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五年级《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教案一等奖

2023-08-15 13:11:11

  五年级《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教案一等奖

五年级《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教案一等奖

1、五年级《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1、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会用列举法,分解质因数,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3、会求是互质数或有倍数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4、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培养大胆质疑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昨天我们班在舞台旁30米长的花带上每隔2米种一株桂花,树种的太密了,下午要重种,改成每隔3米种一株。现在大家出出主意,下午怎样种才能又快又好的完成任务呢?我一边说一边把课前准备好的图片分给各小组,让各小组讨论交流后交由小组长汇报本组的方案。各组讨论后出现以下三种情况:

  1、全部拔起,重新测量后再种

  2、头尾不动,把中间的全部拔起,重新测量后再种

  3、除头、尾不动外,还有6米、12米、18米、24米共六株不用拔,只需拔10株,在每两株中间种一株,这样重种5株就可以啦。

  师:刚才有4组采用了第三种方案该种的,这种方案确实比前两种方案要好,现在请你们说说是怎么发现这些株数不用重种的?

  生:通过测量的方法发现的。还发现了6、12不仅是2的倍数同时也是3的倍数,所以觉得是2和3的公倍数就都不用动。

  师:你们怎么想到“公倍数”这么个好听的名字的?

  生:我们前面学习的几个公有的因数叫公因数,最大的叫最大公因数。那现在两个公有倍数就叫公倍数,30是最大的`就叫最大公倍数。

  师:大家还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议论纷纷)这个不是最大的,还有更大的。。。。

  师:确实如此,大家真能干!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出示课题: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叫公倍数

  (几个数共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

  这一个是最小的,我们又称它为什么

  补充课题:最小公倍数谁能再来说一说什么叫最小公倍数

  (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二、探究:

  看了这个课题,你想在这节课中了解些什么请学生写在纸上,并贴到黑板上.

  (为什么不求最大公倍数求最小公倍数有哪些方法 哪些情况下可以很快说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几 等)

  四人一组合作解决1~2个问题,举例说明,组长笔录.可以翻书请教,在P.69~71.

  成果汇报:

  (1)公倍数有多少个 (公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没有最大公倍数.)

  (2)求最小公倍数的几种方法:

  ①枚举法:

  根据学生举例填写集合圈并说出各部分所表示的内容:

  ②分解质因数:如:12与30的最小公倍数

  12= 2 × 2 × 3

  30= 2 × 3 × 5

  60= 2 × 3 × 2 × 5

  12独有的质因数 30独有的质因数

  最小公倍数是两个数全部公有质因数与各自独有之因数的乘积.

  [12,30]=2×3×2×5=60

  从这两个分解质因数的式子里你能看出12于30的最大公约数是几

  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12= 6 × 2

  30= 6 × 5

  6 × 2 × 5 = 60)

  最大公因数 各自独有的质因数

  最小公倍数是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各自独有质因数的乘积.

  ③短除法:如:36和45的最小公倍数

  3 36 45 用公因数去除

  3 12 15

  4 5 除到商是互质数为止

  [36,45]=3×3×4×5=180

  讨论:与求最大公因数比较有什么异同之处

  (相同处:都用公因数去除, 除到商是互质数为止.

  不同处:求最大公因数只要把公有的质因数相乘,求最小公倍数还要乘以各自独有的质因数.)

  短除法与分解质因数有什么联系

  任选一种方法,求下列各组数的最小公倍数(第一组必做,其它可任选,看谁做的又快又多又正确):

  16和20 65和130 4和15 18和24

  得出两个特殊情况:当两个数是互质数时,最小公倍数是这两个数的乘积;

  当两个数有倍数关系时,最小公倍数是较大的数.

  4、总结:今天你们根据自己所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学习,对于今天所学的内容还有什么疑问

2、五年级《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看微视频,能掌握公倍数、最小公倍数两个概念。

  2、能理解求最小公倍数的算理,掌握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观看微视频过程中,初步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初步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微视频、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请来一位新老师来给大家上课。

  二、新课教学

  1、播放微视频。

  (1)2、4的倍数有:4、8、12、16、20、24、28、36……6的倍数有:6、12、18、24、28、32、36……

  (2)你发现了什么?

  (3)什么是公倍数?什么是最小公倍数?

  (4)想一想,两个数有没有最大公倍数?

  (5)例2:怎样求6和8的最小公倍数?(学生思考方法)你们都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学生先尝试独立思考,用列举法先独立完成,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微视频介绍筛选法。

  (6)小组合作完成后做一做,发现规律,总结方法。

  2、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吗?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板书课题:最小公倍数),你学会了有关公倍数的哪些内容?

  小组内交流,说一说。

  汇报结果: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互质关系,最小公倍数是两个数的乘积,倍数关系,最小公倍数是较大一个数。(板书)

  三、课堂练习

  1、填一填。

  2、找一找。

  3、求下列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口答)

  4、教材练习十七第1题。

  5、练习十七第7题。

  6、练习十七第2题。

  四、课堂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练习十七第5题。

  六、板书设计

  最小公倍数

  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它们的公倍数;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叫做最小公倍数。

  两个数成互质关系,最小公倍数是两个数的乘积,两个数成倍数关系,最小公倍数是较大一个数。

3、五年级《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教案一等奖

  教学内容:五年级下册P22—24内容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独有的倍数和它们的公倍数。

  2、探索两个数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能用列举法找到10以内的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简捷的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3、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活动中,进一步发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意识与能力,获得成功体验,学会欣赏他人。

  教学过程:

  一、解决问题:

  1、呈现问题:

  (1)猜一猜用长3cm、宽2cm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边长为6厘米和8厘米的两个正方形。可以正好铺满哪个正方形?

  学生说猜想结果和想法。

  (2)实践验证:

  请小组拿出小长方形和画有正方形的纸,动手铺一铺。

  (3)反馈交流:

  A肯定:哪个正方形正好铺满?B质疑:为什么边长12cm的正方形能正好铺满,而边长16厘米的正方形不能正好铺满呢?C交流:结合学生思路板书有关算式D我们发现:6cm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所以能正好铺满,8cm虽是2的倍数,但不是3的倍数,所以不能正好铺满。

  (4)深入探索:

  这样的长方形纸片还能正好铺满边长是多少厘米的正方形呢?

  (5)反馈交流:

  A板书数据:6、12、18、24……

  B说理:为什么这些边长的正方形也都能正好铺满?你能举其中一个例子来说一说吗?其中最小的边长是6厘米,能找到比6厘米更小的边长吗?

  C小结:我们发现,能正好铺满的正方形,边长的厘米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2、揭示概念

  (1)揭示:6、12、18、24……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它们是2和3的公倍数。

  (2)提问:A2和3的公倍数中的……表示什么意思呢?揭示:2和3的公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B2和3的公倍数中,谁是最小的?有没有比6更小的了呢?揭示:2和3的最小公倍数是6。

  (3)辨析:16是2和3的公倍数吗?为什么?

  二、探索方法,优化策略。

  同学们,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公倍数、最小公倍数,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不过要同学们自己来探索,自己来寻找方法,有信心吗?

  1、呈现例26和9的公倍数有哪些?其中最小的公倍数是几?

  2、学生探索先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比一比,哪个组想的方法多,想得方法好。

  3、反馈呈现多种方法

  方法一:列举法分别求6和9的倍数,再找公倍数、最小公倍数。

  方法二:先找出6的倍数,再从6的倍数中找出9的倍数

  方法三:先找出9的倍数,再从9的倍数中找出6的倍数

  可能出现方法四:先找到最小公倍数,再找出最小公倍数的倍数。

  4、评价方法:

  方法一与方法二、方法三比,你有什么想法?方法二与方法三比,你有什么想法?方法四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但要找到最小公倍数,我们通常要用到前面几种方法来找最小公倍数。

  5、出示集合图。

  6、小结:通过同学们积极思考,大胆交流,我们找到了多种方法来求公倍数、最小公倍数,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三、综合练习,拓展提升。

  1、完成练一练

  2、完成练习四1——4

  3、比一比,看谁找得快,找出下列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8和25和73和910和45和109和104和81和54和54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五、解决实际问题(见小小设计师)

  药物研究所研究出一种新药,经临床试验成功后决定向市场推广,这种药成人每天吃2次,每次2片,一天一共吃4片;儿童每天吃3次,每次1片,一天一共吃3片;如果你是药厂包装设计师,每一版药你认为设计多少颗比较合理,说说你的理由。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是学生四年级学习的延续,在四年级(下册)教材里,学生已经建立了倍数和因数的概念,会找10以内自然数的倍数,100以内自然数的因数。这课教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要学生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学会找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为后面学习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会求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进行通分、约分和分数四则计算作充分全面的准备。作为全新的课改内容,本课教材编排与旧教材相比,改革的力度较大,体现了浓郁的课改气息,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润物细无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概念。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小长方形去铺边长分别是6厘米、8厘米的正方形,哪个能正好铺满?教材以学生喜欢的操作情景入手,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在探索中生成问题:怎样的正方形肯定能正好铺满?怎样的不行?像这样能正好铺满的正方形还能找到吗?引发学生深入探索,在充分探索观察的基础上发现:能正好铺满的正方形的边长正好既是小长方形长的倍数,又是宽的倍数。这时引入公倍数的概念自然是水到渠成,学生觉得很自然、亲切,觉得解决的问题是有价值的,公倍数的概念也是现实的、有意义的鲜活概念。

  2、多样呈精彩:在找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时候,采用全开放的方式,放大学生思维空间让学生自由探索,以小组交流形成思维碰撞,呈现多彩的智慧。以评价促方法的对比,以评价促思维的深入,以评价促探索精神的提升,学生自然自得其乐,收获多多。

  3、适度显睿智。在练习部分,教材能尊重学生的.思维差异,能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让学生选用喜欢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是适度体现的其一。其二对求两个数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教材抛弃了短除法的方法,而只要学生找10以内数的公倍数、最小公倍数,降低了学习要求,更符合学生实际。

4、五年级《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教案一等奖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2-23页的例1、例2和练一练,练习四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在集合图中分别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和它们的公倍数。

  2、使学生学会用列举的方法找到10以内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简捷的方法,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教学难点:掌握找到10以内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边长6厘米、8厘米的正方形纸片;练习四第4题里的方格图、红旗和黄旗。

  教学过程:

  一、经历操作活动,认识公倍数

  1、操作活动。

  提问: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边长6厘米、8厘米的正方形,能铺满哪个正方形?拿出手中的图形,动手拼一拼。

  学生独立活动后指名在实物展示台上铺一铺。

  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发现了什么?

  引导:

  ⑴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铺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每条边各铺了几次?怎样用算式表示?

  ⑵铺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呢?每条边都能正好铺满吗?

  2、想像延伸。

  提问:根据刚才铺正方形的过程,在头脑里想一想,用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正好铺满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在小组里交流。

  3、揭示概念。

  讲述:6、12、18、24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它们是2和3的公倍数。

  说明:因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同样可以用省略号表示。

  引导:用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不能正好铺满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说明什么?为什么?

  二、自主探索,用列举的方法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1、自主探索。

  提问:6和9的公倍数有哪些?其中最小的公倍数是几?你能试着找一找吗?

  学生自主活动,在小组里交流。可能的方法有:

  ①依次分别写出6和9的公倍数,再找一找。

  提问:你是怎样找到6和9的'公倍数的?又是怎样确定6和9的最小公倍数的?

  ②先找出6的倍数,再从6的倍数中找出9的倍数。

  ③ 先找出9的倍数,再从9的倍数中找出6的倍数。

  引导:②和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哪一种方法简捷些?

  2、明确6和9的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是18,指出:18就是6和9的最小公倍数。

  3、用集合图表示。

  指导学生填集合图后,引导:12是6和9的公倍数吗?为什么?27呢?哪几个数是6和9的公倍数?

  4、完成练一练

  完成后交流:2和5的公倍数有什么特点?

  三、巩固练习,加深对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认识

  1、练习四第1题。

  提问:这里在图中要写省略号吗?为什么?如果没有50以内这个前提呢?

  2、练习四第2题。

  引导:4与一个数的乘积都是4的什么数?5、6与一个数的乘积呢?怎样找到4和5的公倍数?填空时为什么要写省略号?

  3、练习四第3题。

  集体交流时说说是怎样找的。

  四、全课小结

  提问:今天学习的是什么内容?什么是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怎样找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引导:你还有什么疑问?

  五、游戏活动

  练习四第4题。让学生在小组里玩一玩,再想一想。

  提问:涂色的方格里写的数与3和4有什么关系?

5、五年级《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教案一等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看微视频,能掌握公倍数、最小公倍数两个概念。

  2、能理解求最小公倍数的算理,掌握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观看微视频过程中,初步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初步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微视频、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请来一位新老师来给大家上课。

  二、新课教学

  1、播放微视频。

  (1)2、4的倍数有:4、8、12、16、20、24、28、36……

  6的倍数有:6、12、18、24、28、32、36……

  (2)你发现了什么?

  (3)什么是公倍数?什么是最小公倍数?

  (4)想一想,两个数有没有最大公倍数?

  (5)例2:怎样求6和8的最小公倍数?(学生思考方法)你们都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学生先尝试独立思考,用列举法先独立完成,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微视频介绍筛选法。

  (6)小组合作完成后做一做,发现规律,总结方法。

  2、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吗?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板书课题:最小公倍数),你学会了有关公倍数的哪些内容?

  小组内交流,说一说。

  汇报结果: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互质关系,最小公倍数是两个数的乘积,倍数关系,最小公倍数是较大一个数。(板书)

  三、课堂练习

  1、填一填。

  2、找一找。

  3、求下列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口答)

  4、教材练习十七第1题。

  5、练习十七第7题。

  6、练习十七第2题。

  四、课堂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练习十七第5题。

  六、板书设计

  最小公倍数

  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它们的公倍数;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叫做最小公倍数。

  两个数成互质关系,最小公倍数是两个数的乘积,两个数成倍数关系,最小公倍数是较大一个数。

6、五年级《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

  一、吃透教材,选择合适的学习材料

  本节课是引导学生在自主参与、发现、归纳的基础上认识并建立并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概念的过程。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更为丰富,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采取螺旋上升的方式,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在探索与交流中建立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整除、倍数、因数以及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本节课的意图是通过写出几个数的倍数,找出公有的倍数,再从公有的倍数中找出最小的一个,从而引出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接着用集合图形象地表示出4和6的倍数,以及这两个数公有的倍数,这一内容的学习也为今后的通分、约分学习打下的基础,具有科学的、严密的逻辑性。但是,教材中铺砖对于理解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比较抽象,不利于建立对概念的理解。本节课把“原来铺墙砖”的题目改为“找两人的共同休息日”来建立概念。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学生的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有效的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充分利用课堂中最有效的时间是前15钟,做好这段时间的教学,提高了学习效率。

  二、吃透教材,确定准确的教学目标

  教师主要围绕,让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应用,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渗透集合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这些目标展开教学。把本节课的'重点应放在学生对数的概念的认识上,体现了新课标中“4—6年级的学生能找出10以内任意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要求。小学生的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普遍较低,把运用“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定为本节课的难点。体现新课标中“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技能”的要求。

  三、吃透教材,设计流畅的教学环节

  小学生的动手欲较强,学生认识数的概念时更愿意自主参与,自己发现。再者,学生个人的解题能力有限,而小组合作则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数学思维,通过交流获得数学信息。通过动手,让学生在月历纸的上动手找一找,圈一圈;通过动口,在概念揭示前,学生动口说一说。给学生机会说动手之后的感悟,还可以在个人表达的同时倾听他人的说法。设计成寓教于乐的形式,将教学内容融入一环环的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的过程中。w ww.x x j x s J.cN 小学教 学设计 网

  1、利用情境引入新课,通过月历探索新知。学生在月历上找出4和6的倍数的日期,清楚形象的看到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2、顺其自然地渗透概念,初步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学生探索后,引导学生观察所找出的日期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日历上的有特征的数,用自己的语言梳理新知,使学生在环环相扣的教学进程中顺理成章的理解概念,把生活问题提炼为数学问题,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沟通二者之间的联系。

  3、创设问题情境,尝试应用,方法提炼。结合教学内容特征,创设富有生活情趣的问题情境,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鼓励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解题技能。

  4、巩固练习、不断刺激,不断巩固提升。先让学会用最基本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再用这样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排队问题,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再次打通生活与数学的屏障。接着是找生日,铺墙砖,让用数学方法来解释生活现象,感受到求公因数与求公倍数的联系。

  4、学生回忆整堂课所学知识。学生通过这一环节可以将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回顾、按一定的线索梳理新知,形成整体印象,便于知识的理解记忆。

  总之,本节课体现了这样的设计理念:将直观演示与抽象思维相结合,让学生在自主参与的基础上感悟、理解、应用、巩固。

7、五年级数学下《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

  核心提示:本节课教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是在学生理解了倍数概念的基础上教学的。在例1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来分别铺边长是6厘米和8厘米的正方形进行操作,然后通过一系列的讨论,引发...

  本节课教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是在学生理解了倍数概念的基础上教学的。在例1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来分别铺边长是6厘米和8厘米的正方形进行操作,然后通过一系列的讨论,引发学生进行进一步思考其中的原因,得出因为6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这个长方形纸片就能正好把它铺满;8虽然是2 的倍数,但不是3的倍数,则不行。学生具体感知公倍数的.含义,揭示公倍数的概念。在教学例2找6和9的公倍数,对于学生而言并不是很难,主要是方法上的指导。

  尤其是用集合图表示6和9的公倍数对于学生来讲是陌生的,所以我在教学时,就直接展示集合图,让学生看图回答,这样可以比较容易地帮助学生认识这种集合图的形式,了解其内容,从而理解6的倍数、9的倍数及6和9的公倍数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且强调因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几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后面应该用省略号。

  纵观这节课,学生学得还是比较轻松,掌握的较好。

8、五年级数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教学实录及反思

  教学实录:

  一.公倍数的意义

  师:出示问题: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两个边长6厘米和8厘米的正方形,可以正好铺满哪几个正方形?

  学生思考后回答。

  生:能铺满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因为边长6的正方形面积是36平方厘米,长方形面积是6平方厘米,36÷6=6个,用6个正好铺满。

  师:那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为什么不能正好铺满?

  学生沉默。

  师:我们接着他刚才的想法往下想。

  生:正方形面积64平方厘米,64÷6=10……4,还多4平方厘米。

  师:好的,还有别的想法吗?

  学生沉默,教师引导。

  师:我们一起来想想这6个长方形怎么铺,正好铺满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

  生:每排2个,摆3排。

  生:6÷3=2个,6÷2=3个

  师:很好,长3宽2的长方形除了正好铺满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还能铺满边长几厘米的正方形?

  生:12、18、24、36……

  师:这些数有什么特点?

  生: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

  师揭题。像6、12、18、24、36……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它们是2和3的公倍数。现在再来说说为什么能正好铺满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而不能铺满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

  生:6是2和3的公倍数,8是2的倍数但不是3的倍数。(师:所以……)8不是2和3的公倍数。

  二.找公倍数的方法

  师:找出6和9的公倍数有哪些?

  学生独立思考如何找公倍数,学生交流。

  生:6和9的公倍数有18、36、54、72……

  师:你是怎么找的?

  生:先找18,再十位上加2,个位上加2……

  师:这方法是能找出公倍数来,可总觉得不太保险,会不会有遗漏,有没有其他方法了。

  生:找出6和9的倍数,再从中找出一样的。

  师生共同找,(略)

  师:这方法是保险了,但有点烦,有简单点的方法了吗?

  学生思考。

  生:找9的倍数,再从中找出6的倍数,因为先找6的倍数的话,比如第一个是6,比9小,肯定不是9的倍数。

  师:大家觉得这方法怎样。老师觉得至少有两个优点,第一,比刚才的方法简单了,而且不会遗漏。第二,大家想,在一定的范围里,9的倍数可定比6的倍数要…(少)这样,考虑的数也就……(少)

  师生一起找,先找9的倍数再找6的倍数。

  生:还有方法,先找9的倍数,第一个是9,第二个是18,18是6和9的最小公倍数,那么以后的公倍数就只要依次加18.

  师:刚才他提到的最小公倍数大家懂吗?

  生:就是公倍数中最小的`那个

  师:哦。那我们来一起试试看。

  三.教学韦恩图(略)

  教后反思:

  本课教学中,除了开始部分由于教学准备不足,学生思维有点跟不上外,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能有效的引导学生围绕着为什么能铺满,还能铺满边长几厘米的正方形,丰富学生对公倍数的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公倍数的意义。能围绕着找公倍数的方法展开方法优劣的比较,让学生从中较为主动地自主学习有关公倍数的一系列知识点。本课上完后的体会是:一是教师的问题不宜过多,要有重点的设置几个即可,有益于学生在课堂学习总思维的连贯性和思考的深度。二是备课除了思路清晰外,一些细小的地方还应完善做得充分点。

9、《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是在学生理解了倍数概念的基础上教学的。在例1的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来分别铺边长是6厘米和8厘米的正方形进行操作,然后通过一系列的讨论,引发学生进行进一步思考其中的原因,得出因为6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这个长方形纸片就能正好把它铺满;8虽然是2的倍数,但不是3的倍数,则不行。学生具体感知公倍数的含义,揭示公倍数的概念。

  在教学例2找6和9的公倍数,对于学生而言并不是很难,主要是方法上的指导。尤其是用集合图表示6和9的公倍数对于学生来讲是陌生的,所以我在教学时,就直接展示集合图,让学生看图回答,这样可以比较容易地帮助学生认识这种集合图的形式,了解其内容,从而理解6的倍数、9的倍数及6和9的公倍数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且强调因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几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后面应该用省略号。

  纵观这节课,学生学得还是比较轻松,掌握的较好。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