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案一等奖探索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1、数学教案一等奖探索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一元一次方程应用的延伸与拓展,它进一步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同时又渗透了函数与不等式的思想,为以后内容学习奠定了必要的数学基础,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能深刻地认识到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有效的数学模型,领悟到“方程”的数学思想方法.总之,本节内容无论在知识上还是在数学思想方法上,都是十分很好的素材,能很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应用意识以及创新能力.
(二)教材的重难点
本节的重点是探索并掌握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而方程的建模思想学生还是初步接触,寻找相等关系对学生来说仍相当困难,所以确定“找出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相等关系”为本节的难点之一,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最终目标是运用方程的解对客观现实作出合理的解释,这是本节的难点之二.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技能目标
1.目标内容
(1) 结合生活实际,会在独立思考后与他人合作,结合估算和试探,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决本节的三个实际问题,并能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及其合理性.
(2) 培养学生建立方程模型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索精神、合作意识.
2.目标分析
(1) 本节的内容就是通过列方程、解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是必须掌握的知识,估算与试探的思维方法也很重要,这是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2) 七年级的学生对数学建模还比较陌生,建模能突出应用数学的意识,而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又是课标所大力倡导的,因而必须加强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二)过程目标
1.目标内容
在活动中感受方程思想在数学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应用意识.
2.目标分析
利用方程解决问题是有用的数学方法,学生在前两节的数学活动中,有了一些初步的经验,但是更接近生活,更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则需要师生合作,探索解决.
(三)情感目标
1.目标内容
(1) 在探索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享受与他人合作的乐趣,建立自信心.
(2) 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进一步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且服务于生活”的辩证思想.
2.目标分析
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好奇心强、思想活跃、求知心切.利用教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方法和品质,这是落实新课标倡导的教育理念的关键.
三、教材处理与教法分析
本节内容拟定两课时完成,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第一课时(探究Ⅰ、探究Ⅱ).根据本节课的特点及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特征,本节课采用探索发现法进行教学,在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本课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演示,增强感性认识,增强教学效果.课中以设疑提问、分组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主动获得知识.
2、数学教案一等奖探索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1.会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有关“营销问题”,能根据实际问题中所给数量关系列方程,并熟练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了解售价、进价、利润、利润率、打折等之间关系,并能综合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
方法经历对“销售中的盈亏”等问题的认识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建模思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
态度通过相关应用题计算应用,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实用性和重要性,以及对我们决策的指导性,使学生热爱数学、努力学好数学.
重点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营销问题”.
难点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环节安排】
环节教学问题设计教学活动设计
情境引入【问题1】
1.“商品销
售”问题中有哪些相关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又怎样?
成本价(进价),标价,销售价,实际售价,
利润,盈利,亏损,利润率、打八折,…
2.上面这些量之间有何关系?
总结:(1)归为四种:售价、进价、利润、利润率.
(2)关系:①售价、进价、利润的关系式:
商品利润=商品售价—商品进价
②进价、利润、利润率的关系:
③商品售价、进价、利润率的关系:
(3)售价中的几种说法及关系:标价、折扣数、商品实际售价之间关系: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并尝试在练习本上写出,组内交流认识,每组出一名同学发表自己的观点,互相补充.
这是第一次系统的分析销售问题中各量(名称)关系,根据学生零散阐述,系统归纳.
学生理解众多名称的意义,以以便于理解题意.
【问题2】根据以上分析完成下列各题:
1.商品原价200元,九折出售,卖价(实际售价)是元.
2.商品进价是30元,售价是50元,则利润是元.
3.某商品原来每件零售价是a元,现在每件降价10%,降价后每件零售价是 元.
4.某种品牌的彩电降价20%以后,每台售价为a元,则该品牌彩电每台原价应为 元.
5.某商品按定价的八折出售,售价是14.8元,则原定售价是 .
6.某商品的利润率是12%,进价为50元,则利润是元.
【问题3】
探究1某商店在某一时间以每件60元的价格卖出两件衣服,其中一件盈利25%,另一件亏损25%,卖这两件衣服总的是盈利还是亏损,或是不盈不亏?
【分析】
(1)两件衣服共卖了多少元?是盈是亏要看这家商店买进这件衣服时花了多少钱?
(2)盈利的那件衣服的进价是多少?
①已知_____和_____求进价,可设进价为x元/件,根据利润率是25%可得利润是________;
②根据利润、进价、售价之间的关系可列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可求出进价x.
(3)亏损的那件衣服的'进价是多少?
①已知_____和_____求进价,可设进价为y元/件,根据利润率是-25%可得利润是________;
②根据利润、进价、售价之间的关系可列方程为______,即可求出进价y.
(4)因此是否盈亏取决于x+y-120大小.学生独立完成,师生共同核对,理解各名称含义和各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测,是亏损还是盈利,意见会不一致,从而引起学生好奇,调动大家积极性,渴望寻求真正答案.
因为问题中涉及两种商品,所以有两个进价、两个售价(相同)、两个利润率(互为相反数)、两个利润,所以它们之间关系复杂,学生理解能力有限,加之前面没有系统讲解,难度较大.因此要引导学生,通过推理、逐个、逐步理清.不易过于简化.
注意:解答过程中要用到两个关系式子:①利润=售价-进价;②利润=进价×利润率.
所以有一定难度,要注意.
尝试应用2.一商店把某商品按标价的八折出售仍可获得10%的利润.若该商品的进价是每件1600元,问该商品的标价是多少元
变式一:商店对某商品按标价的8折出售,已知它的标价是2200元,打折后的销售利润率是10%,求此商品的进价?
变式二:商店对标价为2200元的某商品打8折出售,已知它的进价为1600元,求此商品打折后的利润率?
变式三:商店对标价为2200元的某商品打折出售,打折后仍可获得10%的利润,已知它的进价为1600元,问此商品是按几折出售的?是由四个题组成,反映了进价、售价、实际售价、折扣、利润率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独立(或分组)完成后教师讲评总结.
成果
展示1.通过本节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和方法?
2.你有什么收获?谈谈你对数学认识和看法.学生总结、阐述,交流.发表自己观点,教师评价鼓励、补充总结.
补偿提高1.在我们的身边有一些股民,在每一次的股票交易中是或盈利或亏损.某股民将甲、乙两种股票卖出,甲种股票卖出1500元,盈利20%;乙种股票卖出1600元,但亏损20%,该股民在这次交易中是盈利还是亏损?盈利或亏损多少元?
2.平邑县某琴行同时卖出两台钢琴,每台售价为9600元.其中一台盈利20%,另一台亏损20%.这次琴行是______(填亏损或盈利)若是盈利盈利多少?若是亏损多少?变式应用,对比与例题,条件变化时,解法不变.
对比学习,课下自选完成.
作业
设计必做题:
课本第习题3.4
第2,3,4题;
选做题:
课本习题3.4第7题教师布置作业,并提出要求.
学生课下独立完成,延续课堂.
3、数学教案一等奖探索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一、目的要求 使学生会用移项解方程。
二、内容分析
从本节课开始系统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解一元一次方程是一个有目的、有根据、有步骤的变形过程。其目的是将方程最终变为x=a的形式;其根据是等式的性质和移项法则,其一般步骤是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系数化成1。
x=a的形式有如下特点:
(1)没有分母;
(2)没有括号;
(3)未知项在方程的一边,已知项在方程的另一边;
(4)没有同类项;
(5)未知数的系数是1。
在讲方程的解法时,要把所给方程与x=a的形式加以比较,针对它们的不同点,采取步骤加以变形。
根据方程的特点,以x=a的形式为目标对原方程进行变形,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思想。
解方程的第一节课告诉学生解方程就是根据等式的性质把原方程逐步变形为x=a的形式就可以了。重点在于引进移项这一变形并用它来解方程。
用等式性质1解方程与用移项解方程,效果是一样的。但移项用起来更方便一些。
如解方程 7x-2=6x-4
时,用移项可直接得到 7x-6x=4+2。
而用等式性质1,一般要用两次:
(1)两边都减去6x; (2)两边都加上2。
因为一下子确定两边都加上(-6x+2)不太容易。因此要引进移项,用移项来解方程。移项实际上也是用等式的性质,在引进过程中,要结合教科书第192页及第193页的图强调移项要变号。移项解方程后的检验,可以验证移项解方程的正确性。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叙述等式的性质。
(2)什么叫做方程的解?什么叫做解方程?
新课讲解:
1.利用等式性质1可以解一些方程。例如,方程 x-7=5
的两边都加上7,就可以得到 x=5+7,
x=12。
又如方程 7x=6x-4
的两边都减去6x,就可以得到 7x-6x=-4,
x=-4。
然后问学生如何用等式性质1解下列方程 3x-2=2x+1。
2.当学生感觉利用等式性质1解方程3x-2=2x+1比较困难时,转而分析解方程x-7=5,7x=6z-4的过程。解这两个方程道首先把它们变形成未知项在方程的一边,已知项在方程的另一边的形式,要达到这个目的,可以在方程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或整式。这步变形也相当于
也就是说,方程中的任何一项改变符号后可以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
3.利用移项解方程x-7=5和7x=6x-4,并分别写出检验,要强调移项时变号,检验时把数代入变形前的方程.
利用移项解前面提到的方程 3x-2=2x+l
解:移项,得 3x-2x=1+2。①
合并,得 x=3。
检验:把x-3分别代入原方程的左边和右边,得
左边=3×3-2=7, 右边=2×3+1=7, 左边=右边,
所以x=3是原方程的.解。
在上面解的过程中,由原方程①的移项是指:
(l)方程左边的-2,改变符号后,移到方程的右边;
(2)方程右边的2x,改变符号后,移到方程的左边。
在写方程①时,左边先写不移动的项3x(不改变符号),再写移来的项(改变符号);右边先写不移动的项1(不改变符号),再写移来的项(改变符号),便于检查。
课堂练习:教科书第73页 练习
课堂小结:
1.解方程需要把方程中的项从一边移到另一边,移项要变号。
2.检验要把数分别代入原方程的左边和右边。
四、课外作业
习题2.1 P73 复习巩固
4、数学教案一等奖探索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教材分析
合并同类项与移项是解方程的基础,解方程其移项根据是等式性质1、系数化为1其根据是等式性质2,解方程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不可缺少的知识。因而,解方程是初中数学中必须要掌握的重点内容。
学生分析
学生已学会了有理数运算,掌握了单项式、多项式的有关概念及同类项、合并同类项,和等式性质,进一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解方程中,虽然所教班级的学生受基础知识和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抽象概括能力不强,但学生上进心强,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初步养成了与他人合作交流、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
1.掌握解方程中的合并同类项.
2.理解并掌握移项变号法则进行解方程.
3.灵活的运用移项变号法则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数学思考
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模型,感受方程的作用.
(三)解决问题
能够用合并同类项和移项法则解相应的一元一次方程;能够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四)情感态度
解方程时渗透数学变未知为已知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利用合并同类项、移项变号法则解方程.
【教学难点】
合并同类项 、移项变号法则.
【学习过程】
一、新课导入
1.约公元825年,数学家阿尔-花拉子米写了一本代数书,重点论述了怎样解方程.这本书的译本名称为《对消与还原》.“对消”“还原”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先讨论下面的内容,然后再回答这个问题。
2.引导学生探索新知
问题1:某校三年共买了新桌椅270套,去年买的数量是前年的2倍,今年又是去年的3倍,前年这个学校买了多少套桌椅?
【师生活动】
教师:同学们,在我们生活中存在很多这样的问题,请你帮忙解决一下,你准备怎么做,谁能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请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我准备用方程解决这个问题。用方程解比较简单,设出的未知数就可以当成已知的条件来用了。
教师:那我们就按这位同学的意思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哪位同学能说一下第一步应当先干什么呢?举手回答。
学生:先设出未知数,因数去年的数量和前年的数量有关,今年的数量又和去年数量有关,因此设前年购买新桌椅x套,可以表示出:去年购买了2x套,今年购买了6x套。
教师:未知数设了,下一步应该做什了呢?
学生:列方程。
教师:列方程的根据是什么?
学生:相等关系是,前年购买的桌椅+去年买的桌椅+今年买的桌椅=270套。
教师:谁说一下?
学生:x+2x+6x=270
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等号左边的三个代数式有什么特点?
学生:都含有字母x,并且x的指数相同都是1.
教师:我们在第二章的内容中学习了,具有这们特点的式子我们把它们叫什么?
学生:同类项。
教师:提到同类项了,我们就会想到什么?
学生:合并同类项
教师:谁还记得怎么合并同类项?
学生:同类项的系数相加减,字母和字母的指数不变。
教师:我们共同说一个x+2x+6x合并后的结果为
学生:9x
教师:此时方程就变成了9x=270,我们要求的是x而不是9x,如何求出x?
学生:根据等式性质2两边都除以9,得到x=30
活动:从上述方程的解决你能发现什么?
教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原来9x的系数是9,后来根据等式的性质2两边都除以9后得到了x,此时x的系数是1,这个过程我们把它叫做系数化为1。“系数化为1”指的是使方程的一边ax化为x现在我们把这个问题解决了,请同学们仔细回忆一下我们是怎么做的。这里可能还有其他设未知数的方法(比如设今年的为x台)若出现这种情况,请同学分析比较多种解决方案中的简易,找到最简方法.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上面解方程中“合并同类项”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起到了化简的作用。
教师:出示例题-3x+0.5 x=10
学生:在练习本上做,然后集体订正。
巩固练习:第89页 练习的(2)(4).
二、问题引申、共同探究
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移项变号法则,培养学生用方程的意识解决数学中的实际的。
问题2: 把若干本书发给学生,如果每人发4本,还剩下2本;如果每人发5本,还差5本,问这个班有多少名学生?
学生活动:
学生独立思考,发现若设这个班有x名学生。
每人分4本时,共分出书的总数为4x ,加上剩余的'2本,这些书的总数为(4x+2)本。
每人分5本时,需要书的总数为5x本,减去缺的5本,这些书的总数是(5x-5)
于是这些书有两种表示方法,书的总数不变,根据这个等量关系,得到方程4x+2=5x-5.
教师活动设计:让学生体会运用方程的优点,同时学生可能发现多种解决方案(比如设数的总数是x,则可以列出相应的方程)同样让学生进行比较,发现最佳方法.
思考:对于方程4x+2=5x-5两边都含有x,如何把它向x=a的形式转化?
学生活动设计: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了达到解方程的目的,可以运用等式性质1,把等式的两边同时减去5x,则等号的右边没有了x的项4x-5x+2=-5,再把等式的两边同时减去2,则方程的左边没有了常数项,于是得到4x-5x=-5-2,然后转化为我们所熟悉的形式,进行合并便可以解决该问题了。
教师活动设计: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观查发现变形的特点,从而让他们总结出移项变号.
活动:让学生观察由方程4x+2=5x-5得到方程4x-5x=-5-2的这一过程,你们能发现什么?
师生共同归纳:
把等式的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作移项(依据是等式性质1).
教师:上面解方程中“移项”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解释“对消”与“还原”就是指“合并同类项”和“移项”
三、巩固练习
应用移项与合并同类项解方程,进一步深化解方程的过程。
例: 解下列方程.
(1)3x+5=4 x+1; (2)9-3y=5y+5 ; .
学生活动设计:找两个学生上黑板板演,在板演后,让学生对以上同学的做法进行评价,寻找问题所在,表达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到正确的方式方法.
教师活动设计:引导学生对解方程的过程进行独自体验,进一步感受解方程的过程.
〔解答〕(1)移项,得
3x-4x=1-5,
合并同类项,得
-x=-4,
系数化为1,得
x=4.
〔解答〕(2)移项得,
-3y-5y=5-9,
合并得,
-8y=-4,
系数化为1得,
四、拓展应用
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问题1:老师的学校距离林东镇20公里,公共汽车行驶0.5小时正好走完全程,求公共汽车的平均速度.
问题2:如果老师的学校距离林东镇20公里,公共汽车0.5小时所走的路程大于全程,求公共汽车的平均速度.能不能用方程来解答?为什么?
【师生活动】
学生口头解答问题1,尝试解答问题2,并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问题2的思考,归纳、概括出列方程解实际问题的关键为:找相等关系.
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能否根据方程的定义想到列方程解应用题要找相等关系.
【设计意图】
通过对问题1的解答,使学生回顾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六个步骤.同时使学生认识到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工具.
通过对问题2的探究,使学生知道为什么列方程解应用题要找相等关系,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最终达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目的.
例2:一艘船从甲码头到乙码头顺流行驶,用了2小时;从乙码头返回甲码头逆流行驶,用了2.5小时.已知水流的速度是3千米/时,求船在静水中的平均速度。
解:设船在静水中的平均速度为x千米/小时,
则顺流的速度为 千米/时;逆流的速度为 千米/时.
顺流的路程= ,逆流的路程 .
相等关系为
思考:
1.在设未知数时,为什么首选船在静水中的平均速度作为未知数x?
2.怎样求甲乙两个码头之间的距离?
【师生活动】
学生自主完成空白部分,完成后组内交流.为下节课的内容做基础。
教师巡视指导,关注学生能否找准相等关系.请学生展示,并讲解解答思路.
学生独立列方程并解方程.
教师找部分学生板演并讲解思路.
教师关注学生能否正确解方程.
【设计意图】
通过空白部分的填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同时通过空白部分的引领,降低问题的难度,从而将难点锁定在找相等关系上.避免难点太多,造成无从下手,重点、难点不突出的情况.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维过程.
五、课堂小结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进行总结。
六、作业布置
必做题:课本93页1、3题
选做题:
1.洗衣机厂今年计划生产洗衣机25 500台,其中 Ⅰ型、Ⅱ型、Ⅲ型三种洗衣机的数量比为 1:2:14,这三种洗衣机计划各生产多少台?
2.用一根长60m 的绳子围出一个矩形,使它的长是宽的1.5倍,长和宽各应是多少?
板书设计:
解一元一次方程
1.合并同类项起的作用:化简
2.移项: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
注意:移项变号。
例1(1)移项,得
3x-4x=1-5,
合并同类项,得
-x=-4,
系数化为1,得
x=4.
七、教学反思
实施开放式教学,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实例出发,探索获得同类项概念,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观察、分析、归纳等解决问题的技能与方法。教师只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理念。
5、数学教案一等奖探索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课题: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去分母)
课时: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P197-198.例5、例6
教学目的:掌握去分母的方法,解含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重点:去分母的方法及其根据
教学难点及其解决方法:
1.去分母时,正确解决方程中不含分母的项,初一级数学教案。
解决方法:注意分析去分母的根据,并在练习时加以强调。
2.正确理解分数线的作用。
解决方法:演示约分过程,使学生理解分数线除了代替除号外,还起到括号作用,所以去分母时,注意把分子作为一个整体,加上括号。
教法:启发式,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上几节所学的一元一次方程解法
一、解方程:
(学生练)5y-1=14①
解:移项,得5y=14+1
同并同类项,得5y=15
系数化为1,得y=3
(口算检验)
二、新课教授
1.引入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根据等式基本性质2,将方程①两边都除以6,仍得等式)(即例5)思考:
(1)此方程如何求解?
若把方程左边看成(5y-1),再利用去括号求解可以吗?是否还有其它更好的方法?
(2)能否把它还原为原来的方程①?
若能这样,就能避免在计算过程中出现通分过程,初中数学教案《初一级数学教案》。
(3)如何还原呢?(方程两边都乘以6)
(4)此过程的根据是什么?(等式基本性质2)
(5)其目的是什么?(消去分母,故此步骤称“去分母”)
解题过程:解:去分母,得5y-1=14(板书演示约分过程)
(以下步骤,略)
2.小结:去分母的.基本方法:两边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其根据是什么?若乘以其它数能否达到“去分母”的目的?为什么要乘以最小公倍数?
3.练习:《掌握代数》P87.2(1)
4.引入例6
让学生试完成《掌握代数》P88.3(即例6)
提示: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是什么?
评讲并提出注意事项:
解:去分母,得4(2x-1)-2(10x+1)=3(2x+1)-12(板书演示P199的过程)
(以下步骤参照课文P198例6)
5.小结:针对解题过程中较易出现的错误,强调注意事项:
(1)去分母时,没分母的项不要漏乘。
(2)去分母时,应把分子作为一个整体加上括号。(标出P199.“注意”的关键语句)
6.练习:《掌握代数》P88.4(1)
三、总结:
1.去分母的方法及其根据
2.去分母时要注意的事项
四、练习:
1.《掌握代数》P90.(1)、(2)、(3)(评讲,强调注意事项)
2.《掌握代数》P90.(4)、(5)(口算检验)
五、作业:
《代数》P206.10
初一级数学教案
6、七年级数学《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
我主讲了一节七年级的数学: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课,现将教学反思整理如下;
一、成功方面
1、本节课设计成学案的形式,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2、本节课的题目设计有利于学生理解商品销售问题中的标价、售价、进价、利润、利润率这些概念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它们之间的关系来解题。
3、我把教材中的探究问题分解成三道题目,有利于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
4、教学方法采用学生先练教师后讲的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尝试意识,激发探究热情。
二、不足方面
1、对学生的学情把握不够好,简单问题强调、重复太多,耽误教学时间,没按预定的教学方案完成任务。
2、在从算术方法解决商品销售问题过渡到用方程方法解决销售问题时,设计不太好,学生不能自觉利用方程知识来解决问题。
3、思想理念放不开,对于探究问题可能有其他解法,实际上有学生也用了算术方法,但我没有给出评价,这样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努力方向
加强学习,厚积薄发;钻研教材,教法,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都要把学生放在心上。
7、七年级数学《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讲了一道实际应用题,是关于足球比赛的。这道题都是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提供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材料作背景,学生学习兴趣很高。并且本节课采用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形式,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勇于探索的精神。使学生在轻松熟悉的环境中完成了学习任务。自我感觉设计比较合理,题目适当,时间恰当,并注重知识的前后衔接,照顾更多的`中差生。
不足之处:
过高估计学生,导致对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了很多小问题,今后应加强细节的设计和全面考虑。学生的讨论与合作学习还需加强,讨论问题还不够深入,多数时间还是以个别回答为主,虽然许多个别回答非常精彩,但仍需注意讨论形式的变化,让学生从合作学习中有所提高。另外,还需加强的是学生发现问题能力的培养,多数问题的发现还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如果能达到学生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全班解决,那效果更佳。
8、七年级数学上册《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教学反思
本周进行了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教学,球赛积分问题,尽管在课前与学生体会了一下赛事得分问题,但是在上课时学生仍感到茫然,农村孩子几乎与各类体育项目绝缘了,没有什么机会去接触篮球足球,各种规则仅仅就是从电视上了解,知道得不多,我让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时,学生半天理不出头绪,头脑里难以呈现比赛场面,就更别提常用规则了,没办法,我只好先给学生描述了一下,简单介绍规则后,再引导学生结合本题进行了分析,正确建立数学模型,学生之间的探究讨论就没有充分进行。
课后,我反思我的教学,在教学时学生没有体验无法感知问题,作为教师一定要发扬民主,真正做好教学的组织与引导,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质疑,并尽可能的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比如本节课如果先与体育课联系进行提前渗透,就会节省很多的介绍规则时间,讨论会更充分,效率会更高,才能从根本上帮助学生。
我们现在正在进行数学课堂生生互动教学策略的.研究,学生的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这对教师也是一个挑战,如何为学生的互动创造条件,是我们在备课时要提前设想的。
9、九年级数学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的教学反思
用一元二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是初中数学教学阶段重难点,仍运用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从而抽象出数学模型——方程解决、验证实际问题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而且,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熟练灵活程度直接体现学生的基本解题素养,因此,学会分析问题审清题意、布列方程解好方程就成了本节课、本阶段的重点。而学生经四五年方程训练,已有运用方程解题的意识和技能,所缺的是分析问题、解决题解的`自主思维能力、灵活的解题技能,所以也成了教学难点。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1)采用抓住关键条件即处于变化中的数量及其关系,进行具化——“物”化,假设联想,从而发现数量间变化关系,布列出方程。例如在讲习题:某京剧团准备在市歌舞剧院举行迎春演出活动,该剧院能容纳800人。经调研,如果票价定为30元,那么门票可以全部售完,门票价格每增加1元,售出的门票数目将减少10张。如果只想获得28000元的门票收入,那么票价应定为多少元.?
分析:“如果人数多于30人,那么每增加1人,人均旅游费用降低10元”是指“(30+1)时人均旅游费用(800—10)元;(30+2)时人均旅游费用(800—10×2)元;(30+3)时人均旅游费用(800—10×3)元;(30+4)时人均旅游费用(800—10×4)元…自然增加X人,即(30+X)时人均旅游费用(800—10X)元。根据基本数量关系式,不难得到[800-10(x-30)]·x=28000或(800-10x)·(x+30)=28000。”
(2)反复提炼、对比优化思考过程,经过思、说、辩,从而内化为解题图式,学生因成功体验的累积产生解题自信心,有为的动力。如就同一方程创设了不同的问题情境,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视野,同化了不同问题情境的题,增强了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解题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解方程要因题而异,先化简再转化为一般形式的方程,不要匆匆地展开,展开时做一步验一步,最终结合实际情况取舍方程的解。
尽管细致引导,不激励,不让其自圆其说,学生自我矫正系统掌握还是比较困难的。把课件当作激励启思载体,教学案当作技能形成的砺石,是我教学主要风格,本节课充分体现这点。
10、九年级数学《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
1. 教学计划中,原是考虑把探究1和探究2作为一个课时的,但是在学习了探究1后,发现我们的学生对应用题的解题分析,依然是个难点,很多同学分析题意不清,也有不少同学解方程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而这类“平均变化率”的问题联系生活又非常密切,是一元二次方程在生活中最典型的应用,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决定把探究2问题作为一个课时来探究。
2、在教法、学法上我采用“探索、归纳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法,采用尝试法、讨论法、先学后教引导式讲授法等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加深理解,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不但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
3、以导学案的.形式,创设由特殊性到一般性的实际问题为情境,让学生感受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习题紧扣生活,难度不大,增加学生的自信及探究的积极性。通过学生讨论交流,归纳出一般的规律。
4、学生通过由特殊到一般的实际问题的探究后,及时让学生归纳,形成知识与方法。
5、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理解教材。采用学案问题设置的方式对问题进行分解,最后师生共同完成。由于是例题,所以注重板书格式。
6、学案的设置,具有层次性,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结归纳。有梯度的设置习题,让学生去挑战中考题,感受中考的难度,体会成功的喜悦。并且注重问题及考察需要,体现先学后教、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课改精神。
7、在时间的安排上,教学环节(一)、(二)部分计划让学生展示后简单点评,但是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不光是要结果,囫囵吞枣,所以做了详细的推导,用了不少的时间,这样导致了教学程序的不完整,挑战中考题没能在课堂上完成。环节(一)、(二)的习题设置有点多和重复,使得环节(五)中的综合练习没有在课堂中探究和展示,所以在习题的选择上还要多加精选,力求做到精选精炼。
8、生生交流活动少,学生大多数都是各自为阵,没有发挥小组的作用,在教学环节(三)的自主学习中,如果能发挥小组的带动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我想会更好一些,在引导学生讨论上做得不够,不能兼顾全体。
11、九年级数学上册《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反思
问题:已知某商品的进价为每件40元。现在的售价是每件60元,每星期可卖出300件。市场调查反映:如调整价格,每涨价一元,每星期要少卖出10件;每降价一元,每星期可多卖出20件。如何定价才能使利润最大?
函数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重要的数学模型,是初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实这这类利润问题的题目对于学生来说很熟悉,在上学期的二次方程的应用,经常做关于利润的题目,其中的数量关系学生也很熟悉,所不同的是方程题目告诉利润求定价,函数题目不告诉利润而求如何定价利润最高。如何解决二者之间跨越?于是在第二节课的教学时我做了如下调整,设计成三个题目:
1、已知某商品的进价为每件40元,售价是每件60元,每星期可卖出300件。市场调查反映:如调整价格,每涨价1元,每星期要少卖出10件。要想获得6000元的利润,该商品应定价为多少元?
(学生很自然列方程解决)
改换题目条件和问题:
2、已知某商品的进价为每件40元,售价是每件60元,每星期可卖出300件。市场调查反映:如调整价格,每涨价一元,每星期要少卖出10件。该商品应定价为多少元时,商场能获得最大利润?
分析:该题是求最大利润,是个未知的量,引导学生发现该题目中有两个变量——定价和利润,符合函数定义,从而想到用函数知识来解决——二次函数的极值问题,并且利润一旦设定,就当已知参与建立等式。
于是学生很容易完成下列求解。
解:设该商品定价为x元时,可获得利润为y元
依题意得:y=(x-40)?〔300-10(x-60)〕
=-10x2+1300x-36000
=-10(x-65)2+6250300-10(x-60)≥0
当x=65时,函数有最大值。得x≤90
(40≤x≤90)
即该商品定价65元时,可获得最大利润。
增加难度,即原例题
3、已知某商品的进价为每件40元。现在的售价是每件60元,每星期可卖出300件。市场调查反映:如调整价格,每涨价一元,每星期要少卖出10件;每降价一元,每星期可多卖出20件。如何定价才能使利润最大?
该题与第2题相比,多了一种情况,如何定价才能使利润最大,需要两种情况的`结果作比较才能得出结论。我把题目全放给学生,结果学生很快解决。多了两个题目,需要的时间更短,学生掌握的更好。这说明我们在平时教学中确实需要掌握一些教学技巧,在题目的设计上要有梯度,给学生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样学生学得轻松,老师教的轻松,还能收到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