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之歌》优秀教案一等奖设计
1、《长江之歌》优秀教案一等奖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训练正确、清楚地朗读课文的能力。把每一个字都读正确,把每一个句子都读连贯,并根据课文内容注意音量的变化。
重点难点:
1.本诗的朗读要求以“正确、清楚”为重点、为基础,音量变化为辅。
2.应重视朗读中的领读示范作用,帮助、鼓励朗读水平低的学生大胆朗读,达到基本要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提问:大家知道我们的母亲河吗?同学回答(略)
2.教师提问:有没有同学到过或是在电视上见过呢?同学回答(略)
3.教师作总结引出新课:长江与黄河是炎黄子孙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她们哺育了江河沿岸的亿万华夏人民。今天让我们来看另一条母亲河、她就是我国第一大河——长江。
4.第一句中:“你从雪山走来”是哪一座山?你向东海奔去,那入海口又在什么地方?(学生回答)
备知识点:源头:青海省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的格拉丹东雪山。河流全长6380Km是世界第三大河,我国第一大河附:世界河流的排名:第一,尼罗河(非洲埃及);第二,亚马逊河(南美洲巴西);第三,长江(亚洲,中国)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居全国之首。流经九省二市分别是:(指着地图)
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上海入海口,经上海吴淞口入东海
二、检查预习情况(字词)(幻灯片)
三、由教师范读来训练学生“正确、清楚”的朗读能力。
1.教师范读前四句,请同学说说老师读的好不好?好在哪里?为什么好?
2.教师总结如何朗读,然后让学生全班齐读前四句,纠正其中的不足之处。
3.运用齐读,散读等朗读全文。
四、听录音朗读
1.先听录音,然后跟读。
2.对比同学们自己所读的语气语调,请同学们作一些评价。
3.以个别、分组、全班的形式来朗读。
五、作业:
1.抄写词语、解释
2.练习册P1/一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训练正确、清楚地朗读课文的能力。把每一个字都读正确,把每一个句子都读连贯,并根据课文内容注意音量的变化。
2.通过朗读感受课文抒发的赞美长江、热爱祖国的真挚情感。
重点难点:
1.本诗的朗读要求以“正确、清楚”为重点、为基础,音量变化为辅。
2.应重视朗读中的领读示范作用,帮助、鼓励朗读水平低的学生大胆朗读,达到基本要求
3.在朗读中理解诗歌的.内容,注意整体感知,分析要适度,不宜琐细。
教学过程:
一、全班齐声朗读全文,看看和没上之前有何不同?
二、比一比谁朗读的好?(比赛)
三、听《长江之歌》歌曲,感觉其中所要抒发的感情。
1.文章写了长江哪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长江雄浑壮美的巨人般的气概。二是长江对中华民族的繁衍兴盛建树的不朽伟绩。
2.解决课后练习三
第一题: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角度讴歌长江。
第二题:长江以其丰富的资源,灌溉祖国大地,哺育各族儿女;长江以其宽广的流域,将西部巍巍群山和东部浩瀚的大海连成一片;在新的时代,长江之水把祖国大地灌溉得更加肥沃,并以崭新的姿态为推动四化建设作出贡献。因此可以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有母亲的情怀”。
第三题:全诗表达了亿万人民对长江的热情赞颂和对祖国无比真挚、自豪的赞美之情。
3.时间允许的话,学唱歌曲《长江之歌》
四、作业:
1.练习册P1-3/二、三
2.复习《长江之歌》
3.预习《生活是多么广阔》
附:在八年的夏天,我们经历了一场战斗。“敌人”就是长江。怎么“母亲河”是“敌人”?你或许要问。她曾安静地流淌着。哺育了千万人民,灌溉着良田万顷,滋润了两岸的泥土,我们吮吸着她的乳汁,沐浴着她的恩泽。忽然她却勃然大怒,掀起骇人的滔天巨浪。冲走了房舍与家畜,无情地卷走了亲爱的家人,这是为什么?这其中有一部分自然因素,但更多的是人为造成的伤害,滥砍乱伐,随意破坏自然生态环境,让人们尝尽了恶果,同学们!我们要爱护我们的地球,关注我们的生存环境,爱护我们的母亲河,我们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一起携手共建美好家园。
2、《长江之歌》优秀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理解诗歌的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难点: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
教具器材:挂图、录音机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二、初读指导。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赞美长江的诗歌。(板书:长江之歌)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
2、出示地图,指出长江的位置和所流经的地方。
3、你们对长江有什么了解呢?
4、放录音:《长江之歌》歌词豪放,歌声雄浑,我们一起来欣赏
1)、自学生字词。
2)、检查处学效果
(1)出示词语:乳汁
哺育
挽起
荡涤
尘埃
灌溉
奔去
各奔东西
(2)指名逐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一字多音等方面区分加点字读音的异同。
3)、各自轻声试读课文。
4)、分节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5、四人小组自由读课文,讨论:哪些地方读懂了?互相交流。看图说话。
请同学们自由说说看。
听音乐。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描红田字格中的生字。
3)、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丰采
依恋
荡涤
尘埃
磅礴
灌溉
4)、读课文。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
乳 汁 哺 挽 涤 埃 灌 溉
2、指导写字:
乳:左右基本等宽。
汁、哺、挽、涤、埃:左窄右宽。
灌、溉:左窄右宽,因笔画较多,写时要紧凑一些。
1、学生认读。
2、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作业
1、读课文,背诵古诗,学习歌曲。
2、抄词语(两遍)。
3、组词。
哺()溉()涛()源()
辅()概()滔()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理解诗歌的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难点:背诵诗歌
教学方法:自读自悟
一、复习检查。
二、精读训练
播放系列片《话说长江》片断,听《长江之歌》。
《话说长江》这部系列片让我们感受到了长江那宏伟、壮观的气势,作者说——出示:
我们赞美长江,
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
你人母亲的.情怀。(引读)
说说读了这句诗想了解什么。
(1)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2)“情怀”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精读第1节
(1)自由读,分组讨论: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齐读
自由读。学生讨论交流
讨论
出示:你从雪山走来,
春潮是你的丰采;
你向东海奔去,
惊涛是你的气概。
指导朗读:这两个分句我们该怎样读?哪些词提示了你?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出示:你用甘甜的乳汁,
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
挽起高山大海。
指导学生看地图,并联系实际想象体会“哺育、挽起”的意义。
指导朗读
精读第2节。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它有母亲的情怀?
讨论:(“雪山”在祖国的最西部,“东海”在祖国的最东部,长江能从祖国的最西部走来,向祖国的最东部奔去,说明她源泉是无穷的。)
(第一个分句要读得柔和一些,因为长江是“走来”,第二个分句读时要让人感觉有气概,因为长江是“奔去”。)
默读第1节,思考,讨论交流:(“哺育各族儿女”:只有母亲才会哺育儿女,在这里把长江看作了母亲,而且长江哺育的是各族儿女,可见这位母亲的胸怀是多么的宽阔。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这里又把长江拟人化了,长江很长,它就像母亲伸长那健美的臂膀,从西至东,把祖国的高山大海拉在手里,让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永不分离。)
第一句读得很深情,最后一句读出“赞美”“依恋”
四、练习朗读全诗。
师引读学生跟读。
指导朗读、背诵,学唱歌曲。
交流:(“远古”是指很遥远的古代,长江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时间跨度很大,长江永远不会停息,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母爱是纯洁的、神圣的,长江像母亲一样滋润着祖国的每寸土地。“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母亲的力量是巨大的,长江就像母亲一样,对新时代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作业
1、填空:你从雪山走来,;你向东海奔去,。你用甘甜的乳汁,;你用健美的臂膀,。我们赞美长江,;我们依恋长江,。
2、背诵诗歌。
3、学唱歌曲。
4、收集有关长江的资料。
西江月
(宋)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飘泊于长江的杜甫.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就是宋代大文豪苏轼的《念奴娇》词。长江波涛,滚滚东去,千百年来,多少风云一时的英雄人物,都被这浪涛冲刷淘洗,消失在这滚滚的历史洪流之中了。作者在这里,不仅面对浩浩长江,抒发了人生有限、历史无情的深沉感叹,同时也表达了对历史上那些建立过辉煌功业的英雄豪杰的深情缅怀。
3、《长江之歌》优秀教案一等奖设计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诗歌语言,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时间 35分钟×2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写生字,了解文章内容。
二、教学过程
(10分钟)1、检查预习,导入 新课、激趣。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赞美长江的诗歌。(板书:长江之歌)
(2)出示挂图,指出长江的位置和所流经的地方,请生说说:你对长江了解多少呢?
(3)师总结: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全长6300千米,注入东海。与黄河一起,被称为母亲河。
(15分钟)2、初读指导
(1)学生自学生字词
①自由朗读文章,画出不理解的词。
②描红生字,师巡视指导,注意生书写姿势。
③生自由交流不理解的字词(可)
(2)检查自学效果
①出示生词,指名逐词读,评议、正音。
②请生说说生词的意思。
(3)学生轻声试读文章。
(4)逐节指名读文章,师相机指导,是生评议。
(5)四人小组自由读文章,讨论:那些地方读懂了?交流(师生共用)。
(5分钟)3、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指导写字,教师范写
(2)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5分钟)4、检测
完成练习册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诗歌语言,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过程
1、(3分钟)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订正
(2)指名逐节读文章,师生评议
2、(12分钟)学习第一节
(1)出示9至12句。教师引读
学生自由读,说说有哪些问题(学生交流)
教师归纳:A、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B、情怀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1) 学生读第一小节,思考: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2) 出示1至4句,指导朗读
默读第一小节,思考: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出示5至8句,指导朗读
3) 指导背诵第一小节
3、(12)学习第二小节
1) 默读第二小节,思考: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2)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评议,教师总结
3) 指导朗读第二小节,背诵
4、(4)练习朗读课文,请学生说说有什么感想?
5、(4)背诵全诗,小组比赛。
4、《长江之歌》优秀教案一等奖设计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诗歌语言,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时间
35分钟×2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写生字,了解文章内容。
二、教学过程(10分钟)
1、检查预习,导入新课、激趣。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赞美长江的.诗歌。(板书:长江之歌)
(2)出示挂图,指出长江的位置和所流经的地方,请生说说:你对长江了解多少呢?
(3)师总结: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全长6300千米,注入东海。与黄河一起,被称为“母亲河”。
2、初读指导(15分钟)
(1)学生自学生字词
①自由朗读文章,画出不理解的词。
②描红生字,师巡视指导,注意生书写姿势。
③生自由交流不理解的字词(可)
(2)检查自学效果
①出示生词,指名逐词读,评议、正音。
②请生说说生词的意思。
(3)学生轻声试读文章。
(4)逐节指名读文章,师相机指导,是生评议。
(5)四人小组自由读文章,讨论:那些地方读懂了?交流(师生共用)。
3、指导写字(5分钟)
(1)出示生字,指导写字,教师范写
(2)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4、检测(5分钟)
完成练习册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诗歌语言,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过程
1、(3分钟)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订正
(2)指名逐节读文章,师生评议
2、(12分钟)学习第一节
(1)出示9至12句。教师引读
学生自由读,说说有哪些问题(学生交流)
教师归纳:A、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B、“情怀”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1)学生读第一小节,思考: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2)出示1至4句,指导朗读
默读第一小节,思考: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出示5至8句,指导朗读
3)指导背诵第一小节
3、(12)学习第二小节
1)默读第二小节,思考: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2)学生四人小组交流,评议,教师总结
3)指导朗读第二小节,背诵
4、(4)练习朗读课文,请学生说说有什么感想?
5、(4)背诵全诗,小组比赛。
5、《长江之歌》优秀教案一等奖设计
教材简析:《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中的主题歌词,这首歌词,从地理、人文两个方面歌颂了长江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有感情的朗诵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是本文学习的重点,长江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是理解的难点。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欣赏并跟唱。
2.自学生字词语,积累美词佳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了解长江为什么被称为母亲河。
4.进一步查阅资料,全面了解长江。
5.领悟诗歌对应的表达方法。
关键处处理:1. 搜集关于长江的资料,加强对长江的了解。
2. 用直观的课件、音乐将学生带入情景,增强对母亲河的热爱。
教学准备:教师:VCD、风光片《长江》、录音机、磁带、中国地形图、有关长江的资料等。
学生:查阅有关长江的资料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导学生翻阅本单元教材,导课。
同学们,中国有两条大河,横贯中国大半个国土,被称为中国的母亲河,你们知道是哪两条河吗?
这个单元我们就来学习描写介绍母亲河的文章。请同学们浏览本单元内容,看看都有哪些课文,分别写得是什么内容。
二、播放电视风光片《长江》片断,教师适时给以介绍,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
播放完,出示中国地形图,师生共同介绍长江,对长江有一个全面的完整的认识。
多年之前,有一部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其中的主题歌《长江之歌》深受人们的喜爱。播放《长江之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歌词。
三、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放声朗读几遍课文,结合预习,了解大意。
四、指读课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分男女生、同位朗读,全班齐读。
五、理解课文内容。
1.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给以指导。
六、再读诗歌,体会课文的表达形式。
1.再读诗歌,看一看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先小组合作讨论,再全班交流,结合学生的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到两段歌词相互照应的表达方法。
七、再读课文,填写我的视角。
1.引导学生阅读“丁丁”“冬冬”的视角,你的视角呢?再读课文,填写“我的视角”。
2.先小组交流,再指名全班交流。
八、有感情的朗诵,背诵课文。
1.用自己体会到的感情,大声朗诵,试着背诵。
2.指名背诵。
九、欣赏并跟唱《长江之歌》。教师放录音,学生欣赏并跟唱。
十、质疑问难。
十一、探究:为什么把长江比喻成母亲?
十二、课时小结。
作业设计:
1. 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课文。
2.积累优美词句。
3.《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
4.预习下一篇课文。
板书设计:
长江之歌
雪山走来 东海奔去 乳汁哺育 臂膀挽起 无穷的源泉
远古走来 未来奔去 清流灌溉 力量推动 母亲的胸怀
附:在八年的夏天,我们经历了一场战斗。“敌人”就是长江。怎么“母亲河”是“敌人”?你或许要问。她曾安静地流淌着。哺育了千万人民,灌溉着良田万顷,滋润了两岸的泥土,我们吮吸着她的乳汁,沐浴着她的恩泽。忽然她却勃然大怒,掀起骇人的滔天巨浪。冲走了房舍与家畜,无情地卷走了亲爱的家人,这是为什么?这其中有一部分自然因素,但更多的是人为造成的.伤害,滥砍乱伐,随意破坏自然生态环境,让人们尝尽了恶果,同学们!我们要爱护我们的地球,关注我们的生存环境,爱护我们的母亲河,我们赖以生存的生命之源,一起携手共建美好家园。
教学反思:在这首诗歌里,长江不再仅仅是长江本身了,她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见证,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如何通过教学让学生充分感知感悟文本,激发情感呢?
我是这样做的:
一、以长江为话题,激发学生对长江探究的欲望和要求。通过谈话让学生产生对长江的兴趣,产生探究的问题,产生了解长江的强烈愿望。
二、多角度审视长江。课前已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长江的资料。课堂中让学生对资料进行整合,用简要的语言介绍,并加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体现资料为学习服务,交流为提高语文能力的功能。
三、感悟文本,升华情感。我用声情并茂的范读激起了学生的情感。
在这个环节,我记下学生的问题,让学生在书中做上记号,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要求学生认真读课文,尝试解决这些问题,在学生有困难时稍作点拨,这些问题解决了,对课文的感悟也就到位了,在讨论的过程中,辅助以感情朗读,很明显看得出学生的情感在不断深入,不断升华。
6、《长江之歌》优秀教学反思
新学期开始了,这是这批学生在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学期了。开学的第一课是《长江之歌》,为了能尽力上好这一课,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开始,在上课之前作了充分的准备,认真阅读了教材,上网查找了各种资料。根据教材的实际,希望透过诗歌高度浓缩的语言来拓宽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并将诗歌的语言与丰富的信息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感觉到乏味。为此,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思路:读题,谈话交流长江的相关信息,初读文章整体感知诗歌外在的结构,交流初读后的感受,精读时扣住“无穷的源泉”“母亲的情怀”研读教材,突破重点难点,最后适当补充其它诗歌,以求升华对文本的认识。课上完了,但总觉得有一些遗憾:在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辨认长江时,几乎没有学生准确能说出,对于我们的母亲河,学生知识的匮乏超出了我的预料,在国情教育方面作为老师可以适时的补充、填补。课堂上,不少学生很“沉默”,本来班级上课就不算活跃,这样一来课堂的.整体气氛显得比较闷,与我热情洋溢的情绪恰好形成的对比,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是不成功的。课堂教学反馈时,全班居然有4个学生对文中体现“无穷的源泉”“有母亲的情怀”的诗句毫无知晓,可见其听课的情况。
7、《长江之歌》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自主识字,读准“乳、哺、涤、赞”等子的字音,自觉地积累“风采、气概、哺育、源泉、依恋、荡涤、磅礴”等词语。
2、能带着赞美,自豪的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结合有关资料理解“你从雪山走来”、“你向东海奔去”、“你从远古走来”、“你向未来奔去”等诗句的含义。
3、能体会诗歌表达的中华儿女对伟大祖国的真挚、自豪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能带着赞美、自豪的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你是无穷的源泉”“你有母亲的情怀”的含义
教学难点:
课文两小节是如何对应着写的?
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长江的资料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同学们,古老的中国有两条河,那就是长江和黄河,长江与黄河是炎黄子孙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正是有了长江和黄河,才有了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正是有了长江和黄河,古老的神州大地才生机盎然。今天,我们先来领略一下中华第一条大河“长江”的风采。
2、板书“长江”,你对长江有哪些了解。我们来交流一下。(用一句话来介绍长江某一方面的内容)
3、老师课件展示长江视频资料。学生谈感受。
过渡:长江他九曲回肠,奔流不息,他气势磅礴,孕育了五千年灿烂文明。曾经有一部纪录片《话说长江》展示了长江的秀丽风光。这部纪录片一播映,收视率极高,很多人都被长江宏伟的气势所震撼,其中有一位青年叫胡宏伟即兴写下了该片的主题曲《长江之歌》,板书“之歌”。这首歌歌词豪迈,歌声雄浑,唱出了长江的宏伟壮观,也长出了对长江的热爱。
二、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谈感受。
1、大声朗读课文,看看诗歌主要写了什么?你有何感受?
2、学生交流。
3、检测字音。
哺育 依恋 磅礴 奔去 荡涤 灌溉
4、指名接龙朗读课文,给以评价。
三、引导自学。
作者在诗中尽情赞美长江,你发现作者赞美了几次?这种写法叫什么?(反复)因此我们可以把课文分几部分?请同学们自学诗歌两部分内容。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思考你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你从那些地方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2、小组合作学习,男女生比赛汇报自学成果
3、师相机引导带感情朗读。
4、合上书师生共背诗歌。
四、质疑探讨:
读完诗歌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提出来让我们进一步了解长江。
预设:1998年长江的洪水灾害引发的原因,对学生渗透保护长江母亲河人文教育。
五、合作探究:
课文两小节是如何对应着写的`?
1、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2、师总结,拓展余光中的《乡愁》。
六、聆听并欣赏《长江之歌》mtv视频。
七、推荐作业
1、背诵并学唱《长江之歌》。
2、课下收集有关母亲河的诗歌,准备诗歌朗诵比赛。
板书
无穷的源泉 母亲的情怀
雪山 东海 哺育 挽起
远古 未来 灌溉 推动
教学反思:
《长江之歌》气势恢宏,雄壮豪迈,读起来荡气回肠。它赞美了长江的雄伟壮观,表达了作者对长江的热爱与依恋。本课的重难点就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作者是如何赞美长江是无穷的源泉,有母亲的情怀。这课内容作为年级教研课我上了三次。第一次在六三班上,成功之处是我首次运用多媒体课件上课,让学生直观地对长江进行了解,是我的进步 。不足之处:开始播放《长江之歌》的视频资料后就直接播放mtv歌曲,mtv有三分半的时间,导致后面合作探究时间紧张,和最后歌曲播放有点重复。在展示朗读课文是让两个小组各读一遍也有点浪费时间。于是第二节课给六一班上课我做了改动:视屏资料完后直接进入课文,课文学完最后欣赏并跟唱,我看到孩子们脸上充满了期待与欣喜。在朗读展示是,我指名接龙读文,既让十个学生展示了朗读情况,又节省了时间,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学讨论课文重难点。最成功之处,当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后,我示范朗读,学生及时评价并感受到朗读是语气先柔和再有气势,把长江比作母亲的诗句读出母亲的深情,学生得到了朗读的训练。
最后,孩子们能合上书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达到知识目标的落实。
时间安排,六二班在下午上课,学生有些疲劳,自学汇报效果不好,我们及时调整让学生休息了十分钟后完整地上完了这课内容。
8、《长江之歌》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材分析:
《长江之歌》是电视剧《话说长江》的主题歌。由王世光作曲,胡宏伟作词。“长江之歌”题意关于长江、赞美长江的歌。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发源于青海省唐古拉山各拉丹冬雪山沱沱河,全长6300千米,流经11个省、市、自治区,向东注入东海。可谓源远流长,它与黄河一起,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是永远值得赞颂的“母亲河”。
二、设计思路:
《这首诗表达了对长江的赞美和依恋之情,读起来充满激情和力量,整篇课文是诗人情感的迸发和澎湃。而要让学生和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最佳途径就是让学生从视听等各个方面去感受,并且在充分感受课文的魅力与作者所酝酿的感情后,充满感情地去朗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
三、课堂设计:
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的语言,背诵诗歌。
2、吟唱诗歌,感受音乐美。
3、培养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
吟唱诗歌,感受音乐美,培养爱国情感。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法设计:
通过视频欣赏、歌曲吟唱、歌词朗诵等,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爱国情感。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长江之歌》作为背景,在音乐情境中导入新课)
师:有一条大河,蜿蜒曲折,酝酿着中华儿女几千年的爱国情怀;有一条大河,莽莽苍苍,承载着华夏民族几千年的文明沧桑。这条大河从青藏高原的格拉丹东雪山走来,与两岸啼不住的猿声为伴,用健美的臂膀挽着高山大海,向粼粼东海奔去。这条大河从遥远的亘古走来,与天外回荡的涛声为伴,用翻腾的巨浪荡涤岁月的尘埃,推动我们新的时代。
她,就是我们的母亲河——长江。我们赞美长江,因为她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因为她有母亲的情怀。把我们的赞美与依恋串成一首歌,那就是《长江之歌》。
(学生沉醉于音乐节奏中)
二、知识链接
师:母亲河长江,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我们中华儿女。身为儿女的我们,对于母亲河又了解多少呢?
生:长江从青海出发,流经10个省、市、自治区,最后注入东海。
生:长江是世界第三大河,仅次于亚马逊河和尼罗河。
师:同学们说的一点儿也不错,我们一起来看看投影,更多地了解母亲河。
(展示投影:长江的实际长度是6380多公里。从长度来讲,仅次于南美洲的亚马逊河和非洲的尼罗河,是世界上当之无愧的第三大河。长江的干流从青海出发,流经西藏、四川、云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一共10个省、市、自治区。最后注入东海。)
(学生全神贯注观看投影)
很多其他的文人骚客也喜欢讴歌长江,同学们能不能调动自己的课外知识库存,说出一些讴歌长江的诗句来呢?
(学生思考……)
生:我想到了一句。《三国演义》片头曲里唱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其他学生投来肯定的目光)
生:我也想到了一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学生讨论热烈,教师示意暂停)
师:讴歌长江的古诗文非常多,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再一一枚举。但是老师想告诉大家,古人赞美的长江,是未经改造的、质朴的长江,到了现代,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长江在经济生活中也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我们可以看看现在的长江有什么新的景象。
(投影:重庆、武汉、九江等长江流经的重要城市的图片,武汉长江大桥、南京长江大桥的图片,葛洲坝水电站、三峡水电站的图片)
师:(配图解说)美丽的长江,让我们的经济更加繁荣。为了赞美她,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她,中央电视台曾经拍摄了一部大型纪录片《话说长江》。下面,让我们欣赏《话说长江》的视频剪辑,来共同领略母亲河的英姿。
视频欣赏:
(播放《话说长江》视频剪辑,学生很有兴趣地观看)
师:《话说长江》拍摄于1983年,当年8月在央视播出的时候,引起全国观众热烈的反响,几乎可谓万人空巷。在这种情况下,《话说长江》节目组在全国范围内征集主题曲,成千上万的作品如雪片般纷飞而至。优秀的作品当然不少,但格外引起评委们注意的是一篇名为《长江之歌》的作品。这首歌的作者名叫胡宏伟,名不见经传,但是正因为这首歌,他的命运被改变了。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长江之歌》正是胡宏伟当年技压群雄脱围而出的优秀作品。让我们齐声朗诵它的歌词,体会它的壮美吧。
吟唱长江
生:(齐声朗读)
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丰采;
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师: 说说读了这句诗想了解什么?
交流:
(1)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2)“情怀”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精读第1节:
(1)自由读,四人小组讨论: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2)交流。
“雪山”在祖国的最西部,“东海”在祖国的最东部,长江能从祖国的最西部走来,向祖国的最东部奔去,说明她源泉是无穷的。
默读第1节,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哺育各族儿女”:只有母亲才会哺育儿女,在这里把长江看作了母亲,而且长江哺育的是各族儿女,可见这位母亲的胸怀是多么的宽阔。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这里又把长江拟人化了,长江很长,它就像母亲伸长那健美的臂膀,从西至东,把祖国的高山大海拉在手里,让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永不分离。
指导学生看地图,并联系实际想象体会“哺育、挽起”的意义。
精读第2节:
听录音,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它有母亲的情怀?
(2)交流:
师: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生: (“远古”是指很遥远的古代,长江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时间跨度很大,长江永远不会停息,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灌溉花的国土”:祖国的领土那么大,长江能将它们一起灌溉,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推动新的时代”:长江能推动时代的发展,力量是无穷的。
师: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具有母亲的情怀?
生:“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母爱是纯洁的、神圣的,长江像母亲一样滋润着祖国的每寸土地。 “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母亲的力量是巨大的,长江就像母亲一样,对新时代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指导朗读:
师( 引读):…… 我们——赞美长江……
练习朗读全诗。
并挑选学生进行示范朗读。
提问:
同学们,作者从空间和时间上歌颂了长江,学完了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想呢?
师(总结):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去赞美长江,表达出我们对这位伟大母亲的依恋之情。
作业设计:
1、 练习朗读以及背诵本课文。
2、 通过课文学习,练习生字生词。
3、 练习造句
4、 体会作者的情感,仿写“**之歌“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总体是顺利的。学生对我所补充的视听材料有着很浓厚的兴趣,从中反映出他们对学习的渴望。但是也凸显出了很多学生在课堂上不敢积极的参与,有很多的时候,他们面对我的提问总是用沉默来回答,特别是一些女同学。
出现这样的问题不应该把这些责任归咎于学生,还是应该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教学设计能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同时,这也是一节探索课。将音乐视屏等视听材料与语文结合在一起,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活动中渗透语文知识,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也陶冶了学生的爱国情操。
但是还是要注意把握这个度,不能为了加材料而加材料,要有的放矢,注意不要舍本逐末,而使学生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之外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