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优质课程月亮上的足迹的教学反思
1、七年级语文优质课程月亮上的足迹的教学反思
生平上的第一节公开课,业已降下帷幕。过后得到前辈们的指教,可谓获益匪浅。回想起当时激动的心情,就犹如一个学生在回答问题后渴求得到老师的赞许一样。前辈们所指出的问题与自己激动过后的那份平静使我对那节课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和更准确的评价。
《月亮上的足迹》是一篇自读课,教学目标有:
识记生字词,了解人类登月的相关知识,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学习采用时间顺序叙述事件过程的写作方法;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学习敢于探索的精神。最初的构思是运用提问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从而能学到一点与人类登月有关的知识。本文以时间为线索展开叙述,思路非常清晰,因此只要稍微点拨,学生会很快能掌握这种叙事方法的。而这节课的重点我把它定位为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感受科学的魅力,学习敢于探索的精神。因此我运用了质疑和讨论的方式展开教学。
可以说,这节课还是颇顺利的。教学目标基本达到;教学思路清晰;教态自然大方;遵循了教学原则中的启发性原则,运用了问题——发现的教学组合方法进行教学。从问题出发,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节课我颇感欣慰的是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提问是激发兴趣的手段。随着问题的逐步深入,学生的思考也会更加深入,这时他们的思维就会被充分地调动起来。这样他们的思考不只是量上的增加,而且有质的提升。问题悬而未决,思维受到挑战,他们会继续探究下去。这样兴趣就被激发了,兴趣一激发成功,那么就意味着他们将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课堂的主角,成为学习的主动者。一旦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这堂课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但在成功的背后,依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新课导入时间过长;问题过于琐碎;知识点未能很好地落实;重点不够突出。导入目的是创造情境让学生能尽快进入课堂的学习,但是时间过长的话,会让学生一头雾水,不能体会老师的用意。问题过于琐碎,使得层次感不够强。因为之前只准备用一节课时讲完该课,所以内容过多,一些知识点犹如蜻蜓点水般掠过,未能让学生掌握。由于前面的一些内容耽误过多时间,导致后面的重点部分——质疑和讨论不能完全展开,学生的兴趣刚被激发,课就已经接近尾声。最后的一些该由学生探讨的问题只能由老师讲解,学生的主体意识受到了制约。这可以说是最大的败笔。
痛定思痛,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谈谈自己对此的一些思考和感触。
一 要熟悉教材,教学的各个部分应做好安排。
该怎么导入,怎么结尾,哪些是重点,各部分的`时间安排。如果把上课比做打战的话,教材就犹如敌人,要摸透敌人,才能有取胜的机会。因此切忌打无准备之战。战前要根据敌我的情况确定正确的战略战术,统筹好各部分的兵力,才能高奏凯歌而回。
二 要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课文的知识点或许很多,但是有主有次,不能平均用力。因此最好要有取有舍,不要盲目贪多,不要一咕脑儿地全塞给学生。就如《月亮上的足迹》这一课,重点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质疑和讨论的方法让学生主动探索科学的奥秘。那么其他的有关登月的细节就不必多费时间,把时间空出来。
三 要多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启发性原则是教学原则之一。中外教育家都很重视启发式教学。孔子曾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著名的教学要求。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不是主体,教师是一个引导者。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激励,启发而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强迫和代替学生学习,惟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比如这一课最后的质疑讨论环节,学生提出了很多与宇宙有关的问题,问题提得非常好。问题提出总得解决,那谁解决呢?学生自己解决。或许会说以学生现在的知识水平,根本不可能解答,的确是。但是能因为这样就让老师作答吗?不可以。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一个坏的老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老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所以,即使学生不能解答,老师也不能代为回答。这时候,老师要做的就是提示学生通过某种途径找寻答案。更何况有关宇宙的一些问题,老师也不可能全部都能解答,因为老师不是百科全书,不可能什么知识都晓得。因此,要谨记这一句名言。
四 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要更加重视学生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教育。
学校要培养的是德才兼备的人,而不是储存知识的容器。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把这个目标切实抓好。而在《月亮上的足迹》这一课中,这个目标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态度,对科学的兴趣,对科学的探索,学生也许永远也不会去接近科学,了解科学,探索科学。这些知识只会在若干年后被大脑所遗忘,但是一旦兴趣形成,就会驱使他们主动去探寻,大脑里的知识就会不断被更新。而有可能十年过后,有些学生会走上科学研究的道路,从而成就一位科学家。由此可能,这方面的培养不容忽视。某篇文章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这不是夸张。正是因为这篇课文中所透露的情感引起了学生内心的一种共鸣,使他重新审视自己,树立起新的价值观。一个新的自我由此诞生。所以,作为灵魂工程师的教师,更应该注重学生灵魂的塑造。
反思过后,才深刻体验到语文教学之难。作为一个新手,初出茅庐的我,没有一点实战经验。这节公开课所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能够及时被前辈们发现并指出,对我而言,确实是件好事。因为不论是优点还是缺点,对我而言,都是极其宝贵的,它们能让我在以后的教学道路上收获更多。所以,恳请各位前辈以后多多赐教
2、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我在执教这节课的时候,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搜集材料,激发兴趣。爱读科幻故事,爱看科幻影片,是小学生的共同特点。课前,我组织孩子们自己搜集有关材料,并引导学生畅谈自己阅读过的科幻故事或观看过的科幻影视片,再交流搜集的有关太空的知识,有效地激发学生情趣,引发情感兴奋,让学生产生阅读期待,同时,也借此交流,让学生从感性上明白什么是科幻故事,初步了解太空的特点,为阅读理解作好铺垫。二、整体入手,直奔重点。初读质疑,整体感知。本文故事较长,引导学生通过默读,抓住故事情节,把我内容。教学中我从文章第一句“当我醒来时,已经置身在一个奇异的环境里了”入手。紧扣“奇异”一词,组织孩子们围绕“说说太空医院的奇异、神奇之处”这一中心问题进行阅读探究,由此直接导入重点内容——课文第二部分的教学。三、以读为主,体验感悟。根据课文故事性强,情节曲折生动的特点,教学时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由民主的氛围中自主地读、说,在读中理解内容,在读中掌握新知,在读中体验、感悟。
3、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奇异的激光》是一篇介绍科普知识的文章。在教学初,我引导学生交流查找的相关资料,丰富了解,激发兴趣。接着,我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说明层次。在引导学生进一步读书的时候,我适时地把课后思考题“为什么说激光是奇异的光?”这个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从读中感悟,然后在全班交流,进一步体会激光的奇异及激光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在让学生交流学习收获时,我引导学生弄明白:为什么说激光是当前世界上最亮的光、最快的刀、最准的尺,它们分别有什么用处?鼓励学生结合课外知识补充自己的发言,让学生在交流中感受科学的奥秘,激发探索的兴趣。在交流学习收获时,我还让学生用第一人称的方式来介绍:我是激光,我的特点是……这样一来,单调的说明文字变得生动有趣,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
4、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藏北草原》一课运用了“总-分-总”的写作方法。开篇运用一段描写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藏北草原的热爱之情。接着作者从藏北草原的自然景色写到草原人勤劳好客,美丽善良。最后作者再次以深情笔触抒发自己对藏北草原的热爱之情。文章的结构清晰,作者的感情线索十分明朗,而且感情一次比一次强烈。教学这一课,我在学生认真完成导学案的基础上,添加了一点个人的设计:即把这一课与《黄河源》让学生在写作方法上比较异同。先知先觉的孩子沉思片刻马上举起了小手:“老师,这两课作者都是一边描写,一边抒情。”“不同之处在于《黄河源》在描写中穿插了作者的联想,而《藏北草原》没有。”“《黄河源》是按作者的观察顺序写的,《藏北草原》是作者抓住草原的特点分类来写的……”孩子们自己发现,自己归纳。很快地了解了写景文章的写作方法。这为本单元的习作“美丽的校园”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5、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篇幅较长,主要通过张骞这一人物的事迹向读者介绍了丝绸之路的开辟过程和意义。
教学本课时我依据课后的问题"课文主要写张骞和丝绸之路的故事,为什么还写恺撒大帝看戏"和金钥匙:"很多课文的题目很精彩,不但简洁,鲜明,而且能启发读者联想到很多事情。"这两点入手,让学生感悟写作中的一些技巧。写恺撒大帝目的是对后面的故事起铺垫,衬托的作用,我们回忆一下所学课文还有哪些有类似的特点,接着让学生也打开自己的习作本,有没有用到这样的方法针对某一篇作文你是否可以修改一下针对题目的确定同样采用这样的方法,同学们兴趣盎然,部分学生的作文题目修改明显有新意,但文中曲幽通径的境界一时还无法达到,但我想至少给他们一个暗示,作文原来可以这样处理,相信以后的学习中也会关注作者的写作手法。
6、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我觉得课外阅读不是单独存在的,它触及每一节课、每一篇课文。教学时,对于课文的作者、国籍、主要内容这些基本的常识,都要求学生掌握。还有,读书要思考,所以我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所感所想说出来,记在笔记本上,不管正确也好,错误也罢;幼稚也好,成熟也罢,都要留下点自己的东西,不要人云亦云。
教学本课时,课文内容的理解并不是难点。通过阅读文中作者对于国王的细致描述,学习从外貌、年龄、服饰上去描写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我还现场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好朋友。在后面的段落,感受格列佛的宽宏大量,切身感受小人们的害怕和无礼,明白格列佛能够有所为但是却不为的高尚品质,练习朗读。
但是我想,这篇课文只是节选,将它选出来,编者的用意应该是激起学生阅读这本书的兴趣。因此课前我就让学生查阅资料,看看为什么这本小说被称为“讽刺小说”,写了哪些内容。这样一来,教学时,既有助于理解文中人物,又能激发学生阅读整本小说的兴趣。今后的教学中都可以这样来联系课内的文章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
7、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五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游园不值》是一首赞美春天的好诗,作者写得别具特色,是一篇通过体会句子含义启发学生思维,发挥学生想象力的好教材。这首诗整体上有一定的叙事性,还揭示了一个道理:美好的事物是压制不了的,必然会蓬勃发展的。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
通过描述事件讲故事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诗所描写的意境。由于教材对诗中的一些词作了注释,所以我主要让学生自己借助注释,发挥想象理解诗意,避免了冗长沉闷的串讲,效果较好。但学生对诗的后两句,只能作表面的理解,未能体会出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我及时启发点拨,结合看图,边读边想象,让学生感悟诗句的含义。课后我还布置了诗改文的训练,由于学生对原诗理解得较好,所以不少学生写得令人满意,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
8、小学课程一年级语文下册《月亮的心愿》教学反思
《月亮的心愿》是一篇优美的童话故事,以月亮的内心变化为线索,引出了要关心体贴父母的情感,是一篇充满家庭温情的课文。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蕴含的思想感情。
这个教学片段非常的简单,没有什么设计特别的地方。但是我觉得最大的优点是给予了孩子们充分读的`时间,充分去感受读的快乐。然后从同学的评价中去感悟课文蕴含的情感。在新课程下小组学习成了重要的学习方式,在小组合作中孩子们互相帮助,互相学习。有了合作的精神,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如分角色朗读,一个学习小组内肯定有朗读比较优秀的学生,这就可以互相影响。还有让学生自读自悟这一环节,我觉得也很好。使学生养成了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上完课后,我将近用了20分钟的时间来讲讲班级中的家长与孩子的关系。举例说了爸爸妈妈是如何的关心我们的成长的,我们要体贴关心父母长辈。教室里安静得出奇,大半的小朋友感动得哭了。下课后我又找了几位小朋友谈心。孩子们都认识到了父母对自己的关心,表明自己要好好孝敬父母。我觉得效果来了,课堂延伸到课外,这样的教育效果真的很起作用。
9、七年级语文优质课程月亮上的足迹的教学反思
生平上的第一节公开课,业已降下帷幕。过后得到前辈们的指教,可谓获益匪浅。回想起当时激动的心情,就犹如一个学生在回答问题后渴求得到老师的赞许一样。前辈们所指出的问题与自己激动过后的那份平静使我对那节课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和更准确的评价。
《月亮上的足迹》是一篇自读课,教学目标有:
识记生字词,了解人类登月的相关知识,培养快速阅读的能力;学习采用时间顺序叙述事件过程的写作方法;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学习敢于探索的精神。最初的构思是运用提问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从而能学到一点与人类登月有关的知识。本文以时间为线索展开叙述,思路非常清晰,因此只要稍微点拨,学生会很快能掌握这种叙事方法的。而这节课的重点我把它定位为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感受科学的魅力,学习敢于探索的精神。因此我运用了质疑和讨论的方式展开教学。
可以说,这节课还是颇顺利的。教学目标基本达到;教学思路清晰;教态自然大方;遵循了教学原则中的启发性原则,运用了问题——发现的教学组合方法进行教学。从问题出发,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节课我颇感欣慰的是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提问是激发兴趣的手段。随着问题的逐步深入,学生的思考也会更加深入,这时他们的思维就会被充分地调动起来。这样他们的思考不只是量上的增加,而且有质的提升。问题悬而未决,思维受到挑战,他们会继续探究下去。这样兴趣就被激发了,兴趣一激发成功,那么就意味着他们将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课堂的主角,成为学习的主动者。一旦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这堂课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但在成功的背后,依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新课导入时间过长;问题过于琐碎;知识点未能很好地落实;重点不够突出。导入目的是创造情境让学生能尽快进入课堂的学习,但是时间过长的话,会让学生一头雾水,不能体会老师的用意。问题过于琐碎,使得层次感不够强。因为之前只准备用一节课时讲完该课,所以内容过多,一些知识点犹如蜻蜓点水般掠过,未能让学生掌握。由于前面的一些内容耽误过多时间,导致后面的重点部分——质疑和讨论不能完全展开,学生的兴趣刚被激发,课就已经接近尾声。最后的一些该由学生探讨的问题只能由老师讲解,学生的主体意识受到了制约。这可以说是最大的败笔。
痛定思痛,针对以上出现的问题,谈谈自己对此的一些思考和感触。
一 要熟悉教材,教学的各个部分应做好安排。
该怎么导入,怎么结尾,哪些是重点,各部分的`时间安排。如果把上课比做打战的话,教材就犹如敌人,要摸透敌人,才能有取胜的机会。因此切忌打无准备之战。战前要根据敌我的情况确定正确的战略战术,统筹好各部分的兵力,才能高奏凯歌而回。
二 要明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课文的知识点或许很多,但是有主有次,不能平均用力。因此最好要有取有舍,不要盲目贪多,不要一咕脑儿地全塞给学生。就如《月亮上的足迹》这一课,重点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质疑和讨论的方法让学生主动探索科学的奥秘。那么其他的有关登月的细节就不必多费时间,把时间空出来。
三 要多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启发性原则是教学原则之一。中外教育家都很重视启发式教学。孔子曾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著名的教学要求。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不是主体,教师是一个引导者。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激励,启发而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强迫和代替学生学习,惟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比如这一课最后的质疑讨论环节,学生提出了很多与宇宙有关的问题,问题提得非常好。问题提出总得解决,那谁解决呢?学生自己解决。或许会说以学生现在的知识水平,根本不可能解答,的确是。但是能因为这样就让老师作答吗?不可以。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一个坏的老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老师则教人发现真理。”所以,即使学生不能解答,老师也不能代为回答。这时候,老师要做的就是提示学生通过某种途径找寻答案。更何况有关宇宙的一些问题,老师也不可能全部都能解答,因为老师不是百科全书,不可能什么知识都晓得。因此,要谨记这一句名言。
四 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要更加重视学生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教育。
学校要培养的是德才兼备的人,而不是储存知识的容器。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把这个目标切实抓好。而在《月亮上的足迹》这一课中,这个目标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态度,对科学的兴趣,对科学的探索,学生也许永远也不会去接近科学,了解科学,探索科学。这些知识只会在若干年后被大脑所遗忘,但是一旦兴趣形成,就会驱使他们主动去探寻,大脑里的知识就会不断被更新。而有可能十年过后,有些学生会走上科学研究的道路,从而成就一位科学家。由此可能,这方面的培养不容忽视。某篇文章能改变一个人的一生,这不是夸张。正是因为这篇课文中所透露的情感引起了学生内心的一种共鸣,使他重新审视自己,树立起新的价值观。一个新的自我由此诞生。所以,作为灵魂工程师的教师,更应该注重学生灵魂的塑造。
反思过后,才深刻体验到语文教学之难。作为一个新手,初出茅庐的我,没有一点实战经验。这节公开课所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能够及时被前辈们发现并指出,对我而言,确实是件好事。因为不论是优点还是缺点,对我而言,都是极其宝贵的,它们能让我在以后的教学道路上收获更多。所以,恳请各位前辈以后多多赐教
10、七年级语文上册《白兔与月亮》教学反思
周国平先生的《白兔与月亮》是一篇寓言,说的是一只小白兔特别会欣赏月亮,神王就把月亮给了她,可是从此白兔再也体会不到月亮的美丽,于是她就把月亮还给了神王。故事很有趣,在探讨其主题时学生有些不同见解:
探究主题的关键是月亮的寓意,文中有一个比喻——她牢牢盯着月亮,就像财主盯着自己的金窖,有读者据此理解为,月亮代表财富,如果这样,本文的寓言特色就太清淡了。其实,月亮代表人类欣赏和渴望的一切,财富、权势、地位、名声、智慧、美貌、幸福等等。主题可以有以下两种理解:
一.学会欣赏,不必拥有
学会欣赏人,欣赏自然,欣赏社会,不一定要占有。让富有者自去财富,高贵者自去权利,智慧者自去智慧,美貌者自去美貌……我自去欣赏纷繁绚丽的世界,有之不狂,无之不伤,这是一颗宽宏、善良、纯洁的心。
二.抛弃世俗的纷扰,追求清高与圣洁
月亮所代表的是人世间一切纷纷扰扰,人类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作者在最后一段说“和人类不同的`是,我们的主人公毕竟慧心未灭”是对人类的否定,是对现实人格的否定,而小白兔则是作者理想人格的代表,现实中并不存在,如果存在,也只能是世俗的旁观者。她远离现实社会,成为清高圣洁的局外人。
其实,在探讨其主题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联系生活的能力,对于主题的认识也进一步有了新的理解,使学生能从中受到很好的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