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东三峡》教案一等奖及课后练习
1、《巴东三峡》教案一等奖及课后练习
【教学目标 】
1. 本单元四篇课文皆为游记,旨在让学生了解游记的特点。
2. 四篇游记的写作方法各有特点,有的写旅行的全过程,有的写多次重游同一景点,有的写同一景点的不同侧面。
3. 体会作者渗透在游记中的感情。
4. 四篇游记语言风格各不相同。有的语言质朴,有的语言华丽;有的'节奏舒缓,有的节奏急促,要品味不同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
1. 掌握游记的特点。
2. 学习游记的不同写作方法及不同风格的语言。
3. 体味领悟游记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课文说明】
本文记叙了作者经过长江三峡时沿途所见到的无比雄伟奇丽的景色,是一篇内容翔实的游记。
本文按作者的游踪,依次记叙、描写景物,层次分明。文中开始先总述,然后逆江而上,分别记叙、描写西陵峡、巫峡、瞿塘峡。记叙最长的西陵峡时,分四段介绍,条理清楚。本文介绍三峡时能抓住特色,详略得当。如介绍西陵峡中的四段,山势之高低、水势之急缓各不相同,介绍时简明扼要,抓住了要领。记叙最有名的巫峡,则着重描写其山水的奇险、美丽,同时写闻名遐迩的巫山云雨。记叙瞿塘峡,不仅介绍了山势与水势,而且侧重记叙了两岸的人文景观,丰富了山川景物的文化内涵。
【教学步骤 】
1. 弄清楚游踪:本文以作者游览三峡的顺序为游踪。按照三峡: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的顺序记叙和描写。
具体为:船从宜昌上驶,首先经过西陵峡(第一段黄猫峡;第二段灯影峡,其间有黄陵庙;第三段崆岭峡,其中有牛肝马肺峡,崆岭滩等处;第四段是米仓峡,出峡处有香溪。
船过姊归和巴东,进入巫峡。过巫山进入瞿塘峡。过瞿塘峡,到白帝城(有孙夫人庙,八阵图遗迹),最后船泊在夔府的江岸。
2. 找出文中的景物,分析其特点:文章记叙和描写的景物分别为:
西陵峡:
黄猫峡:水、山(略写)
灯影峡:黄陵庙:(树木、花、竹子、青烟)优美秀丽
崆岭峡:牛肝马肺、崆岭滩最为可怕
米仓峡:香溪、山峰高峻
巫 峡:
水险(窄、急、曲折、多滩)
山高(笔直、整齐、险峻)
云奇妙多变(奇形怪状)
瞿塘峡:
滟滪滩险急
白帝城、孙夫人庙、八阵图遗迹三峡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3. 体味文章语言的特点:
(1)文中引用了一些诗、民谚、典故,渲染气氛,收画龙点睛之效。
文中开头引用民谚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渲染了三峡一带险恶、悲凉的氛围,为全文定下基调。
民谚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表现了崆岭滩的险恶。可怕。前句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显现崆岭滩,后句中用鬼门关形容崆岭滩,其险恶可见,令人望而生畏。
引用杜甫诗句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突出赞赏诗中赴字运用之妙,从而进一步表现了沿江两岸如群马奔驰的山势。
作者的即景诗句黄陵庙下江南味,也有垂杨也有花,用江南味垂杨花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黄陵庙一带山水景色之美。
文中写白帝城,引用刘皇叔托孤的故事,突出了三峡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耐人寻味。
(2)作者写巫峡的江水,突出一个险字,抓住江水窄急曲折多滩等特点。写巫峡的山,突出其山峰之高,抓住其笔直、整齐、险峻的特点。
作者并未亲见巫山之云,文中描写乃根据道听途说,发挥想象,抓住了巫山云雾奇妙多变的特点。
(3)作者运用大量的修辞方法来写作这篇游记,是文章语言的一大特点。
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比喻:两眼凝望着那些刀剑削成一般的山崖,怒吼着的江水
只见顶上云雾腾腾,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
拟人: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
反复: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
偶尔看见一只黑色的鸟,拼命的飞,拼命的飞,
反问:万一那山顶上崩下一块石头来,或是船触着石滩,那不就完了吗?
2、《巴东三峡》教案一等奖及课后练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通过学习,初步了解三峡的具体方位,在头脑中形成总的印象。
B、让学生掌握游踪顺序。
C、作者对三峡三处景点的介绍方法并不相同,比较三个景点描写方法的不同之处。
2、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可爱,培养更加热爱祖国的感情。
B、引导学生关心祖国建设事业。
C、通过自然景物感悟人生。
教学重点:
了解旅游景点方位并掌握游踪顺序,了解游记特点。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以及描述能力。
教学难点 :
让学生比较不同景物的不同写法以及作者渗透在文章中的感情,品味作者鲜明的语言风格。
教 法:
本课以合作、探究为主,结合自主等多种方法。以学生介绍三个峡为重点。经过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了解游踪以及景点方位。
教学课件:
运用了Authorware技术,并将在网络上下载的图片以及有关三峡工程的资料应用于课件中,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认了解生字、解词进行基础认知自由认知,了解生字、解词
1、生字注音
鲤鱼(lǐ) 怒吼(hǒu) 恐怖(bù) 渺小(miǎo)
玲珑(líng) 潇洒(xiāo) 袅袅(niǎo) 情绪(xù)
短促(cù) 崆岭峡(kōng) 谚语(yàn) 浣妆(huàn)
秭归(zǐ) 壑(hè) 耸立(sǒng) 蔚蓝(wèi)
峰巅(diān) 瞿塘峡(qú) 夔门(kuí) 滟滪堆(yàn yù)
2、词语解释
怒吼:怒,气势盛。形容发出巨大的声响。
恐怖:害怕,畏惧。
渺小:微小。
惊异:奇怪。
绵延不断:形容相同的自然景观一个接一个不间断地出现。
险恶:(地势、情势等)危险可怕。
险峻:山高而陡。
青葱:深绿色或浅绿色。
袅袅不断:形容烟雾缠绕上腾,不间断的样子。
即景:当时或当地的景色。
短促:时间很短。
谚语:群众中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的话反映出普遍而深刻的道理。
转弯抹角:抹角,挨着墙角绕走。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绕弯,不直截了当。
晴爽:天空中云少或无云,很清亮。
秋高气爽:形容秋季晴空万里,天气清爽。
迷蒙:昏暗看不清。
二、导入 导入 课题切入课件
三峡地图及简介看课件,初步了解三峡地理位置。
三、探究学习(多媒体显示)
1、作者简介
刘大杰(1904~1977),湖南岳阳人。曾在上海大东书局做编辑,在安徽大学、暨南大学、四川大学、圣约翰大学等校执教。1949年后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中文系主任、全国文联常委、农工民主党上海市委副主任。参加过《辞海》、《中国文论选》的编写,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专著有《托尔斯泰研究》、《易卜生研究》、《德国文学概论》、《德国文学简史》和《东西文学评论》(全三册)《魏晋文人思想论》、《红楼梦思想与人物》,另有《古典文学巨著<红楼梦>》《<儒林外史>与讽刺文学》等论文多篇。
2、结构探究
全文共十段,大体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船尚未行时的所感、所想。
整篇课文,作者都是按照严格的时间顺序来写的,虽然写本文时作者一定是去过三峡的,但他还是在第1段安排了尚未去时的所感、所想,这样写的作用:一是使文章读起来层次井然,先后有序;二是设置悬念,“猴子现在虽说看不见了,三峡中山水的险恶形势,我想同往日是没有什么不同的。”“好比我自己,两眼凝望着那些刀削成一般的山崖、怒吼着的江水,只有赞叹,只有恐怖。”读到这些,我们不禁产生几个疑问:“现在的三峡同往日一样吗?”“那里的山,那里的水怎么样?”如此,牵引着大家继续往下读,寻找答案。当然,作者也不忘发表自己对自然界的崇敬和向往:“到了这种地方,无论什么人,没有不感到自己是过于渺小,自然界是过于奇伟的。”接下来,作者开始根据行程向大家展示大自然的.奇伟了。
第二部分(第2~9段),根据船的路线分景描写三峡的山山水水。
第2段,游程开始,简括路线,引出三峡,宜昌→重庆→三峡→巫峡,从宜昌到重庆,以三峡为最险,三峡以巫峡为最奇。
第3段,第一站——西陵峡,西陵峡分四段,第一段黄猫峡,无险奇之处,“山虽高,然不甚险;江水虽急,然不甚狭。”作者笔墨轻轻一点,移至他处。
第4段,西陵峡第二段——灯影峡,因为作者“最爱黄陵庙”,故笔墨停留较多,还有他即景的诗句:“黄陵庙下江南味,也有垂杨也有花”,可见爱之甚深。既然喜爱,必有理由:一是因为此为古庙,环境甚好,一面枕江,三方绕树;二是竹子潇洒,花儿艳丽多姿;三是与山水相调和,带着浓厚的江南风味。
第5段,西陵峡第三段——崆岭峡,这里有两处风景,牛肝马肺峡和崆岭滩,这里的山水很有特色,因此作者用了不少笔墨来描写,牛肝马肺峡“两旁的山,像刀削成似的,横在江中,成一个极曲折极窄的门,船身慢慢地从那门中转折过去”,崆岭滩也极险,“水从高的石滩上倒注下来,形势极可怕。上水船在这里都得特别小心。”为了让读者对其险可想而知,作者接下来引用了一句谚语:“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这是对内容的极好证明和点缀。
第6段,西陵峡第四段——米仓峡,又名兵书宝剑峡,这里的距离不长,水势没有以前那么急,因此作者紧紧抓住富有特色的东西——山崖来写,后面的文字都是为了这个特点做铺垫。引用杜甫的诗“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方面极赞“赴”字所用之妙,一方面又从侧面烘托了此处山峰多而富于变化,这种间接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很精妙。
第7、8段,过了西陵峡,到了巫峡,文章开头就交待过巫峡,这里是三峡最奇险最美丽的地方,因此作者着墨最多。对于巫峡,作者是围绕三种景物来写的:山、水、云。“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 “山的妙处,在不单调”。云呢,作者没看到,但这并不妨碍他对云进行描写,而是转述老先生的话让读者对云也有大概的了解,“那时候,望不见天,望不见山峰,只见顶上云雾腾腾,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奇形怪状,应有尽有,那情形比起庐山来还要有趣。”
对山水的描写中,作者的语言很精彩,“一层一层地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这一个“咬”字,将静的事物写活了,不由地在读者面前浮现出一幅山山环抱,山山紧连的情景。“偶尔看见一只黑色的鸟,拼命地飞,拼命地飞,总觉得它不容易飞过那高高的峰顶。”子非鸟,焉知鸟“拼命”?但作者知道了,而且也努力想让读者知道,因为山那么险峻,他“总觉得它不容易飞过那高高的峰顶”。
第9段,过巫峡即入瞿塘峡。这里的山水倒没有什么可写的了,但借着历史的沉淀,作者重点着笔白帝城,“古刹”、“苍冷”、“隐约”、“钟声”、“断断续续”、“凄凉”等一系列冷色调词语的使用则使人们不禁抚今追昔,默默伤感起来。
第10段,也就是课文的最后一段,三峡游完了,课文也该结束了,但作者仍未忘记再次点明主旨,“满船的人,一到这地方,都感到一种‘脱去危险 的愉快,心灵中自然而然地生出来一阵轻松,好像一个人从险峻的山顶上走到了平地,从一个黑暗的山洞里走出了洞口似的,大家都放下心来,舒舒服服地喘了一口气”,游客们此时才真正放下一颗心来,可见经过三峡时,那种山险、水急的情景多么让他们紧张了。
附:文章结构提纲
3、《巴东三峡》教案一等奖及课后练习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巴东三峡》教学设计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预习
1.初读课文,借助字典,扫清生字生词
2.解释下列词语并造句:
浣妆:
玲珑:精巧细致
二、导入
1.作者简介
刘大杰,现代学者,作家,翻译家,1904----1977年,湖南岳阳人。1925年入日本早稻田大学研究院,。回国后,历任安徽大学教授、四川大学中文系主任、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大东书局编辑。新中国成立后,任复旦大学教授兼中文系代主任、全国文联常委、农工民主党上海市委副主任。代表作《中国文学发展史》。还著有《魏晋人物思想论》、《红楼梦思想与人物》、《德国文学概论》等
2.三峡简介
长江三峡,我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四十佳旅游景观之首,是长江上游最为雄伟壮观的峡谷,由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组成。三峡跨湖北、重庆两省市,西起重庆白帝城,东至宜昌南津关,全长193公里,被游人誉为“山水画廊”。
这里两岸高峰夹峙,港面狭窄曲折,港内滩礁棋布,水流汹涌湍急。我们于七年级所学习的选自北魏郦道元所著我国古代地理名著《水经注》中的课文《三峡》,就是对三峡雄奇风光的生动叙述。古诗有云: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意思是说:见过汪洋大海的人,对别处的水就看不上眼了,除了巫山那五彩缤纷的彩云,相形之下别处的云彩就黯然失色了。由此可见巫山云彩景色之绝美。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著名诗篇《早发白帝城》,诗句也出色地描绘了船行三峡,瞬息千里的壮观景象。
现在的三峡,随着规模巨大的三峡工程的兴建,这里更成了世界知名的旅游热线。三峡旅游区优美风景众多,除了险峻的自然风光外,较著名的人文景观还有刘备托孤的白帝城、酆都鬼城、忠县石宝寨、云阳张飞庙,葛洲坝大坝工程等等。
三、朗读课文
下面,就让一位同学来朗读刘大杰的这篇游记《巴东三峡》,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刘大杰笔下的三峡是怎样的一种美丽的风光,并请同学思考:三峡给了你怎样的一个印象?
学生交流,自由发言。
四、理清文章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1、根据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结构
文章采用先总写后分写,以时间顺序。
一(1、2自然段):总写三峡险恶。
二(3—10自然段):按游踪的前后,分别具体描写游三峡的见闻。
2、作者由宜昌到重庆逆流游三峡,沿途经过了哪些地方?
船从宜昌上驶开始是西陵峡,共分四段:黄猫峡、灯影峡、崆岭峡、米仓峡,出峡有香溪。
船过姊归和巴东,进入巫峡。
过巫山即入瞿塘峡。
过瞿塘峡则到白帝城,最后船泊在夔府的江岸。
五、认真阅读课文,小组合作填写下表:
景物特点诗、谚、典故感觉
总说三峡:险恶、最为险恶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惊异
西陵峡:黄猫峡山高不险、水急不峡紧张,灯影峡江北山险峻而干枯无味,江作者即景诗轻松、悠闲 南山玲珑秀丽树木青葱可爱。
崆岭峡牛肝马肺峡:山象刀剑削成,青滩叶滩不算滩极为可怕成窄门。崆岭才是鬼门关
崆岭滩:水从高处倒注米仓峡水没以前急,山更险峻王昭君浣装(典故)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巫峡:水险、山妙、云奇有情趣
瞿塘峡:山势稍低平、水势仍险急刘皇叔托孤凄凉白帝城、孙夫人庙;松树、八阵图、钟声
走完三峡:山势平敞些、江面宽得多水势也平得多。轻松
六、小结
三峡是我国的`风景胜地,神奇壮丽的自然风光和它的人文景观都令我们神往,三峡离我们现在所在地并不远,希望同学有机会能亲身感受三峡的神奇风光。
七、作业
1、字词积累解释造句
2、课后练习四
第二课时
目的要求:
1.理解文章中所引用用诗句、谚语、典故的作用
2.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重点: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
难点:理解文章中所引用用诗句、谚语、典故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学生收集的有关资料,在小组交流,推举代表上台讲述想象的大坝建成后的三峡景象
二、分析所引用用诗句、谚语、典故的作用
1.民谚“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渲染了三峡一带的险恶、悲凉的气氛,为全文定下基调。
2. 作者即景诗“黄陵庙下江南味,也有垂杨也有花”。
诗中“江南味”“垂杨”“花”,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黄陵庙一带山水景色之美。突出了黄陵庙的环境优美的特点
3、谚语“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
表现了崆岭滩的险恶、可怕。前句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显现崆岭滩,后句中用“鬼门关”形容崆岭滩,其险可见,令人望而生畏。
4、诗句:“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突出赞赏诗中“赴”字运用之妙,从而进一步表现了沿江两岸如群马奔驰的'山势,诗的后句也赞扬了明妃王昭君。
5、典故“刘皇叔托孤”
文章一方面写白帝城树木青葱,玲珑可爱,另一方面写刘皇叔在此托孤的悲惨故事,突出了三峡景色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耐人寻味。
6、归纳总结
自古以来,凡名山名川均与名人、诗、谚、典故结下了不解之缘,呈现出与自然共生共荣,相辅相成,相映成辉的奇特现象。长江三峡之所以流芳百代、名扬四海,一方面固在其为自然景观,因山水雄、奇、险、秀而甲天下;另一方面也在于其众多的人文景观,得益于历代骚人墨客倾情三峡,留下一串串光辉足迹于山峦水畔,写下一篇篇不朽诗章传颂于后世,在长江三峡滚滚不尽的激流里,流淌着多少千古绝唱、千古佳话!三峡给历代文人以文学的养料和创作激情,而他们则报答三峡以文珍墨宝和名人效应。
三、品味语言
思考练习三:学生讨论、交流、归纳。
1、作者用十分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江水的险,四个排比短促有力,读起来给人以窒息的感觉。“窄、急、曲折、多滩”令人不寒而栗。排比句式整齐又稍有变化,读起来和谐有趣。
2、抓住峰的多与高的特点,语言的排列就像大海的波浪,一浪高过一浪,给人以层层叠叠连绵不断的感觉。运用拟人的手法,以动写静,非常生动地表现出了山你追我赶,互比高低的情态,另外还使用顶真的手法“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给人一种循环往复的感受,很有情趣。
3、运用比喻“像牛马,像虎豹”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巫山云雾的变幻多姿。另外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突出巫山的云比庐山的更有趣。
四、归纳文章的写作特点
1、文章按照作者的游踪,依次记叙、描写景物。层次井然。文中开始先总述,然后逆江而上,分别记叙、描写西陵峡、巫峡、瞿塘峡。记叙最长的西陵峡时,分四段介绍,条理清楚。
2、介绍景物时,能抓住特色,详略得当。
3、采用多种修辞与写作手法来描写景物,生动形象。用拟人、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突出景物的特点,用烘托、对比、反衬的写作手法突出了三峡的险恶。
4、文中恰当地引用古诗、谚语、及自己的即景诗句,收到了画龙点睛之效,言简意赅,渲染气氛,使游记增添了韵味。
五、作业
课后练习二、三。
4、《巴东三峡》教案一等奖及课后练习
《巴东三峡》是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文,下面是八年级语文下册《巴东三峡》教学设计,为大家提供参考。
第一课时
一、 设计理念
意在让学生了解祖山川的秀美壮丽,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同时引导学生扩大视野,了解发达国家现代化状况,增强对外开放意识,理解改革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学习游记的'写作方法,学习课文中写景时运用的多种修辞手法及生动形象的语言,并能在写作中运用。
二、 设计特色
制作“长江三峡简图”,标明主要景点,讲授课文前,让学生了解旅游景点的方位。着重理清文章脉络。先让学生通读全文,掌握作者游踪顺序,然后比较对三峡景物所描写的方法有何不同。
三、 设计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三峡的音乐风光片,简介三峡。
三峡是万里长江上游最为雄伟壮丽的峡谷,由西陵峡、巫峡、瞿塘峡组成。跨湖北、重庆两省市,西起重庆奉节白帝城,东至宜昌南津关,全长193公理,被游人誉为“山水画廊”。
(二)、默读全文,整体感知(配乐)
1、读准字音
2、用笔画出表示作者行踪的词语或句子,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
3、比较阅读
和郦道元《三峡》对照,两篇文章有哪些区别?
4、请学生结合齐课文谈谈对长江三峡的总体印象。、
(三)、品读“西陵峡”
1、黄猫峡:品语言。语句整齐简洁,画出景物特点,齐读体会。
2、灯影峡:品画面。
突出品味对黄陵庙宇描绘。
可在课前布置爱好美术的学生根据课文的描写进行想象,然后以自己最擅长的技法用图画再现或创造黄陵庙的佳境。课上展示学生作品,让学生自由发挥对作品的见解,在评议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理解,老师做适当点评即可。
全体女生齐读这一部分,语气要求轻柔舒缓。
3、崆岭峡:悟谚语
“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突出的显然是险峻的山形水势。
4、米仓峡:晓一字。
体会“赴”字的妙处,可插入介绍《渡荆门送别》,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四)总结并板书
(五)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三峡的自然景观资料(包括图片、照片、风光片等)和人文历史资料(包括三峡的神奇传说、风土人情、历史沿革)
2、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渗透在文字里的情感。
第二课时
(一) 展示作业,交流心得,回忆上一课所学的内容,进一步理解作品
(二) 品读“巫峡”
1、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
提示:(1)注意这部分修辞手法的运用有什么作用。
(2)发挥自己的想象,看看巫峡最令你心动的是什么。
2、请学生谈谈巫峡能打动你的是什么。
可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谈,不一定拘泥于课文的描绘。
可根据课文描绘体会巫峡的独特奇景(奇险美丽的山水或者闻名遐迩的云雨)
此间可穿插学生课余收集的各种材料。
3、体会各种修辞手法对描绘景物的作用,了解游记丰富生动的语言。
这部分侧重于学生自己分析、朗读、想象、再创造。
4、拓展训练,合作探究。
如果请你为巫峡拍一段风光片,你准备怎样取景和编排?
请你为自己的风光片配一段解说词。
拓宽文本外延,展示合作成果,分享成功喜悦,探讨合作经验。
(三) 总结并板书
(四) 布置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情感。
2、 收集有关三峡大坝的资料。
第三课时
(一) 品读“瞿塘峡”
1、 瞿塘山水。
展示瞿塘峡风光图片或影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瞿塘山水的奇丽景致。
2、 两岸的人文景观。
(1) 白帝城托孤(学生可根据资料补充介绍)。
(2) 八阵图遗迹
学生可把收集的人文资料进行交换讨论,增进对历史文化的新认识,激发热爱祖国河山和灿烂文化的强烈情感,引发思古之幽情。
(3)揣摩作者情感。
3、 全体男生齐读这一部分要求语气舒缓稍深沉,经体现历史的厚重,意蕴的丰厚。
(二) 总结并板收
(三) 讨论作者写自己的心理对描写三峡景色有什么作用
(四) 体会课文中古诗、谚语以及自己即景诗句的引用效果(可穿插在具体语境中分析,此处进行小结)
画龙点睛,言简意赅,渲染气氛,增添韵味。
(五) 拓展延伸
1、 思考:怎样描述三峡大坝的雄伟景象,如何把自己的情感融合进去?
2、 课堂评点
3、 阅读:记忆小三峡
记忆中的巫峡小三峡,总是在不经意中浮现脑海,虽然去年夏天的巫山小三峡之行,在我的游历中只不过是一次叩问,一次访,可这几天它却总在我的梦中。
小三峡位于长江三峡第一大支流大宁河游的巫山县境内,它是多少年前的造山运动,由大宁河捧出的一个神奇世界,那里山、水堪称天下绝境。……
(六) 总结归纳游记特点
(七) 布置作业
1、 完成书后思考练习题。
2、 借助资料,写一篇游记。
四设计意图
1、 让学生了解著名的三峡,体会我们祖国的大好河山,更加热爱祖国,
2、 引导学生扩大视野,了解发达国家现代化状况,增强对外开放意识,理解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3、 学习课文中写景时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法。学习介绍三峡景物能抓住特色,详略得当的方法。
4、 学习文章中形象生动的语言,并能运用。学习本文采用多种手法描绘景物的方法
5、 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理解文章中的重点段落及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6、 培养学生应变能力,综合性学习,意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掌握作者的游览行踪,理清写作思路。
7、 让学生了解游记的特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渗透在游记中的感情。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进行实地调查,并能写好游记。
5、《巴东三峡》教案一等奖及课后练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通过学习,初步了解三峡的具体方位,在头脑中形成总的印象。
B、让学生掌握游踪顺序。
C、作者对三峡三处景点的介绍方法并不相同,比较三个景点描写方法的不同之处。
2、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可爱,培养更加热爱祖国的感情。
B、引导学生关心祖国建设事业。
C、通过自然景物感悟人生。
教学重点:
了解旅游景点方位并掌握游踪顺序,了解游记特点。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以及描述能力。
教学难点 :
让学生比较不同景物的不同写法以及作者渗透在文章中的感情,品味作者鲜明的语言风格。
教 法:
本课以合作、探究为主,结合自主等多种方法。以学生介绍三个峡为重点。经过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了解游踪以及景点方位。
教学课件:
运用了Authorware技术,并将在网络上下载的图片以及有关三峡工程的资料应用于课件中,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认了解生字、解词进行基础认知自由认知,了解生字、解词
1、生字注音
鲤鱼(lǐ) 怒吼(hǒu) 恐怖(bù) 渺小(miǎo)
玲珑(líng) 潇洒(xiāo) 袅袅(niǎo) 情绪(xù)
短促(cù) 崆岭峡(kōng) 谚语(yàn) 浣妆(huàn)
秭归(zǐ) 壑(hè) 耸立(sǒng) 蔚蓝(wèi)
峰巅(diān) 瞿塘峡(qú) 夔门(kuí) 滟滪堆(yàn yù)
2、词语解释
怒吼:怒,气势盛。形容发出巨大的声响。
恐怖:害怕,畏惧。
渺小:微小。
惊异:奇怪。
绵延不断:形容相同的自然景观一个接一个不间断地出现。
险恶:(地势、情势等)危险可怕。
险峻:山高而陡。
青葱:深绿色或浅绿色。
袅袅不断:形容烟雾缠绕上腾,不间断的样子。
即景:当时或当地的景色。
短促:时间很短。
谚语:群众中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的话反映出普遍而深刻的道理。
转弯抹角:抹角,挨着墙角绕走。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绕弯,不直截了当。
晴爽:天空中云少或无云,很清亮。
秋高气爽:形容秋季晴空万里,天气清爽。
迷蒙:昏暗看不清。
二、导入 导入 课题切入课件
三峡地图及简介看课件,初步了解三峡地理位置。
三、探究学习(多媒体显示)
1、作者简介
刘大杰(1904~1977),湖南岳阳人。曾在上海大东书局做编辑,在安徽大学、暨南大学、四川大学、圣约翰大学等校执教。1949年后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中文系主任、全国文联常委、农工民主党上海市委副主任。参加过《辞海》、《中国文论选》的编写,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专著有《托尔斯泰研究》、《易卜生研究》、《德国文学概论》、《德国文学简史》和《东西文学评论》(全三册)《魏晋文人思想论》、《红楼梦思想与人物》,另有《古典文学巨著<红楼梦>》《<儒林外史>与讽刺文学》等论文多篇。
2、结构探究
全文共十段,大体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船尚未行时的所感、所想。
整篇课文,作者都是按照严格的时间顺序来写的,虽然写本文时作者一定是去过三峡的,但他还是在第1段安排了尚未去时的所感、所想,这样写的作用:一是使文章读起来层次井然,先后有序;二是设置悬念,猴子现在虽说看不见了,三峡中山水的险恶形势,我想同往日是没有什么不同的。好比我自己,两眼凝望着那些刀削成一般的山崖、怒吼着的江水,只有赞叹,只有恐怖。读到这些,我们不禁产生几个疑问:现在的三峡同往日一样吗?那里的`山,那里的水怎么样?如此,牵引着大家继续往下读,寻找答案。当然,作者也不忘发表自己对自然界的崇敬和向往:到了这种地方,无论什么人,没有不感到自己是过于渺小,自然界是过于奇伟的。接下来,作者开始根据行程向大家展示大自然的奇伟了。
第二部分(第2~9段),根据船的路线分景描写三峡的山山水水。
第2段,游程开始,简括路线,引出三峡,宜昌→重庆→三峡→巫峡,从宜昌到重庆,以三峡为最险,三峡以巫峡为最奇。
第3段,第一站西陵峡,西陵峡分四段,第一段黄猫峡,无险奇之处,山虽高,然不甚险;江水虽急,然不甚狭。作者笔墨轻轻一点,移至他处。
第4段,西陵峡第二段灯影峡,因为作者最爱黄陵庙,故笔墨停留较多,还有他即景的诗句:黄陵庙下江南味,也有垂杨也有花,可见爱之甚深。既然喜爱,必有理由:一是因为此为古庙,环境甚好,一面枕江,三方绕树;二是竹子潇洒,花儿艳丽多姿;三是与山水相调和,带着浓厚的江南风味。
第5段,西陵峡第三段崆岭峡,这里有两处风景,牛肝马肺峡和崆岭滩,这里的山水很有特色,因此作者用了不少笔墨来描写,牛肝马肺峡两旁的山,像刀削成似的,横在江中,成一个极曲折极窄的门,船身慢慢地从那门中转折过去,崆岭滩也极险,水从高的石滩上倒注下来,形势极可怕。上水船在这里都得特别小心。为了让读者对其险可想而知,作者接下来引用了一句谚语: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这是对内容的极好证明和点缀。
第6段,西陵峡第四段米仓峡,又名兵书宝剑峡,这里的距离不长,水势没有以前那么急,因此作者紧紧抓住富有特色的东西山崖来写,后面的文字都是为了这个特点做铺垫。引用杜甫的诗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方面极赞赴字所用之妙,一方面又从侧面烘托了此处山峰多而富于变化,这种间接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很精妙。
第7、8段,过了西陵峡,到了巫峡,文章开头就交待过巫峡,这里是三峡最奇险最美丽的地方,因此作者着墨最多。对于巫峡,作者是围绕三种景物来写的:山、水、云。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 山的妙处,在不单调。云呢,作者没看到,但这并不妨碍他对云进行描写,而是转述老先生的话让读者对云也有大概的了解,那时候,望不见天,望不见山峰,只见顶上云雾腾腾,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奇形怪状,应有尽有,那情形比起庐山来还要有趣。
对山水的描写中,作者的语言很精彩,一层一层地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这一个咬字,将静的事物写活了,不由地在读者面前浮现出一幅山山环抱,山山紧连的情景。偶尔看见一只黑色的鸟,拼命地飞,拼命地飞,总觉得它不容易飞过那高高的峰顶。子非鸟,焉知鸟拼命?但作者知道了,而且也努力想让读者知道,因为山那么险峻,他总觉得它不容易飞过那高高的峰顶。
第9段,过巫峡即入瞿塘峡。这里的山水倒没有什么可写的了,但借着历史的沉淀,作者重点着笔白帝城,古刹、苍冷、隐约、钟声、断断续续、凄凉等一系列冷色调词语的使用则使人们不禁抚今追昔,默默伤感起来。
第10段,也就是课文的最后一段,三峡游完了,课文也该结束了,但作者仍未忘记再次点明主旨,满船的人,一到这地方,都感到一种脱去危险的愉快,心灵中自然而然地生出来一阵轻松,好像一个人从险峻的山顶上走到了平地,从一个黑暗的山洞里走出了洞口似的,大家都放下心来,舒舒服服地喘了一口气,游客们此时才真正放下一颗心来,可见经过三峡时,那种山险、水急的情景多么让他们紧张了。
附:文章结构提纲
6、郦道元《三峡》的课后教学反思
回想整个教学过程,我感到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以利于今后的教学。
一、遵循新课标理念,结合文本特点,对课堂设计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传统文言文教学过分重视文言知识传授的倾向,使本来意蕴丰厚的古代作品只剩下了字、词、句的理解和落实,这显然是急功近利的做法,其结果必然是肢解了作品,只见“树木”而不见“森林”。以往讲授《三峡》,自己都是安排的两课时,本次因课堂性质特殊,便“逼”着自己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
课前准备时与学生自然聊天,结合国庆旅游打算指出游览自然山水的益处,自然导入《三峡》的学习,把学生引入课文优美的意境,接着简明进行文学常识的介绍后便进入了课文的学习。首先,通过配乐示范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读准字音,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然后再指名学生仿读,其他同学评点。紧接着让学生结合书下注释,自行朗读课文,把不懂的地方勾画出来,及时组织小组交流,质疑释疑,疏通文意。
三遍朗读中,学生大多对文章有了较深的印象,至少大多数同学都能流畅自如地朗读课文了。这时,组织班内交流:你有什么困惑或收获?通过生生问答,教师明确,引导学生学习重要的文言词语。在通读基础上,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三峡的美丽神奇的景象主要体现在哪两方面?到这里,实际上学生对文本已经深入其中了。
接下来,进入品读课文,赏析美景环节。通过展示画面,回顾文本优美语句,品味三峡景色的美丽。教师指导学生谈自己喜欢作者笔下的什么景象,并再次组织有感情朗读课文,小组交流,后班内交流,水到渠成地生成三峡特点的概括。最后,结合课堂内容,拓展延伸,进行课堂练笔指导学生拿起手中的笔,从文本中探寻美点,用给定的句式写一段美点品析,引导学生用笔深化对三峡特点的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等。
综上,我认为,“品”要以“读”为基础,而“品”过之后还要用“写”来丰富语言的积累。先读后品,品品读读,反复诵读,涵泳文意,在付诸笔端,学以致用,才是学好一篇文章的方法,特别是如《三峡》般美若仙境的文章。
二、教学过程中力求立意高远,还学生以自主学习的空间
我认为,文言文是一种知识载体,它承载着传授知识的任务,但又绝不是惟一的任务,更不是根本任务。面对《三峡》这篇文章,如果肢解开来读,必然失去其原有的韵味,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在整体中去解读语言,真正实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到活的知识而不是孤立的字词。因此在疏通文意这个环节,我大胆地改变了过去串讲的形式,放手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完全让学生借助
注释来读课文,若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再拿到课堂上大家共同讨论解决。实践证明,有了前面诵读的基础,学生是完全可以自行解决文意串讲这个问题的。
三、玩味赏析,扣住景物特征。
如果说前面的读是在为品做准备,那么真正的品就在学生对文章优美佳句的欣赏上。这一环节我首先让学生自行找出自己喜爱的地方,然后说明喜爱的原因。许多学生都喜欢写三峡夏季水的画面。于是便抓住机会,诱发联想,想起一些与此地情景相似的诗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夏季水流湍急,学生由原文想到了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还想到了许多写水的诗句。这既是一种对课文的理解,又是一种知识的迁移。还有的学生喜欢秋季的凄清,面对两岸高峻的山岭,聆听悲哀婉转的猿的叫声,体会空谷传响的幽深,触景生情。
这种直接面对文本的倾听和思考,拉近了学生与古代时空的距离,仿佛听到了作者旷远的呼唤,仿佛看到了作者对壮美河山的叹仰。如果说《三峡》的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水融合,那么学《三峡》的人也与自然景观成为一体了。
7、郦道元《三峡》的课后教学反思
一、注音。
我们的学生对拼音这块掌握的很差,对于阙()、漱()、属()曦(),很多同学都把前三个做错。que写成xue、shu写成su,明显q和x、sh和s不分、zhu写成shu。文言文教学中,是要有生字新词出现,由于时间关系,往往不能做到每一环节都很熟透,在第一遍清除文中生字障碍时,对生字有必要进行板书,让学生上黑板注上音;教学时应多读多写,有利学生对知识的牢记。
二、解释。
对文中个别字的注释,本来是易掌握的,只要课上老师讲解,学生做笔记或参考文中的注解,再课下自习,完全可以自行解决。可是,学生根本不自觉学习,不注重文中的注解,没有很好地去理会,对知识的掌握就不牢固,离开了课本就无法给解释。今后应让学生自主学习,要求多看看文中所做的注解,首先弄懂个别字的注解,接下来是句子的翻译。教师可以在习题上让学生多练。
三、翻译。
第一课时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梳理课文大意,文言文教学学生最感枯燥的往往是疏通文意环节,对于基础相对较弱的学生更甚。若老师指定学生翻译,要么哑口无言,要么不动脑筋拿着参考书照念;若以老师串讲为主,学生便无所事事,亦不愿主动记笔记。
对于这一问题,在教学中,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课下注释翻译,然后各小组在质疑相关的字词句,教师加以点拨,设置此环节的目的就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最好要求把重点翻译的句子抄写,加深印象。如: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②清荣峻茂,良多趣味。等……
四、回答问题。
本文从不同的季节对“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景象做了描写。理会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写水分,着重让学生体会“夏水暴涨,湍急”“春冬水落潭清,风景秀丽”“秋寒猿啸,气氛凄凉萧杀”的奇异景象;不同季节应多读成诵,只有多读才能理解深刻,光靠老师传授,没有多少个学生能记忆犹新,到复习时还是要依靠老师。
我觉得传授他们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教会他们怎样去学习,只有对文言文有了学习上的眉目,才能产生兴趣,学习上也轻松,不至于很快忘却,复习时候甚是陌生,难度自然加大。
教好学复好习和考好试密切相关,只要师生配合,把握好每一个环节,教和学都能达到效果。
8、郦道元《三峡》的课后教学反思
《三峡》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佳作。虽然编者认为它是一篇地理著作,但我认为古人竟然能用这样优美的文笔对祖国的河山如此讴歌,真让我叹为观止。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或许是中国古代文人共有的人文品格吧。谢灵运这样,陶弘景也这样,苏轼也这样,更不用说陶渊明、郦道元这些人了。郦道元在三峡中着重写了三峡雄奇壮丽的山和秀美可人的水。那山,连绵而高峻,挺拔而秀丽,仿佛是鬼斧神工雕琢出来的一样。
你看:“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你看,那水,能漫上山陵,能看见倒影,寂静而清幽。它奔放,它清幽,它凄婉。在郦道元的眼中,山仿佛成了容载万物的容器,让那高峡容括所有水的美,水仿佛也有了灵性,“清荣俊茂,良多趣味"。
在讲课过程中,我将自己朗读文章的感受与学生交流,谈三峡的美,谈我到过三峡后的感受,但当我让学生谈自己阅读课文的感受的时候,学生只能感受到文章皮毛,只能说出文章写了三峡的四季,写了三峡的山山水水,却不能深刻体味作者对三峡的赞美。
我想,这或许是因为学生没有到三峡的缘故吧。如果他能到三峡看一看,感受肯定就不一样了吧!
当然,语文材料与现实是有差距的,比如课文里有赵州桥,有卢沟桥,有故宫博物院,有苏州园林,有钱塘江大潮,有西湖,学生不可能都去过,甚至我都没有全去过。
语文材料与现实是有差距的,我们学习课文并不代表我们一定熟悉课文的材料。读书与实践是两回事,但是,如果学生长大,能有机会见识那些胜景,他又对这些景物有深刻的认知,感受应该不同吧。
文言文的学习,我们向来都是注重在识记,记住作者,记住文学尝试,记住字词翻译,记住文章的中心,记住文句的分析,记住一些“为什么”和“答案”。其实,我认为,光靠记忆,文言文学习的热情和对中国文化的热情会慢慢消失,而文言文的衰老,何尝不是语文教学的悲哀?
所以我尝试着让学生来给三峡进行描述,写些导游词,做些绘画,加入些诗词,做点朗诵。但矛盾又出现了,学生根本就做不了,他们写不出导游词,也画不了画,更不能在画上添加自作诗词,当然朗诵可以进行,可只有别人的,什么时候才能成自己的呢?
9、郦道元《三峡》的课后教学反思
《三峡》是一篇出现在苏教版七年级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我在教学这一课时,我根据文言文教学的特点,抓住课文的重难点,以生为本,以趣为导,以读为主,以拓展为目标,通过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研读—美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提高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回想整个教学过程,我感到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以利于今后的教学。
一、由巧妙的导入作铺垫
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前提,是推动学生求知的内驱力。众所周知,文言文因离我们时代久远,且语言大多简约、精深,学生读起来觉得涩口,难以理解,因而产生厌恶文言文的情绪,甚至出现谈“古”色变的现象。
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一堂课开头数分钟导语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好的导语就会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认真求知,同时把课堂氛围也掀起一个小高潮我就抓住了这一特点,设计别具特色的导语引生入境:同学们,你们知道吗2002年11月6日,具防洪、发电、航行等综合效益为一体的长江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然而就在此时,美丽的三峡景色即将消失。
趁它未完全消失之至,同学们想不想去看看那壮丽的三峡风光。其实早在1500年前,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就对三峡的风光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描述,不如我们今天就请跟随作者郦道元去感受一番三峡的壮丽景色吧。就这样不知不觉地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乐学氛围。由此可见,别具特色的导入新课,能把学生带入情境,为整堂课定下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又可带动学生深入研读课文,提高鉴赏能力,从而获得兴味盎然的学习效果。
二、用形式多样的读来升华
“读”是文言文教学的立足点。“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可以培养学生对文言词语、文言句式的敏感,可以帮助理解课文。学习文言文,诵读应贯穿教学始终,引导学生熟悉和理解文言文用词造句的一些特点和规律,提高诵读能力,增强语感。我抓住文言文新课改的特点,在课堂上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以生为主,以读为主,多读少讲,以读求知,以读悟情,以读明理,以读启智,“读式教学”的主要特征得到体现。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朗读指导
我在导入新课后,就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的难字难句可借助注解、工具书在小组内交流或与巡视的老师交流。我估计或就学生提出的疑难示例,如:
节奏:有时/朝/发自帝,暮/到江陵(以词义为单位);
难字:阙、襄陵、沿溯、属引、绝巘
难句:(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3)虽乘风御风,不以疾也。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然后请生读,请生用自己的话翻译。读得不妥,翻译得不对,并及时给予指导、纠正。这样不仅体现小组的团结协作精神;还体现老师占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教改精神,同时也通过质疑解疑,实现知识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2“配乐美读”——准确翻译,理解内容
夸美纽斯说:“美的事物总是具体的、形象的、可感的。”而语文教材中课文的内容又是最直接的感知材料,所以,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激起学生情感波澜的审美介质——电教媒体,积极调动学生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去直接感受作品中的自然风光美。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审美态度、审美心境,深化审美感受,把学生引入“物我两忘”、“澄思渺滤”的审美境界。我精心设计了美读这一教学环节,教师先播放《三峡风光》光盘,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三峡风光,让学生身临其境,调动学生自己的阅读体验。
接着播放背景音乐,由一名学生配乐朗读,其他学生边听朗读边同步浏览相应的译文,并将疑难处做好标记,由各组学生讨论解决,再由老师于疑难处点拨,疏通文意。,然后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对文中最为欣赏的片断,再配上优美的音乐,让学生在和谐的音乐声中,美美的读,反复地读,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理解。让学生在对课文美读中感悟作者的情感,使作者那由衷地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之情自然而然地呈现在学生的脑海。这样的美读,不仅展示学生的个性,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提高了学生审美情趣。
3“美句研读”——质疑探究,提炼主旨
在文言文教学中,所谓研读,其实就是要求读者读出文章的主旨、感情及蕴含的意义。这一步其实是对《三峡》课文中的重点句子的理解,使学生的认识在前两步教学基础上得到升华。
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充分感知、整体认识后,我就进一步将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研读文章最后一句(即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并提出质疑:三峡风光壮丽雄奇,但为什么要写“猿鸣三声泪沾裳”。(通过视频提示、资料提示:“西陵滩如竹节稠,滩滩都是鬼见愁”。“三峡千古不夜航”)
在这研读的环节中,我让师生互读、互议,做到人人参与,形成了学习高潮氛围。同时要求学生读时要读出句子的语气、语势,读出这一句子所表现在文章中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
通过“美句研读”这一教学过程,不但使学生了解三峡多样性的美,而且使学生理解了三峡的昨天与今天,也感受了作者对三峡风光和劳动人民的感情,而且对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和人民的热爱。同时对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感与价值观也收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三、用美的练笔来拓展
练就是练笔,练笔就是指写文章。练笔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书面语言,而且可以强化读的训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根据文言文教学特点和训练让文言文教学与现代文教学中的“写”有机结合起来需要,是这样确定练笔的内容:在这一堂课中,我们饱览了三峡的四时之景,感受了作者爱国情怀。
今日新三峡,已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完美结合的历史画廊。请同学们试想一下,假如你是郦道元,穿越了时空的隧道,看到三峡今天的面貌,他又会有什么感受呢“练笔”训练,不仅强化能力迁移,也开发学生智能。因此,我在引导学生对本文的主要内容理解得比较透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把在课堂上习得的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进行融合,让新知识融化在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之中去,通过启迪感悟,激活思维,重组了知识结构,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
10、郦道元《三峡》的课后教学反思
《三峡》是一篇文质优美的文言文,它是郦道元所写的《水经注》中的一篇典范之作,不仅详细介绍了三峡的地貌体征,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在教学时,我设置了以下学习目标:
1、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意。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三峡四季不同的特点。
3、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三峡》一课的教学,我引导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以“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学环节重点突出以下四个方面,即“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译读课文,理解文意”、”研读课文,解决问题”、“诵读课文”。最后,通过让学生做一回导游的活动形式激发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首先,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每个小组选出学生代表进行朗读,让学生在朗读比赛中互相学习,进一步纠正学生易读错的地方,大多数同学都能够根据要求朗读课文。
要想真正品出文章的味道,没有读的过程是不行的。第二个环节就是弄懂文意。对文言文来说,只有先弄懂课文的意思才能进行更深入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