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方程解两步计算的应用问题》优秀教案一等奖设计
1、《列方程解两步计算的应用问题》优秀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目标:
经历猜数游戏、列方程解决问题以及认识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过程。
知道什么叫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能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并能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
3、在猜数、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活动中,体验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比较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复习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及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学习这些规律有什么用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会逐渐发现到它的重要作用了。
二、新知学习。
1、 猜数游戏
学生任意想好一个数,然后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运算:把想好的数加上2,乘上3,减去6,再减去原来所想的数.把最后的结果告诉教师,教师可以马上知道学生原来所想的'数.
2、学生分小组探讨其中的秘密.
3、 认识、区别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得出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
像这样,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刚才,x=25就是方程2x+10=60的解。
而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刚才,我们用这几种方法来求2x+10=60的解的过程就是解方程。
这两个概念说起来差不多,但它们的意义却大不相同,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
4、练习
齐读题目要求。
么判断X=19是不是方程的解?检验一下
二、作业。
独立完成练一练,强调书写格式。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教学后记:
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重点突出了“等式”与“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个规律,不断对孩子们进行潜移默化地渗透,促使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灵活地运用此规律来解方程。从而,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的学习活动是那么的有滋有味,进而使我能很顺利地就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
2、《列方程解两步计算的应用问题》优秀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目标:
经历猜数游戏、列方程解决问题以及认识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过程。
知道什么叫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能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并能检验方程的解是否正确。
3、在猜数、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活动中,体验列方程解决问题的价值,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比较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复习天平保持平衡的规律及等式保持不变的规律。学习这些规律有什么用呢?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会逐渐发现到它的重要作用了。
二、新知学习。
1、 猜数游戏
学生任意想好一个数,然后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运算:把想好的数加上2,乘上3,减去6,再减去原来所想的数.把最后的结果告诉教师,教师可以马上知道学生原来所想的数.
2、学生分小组探讨其中的秘密.
3、 认识、区别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得出方程的解与解方程的含:
像这样,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刚才,x=25就是方程2x+10=60的解。
而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刚才,我们用这几种方法来求2x+10=60的解的过程就是解方程。
这两个概念说起来差不多,但它们的意义却大不相同,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
4、练习
齐读题目要求。
么判断X=19是不是方程的解?检验一下
二、作业。
独立完成练一练,强调书写格式。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教学后记:
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重点突出了等式与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个规律,不断对孩子们进行潜移默化地渗透,促使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灵活地运用此规律来解方程。从而,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的学习活动是那么的有滋有味,进而使我能很顺利地就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
3、《列方程解两步计算的应用问题》优秀教案一等奖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列方程解一步计算的应用问题》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列方程和应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过程。
2、会应用等式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会用方程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简单问题。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激发学习解方程的兴趣。
教学重点:应用等式性质列、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难点:分析等量关系,列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设计应用等式性质填空的练习。(复习等式的性质,重点提问为什么等式两边同时“加减乘除“相同的数,为学习解方程奠定基础。)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创设:“星期日,妈妈去商场购物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一)自主学习例题1。(解方程)
1、观察情境图,了解图中的数学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2、本例题重点在“解方程”,通过学生观察情境图,发现数学信息及要解决的问题,自己列方程并试着解方程。
3、交流时重点通过提问“方程两边为什么都减去58”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学会解方程。
(1)重点通过“方程两边为什么都减去58”的问题,启发学生交流解方程的依据,学会解方程的思路和方法。
(2)教师指导书写格式:写上“解”字,各行等号要齐。
4、初步练习。教材28页练一练第1题的(1)、(2)小题。
(二)教师指导,小组讨论,学习例2。(列方程解一步计算的应用题)
1、学生观察、发现情境图中数学信息及要解决的问题。
2、教师: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王叔叔每分钟用电脑打字的速度和手写速度有什么关系?
3、小组讨论:怎样用等式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
三种可能:
(1)每分钟用电脑打的字数÷3=每分钟手写的字数
(2)每分钟手写的字数×3=每分钟用电脑打的字数
(3)每分钟用电脑打的`字数÷每分钟手写的字数=3
(找等量关系是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和难点,小组讨论出现在新知的生长点、关键点和知识的难点,让学生通过讨论,发现题中存在的所有等量关系,从而达到强化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5、列方程
教师:如果用“X”表示巴每分钟手写的字数,可以列出怎样的方程?
列出方程如下:
(1)、120÷3=X(2)、3X=120(3)、120÷X=8
6、试着解方程。(让学生任意选择一个方程试解)
7、再次小组讨论上面三个方程及解方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第一个:与算术方法相同;
第三个:不会解或者解起来比较困难,(在小学阶段不要求解此类方程)。
得出结论:第二个是比较合适的方程。
8、规范书写:教师指导:列方程,首先要写出“解”和设哪个数“X”,再写出方程,并示范书写。
9、学生再次规范列、解“3X=120”。交流时重点问:为什么两边都除以“3”。
教师板书示范,规范解题步骤。
10、初步练习。
(1)、教材28页第1题(3)。
(2)根据线段图列、解方程。
(3)教材27页例题2.
(由实物图到线段图再到具体问题,让学生再次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解方程。教材28页第2题。
2、列方程解应用题。教材28页第3题。
五、全课总结:
你学到了什么?
教学后记:
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重点突出了“等式”与“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个规律,不断对孩子们进行潜移默化地渗透,促使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灵活地运用此规律来解方程。从而,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的学习活动是那么的有滋有味,进而使我能很顺利地就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
4、《列方程解两步计算的应用问题》优秀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列方程和应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的过程。
2、会应用等式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会用方程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简单问题。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激发学习解方程的兴趣。
教学重点:应用等式性质列、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教学难点:分析等量关系,列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设计应用等式性质填空的练习。(复习等式的'性质,重点提问为什么等式两边同时“加减乘除“相同的数,为学习解方程奠定基础。)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创设:“星期日,妈妈去商场购物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一)自主学习例题1。(解方程)
1、观察情境图,了解图中的数学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
2、本例题重点在“解方程”,通过学生观察情境图,发现数学信息及要解决的问题,自己列方程并试着解方程。
3、交流时重点通过提问“方程两边为什么都减去58”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学会解方程。
(1)重点通过“方程两边为什么都减去58”的问题,启发学生交流解方程的依据,学会解方程的思路和方法。
(2)教师指导书写格式:写上“解”字,各行等号要齐。
4、初步练习。教材28页练一练第1题的(1)、(2)小题。
(二)、教师指导,小组讨论,学习例2。(列方程解一步计算的应用题)
1、学生观察、发现情境图中数学信息及要解决的问题。
2、教师: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王叔叔每分钟用电脑打字的速度和手写速度有什么关系?
3、小组讨论:怎样用等式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
三种可能:
每分钟用电脑打的字数÷3=每分钟手写的字数
(2)每分钟手写的字数×3=每分钟用电脑打的字数
(3)每分钟用电脑打的字数÷每分钟手写的字数=3
(找等量关系是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关键和难点,小组讨论出现在新知的生长点、关键点和知识的难点,让学生通过讨论,发现题中存在的所有等量关系,从而达到强化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5、列方程
教师:如果用“X”表示巴每分钟手写的字数,可以列出怎样的方程?
列出方程如下:
(1)、120÷3=X (2)、3X=120 (3)、120÷X=8
6、试着解方程。(让学生任意选择一个方程试解)
7、再次小组讨论上面三个方程及解方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第一个:与算术方法相同;
第三个:不会解或者解起来比较困难,(在小学阶段不要求解此类方程)。
得出结论:第二个是比较合适的方程。
8、规范书写:教师指导:列方程,首先要写出“解”和设哪个数“X”,再写出方程,并示范书写。
7、学生再次规范列、解“3X=120”。交流时重点问:为什么两边都除以“3”。
教师板书示范,规范解题步骤。
8、初步练习。
(1)、教材28页第1题(3)。
(2)根据线段图列、解方程。
(3)教材27页例题2.
(由实物图到线段图再到具体问题,让学生再次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解方程。教材28页第2题。
2、列方程解应用题。教材28页第3题。
五、全课总结:
你学到了什么?
教学后记:
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重点突出了“等式”与“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等式仍然成立”这个规律,不断对孩子们进行潜移默化地渗透,促使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灵活地运用此规律来解方程。从而,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的学习活动是那么的有滋有味,进而使我能很顺利地就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
5、《列方程解两步计算的应用问题》优秀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让学生自己解答复习题。
果园里有桃树45棵,杏树的棵数是桃树的3倍。桃树和杏树各有多少棵?
2、口答下面各题。
(1)学校科技组有女同学X人,男同学是女同学的3倍,男同学有多少人?男女同学一共有多少人?男同学比女同学多多少人?
(2)育民小学五年级有学生X人,四年级学生的人数是五年级的1.2倍,四年级有学生多少人?四五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二、新课。
1、教学例6。
(1)出示例6:果园里有桃树和杏树一共有180果,杏树的棵数是桃树的3倍。桃树和杏树各有多少棵?
让学生读题,说出已知条件,教师画出线段图(暂不标出X)
问:要求的是什么?(桃树和杏树)
要求的未知数有两个,根据题目的已知条件应先设哪一个为未知数为X?为什么?(设桃树为X棵,因为根据杏树的棵数是桃树的3倍,可知杏树为3X棵。)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在线段图上标注X,如下图:
问:这道题数量间有什么样的相等关系?(桃树的棵数加上杏树的棵数等于180)
让学生列出方程:x+3x=180
如果有学生列出:(180-x)÷3=x或(180-x)÷x=3指出列成x+3x=180比较容易思考。而后面两种解法都需要逆思考。
当学生解出X=45后,让学生说一说这道题做完了没有,还要做什么,使学生明确:求出X,只求出了桃树的棵数,题还没有做完,还要求杏树的'棵数3X是多少。求杏树的方法有两种:3×45或180-45
看课本的检验,让学生说出两个检验式子的含义和作用。指出:这样的检验比先检查方程,再把X的值代入方程检验,更有效,更简便。
(2)练习:
把例题中的第一个条件改成”果园里的杏树比桃树多90棵“
着重引导学生分析:改变一个条件,原来的解答哪些地方可以不动?哪些地方需要改,怎样改?(使学生明确:桃树和杏树的倍数关系没有变,所以设桃树的棵数为X,杏树的棵数用3X表示;因为现在题目给出它们的相差关系,即:杏树的棵数-桃树的棵数=90,所以列出的方程就是:3X-X=90)
学生自己解答,并进行检验。
小结:
列方程解答像上面这种已知两个倍数关系求两个数的应用题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1、题里有两个未知数,可以先选择一个设为X,另一个未知数用含有X的式子表示,列出方程。
2、解方程,求出X后,再求另一个未知数。
3、通过列式计算,检验两个得数的和及倍数关系是否符合已知条件。
三、巩固练习。
1、P126页做一做。
使学生明明确:它们的数量关系与例题相同,都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不同的是:例题两个数的倍数关系是整数,这里是小数。
2、做练习三十一的第1~5题。
课后小结:
6、《复习列方程解应用题》优秀教学反思
今天上了一节复习课,课题是《列方程解应用题》。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很明确的,就是找准应用题中所反应的数量关系式,并以此来列出相应的方程来解答。
因为是整数和小数的应用题,学生在理解找数量关系的时候并不太难,所以从我巡视中所看到的以及学生的练习中所反应的,学生的错误并不是太多。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觉得有几点在这节课中被我忽略了。
1.复习的重点在于找准数量关系式。课堂上大量提问了学生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式是什么,并进行了专项训练,但在进行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只满足了让学生说出数量关系式是什么,应该让中下学生再说说关键句是什么,是根据哪句话找出来的`,要让他们知道怎样去找。
2.列方程解应用题与算术解法的不同在于,算术解法要考虑的是怎么解决问题,而方程解法只要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再列式就可以了,这个等量关系可以是这样也可以是那样的,因此方法比较多,解答起来比较容易,这也是其与算术解法相比而言的优势。而在本节课上因为写的字比较多,做题比较费时,并且本节课的内容比较多,因此课堂上我忽略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找出不同的数量关系式,从而可以列出不同的方程,而仅满足于学生用方程做出了这道题就可以了,没有做到让学生真正认识到用方程解题的优势。
3.在开始复习利用数量关系式列出方程的时候,应该加强一点板书。这样数量关系式和列的方程对比起来看,有助于学生理解两者之间的依托关系。
7、《列方程解稍复杂的百分数应用题例》教学反思
大部分学生会解这样的题目了。这节课还能上成新授课吗?批改预习作业后,发现新授的内容还是有的。譬如“如何正确设未知数X的问题以及如何正确设另一个未知数的问题”,譬如,如何利用结果和条件中的数量关系来检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当然,还有一个重点是如何寻找“可以依据它列方程的等量关系式”。我就是围绕这三点展开教学的。
结果发现部分学生不会书面检验“练一练”第2题,有的只写了一个检验式,有的不动脑筋地写“8463=147(棵)”——事实上题目中根本没有“种蓖麻和向日葵一共147棵”这样的条件,学生根本没有弄懂检验的'实质。种种现象表明:学生没有养成检验的习惯以及掌握合适的检验方法。养成检验的习惯不是靠一堂课就能轻而易举地解决的。
关于练习四的第4题,由于我没有作出统一的作业要求,所以有学生用算式方法解来解决。我要求他们再用方程来解。这道比较题还没来得及比较——依据的数量关系式相同,但设未知数的方法不同——就已经下课了。
课前,还想到让学生把百分数化成分数,再一题多解,这个念头被自己否决了。如果那样做,就冲淡列方程的主体了。
教学效果:一般。
遗憾之处:对个别学困生的当堂辅导只有三四个,面不广。
8、八年级数学下册《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教学的反思
列方程解应用题七年级一年就遇到了三次,一元一次的,二元一次的,还有这次的分式的,步骤基本上一样,审、设、列、解、验、答。
问题还是出现在审题上,其实方法也类似,找已知的未知的量,找描述等量关系的`语句,可以列表分析,还可以直接将文字转化为数学式子,我经常在启发时说,某某同学刚才回答时为什么能很快找到等量关系呢,是因为他知道要关注那些重要的东西,比如数据,比如题中出现的量,等等,就想语文阅读时弄清楚时间,人物,事情一样。
于是在课堂上例题的分析,我总是把大量的时间放在启发学生理解题意上,老实说就算是语文的课外阅读,学生多读几遍也总读点味道出来了,可对于数学问题,有些学生读了一遍题目愣是一点感觉没有,对数字稍微敏感一点的也能找到相应的量吧,但就是这些,让学生最头疼的,最郁闷,想得抓狂了还是找不到等量关系。
还是多留给学生点思考的空间吧。其实大多数的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还是能对问题的理解深刻一点的,题目做的多了,总会产生一些感觉,套用一句老话,质变是量变的积累,量变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会发生质变,希望我和学生们的努力能让质变早日到来。
9、《列方程解应用题》教学反思
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在第八册学习列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解一步计算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例6的内容,在算术中称为"和倍"和"差倍"问题,由于是逆向思考题,解法特殊,不易掌握,现在用方程来解,不仅思路较简单,而且这两类问题的思路统一,解法一致,既可减轻学生负担又提高了解应用题的能力,是今后小学学习分数等应用题的基础,也是今后到中学继续学习代数方程解应用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必须重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初步掌握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会解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会用把两个未知数的值代入已知条件看是否符合的方法进行验算;在教学解题思路的同时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的能力;在解题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初步的类推和迁移的能力及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本节课的重点是正确设未知数和列出方程,关键要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也是教学的难点。创设情境,蔡利琦同学和周旭同学两个人互相询问对方的的钱数并说出两个人之间的倍数关系,来猜测两个人各有多少钱?
由于小学生仍处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时刻,所以要考虑怎样做好这个过渡,在教学中采用画线段图帮助分析数量关系。线段图能使数量关系明显地呈现出来,有助于帮助学生用算术方法解这道题,还有利于设未知数,找等量关系和列出方程。
之后引导学生想不同的解题思路,列出不同的方程,就是教学生如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这些方法对今后继续学习数学是十分必要的。
之后进行检验。虽不要求写在本子上或卷子上,但这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步骤,长期要求下去,就可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检验习惯,增强责任心和自信心,那种做完题不知对错的做法是后患无穷的。首先从方程的角度来检验,然后再让这两个同学把钱拿出来让大家看一下,果真,结果正如我们预料,同学们感到非常有趣,而且兴奋异常,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再想一想,还可以怎样叙述两个人的关系呢?有的同学说,我们还可以告诉大家蔡利琦是周旭的5倍,比周旭多8元钱,那么该怎样解答呢?
同学们积极思考,想出了好多的解题方法,并进行比较概括找出自己喜欢的解法。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然后进行适时的练习,达到巩固教学效果的目的。
本堂课,在对学生的及时评价反馈上,和环节的处理上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加强,也恳请领导和各位老师能够帮助我,使我能够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渐加强,能够熟练的驾御课堂。
10、《列方程解应用题》教学反思
列方程解应用题例1,是学生学习了解方程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会利用方程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部分内容关键是让学生理解题意,找出正确的等量关系式,根据等量关系来列出方程,为让孩子很好的理解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方法,我利用了孩子熟知的年龄之间差距为例题时行讲解,学生看到这个情境确实很兴奋。
本课我把它重点定位在:
1、学会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2、学会如何分析应用题的方法。教学例题时,我首先让学生读题,明确题目的意思。然后问,“这题是研究哪两个数量的关系?”这时一定要求学生表述清楚,是“妈妈的年龄”而不能只说成是“妈妈”突出是研究两人“年龄的关系”。同时拓展,我们也可以研究他们体重的关系等等。我设计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能从整体上思考本题,做到心中有数。第二个问题,找出题的未知数,把什么看作未知数?第三个问题:“题目中的哪一句话反应了他们年龄之间的关系?”第四个问题,“你能一个式子表示出他们年龄之间的关系吗?”孩子们自然一下就想到了“妈妈的年龄-30=小明的年龄”“小明的年龄+30=妈妈的年龄”“妈妈的年龄—小明的年龄=30”等数量关系式。你选择其中的任何一个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解方程。整个过程从分析到找到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在师的引导之下,孩子们自然理解了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1、等量关系式;2、设未知数;3、列方程;4、解方程;5、检验、答语,过程自然,孩子们掌握的也比较好!
11、五年级下册数学《列方程解应用题》教学反思
一、教学内容:原通用教材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十册第24页例7。
二、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学会列方程解稍复杂的应用题,加深学生对数量关系和解题方法的理解,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一说用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其中哪一步最重要?
2.解方程
45×8+10x=820 10x-45×8=100
8x+33x=820 (x+45)×8=820
(二)新课
师:前面我们已经学过用方程解应用题。解题时根据题意,先把题中数量间的相等关系找出来,再列方程。这一步非常重要。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方程解稍复杂的应用题。[板书:列方程解稍复杂的应用题]
师:出示例7。
商店运来8筐苹果和10筐梨,一共重820千克。每筐苹果重45千克,每筐梨重多少千克?
师:边看题边想想。这道题的意思是什么?有哪些已知条件?要求的问题是什么?按照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第一步你准备做哪件事?
生:题中告诉我们商店运来两种水果,一种是苹果,一种是梨。已知条件是运来8筐苹果和10筐梨,两种水果一共重820千克,每筐苹果重45千克。要求的问题是每筐梨重多少千克?我第一步准备设每筐梨重x千克。这样把问题变成了条件。
师:真能干。其他同学都会这样想吗?[板书:设每筐梨重x千克]当我们用x表示题里的未知数以后,就把问题转化成了条件。下面请同学们把“每筐梨重x千克”当作条件和题中原有的条件放在一起,找一找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大家可以议论议论。
师:谁能告诉大家,你根据题意,找出了哪两个数量间的相等关系?
生:我找的是8筐苹果的重量加上10筐梨的重量正好等于两种水果的总重量820千克。
师:还找出了其他相等关系吗?
生:我找的相等关系是从两种水果的总量里减去10筐梨的重量就刚好是8筐苹果的重量。
生:我想的是从两种水果的总重量820千克里减去8筐苹果的重量就等于10筐梨的重量了。
师:好了。刚才已有三位同学代表大家找出了题中数量间不同的相等关系。这些关系不仅找得正确,而且都注意了先用这个“每筐梨重x千克”[指板书]去和题里原有的条件合在一起,再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这样考虑问题的方法很好。可以怎样列方程?这样好不好,因为要想发言的同学太多。所以请一位同学代表大家的意见列出一个方程后,再请另一位同学简要地说出所列方程是不是正确,为什么?谁先说?
生:可以这样列方程45×8+10x=820。[板书]
师:有多少同学会列出这个[指板书]方程?[全班都会]太好了。这个方程对吗?为什么?可别把手放下去了。
生:这个方程是正确的。因为方程的左边这个含字母的式子表示两种水果的总重量,方程右边的820千克也是两种水果的总重量。所以,根据总重量等于总重量的关系列出的这个方程是正确的。
师:说得真不错。谁能再说说,为什么方程的左边这个含字母的式子是表示两种水果的总重量?[有意请一位差生作答]
生:因为45千克是每筐苹果的重量,8是苹果的筐数。[教师用教鞭指45×8]45×8是表示苹果的总重量。x表示每筐梨的重量,10表示梨的筐数。10x表示梨的总重量。
45×8+10x这个含字母的式子表示苹果和梨一共的重量。
师:真能干,请坐。请全班同学在作业本上用方程解答这道题。解答后请翻开课本第24页和书上的解答对照一下,看看自己的解答与书上的解答是不是相同。[巡视并有意请一位差生在黑板上解答]
师:怎么,都解答完了。检查过了吗?和××解答一样的有哪些同学?[学生举手示意]谁来说说你是如何检查的?
生:把方程的解代入原方程左边,360+460等于820,方程的右边也等于820,所以x=46是原方程的解。
师:检查的过程虽然不要求写出来,但我们要养成检查的习惯,检查后再写出答案。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因有学生举手]
生:我列的方程和书上的不一样。我根据苹果的重量等于苹果的重量的相等关系列的。820-10x=45×8,方程的解还是46。[板书这个方程]
师:非常好。能根据不同的相等关系列出不同的方程,但方程的解却是相同的。很会动脑筋。还可以怎样列方程?
生:我列的方程是820-45×8=10x。相等关系是梨的重量同梨的重量相等。
师:这个方程对吗?
生:我觉得不完全对。解方程不好写。
生:这个方程是对的。因为相等关系找对了。
师:[举手同学多还想发表意见]这样,老师说说看法。应该说这个方程是正确的。因为它是根据梨的重量等于梨的重量的相等关系列出的'方程。只不过我们习惯的写法是把含字母的式子写在等式的左边。如果列出了这样的方程只需要把等式左右两边调换一下,就便于我们解方程了。
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了列方程解稍复杂的应用题。下面让我们一起根据大家在解题中的思考过程,再来总结一下解题的思路。想想看,在解题过程中你自己先怎样,再怎样?然后怎样?最后怎样?谁能结合自己刚才解题中的思考过程一步接一步地说出来。
生:第一步是读题后把问题转化成条件;第二步是把转化来的条件拿来和题中原有的条件放在一起;第三步找数量和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第四步是根据相等关系列方程;第五步是解方程;最后一步是检查和写出答案。
师:谁能把××同学总结的思路再说一遍?[有意请中差生回答]
生:第一步……[教师边引导××说边板书如下]
师: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列方程解稍复杂应用题的解题思路,也就是我们的思考过程。另外,同学们在学习中肯动脑筋,会动脑筋,同一道题列出了不同的几个方程。它们的解都相同。这是因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不只一个。根据不同的相等关系就可以列出不同的方程来。但要注意,方程是不是列正确了不是看方程的“样子”,而是要看相等关系找对没有。只要按照这样的思路[指板书]正确地去列方程都可以。
(三)巩固练习
师:请拿出作业本。我们作几道练习题。只设未知数,列方程,不解方程。
第一题是把例7中的“一共重820千克”改成“苹果比梨少100千克”[擦去“一共重820千克”,再写上“苹果比梨少100千克”]列出方程。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是怎样设未知数和列方程的?[有意请中差生]
生:设每筐梨重x千克,方程是10x-45×8=100。
师:你是根据哪两个数量的相等关系列出这个方程的?能说出来吗?
生:苹果比梨少的重量等于苹果比梨少的重量。
师:正确吗?
生[齐]:正确。
师:还可以怎样列方程?先说相等关系,再说方程。
生:用苹果的重量加上苹果比梨少的重量就等于梨的重量。
10x=45×8+100
师:有多少同学根据×××找出的相等关系,列出的方程跟他相同?[学生举手]
师:这两位同学的想法都不错,列出的方程也正确。请全班同学都注意,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只要根据你自己能理解的又比较容易找到的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就可以了。
下面三道题请把方程写在作业本上。
1.商店运来苹果和梨各8筐,一共重724千克。每筐梨重46千克,每筐苹果重多少千克?
2.学校买回4个排球和5个篮球,共用476元。每个篮球56元,每个排球多少元?
3.学校买篮球比买排球多花84元。买回篮球5个,每个56元,买回的排球每个49元。学校买回多少个排球?
[教师行间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12、九年级数学上册《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教学反思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问题都可以通过建立一元二次方程这个模型进行求解,然后回到实践问题中进行解释和检验,从而体会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弄清实际问题中所包含的数量关系。
本节内容教材提供了与生活密切相关,且有一定思考和探究性的问题,所以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综合已有的知识,经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尝试解决,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进行探究学习的能力。主要有以下几个成功之处:
1、让学生自主交流方法,充分展示学生不同层次的思维,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从而创建平等、轻松的学习氛围。
在出示了例7后,我提示学生解决此类问题可以自己画出草图,分析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学生根据题意很快可以画出图形,然后,我让他们找出题目中可以写等量关系的条件,根据条件写出文字的等量关系。在这个环节有的学生遇到了困难,于是,我就让他们互相讨论,通过讨论,大部分学生可以写出等量关系,我再让会的学生说出理由。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互相学习,互相促进,轻松地学会了知识。
2、让学生自主归纳,总结方法,尊重学生的个性选择,学生的集体智慧更符合学生自己的口味,比教师说教更易于被学生接受。
例7的解答还有一种更简单的方法,我让学生观察图形,在图形上做文章,还是让他们自主探索,讨论,很快有一部分学生想到了把图形中的道路平移到一边的方法,这样就把种植面积集中起来,方程就好列了。这时,我就让学生上来讲述方法。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样其他人接受起来更快一些。并且,学生还总结此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将图形平移,在以下练习的几道题中都能得心应手的解答了。由此可见,通过自己思考学到的知识能够灵活应用,且掌握的好。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教材中在例题之前设计了一个应用,在解决这个问题上耽误了时间,延误了下面的教学,导致设计的练习题没有做完,所以在下次教学时,这个应用问题只让学生列出方程即可,不必在解答上花费时间。另外,练习设计过于单一,只涉及到了例题这种类型的练习,变式练习题少,所以,在下次教学时,要设计两道不同题型的题目。
由这节课的教学我领悟到,数学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学生应该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而不是模仿者,教学应促进学生主体的主动建构,离开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教师讲得再好,也会经常出现“教师讲完了,学生仍不会”的现象。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更有意识的多给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更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