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题解题思路教案一等奖示例
1、应用题解题思路教案一等奖示例
1。兴湖农场修一条长0。28千米的路,已修的比全长的一半少0。04千米,没修的是多少千米?
想: 由已修的比全长的一半少0。04千米,你想到了什么?
2。面粉场运来小麦60吨,先用其中的12吨小麦生产面粉9840千克,照这样计算,剩下的小麦可以生产面粉多少千克?
想:可以先算------------------------------;再算------------------------------
也可以先算-----------------------------;再算------------------------------。
3。某服装厂要做660套成人衣服,原来每套用布2。5米,改进裁剪方法后,每套节约0。3米布,原来做这些衣服用的布现在可以多做几套衣服?
想:先算-----------------------------;再算-------------------------------------。
4。一辆汽车以每小时65千米的速度从甲地开往乙地,2。3小时后,开过甲。乙两地的中点又行4。5千米。求甲。乙两地相距有多少千米?
想:2。3小时后,开过甲。乙两地的中点又行4。5千米说明已行了-----------------------------------------------。
5。 。一辆汽车以每小时65千米的速度从甲地开往乙地,2。3小时后,离甲。乙两地的中点还有4。5千米。求甲。乙两地相距有多少千米?
想:2。3小时后,离甲。乙两地的中点还有4。5千米说明已行了---------------------------。
6。 。两人抬东西,平均每分钟走75米,走了0。15小时,平均每人走多少米?
7。小明的爸爸买了2。5千克苹果花了5元钱,买10千克苹果多少元?40元钱能买多少千克苹果?
8。 。一辆汽车0。25小时行20千米,这辆汽车1。25小时行多少千米?行100千米用多少小时?
9。 10千克的大豆能榨2。5千克的油,那么100千克的`大豆能榨多少千克的油?榨240千克的油需要多少千克的大豆?
10。 某油厂原来有3台榨油机,每天榨油7。5吨,现在增加同样的榨油机4台,一月(按30天计算)可以榨油多少吨?
11。 某油厂原来有3台榨油机,每天榨油7。5吨,现要榨油90吨,需要几天?
12。某工程队修一条4。8千米的路,计划15天完成,实际比计划少用3天,实际每天修多少千米?
想:先算---------------------------;再算----------------------------------。
13。某工程队修一条4。8千米的路,计划15天完成,实际每天修0。4千米。实际比计划提前几天修完?实际每天比计划多修多少千米?
14 。某工程队修一条4。8千米的路,计划每天修0。12千米,实际比计划少用3天,实际几天修完?
想:先算---------------------------;再算----------------------------------。
15。两车从相距300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对开出,4小时后相遇,已知甲车每小时行4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16甲乙两人骑摩托车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向背而行,甲车每小时行3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32千米,几小时后两人相距930千米?
17。 甲乙两人骑摩托车同时从相距630千米的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甲车小时行3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32千米,几小时后两人相距93千米?
18甲乙两人骑摩托车同时从相距630千米的两地出发,相背而行,甲车小时行3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32千米,几小时后两人相距930千米?
19。李华和张明两人同时从相距120米的两地同时出发,向背而行 ,李华每分钟走60千米,张华每分钟走65米,5分钟后两人相距多少米?
20和张明两人同时从相距420米的两地同时出发,向对而行 ,李华每分钟走60千米,张华每分钟走65米,5分钟后两人相距多少米?
21。 AB两车从两地相向而行,甲车开出2小时后,乙车再开,已知甲车每小时行38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2千米,乙车开出3小时后两车相距多少千米?
22两车从相距280千米的两地相向而行,甲车开出2小时后,乙车开出,已知甲车每小时行38千米,乙车开出3小时后两车相遇后又相距30千米,求乙车的速度?
2、应用题解题思路教案一等奖示例
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百分数是一种特殊的分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百分数应用题练习题教案,欢迎阅读。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式,理解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在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的基础上正确解答百分数应用题。
2、通过划线段图、类比和归纳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
3、教学重点是理解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结构特征和解题方法。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判断单位“1”,说出数量关系
⑴男生占全班人数的4/5
⑵今天比去年增产二成五
⑶节约了15%
⑷期中考试的优秀率为52%
⑸打八折出售
通过同学们对关键句的分析、叙述,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是完全一样的,都是要紧紧抓住数量之间的关系,准确判断单位“1”的量,确定解题方法。
(二):二基本题复习
分析解答下面各题,比较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⑴建造一栋楼房,计划投资100万元,实际用了90万元,节约了百分之几?
⑵建造一栋楼房,用了90万元,比计划节约了10%,计划投资多少万元?
⑶建造一栋楼房,计划投资100万元,实际节约了10%,节约了多少万元?
⑷建造一栋楼房,计划投资100万元,实际超用了10%,实际投资了多少万元?
分组讨论这一组题目的解法,在弄清解题思路和正确列式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这组题他们的单位“1”是相同的,数量关系式也是相同的,而数量之间的关系有所不同,解答方法也不尽相同,有乘法也有用方程解。
(三):变式练习:
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和方程:
水果店运来苹果120千克, ,运来梨多少千克?
1、运来梨比苹果多25%
2、运来的比苹果少25%
3、运来的苹果是梨的25%
4、运来梨是苹果的25%
5、运来苹果比梨少25%
6、运来的苹果比梨多25%
7、运来梨比苹果的25%少2/5千克
在学生分析解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这些题目是百分数应用题中比较典型的,也是最基本的,解答时必须要准确判断单位“1”,弄清要求数量与单位“1”之间的关系和数量对应的百分率,确定解题方法。
(四):发展变化题练习
1、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相向而行,在距终点30千米处相遇,相遇时甲车行了全程的45%,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⑴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弄清条件和问题。
⑵列方程解答
解:设全程为x千米 1/2x—45%x=30
⑶用30算术方法会解答吗? 30÷(1/2—45%)
用算术方法解答,必须要找到30千米对应的百分率。要根据乘除法的关系列出算式。
2、修一条400米的路,第一天修了25%,第二天修了30%。两天共修多少米?
指名用不同的方法分析解答:
解一:400×25%+400×30%
解二:400×(25%+30%)
如果把“第二天修了30%”改成第二天“修了剩下的40%”如何解答?
分组讨论不同的解法:
解一:400-400×25%=300(米)
300×40%=120(米)
120+100=220(米)
解二:(1-25%)×40%÷30%
400×(25%+30%)=220(米)
讨论:改变后的题与原来的题目有什么不同?
单位“1”不同,因而解答的方法也不一样。
3、比较练习:
甲乙两粮库,甲库比乙库多存粮20%,如果从甲粮库中调出40吨,则两粮库的存粮数相等(放入乙粮库),甲乙两粮库原来存粮各多少吨?
在分析解答“如果从甲粮库中调出40吨,则两粮库的存粮数相等”的基础上加入“放入乙粮库”再分析。
比较:这两题有什么不同?甲粮库中调出40吨,就相等说明甲库比乙库多40吨。而从甲粮库中调出40吨放入乙库,就相等,说明甲库原来不是比乙库多40吨,而是多80吨。所以第一题列式:400/20%。而第2题列式400*2/20%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
3、应用题解题思路教案一等奖示例
教学目标
(一)正确使用中括号,进一步提高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和文字题的能力。
(二)通过观察比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提高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难点:正确使用中括号。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复习小括号及中括号的作用。
2。2+7。8-0。9×0。5。
(1)说出上题的运算顺序。
(2)如果想先算7。8-0。9怎么办?(加括号,算式成为:2。2+(7。8-0。9)×0。5。)
(3)如果想先算2。2+(7。8-0。9)又该怎么办?(加中括号,算式成为:[2。2+(7。8-0。9)]×0。5。)
(4)小结:①小括号、中括号有什么作用?(小括号和中括号的作用是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②中括号与小括号在使用上有什么区别?(在使用了小括号以后,还需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就要在小括号的外面使用第二重括号:中括号。)
2.口述算式并说出结果。
(1)3。7与6。5的和;
(2)5与3。291的差;
(3)100与0。075的积;
(4)25除以5;(5)25除5;
(6)30个0。5的和;
(7)21除以42的商的一半;
(8)2。5乘以4的积除以10;
(9)10。2的5倍减去7的差;
(10)7。8与2。2的和除以5。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例5:2。4与0。48的差乘以5,所得的积去除12,商是多少?(列综合算式。)(1)读题,理解题意。
(2)分析:
①这题最后求什么?(求商。)
被除数是什么?除数是什么?
②根据题意“缩句”。
积去除12,求商。
③写出关系式:
(3)学生列式并计算。
12÷[(2。4-0。48)×5]
=12÷[1。92×5]
=12÷9。6
=1。25。
提问:①算式中为什么要加中括号?(根据题意, 12是被除数,除数是(2。4-0。48)×5所得的积。由于需要先算出除数,而这部分算式中已有小括号,所以还要在小括号的外边加上中括号。)②不加中括号行不行?(不加中括号不行,因为如果不加中括号,就不能先算出积了。而要先算出12÷(2。4-0。48)的商,这样不符合题意。)
(4)练习:列出综合算式。
①5。1减去1。8加上0。2的和与0。5的积,差是多少?
②最大的一位纯小数与最小的一位纯小数的和,除它们的差,商是多少?
③7。5加上5的和乘以8,所得的积去除5,商是多少?
④12。4乘以0。8的积,减去9除1。44的商,结果是多少?
订正:
①5。1-(1。8+0。2)×0。5;
②(0。9-0。1)÷(0。9+0。1);
③5÷[(7。5+5)×8];
④讨论哪个算式正确?
(12。4×0。8)-(1。44÷9)(×)
12。4×0。8-1。44÷9(√)
思考:
为什么第②小题要用两个小括号,而第④小题不能用小括号?(因为第②题如果不用两个小括号,就不能先算差与和,只能先算商,这样不符合题意。而第④题不用括号,也先算积与商,这时就不必使用小括号。)
(5)小结:
解答文字题时,必须弄清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列出综合算式,需要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时,必须使用小括号或中括号。
2.学习例6:
一个工程队铺一段公路,每天上午工作4。5时,下午工作3。5时。如果按每时铺路48。5米计算,这个工程队一天共铺路多少米?(用两种方法解答。)
(1)学生分步解答后讲解。
解法1:
①上午铺路多少米?48。5×4。5=218。25(米)
②下午铺路多少米?48。5×3。5=169。75(米)
③一天共铺路多少米?218。25+169。75=388(米)
解法2:
①一天共工作几时?4。5+3。5=8(时)
②一天共铺路多少米?48。5×8=388(米)
答:这个工程队一天共铺路388米。
(2)用综合算式解答。
解法1:
48。5×4。5+48。5×3。5
=218。25+169。75
=388(米)
解法2:
48。5×(4。5+3。5)
=48。5×8
=388(米)
(3)比较两种解法的综合算式有什么联系?
讨论得出:一个数乘以两个数的和等于这个数分别乘以这两个数。符合乘法分配律。
(4)小结:
第二种解法为什么要加小括号?(因为需要先算和,如果不加括号,只能先算积,而后算和,所以必须要加小括号。)
说明:在解答应用题时,需要改变运算顺序时,也应添上括号。然后按照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计算。
(三)巩固反馈
1.P43:2。
(1)先分步计算。
(2)用文字叙述出题目的意思:
①78除以4。01加上2。72减去1。53的差所得的和,商是多少?
②4。01加上2。72减去1。53的差,所得的和去除78,商是多少?
(3)列出综合算式并解答。
2.P42“做一做”。
学生独立解答后订正。
(1)[20-(5。35+2。15)]×0。4;
(2)0。90×3+0。60×3和(0。90+0。60)×3。
思考:
例6及“做一做”第2题为什么都能用两种方法解答?(例6的每份数相同,做一做第2题的数量相同,所以都能用两种方法解答。)
说明:如果相乘的两个因数中,有一个因数相同,就可以用两种方法解答。
3.选择正确算式填入( )内。
(1)小明买了5本练习本4。50元,5本田格本2。50元,每本练习本比每本田格本多多少元?
①4。50÷5-2。50÷5
②(4。50-2。50)÷5
正确的算式是( )。
(2)第一小队7个人,共摘苹果31。5千克,第二小队5个人,共摘苹果31。5千克,第一小队平均每人比第二小队平均每人少摘多少千克?
①31。5÷5-31。5÷7
②31。5÷(7-5)
③(31。5+31。5)÷(7-5)
④31。5÷7-31。5÷5
正确算式是( )。
4.课后作业:P43:3,4,5。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和应用题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正确地使用括号。为了使学生能正确地使用括号,复习中通过改变运算顺序的`练习,学生进一步明确了括号的作用。
较复杂的文字题是由简单的文字题组合而成的,因此首先复习了加、减、乘、除的意义,以及它们不同的叙述方式,为解答较复杂的文字题做好铺垫。
例5的教学采用“缩句”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题意,先明确求商,再分析,找出被除数和除数,并要求学生写出分析过程,明确解题思路。在学生列式解答后,重点提问“为什么要加中括号”。通过讨论,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中括号的使用方法。
例6则先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两种解法的联系,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看到括号和运算顺序的关系。并通过对例6和“做一做”2的分析,得出如果两个因数中有一个因数相同,则可以用两种方法解答的规律。
练习中的选择题将乘法分配律扩展到除法,并明确只有除数相同时,才能用两种方法解答。
板书设计(略)
4、应用题解题思路教案一等奖示例
教学目标
(一)正确使用中括号,进一步提高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和文字题的能力。
(二)通过观察比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提高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难点:正确使用中括号。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复习小括号及中括号的作用。
2.2+7.8-0.9×0.5。
(1)说出上题的运算顺序。
(2)如果想先算7.8-0.9怎么办?(加括号,算式成为:2.2+(7.8-0.9)×0.5。)
(3)如果想先算2.2+(7.8-0.9)又该怎么办?(加中括号,算式成为:×0.5。)
(4)小结:①小括号、中括号有什么作用?(小括号和中括号的作用是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②中括号与小括号在使用上有什么区别?(在使用了小括号以后,还需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就要在小括号的外面使用第二重括号:中括号。)
2.口述算式并说出结果。
(1)3.7与6.5的和;
(2)5与3.291的差;
(3)100与0.075的积;
(4)25除以5;(5)25除5;
(6)30个0.5的和;
(7)21除以42的商的一半;
(8)2.5乘以4的积除以10;
(9)10.2的5倍减去7的差;
(10)7.8与2.2的和除以5。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例5:2.4与0.48的差乘以5,所得的积去除12,商是多少?(列综合算式。)(1)读题,理解题意。
(2)分析:
①这题最后求什么?(求商。)
被除数是什么?除数是什么?
②根据题意“缩句”。
积去除12,求商。
③写出关系式:
(3)学生列式并计算。
12÷
=12÷
=12÷9.6
=1.25。
提问:①算式中为什么要加中括号?(根据题意, 12是被除数,除数是(2.4-0.48)×5所得的积。由于需要先算出除数,而这部分算式中已有小括号,所以还要在小括号的外边加上中括号。)②不加中括号行不行?(不加中括号不行,因为如果不加中括号,就不能先算出积了。而要先算出12÷(2.4-0.48)的'商,这样不符合题意。)
(4)练习:列出综合算式。
①5.1减去1.8加上0.2的和与0.5的积,差是多少?
②最大的一位纯小数与最小的一位纯小数的和,除它们的差,商是多少?
③7.5加上5的和乘以8,所得的积去除5,商是多少?
④12.4乘以0.8的积,减去9除1.44的商,结果是多少?
订正:
①5.1-(1.8+0.2)×0.5;
②(0.9-0.1)÷(0.9+0.1);
③5÷;
④讨论哪个算式正确?
(12.4×0.8)-(1.44÷9)(×)
12.4×0.8-1.44÷9(√)
思考:
为什么第②小题要用两个小括号,而第④小题不能用小括号?(因为第②题如果不用两个小括号,就不能先算差与和,只能先算商,这样不符合题意。而第④题不用括号,也先算积与商,这时就不必使用小括号。)
(5)小结:
解答文字题时,必须弄清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列出综合算式,需要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时,必须使用小括号或中括号。
2.学习例6:
一个工程队铺一段公路,每天上午工作4.5时,下午工作3.5时。如果按每时铺路48.5米计算,这个工程队一天共铺路多少米?(用两种方法解答。)
(1)学生分步解答后讲解。
解法1:
①上午铺路多少米?48.5×4.5=218.25(米)
②下午铺路多少米?48.5×3.5=169.75(米)
③一天共铺路多少米?218.25+169.75=388(米)
解法2:
①一天共工作几时?4.5+3.5=8(时)
②一天共铺路多少米?48.5×8=388(米)
答:这个工程队一天共铺路388米。
(2)用综合算式解答。
解法1:
48.5×4.5+48.5×3.5
=218.25+169.75
=388(米)
解法2:
48.5×(4.5+3.5)
=48.5×8
=388(米)
(3)比较两种解法的综合算式有什么联系?
讨论得出:一个数乘以两个数的和等于这个数分别乘以这两个数。符合乘法分配律。
(4)小结:
第二种解法为什么要加小括号?(因为需要先算和,如果不加括号,只能先算积,而后算和,所以必须要加小括号。)
说明:在解答应用题时,需要改变运算顺序时,也应添上括号。然后按照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计算。
(三)巩固反馈
1.P43:2。
(1)先分步计算。
(2)用文字叙述出题目的意思:
①78除以4.01加上2.72减去1.53的差所得的和,商是多少?
②4.01加上2.72减去1.53的差,所得的和去除78,商是多少?
(3)列出综合算式并解答。
2.P42“做一做”。
学生独立解答后订正。
(1)×0.4;
(2)0.90×3+0.60×3和(0.90+0.60)×3。
思考:
例6及“做一做”第2题为什么都能用两种方法解答?(例6的每份数相同,做一做第2题的数量相同,所以都能用两种方法解答。)
说明:如果相乘的两个因数中,有一个因数相同,就可以用两种方法解答。
3.选择正确算式填入( )内。
(1)小明买了5本练习本4.50元,5本田格本2.50元,每本练习本比每本田格本多多少元?
①4.50÷5-2.50÷5
②(4.50-2.50)÷5
正确的算式是( )。
(2)第一小队7个人,共摘苹果31.5千克,第二小队5个人,共摘苹果31.5千克,第一小队平均每人比第二小队平均每人少摘多少千克?
①31.5÷5-31.5÷7
②31.5÷(7-5)
③(31.5+31.5)÷(7-5)
④31.5÷7-31.5÷5
正确算式是( )。
4.课后作业:P43:3,4,5。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和应用题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正确地使用括号。为了使学生能正确地使用括号,复习中通过改变运算顺序的练习,学生进一步明确了括号的作用。
较复杂的文字题是由简单的文字题组合而成的,因此首先复习了加、减、乘、除的意义,以及它们不同的叙述方式,为解答较复杂的文字题做好铺垫。
例5的教学采用“缩句”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题意,先明确求商,再分析,找出被除数和除数,并要求学生写出分析过程,明确解题思路。在学生列式解答后,重点提问“为什么要加中括号”。通过讨论,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中括号的使用方法。
例6则先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两种解法的联系,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看到括号和运算顺序的关系。并通过对例6和“做一做”2的分析,得出如果两个因数中有一个因数相同,则可以用两种方法解答的规律。
练习中的选择题将乘法分配律扩展到除法,并明确只有除数相同时,才能用两种方法解答。
板书设计(略)
5、应用题解题思路教案一等奖示例
教学目标
(一)正确使用中括号,进一步提高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和文字题的能力。
(二)通过观察比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提高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难点:正确使用中括号。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复习小括号及中括号的作用。
2.2+7.8-0.9×0.5。
(1)说出上题的运算顺序。
(2)如果想先算7.8-0.9怎么办?(加括号,算式成为:2.2+(7.8-0.9)×0.5。)
(3)如果想先算2.2+(7.8-0.9)又该怎么办?(加中括号,算式成为:[2.2+(7.8-0.9)]×0.5。)
(4)小结:①小括号、中括号有什么作用?(小括号和中括号的作用是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②中括号与小括号在使用上有什么区别?(在使用了小括号以后,还需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就要在小括号的外面使用第二重括号:中括号。)
2.口述算式并说出结果。
(1)3.7与6.5的和;
(2)5与3.291的差;
(3)100与0.075的积;
(4)25除以5;(5)25除5;
(6)30个0.5的和;
(7)21除以42的商的一半;
(8)2.5乘以4的积除以10;
(9)10.2的5倍减去7的差;
(10)7.8与2.2的和除以5。
(二)学习新课
1.学习例5:2.4与0.48的差乘以5,所得的积去除12,商是多少?(列综合算式。)
(1)读题,理解题意。
(2)分析:
①这题最后求什么?(求商。)
被除数是什么?除数是什么?
②根据题意“缩句”。
积去除12,求商。
③写出关系式:
(3)学生列式并计算。
12÷[(2.4-0.48)×5]
=12÷[1.92×5]
=12÷9.6
=1.25。
提问:①算式中为什么要加中括号?(根据题意, 12是被除数,除数是(2.4-0.48)×5所得的积。由于需要先算出除数,而这部分算式中已有小括号,所以还要在小括号的外边加上中括号。)②不加中括号行不行?(不加中括号不行,因为如果不加中括号,就不能先算出积了。而要先算出12÷(2.4-0.48)的商,这样不符合题意。)
(4)练习:列出综合算式。
①5.1减去1.8加上0.2的和与0.5的积,差是多少?
②最大的一位纯小数与最小的一位纯小数的和,除它们的差,商是多少?
③7.5加上5的`和乘以8,所得的积去除5,商是多少?
④12.4乘以0.8的积,减去9除1.44的商,结果是多少?
订正:
①5.1-(1.8+0.2)×0.5;
②(0.9-0.1)÷(0.9+0.1);
③5÷[(7.5+5)×8];
④讨论哪个算式正确?
(12.4×0.8)-(1.44÷9)(×)
12.4×0.8-1.44÷9(√)
思考:
为什么第②小题要用两个小括号,而第④小题不能用小括号?(因为第②题如果不用两个小括号,就不能先算差与和,只能先算商,这样不符合题意。而第④题不用括号,也先算积与商,这时就不必使用小括号。)
(5)小结:
解答文字题时,必须弄清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列出综合算式,需要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时,必须使用小括号或中括号。
2.学习例6:
一个工程队铺一段公路,每天上午工作4.5时,下午工作3.5时。如果按每时铺路48.5米计算,这个工程队一天共铺路多少米?(用两种方法解答。)
(1)学生分步解答后讲解。
解法1:
①上午铺路多少米?48.5×4.5=218.25(米)
②下午铺路多少米?48.5×3.5=169.75(米)
③一天共铺路多少米?218.25+169.75=388(米)
解法2:
①一天共工作几时?4.5+3.5=8(时)
②一天共铺路多少米?48.5×8=388(米)
答:这个工程队一天共铺路388米。
(2)用综合算式解答。
解法1:
48.5×4.5+48.5×3.5
=218.25+169.75
=388(米)
解法2:
48.5×(4.5+3.5)
=48.5×8
=388(米)
(3)比较两种解法的综合算式有什么联系?
讨论得出:一个数乘以两个数的和等于这个数分别乘以这两个数。符合乘法分配律。
(4)小结:
第二种解法为什么要加小括号?(因为需要先算和,如果不加括号,只能先算积,而后算和,所以必须要加小括号。)
说明:在解答应用题时,需要改变运算顺序时,也应添上括号。然后按照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计算。
(三)巩固反馈
1.P43:2。
(1)先分步计算。
(2)用文字叙述出题目的意思:
①78除以4.01加上2.72减去1.53的差所得的和,商是多少?
②4.01加上2.72减去1.53的差,所得的和去除78,商是多少?
(3)列出综合算式并解答。
2.P42“做一做”。
学生独立解答后订正。
(1)[20-(5.35+2.15)]×0.4;
(2)0.90×3+0.60×3和(0.90+0.60)×3。
思考:
例6及“做一做”第2题为什么都能用两种方法解答?(例6的每份数相同,做一做第2题的数量相同,所以都能用两种方法解答。)
说明:如果相乘的两个因数中,有一个因数相同,就可以用两种方法解答。
3.选择正确算式填入( )内。
(1)小明买了5本练习本4.50元,5本田格本2.50元,每本练习本比每本田格本多多少元?
①4.50÷5-2.50÷5
②(4.50-2.50)÷5
正确的算式是( )。
(2)第一小队7个人,共摘苹果31.5千克,第二小队5个人,共摘苹果31.5千克,第一小队平均每人比第二小队平均每人少摘多少千克?
①31.5÷5-31.5÷7
②31.5÷(7-5)
③(31.5+31.5)÷(7-5)
④31.5÷7-31.5÷5
正确算式是( )。
4.课后作业:P43:3,4,5。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题和应用题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正确地使用括号。为了使学生能正确地使用括号,复习中通过改变运算顺序的练习,学生进一步明确了括号的作用。
较复杂的文字题是由简单的文字题组合而成的,因此首先复习了加、减、乘、除的意义,以及它们不同的叙述方式,为解答较复杂的文字题做好铺垫。
例5的教学采用“缩句”的方法,使学生理解题意,先明确求商,再分析,找出被除数和除数,并要求学生写出分析过程,明确解题思路。在学生列式解答后,重点提问“为什么要加中括号”。通过讨论,学生进一步理解了中括号的使用方法。
例6则先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两种解法的联系,从而使学生进一步看到括号和运算顺序的关系。并通过对例6和“做一做”2的分析,得出如果两个因数中有一个因数相同,则可以用两种方法解答的规律。
练习中的选择题将乘法分配律扩展到除法,并明确只有除数相同时,才能用两种方法解答。
板书设计(略)
6、应用题教学反思
应用题教学改革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应该怎样进行应用题教学?这是每一位教师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在应用题的教学中,应该增强应用题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开放应用题的教学内容,就是要改变传统应用题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呈现方式单一,条件答案唯一的状况,让学生感受到应用题生动、有趣、有用,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
本节课主要是教学连乘应用题,连乘应用题有两种解法。教材根据连乘应用题数量关系的特点,根据不同的已知条件找出要解答的问题,较好地理解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学会解答方法。纵观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本课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创设情境
心理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越接近学生的生活背景,学生自觉接纳的程度就越高,越有兴趣。为此教师要学会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应用题的选材要从学生的生活及学习背景出发,要注意收集相关的数学信息材料,扩展或替换教材的例题和习题,让学生从中体会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它是真实的有用的,这是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条件之一本节课中,新授部分:同学门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学校为了丰富我们的课余生活,想为你们购买一些体育用品,你们高兴吗?我们看一看学校要为我们买什么呢?(足球)出示图(有三箱足球、每箱有6个、每个50元)问:从画面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接着请学生根据这些信息思考: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积极性很高,有的提出用一步解答的问题,这就解决了连乘应用题两种解法的第一步。有的提出了用两步解答的问题;这样再根据第一步求出的数量与题目中的第三个条件,就不难求出题目的结果了。
这就为学生在学习连乘应用题时,采用综合思路,从寻找有联系的条件出发确定中间问题做了准备,而且有利于学生对不同解法的理解,由学生喜欢的信息编写相应的应用题,使学生深刻的领会数学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最终应用于生活。
教材里两种解法都采用综合法思路引导学生分析推理。第一种解法是引导学生根据两个有关生活费的条件思考能求什么问题,再根据什么求出题目的结果,然后依次用分步列式和综合算式解答。第二种解法是先引导学生根据另外两个联系的条件思考能求什么问题,再根据什么求出题目的结果,然后依次用分步列式和综合算式解答。让学生用综合法思路来分析数量关系,有利于学生找出不同的中间问题,理解两种解法所表示的不同的数量关系,明确两种解题方法的区别,便于学生掌握分析和解答的方法。
2、学生自主的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本课,我不是引着学生逐字逐句分析并解答应用题的,取而代之的是学生自主的探究和合作交流,“你自己试一试,然后小组讨论,你教一教不会的同学。”学生的思维和方法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连乘应用题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方法,而且学生普遍能讲出道理来,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的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课堂上以小组活动为主体,创造了一种和谐的、民主和学习氛围。每个问题的提出,先是由学生独立思考,再到两人商讨,然后小组交流,把时空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3、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
教师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一个成功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设计者。面对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感到数学枯燥无味、抽象难学的现状。变“简单的求钢笔的价钱”为解决“学生身边的体育用品”中的实际问题,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为学生喜闻乐见,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扶--半扶半放--放,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使全体学生都有所得。
4、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应用题教学理当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与解题思路的梳理。本节课在分析应用题时,让学生从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思维的过程,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议论、去争辩、去探索。例如:如何购买钢笔等。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的发展。
5、练习设计开放,展示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本节课时打破了传统的“巩固练习”的常规,设计了具有开放性、灵活性、多变性的生活情景,学生可以根据题目所提供的材料,去选择、去优化,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这样教学不仅给学生萌发求异思维创造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而且也使学生切实地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和信心。
7、应用题教学反思
一、注重方法的教学。
在进行计算教学时,应用题以情境的形式出现,解决问题的同时,掌握计算方法。教学时在适当的时候,我渗透一些应用题分类的思想,归纳解法,分析思路。
二、注重应用题的基础知识的积累。
数学应用题历来都是教学的难题。数学解题能力不能很快提高,原因有多种。回顾以往的教学经验,发现这些学生连一些基本的数量关系都不明确,甚至数量关系之间张冠李戴在教学时,我注重让学生学会审题,学会分析数量关系在全班交流、小组交流、同桌互说,梳理数量关系。这样不但积累学生的解题的基础知识,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
三、注重应用题教学方法的探索。
针对应用题的教学:注重学生自身的学习探索体验。因而应用题的教学,应该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得出自己的见解。哪怕结果是错误的。这也是学生自我学习的体验。也是有收获的。探索过程,也是经历错误的过程。是由错到正确的探索经历过程。所以我们要容忍学生的错误探索。更重要的是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而不是我们去传授知识。所以教学方法的探索是我们要去做的工作。我们要学会引导学生的方法。去探索引导学生的方法。如:激趣、引导、解惑、提示、复习引入、尝试探究、参与、操作、理解、诱发、情境、悬念、连锁、对照、甚至进行“猜”的思考等等都是引导学生探索的方法。
四、注重反复练习,巩固提高应用题的解题能力。
尊重科学,遵循科学规律,实事求是的做。科学的安排练习。关键把握好度。可以通过很多的形式进行。通过解题探索,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认识、巩固知识。
8、应用题教学反思
分数应用题教学即将结束,我认为在分数应用题的教学中如何实现“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相互联系,同时培养他们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是十分重要的。我认为应重点抓好以下几点:
一、 分数应用题是以分数的意义为基础,是分数乘、除法的应用。
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是分析分数应用题的依据。在学生充分理解分数乘除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是相当重要的。
二 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
(一)分数应用题与整数中的倍数应用题本质上是相同的。
“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都是比较两个数的倍数关系。习惯上把大于1的“倍数”说成“几倍”;而小于1的“倍数”说成“几分之几“。所以,教学过程中以整数的倍数应用题为基础,将两类应用题统一起来,并且要求学生分清“几倍”和“几分之几“。
这样,学生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学会了新知识,进一步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同样,“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求一个数的几倍”、“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与“已知一个数的倍是多少,求这个数”也是相同的。
当然存在个别同学由于基础差,不能紧跟老师课堂的情况,面对这种情况我采取了在班内个别辅导的方法,并且效果不错。
(二)分数应用题的内在联系。
分数应用题中都在单位“1”,这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解题时应注意分析已知量和单位“1”之间存在怎样的等量关系试,从而正确求解。
(三)分数应用题与比的应用题也可以相互转换。
分数应用题和比的应用题都可以转换为整数的分数应用题。例如:
1、一次考试,六年级有45人达到优秀,达到优秀的人数和未达到优秀的人数比是5:3。六年级共有多少人?
2、一次考试,六年级有45人达到优秀,达到优秀的人数和未达到优秀的人数比是5/3。六年级共有多少人?
这两道题中的5:3和5/3都可以理解为“达到优秀的人数”是5份,“未达到优秀的`人数”是3份。列式:45÷5×(5+3)=72(人)。
要求学生会将比例应用题转化为分数应用题来正确求解。当然对于基础较差一些的同学,我只鼓励记住、弄懂一种解题方法。
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沟通了前后所学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学好分数应用题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9、应用题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教学中是很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图文应用题,这类应用题是学习文字应用题的基础。在图文应用题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画面意思在课堂教学中特别重要。下面谈谈我是如何进行图文应用题教学的:
1、教学要直观明了。
由于一年级的学生识字少,以形象思维为主,对直观、操作感兴趣,因此教学必须运用好直观手段,帮助学生去感知、理解画面意思。例如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出示小鹿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要求学生用三句话完整说出题意,通过观察、口述,使学生弄清图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的数量,再此基础上去进行列式计算。并总结出解题4个步骤:一看题目,二想方法,三列式计算,四检查。教会学生找单位名称和回答问题,因为课本每一道例题都没写单位和回答问题,这样对以后学习应用题是不利的,要很长时间来训练,到不如在开始学习时应用题时就要求学生有完整的解答。
2、应用题教学应重视算理、理解含义。
应用题启蒙教学应当重视算理,揭示算法的含义,避免教学加减法应用题时,让学生硬搬“求一共用加法”和“还剩用减法”这一模式。怎么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呢,比如在刚刚进行图画应用题的教学时,我利用教具进行操作使学生明白把两个数合在一起是用加法计算和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在教学中每道题我都要求学生说一说为什么用加法、为什么用减法计算,逐步强化算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
3、数学语言训练
图文应用题要有数学语言训练,如:人教版下册61页求一包数学书和一包语文书一共有多少本?就是把35和30合起来,所以用加法计算。又如72页例3:小雪比小磊多得几朵?就是求12比8多几?所以用减法计算。把问题转化为数学语言表达,学生理解题意较为好一些。
10、解应用题教学反思
加强题意内化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如何提高学生把应用题中的各种信息进行筛选,压缩成以数量关系为核心的若干临时信息组块的能力。故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除了教授一般方法例如解题步骤之外,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之后,宜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正确理解,牢固掌握应用题中惯用名词术语的意义及常用的等量关系,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二)加强文字语言和数学语言的.互化练习,借此提高外部言语内化的信息转换能力。
(三)加强分析题中关键词句和非关键词句的练习,借此提高对题目信息筛选、压缩的能力,控制内化前后信息“质的一致性”。
(四)加强整体把握题意的综合能力训练,借此提高对题目内在逻辑的理解以及对题意的知觉水平。
(五)加强对题目矛盾条件的觉察能力的培养,借此提高内化过程中思维的监控水平。
还可以进行把复合问题分解为几个简单问题,把同一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的位置互换重新编题等等练习。
总之,教师除了应该向学生讲清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基本方法,诸如通过译式法、列表法、线示法、图示法等各种方法,从可直接言传的角度向学生展示解方程应用题的过程,使学生能仿此形式解决问题,表述问题;还应该间接地,从改善学生审题过程的心理品质出发,培养学生正确进行题意内化的能力,从而更有效地解决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难点,努力实现以培养人的发展为宗旨的教学方针。
11、图画应用题教学反思
图画应用题是文字应用题的基础,也是一年级数学教学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可一年级学生生活经验少,识字量少,知识面又窄,语言表达能力也差,相对来说增加了学习图画应用题的困难。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图画应用题中画面所隐含的意思,是我备课时思考的问题。于是,我从孩子身边的事例入手,通过讲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入分步出示的图画(先出示:在草地上采蘑菇的4只小白兔,再出示有来的3只小白兔,最后出示大括号和问号,并直接告知学生它们的.名称和所表示的意义)。接下来根据图意进行说话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弄清图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行列式计算。最后理解算式中各数所表示的意义。一年级虽然表达不是很清楚,但是主要信息都能看懂。
这节课前半节课是成功的主要讲解图画应用题中的加法,但是后半节课因为一年级孩子逆向思维还没有形成,讲解减法应用题时出现了比较大的问题,下节课重点讲解减法应用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