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长度单位的换算优秀教案一等奖
1、三年级数学长度单位的换算优秀教案一等奖
教科书第61~62页例3、例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掌握长度单位间的换算方法,学会根据进率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初步的合作意识和主动参与、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掌握长度单位间的换算方法.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运用灵活多样的换算方法准确、迅速地进行换算.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课件、投影片(或小挂板)
学生:每人准备直尺一把、7厘米长的`一张纸条、1米长的绳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沟通
1.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谁能按照一定的顺序说出来?(从大到小依次是:米、分米、厘米、毫米,或从小到大说.)
2.用手势分别表示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
3.填空(投影或挂板出示).
1米=分米 1分米 =厘米 1厘米=毫米
10分米=米 10厘米=分米 10毫米=厘米 1米=厘米然后问: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进率的?
二、操作体验
1.教学例3
(1)独立操作.
师:请每个同学动手量一量桌上的“纸条”长几厘米.(教师事先给每个学生准备一个长7厘米的纸条)
学生动手操作,然后汇报.
(2)指导正确的测量方法.
强调:测量纸条的长度时先用纸条的左端对准0刻度,看纸条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数几,纸条就是长几厘米.
(3)研究问题.
提问:把纸条的长度单位改用毫米做单位,该怎样表示?
学生小组讨论, 汇报交流(可能会有多种方法,只要正确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
(4)质疑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7厘米=70毫米)为什么?
明确:因为 1厘米=10毫米,7厘米就是7个10毫米;所以,7厘米=70毫米..(板书:7厘米=70毫米)
(5)追问:70毫米=厘米,该怎样想?
借助线段图进行讲解.
明确:因为10毫米= l厘米,70毫米就是7个1厘米,所以,70毫米=7厘米.说明,一个关系式(如 1厘米=10毫米)正反两个方面都可以用.
(6)练习:先填空,再说出思考过程.
2厘米=毫米 4分米=厘米 3米=分米
提问:通过上面的习题,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板书:
2.学习例4
(1)出示例4图.
(2)提问:一张桌子高80厘米,把厘米改用分米做单位怎样表示?
同桌同学讨论,汇报交流.板书:80厘米=8分米
强调:因为10厘米=1分米,80厘米里面有 8个1分米,所以80厘米=8分米.
(3)练习,说出思考过程.
20毫米=厘米 60分米=米
50厘米=分米 300厘米=米
质疑:通过这几道习题,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
板书:
三、巩固应用
1.6千米=米 4000米=千米
2.园林工人要在一条路旁植树,每5米划分一段.算一算,1千米的路要划分多少段?
3.2千米=米 3000米=千米
4千米=米 6000米=千米
四、看书质疑,全课总结
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会了什么?(板书课题:长度单位的换算)
怎样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五、课外实践作业
量出100米的距离,试走一下这100米要走多少步?用几分钟?
2、三年级数学长度单位的换算优秀教案一等奖
教学内容:第71页例2、例3,练一练,练习十五第5-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长度之间的换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换算。
2.培养学生简单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长度单位间转化的推理过程
教学具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口算
练习十五第5题,用卡片出示,让学生口算。
2.复习长度单位
a.让学生从大到小说一说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
b.提问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是什么。
(学生口答)
1米=()分米1米=()厘米
1分米=()厘米1厘米=()毫米
3.口答
(让学生抢答)
5个十是()6个百是()
80里有()个十300里有()个百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刚才我们复习了前面学习的知识,接着就来看一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从尺上你看出这根线段的长是多少了厘米吗?(板书:5厘米)
如果换成用毫米作单位长度又是多少呢?(板书:5厘米=()毫米)
我们可以怎样想?根据提示讨论.
a.1厘米是()毫米?
b.5厘米是()个10毫米?
c.就是()毫米?
让学生讨论,并指名回答。(让同学连起来说一说。)
现在老师要你们按照刚才想的步骤来说一说4分米=()厘米,你们愿意试一试吗?
两人讨论,指名说一说。
2.组织练习
做“练一练”第1题(结合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3.教学例3
接着我们来看一看书上的`例3谁能告诉我例三和刚才的题目有什么不同?(教师提示)
例3应该怎么想呢?
请同学们结合书上的想一想分2人小组讨论,把讨论的结果填在书上。
指名学生回答。
(齐读一遍)
40毫米=()厘米
300厘米=()米
同学之间互相说一说。
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认真听。
三、课堂小结:
刚才我们学习的是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在进行长度单位换算时,要先想换算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再根据进率来推算出结果。
四、课堂练习
完成“练习十五”第8题。
让学生分4人小组讨论。把你讨论的结果告诉老师。
看看你有几种不同的剪法。(教师巡回指导)。
五、作业
1.“练一练”第2题
2.“练习十五”第6、7题
3、三年级数学长度单位的换算优秀教案一等奖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68页例3、例4及相应的做一做中的习题,练习十七的第3、4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加深对毫米、分米的认识,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张7厘米长的纸条。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1厘米=( )毫米 1米=( )厘米
二、新课
1.教学例3。
教师将纸条发到每个学生手中,让他们量一下纸条的长度是几厘米。对量得不正确的加以指导。
教师:这张纸条的长是 7厘米,如果改用毫米作单位,该怎样表示呢?(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
教师板书:7厘米=(70)毫米
教师:你们是怎样想的?(可让学生先讨论一下,然后再各抒己见。)
可能有的学生用数的方法,有的用进率推算出来的。只要是正确的,教师都应予以肯定,但要让学生明白:用进率推算比较简便。
2.教学例4。
让学生打开书,看一看写字台的高度是多少厘米,然后合上书。
教师:这个写字台高多少厘米?谁能说一说用分米作单位怎样表示?你是怎样想的?
教师启发学生想出:10厘米是1分米,80厘米是8个10厘米,就是8分米。
教师还要说明: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正、反两方面都可以用。
3.做做一做中的习题。
先让学生自己做,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三、巩固练习
做练习十七的第3、4题。
1.第3题,让学生独立做,重点辅导有困难的学生。
2.第4题,教师巡视,重点观察第2小题。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第2小题应该怎样做。使学生知道:只有相同长度单位的数才能相加减。
如果有时间,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做思考题。该题答案是:两个铁环连在一起长70毫米(40+40-5-5=70),三个铁环连在一起长100毫米(40+40+40-5-5-5-5=100)。
4、三年级数学长度单位的换算优秀教案一等奖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2页例4及例4下面“做一做”中的题目和练习三十的第5~10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的推想过程,加深对面积单位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推想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的推想过程。
教具准备
皮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与思考
1、让学生说一说如何计算一个长方形的面积。
2、做下面的题,并说一说是怎样推想的。
5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3平方米=( )平方分米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教学例4。(把例题进行改编,让学生直接测量课桌的`长、宽,计算出面积,再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1)学生测量课桌的长、宽各是多少厘米?(测量结果可以保留整厘米)求桌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保留整百平方厘米)合多少平方分米?
(2)学生列式计算,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做出判断。
(3)学生讨论由平方厘米换算成平方分米推理过程。(100平方厘米是1平方分米,平方厘米数里面有多少个100平方厘米,就是多少平方分米。)
2、做例4下面“做一做”中的习题:(学生说出推想过程)
5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42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三、巩固反馈,掌握换算方法
1、做练习三十的第5题,说一说是怎样推想的?
2、做练习三十的第6题,请学生说一说推算过程。
3、做练习三十的第7题,求平均每平方米收芹菜是多少千克?已知什么条件?还需要什么条件?这个条件在哪儿?
面积单位间的换算
学生把测量后所列算式写在黑板上
5、三年级数学长度单位的换算优秀教案一等奖
一、教学内容:
《面积和面积单位》是课程标准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70至74页的内容。
二、教材简析:
《面积和面积单位》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是三下第六单元《面积》的教学内容。这一单元主要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作为单元的第一课时,面积和面积单位是在学生初步掌握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空间形式上经历了“从线到面”的飞跃、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更是后面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面积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起始概念。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及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进而形成表象。从教材内容的整体安排看,其顺序是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再归纳面积的概念。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作面积单位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三、 教学目标:
1. 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
2.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验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3. 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教学难点:1. 使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2. 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五、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米尺、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教具。
学具:两生一份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大小不同的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正三角形纸片若干,平方厘米、平方分米的学具。
六、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1) 出示米尺和学生尺。比一比,有什么不同?
从而提炼出比的结果:长短不同,大小不同。
你们所比的长短指尺子的什么? (长度)大小又指的什么?(尺子的面)
(2) 小结:今天我们一起研究有关物体表面的知识。(板书:物体表面)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从两根尺子的比较中,引发学生已有的旧知“长度”和相关 “物体表面”的经验,自然体验由“线”到“面”的'空间飞跃,引出对“物体表面”的研究。观察比较中,学生也初步感知了“长度与面”的区别,为下节学习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比较埋下伏笔。]
(二)充分感知,引导建构。
(1)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面积。
1. 指一指:我们身边有很多物体,比如黑板,幕布、书本、课桌等等,它们的表面在哪?
2. 摸一摸:摸一摸这些物体的表面,有什么感觉?
3. 比一比:这些物体的表面,哪个大一些?哪个小一些呢?
指出:我们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
4. 运用“面积”说一说:黑板的表面比课桌的表面大,现在还可以怎么说?
(2)通过封闭图形认识面积。
1. 认一认:有哪些封闭图形?
2. 指一指:封闭图形的面积。
3.比一比:哪个封闭图形的面积大一些?
(3)归纳面积的概念: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面积;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做面积。谁能把这两方面概括起来,说说什么是面积?
小结: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
[设计意图: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建构不是教师传授的结果,而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面”是什么?说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动手 “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学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数了。在大量直观、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能实实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进而归纳出面积的含义。]
(4)体验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 课件出示:两个面积接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
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块面积小一些?为什么?
学生经过观察、重叠、割补都无法比较,激发认知冲突,怎么办?
2. 提供学具(长方形、圆片、正方形、正三角形),动手拼摆,合作探究。
3. 提出操作要求:
① 同桌二人各选一个长方形,然后任选一种图片,在长方形上拼摆。
② 遇到困难,可在小组内寻求帮助。
4. 学生操作。
因提供的每种图片均不够摆满整个图形,操作中必然出现矛盾:图片不够怎么办?在这里可能出现两种情况:
A 小组内合作使用图片,把长方形摆满。
B 先用图片摆出长方形的长,再摆出宽,计算大小。
5. 汇报:选择的图形不同,拼摆的结果也不相同;圆片有缝隙,不准确;长方形长宽不同,不方便;正方形和正三角形能测量出结果,比较起来,正方形更简便。
6. 小结: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最合适。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中,通过对两个面积相近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比较,激发认知冲突后,我提供学具,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学生经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用正方形表示面积单位的过程。]
(5)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1. 要求自学p73、p74的内容并思考下面问题: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
②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③要求:把重要的语句用笔勾画出来。
2. 检查自学情况。
①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板书:常见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②拿一拿:从学具中分别拿出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出示面积单位教具)
③画一画:在草稿本上画一个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你能画出1平方米吗?为什么?
④找一找: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⑤试一试:1平方米的地面上能站多少个同学?
[设计意图:面积单位的制定不需要学生探究。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采用自学辅导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进而在汇报、拿一拿、画一画、找一找等活动中,充分感知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并和身边的某个面建立联系,从而起到帮助表象记忆的作用。]
6、五年级数学下册《体积单位的换算》的教学反思
《体积单位换算》这节课我是按照平时上课的要求来上的,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但上课的效果看来比精心准备的公开课来得实在一些,就此也对这节课的设计以及上课后的实践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备课阶段的反思
本节课的最初设计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感知体积单位,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但是考虑到1000这个数字太大了,如果说要让学生感受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就用1000个学具小正方体装在1个1立方分米的学具盒内,但是一千个这样的小学具不好找,再说找到了也得花费很多的时间去实践操作。基于以下原因:1.考虑到自己的课件操作水平较好。2.观察法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方法, 虽然不常用,但也在一定的领域产生相应的作用!3.新课标指出:现代信息技术也是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使学生易于并有更多的经历投入到显示的、探索的数学活动。所以本节课期望通过学生观察课件的演示来理解这个进率关系。
二、教学过程的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纯粹依靠课件的演示和教师的讲解。教学方法主要以学生的观察学习法和教师的讲解法为主。所以本节课教师的语言要求非常关键,重点在于10个小正方体排过去长10cm也就是1dm,宽数过去共有10个小正方体共10cm也就是1dm,高数上去共有10个小正方体共10个10cm也就是1dm。为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我加强了板书的设计,力求以合理醒目的板书来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三、教学实践活动后的反思
1.由于制作的课件能够很好的给学生以直观的演示,演示过程中又有个计数器来记录小正方体的个数,学生一边观看演示,一边跟着计数器来数小正方体的个数。很好的理解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2.如果说直观演示从感性的角度来认识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关系,通过第二环节的推导给学生从理性推理的角度来认识这个规律。
通过观察学生的上课参与反应和课后习题的完成情况,可以感觉到这节课的上课效益还是挺好的。
我想这次课上得比较成功的原因是课件的制作能够比较直观的给学生1个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可以装1000个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从而得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这样课件的动态演示消除了以往静态的模型教学。
这样的教学设计虽然能够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我又担心没有符合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
回头我又想了想,让学生通过观察不也是让学生在体验吗?经历并不一定局限在所谓的动手操作吧?想想现在的课堂为了迎合新课标的要求一味的追求所谓的动手操作而出现有动手没有实质的空虚课堂!我这节课虽然没有通过学生的动手,但却让学生动眼动脑,经历了这个知识的形成啊!回想起学生一边观察课件的演示一遍随着课件小正方体的增1,2,3,……,10,20,30,……,100,200,300……的数,不是印证了他们也在体验这个过程吗?
7、四年级数学下册《小数与单位换算》的教学教后反思
1。注意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学得轻松。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充分运用课件和教师的语言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新知,引导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计量单位间的关系,计量单位之间的进率等旧知识来学习新课,收到良好的效果!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本节课教学中多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给学生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台。
3。课件的应用与教学完美结合。能用课件展示名数改写过程中是该除以进率还是乘进率。并且演示了小数点的移动,让学生清晰地了解到了怎样进行名数的改写。这样信息技术与教学的结合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兴也使教学的难度降低,为教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8、数学三年级《长度单位》教学反思
我觉得教师要想上好这类课,首先得益于教材的合理安排。以往的教材往往是直接告诉学生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米,厘米是长度单位,1米等于100厘米等,学生缺乏对知识的来源,形成的认识,缺乏自己的体验,因此很难建立正确的表象,发展空间观念。新教材在呈现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时,是让学生通过充分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源,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由此引出直尺的.认识,厘米和米的认识以及两者之间的进率教学。教材的安排能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构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其次就是合理学习活动的组织,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活动中建立长度单位的初步表象。
爱玩,贪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如果我们能尊重孩子的这种天性,在教学中有效创设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沟通学生情感世界和书本世界的联系,教学将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上面所说的用实物量,用尺子量,量课桌,量自己的身体,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始终盎然,而这些活动对于他们建立正确的表象,形成良好的数感,有着重要意义。
二、估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
估测是对事物的整体把握,是对事物数量的直觉判断,思维经历着观察,猜测,类比,推理等活动。估计与数的认识,量的计量相配合,有助于加深对数的理解, 增强灵活处理日常数量关系的能力。为促进学生的估计能力,发展数感,我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估计,通过组织学生估测,交流各自的估测策略,比较各自的估测结果,展示每个学生的创造性想法,能够相互借鉴,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估计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实践中认识长度单位的应用价值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课堂教学应该着力体现生活性。在课堂上,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测量方法之后,我让学生自主选择生活中自己感兴趣的事物量一量并将测量结果记录下来,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长度单位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