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一等奖

用反比例知识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一等奖

2023-06-16 14:45:16

  用反比例知识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一等奖

用反比例知识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一等奖

1、用反比例知识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一等奖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用反比例知识解决问题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掌握用反比例的方法解答相关应用题。

  2.通过解答应用题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从而加深对反比例意义的理解。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用反比例的方法解答相关应用题。

  教学难点:

  通过解答应用题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掌握用反比例的方法解答相关应用题。

  教法:

  创设情境,质疑引导。经历用比例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学法:

  理解分析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教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定向导学(5分)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并说明理由。

  (1)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

  (2)我们班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3)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4)水费一定,每吨水的价钱和用水的吨数。

  2、出示目标

  (1)掌握用反比例的方法解答相关应用题。

  (2)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从而加深对反比例意义的理解。

  二、自主学习(10分钟)

  内容:课本62页例6

  1、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2、时间:5分钟

  3、思考问题:

  (1)、题目中有哪些变化的量和不变的量?你是从题中哪里发现的?

  (2)、这三种量成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判定的?

  (3)、列出关系式。

  4、跟踪练习

  这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捆18包。如果要捆15包,每包多少本?

  三、合作交流(10分钟)

  1、课本59页“做一做”第2题

  2、六年级一班学生在操场做操,每行站4人,可以站9行。如果每行站6人,可以站几行?

  3、聪聪每分钟走60米,8分钟可以到家。如果她从家走到学校用了6分钟,每分钟走多少米?

  四、质疑探究(5分)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重点强调用反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解题步骤和方法。

  (1)、题目中有哪些变化的量和不变的量?

  (2)、这三种量成什么关系?

  (3)、列出关系式。

  五、小结检测(10分钟)

  1、这节课有什么收获?你学会了什么?

  2、检测

  第64页的5、6、7、8题

  板书设计:

  用比例解决问题

  (1)、题目中有哪些变化的量和不变的量?

  (2)、这三种量成什么关系?

  (3)、列出关系式。

2、用反比例知识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掌握用反比例的方法解答相关应用题。

  2.通过解答应用题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从而加深对反比例意义的理解。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用反比例的方法解答相关应用题。

  教学难点:

  通过解答应用题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掌握用反比例的方法解答相关应用题。

  教 法:

  创设情境,质疑引导。经历用比例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学 法:

  理解分析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教 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定向导学(5分)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并说明理由。

  (1)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

  (2)我们班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3)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4)水费一定,每吨水的价钱和用水的吨数。

  2、出示目标

  (1)掌握用反比例的方法解答相关应用题。

  (2)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从而加深对反比例意义的理解。

  二、自主学习(10分钟)

  内容:课本62页例6

  1、 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2、 时间:5分钟

  3、 思考问题:

  (1)、题目中有哪些变化的量和不变的量?你是从题中哪里发现的?

  (2)、这三种量成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判定的?

  (3)、列出关系式。

  4、跟踪练习

  这批书如果每包20本,要捆18包。如果要捆15包,每包多少本?

  三、 合作交流(10分钟)

  1、课本59页“做一做”第2题

  2、六年级一班学生在操场做操,每行站4人,可以站9行。如果每行站6人,可以站几行?

  3、聪聪每分钟走60米,8分钟可以到家。如果她从家走到学校用了6分钟,每分钟走多少米?

  四、质疑探究(5分)

  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重点强调用反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解题步骤和方法。

  (1)、题目中有哪些变化的量和不变的量?

  (2)、这三种量成什么关系?

  (3)、列出关系式。

  五、小结检测(10分钟)

  1、这节课有什么收获?你学会了什么?

  2、检测

  第64页的5、6、7、8题

  板书设计:

  用比例解决问题

  (1)、题目中有哪些变化的量和不变的量?

  (2)、这三种量成什么关系?

  (3)、列出关系式。

3、用反比例知识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一等奖

  作为一名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反比例函数复习与小结】《反比例函数:小结与思考》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教学目标]

  1.回顾反比例函数的概念.通过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用反比例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体会反比例函数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有效的'模型.

  2.归纳总结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进一步体会形数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1.回顾、梳理本章的知识:

  如同已经学过的有关方程、函数的内容一样,本章内容分为3块:

  (1)从生活到数学:从问题到反比例函数,即建构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

  (2)数学研究: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

  (3)用数学解决问题:反比例函数的应用.

  2.可以设计一组问题,重点归纳、整理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进一步感受形数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例如:

  (1)由形到数——用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的关系式;由图象的位置或图象的部分确定函数的特征;

  (2)由数到形――根据反比例函数关系式或反比例函数的性质,确定图形的位置、趋势等;

  (3)形数结合——函数的图象与性质的综合应用

  2例如:如图,点P是反比例函数y?上的一点,PD垂直x轴于点D,则△x

  POD的面积为________

  3. 设计一个实际问题,让学生经历“问题情境一建立模型一求解一解释与应用”的基本过程.

  例如:为了预防“非典”,某学校对教室采用药薰法进行消毒.已知药物燃烧时.室内每立方米空气中的含药量y(mg)与时间x(min)成正比例,药物燃烧后,y与x成反比例(如图).现测得药物8min燃毕,此时室内空气中每立方米含药量为6mg。

  (1)写出药物燃烧前、后y与x的函数关系式;

  (2)研究表明,当空气中每立方米的含药量低于1。6mg时,学生方可进教室.那么从消毒开始,至少需要多少时间,学生方能进入教室?

  (3)研究表明,当空气中每立方米的含药量不低于3mg且持续时间不少于10min时,才能有效灭杀空气中的病菌,那么这次消毒是否有效?

4、用反比例知识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

  2、使学生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解答比较简单的应用题,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3、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和推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比例知识解答问题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应用数学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够正确分析题中的比例关系,列出方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两种比例?好,下面我们就来回忆一下有关正、反比例的知识。

  师:你能准确地判断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吗?下面我们来进行一个回合的抢答比拼:我会判断。(抢答要求:举手证明你有勇气,你会做,你没有抢答到但是你的手势判断正确,你仍然是最棒的。)

  出示: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

  (2)路程一定,速度和时间.

  (3)单价一定,总价和数量.

  (4)每小时耕地的公顷数一定,耕地的总公顷数和时间.

  (5)全校学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数和站的行数.

  二、探究新知

  (一)用正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探究例5)

  1、师:(对于学生回答教师给予肯定)看样子同学们掌握的很不错,那么,学习了正反比例到底有什么用呢?(学生交流)来我们一起看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吧!

  出示学习目标:

  1、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

  2、能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解答比较简单的应用题,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过渡语:学习知识就是为了解决问题,你能运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看,李大妈和张奶奶在讨论什么问题,想不想去看看!(出示情境图)

  (让学生读李大妈的话进行体会,主要让学生体会到通过李大妈叙述的两个条件挖出隐含条件每吨水的价格以及水费和用水吨数之间的联系,感受水的单价一定)

  师:这幅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你能不能运用学过的方法来帮李奶奶解决这个问题?看谁最先帮李奶奶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自己解答,然后交流解答方法。

  师:除了这种方法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了?

  生:比例

  3、引入新课:对,像这样的`问题也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我们今天这节课就来讨论如何运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这类问题。板书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

  4、师:通过大家的表情,好像老师不用教,大家都敢尝试。大家敢不敢自己试试?(相信学生,鼓励他们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培养他们主动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体现教是为了不教。)

  呈现自学提示:

  (1)题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2)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怎么判断的?

  (3)你能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列出一个含有未知数的比例式吗?

  5、学生交流自学结果,相互补充,呈现一个完整的解答过程。、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样用比例知识来解决问题的?

  根据上面三个问题,概括:因为水价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引导生说出等量关系:水费∶吨数=水费∶吨数,然后尝试解答。

  6、师:这个问题我们用比例的知识解决了,你有什么方法检验自己的解答是正确的呢?(启发学生自主选择检验方法。如:将结果代入原题、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用算术方法或一般方程方法解答来检验等。)

  7、师:比较这两种解法,你们觉得哪种方法更好理解?看来,我们在解决问题时,不光可以从不同角度思考,找到不同的解决方法,而且还要善于选择最优化的方法。当然,没有要求时,用什么方法都可以,但要求用比例解时必须用比例。

  8即时练习

  过渡语:同学们帮助李奶奶解决问题,李奶奶把大家认真学习,帮助她解决问题的事情告诉了邻居王大爷,李大爷正为上个月交了19.2元的水费但算不出用水都少吨而犯愁,就急匆匆地赶过来向大家请教,大家愿意帮帮他吗?

  出示对话情景。

  师:观察帮助要王大爷的问题和帮助李奶奶的事对比,你有什么发现?

  在学生的交流中逐步认识到这道题与例5相比,条件和问题改变了,但题目中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正比例关系没变。

  师:这次还需不需要老师给你一个解决问题的提示?

  一名同学在黑板上做,其余在下面做,形成一个竞赛的形式。演板的同学和大家交流自己的做题过程,教师进行鼓励和评价。

  9、师:上面两道题就是用正比例解决问题,通过大家亲身实践,你感受到用正比例解决问题需要几个步骤吗?

  (出示:表达是我的强项,让学生从学习提示、独立解决问题中逐步提炼归纳出自己做法,交流中逐步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师:同学们真是很棒!通过自学能够感受到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这次老师想考考你们是不是真正的掌握了?你们敢应战吗?

  那么我们进行下一个环节:对比发现超越自我。

  (二)用反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学习P60例6)

  师:解决了李奶奶、王大爷家的问题,下面的几个工人也遇到了问题,我们一起看一下吧。

  1课件出示情境图,了解题目条件与问题

  师:关于这个问题,同学们可以参考例5的学习经验来解决,看谁能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独立解决,并在小组交流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

  师:谁来说说做这道题的解题思路(指名回答)

  学情预设:一般的方法是:有的同学用算术方法,有的同学能用反比例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如30x=20×18,x=12。

  师:(教师手指30x=20×18,x=12。)为什么这样列式?根据是什么?

  学情预设:估计学生能说出列式根据,因为书的总数一定,所以包数和每包的本数成反比例.也就是说,每包的本数和包数的乘积相等。

  2.即时练习

  (课件出示:)如果要捆15包,每包多少本?

  师:会解决吗?

  生:独立解决,交流订正。

  3.对比正比例、反比例解决问题的相同和不同

  师:通过这2个问题的解决,我们又了解到了用反比例意义也能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现在请同学们观察例5和例6,说一说他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生:以合作的方式探讨,然后派代表汇报探讨结果。

  比较以上两题的异同点,使学生明确都是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不同点在于题中两种量的关系不同,计算方法也就不相同。

  三、目标检测

  师:课本第60做一做,是生活中的另外的问题,同学们能不能帮助解决?(要求用比例知识解)

  学生自己独立解决做—做中的问题。

  师:请说一说题中的数量关系,再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思路。

  学情预设:第1题,小明买的是同一种圆珠笔,所以圆珠笔的单价不变。那么买的支数和所用的钱数成正比例关系,所以用正比例关系能解决这个问题。第2题,用反比例关系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再次让学生感受用比例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丰富解决问题的思路。

  四、课堂小结

  1、根据这节课的学习,你认为用比例解决问题的过程应该怎样想,怎样解答,可以归纳为哪几个步骤?(组内交流)

  讨论、汇报、师小结:

  (1)、分析题意,找到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依据正比例或反比例意义列出方程

  (3)、解方程(求解后检验),写答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自学掌握了运用正比例解决问题,在这组题目中是用反比例解决问题,学生在对比中初步感受到怎样运用反比例解决问题的过程。

  2、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要提醒大家要特别注意的?

5、用反比例知识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一等奖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学目标】:

  1.掌握用正比例知识解答含有正比例关系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使学生熟练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从而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

  3.发展学生探究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帮助其构建相应的知识结构。

  【教学重点】:

  1.判断题中相对应的两个量和它们的比例关系。

  2.利用正比例的关系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运用比例知识正确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1.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解答应用题的步骤和方法。

  2.理解“用比例解决问题”的结构特点,从而构建知识结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回忆旧知

  1.师:本节课是我们这个单元最后的一个内容,今天我们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希望大家用精彩的表现完成这节课!

  师: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已经学过的知识吧!(课件出示:)

  我会判断:判断下列每题中的两个量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1)总价一定,单价和数量。(成反比例)

  (2)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3)总钱数一定,用去的钱数和剩下的钱数。(不成比例)

  2.师:看来同学们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识学得都很不错,下面我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用比例解决问题。(板书课题:用比例解决问题)

  二、揭示课题、探索新知。

  (一)教学例5(课件出示:情境图)

  1.回顾旧知

  师:从这幅图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1)例5中的已知条件是:张大妈家:用了()吨水,水费是()。李奶奶家:用了()吨水。所求的问题是:

  师:(1)要解决水费的问题,就要知道水的单价和用水量。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水的.单价虽然不知道,但它是一定的。(2)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多少钱?想请我们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方法帮她算一算,你们能帮这个忙吗?(3)学生自己解答,然后交流解答方法。(学生可以先求出单价,再求总价或先求出用水量的倍数关系再求总价。)(4)师:像这样的问题也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决。

  2、探究解法师:用比例解决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思考:

  (1)这道题中涉及哪两种量?

  (2)哪种量是一定?

  (3)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讨论分析:从上表可以知道(每吨水的价钱)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量)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量)的(比值)相等。

  (4)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量关系式吗?

  张大妈家水费:用水吨数=李奶奶家水费:用水吨数

  (5)如果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请根据表中相对应的数据和判断列出比例式,然后解答。解: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钱。(板书)

  28:8=x:10

  8x=28×10

  x=35

  答: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35元钱。

  3、探究用比例解题的方法。

  师:你是怎么想的?(根据上面的数据,概括:因为每吨水的价钱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

  师:28:8和x:10分别表示什么?(水费单价)同学们再思考,看看有没有出现其它比例的解法,如果有,教师也要进行评析。

  4、检验

  师:这个问题我们用比例的知识解决了,你有什么方法检验自己的解答是正确的呢?(启发学生自主选择检验方法。如:将结果代入原题、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用算术方法或一般方程方法解答来检验等。)

  三、变式练习。

  师:同学们很了不起,帮李奶奶解决完了问题,能再帮王大爷解决一个问题吗?课件出示:“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4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让学生进行变式练习。)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四、巩固练习:智慧城堡

  1、小明买4支圆珠笔用了6元,小刚想买3支同样的圆珠笔,要用多少钱?提示:你知道哪种量不变吗?你能试着用比例解决吗?

  2、小兰的身高1.5m,她的影长是2.4m,如果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得一棵树的影子长4m,这棵树有多高?提示:你知道吗?影长与身高的比是一个定值!试着用比例解决吧!

  五、课堂总结。

  解决了以上几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反思一下刚才的学习过程,归纳出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好吗?(学生自己用语言叙述)

  (1)判断题目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还是反比例;(判)

  (2)设未知量为x,注意写明计量单位;(设)

  (3)根据题意列出比例式;(列)

  (4)解比例;(解)

  (5)验算,作答。(验)

  六、布置作业:

  第63页练习十一,第4题;

  第64页练习十一,第6题、第7题。

6、《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正、反比例的实际问题,学习用比例知识来解答。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来列等式,也可以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用比例知识解答正、反比例的问题的关键是,使学生能够正确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成哪种比例,然后根据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意义列出方程。

  因此,教学之前先复习:(1)找出哪一个量是一定的,(2)如何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我在教学前先给出一些数量关系,让学生判断成什么比例,是依据什么判断的。

  在新课的教学中,围绕比例的知识提问:哪两种量是变化的?哪种量是不变的?使学生弄清这两种变量的比值一定还是乘积一定,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比例关系写出等式。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获得新知,然后进行练习,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教学例6,学习用反比例的意义解决问题。课本编排思路与例5相似,我就参照例5的教学进行。我注意启发学生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来列等式,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种量成反比例的特点和解决含反比例关系的问题的方法。通过例题的教学,结 合“做一做”,可以总结出应用比例解答问题的步骤:

  1、 分析题意,找到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 根据正比例或反比例意义列出方程。

  3、 解方程(求解后检验),写答。

  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题目中没有直接告诉哪个量是一定的,需要学生从已知的两个量中发现定量,因此学生有时找不准什么量一定,这样对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就会出现问题,该列正比例的列成反比例,该列反比例的又列成了正比例。

  (2)在教学过程中,总是对学生不放心。比如:在教学用反比例解决问题时,我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但又担心学生不会做,最后还是教师包办代替讲了,这样既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又耽误了教学时间,那些会做的学生也觉得太哆嗦。

  (3)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难度降低,正确率比较高,学生一般都喜欢用。

7、《反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的收获是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在学生原有的认识的基础上,建立反比例意义与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间的联系,掌握用比例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回顾本次教学,还有几方面有待改进和提高。

  1.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对学生的正确想法要及时肯定,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2.增加正比例和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对比,加深理解。

  对这节课整体感觉还不错,但仍有少数学生作业中出现问题。学生不习惯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有混淆正、反比例的现象,说明对题中的数量关系分析的不透彻,数量关系不会表达,需进一步反思。

8、数学课程知识要点六年级下册《成反比例的量》教学反思

  反比例关系是一种重《成反比例的量》教学反思要的数量关系,它渗透了初步的函数思想。所以本节课体现了以下2点

  1、温故知新,渗透难点。

  本节课《成反比例的量》中重点和难点都是学生理解“成反比例”这个概念,而这个概念的得出要从研究数量关系入手,实质上是对数量之间关系一种新的定义,一种新的内在揭示。对于学生来说,数量关系并不陌生,在以前的应用题学习中是反复强调过的,本节课的教学并不仅仅停留在数量关系上,而是要从一个新的数学角度来加以研究,用一种新的数学思想来加以理解,用一种新的数学语言来加以定义。“成反比例的量”与数量关系是有本质联系的,都是研究两种数量之间的关系,而且是两种数量之间相乘的关系,因此在复习题中我让学生大量的复习了常见的乘法数量关系,并且联系教材复习了教材及练习中涉及到的一些数量关系,渗透了难点。

  2、重概念的形成过程,加强思维训练。

  学习数学概念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际,去灵活解决实际问题,而实现这个目标归根结底依赖于对概念的本质理解。成功的概念教学是要在得出概念之前下功夫,要设计多种教学环节,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充分体验得出概念的思维过程,先做到对概念本质的理解,再顺理成章的引出概念的物质外壳---即用语句表达。

  例如我在教学《成反比例的量》时,我通过复习常见的数量关系,从生活事例中引出数量关系,然后给这种数量关系一种新的理解,将这种数量关系重新定义为成反比例关系,给具备这种数量关系的数量重新定义为成反比例的量,沿着这条线索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体验了概念形成的过程。为帮助学生建构“反比例”的意义,课堂流程重点设计两大板块。其一是“选择材料、主体解读”的“原型体验”板块。在这一板块中,借助三则具体材料让学生经历商量选择、独立解读、交流互评和推荐典型等数学活动,积累了较多的与反比例有关的信息和感性认识;其二是交流思维、点化引领的数学化生成板块。在这一板块中,学生立足小组间的交流和思维共享,借助教师适时介入的适度点拨,生成了“反比例”数学概念,并通过回馈材料的概念解释促进了理解的深入,并能利用概念准确的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在教学比例尺的过程中,针对课本上出现的两种问题,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另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方法也有不同,学生很容易混淆。

  第一个容易混淆的地方是,针对两种不同类型的问题,用方程解答,在解设未知数的时候,教材上出现的方法是在设未知数的时候,单位上就出现了不同,以至于学生不知道如何区分,什么时候该怎么设。

  第二个就是方法的选择上,其实在这一块知识上,利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倍比关系,也是一种很好的解法。但是如何让学生理解这种方法的原理很重要,从学生的课堂和课后情况来看,很多学生其实并没有从根本上理解这种解法的原理,只是在一样的画葫芦罢了。

  根据学生的这一情况,今天又对比例尺的内容重新整理了一遍,其实关键还是在于学生没有真正的理解比例尺的概念。例如:比例尺1:500000这是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统一的时候的比,所以在用列方程进行解答的时候,如何进行解设只要抓住一个要点:对应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是相同的才能列出方程。这样就不用去顾及怎么设,只要抓住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相同就可以了,怎么设都是可以解答的。

  对于第二个问题,倍比关系的理解,实际还是对于比例尺的理解不够深。

  例如:比例尺1:500000表示的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500000,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500000倍,图上的1厘米实际是5千米,这就是线段比例尺,在有些问题中利用线段比例尺还会给计算带来方便。

  在学生出现问题之后,针对学生的情况,及时地给学生适当的进行归纳整理,会加强学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

9、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一、对这节课的思考

  1.我为什么选这节课?

  以教学任务作为课的分类基点,小学数学课的课型有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等。

  再回想我们曾经参与过的数学课堂教学研讨活动,不难发现我们经常看到新授课,偶尔能看到复习课,但练习课,难见踪影。其实练习是数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练习包括了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中的练习。这节课属于新授课后的练习课。

  2.怎么创新?

  针对数学练习课,我在思考--

  练习课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加深理解,提高熟练程度,形成技能技巧。

  练习课一般有基础练习、变式练习、综合练习、拓展练习而成。练习课中的题目,往往都是由教师提供,学生遵照安排进行练习,很无奈、机械地“被练习”。他们能否参与题目的设计与安排?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是被保护、激发还是被抑制?而不同学生往往出现不同的错误,有着不同的练习需要,作为教师,如何面向全体又关注差异?

  基于上述思考,我设计了这节课的检测单,也就形成了这节课的教学思路。

  一是基本题:教师设计,出示两道反比例应用题和一道正比例应用题,在学习材料中直接呈现,学生解答。对改后小结解决正反比例应用题的步骤和方法。

  二是变式题:学生对基本题进行改编。课堂上,小组合作交流改编的题目,再与全班交流各是怎么改编的,其他组补充介绍不同的改编方法,选择其中的部分题目进行练习。

  三是易错题:学生搜集、提供。在检测单中,“我的错误例子”,由学生对各自新学内容的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选择并抄录题目;“我的提醒”,是对这道题目易错点的分析,填写对自己也是对他人解答这类题目注意事项的“提醒”。课堂上,先组织学生小组交流,然后各组推荐典型的、有代表性的错例在全班交流。

  四是综合题:教师选择有一定难度、有挑战性的题目,我精心包装了给我们班教室和学校报告厅铺地砖和给教学楼粉刷的题目组织全班同学练一练,并引导反思:这道题目哪儿容易出错?解答时注意什么?

  这样的练习,在课前已经开始。练习课,不都是有由教师“主宰”,学生参与供题,适度改变了以往教师是“布题者”、学生是“解题者”的一贯做法;同时,教师在学生选题、分析、解答的过程中,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积极吸纳学生的想法,增强练习全程的互动性及练习题目的针对性,让学生练习他们真正需要练习的问题。

  课前预习单的设计和课堂学习过程的规划,是在传统的教学思路的继承中有所创新,是先学做教的学习模式的一种尝试。

  学生在课堂中不仅要做,更要想。练习的不仅是对题目作出解答,还有对题目本身的辨析。

  教师要把握的是思考的难度要控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在分析问题过程中,学生不断有新的想法产生,这一过程,让学生感受问题本身的趣味性与挑战性。在课中,我也精心包装了给我们班教室和学校报告厅铺地砖的题目,意图是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加深印象。我的目的是让学生“着迷”的,是数学问题本身的吸引力,即用问题的思维含量激活学生,让学生体验数学思考的“酸甜苦辣”,享受智力活动的愉悦。

  二、用目标导引教学

  这节课练习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经历阅读问题,理解题意,获取有效数学信息。------分析数量关系,找到其中不变的量,判断相关联的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列出比例,解答-----检验,思路回顾和方法反思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突出和强化这一过程,帮助学生牢固掌握分析的方法和解答的步骤,发展问题解决的能力,提升思维的条理性。

10、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用比例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包括正、反比例两个例题,它的知识在一定的程度上含有辨证的思想。在教学本课时,我通过引导学生认真分析,讨论题中不变量、变量中的比例关系,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把新旧方法进行对比,同时也让学生充分了解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和运用。

  教学伊始,我抛砖引玉,引导学生分析出题中张奶奶家的用水量和水费的这两种量,关系是:总价÷数量=单价,通过生活中的已有知识经验,知道了每吨水的价钱是一定的,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从而提出疑问:“运用前面我们掌握的比例知识,同学们会解答吗?你准备用哪方面的知识解答?”学生:“准备用正比例解答,因为题中的条件符合正比例的要求。”一节课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生根据教师的巧妙设问,和富有启发性的引导,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很快就掌握了新课的内容。这节课既重视用比例解应用题的解题方法的教学,又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从中发展学生的个性。课堂结构严密,学生练得多,掌握得好。学生的学习是互动的,交流是踊跃的,成功的。

  练习题的设计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尽量设计一些引起学生兴趣,对学生有吸引力的题目,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练习的积极性,克服老教材中那种对学生没有吸引力的叙述、说法,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新课的认识。

  不足之处:因时间关系没有充分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弄清题目的真正题意,虽照本宣科会做题,对于基本思路还是模糊的,其义还是不明,没有达到较高的教学目标。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会在解题思路方面继续努力。

11、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用比例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过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运用。教材首先说明应用正、反比例的知识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本节课紧扣比例的已有知识,从学生已有的旧知入手自然而然的切入新知识,让学生先独立探索解答新知识,体现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新知识,鼓励学生之间分享不同的想法的良好意识,期间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总结解题策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具体来说:

  1、充分给学生展示的机会。本节课让学生借助导学案学习,从开始的复习,到后面新知识的探索,全部由学生自主完成,一节课中我很少讲解,把主动权给了学生,只是在必要的时候提出几个问题,整节课看似没有热闹的场面,但是学生的思考不断,人人都在体会体验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

  2、抓住核心,举一反三。小组讨论算术方法和比例方法的区别,找出特征,使学生明确用正比例解决问题的特点和要素,之后借助正比例解题策略,独立解答用反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有效类比知识。

  3、课堂练习充分。学生一节课开始,一直到新知识学习之后,能够有充分的时间独立解决问题,给的学生充分消化知识应用知识的时间,学生掌握的比较扎实。

  通过对这节课的总结,我意识到教师的教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基准,把学生的学放到主要地位上来,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