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风筝》的教案一等奖设计

2023-07-02 13:55:11

  《风筝》的教案一等奖设计

《风筝》的教案一等奖设计

1、《风筝》的教案一等奖设计

  篇一:聋校二年级《风筝》教案

  一:聋校二年级语文12课《风筝》蜈蚣风筝老鹰风筝 蝙蝠风筝

  扎风筝 糊风筝 放风筝

  于光用竹子做什么?

  于光用竹子扎风筝。

  蜈蚣风筝是谁扎的?

  蜈蚣风筝是肖强扎的。

  二:课型:新授课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认识生字词,理解词语含义,学会组词、读句。2:过程方法:通过本科的学习理解词义含义,区别动词与代词。3:情感态度:通过朗读课文并组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能积极参与课外活动。

  四:教学重点:理解词语含义,区别动词与代词,组句组词的能力

  2

  五:教学难点:理解词语含义,区别动词与代词。 六:教学方法:问答法、情景教学法、直观教学法 七:教学准备:认识生字词,理解词语含义,学会组词、读句。

  八:教学过程

  1:引导语

  同学们我们上课前先复习一下上节课学过的词句,“我喜欢、、、、、、”谁可以用“我喜欢”组一个句子。

  2引导学生与本课产生联系

  今天我们要学习《风筝》一课,谁能用上节课学过的词组来造句。 3开题

  同学们真棒!春天来了,小伙伴们都去干什么了?我们来看看别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吧?

  (播放放风筝的视频)并板书今天要掌握的生字词。 提问:他们在干什么?

  答:放风筝。

  师:那你们知道风筝是怎么做出来的吗?

  (播放课件)拿出准备好的风筝,运用直观教学法,配合图片和实物让学生理解“扎”

  “糊”的意思。

  3师:同学们都知道风筝是怎么做的了,那我们来看看于光在做什么? (重点在于区别“什么”“做什么”)为了帮助学生区别,教师可以多出一些这样的例子)

  “小女孩在做什么?” “小女孩在拍皮球。”

  “小男孩在做什么。”“小男孩在扎风筝。”

  “这是什么?” “这是皮球。”

  “这是什么?” “这是风筝。

  (反复练习几遍,直到教师提问学生能答出来。在换几个问题提出直到学生理解,在进行下个环节)

  师:播放课件,“蜈蚣风筝是谁扎的?”

  (重点练习学生的组词、读句的能力)

  4: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几个生词,还学习了一个句式,我们再来复习一遍。同学们,春天来了,要多到外面活动活动,锻炼身体,多多参加课外活动,我们才能有健康的身体好好学习。老师这里有几个风筝,我们下课了,一起去放风筝吧!

  九:作业布置

  蜈蚣 老鹰 扎 糊 (生字词每个抄写10遍)

  篇二:二年级语文上册纸船与风筝教案

  教材分析:

  《纸船和风筝》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是围绕友好相处,团结合作这一专题编写的。使学生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自悟、从而克服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品格。故事的动人之处在于,当松鼠和小熊因为一点小事吵了一架之后,他们表现出的内心失落和难忍的痛苦,以及修补“裂缝”的独特的方式,和感人场面。只要我们带着一颗童心,带着对真挚友情的向往,去学习课文,就一定会受到深深的感染。当我们的感情和友谊产生“裂缝”的时候,赌气只能使“裂缝”扩大,容忍和谅解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敢于率先伸出友谊之手的人,是令人敬佩的。 学生分析:

  学生对于课文的朗读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喜欢模仿各种语气、神态、动作进行朗读和表演。学生们能结合简单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在朗读中提出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感受。可以说在这方面,学生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欲望。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本课教学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学,“演”中悟。

  2、设计多种活动,给学生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

  3、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留下足够的空间为学生张扬个性,激扬美性服务。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引发学生兴趣

  1、出示图画:请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教师一手拿折好的纸船,一手拿着风筝。)学生回答:纸船、风筝。

  2、师出示课题并板书,20.纸船和风筝

  3、指导读课题

  二、复习检测

  1、读词卡

  2、找朋友游戏——连字成词

  三、提出问题、合作解疑

  1、读课题、质疑、梳理问题。

  2、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3、指名读1~6自然段,思考提出的问题。

  4、4人小组讨论交流读懂的问题。

  四、读中感悟。“祝你快乐,祝你幸福。”

  1、指读1~6自然段,思考:“板鼠和小熊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

  2、朗读指导,着重指导“乐坏了”、“祝你快乐”、“也乐坏了”、“祝你幸福”读出松鼠和小熊高兴的语气。

  3、学生自我评价朗读。五、合作探究学习第7~9自然段。

  教学内容

  本课教材,通过写松鼠和小熊在纸船和风筝的帮助下建立友谊,维持友谊,告诉学生友谊需要容忍和谅解去维护。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课8个生字,学习课文后“我会读”练习中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小松鼠和小熊之间的友谊。

  3、独立完成课后练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巩固本课的知识点。

  过程与方法

  以友情为话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进入新课。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体会小松鼠和小熊之间的友谊,将课文中的故事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相联系,从而让学生自己感悟友情的可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感受到交朋友和维护友谊的快乐。

  2、了解友情在生命中的可贵。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8个生字及课后练习“我会读”中的词语。

  2、学习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感悟友情给我们带来的快乐。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掌握生字,并能够运用课后词语造句。

  1、指导学生独立完成课后作业。

  2、学习小松鼠和小熊重视友谊的品德,引导学生感悟真挚友谊的可贵。

  3、能独立将课文中的故事复述给朋友听。

  教学突破

  引导学生怎样积极主动的去维护友谊,培养学生勇敢面对问题的精神品质。

  教学时间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字词,指导朗读课文,理解课文。

  第二课时指导写字,巩固理解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以纸船和风筝为话题,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会折纸船吗?老师这里有一只纸船,可爱吗?谁放过风筝?老师这里有一只风筝,谁能说一说怎样放呢?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和纸船与风筝有关。因为这纸船和风筝,使两个小伙伴建立了友谊,又维护了友谊。你们想知道其中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0课《纸船和风筝》。

  [板书课题20纸船和风筝]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从1——6自然段是写什么?从7——11自然段是写什么?

  [教师相机板书纸船风筝建立友谊维护友谊]

  三学习字词

  1、学生自学,把不认识的、不理解的字词画下来,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字词的掌握理解情况。

  (分析飘荡、漂流的区别)

  四、以友情为话题,引入课文学习,朗读感悟。

  1、师:刚才同学们朗读了课文。在我们的生活中,友情和亲情一样重要。要建立一段友谊是非常容易的,要维持一段友谊却很不容易了。同学们想一想,每当你们和自己的好朋友闹别扭之后,你们会怎么做呢?

  2、老师听了同学们的想法,都非常不错,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课文中的小松鼠和小熊是怎么做的。

  3、[出示动画课件]让学生观察,说一说它们两家的位置,欣赏它们美丽的家,并引导

  学生读好这一段。

  4、谁能说一说它们是怎样成为好朋友的?收到了礼物,它们的心情都会怎样,找出你最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课件出示课文两段话(第3、5自然段),引导学生朗读]

  引导:如果我把这只纸船,再放上松果送给你,[教师拿着纸船、松果走到学生面前],你的心情会怎样?(激动、高兴)谁能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这两段话,让大家也跟着快乐?

  小松鼠收到的仅仅是一个草莓吗?这风筝和草莓代表着什么?(友谊、祝

  福)所以,它们俩都乐了。谁能再读一读,把这快乐也送给大家?

  5、师:就是因为这纸船和风筝的缘故,它们成了好朋友。

  [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想象]成了好朋友,它们会在一起做什么?

  师:你希望这种美好的日子持续下去吗?可是,正当它们沉浸在欢乐中时,不愉快的事情发生了。

  [出示课件]想象一下,它们可能为了什么事吵架呢?值得吗?6、[课件演示它们分开的场面]

  师:从此,它们分开了,多么让人痛心啊!——山顶上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

  [用课件出示这句话,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验它们痛苦,寂寞的心情]

  师:风筝看不到了,纸船也不见了,美好的往事都变成了回忆。读到这里,你的心里会有什么感受?谁能带着这种心情来读一读这段话?

  7、师:小熊和小松鼠的心情也和我们一样,[出示课件,小熊、小松鼠寂寞的日子]我们来看一看它们是怎样度过的。

  找出有关段落读一读,你想读哪一段就读哪一段,看谁能读出它们寂寞的心情。

  篇三:画风筝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及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依据指导纲要,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目标:让学生熟悉画图功能的基本操作,初步掌握对图形进行色彩处理的方法。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自我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我创新、团结协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绘图工具箱中“取色”“涂色”“喷枪”等工具的使用方法,对不封闭图形着色的技巧。

  难点:引导学生创作出具有丰富内涵的图画、体验与表现。

  三、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本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启发引导式、任务驱动法、创设情境法等。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查漏补缺,使教学内容合理流动,水到渠成。教学中,启发、引导贯穿始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宽松、和谐、自主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主动、愉快的学习,使教学能在生动、有趣、高效中进行。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教师展示一个美丽的画面,学生通过已有的生活体验发表自己的评价,意识到画面的多姿多彩。教师抓住时机导入本节课内容。

  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是创设美好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学生易于感知色彩艳丽的形象、热衷于风筝游戏的心理趋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境中积极、主动地接受任务。

  (二)循序渐进,导学达标

  (课件出示小卡通××出现说:小朋友,你们能帮助我做以下事情吗?) 出示任务一、二:

  1. 怎样选取我想要的颜色?

  该任务设计的目的为了使学生自主学习取色的方法。取色器用法简单,学生很容易完成。

  (教师进行指导、评价。由于此项操作简单,教师只需根据学生操作、探究的过程和方式予以表扬、鼓励性评价,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怎样获取在颜料盒中找不到的色彩?

  该任务设计的目的为了使学生自主学习在颜料盒中取色、自定义编辑色彩的方法。学生不易完成的部分教师及时引导、更正、补充。(教师进行指导、评价:小朋友,大家能这么快掌握这项操作,你们真棒!希望你们继续努力,加油!)(课件出示小卡通××出现说:小朋友,我这有一幅美丽的画,看!谁能自己学习,说说云彩和绿草是怎样画出来的?)出示任务三:

  3.探究画面中天空的云彩和地上的绿草是如何画出来的,进而掌握喷枪工具的使用方法。该任务设计目的为了使学生自主学习喷枪的三种用法,对不能完成的部分教师及时更正、

  引导、补充。(教师进行指导、评价:小朋友们,你们都能结合自己的体验,去画自己心中的蓝天、白云和草地,说明你们热爱生活,是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课件出示小卡通××出现说:小朋友,你们真聪明,帮助我解决了很多难题,谢谢你们,我这还有几幅美丽的画,看!{展示几幅用本节课知识画出的图片},我相信小朋友们也能画出这么美丽的图片,我们来一次比赛……)

  出示任务四:

  4.发挥你的想象力,创作一幅图画,用画图工具把你设计的风筝画出来,看谁的画面颜色漂亮,看谁的风筝设计精巧,看谁的风筝在蓝天中飞得最高。可能单独作战,也可能小组合作方式来解决,遇到技术问题可通过小组讨论或向老师求助来解决。

  该任务设计目的为了使学生在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实践、综合应用、探究学习,发展学生创作能力、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5.集体讨论、交流、评价

  该环节设计目的为了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实践应用的基础上,能整体理解全课知识点,并迁移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培养审美情趣,促进思维,促进学生素质综合提升。

  本节课教师抛出一个个任务,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使学生能够自我探索、自主学习、自主创新、团体协作,达到掌握操作方法和使用绘图工具的目的。在这一环节中,使用优越有效的评价制度(画得好的学生奖励掌声和红星),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作热情和鉴赏能力,并能够简单叙述创作意图,促进学生深入理解,丰富内涵,陶冶情操。

  (三)归纳总结、完成建构

  1. 学生交流心得,互评互助。

  学生把收集的风筝图片和大家评选出的漂亮图画保存到我们的资源库里,并把自己的收获记录下来。

  2.教师帮助学生输理所学知识,归纳总结,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目的在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完成知识建构。

  (结束语:课件出示小卡通××出现说:小朋友,你们己经能画出美丽的图画,让我们用自己灵巧的双手,描绘出美丽的明天……)

  五、设计理念本节课,

  我注重体现以下理念:

  1.学科整合。本课整合了美术、信息技术和思想品德三大学科,以及信息技术教育知识的内部整合。

  2.讲练结合。就本课内容而言,二年级学生非常感兴趣,在课堂上只需坚持精讲多练、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则。

  3.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节课,学生变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自主愉快的自主、探究式学习,并通过多种学习方式获取信息,掌握操作技能。

2、《风筝》的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5个生字及文中出现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2、培养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3、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常常会看见一些身体有残疾的人。有些残疾人身残志不残,走出了一条灿烂的人生之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理想的风筝”讲述的就是一个残疾人的故事。

  板书:

  二、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三、再读探究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读揣摩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教师深入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班上汇报。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课上讲课和课下放风筝都展示了刘老师意志的顽强和热爱生活、不懈追求的思想感情。)

  (3)对结尾句有什么理解?(这句话既是对刘老师身残志坚的赞叹,又是在告诫我们应该像刘老师那样热爱生活,不断地追求、创造生活。)

  (4)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的天地间在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总结扩展

  1、通读全文,或听范读录音。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3、写法上启示。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

  课上:跳跃旋转 关爱学生 生命顽强

  刘老师

  课下:放飞风筝 追赶风筝 热爱生活

3、《风筝》的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的作品,写了我童年和伙伴做风筝、放风筝。语言朴实,概写做、放飞风筝,层次清楚,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顺序把事件的过程交待得一清二楚,细致的心理描写是这篇课文的突出特色。

  【学生情况分析】

  就学生的年龄和心理来讲,对这篇童真童趣的课文,一定会很感兴趣,因为贴近他们的生活,情节会引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学后大部分学生会尝试做风筝、放风筝的乐趣。

  【设计意图】

  1、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里做风筝、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并引出秋天童年趣事的话题,为语文园地的口语交际训练秋天里的快乐作铺垫。

  2、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我们快乐和伤心的心情写具体的。

  3、积累课文中生动的词语。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指定生词,并积累生动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弄懂所述内容。

  3、抓住文中描写心情的词、句体会放风筝经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体会在做、放、找的过程中孩子们心情变化及描写心情的词句是重点。

  2、引导理解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怎样把心情变化写具体是难点。

  【突破重难点的设想】

  用实物风筝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它,用实际操作、观察,解决做、放风筝这两个重点。

  用表演及结合实际的方法理解心情变化的词句使学生体会出快乐与伤心的具体描写。

  【教具准备】

  风筝7个(实物)、课件(放风筝)、录音机、彩粉笔、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情引入

  1、请学生读课题《风筝》:

  师:风筝,对同学们来说并不陌生,它在我们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下面大家打开41页的资料袋,先了解一下。

  2、激情引入:

  除资料袋中的风筝外,你还知道哪些?(自由抢答,先举手为先)

  3、师:今天我们来学一篇关于风筝的课文(板书:风筝)

  二、师生共同学习生字

  1、学生要认识5个生字注音(注在文中的字上,同学互相检查),然后用课件放出带有要认识字的词句或段,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认识这5个字。

  2、学习要求会写的12个生字:

  ⑴先出示生字卡片(教师举着)分行读,然后把生字卡片固定在黑板上。

  ⑵让学生先分析字形结构,进行归类(指一名学生到前边进行归类排列)。

  ⑶再让学生指出难写的字,师生共同书空后让学生把生字写在本上,然后在小组中分别读带有这些生字的句子。

  三、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通、读准、读流利,为交流做准备。

  2、听录音(展示课件、看放风筝的画面)

  学生思考:

  ⑴文中写了关于风筝的几件事?

  ⑵哪一句概括地讲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听、观察并思考)

  3、分小组讨论,弄清以上问题,画出关键词(学生交流后教师归纳)

  板书:做风筝

  放风筝

  找风筝

  第一句概括全文:做、放、快乐

  四、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做风筝

  1、自由朗读课文:

  ⑴分7个小组观察风筝(课前准备实物自由观察)

  ⑵大家发现风筝有什么特点和它所用的材料各是什么吗?

  (前后桌、同桌自由谈论,然后各组指一个代表在班上进行交流,讲的好的有小红花奖)

  2、教师启发抓住重点词:

  如果你们每个人都自己做一只风筝,当时你心理会怎么想呢?有兴趣、高兴吗?文中是怎么描写的:(憧憬、希望、快活)

  (学生自己谈方法、找关键词,教师归纳)

  板书:做风筝

  充满希望

  快活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积累新词。

  2、自已结组,课余时间去放风筝,为下节课的示范表演做准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新课

  1、听写词语。

  2、教师:还记得做风筝大家的'心情怎样吗?(板书:做、充满希望、快活)

  3、引入:上节课老师让大家去放风筝,大家去了吗?那这节课就要比试比试了,看哪组放得与文中描写的情节最像。

  二、精读3~4自然段放风筝

  1、放课件,再展示放风筝的画面,并指名有感情地朗读3~4自然段,然后请一组同学到讲台上示范放风筝(其他组先竞争再演示,限制三组,并评出小红花表演奖)〈要求动作到位〉

  2、教师:大家放风筝时高兴吗?(抢答)如果你正放得高兴时风筝突然因线断而飞走了,你会怎样呢?(自由抢答,说出自己的感受)

  那文中又是怎样描述的呢?(大惊失色、千呼万唤)

  板书:放风筝

  兴奋快乐

  大惊失色

  3、学生自由结组探讨大惊失色、千呼万唤是什么情景。(可说可用动作表演)

  三、学习5~8自然段找风筝

  表演朗读(1人读、几个人找→自创动作)体会垂头丧气

  板书:找风筝

  伤心

  垂头丧气

  四、师生共同体会关键的词句,并总结全文

  1、找出具体描写心情的词句读一读(看谁找得又快又准)

  2、师生共同抓住关键的词句勾勒出我们心情的变化过程(用彩笔)

  10、风筝

  做:充满希望、快活

  ↓

  放:兴奋、快乐→大惊失色、千呼万唤

  ↓

  找:伤心→垂头丧气

  3、教师小结:童年是金色的阳光,童年是一首欢快的歌,童年的憧憬、童年的快乐,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愿同学们在童年,在金色的秋天里多留下一些有趣的故事吧!

  五、谈学习收获,布置作业

  1、学完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如:学会字、词、做风筝、放风筝和别人合作等等,只要学生能谈就可以)

  2、秋天里很多快乐的趣事,可供我们去尝试,如:放风筝、采集标本等等做时把过程记下来或画下来,准备在班上与大家进行交流(可看一看48页口语交际的要求)

4、《风筝》的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刘老师热爱生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他热爱学生、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

  3.学习通过几件事写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刘老师对学生的热爱,对生活乐观积极的态度。

  2.学习通过几件事写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写有自学思考题的小黑板。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题。

  残疾人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需要正常人的帮助;但残疾人也是上个坚变的解体,他们用正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生存、生活着。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样~个人。(板书课题。)

  二、教师范读课文。

  思考:课文讲的是谁的什么事?

  三、学生自读课文。

  1.学生试着自己提出问题。

  2.根据学生所提问题,教师大体归纳出以下问题:(出示小黑板。)

  (1)课文讲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二者有什么关系?

  (3)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

  3.学生再读课文,并思考上面的问题。

  4.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1)课文主要讲了刘老师的两件事:一是刘老师上课,讲他上谋生动而富有激情,体现他对祖国深深的爱;讲他循循善诱,热爱学生。二是刘老师课下放风筝,讲他在放风筝时表现出像孩子一样的欢快和稚气,体现了他对生活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并通过风筝向上,在蓝天飞翔的特点,含蓄地说明了刘老师对生活、对理想的`美好追求。

  (2)课上讲课,课下放风筝都体现了刘老师虽然是个残疾人,但是对生活充满了爱,对理想有不懈的追求。

  (3)春天是美好的,是充满蓬勃生机的,是战胜严寒后到来的。刘老师恰似春天,不因自己残疾而灰心丧志,时时与年老残疾做着顽强的斗争,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唱出了一支生命之歌。

  四、学生读写“我”的感受的句子,读后谈感受。

  可通过以下两个问题,引导学生谈咸。

  1.课题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

  2.你从刘老师身上学到了什么?

  五、课堂小练习。

  用一两件事来描述一个人,在写事的过程中可以写人物的外貌。

5、《风筝》的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目标:

  1.流利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能联系上下文体会字词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或动手做一做风筝,举办一次小小风筝展览会。

  4.积累课文中生动的词语,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

  1.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

  2、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或动手做一做风筝,举办一次小小风筝展览会。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放风筝的片断,多媒体课件。

  学生:风筝草图。彩色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指名朗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二.抓住重点词句,品味课文,体会心情的变化。

  1.感悟做风筝的乐趣。

  (1)指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学倾听看有没读错。

  (2)通过朗读和倾听,同学们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3)合作解决问题:

  A:我们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中“憧憬”是什么意思?谁能用憧憬说一句话?

  B:我们依然快活,“依然”可以换一个什么词?(仍然)(依旧)

  C:为什么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什么都不像,我们依然快活呢?

  (4)感情朗读(指导读出“快活”心情,强调“依然”。)指名读,齐读,小组读,喜欢的站起来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

  2.感悟放风筝的乐趣。

  (1) 默读第三自然段,这段话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2)找出放风筝的动作的词语。

  (3)画出描写孩子们放风筝的快乐句子。(托、牵、跑、叫)哪些句子最能体现我们快乐的心情。

  (4)出示句子:“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偏偏起舞着,我们快乐地喊叫着 ,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A:这句话中哪个词最能反映我们当时心情的快乐呢?(拼命)

  B:感情朗读,读出“快活”的心情。(指名读,齐读,比赛读)

  3.体会找风筝的心情

  (1)、读一读:用心读读第4自然段,能发现“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

  (2)、说一说:说说你读后的发现。

  (3)、试一试:能不能用读表现出不同的心情来?(可采用多次读的方式进行)

  重点读好这个句子: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体会、“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可表演。

  (4)、评一评:你们觉得这些同学读得怎么样,从哪些语词的朗读上能感受到“我们”的快乐或难受。

  2.学习第5.6.7.8自然段

  (1)、师问:假如你高高飞着的风筝断了,飞了,你会怎样呢。

  (2)、师引: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们是怎么做的,请读读5.6.7.8自然段。

  (重点读好: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

  (3)、生读:在读中让学生逐渐表现出孩子们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心情来。

  (4)、体验: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情感来的.?(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为主要体会句。)

  三、拓展升华:

  师:同学们,故事没有结束。让我们来设想一下,如果幸福鸟真的被你找到了,你什么心情?会说什么?

  如果没有找到,你又会是什么心情?会做什么?

  生:孩子们在水磨坊找到了‘幸福鸟 。大家非常高兴,又开始放风筝。

  生:水磨坊那儿没有找到‘幸福鸟 ,大家准备再做个风筝。

  师:正像同学们所说的,不管这件事情的结果如何,我们都会快乐。即使这只风筝没有找到,我们也会重新制作一只新风筝,重新放飞我们的快乐和梦想。这也正是风筝带给我们童年最大的快乐。

  四、小练笔

  1.在这件事中,作者有这么多的心情变化。老师相信:我们的生活中也一定会有许多精彩的小故事。希望同学们也学着作者这样,用心情的变化把事情记录下来。相信咱们的文章也一定非常精彩。

  2.写几个描写心情的词语,课后小组内交流。

  板书设计: 风筝: 做风筝(充满憧憬和希望)

  放风筝(自由自在、拼命) 快乐幸福

  找风筝(伤心、垂头丧气)

6、《风筝风筝飞上天》的教学反思

  “风筝”艺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一,它融科技、娱乐、文化等要素于一体,是孩子们喜欢的娱乐活动。我国每年都会举行风筝大赛,中外人士踊跃参加,盛况空前,形成了前所未有的风筝热。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国风筝绚丽多姿、各具风格,正是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如果能对风筝的历史、制作等各方面作一些初步的研究,对于进一步发展我国传统文化艺术是一件大好事。

  其次,开展这一活动不仅让学生扩大视野,体验放风筝的趣味性,更能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接受民族文化的教育;而组织学生了解有关风筝的历史,亲手制作风筝、放飞风筝、改进风筝、举行校园风筝擂台赛……这一系列的活动都是很好的锻炼机会。我相信,在活动中学生的`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能得到提高,学生将会受益匪浅。

  第一环节是学生制作。最开始学生的想法都非常好,如选定自己喜欢的风筝,准备材料进行模仿。但是越往后做就越难。首先是材料的问题。学生尝试了很多材料,包括树枝条、竹条、方便筷子、塑料吸管、挂历纸、塑料布、棉布、红领巾、雨衣等。在反复的尝试中学生开始出现了情绪上的厌烦,而我也因为学生制作得慢,出现的问题多而产生了急躁的情绪,恨不得帮学生去做,我也确实动手做了一些。但是在课后的反思中我突然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很愚蠢。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出现问题是正常的,也是好事。如果教师见到错误就包办代替地为学生解决,那学生就不会出现问题了,学生也不会想办法去解决问题了,更不会体验到自己做事取得成功的乐趣了,再直白一点:课堂的亮点没了。想明白这些后,我豁然开朗,在学生再次试飞风筝的过程中我的心态平和了,对于学生出现的问题也会感到暗暗心喜,因为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就表示他在思考,会想方法去解决。

  在本次活动中,我对学生制作的风筝在放飞中出现的问题已经了如指掌,在我的板书卡片上也都有所体现。但是我在课堂上却没有全部出示,因为我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找解决的办法,而我起到的只是一个引导、指导的作用。本节课学生找到了一部分放飞问题,并没有全部解决掉,对于学生没有找到的问题和答案,我将在下次的实施活动中继续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发现。

7、浙美版四年级美术下册《风筝风筝飞上天》的教学反思

  风筝集艺术、科技、体育于一身,放风筝是春日里一项有意义的体育活动,如果能放飞自己亲手扎制的风筝上天,那是多么有趣高兴的事呀!风筝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长期以来人们就喜欢这项活动,在民间有很多风筝艺人。但现在的学生所放的风筝大多数是自己从市场上买来的,学生喜欢放风筝但不会自己做风筝,对中国的风筝传统艺术了解不多。

  本课教材的编写非常注重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通过各种途径学习风筝的起源、流派、制作方法、图片等信息资料,对中国古老的风筝艺术从知之甚少到了解,并且在此基础上设计制作完成一只风筝,放飞风筝,在这一系列的学习过程中完成对风筝文化的传承与交流。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美术学习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一种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学生做的开心也很认真。

8、《理想的风筝》的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刻画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他慈祥忠厚、幽默风趣、坚强乐观、敬业忘我,对生活充满热爱与追求。这样的文章,让人读多少遍就会感动多少次。基于这样的感情基调,我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去感受,以“你觉得刘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是从哪里读出来的?”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读书、读书、再读书。孩子们在反复阅读中也都感动了,并透过语言文字走进了刘老师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刘老师的高尚人格。

  本文以一个学生的语气,刻画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和执着的追求。

  文章开篇就描写了春天万物复苏、细柳舒展、鸟语花香、蓝天“彩蝶”的美丽情境,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作者苏叔阳在仰望苍穹、风筝翩翩的景象中回忆起了30年前的那位残疾的刘老师,学生的感情之弦瞬时把美丽的风筝和残疾的.刘老师系在一起。

  而后,作者回忆了刘老师的外貌以及他“笑谈腿残”的故事。从中,学生初次感受到了刘老师的风趣、幽默以及他的乐观与豁达。而从“刘老师艰难地为孩子们上课板书”的环节中,学生又进一步地认识了这位坚强不屈、尽心尽职的残疾老师。

  文章的第七自然段又很巧妙地出现了一段景色描写,又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又是美丽的春天,这似乎与文章的开头遥相呼应,值得去细细品读和感悟其中深刻的内涵。

  至于后文中描写刘老师做风筝、放风筝、追风筝的情景,更是牵动着每一位同学的心。至此,刘老师的乐观豁达、自强不息、与困难和挫折顽强抗争的精神一览无遗。

9、《理想的风筝》的课程教学反思

  《理想的风筝》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刻画了他乐观助人、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阅读提示指出:阅读本篇课文,可以用给自己提问题的方法帮助思考。我一直认同这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育理念。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应该传授掌握知识的方法,从而提高被教育者终生学习的能力。于是,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运用给自己提问的方法,自学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为了使教学的每个环节落到实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如下几个方面:

  一、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以《理想的风筝》为例,教给学生——给自己提问,自学课文的读书方法,因此,我率先详细示范了如何根据句子提问思考;接着以阅读提示为例,让学生明白如何根据段落提问;最后启发学生如何根据篇章体温

  二、让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落到实处。

  首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阅读。开篇就让学生大声朗读,做到读准确读流畅。接着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提问边思考,一节课,光是朗读课文便占了五分之二的时间。难怪有老师课后对我说:“开始看你这样让学生读书,都不知道你后面还有什么内容可以讲了。”

  其次,对于学生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及时纠正。这节课开书朗读,我下位巡视检查,发现很多同学读过一遍课文之后,却并不认识“贮”这个字,针对这种读书走过场的现象,我并未因为这是一堂教研课而姑息,而是当即指出问题,并要求同学们回过头借助工具书解决这一问题,同时严肃指出这样读书的危害。

  另外,重视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学会一种新的读书方法。那么学生方法掌握如何?为此本节课我设计了一个最重要、也是我个人认为最成功的教学环节:师生、生生间的相互提问。这其中有个人提问个人答;有个人提问好友答;有小组提问小组答;有老师提问学生答等。正是通过这种方式,一可及时了解同学们对课文了解情况;二可学生是否学会提问学习;三可培养学生大胆提问、勇于发表个人见解的优秀品质;四能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五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我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将这一环节落到实处,乃至最后无法完成自己预设的教学任务。这我就不得不谈谈本次教学的失误:

  对学生的能力估计不足。仔细读读这篇课文,就不难发现,这篇文章篇幅很长,意蕴深刻,作为一个小学生,他们是很难理解成人世界的种种作为,而我,在这里又恰恰犯了本本主义教条主义之大忌,不仅没有给学生减轻负担,反而将一种新的读书方法渗透进来,其结果自然是事倍功半。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