要我们有临场应变能力,而且还要有丰富的知识,必须要时时刻刻注重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真是学无止境。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