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课文《麦哨》的教学案例及反思

2023-06-26 11:42:13

  课文《麦哨》的教学案例及反思

课文《麦哨》的教学案例及反思

1、课文《麦哨》的教学案例及反思

  一、抓住课文题目,渗透写作知识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麦哨吗?

  (不少学生纳闷,摇头。)

  师:(出示实物,试吹)它是一种用麦杆做成的哨子,能发出悦耳的声音。

  生众:(恍然大悟)哦,原来就是这个呀,我也吹过。

  生:我们叫它叫子。

  师:(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盛夏的农村,大片大片的麦子成熟了,也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他们用麦杆做成哨子,呜卟,呜卟地吹着请大家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为什么要用这麦哨作为课文的题目呢?

  生:我觉得以麦哨为题,点明这篇文章是写农村生活的。

  生:我认为麦哨也是我们农村夏天特有的,所以作者就以麦哨作为题目。

  生:麦哨虽小,但给孩子们带来了童年的欢乐,所以作者就以麦哨作为题目。这叫以小见大。

  生:我一看见麦哨这个题目,就感觉很美,就喜欢上了这篇课文。

  师:是呀,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题目取得好,能给整篇文章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课题。

  【反思】

  现在的孩子对麦哨缺少感性的认识,因此出示实物显得很有必要。其次,这篇课文的题目取得妙,以盛夏乡村特有的麦哨为题,富有诗意,是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知识渗透的好教材。以教材为例子、深入浅出地教学,具体形象,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学生学得有滋有味。

  二、理清课文脉络,揣摩表达方式

  师:同学们,课文几次写到麦哨的声音?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读课文)两次。第一次在课文的开头,第二次在课文的最后两段。

  生:我从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的麦哨?这句话猜想上一句呜卟,呜卟就是吹麦哨发出的声音了。

  师:你能联系上下文进行猜想,真会读书。再读课文,体会这两处描写麦哨的好处。

  生:课文以呜卟,呜卟的声音开头,一下子把我吸引住了,我想这是什么声音啊?我觉得这样的开头有新意。

  生:课文以呜卟,呜卟开头,然后又提出田野里是什么声响和着孩子的鼻音,在浓绿的麦叶上掠过?给我们设下悬念,吸引我们读下去。

  生:课文最后又写到麦哨的声音,这样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师:大家体会得真好!同学们,写一篇文章就好比要造一幢房子。在造房子之前首先要考虑我要造怎样的房子,怎样来建造。写文章时也一样,也要先打个框架,比如怎么开头,怎么结尾。

  【反思】

  虽然我们主张学生放胆写文,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但是, 我们不能否认为数不少的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存在着盲目性。由放到收也是一条有效的作文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四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年的习作经历,学生也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进行如何表达方面的考虑,他们急需教师指点迷津。在这个时机适当地对学生进行表达顺序、表达方法上的指点,很有必要。从上面的教学片段来看,学生已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体悟得相当深切、到位。教师形象的譬喻则促进学生的迁移、内化、吸收。

  三、品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

  师:同学们,造好了房子,要想住得舒适,还需要做什么?

  生:买来装饰材料,把房子装修得漂亮些。

  师:是呀。写文章也一样,有了大致的框架,还需要用恰当的、优美的语言来表达。这样的文章大家才喜欢读。请大家再读读课文,看看你喜欢课文的哪些句子,大家一起来交流交流。

  生:我最喜欢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这句话了,读起来特别顺口。

  师:真有眼光!让我们也一起来享受享受。

  生:(齐)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

  生:我喜欢这一句: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它把孩子的脸蛋比作沾满露珠的月季花,多么形象的比喻。

  生:我来补充,这样写写出了孩子充满活力,充满生机。

  师:好!接着交流。

  生:我最喜欢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这是一组排比句。

  师:还有谁喜欢这个句子?(很多学生表示喜欢)请大家再读读这个句子,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这几个句子写的都是什么花谢了,结出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些花都是夏天这个季节的。

  生:我还发现这句话用了不少颜色的词,金黄、黑白相间、雪白。

  师:看来作者观察──

  生:非常细致。

  生:这儿还有一处比喻,把蚕豆的豆荚比作小指头,很形象。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这是个排比句。作者抓住了田间最具有代表性的几种作物:油菜,蚕豆,萝卜。它们不同颜色的花相继凋谢,各种形状的嫩果刚缀,为我们生动地再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田间风光,也营造了丰收在即的喜悦气氛。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我喜欢第四段的每根麦秆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我读着这句话,好像看到了丰收的景象。

  师:真好!我也有这种感觉。

  生:我觉得齐刷刷这个词用得很好。

  生:我觉得这儿的比方打得特别好,连麦穗儿都要唱歌了。

  师:让我们带着喜悦的心情读读这一句。

  生:(齐读)

  生:我特别喜欢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这一句,作者拿草地和体育馆的垫子进行对比,可见这儿的草地有多柔软了。

  师:说得真好!请大家再仔仔细细地读这句话,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激动地)我发现了这句话还运用了比喻手法。

  生众:(恍然大悟)把草地比作了天然运动场。

  师:文章太美了,让我们百读不厌。接下来,老师就把这么多美的句子作为礼物送给你们,你喜欢哪些就收哪些,把它们储存到自己的'记忆仓库里。

  生:(诵读、记忆。)

  【反思】

  孩子们在教师引领下咀嚼、品味和交流,被美文深深地陶醉了。课堂上时而默读静思,时而交流碰撞,时而书声朗朗。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欣赏,丰富了积累,更重要的是懂得了如何更好地表达。

  四、体验乡村生活,挥笔倾诉心语

  师:同学们,学了《麦哨》这篇课文,我们完全被这篇美文陶醉了。老师忽然想到了一个问题,想求助于大家,作者为什么能写出这么美的文章?

  生:我猜想作者小时候就生活在农村。

  生:他对农村生活很熟悉,也很留恋。

  师:说得多好!其实,我们只要细细品味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丰富多彩,这样令人回味。接下来,请大家好好回忆,从小到大,你经历了多少有趣的事情。把你最感兴趣,引以为荣的趣事介绍给大家。

  生:(回忆)找萤火虫、捕蝉、游泳、翻石蟹、挖番薯

  师:想把这些事情介绍给没有这样经历的人吗?好好把这么多有趣的事情写下来,让更多的人分享你的快乐。当然,大家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挑选自己最想写的来写。

  (多媒体出示:练笔超市:

  可以写写农村景:田野、山林、小弄堂、百草园

  可以写写农家事:春种、夏忙、秋收

  可以写写农家人:地道的农民,我们这些农家孩子)

  生:(用笔倾诉。)

  【反思】

  我们的学生置身于丰富多彩的农村,有着亲密接触自然的机会;有过亲身体验劳动的感受;更有畅玩农家游戏的经历今天借《麦哨》的契机,把平时积累的素材纷纷地亮了出来。

  田本娜指出:阅读教学和阅读是不同的。阅读就是要读懂文章内容,而阅读教学,不仅要读懂文章内容,而且还要了解文章内容是怎样表达的,也就是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因为阅读教学还要教学生去读怎样去读,去写怎样会写尤其是高年级的阅读教学。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应摒弃以教材为本和教教材的旧观念,确立以人为本和用教材教的新理念,要善于读懂教材、处理教材、利用教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本课教学我采用了解文章内容,领悟表达方法的双线齐进的教学方法,如品一杯茗茶,边品读,边揣摩,平中见滋味,淡里有幽香。

2、课文《小小的船》教学案例及反思

  【情景说明】

  【内容】《小小的船》是一首写景的诗。在教师的语言描述下,配上一段《小小的船》乐曲,让学生进入到“我”已坐上月亮的想像情境之中。

  【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学会用“……像……” 说比喻句。

  3、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课文,体会课文语言的音乐美与韵律感。

  【重点】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

  【片断】教师播放《小小的船》曲子,让学生闭眼想像。

  师:请同学们团上你们的眼睛,静静地来听一首优美的曲子,听完后告诉大家你眼前出现了什么景象?

  (配乐描述)宁静的夜晚,你坐在池塘边看到一轮明月挂在深蓝的.天空中,这弯弯的月儿,真像一只小小的船呀!

  (学生听完曲子后自由发言)

  生:老师,我感觉真的飞上去了,好像坐在这小小的船里边,数着闪闪发光的星星。

  生:老师,我好像看到了满天的星星正向我眨着眼睛呢!(还用手做“眨眼睛”的动作)

  生:我好像已经变成了一位小天使,正在空中飞翔。

  生:我好像坐在弯弯的月亮上唱歌。

  ……

  (学生沉浸在这首优美的乐曲之中,展开了他们想像的翅膀)

  师:老师也好像随你们一起飞上了美丽的星空,看到了蓝蓝的天空和闪闪的星星。现在,有几位小天使(图片)很想和同学们交朋友,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

  师:它想和那些聪明、大胆的孩子们交朋友,它还给大家带来了一道题,谁答对了,它就和谁交上真正的朋友。(答对的同学送一张小天使图片作为奖励)

  你们可听好了:闪闪的星星像什么?(出示比喻句进行训练)开动你们的小脑筋想一想。

  生:闪闪的星星像眼睛。

  生:闪闪的星星像宝石。

  生:闪闪的星星像路灯。

  师:弯弯的月儿像什么?

  生:弯弯的月儿像香蕉。

  生:弯弯的月儿像镰刀。

  (鼓励学生说出与别的同学学不一样的内容,还可给学生更大的想像空间,让学生自由地选择形象鲜明的事物,说说“……像……”。)

  师:同学们的想像可真丰富,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课文的韵律感)。现在我们来跟着音乐轻声哼唱《小小的船》这首歌。并自配简单的动作。

  ……

  【反思】

  在设计这一课时,教师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想像力丰富,运用音乐与语言描述相结合,不自觉的就把孩子们带入到了一个充满幻想和快乐的情境之中。

  教师通过语言描述与音乐相结合,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放飞想像,让孩子们畅所欲言,说出自己真实的感受,从而更好地体现了在快乐中学习。教师让学生大胆想像来熟悉诗歌内容,孩子们那诗一样的语言脱口而出,在朗读时发现孩子们已经深刻地感受到了诗歌的韵律感。

3、《麦哨》教学案例及反思抓住课文特点

  《麦哨》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作者满怀喜悦之情描写了盛夏季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无拘无束地玩耍嬉戏的情形,展现了乡村孩子天真、纯朴、可爱的形象,全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课文以盛夏的乡村特有的“麦哨”为题,富有诗意。以麦哨的声音为线索,开头设疑。接着点出湖畔割草的孩子,重点描写了孩子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他们生活在这种天然娱乐场所中游戏的情形。最后再次以欢快柔美的哨声作结。全文首尾呼应,行文流畅,意韵悠长,暗示着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也如同那麦哨的声响,欢快、柔美,悠远、绵长。语言生动优美,比喻、拟人手法运用得形象传神,既有画的意境美,又有音乐的韵律美。细细读来,我觉得《麦哨》这篇课文无论是文章的题目、布局构思,还是修辞手法的运用,都不失为学生揣摩文章表达顺序,领悟文章基本表达方法的蓝本。《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于是我在实施教学时充分挖掘课文可利用资源,用足用好教材,收到较好教学效果。

  一、抓住课文题目,渗透写作知识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麦哨”吗?

  (不少学生纳闷,摇头。)

  师:(出示实物,试吹)它是一种用麦杆做成的哨子,能发出悦耳的声音。

  生众:(恍然大悟)哦,原来就是这个呀,我也吹过。

  生:我们叫它“叫子”。

  师:(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盛夏的农村,大片大片的麦子成熟了,也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他们用麦杆做成哨子,“呜卟,呜卟”地吹着……请大家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为什么要用这“麦哨”作为课文的题目呢?

  生:我觉得以“麦哨”为题,点明这篇文章是写农村生活的。

  生:我认为“麦哨”也是我们农村夏天特有的,所以作者就以“麦哨”作为题目。

  生:麦哨虽小,但给孩子们带来了童年的欢乐,所以作者就以“麦哨”作为题目。这叫“以小见大”。

  生:我一看见“麦哨”这个题目,就感觉很美,就喜欢上了这篇课文。

  师:是呀,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题目取得好,能给整篇文章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课题。

  【反思

  现在的孩子对麦哨缺少感性的认识,因此出示实物显得很有必要。其次,这篇课文的题目取得妙,以盛夏乡村特有的“麦哨”为题,富有诗意,是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知识渗透的好教材。以教材为例子、深入浅出地教学,具体形象,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学生学得有滋有味。

  二、理清课文脉络,揣摩表达方式

  师:同学们,课文几次写到麦哨的声音?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读课文)两次。第一次在课文的开头,第二次在课文的最后两段。

  生:我从“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的麦哨?”这句话猜想上一句“呜卟,呜卟”就是吹麦哨发出的声音了。

  师:你能联系上下文进行猜想,真会读书。再读课文,体会这两处描写麦哨的好处。

  生:课文以“呜卟,呜卟”的声音开头,一下子把我吸引住了,我想这是什么声音啊?我觉得这样的开头有新意。

  生:课文以“呜卟,呜卟”开头,然后又提出“田野里是什么声响和着孩子的鼻音,在浓绿的麦叶上掠过?”给我们设下悬念,吸引我们读下去。

  生:课文最后又写到麦哨的声音,这样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师:大家体会得真好!同学们,写一篇文章就好比要造一幢房子。在造房子之前首先要考虑我要造怎样的房子,怎样来建造。写文章时也一样,也要先打个框架,比如怎么开头,怎么结尾。

  【反思】

  虽然我们主张学生放胆写文,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但是, 我们不能否认为数不少的`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存在着盲目性。“由放到收”也是一条有效的作文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四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年的习作经历,学生也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进行如何表达方面的考虑,他们急需教师指点迷津。在这个时机适当地对学生进行表达顺序、表达方法上的指点,很有必要。从上面的教学片段来看,学生已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体悟得相当深切、到位。教师形象的譬喻则促进学生的迁移、内化、吸收。

  三、品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

  师:同学们,造好了房子,要想住得舒适,还需要做什么?

  生:买来装饰材料,把房子装修得漂亮些。

  师:是呀。写文章也一样,有了大致的框架,还需要用恰当的、优美的语言来表达。这样的文章大家才喜欢读。请大家再读读课文,看看你喜欢课文的哪些句子,大家一起来交流交流。

  生:我最喜欢“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这句话了,读起来特别顺口。

  师:真有眼光!让我们也一起来享受享受。

  生:(齐)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

  生:我喜欢这一句:“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它把孩子的脸蛋比作沾满露珠的月季花,多么形象的比喻。

  生:我来补充,这样写写出了孩子充满活力,充满生机。

  师:好!接着交流。

  生:我最喜欢“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这是一组排比句。

  师:还有谁喜欢这个句子?(很多学生表示喜欢)请大家再读读这个句子,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这几个句子写的都是什么花谢了,结出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些花都是夏天这个季节的。

  生:我还发现这句话用了不少颜色的词,金黄、黑白相间、雪白。

  师:看来作者观察──

  生:非常细致。

  生:这儿还有一处比喻,把蚕豆的豆荚比作小指头,很形象。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这是个排比句。作者抓住了田间最具有代表性的几种作物:油菜,蚕豆,萝卜。它们不同颜色的花相继凋谢,各种形状的嫩果刚缀,为我们生动地再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田间风光,也营造了丰收在即的喜悦气氛。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我喜欢第四段的“每根麦秆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我读着这句话,好像看到了丰收的景象。

  师:真好!我也有这种感觉。

  生:我觉得“齐刷刷”这个词用得很好。

  生:我觉得这儿的比方打得特别好,连麦穗儿都要唱歌了。

  师:让我们带着喜悦的心情读读这一句。

  生:(齐读)

  生:我特别喜欢“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这一句,作者拿草地和体育馆的垫子进行对比,可见这儿的草地有多柔软了。

  师:说得真好!请大家再仔仔细细地读这句话,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激动地)我发现了这句话还运用了比喻手法。

  生众:(恍然大悟)把草地比作了天然运动场。

  师:文章太美了,让我们百读不厌。接下来,老师就把这么多美的句子作为礼物送给你们,你喜欢哪些就收哪些,把它们储存到自己的记忆仓库里。

  生:(诵读、记忆。)

  【反思】

  孩子们在教师引领下咀嚼、品味和交流,被美文深深地陶醉了。课堂上时而默读静思,时而交流碰撞,时而书声朗朗。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欣赏,丰富了积累,更重要的是懂得了如何更好地表达。

  四、体验乡村生活,挥笔倾诉心语

  师:同学们,学了《麦哨》这篇课文,我们完全被这篇美文陶醉了。老师忽然想到了一个问题,想求助于大家,作者为什么能写出这么美的文章?

  生:我猜想作者小时候就生活在农村。

  生:他对农村生活很熟悉,也很留恋。

  师:说得多好!其实,我们只要细细品味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丰富多彩,这样令人回味。接下来,请大家好好回忆,从小到大,你经历了多少有趣的事情。把你最感兴趣,引以为荣的趣事介绍给大家。

  生:(回忆)找萤火虫、捕蝉、游泳、翻石蟹、挖番薯……

  师:想把这些事情介绍给没有这样经历的人吗?好好把这么多有趣的事情写下来,让更多的人分享你的快乐。当然,大家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挑选自己最想写的来写。

  (多媒体出示:练笔超市:

  可以写写农村景:田野、山林、小弄堂、百草园……

  可以写写农家事:春种、夏忙、秋收……

  可以写写农家人:地道的农民,我们这些农家孩子……)

  生:(用笔倾诉。)

  【反思】

  我们的学生置身于丰富多彩的农村,有着亲密接触自然的机会;有过亲身体验劳动的感受;更有畅玩农家游戏的经历……今天借《麦哨》的契机,把平时积累的素材纷纷地亮了出来。

  田本娜指出:阅读教学和阅读是不同的。阅读就是要读懂文章内容,而“阅读教学”,不仅要读懂文章内容,而且还要了解文章内容是怎样表达的,也就是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因为阅读教学还要教学生去读——怎样去读,去写——怎样会写……尤其是高年级的阅读教学。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应摒弃“以教材为本”和“教教材”的旧观念,确立“以人为本”和“用教材教”的新理念,要善于读懂教材、处理教材、利用教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本课教学我采用“了解文章内容,领悟表达方法”的双线齐进的教学方法,如品一杯茗茶,边品读,边揣摩,平中见滋味,淡里有幽香。

4、课文麦哨教学反思

  《麦哨》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作者满怀喜悦之情描写了盛夏季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无拘无束地玩耍嬉戏的情形,展现了乡村孩子天真、纯朴、可爱的形象,全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课文以盛夏的乡村特有的“麦哨”为题,富有诗意。以麦哨的声音为线索,开头设疑。接着点出湖畔割草的孩子,重点描写了孩子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他们生活在这种天然娱乐场所中游戏的情形。最后再次以欢快柔美的哨声作结。全文首尾呼应,行文流畅,意韵悠长,暗示着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也如同那麦哨的声响,欢快、柔美,悠远、绵长。语言生动优美,比喻、拟人手法运用得形象传神,既有画的意境美,又有音乐的韵律美。细细读来,我觉得《麦哨》这篇课文无论是文章的题目、布局构思,还是修辞手法的运用,都不失为学生揣摩文章表达顺序,领悟文章基本表达方法的蓝本。《语文课程标准》也强调: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于是我在实施教学时充分挖掘课文可利用资源,用足用好教材,收到较好教学效果。

  一、抓住课文题目,渗透写作知识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麦哨”吗?

  (不少学生纳闷,摇头。)

  师:(出示实物,试吹)它是一种用麦杆做成的哨子,能发出悦耳的声音。

  生众:(恍然大悟)哦,原来就是这个呀,我也吹过。

  生:我们叫它“叫子”。

  师:(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盛夏的农村,大片大片的麦子成熟了,也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他们用麦杆做成哨子,“呜卟,呜卟”地吹着……请大家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为什么要用这“麦哨”作为课文的题目呢?

  生:我觉得以“麦哨”为题,点明这篇文章是写农村生活的。

  生:我认为“麦哨”也是我们农村夏天特有的,所以作者就以“麦哨”作为题目。

  生:麦哨虽小,但给孩子们带来了童年的欢乐,所以作者就以“麦哨”作为题目。这叫“以小见大”。

  生:我一看见“麦哨”这个题目,就感觉很美,就喜欢上了这篇课文。

  师:是呀,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题目取得好,能给整篇文章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课题。

  【反思】

  现在的孩子对麦哨缺少感性的认识,因此出示实物显得很有必要。其次,这篇课文的题目取得妙,以盛夏乡村特有的“麦哨”为题,富有诗意,是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知识渗透的好教材。以教材为例子、深入浅出地教学,具体形象,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学生学得有滋有味。

  二、理清课文脉络,揣摩表达方式

  师:同学们,课文几次写到麦哨的声音?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读课文)两次。第一次在课文的开头,第二次在课文的最后两段。

  生:我从“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的麦哨?”这句话猜想上一句“呜卟,呜卟”就是吹麦哨发出的声音了。

  师:你能联系上下文进行猜想,真会读书。再读课文,体会这两处描写麦哨的好处。

  生:课文以“呜卟,呜卟”的声音开头,一下子把我吸引住了,我想这是什么声音啊?我觉得这样的开头有新意。

  生:课文以“呜卟,呜卟”开头,然后又提出“田野里是什么声响和着孩子的鼻音,在浓绿的麦叶上掠过?”给我们设下悬念,吸引我们读下去。

  生:课文最后又写到麦哨的声音,这样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师:大家体会得真好!同学们,写一篇文章就好比要造一幢房子。在造房子之前首先要考虑我要造怎样的房子,怎样来建造。写文章时也一样,也要先打个框架,比如怎么开头,怎么结尾。

  【反思】

  虽然我们主张学生放胆写文,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但是, 我们不能否认为数不少的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存在着盲目性。“由放到收”也是一条有效的作文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四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年的习作经历,学生也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进行如何表达方面的考虑,他们急需教师指点迷津。在这个时机适当地对学生进行表达顺序、表达方法上的指点,很有必要。从上面的教学片段来看,学生已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体悟得相当深切、到位。教师形象的譬喻则促进学生的迁移、内化、吸收。

  三、品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

  师:同学们,造好了房子,要想住得舒适,还需要做什么?

  生:买来装饰材料,把房子装修得漂亮些。

  师:是呀。写文章也一样,有了大致的框架,还需要用恰当的、优美的语言来表达。这样的文章大家才喜欢读。请大家再读读课文,看看你喜欢课文的哪些句子,大家一起来交流交流。

  生:我最喜欢“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这句话了,读起来特别顺口。

  师:真有眼光!让我们也一起来享受享受。

  生:(齐)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

  生:我喜欢这一句:“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它把孩子的脸蛋比作沾满露珠的月季花,多么形象的比喻。

  生:我来补充,这样写写出了孩子充满活力,充满生机。

  师:好!接着交流。

  生:我最喜欢“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这是一组排比句。

  师:还有谁喜欢这个句子?(很多学生表示喜欢)请大家再读读这个句子,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这几个句子写的都是什么花谢了,结出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些花都是夏天这个季节的。

  生:我还发现这句话用了不少颜色的词,金黄、黑白相间、雪白。

  师:看来作者观察──

  生:非常细致。

  生:这儿还有一处比喻,把蚕豆的`豆荚比作小指头,很形象。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这是个排比句。作者抓住了田间最具有代表性的几种作物:油菜,蚕豆,萝卜。它们不同颜色的花相继凋谢,各种形状的嫩果刚缀,为我们生动地再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田间风光,也营造了丰收在即的喜悦气氛。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我喜欢第四段的“每根麦秆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我读着这句话,好像看到了丰收的景象。

  师:真好!我也有这种感觉。

  生:我觉得“齐刷刷”这个词用得很好。

  生:我觉得这儿的比方打得特别好,连麦穗儿都要唱歌了。

  师:让我们带着喜悦的心情读读这一句。

  生:(齐读)

  生:我特别喜欢“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这一句,作者拿草地和体育馆的垫子进行对比,可见这儿的草地有多柔软了。

  师:说得真好!请大家再仔仔细细地读这句话,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激动地)我发现了这句话还运用了比喻手法。

  生众:(恍然大悟)把草地比作了天然运动场。

  师:文章太美了,让我们百读不厌。接下来,老师就把这么多美的句子作为礼物送给你们,你喜欢哪些就收哪些,把它们储存到自己的记忆仓库里。

  生:(诵读、记忆。)

  【反思】

  孩子们在教师引领下咀嚼、品味和交流,被美文深深地陶醉了。课堂上时而默读静思,时而交流碰撞,时而书声朗朗。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欣赏,丰富了积累,更重要的是懂得了如何更好地表达。

  四、体验乡村生活,挥笔倾诉心语

  师:同学们,学了《麦哨》这篇课文,我们完全被这篇美文陶醉了。老师忽然想到了一个问题,想求助于大家,作者为什么能写出这么美的文章?

  生:我猜想作者小时候就生活在农村。

  生:他对农村生活很熟悉,也很留恋。

  师:说得多好!其实,我们只要细细品味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丰富多彩,这样令人回味。接下来,请大家好好回忆,从小到大,你经历了多少有趣的事情。把你最感兴趣,引以为荣的趣事介绍给大家。

  生:(回忆)找萤火虫、捕蝉、游泳、翻石蟹、挖番薯……

  师:想把这些事情介绍给没有这样经历的人吗?好好把这么多有趣的事情写下来,让更多的人分享你的快乐。当然,大家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挑选自己最想写的来写。

  (多媒体出示:练笔超市:

  可以写写农村景:田野、山林、小弄堂、百草园……

  可以写写农家事:春种、夏忙、秋收……

  可以写写农家人:地道的农民,我们这些农家孩子……)

  生:(用笔倾诉。)

  【反思】

  我们的学生置身于丰富多彩的农村,有着亲密接触自然的机会;有过亲身体验劳动的感受;更有畅玩农家游戏的经历……今天借《麦哨》的契机,把平时积累的素材纷纷地亮了出来。

  田本娜指出:阅读教学和阅读是不同的。阅读就是要读懂文章内容,而“阅读教学”,不仅要读懂文章内容,而且还要了解文章内容是怎样表达的,也就是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因为阅读教学还要教学生去读——怎样去读,去写——怎样会写……尤其是高年级的阅读教学。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应摒弃“以教材为本”和“教教材”的旧观念,确立“以人为本”和“用教材教”的新理念,要善于读懂教材、处理教材、利用教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本课教学我采用“了解文章内容,领悟表达方法”的双线齐进的教学方法,如品一杯茗茶,边品读,边揣摩,平中见滋味,淡里有幽香。

5、课文《麦哨》的教学案例及反思

  一、抓住课文题目,渗透写作知识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麦哨吗?

  (不少学生纳闷,摇头。)

  师:(出示实物,试吹)它是一种用麦杆做成的哨子,能发出悦耳的声音。

  生众:(恍然大悟)哦,原来就是这个呀,我也吹过。

  生:我们叫它叫子。

  师:(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盛夏的农村,大片大片的麦子成熟了,也给孩子们带来了快乐。他们用麦杆做成哨子,呜卟,呜卟地吹着请大家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为什么要用这麦哨作为课文的题目呢?

  生:我觉得以麦哨为题,点明这篇文章是写农村生活的。

  生:我认为麦哨也是我们农村夏天特有的,所以作者就以麦哨作为题目。

  生:麦哨虽小,但给孩子们带来了童年的欢乐,所以作者就以麦哨作为题目。这叫以小见大。

  生:我一看见麦哨这个题目,就感觉很美,就喜欢上了这篇课文。

  师:是呀,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题目取得好,能给整篇文章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课题。

  【反思】

  现在的孩子对麦哨缺少感性的认识,因此出示实物显得很有必要。其次,这篇课文的题目取得妙,以盛夏乡村特有的麦哨为题,富有诗意,是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知识渗透的好教材。以教材为例子、深入浅出地教学,具体形象,符合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学生学得有滋有味。

  二、理清课文脉络,揣摩表达方式

  师:同学们,课文几次写到麦哨的声音?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读课文)两次。第一次在课文的开头,第二次在课文的最后两段。

  生:我从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的麦哨?这句话猜想上一句呜卟,呜卟就是吹麦哨发出的声音了。

  师:你能联系上下文进行猜想,真会读书。再读课文,体会这两处描写麦哨的好处。

  生:课文以呜卟,呜卟的声音开头,一下子把我吸引住了,我想这是什么声音啊?我觉得这样的开头有新意。

  生:课文以呜卟,呜卟开头,然后又提出田野里是什么声响和着孩子的鼻音,在浓绿的麦叶上掠过?给我们设下悬念,吸引我们读下去。

  生:课文最后又写到麦哨的声音,这样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师:大家体会得真好!同学们,写一篇文章就好比要造一幢房子。在造房子之前首先要考虑我要造怎样的房子,怎样来建造。写文章时也一样,也要先打个框架,比如怎么开头,怎么结尾。

  【反思】

  虽然我们主张学生放胆写文,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但是, 我们不能否认为数不少的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存在着盲目性。由放到收也是一条有效的作文教学的原则和方法。四年级学生已有了一年的习作经历,学生也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进行如何表达方面的考虑,他们急需教师指点迷津。在这个时机适当地对学生进行表达顺序、表达方法上的指点,很有必要。从上面的教学片段来看,学生已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体悟得相当深切、到位。教师形象的譬喻则促进学生的迁移、内化、吸收。

  三、品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

  师:同学们,造好了房子,要想住得舒适,还需要做什么?

  生:买来装饰材料,把房子装修得漂亮些。

  师:是呀。写文章也一样,有了大致的框架,还需要用恰当的、优美的语言来表达。这样的文章大家才喜欢读。请大家再读读课文,看看你喜欢课文的哪些句子,大家一起来交流交流。

  生:我最喜欢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这句话了,读起来特别顺口。

  师:真有眼光!让我们也一起来享受享受。

  生:(齐)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

  生:我喜欢这一句: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它把孩子的脸蛋比作沾满露珠的月季花,多么形象的比喻。

  生:我来补充,这样写写出了孩子充满活力,充满生机。

  师:好!接着交流。

  生:我最喜欢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这是一组排比句。

  师:还有谁喜欢这个句子?(很多学生表示喜欢)请大家再读读这个句子,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这几个句子写的都是什么花谢了,结出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些花都是夏天这个季节的。

  生:我还发现这句话用了不少颜色的词,金黄、黑白相间、雪白。

  师:看来作者观察──

  生:非常细致。

  生:这儿还有一处比喻,把蚕豆的豆荚比作小指头,很形象。

  师(小结):同学们说得真好!这是个排比句。作者抓住了田间最具有代表性的几种作物:油菜,蚕豆,萝卜。它们不同颜色的花相继凋谢,各种形状的嫩果刚缀,为我们生动地再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田间风光,也营造了丰收在即的喜悦气氛。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我喜欢第四段的每根麦秆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我读着这句话,好像看到了丰收的景象。

  师:真好!我也有这种感觉。

  生:我觉得齐刷刷这个词用得很好。

  生:我觉得这儿的比方打得特别好,连麦穗儿都要唱歌了。

  师:让我们带着喜悦的心情读读这一句。

  生:(齐读)

  生:我特别喜欢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这一句,作者拿草地和体育馆的垫子进行对比,可见这儿的草地有多柔软了。

  师:说得真好!请大家再仔仔细细地读这句话,你还发现了什么?

  生:(激动地)我发现了这句话还运用了比喻手法。

  生众:(恍然大悟)把草地比作了天然运动场。

  师:文章太美了,让我们百读不厌。接下来,老师就把这么多美的句子作为礼物送给你们,你喜欢哪些就收哪些,把它们储存到自己的'记忆仓库里。

  生:(诵读、记忆。)

  【反思】

  孩子们在教师引领下咀嚼、品味和交流,被美文深深地陶醉了。课堂上时而默读静思,时而交流碰撞,时而书声朗朗。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不仅学会了欣赏,丰富了积累,更重要的是懂得了如何更好地表达。

  四、体验乡村生活,挥笔倾诉心语

  师:同学们,学了《麦哨》这篇课文,我们完全被这篇美文陶醉了。老师忽然想到了一个问题,想求助于大家,作者为什么能写出这么美的文章?

  生:我猜想作者小时候就生活在农村。

  生:他对农村生活很熟悉,也很留恋。

  师:说得多好!其实,我们只要细细品味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活就是这样丰富多彩,这样令人回味。接下来,请大家好好回忆,从小到大,你经历了多少有趣的事情。把你最感兴趣,引以为荣的趣事介绍给大家。

  生:(回忆)找萤火虫、捕蝉、游泳、翻石蟹、挖番薯

  师:想把这些事情介绍给没有这样经历的人吗?好好把这么多有趣的事情写下来,让更多的人分享你的快乐。当然,大家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挑选自己最想写的来写。

  (多媒体出示:练笔超市:

  可以写写农村景:田野、山林、小弄堂、百草园

  可以写写农家事:春种、夏忙、秋收

  可以写写农家人:地道的农民,我们这些农家孩子)

  生:(用笔倾诉。)

  【反思】

  我们的学生置身于丰富多彩的农村,有着亲密接触自然的机会;有过亲身体验劳动的感受;更有畅玩农家游戏的经历今天借《麦哨》的契机,把平时积累的素材纷纷地亮了出来。

  田本娜指出:阅读教学和阅读是不同的。阅读就是要读懂文章内容,而阅读教学,不仅要读懂文章内容,而且还要了解文章内容是怎样表达的,也就是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因为阅读教学还要教学生去读怎样去读,去写怎样会写尤其是高年级的阅读教学。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应摒弃以教材为本和教教材的旧观念,确立以人为本和用教材教的新理念,要善于读懂教材、处理教材、利用教材,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本课教学我采用了解文章内容,领悟表达方法的双线齐进的教学方法,如品一杯茗茶,边品读,边揣摩,平中见滋味,淡里有幽香。

6、课文麦哨的教学反思

  《麦哨》是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我在教学时,定位为让学生通过充分地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到城市学生走进乡村生活,欣赏乡村田园风光,感受乡村孩子们淳朴自然、欢快的童年生活。

  教学过程中通过城市的常用的“口哨”引入到了乡村的“麦哨”,让学生对麦哨充满了好奇,而引发了质疑。通过教师的讲解,了解了什么是麦哨。于是引入了文章的预习检测之中。对生字、词语、以及句子的复习,进一步巩固了预习的成果。预习课文后学生整体感知文章,归纳出《麦哨》这篇课文:写了盛夏时节,乡村迷人的田园风光和勤劳朴实的孩子们的欢乐游戏。总结出了“美与乐”两个关键词语。接着就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从文章中找出表现“美”或者“乐”的句子,做好批注,小组交流之后,全班交流。就在我准备结课时,一名学生站起来问:“老师,麦哨是在文章开头和结尾写了,我明白了这是首尾呼应,但是,文章却没有介绍具体是谁在吹?”我把问题抛给全班学生,说实话,麦哨到底是谁在吹,我也不太清楚。

  有学生说:“麦哨是小孩子在吹。”马上有学生反对:“不对吧,为什么图上没有画一个小朋友吹麦哨呢?”“会从插图中找信息,了不起。”我及时鼓励。又有学生说:“麦哨可能是风吹麦田发出的呼呼声。”“从哪儿看出呢?”我这一问,马上有学生恍然大悟,急着读课文最后一句:“那欢快的哨声在撩起麦浪的东南风里,传得很远很远……”“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我给以肯定。又有学生说:“其实,麦哨到底指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欢快的麦哨声衬托了乡村孩子们幸福快乐的生活。”

  在这一问题的.探究中,学生拓宽了阅读方法,而且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我通过总结板书:“麦哨吹响丰收颂,湖畔田野好风光;勤劳孩子游戏乐,乡村生活谱华章。”从而让学生明白了麦哨其实就是文章的线索,是一条明线,暗线就是美和乐。实际上不仅是小孩在吹麦哨,更是乡村在吹奏美与乐之歌。

  在美的升华这个环节中,我充分利用四人学习小组的集体力量,一人写一个部分,然后合起来呈现一篇文章。学生非常愿意及时表达自己对乡村生活的新认识,于是学生均用心写作。最后抽小组汇报时,一人念一段,很欣喜地发现了学生做到了以声音开头、声音结尾的写法,文章中有景美,更有人乐的内容。

  语文教学其实就应该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去走进文本,然后走进生活。


7、课文《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案例及反思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人的教育,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教育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生命教育的内涵是认识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世界因为生命而精彩,也因为生命的被毁而凄惨。《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正是雷利的父亲这朵生命之花因为战争而毁灭了,让他的儿子如此悲痛乃至向联合国秘书长贝利写信向国际社会呼吁: 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认识生命,体验雷利失去亲人的悲痛之情,联想到千千万万的人们在战争中丧生,千千万万的孩子,家庭遭受的不幸,才能了解战争的残酷,以及对和平的渴望。认识生命的可贵,就会和雷利站在一起向世人呼吁: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生命的可贵,生命被毁给人带来的痛苦,蕴藏在文本的字里行间,要靠同学们凭借语言文字去体验,去感悟。

  【片断及点评】

  一、通读文本,整体感知

  片段一:

  师:(电脑显示一封信)同学们,这里有一封96年北京二中一位叫雷利的学生写给当时任联合国秘书长贝利的信,他为什么要写这样一封信呢?想知道吗?(播放课文朗读)

  师:(听完朗读后)雷利为什么要写这封信?你听出来了吗?

  生1:是他爸爸在执行维护和平的行动中壮烈牺牲了,加利先生赞扬了雷利的爸爸,他和妈妈表示感谢。

  生2:雷利的爸爸是因为战争牺牲的,两年多来,雷利的一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雷利希望世界和平起来。

  生:世界并不太平,雷利代表他的家庭,代表所有的中国孩子,通过加利向整个国际社会呼吁:救救孩子,要和平不要战争!

  学生通过初步感知,在对话交流中对信的主要内容有了大致了解,但这封信能打动我们,打动世人的不仅仅是这些外在的原因,一切能够打动人心的只有文字后面蕴藏的情感即雷利失去父亲的巨大的悲痛之情及对战争的痛恨,这封信是雷利血泪的倾诉,也是他沉痛的呼吁。因此应找出文中那些感动人的语句去体会。

  二、多元解读,体验情感

  片段二:

  师:同学们,文中的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画出使自己感动的句子,读一读并想想为什么自己这样感动。大家交流使自己感动的句子。)

  出示句子一: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凝固的血。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

  师:同学们,请你再读读这句话,读这句话的时候你的脑海里浮现出怎样的画面?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一具灵柩,上面有一顶蓝盔,看到雷利的爸爸躺在灵柩里,嘴还张着。

  生2:我看到雷利和他的妈妈伤心痛苦的样子,听到雷利和他的妈妈在哭。

  师:你能将自己置身于你刚才想象的场景中,再读这段话吗?

  当学生的读有了明确的指向时,读得比原来动情多了,说明他们对这段话有了感觉。

  师:同学们,我看到你们都在悄悄流泪,你们的朗读让我都感到了悲痛。说明你们已经感受到了雷利的心情,让我们再走近这个失去爸爸的哥哥身边,去更深的体验他的悲痛,分担他的悲痛吧。这里的如约是什么意思?我们和爸爸有过怎样的约定?

  (指名读爸爸离别时说的话。)

  师:想象一下,在爸爸离别的日子,雷利会怎样的思念爸爸?

  生1:想象爸爸维护世界和平工作的情形。(多媒体播放有关维和人员工作的图片,介绍相关知识和什么是蓝盔。)

  师:想到这些,雷利内心会有什么感受?(自豪,骄傲)你还知道爸爸的哪些情况?(指名用自豪,骄傲的语气读有关的句子。)

  生2:跟爸爸写信诉说自己的思念。

  生3:爸爸凯旋归来,威武神气,雷利给爸爸献上最美的鲜花,爸爸将一顶蓝盔戴在雷利的头上。

  师:是啊,长久离别后的相聚是多么令人激动和幸福啊!可怎么也没想到??(引导学生齐读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

  师:同学们,两年多来,我们全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两年多,那是七百多个日日夜夜啊,这一天天的日子里,雷利和他的家人是如何思念着雷利的爸爸。你能想象吗?

  生1:看着爸爸的照片,想到一家人在一起的欢乐时光而难过流泪。

  生2:抚摸着蓝盔发呆。

  生3;到墓地去看望爸爸。

  师:同学们,想到雷利的悲痛,你想说点什么?

  生1: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一旦失去就再也没有了,留给亲人无限的痛苦和思念。

  生2:战争太可恶了,它无情的夺去人们的生命,我们不希望世上再有战争,让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

  朗读是阅读、体验的主要方式,但表面的读,不仅不能帮助理解,还使学生丧失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只有将学生的读、想、说、悟结合起来,层层披入,才能读出文章内蕴藏的丰富世界,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真实细腻,理解透彻。

  三、拓宽文本,释放情感

  片段三:

  师:同学们,世界的确并不太平,战火还在蔓延,许多人被战争夺去了生命!其中也有许多像雷利的爸爸一样为维护世界和平而牺牲的维和战士,新闻工作者。

  (播放战争录像)

  师:同学们,你学了这课,看了这些录像,你想为和平做点什么?下面我们分小组合作完成,小组同学互相交流一下,然后提出你们的设想。(小组交流)

  师:同学们,你有好的设想吗?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1:我们给美国总统写信,让他停止对伊拉克的战争。

  师:这个办法好,也要让美国总统知道我们的呼声,给他施加压力。怎么写还要注意说的技巧,要像课文一样能打动人,说服人。能做到吗?(能!)

  生2:我们准备帮助战争中无家可归的儿童?

  师:你们怎么帮?

  生:先跟中国大使馆联系,然后发动大家一起帮助他们。

  师:你们真有组织能力,还想到要发动大家。真不错!

  生3:我们准备给雷利和他的家人写信,安慰他们。

  师:你们真有爱心。如果这样,我给你们发爱心卡。

  生4:我们组准备办一个和平网站。

  生5:我们组制作和平宣传画报。

  师:同学们,你们的设想都不错,是啊!珍爱生命,维护和平要靠我们大家努力。下面你们动手实施。还是小组合作完成。准备办网站的小组和援助的小组,可以先设计方案。

  【教后反思】

  生命,对于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因为缺少经历,缺乏感悟,认识较肤浅。没有深刻的体验,生命的失去,难以打动他们的内心,也就难以理解战争的罪恶,雷利内心的悲痛,人们对和平的渴望。因此。作为文本引领者的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体验。

  本课是一篇情感很浓的文本,针对本课的特点,决定引导学生运用情感体验的方式学习本文。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呢?读,是语文学习永远的金钥匙。它是感知的前提,理解的途径,感悟的法宝。因此,本课以读为主线,又不只是读的多元解读在本课中的实践。

  一、读想交融

  文本主要由语言文字构成,然而阅读教学中,文本不仅仅是语言文字,走进文本,就是走进丰富的世界,有时是一场精彩的影片,人物的音容笑貌鲜明的浮现在你面前;有时是一次愉快的旅行,沿途秀丽的风光任你尽情欣赏;有时恰似经历着一场情感风波,与文中的人物一同悲喜忧乐。这样说来文字也是有灵魂,善于读书的人,也是善于读懂文字深处的灵魂。在指导学生朗读句子:现在这顶蓝盔回来了,但它是钉在爸爸的灵柩上回来的。我们如约捧着鲜花,接到的却是爸爸那覆盖着国旗的遗体。鲜血染红了他的征衣,腕上的手表浸满凝固的血。爸爸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时,我及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让文字在学生的头脑中幻化成鲜明的画面。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带着想象中的画面再读,此时读出的感觉,就会不一样了,这读是有形可感的。

  二、读感交融

  读书仅读出文本的形还不够,感人心者,莫乎于情,只有体会文中的感情,才能真正的读懂课文。此时我抓住如约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找到我们和爸爸有个怎样的约定?并补白在离别的日子我们怎样思念爸爸。在此基础上再一次引导学生读这些句子时学生的感情无不深深触动,许多同学边读边流泪。这时学生已经开始体会到了雷利的悲痛了。为了让学生更深的体会雷利爸爸的生命一去不复返,流给雷利一家无尽的的思念和悲痛之情。在结合课文中的两年多来,我们全家沉浸在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中,再次让学生设想七百多个日日夜夜,雷利一家是怎样思念爸爸而伤心难过。再读那句话,学生已经和文中的雷利同悲同泣了。

  三、读悟交融

  读是为了有所感悟。本课除了能体会雷利的悲痛之情,还应该从中感悟:是罪恶的战争造成雷利的不幸,人类的不幸。我们应和雷利一样呼吁:要和平不要战争。于是在体会雷利的悲痛之后,给学生一个感悟的平台:看到雷利的悲痛,你想说点什么?你准备为和平做点什么?

  反思本课的教与学,在引导学生将读与想象,读与体验,读与感悟紧密结合,又层层披入,体现了读的层次,读的深度,从学生的读书和感悟中反馈来看,还是比较成功。但是我力求让学生借助本课认识生命,珍爱生命,还有些勉强。毕竟认识生命是较大的话题,了解它不是一日之功,当然,本课学生应该还是有所收获的。

8、课文《穷人》教学案例及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因此,在课堂上,我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读自悟,品味其中的思想情感,并且在读中生疑,教师再因势利导。我欣喜地看到学生在课堂上确实有了对文本较深层次的感悟,在语言方面也得到了较好的训练。

  【案例】

  师:同学们读得不错,进步很大。大家在读的过程中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我觉得温暖和舒适用在这里不够准确。

  师:能说说原因吗?

  (有几名同学举起了手。)

  生:渔家的小屋里只有一只没有熄的炉子,外面寒风呼啸,屋子是漏风的,屋里怎么可能是温暖的呢?

  生:渔家的屋子是个小屋,炉子、食具、床挤在一起,这样小的屋子怎么能说是舒适的呢?

  生:地扫得干干净净,食具擦洗得闪闪发亮,小屋最多只能说是整洁的。五个孩子挤在一张床上,这哪里谈得上舒适?

  师:是啊,厨房、客厅、卧室都合在一起了,而且又漏风,怎么能算是温暖、舒适的呢?看来,托尔斯泰这位大文豪也不过如此。用词不当的毛病还需要我们来帮助修改。对你们大胆向权威挑战的勇气,我由衷地表示敬佩!不过请大家再读读课文,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生读课文。一会儿又有两个学生高高地举起手。)

  师:你们两个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觉得

  温暖而舒适用得非常准确。因为小屋跟外面相比是温暖而舒适的。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外面狂风怒吼,又黑又冷,而小屋即使漏风,跟外面比,相对来说是温暖的。更何况小屋里还生着火炉。

  师:有道理!你能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来思考,说明你已掌握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读书方法。舒适用得准确吗?

  生(先前质疑的同学):渔夫驾驶的是小船,而海上寒风呼啸,海浪汹涌澎湃,他随时都可能有生命的危险。而桑娜坐在家里,孩子们都安静地睡着。因此,跟外面比,家里相对来说是温暖而舒适的。

  师:哦,你也改变自己原来的'意见了。为什么?

  生:我听了刚才几个同学的发言,觉得有道理。再联系上下文内容想想,觉得我开始讲的没有道理。

  (这时,又有两名学生把手举得高高的,要求发言。)

  师:是不是又有什么新发现了?

  生:我认为文章表面上写渔家温暖而舒适,实际上是为了反映渔家生活的艰难和贫穷。

  师:哦,为什么这样说呢?

  生:那样一个简陋的屋子,对渔家人来说,就算是温暖而舒适的了,可见他们对温暖和舒适的要求是极低极低的。读到这里,我感到渔夫一家的生活是多么艰难!

  师:从温暖而舒适居然能看出渔家的生活艰辛,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在这一点上我不如你们,因为我没有想到这一点,你们是我的老师,谢谢!(生鼓掌)同学们,只要我们在阅读中真正动了脑子,一定会有更多的新发现!

  【反思】

  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它是相对于预设来说的。教学有预设的一面,也有生成的一面。在生成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他们可能产生灵感,发挥出创造性,课堂中精彩往往缘自生成。从上面的教学片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思维极为活跃,课堂成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天地。究其原因,便是教师敢于突破预设的教案,抓住课堂生成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开展探究而产生的积极学习效应。

相关文章

推荐文章